梅圣俞诗集序文言文答案
1 《梅圣俞诗集序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参考译文: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
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 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2 《梅圣俞诗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①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②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馀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
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
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③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④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馀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⑤庐陵欧阳修序。
翻译:译文: 我听见世上的人说:诗人得意的少,穷困潦倒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困窘不得志的诗人的作品。
大凡读书人胸里怀藏他所有的学问、抱负,却无法在当世施展的,大都喜欢游山玩水,过着隐居的生活,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一类东西,往往探索描述它们种种奇怪的形状。 他们心里充满着忧虑、愤慨的情绪,产生怨恨、讽刺的念头,倾诉羁旅之臣和寡妇的哀叹,因而能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话语,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就愈是技巧高明。
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使人穷困,原来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呢。 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只能在州县做小官,总共有十多年。
他年纪快五十了,还接受聘书,做人家的幕宾,压抑着胸中怀藏的本领,不能够在事业上施展出来。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
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长大后,致力于六经仁义学说的研究,他写的文章,简洁古雅精粹,不想苟且迎合来博得世人的欢心。
世上的人也只知道他的诗罢了。可是当时不论是贤能还是庸愚的人,一谈到做诗,必求教于圣俞;圣俞自己也喜欢把他不得志的心情在诗里表现出来;所以他平生所写的,以诗最多。
世上的人已经知道他了,可是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从前王文康公曾经见到他,叹息说: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作品了!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终究没有推荐。
如果能够使他在朝庭发挥作用,做了《雅》、《颂》一类的诗,来歌颂大宋王朝的功业和德泽,把他奉献到宗庙里去,赶上《诗经》中的《商颂》、《周颂》和《鲁颂》,难道不是伟大的事业么?怎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却写些穷困人的诗,只是借虫、鱼一类的东西来抒发羁旅、愁闷的感叹?世人只是喜欢他诗作的技巧,却不知道他长期穷困潦倒并且将要衰老了,这难道不可惜吗? 圣俞写了很多诗,不肯自己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他的诗多了容易散失,就把他从洛阳到吴兴居留期间所写的诗,编成十卷。
我特别喜欢圣俞的诗,曾经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现在看到谢景初能够替他分类编排,我立刻高兴起来,就写了这篇序,把它珍藏起来。 过了十五年,圣俞因为患病在京城去世。
我在哭吊之后,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趁便向他的家人索取遗作,得到他的一千多篇遗稿,和原先收藏的,选择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编成十五卷。唉!我对圣俞的诗已经论述得很详细了,因此这里就不再说了。
