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蒙汉民族祭祀习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1收藏

赤峰蒙汉民族祭祀习俗,第1张

  蒙古族向有祭天、祭山、祭祖、祭火、祭敖包、祭石、祭河、祭湖、祭树等习俗,比较注重的是祭山、祭敖包。赤峰古代有记载的祭山有赤峰红山、巴林右旗黑山、克旗塞罕坝等。《辽史》卷三十二记载: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生金莲花。“黑山犹内地岱宗(泰山),是聚魂收魄的地方。四方人(契丹人)死后,魂灵皆归于此山。”祭黑山一直延到清末民初。祭山要杀白羊、白马、白雁,以“三白血”和酒望着黑山方向抛洒而祭。祭敖包巴林地带祭敖包以三九27只羔羊屠后祭之,喀喇沁即宰杀2牛5羊1马,以三牲品祭之。祭敖包时要召开那达慕盛会,骑马射箭摔跤,聚族而欢。

 汉族,有祭天、祭地、祭祖、祭神佛以及祭鬼仙之举,旧时汉民族无论贫富,家家户户均供奉“天地牌”。除平时初一、十五烧香外,祭祀大典在除夕,此日清晨将旧牌位取下焚烧,换上新的,下摆香案,全家行跪拜大礼,并默念些天地诸神下界,以庇护老幼幸福安康等吉言。然后每天焚香3次直至“破五”撤去。此外,婚丧嫁娶,也要在天地牌位下焚香祷告。祭祖是除夕傍晚家主率长男去祖墓地,迎请祖宗“回家过年”,名曰“请家堂”,家堂有木制神橱或在家里摆设香案,悬挂“家谱”,午夜全家跪拜,在焚香化纸时,家主还要把一年中的大事一一向祖宗禀报,乞求祖宗保佑下一年平安幸福。年初二晚送祖归灵,因是引“鬼”,家主迎送来去均不准回头。祭佛祭仙也是从信仰出发,注重“虔诚”,作到“心中有佛”。

亲爱的宝妈们,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挑战和欢乐,同时也需要我们精心的关爱和培育。在家庭教育的同时,家居环境的舒适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为您精选了一系列优质家纺产品,旨在为您的孩子提供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您可以访问我们的家纺官网 https://www87dhcom/jd2/,探索更多适合您家庭的优质家居用品。

  前言:

佳欣为期21天的夏令营和家长为期7天的传统文化公益班学习已经结束三天。这也是我和孩子连续两年参加夏令营了。对于孩子,家长来说,从不适应到慢慢接受到认可观点甚至还有非常多的疑虑等等都非常正常。

  条件艰苦,集体宿舍上下铺,共用卫生间,共用洗澡间,饮食全素,早起4点半早操开始一天学习到晚上9点结束,手机上交,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期间帮厨,习劳,身心全然融入到这南部山区的群山环抱中。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这些条件很苛刻,很辛苦,甚至很费解,如果不是为了孩子,简直无法忍受,也经常听到一些不满和抱怨。但对于我来说,却是甘之若饴。

环境之我见

  活在当下的一个特征就是,全然接受并欣然享受所见所听所感所有的一切,并认真体会。除了这样做,难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一切的选择都是自我的,身体坐在课堂,心中想着商场;口中吃着素食,心中想着牛羊;口中让孩子锻炼,心中对环境别扭。其实非常的浪费时间。这一刻,我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选择接受。

  对于环境的好坏更是无需挑剔,孩子的未来非常长,谁也不知道孩子能走多远,能飞多高。

  我们永远都无法为她安排好一切,只能给她传递随缘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让孩子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我经常和孩子讲,不要挑剔任何你去过的环境,只要你到了那里,那一定是有一种缘分的牵引。

