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阮氏回族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2收藏

云南省昭通市阮氏回族的起源?,第1张

源出

源流一

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诸侯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这是中华阮氏的主要起源。

皋陶有后裔子孙在商王朝时期被封在阮国(今甘肃泾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军灭了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阮氏。

阮国被西周所灭之说可见于《辞海》,但据《诗经大雅·皇矣》载:“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爱整其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徙彼高岗,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歧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商末周初,周武王为彰其天子洪德,安抚夏、商王朝后裔的民心,曾大预封国,诸如封虞舜的后裔妫满于陈邑(今河南淮阳),为陈国的开国始君,遂为陈氏的开氏(姓)始祖。

周朝如此封国命氏,氏的发展便迅速增多,阮氏便为众

阮字不同字体的写法

多氏国之一。当时这样的小“国”,其实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氏族部落。诸如:程国、崇国、扈国、阮国、房国、杜国、箕国、密须国、寒国、过国、庸国、邺国、铸国、戈国、邳国、观国、褒国、缗国、岐国、仍国、奄国、双国、武罗国等等。

后来,阮国在西戎贵族的侵压下不断被分割,阮国被迫逐渐东迁,战国初期为秦国所灭,设置为义渠邑。阮氏族人为避战乱和仇杀,后分散到了全国各地。

阮国故地在西汉时期置为安定县,北魏时期为泾州,唐朝时期改为保定县,元朝时期改为泾川县,因泾水而得名。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秦朝时期九阮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九阮,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楼烦,夺得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为赵国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了一个大郡,辖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

秦、汉之际,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称为姓氏者,后省文汉化为单姓阮氏。

源流三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据《南史》、《姓氏考略》及《路史》所载,春秋时卫大夫石石昔之后有在东晋时改石为阮者另南朝会稽余姚人石令嬴因得梁武帝宠爱,被萧衍拜为修容,赐姓阮,其家族或有以阮为氏者

源流四

出自他族今台湾土著、京、彝、回、壮、傣、蒙古、朝鲜、锡伯、苗等少数民族均有此姓[1]

始祖

得姓始祖:皋陶。

各支始祖:阮文益

公自寿邑八鼓稿而游于衢西城北见其铜峰源内山水之秀丽,土厚平圹遂筑室而居,焉娶周氏生四子,分为四房:天地人和,其妻周氏生于永乐已亥年八月廿六日,终于成化癸卯年六月廿八日,葬桐树坞口坐西向东。是为浙江衢州阮氏始祖。[2]

典籍解释

《诗经》中有一首诗:“密人不恭,取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

《辞海》在“阮”的辞条里,开头如此解释:“阮,古国名,偃姓,在今甘肃泾川,周文王所灭”。《诗·大雅·皇矣》:“侵阮徂共”。

《诗·大雅·皇矣》这首诗描写的史实是:周文王晚年做了一系列伐商的战略准备,周围许多封国被他或攻灭或收并,唯有西北边的密须国不服,密须国在今甘肃灵台县。伐密的大意是,密须国人违抗大国的命令,带兵去打阮国(今甘肃泾川东北),打到共(今泾川县城北水泉寺)的地方,周文王立刻大发威力,恼将起来,便带兵去阻住密须国的兵队,不久灭了密须国。

《姓谱》及《通志氏族略》记载:“阮,为商代诸侯小国,在岐山、泾水之间(今甘肃泾川县),子孙以国名“阮”为氏”。

《中国姓氏地图》第六部分以《以国为姓,以阮国为姓》为题说:“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有一诸侯国阮,位于泾渭之间,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泾川一带。后来,阮国被邻国周吞并,阮国子孙为缅怀故国,纷纷以国为姓,由此,便产生了阮氏”。

《千家姓查源》上说,“殷商时有一个阮国,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肃省泾川县东南一带,后来被周文王所灭,阮国的子孙就以国为姓。中国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里,后繁衍分布到整个中国”。[3]

郡望

陈留郡:春秋时留邑为郑国地,后被陈国所得,故曰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陈留郡,属兖州。当时辖陈留(治所,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城),雍丘,酸枣,东昏,尉氏,浚仪等17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宁陵县以西,开封市、尉氏县以东,延津县、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陈留阮姓名人辈出,后世之各地阮姓也主要源于陈留阮姓。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九阮郡: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北狄的分支楼烦,夺得大片优良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遂成为赵国的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九阮设置为一个大郡,辖境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改九阮郡为九原郡,到汉武帝刘彻时期,更名为五原郡,其郡地扩为南面黄河,北背祁连山,境域辽阔。[4]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九阮堂:以望立堂,亦称九原堂、五原堂。

竹林堂:三国时候,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2]

问题一:请问颇有感慨什么意思 感触: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颇有:就是“很有”,也就是“说了不少”的意思