3 文言文《梅圣俞诗集》只找到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2译文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这是一些梅尧臣的诗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春寒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亚树青帘动,倚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书哀梅尧臣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悼亡三首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沈埋向九泉。怀悲。
4 求《游大林寺序》翻译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 爱我和河南人元集虚等人,从遗爱草堂经过东西两片林子,到达化城,在山顶憩息片刻,便登上香炉峰,夜晚留宿在大林寺。
大林寺地处偏远,很少有人到来。寺的四周多是清澈的溪流、苍白的岩石、低矮的松树和劲瘦的翠竹。
寺中只有用木板搭盖的房屋和木质的器具,里面的僧人都是海东人。因为山势很高,离地面很远,节气就比山下来的晚,这时候正是初夏,这里却好像是二月。
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山涧中的草还短着呢。人情风俗、物产节气,都和平原地带大有不同,刚来时,恍惚间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因此随口吟出一首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5 浮梅槛记翻译急用不要原文哥遍搜百度没有答案啊看给了200分我给手动翻译下看着给分吧好有太准确地方时间紧急我深究了足够交作业了客夏游黄山、白岳见竹筏行溪林间好事者载酒从之甚适夏天我去黄山、白岳两地旅游见竹筏漂行林间小溪之上有好游玩人们坐着筏子载着酒随着水流而行非常惬意样子因想吾家西湖上湖水清且广雅宜此具归而与吴德聚谋制之因想我家住西湖边上西湖水清澈而且宽广非常适合竹筏子种优雅东西回来之我便与友人吴德聚起谋划做玩朱栏青幕四披之竟与烟水云霞通席泠泠也竹筏用朱红色栏杆围起来并船四周遮青色纱幕远远看过去竟跟烟水云霞融体派清幽凄冷样子按《地理志》云:有梅湖者昔人梅筏沉于此湖有时浮出至春则开花流满湖面《地理志》里头说过:金陵有叫梅湖地方曾有人梅树和梅花做了筏子沉放此湖之有时候会浮起来春天时梅筏会开出梅花来满湖面漂流友人周东音至遂欣题之曰:浮梅槛我朋友周东音我看独特筏子于欣题写了浮梅槛名字古今人意同同未知也古时和现意韵相相同我知道书联者二曰:湍回急沫上缆锦杂华浮曰:指烟霞问乡林屿而放泊写了两副对联副湍回急沫上缆锦杂华浮另外副指烟霞问乡林屿而放泊每花月夜及澄雪山阴予时与韵人禅衲[2]尚羊六桥[3]每逢花月夜或者雪天夕阳时候(此句知何意揣测)我常和雅士禅衲徜徉苏堤六桥观者堵具叹西湖千载来未有当时苏、白风流[4]意想及围观者堵塞通道都感叹说西湖千百年来从未有过之景算当年苏东坡白居易杭州时风流倜傥怕也逊色于今日几分此人情喜新之潭夫我辈寥廓湛妙之观岂必此具乃与梅湖仙人争奇哉聊述所自贻观者人们喜欢新意缘故吧像我们空旷深远、妙圆湛寂之辈岂必须配备此筏与梅湖仙人争奇斗艳简单记述下些供读者欣赏注:妙圆湛寂:我们圆满思议湛光明寂寂静我们思议圆满清净自性充满着光明又片寂静寂意思动——慧律法师语 憨山老人梦游集——楞严经悬镜。
1 《梅圣俞诗集序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参考译文: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
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 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2 文言文《梅圣俞诗集》只找到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2译文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这是一些梅尧臣的诗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春寒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亚树青帘动,倚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书哀梅尧臣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悼亡三首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沈埋向九泉。怀悲。