  在某一个不得已的情况,夜宿郊外,停水停电都是非常可能的。

  物质上可能不方便,但却从此可以仰望浩瀚的星空,倾听虫鸣,享受来自大自然中赐予我们的一切美好。

  孩子从小我们带着她走了非常多的地方,走完了一段段的旅途,也是遭遇过各种各样的环境。

  孩子也遗传了我们的乐观开阔,嘴边常挂着既来之则安之。

  海拔5000米的西藏严重高原反应,孩子不喊苦;长白山暴雨肆虐,铁路冲断,在车站几小时未知的等待没有不耐烦,我们安静看书;台湾金门狭窄逼仄的旅馆也非常开心;四星级酒店,避暑山庄,休闲木屋,部队大院,农家大炕各种体验孩子也都随遇而安。起早4点多赶飞机,熟睡中一听呼唤,马上爬起来。在最冷,最热,海拔最高,最低,海边,黄土高坡都能以极强的身体素质适应。

  我们做家长的,能给孩子传递的也仅是这些,童年少年时期陪着她们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因为我们无法陪着她们走完全程。

  相比我所经历过的很多地方,海拔400多米,群山环绕,空气清新,天空湛蓝,耳中听到的都是圣贤之道,感恩,孝道,禅理,分享,积极向上。心情岂可用舒畅能概括,可以称之为净化,洗礼。

  我还经常和孩子们讲:

  你们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赐予的,不是真正属于自己,哪怕现在住的别墅,说不准哪天就可能露宿街头。就像汶川大地震,等非常多的自然灾害面前,前一秒我们还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干净舒适的卧榻,营养可口的饭菜,可是瞬间这一切都不属于了你,能够幸存下来就是老天爷的眷恋,即使失去所有,露宿帐篷,吃非常简单仅能果腹的饭菜,相对于那些逝去的生命,都是最为幸福的存在。接受一切,感恩一切。孩子们的心地是纯净的,适应性极强的,他们并无高低贫贱之意,有时候我们家长的偏见喜好甚至会葬送了孩子的锻炼机会。

  

学习内容之我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孝亲

  接触学习以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已然2年之多。我和卢老师还有小卢同学也是积极学习,并与周围人大量分享。因为传统文化印证着我们家庭的幸福之路。

  从伊老师对家谱家道家规的讲解中,我的思路异常清晰,脑中也有完整的脉络。

  我一直都生活的非常幸福,从小就总有人说,这孩子有福气,然后就一直以为自己有福气。一路39年,快乐知足,一路贵人相随相助,一路顺风顺水。

  我出生于山西晋中传统大家族中,大姓,大辈分。家中至今保留着流传300余年的族谱,每到除夕,家中里里外外全部清扫干净,净水洒地,对联楹联张贴好,旺火,大炭摆在院中央,过年的所有食物都准备停当,我们小孩子也都换上了新衣裳。临近黄昏,奶奶会说,该请祖宗爷了,我们会跟着说,该挂祖宗爷了,然后被奶奶瞪一眼,要用请,不能说挂。

  于是,父亲很隆重的从柜子顶上请出那个古老的看不清原始颜色的木匣子,小心翼翼的打开,取出折叠整整齐齐的绸布族谱。历经300多年了,动作如果粗暴,绸布都会粉碎(前几年重新制作了一幅新的)。哥哥上屋顶,也是轻轻的垂下来,于是一屋顶那么高的族谱就悬挂在堂屋的正中央。族谱上的先人着清代官员服饰端身正坐,目光越过几百年历史,俯视着我们这些后辈儿孙,摆上香炉,水果,糕点。大院子里面瞬时非常的凝重。任我们孩童无比顽皮,这两天也是万万不敢在院子里特别是族谱前冲撞的。

  族谱里记载着从清朝到现在的列祖列宗的牌位,一脉相承,丝毫不乱。

  老祖宗的阴德庇护,使我们家一直都传承着家和万事兴,助人为乐,乐观开朗的性格。父母亲一生相敬如宾,温和礼让,爷爷去世的早,和奶奶一直都是里外屋生活几十年,无微不至孝养双亲。我们从小就每天帮奶奶按摩,捶背,陪奶奶聊天开心。虽然农村出身,父母也没有多少文化,但家传的品格和父母亲的勤俭持家,教子有方,我们兄妹三人都从农村考上大学。