3 梅圣俞诗集序译文宋代文论译文三篇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节录)译文秦慧娟译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
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提示: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说上溯可联系屈原《九章》、《抽思》中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李白的“哀怨起骚人”,杜甫的“文章憎命达”,白居易的“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韩愈的“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以后,还有陆游的“悲愤积于宋代文论译文三篇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节录)译文秦慧娟译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
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提示: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说上溯可联系屈原《九章》、《抽思》中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李白的“哀怨起骚人”,杜甫的“文章憎命达”,白居易的“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韩愈的“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以后,还有陆游的“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龚自珍“泄天下之拗怒”等等。)
中而无言始发为诗”,龚自珍“泄天下之拗怒”等等。)/cword=%C3%B7%3B%CA%A5%3B%D3%E1%3B%CA%AB%BC%AF%3B%D0%F2%3B%D2%EB%CE%C4&url=/club/disp%2Easp%3Fowner%3D116%26ID%3D1086&b=0&a=7&user=baidu。
4 求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的全篇译文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5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的译文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子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天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人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而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不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馀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
子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天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人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而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节录)译文
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6 求《游大林寺序》翻译余与河南元集虚辈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我和河南人元集虚等人,从遗爱草堂经过东西两片林子,到达化城,在山顶憩息片刻,便登上香炉峰,夜晚留宿在大林寺。
大林寺地处偏远,很少有人到来。寺的四周多是清澈的溪流、苍白的岩石、低矮的松树和劲瘦的翠竹。
寺中只有用木板搭盖的房屋和木质的器具,里面的僧人都是海东人。因为山势很高,离地面很远,节气就比山下来的晚,这时候正是初夏,这里却好像是二月。
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山涧中的草还短着呢。人情风俗、物产节气,都和平原地带大有不同,刚来时,恍惚间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因此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
墓志铭:旧籍常用文体,实用文书,墓碑铭文。后人为故先长辈立碑,通常请人代笔,或述及墓主行迹。但体裁限制,以简说功绩德业为务,最后有凝练赞辞。历代碑铭资料丰富,对宏观研究时代社会生活颇有证据价值。
本铭简洁晓畅,今人阅读理解主要障碍于宋代的职官制度。简说一下:
隋唐创建形成三省六部制度,五代沿袭。但晚唐与五代各朝后期都出现了许多“因事而设、事已则罢”的使职。如盐铁使、度支使,原职事官职权旁落而逐渐阶官化;再后使职差遣更加普遍,最后,三省六部与诸寺监大部分或部分职权被夺,渐成请俸禄、叙资考的参照标准系统。宋前期承后周,职事官系统大部分不再实际运行,三省长官,六部尚书、侍郎、郎官、员外郎等正官不再担任原职官名的相应职务,只作为官员的品阶、俸禄、序迁顺序、荫补、封赠的依据,因此称为“阶官”或“寄禄官”,简称“官”。官员以本阶官出入内外,担任朝中地方各种使职差遣。差遣指所任实际职务,称“职事官”,简称“职”。差遣名称前通常加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后常缀使、事。差遣本身没有品级,大多有相应的收入待遇。官、职之间比较灵活,官以年资功过迁转,职根据需要、能力、任期调整。官与差遣之外另有“职名”系统,也略称“职”,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诸殿、诸阁的馆阁官职,如大学士、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等,逐渐也成为荣誉名衔,也叫“贴职”,有贴职则升迁、待遇、恩数方面优先。“官”、“职”、“差遣”分离,在官员管理上极为灵活,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今天教育界学术界差不多)。至神宗朝1082年元丰改制后才重建三省六部制度,恢复官、职名实,当然也另有寄禄官体系。元丰改制前主要的机构序列作用如下:
以下十二机构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一、 中书门下:即政事堂,也称“政府”,中央最高权力机构,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下设:
制敕院、舍人院、起居院、礼仪院、太常礼院、审刑院、铨曹四选(流内铨、三班院、审官东院、审官西院)、太常寺、太仆寺、太府寺、宗正寺、大理寺、光禄寺、卫尉寺、鸿胪寺、司农寺、国子监、少府监、都水监、将作监、司天监等九寺五监。各院选基本运行,而九寺五监,多挂名或改隶他属。
二、枢密院(枢府):中央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
院事。下设:承旨司。
三、中书省(挂名):与门下省、尚书省为行政机关,分掌决策、封驳、执行职能。
四、门下省(挂名):三省长官为:尚书、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侍郎
五、尚书省(挂名)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为:尚书、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侍郎、中书舍人、郎中、员外郎
六、三司(计司):几乎实际全面主管中央财税、金融、经济。长官为:使、副使、判官,下辖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但三司在前期分合不定,元丰改制后废。
七、宣徽院
八、秘书省(贴职):典籍、图书、档案管理。职官:判省事、秘书丞、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等。
九、崇文院(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
十、翰林学士院
十一、御史台与谏院
挂名即以作寄禄官系统。
刑部郎中(从六品):即在刑部挂名而为寄禄官职称,并不实际任刑部职。
郎中:尚书令、仆射、丞,各部侍郎、丞、各部诸司郎中(各司事务)、员外郎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休退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朝廷以厚禄赐予退休官员。宋制,文官满七十,武将延十年,可自愿提前。少数元老不受限。备退官员递呈申请表、札,朝廷批准后,领取致仕告、敕。神宗之前,皆解去原职,神宗起,允许带职致仕。致仕后优待:1、真宗起,致仕皆给半俸,部分立功武官全俸。2、致仕时皆升转一官,之后每遇朝廷推恩,还能转官。3、高级官员可荫补一定数目近亲子弟为官;中级官员如荫补子弟,即不能转官,称“守本官致仕”。4、为子弟乞请“恩例”。5、致仕后,为亲属叙封或封赠、回授官爵。若朝廷特命复出任职,则称“落致仕”。
回授:宋转官规定之一。官员磨勘后原应转官,碍于止法,经奏请,准许授予弟侄、子孙,使之出官或转行,为“回授”。官员的服色,允许回授其父。还允许将官阶回授,用以封赠父母。
止法:官吏升转达到最高限制官阶,须待官职资格或军功,方许升转。
公:先公
君讳逵,字仲达,家晋阳。其谱云:隋文中子通之后,唐季避乱家濮阳,
君:以子口吻。全文所有“君”字,俱指代墓主王逵。