  母亲除了操持家务,还做妇女工作,业余编剧写作,初中二年级的文化水平,笔耕不辍,来源于农村生活题材的创作屡屡获大奖,作品受到联合国妇女儿童组织的亲自观摩,但父母亲从不用来炫耀,相片甚至都不在外张贴,抽屉里一放,生活还是那么简单朴素。

  我们家的下一代现在也已经出了几位大学生。在我们家族,一家兄妹都是大学生的比比皆是,听了传统文化明了,祖上有德,一直荫庇后代。

  无限感恩我们的先祖们的智慧。

  自古寒门出贵子,优秀的孩子并不在于来自多高学历多有成就的家庭,只要家风纯正,孝亲善良,勤俭朴素,就一定能培育出栋梁之才。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先祖,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那就从当下开始,从自己开始改变,孝顺父母,善待周围的一切人和环境,好好学习,让下一代从此受益,并将优良的家风代代相传。

  父母最大的欣慰就是孩子们的成才成器,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比给他们多少物质都来的欢喜。

  我们做子女的也唯有懂父母的心思,不让父母操心,努力扬显父母的恩德,也是孝经中讲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学习内容之我见:夫妇和睦也是孝

  大学毕业以后,我到厦门一家外企从事翻译工作,工作第一天就遇到了我的先生。然后我们谈恋爱,结婚,到现在16年了。先生性格温和,严谨自律,节俭勤奋,烟酒不沾(我家男人都是这个类型)不亢不卑。从事审核工作。第一次走进婆婆家,家徒四壁,连大学的学费都是东拼西凑的,家庭条件非常清苦。先生一直秉承着婚前对我的承诺“我是我家最值钱的,都给你”,16年如一日,我们始终保持同一频道,互相欣赏,互相学习。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题。

  我这几天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一直听家人们忏悔,和先生吵架,无理取闹等等。很多时候感到不解。

  我们是为了爱走到一起的,不是为了吵架的。夫妻吵架对孩子的影响太巨大了,很多孩子都毁在了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从小见到的都是父母争吵不断,摔摔打打,心理会发生扭曲,成年以后也会沿袭原生态家庭的习惯对待自己的配偶孩子,然后这种恶习一代代传下去。非常可惜。

  在现代的社会中,大部分的婚姻都是恋爱自由的,和先生结婚本身就是认可了先生才会一起走进婚姻殿堂,换句话说,我们女人从婆婆手中接手先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否则你也不会要。可是为什么到了我们手上,就变得一堆毛病了呢。结婚初期的两人由于来自两个不同家庭,性格文化的磨合冲突很正常,但结婚多年以后,还一直大打出手争吵不断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过的也成本太高,生活太累了。

  女人做好自己的本分,只要对婆婆公公真心好,先生少有不把我们当成宝的。

  很多女人,我身边也有很多姐妹,对家庭贡献很大,对老公非常好,但就是和婆婆处不好关系,这种家庭的和谐就会大打折扣。

  和婆婆好,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夫妻和睦之道。

  我们毕业第二年就在厦门买了套大房子,希望双方父母能够在这个美丽的花园海滨城市中安度晚年。结果双方老人都不适应南方海边的潮湿阴冷,反而身体非常不舒服。后来我们应婆婆的希望,从厦门举家搬迁回济南,回来以后,离着父母都近了,经常回去陪父母,父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比以前非常的好。

  我父母喜欢旅游,我就趁着他们腿脚灵便,每年都带他们去一些地方旅游,西藏,青岛,泰山,北京,武夷山,皇城相府等等。

  我婆婆严重晕车,不喜欢出门,我们就常回家看看,陪着她们聊天。

  我喜欢和老人聊天,也和公婆关系很好,对家里仅仅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公公婆婆逢人夸赞媳妇通情达理,有知识有文化能赚钱和先生关系亲密会带孩子还待人和气没有架子。听到这些夸赞我每每都惭愧不已。