讳:名讳,平辈、晚辈、后人不得直称前人之名,称字避讳。
字:平辈相称用字,字与名多相关。如墓主,《尔雅》:“九达谓之逵”,名逵,字仲达。
家:聚族世居。家,近同今人之家族;室或户,近同今人之家。
晋阳:山西县名,今太原附近。
谱:记录世代祭祀、承继关系的宗谱,亦叫族谱、家谱。
隋:581—619,朝代名。
文中子通:王通,580—617,隋儒,字仲淹。门人私谥文中子。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603年见文帝上《太平十二策》,不见用。曾中秀才,任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后弃官归里,著书讲学。弟子千余人,时称“河汾门下”“河汾道统”。著述多种,均佚。仅存宋阮逸注《中说》(《文中子》)10卷。在佛教盛行之际,起而力倡儒学。其学生中薛收、温彦博、杜淹、窦威、贾琼、姚义、杜如晦、陈叔达、房乔、魏徵、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叔恬、董常、仇璋、程元备,俱为隋唐之交,一时之选。
后:后裔。
唐季:唐,朝代名。季,末期,伯仲叔季。也可反称季唐。
避乱:季世总是战乱频仍。
濮阳pu2:河南县名
故今为濮阳人。曾祖考温。祖考名犯濮王讳。考翰,赠尚书工部侍郎。
故:因由。
今为濮阳人:户籍、籍贯。
曾祖考、祖考、考:年齿高为老,嫡亲长辈死者为考。
名犯濮王讳:宋严讳,所以名不书。濮王,宋亲王。
赠:死后追封。
工部侍郎(从三品):六部长官尚书,副长官侍郎。
君幼学于母史氏,聪警绝人。及长,学于侍御史高弁。天禧三年及进士第,为广济军司理参军,母丧去。
幼学:童蒙。
母史氏:母亲史氏。
聪警绝人:聪,听觉灵敏;警,心思反应机敏。绝,断、尽,含独特之意。人,其他人,人己、人我相对。
及:达到、到达。
长:青春期。
侍御史:(正七品)监察系统御史台官员,辅助御史中丞处理御史台事物,宋初兼知杂事。
高弁: 字公仪,濮州雷泽人。弱冠,徒步从种放学于终南山,又学古文于柳开,与张景齐名。至道中,以文谒王禹偁,禹偁奇之。举进士,累官侍御史。谏修玉清昭应宫,降知广济军。寻以户部判官试开封府进士,私发糊名,夺二官。稍复知单州、邢州、盐铁判官。河决澶州,请弛堤防,纵水所之,可省民力,且以扼契丹南向。议寝。知陕州,卒。 弁性孝友。所为文章多祖《六经》及《孟子》,喜言仁义。有《帝则》三篇,为世所传。与李迪、贾同、陆参、朱頔、伊淳相友善。石延年、刘潜皆其门人也。
天禧三年:(1019年)真宗赵恒年号,古一朝多年号,至明始一朝一年号。
及进士第:唐宋科举科目繁多,进士科为其一科。举人皆布衣,殿试合格,按五甲等级,授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及进士第,即登一等科。
广济军:地方区划,与府、州同级。由军事辖区演化。广济军在今江西武穴。
司理参军:(从九品)各州司理院,任新及第进士或明经为司理参军,专治刑狱。州级长官下机构官职有幕职官(签厅、都厅):判官、推官、掌书记、支使等,属官:曹官(府院、州院):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主兵官,监当官四类。司理参军又称狱官,偏重刑犯审讯、案情核查、监狱管理。
母丧去:丁忧,官员遇父母丧,普通解职守丧三年(25月以上)。去,解职回家丁忧去。
姜遵知永兴军府事,取君主万年簿。万年令免官,君行令事,大去旧弊。
姜遵:(963--1030),字从式,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真宗咸平三年(1000)进士,为蓬莱尉。大中祥符中累迁监察御史。仁宗即位,知滑州,充京东路转运使,换京西路。天圣四年(1026),拜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六年,为枢密副使。七年,迁给事中。八年卒,年六十八。
知永兴军府事:湖南东南部。知事:使职差遣,各级官府首要行政长官。
取君主:纳用王逵主持。实任差遣。取,选取;在吏部选人档案里选取并被批准使用。
万年:县名。在今江西西部。
万年令:(从八品),地方官有寄禄官者为京朝管,由皇帝、中书门下及下设机构考核选用;无为选人,由吏部铨选差注。重要县用京朝管为知县事即知县,小县用选人为县令,更小县甚至不设令,主簿代行。知县、县令为县长官,主持县政务,实际即管理一县行政,有戍军则兼领军务。
主簿:(从九品)县级属官,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
免官:出问题被上级主管部门(吏部)罢免。
行令事:暂代执行。县长官有知县(县令)、县丞、主薄、县尉,如人少事简,可阙知县、县令、县丞,但不可阙主薄,而由主薄代行。
大去旧弊:赞词,成绩肯定有,不必很大。逵代令之际为宋初上升期,清廉实干风气尚可。
王文康公代遵,与安抚使王,转运使李紘皆荐君宜令万年,诏特以为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后不得为例。
王文康:曾纂《五代会要》三十卷。景淘年八月癸亥,枢密使王文康公薨。
安抚使:中书门下派出的巡视战乱、灾机地方的官员,相当于高于府州的“路”级官员,为路级军事长官。路级行政为派出机构,各使司管辖地域不尽同,事权亦有重叠,均向中书门下负责。安抚使司又称帅司。