  我们的老人对我们的要求很低,我们肯空出时间陪老人说说话,做一些小小的家务就能换取长辈和先生视若珍宝的待遇,还能给孩子带个好头,何乐而不为呢。

  真心希望女人们柔和一些再柔和一些,笑一笑,再笑一笑,对老人好就是对自己好。先生宠还来不及呢,哪肯往外面跑。

  夫妻关系是五伦中非常重要的,也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子女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

  女人是家庭的最最重要的因素,几代家族的幸福都维系在女人身上,责任重大,一定要守好本分,家和万事兴。

  

学习内容之我见:身传言教,教导好孩子也是孝

  我女儿今年十一岁了,除了打疫苗,很少有去医院的经历。身体很好,不管走哪里我都不操心。

  并不是我的孩子不生病,不感冒发烧,而是我们做父母对孩子生病的态度不一样。

  我和先生都相信自然万物都有其生长规律,人体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组织,人体的自我修复和自我疗愈能力非常强,否则在漫长的演变中早已被淘汰,也不可能成为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称三才。

  孩子感冒发烧多数由于环境变化受凉受寒,或暴食暴饮消化不良导致积食而至,孩子心性单纯,没有心事。这些外物导致的症状很好消除,只要具备相关的常识就可以,还有做妈妈的,要心大,心静,定,才能不至于孩子一生病就六神无主,慌忙送到医院,头孢阿奇一堆寒凉抗生素伴着葡萄糖进入孩子幼小的身体之内。然后孩子痛苦,大人焦虑,钱财哗哗而去,买来的是下一次感冒间隔更短。

  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也曾多次和家长们交流对于健康养生的常识和看法,家长们听着频频点头,但孩子生病的时候,马上就又六神无主。一次次焦虑循环,我看着听着都为孩子心疼。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懂得这些基本原理,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跟风。给孩子信心,相信孩子坚强的自愈能力。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我女儿从2岁多认字,3岁多开始读书,现在读过的书摞起来有她好几个人高。我们没刻意的逼着孩子读书。

  因为我家的气氛就是读书的气氛。

  我家的电视只是摆设,我们从来不看那些肥皂剧连续剧什么的,打开电视,里面充斥着歇斯里地的婆媳大战,外遇,孩子叛逆,广告都是露骨的穿着,充满性挑逗的语言,非常的脏,我们想不通,现在的媒体到底要教给我们什么价值观,也无法改变媒体,与其批评指责徒增气恼,倒不如一关了之,落得清静,所以从来不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我和先生的工作都需要大量学习,读书。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都是一家三口一人捧着一本书,安安静静。即使开着电脑也是工作需要,我也没时间聊QQ,电脑基本用来写作,查询资料。先生的电脑也是备课,做课件。

  很多时候不用刻意去催促,在什么环境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孩子。

  所以如果您希望孩子爱学习,那么您一定要爱学习,爱看书。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和先生非常的欣喜,也感染周围很多朋友接触圣贤,成就和挽救了好多频临破散的家庭,既成就了自己,还利益了社会,自觉能为和谐社会贡献一点微薄的能力,非常感恩。

  我利用写作的专长,将一些教育孩子,经营家庭的心得体会写出来,感召了非常多的朋友支持鼓励;

  我家卢老师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运用到课件之中,为服务的客户提供非常多的帮助;

  我也经常参加一些善书的助印和流通,给周围人送一些书籍光盘,用自己的一点小小知识为朋友家人们讲解;

  带领孩子参加放生活动,培养孩子善待世间万物柔和善良的心地,助她心境更宽广,孩子两次独立21天的夏令营表现的非常好,与无论大哥哥大姐姐还是小弟弟小妹妹都处的很好,还在夏令营结业典礼上自编自导了《隐形的翅膀》手语舞教给同学们一起表演,回家以后也是不断的有小朋友找她说话,老师同学都夸奖孩子不娇气很有礼貌,我也经常夸她:”不彰人短不炫己长“,方能圆润的在我们的环境中生存的很自然,很开心。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们仅仅学习了九牛一毛,力行的也不足冰山一角,却收获了太多太多,内心的安静祥和,家庭的幸福美满都从中获得。

  非常感谢夏令营,带着家长孩子们一起亲近圣贤,种下善良孝道的种子

  非常感谢默默付出的义工孩子们和义工老人们

  感恩这一路相随的同学们。

  兆君20140730

  http://userqzoneqqcom/2206154755/blog/1375178868

  (去年7月30日的第一期夏令营感想,欢迎点击)

  后记:

  去年7月30日的夏令营感想中主要写了夏令营的一些所见所感和学习内容。

  今年7月30日,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自己的学习心得

  本文中的内容一部分也是夏令营结营式上我的发言和感想,当时犹豫再三,几次想退缩。

  大家都是哭泣着分享家庭的不幸和遇到传统文化的改变对家人的忏悔

  我没有经历这些心酸的往事和痛苦的经历,担心被人认为炫幸福,但还是鼓起勇气走上台前。记得,眼前黑压压300余人,全部仰着脸,目不转睛盯着我,这架势我有好几年未经历了(以前当翻译的时候经常有)。主持人只给了5分钟时间,腿发抖,声音发抖,又是脱稿,想好的很多词都忘了。终于还是分享完了,听到大家的掌声,还犹如梦中。谢谢这一切。

总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也需要一个舒适的家庭环境。为了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选择合适的家纺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家纺产品旨在为您和您的孩子提供最佳的舒适体验。欢迎访问我们的家纺官网 https://www87dhcom/jd2/,挑选最适合您家庭的高品质家居用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美好的成长空间。

潮汕春节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现在说的除年)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年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年,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年,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 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 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如果有恶鬼 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 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正月一小“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 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 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厂 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 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 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 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 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 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 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 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 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 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 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 ·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 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 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 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 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 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 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 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 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 于大厅,一家人入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场必须用松枝菝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 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 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 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财神,放鞭炮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东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么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代人以讹传讹,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灾的功能。不过,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罢了。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开始在节日禁燃鞭炮了。

四、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 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谑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谑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六、掼春(挑礼盒)

春节期间,潮汕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

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过去,这些礼物总是装在一对大春桩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来到时,亲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民间俗语所谓“阿舅来,掠鸡”,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大舅子送来的礼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儿生活节节高的意思。礼物的丰俭程度由娘家经济情况决定,但一般是:刚出嫁的女儿礼物要备得丰盛一点,不然会被亲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当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讲究了。女儿家收到这些东西,便分送给亲戚邻里,这形成了潮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春节里,鞭炮声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还有不少老太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挨家挨户于门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妈,送点心来了)。”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媳妇,故此,各家各户都必须出动。从这一风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亲邻睦里的风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会按户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为对娘家不利。

七、家庭赌博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值得一谈的是,春节期间以“赌”为乐的习俗。

春节期间,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钱。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围着赌博,更多的是“家庭赌场”,往往是一家老小围聚一桌,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赌个天翻地覆,但最终是“肥水不流别家田”,因而有的是欢乐,没有真正赌博时的紧张和担心。尤其是劳碌一年,难得有欢乐机会的家庭主妇们,更乐意趁此机会玩一玩。大多数家庭只赌一晚便不再赌了,只是旧俗不改罢了。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赌兴,真赌下去,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

今天,赌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乐,要彻底改变这一恶习。

八、回娘家(食日昼)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九、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曰“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一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有趣的是在诸路神仙上天的这段日子各乡村的庙宇还不能忘了上供。为什么神灵上天了还要上供呢?因为上天的仅仅是各路神灵的“领导”,他们的手下还在“坚守岗位”呢!谁勤于祭拜,谁偷懒,他们会一一登记在案。

十、吃七宝羹。

旧俗,农历正月初七日食“七宝羹”,它是采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羹,以此来取吉兆,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并说“七宝羹”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1]

十一、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 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春节旧俗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

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

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 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