转运使:路地方官员,前期掌财赋,有督查地方官吏;后期兼综边防、治安、钱粮、巡察,为路级主要行政长官。转运使司又称漕司。另有提点刑狱司(宪司、监司)、提举常平司(仓司),与转运使司同为路级民政主管,住地不同,辖区亦不尽同,事务有侧重、有重叠,均有互相监察及监察、举荐州县官员职责。
皆:都。汉字复用偏旁部首点划,字义俱有重复、重叠、共同、同样之意。
荐:推举。
宜:适合;能力具备,超越其他人选。
诏:官府下行文书,五品以上官员使用,由翰林学士院锁院起草,采用四六句文体。
特以为试:例外破格试用。
秘书省校书郎:(从九品)校勘书籍,订正讹误。寄禄官官职级别,以此身份职事差遣地方。从此王逵已由选人升迁为京朝管。
后不得为例:不是改制、变法,所以只是特例。非责难语词。套话。
晏殊为三司使,奏君为三司检法官。李谘代殊,会天圣十年掖庭火,谘任公具材用治宫室,五日而用足。仁宗闻而嘉之,迁秘书省著作佐郎。
晏殊:991—1055,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字同叔。幼以文名,工词。赐同进士出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三司使、宰相兼枢密使。贬任宋州(河南商丘南)时,兴学校,延用范仲淹教生徒。
三司使: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长官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位亚执政,号计相。
检法官:实职,非寄禄官系列。宋制度法律繁冗,负责向长官检索、提供具体案件适用法条。
奏:向上级书面言事,上书上及中央及皇帝。
李谘:
会:遇到一块。
天圣十年:(1032年)仁宗赵祯年号。
掖庭:宫嫔所居的皇宫中旁舍。掖通腋,两旁。
火:失火。
任:临时使用具体事务工作,非官亦非职事差遣。
具材用治宫室:整备材料修理重建房屋建筑。
用足:所用材料齐备。
仁宗:仁:庙号。(1022—1063任)年号: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
闻而嘉之:知道之后予以表扬嘉奖。
迁:调动。本文为寄禄官升转。
著作佐郎:(从八品)寄禄官官职级别,高于校书郎。
王鬷知益州,取君佥书节度判官厅公事,迁秘书丞,通判益州事,迁太常博士。
王鬷:
益州:四川成都。
佥事、佥书公事:判官,州幕职属官,居幕职诸官之首。京朝管充任称签书节度判官或签书某州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协助长官治理郡政,办理司法、户籍版帐、管理属吏等具体事务。佥,通签。
秘书丞(正八品):寄禄官官职级别。
通判:知州,正长官;通判,副长官。
太常博士(从七品):寄禄官官职级别。
新都里胥捕罪人杀之,狱具当死,君求得其情,为奏谳,里胥得不死,蜀人以为德。入为开封府推官,赐绯衣银鱼。府史冯士元家富,善阴谋,广市邸舍女妓,以啗诸贵人,一时多与之亲。
新都
里胥:乡级胥吏。中国自古官、吏分别。官用士人;官主决策、管理、监督,用吏执行具体事务工作。早期吏用役人,服劳役之一类,后因官司事务渐繁且专业,县以上中高级吏改转用招募,吏也形成不同品级、专业、职能。里胥,多为本乡役人。
具狱当死
求得其情:探求获得实际情况。意有冤情。
奏谳
蜀
德
入:京师为中,地方为外,回京师为入。
开封府推官:开封府为四京府之一,地位重要,京府官员高一阶。推官,次于判官的幕职属官,与判官共同协助长官处理州政。
赐绯衣银鱼
府史:府官衙胥吏,较高级有令史、书令史等。府史,具体不详。
冯士元
善阴谋
广市
邸舍女妓
啗:食也,从口,臽声。读与含同。同啖,吃、咬。
诸贵人
一时
与之
会士元有罪系狱,君治之,竟其事,及诸贵人。以其故多得罪去者,或谓君祸始此矣。君笑曰:“吾知去恶人耳。”
系狱
治之
竟其事
及
以其故
去者
或谓
祸始此矣
曰
吾
去
恶人
耳
出为湖南路转运使,蛮人归附。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坐小法。知虔州、池州、福州、扬州、江南西路转运按察使,迁尚书刑部员外郎,按知洪州卞咸抵其罪,改荆湖北路转运使。
出
湖南路转运使:荆湖南路
蛮人
归附
尚书祠部员外郎:正七品
坐小法
虔州池州福州扬州
江南西路
转运按察使
尚书刑部员外郎(正七品)
按
知洪州卞咸
抵其罪
改
荆湖北路
初,谏官李京尝奏君某事,及是,京以言事斥监鄂州税,闻君至,移病不出。君要谕之曰:“前事君职也,于吾何负哉?”卒与之欢甚。京死,又力赒京家,而奏官其子。
初
谏官
李京
尝
某事
及是
以言事斥
监鄂州税
至
移病不出
要谕
前事君职也,于吾何负哉
卒:边缘的最基层人员、组织,引申为末端,意近最后、终于。
欢甚
力赒:以财物救济
奏官其子
改河东转运使,赐紫衣金鱼,坐小法,知光州,逾月迁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徐州。是时山东大饥,君所活数万人,收遗骸为十二冢葬之,亦数万。
光州
逾月
兵部员外郎正七品
徐州
是时
山东
大饥
所活数万
收遗骸为十二冢葬之
亦
是时富丞相弼为京东东路安抚使,自为文祭其冢。
富丞相弼
京东东路安抚使
自为文祭其冢
明年,迁尚书工部郎中、淮南转运使。岁饥,又多所全活。
明年
尚书工部省郎中:从六品
淮南转运使
岁饥
又
多所全活