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

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

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

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

岁;吃到钱,

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

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如果小孩吃到了钱,

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

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

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

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

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

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

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

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

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

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

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

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地区俗规

鲁西南

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

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

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

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

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

据说狗先吃的东西,

必定丰收。

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

掀起炕席照照,

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

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

把邪气恶息统统赶出去。

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

“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

长得快。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 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

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地当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

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

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

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

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

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初一忌讳

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

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

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

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

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

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庆祝活动

节的庆祝活动,从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

摆贡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

邹平初三下午送年,俗称“送百神”,又称“圆年”。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商人之家

都要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

香纸,到商人家祭祀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

串亲是春

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 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

远的亲戚家。

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

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

外祖父和外祖母。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

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

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

各色礼物,

均要双数,

切忌单数。

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

但初五不能去。

俗话说:

“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岳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接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

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 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岳家给姑爷的回礼是

10

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胶东的新媳

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 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

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

意为成双成对,

大吉大利。

旧时,

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

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娱乐活动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秧歌、

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球赛等形式多样。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内有鼓楼

门会,并开放孔庙。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有曲艺表演,有卖玩具、卖花炮、

卖花、

卖油炸糕等诸种摊贩。

此会以十四日为最盛,

乡下有不少人进城赶会,

俗称

“赶逛会”

孔府的**、太太为观赏会中热闹场面,在孔府大门里面墙边筑台搭棚,悬灯结彩,在台子

临街一面挂起竹帘,隔帘观光

我太爷爷叫满仓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新年到了,按照惯例,大年三十把家谱挂在客厅,第二天一大早,爷爷领着我们这群孙男弟女,给家谱叩头,请祖宗回家过年。

“列祖列宗”爷爷领头喊。

“列祖列宗”我们随着,然后顿一下,一起向家谱一叩头。

“在天之灵”

“在天之灵”二叩头。

“子孙满堂”

“子孙满堂”

“迎祖宗回家过年”

“迎祖宗回家过年”四叩头完毕。

爷爷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但每次给家谱叩头完后,爷爷都会带上老花镜,仔细的端详片刻。爷爷并不识字,我们也不知道爷爷在看什么。他看得很认真,一个名字一个名字的向下看,最后定格在最下方的一个名字上。

李满仓~~那是我太爷爷的名字。

太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太太爷爷,是个有名的败家子,唯一爱好就是抽大烟,短短几年硬是把几十亩良田和几百间房子抽了个净光。最后,不知是太太爷爷良心发现,还是实在没有值钱的东西可当了,跳河自杀了。

太太爷爷死的时候,太爷爷才七岁,跟着太太奶奶四处乞讨,最后在一个叫葫芦村的地方……

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5、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7、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9、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0、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1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1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我们回乡祭祖通常安排在清明过后的星期天,因为这是大人们的休息日。

第一个祭拜的地点是祠堂,听爷爷说,因为祠堂是先人的聚居地。

走进祠堂,大家就开始忙起来了。小孩子在大人的指导下开始认真地清扫上年放鞭炮的红碎纸,大人就小心翼翼地用布擦神主牌,嘴里还一边轻声说:“祖先啊,我们看望您来了……”有的就把带来的祭品先放在一块比较干净的地上。我的工作是负责把放在中间的这张长4米宽2米左右的黑色大木桌擦干净,然后就把祭品一件一件认真地摆好。

祭品的摆放很讲究:所有的祭品的方向都要面向祖先的神主牌,首先要把装有茶和酒的各3个杯分成两排摆放;然后就放3双红色筷子;在那之后就是清明祭祖必不可少的烧猪、鸡等肉食,这只占用了桌子的大部分空间的大烧猪混身金黄金黄的,真的有点油光可鉴!在烧猪后,摆放的是一些元宝等纸制品,按照男左女右的规定,男用的物品,如香烟,衣服等就放在左边;女用的东西,如首饰等就放在右边。最后摆放的是用精美盘子装好的精心挑选的新鲜水果,精巧的糕点和糖果。爷爷又告诉我:“清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纪念祖先,悼念哀思,表达的是对祖辈的追思。”

等祭品摆放完毕后,我抬头望了望挂在横梁上已被人点着的一圈圈的坛香,祭祖的仪式正式开始啦。

空气中弥漫着庄重严肃。我们双手举一炷香(三枝香为一炷,如有代亲人上香的便要多上几枝),按照辈分来排好队,默祷,向祖宗的灵牌鞠躬,双手把香和蜡烛双手插在香炉上。等所有人都上完香后,便开始“奠酒”,要双手拿杯,把茶和酒轻轻地酹在地上,请祖宗们喝酒品茶。最后就是烧元宝。烧元宝也很讲顺序:先烧纸币元宝,然后才烧体积比较大的祭品,如果一开始就烧体积较大的祭品,火就升不上。望着那烧得旺盛的火,我想祖宗一定很高兴收到我们的悼念。

祭过祖祠,便是祭坟。

第一个祖坟,离祖祠很近,祭拜的程序基本与在祖祠里相同。把它作为第二个祭拜的地点是因为这里的先人离我们这个年代较近。

第三个祭拜的地方是在山坡上,因为在户外加上下完雨,所以在清洁方面要多费功夫。小孩子负责拔墓碑附近的杂草,大人就要用锄头把周围不平的泥地填平。元宝蜡烛香和烧猪等祭品是不能随便放在地下的,得一直拿着,抬着。默祷,鞠躬,插蜡烛和香,奠酒。如果有时凤很大,就会安排几个固定的帮手把熄灭的蜡烛重新点着,这是件重要而又细心的工作。

第四个祭拜的地点是在山上。路不太好走且很滑,抬烧猪的大人们通常走在最后,而冲在前面的先锋一般都是小孩。今年,我加入了队伍的中间,帮忙提祭品。山顶是一个面积不算大的平台和一个人造洞穴,洞里安放着着祖先的骨殖,骨缸整齐地排列着,每个缸上有红色和白色的长纸条用石头压着,这些纸条每年一换。

爷爷说,把祖先的坟墓安放在这山上的道理:这座山的风水特别好,在这座山后还有一座大山,正所谓背有靠山,周围还有群山围绕,附近更有小河相伴,青山绿水,环境优美。而建洞穴是为了不让祖先遭日晒雨淋,这个洞穴冬暖夏凉,这样精挑细选是为了让祖先们能有一个安乐的居所,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息,表示后辈的孝心。爷爷说,这祖坟的年代更久,是明清两朝的祖先们的居所。

平台的面积本已不大,烧猪和其他祭品的摆放顺序也要按规定,占了不少位置,我们走动时都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掉下山。这次的程序略有变化,大人们几乎分成两队工作:一队负责烧香点蜡,另一对负责烧元宝等。在这里,我们会点上三枝1米左右的大香,红色的蜡烛也插了好几排。拜祭程序一样。使我有几分新鲜感的是元宝,我曾看见过一些做工精致的纸项链,纸耳环等首饰,也看见过一些像纸护照一类的物品——可能祖宗们也要出国串门子?望着那一缕缕飘出山外的青烟,祖先定能收到我们的思念与祝福。元宝等祭纸都烧得正旺,风把一些烧透的吹上天空,我想起了妈妈小时候给我说过:“如果那些纸灰飞得越高烧得越旺,表明祖先越高兴!”

第五个祭拜的地方是在另一座更险峻的山上,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上去。(一般只有大人上去祭拜)我们这些不能上去的小孩就在其他大人的组织下在山脚遥拜。

等最后一个仪式结束后,我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带一颗充满暖意的心踏上回家之路。

  李氏家谱好象比较乱你最好到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这里仔细地看一下,应该可以找到你的答案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分布地域遍布神州,史籍载李氏郡望存13个之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

赤峰蒙汉民族祭祀习俗

  蒙古族向有祭天、祭山、祭祖、祭火、祭敖包、祭石、祭河、祭湖、祭树等习俗,比较注重的是祭山、祭敖包。赤峰古代有记载的祭山有赤峰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