就加直昭文馆,知越州浙东兵马钤辖,迁尚书刑部郎中,判刑部,加直龙图阁、知荆南府荆湖北路兵马钤辖,濬渠为水利,又开新河通漕,公私便之。请知兖州,坐法免。
就
加
直昭文馆
越州
浙东兵马钤辖
刑部郎中:从六品
判刑部
直龙图阁
荆南府
荆湖北路
濬:疏通;渠,水利
开新河
通漕
公私便之
请
兖州
免,坐法免
起知金州,提举兖州景灵宫,知莱州,迁尚书兵部郎中,知西京,留司御史台,提举崇福宫,皆不赴,遂乞致仕。
起
金州(陕西安康)
提举兖州景灵宫
兵部郎中(从六品)
莱州
西京
留司
御史台
崇福宫
不赴
遂乞致仕
居郓州,熙宁五年四月癸亥终于郓州昭庆坊之私第,享年八十有二。有文集五十卷。
居
郓州
熙宁:神宗(1067—1085在位)第一个年号1068-1077,第二个元丰1078—1085
癸亥
昭庆坊
私第
享年
八十有二
文集、卷
君娶朱氏、贾氏、高氏。高氏封长安县君,其父弁,君所从学者也。皆先卒。
娶朱氏
封长安县君
所从学
皆先卒
有子五人。子骏,卫尉寺丞。子渊,郓州寿张主簿。子建,河南伊阙尉。子皋、子英,未仕也。女七人,适蕲州黄梅令李纲、尚书职方员外郎马渊、中班殿直侍其珪、进士程行、大理寺丞刘士邵、邓州穰县主簿李毅、进士张伉。
卫尉寺丞
郓州寿张主薄
河南尹阙尉
未仕
女七人
适
蕲州黄梅令
尚书职方
中班殿直侍
进士
大理寺丞
邓州穰县
君为人志意广博,好智谋奇计,欲以功名自显,不肯碌碌。所至威令大行,远近皆震。
为人
志意广博
好
智谋奇计
欲以功名
自显
不肯碌碌
所至威令大行
远近皆震
然当是时,天下久平,世方谨绳墨,蹈规矩,故其材不得尽见于事,而以其故,亦多龃龉,至老益穷。然君在撼顿颠疐之中,志气弥厉,未尝有忧戚不堪之色,盖人有所不能及者也。君尤笃于好善,一时与之游者,皆当世豪杰、知名之士。若予者,亦君之所厚。故君之葬,其子来属以铭,而予不得辞也。君葬于其卒之岁某月某甲子,而墓在郓州之某乡某原。铭曰:
维特材,志横出。世拘牵,困羁馽。见事为,万之一。形则潜,名不没。
古装电视剧《风流戏王》(2004年8月18日在横店开拍)
导 演:范秀明
片 长:28集
领衔主演:
焦恩俊(饰李 渔)
宁 静(饰李香君)
主演:雷恪生(饰洪承畴) 赵亮(饰王永康)
戴娇倩(饰隆格格) 李公律 饰王紫稼
娄亚江(饰吴强) 李屹(饰杜学士)
刘溯(饰周书吏) 隋兰(饰林五娘)
徐叶娜(饰王姬) 莫俏媚(饰乔姬)
尼格木图(饰曹玺) 冯进高(饰吴湘)
王振宇(饰李三)
出品单位:横店集团影视娱乐有限公司
幕后资料: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的传奇人生首次搬上荧屏。以李渔生平事迹为蓝本演绎的28集电视连续剧《风流戏王》,是继去年30集电视连续剧《江山美人》之后,横店集团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再次独家投资推出的力作。
李渔一生酷爱戏剧,戏剧活动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事业。作为一个戏剧全才,一个精通戏剧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戏剧实践家,李渔除了训练演员、导演剧目外也登台演戏, 同时又写了不少戏供自己的戏班演出。他的剧作《笠翁传奇十种》多写才子佳人的故事,虽然流露出市井趣味,却因善于描绘常人的生活欲望,在离奇的情节中表现出真实的生活气氛,富有才情和机智,且有良好的演出效果,故流传甚广。
《风流戏王》讲述的是李渔带着他的戏班四处演出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他风流倜傥、痴心艺术而充满艰辛的传奇人生。该剧由宁静、戴娇倩等知名演员出演。(
故事梗概
顺治年间,清朝天下初定,民心不稳,改朝换代的阵痛仍在延续。
为戏痴迷的李渔,两耳不闻窗外事,潜心舞台,凭其卓越的才情,“戏名”深入民心,远近闻名。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中国政法大学直读研
突破渴望, 赢取手机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到江南寻访昔日名妓李香君的洪承畴因为李渔借戏曲讥讽于他,怀恨在心,欲对李渔不利。他费尽心机,要让李渔身败名裂,背上千古骂名,让作为“文人”的李渔永世不能翻身。
冥顽不化的前明官员吴湘因认为李渔是《金瓶梅》的作者,认为大明的灭亡正是因为《金瓶梅》教坏了世风民心而导致的,因此苦苦追寻李渔问责。洪承畴乘机怂恿吴湘,给李渔惹来不少麻烦。
为寻找不到合适演员而苦恼的李渔,邂逅心灰意冷、准备剃度为尼的李香君。最初为爱李香君“戏才”,李渔把准备遁入空门的李香君拉回尘世。谁知为戏的一次冲动,竟让两人从此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怜惜香君的情怀操守,李渔放弃了不过问政治的自我承诺,不顾性命安危,搭救香君收养的前明烈士遗孤,并以学戏唱戏为掩护收养在戏班。渐渐地,李渔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了李香君。本来已经心如止水的李香君也发现自己的心慢慢地融化了……
从此相守李香
梅圣俞诗集序文言文答案
本文2023-10-30 09:06: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