颇有感触:就是感慨思想情绪比较多,用于谦逊的对话常说的词

问题二:颇有感触什么意思 感触: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颇有:就是“很有”,也就是“说了不少”的意思

颇有感触:就是感慨思想情绪比较多,用于谦逊的对话常说的词

问题三:请问颇有感慨什么意思 感触: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颇有:就是“很有”,也就是“说了不少”的意思

颇有感触:就是感慨思想情绪比较多,用于谦逊的对话常说的词

问题四:颇有感触对吗有没有错处 对。没有错处。

感触: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颇有:就是“很有”,也就是“说了不少”的意思

颇有感触:就是感慨思想情绪比较多,用于谦逊的对话常说的词

问题五:羞耻于求救是什么意思? 自尊心极强的人,身处险境,也不愿意借助外力。下面这段文字供参考。

李宗盛最近发了首很不错的新歌《山丘》,讲述了漂泊半世的人一种总结式的心路历程,让人感慨而颇有共鸣。最有感触的是其中的一句“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无知地索求,羞耻于求救”。有担当而自尊心颇强的人通常都会这样,凡事都想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轻易不会借助于外力,即使偶尔对外界的依赖都会被视为羞耻,进而不安,进而迷乱。这样的人最后的结果就会是一个字――“累”,尤其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累”会日积月累,最终会压垮人的整个世界。人到中年的人恐怕多少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年龄使我们能求助的机会越来越少,能支撑我们的外力也渐行渐远。

问题六:冒紫茎,是什么意思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幽独”和“空”三字,写得极妙,既突出了兰若卓然不群、不愿同流合污的个性,又体现了全诗孤芳自赏的思想“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唐代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赏析:

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问题七:述言不及 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是什么意思都不是? 答:一般是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刚才说的那些话没有说到点子上,跟“言不及义”差不多。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也可以是“没有来得及说”。望采纳

问题八:这是什么意思? 5分 出自:

姜夔(jiang一声, kui 二声)(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乐,会做诗填词。他的词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比较少。特点是辞句精炼,风格不庸俗。

鹧鸪天

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

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可以看

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

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

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所以在长期浪迹江

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宋宁宗庆

元三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梦,梦中又见到

了旧日的情人,梦醒后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情词。这

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时已经二十多年了。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

兴中含比。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

巢湖的一支。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

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映现在词人

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

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东流无尽

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

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

兴自然而意蕴丰富。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

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

这段相思情缘。“种相思”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

又由树引出“种”字。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

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

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

心头,又上眉头。”(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

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

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三四两

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刻骨相思,

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

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

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

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

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意思翻进

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

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蒙中,忽然听到山鸟的

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

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

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

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

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

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

梦醒后的感受。

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

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

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

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

意奇绝。

接下来“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词感情的

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

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

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

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

地底运行的岩浆,在>>

问题九:啸的意思是什么 认认真真找资料很辛苦,既希望能够真的帮助你,让你从中受益,也希望得到你的奖励,谢谢!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下面是关于阮籍和孙登的“啸”

阮籍啸台

啸台遁世伤时喧,孤傲一声修竹乱。

孙登同志效长呼,纵酒谈玄琴相伴。

吟诗抨世云台挫,绝响铮铮广陵散。

志存高远鉴明湖,清士悲声千古牵。

下面是“阮籍啸台”的典故:

尉氏县城小东门南城墙内侧,有一座数丈高的高台。据旧志载此台原高15丈,夯土所筑,台上有很美的厅堂、苍翠的松柏。这便是著名的啸台,也是尉氏八景之一“啸台清风”。可惜的是,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啸台已没有了往日的美丽壮观景色,看上去,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呈不规则圆形的小土山。

1700多年前,尉氏出了个旷达不羁的人物,名叫阮籍,做过步兵校尉。因阮籍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魏晋交替的动乱岁月,他看到动乱的政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就毅然弃官还乡,放浪于山水林木之中。阮籍既好饮酒,又善音律,人们常常看到他喝得酩酊大醉,衣冠零乱地走上城墙,时而弹琴,时而啸歌。每当他弹琴啸歌的时候,附近的乡亲父老便聚集城下倾听。他唱的歌词,一经人们写下来,便是绝好的诗章,有人说《阮步兵集》就是这样汇集而成的。

当时,司马氏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司马昭深知阮籍才学过人,想聘其女为子妻。阮籍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又怕司马氏加害自己,就借酒大醉60多天,酒醒后,忽然变得疯疯癫癫,不像常人。司马昭疑其有诈,就派人探听真伪。这人来到尉氏,接连见到阮籍所做的许多怪事。

一次,阮籍一人驾车出游,信马由缰,顺着大路走去,直到无路可走,就丢了车辆,号啕大哭。哭罢,回到东城墙上,钻进茅庵,倒头便睡。正睡得香甜,适逢好友来访,两人一边下棋,一边喝酒,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棋逢对手意趣浓。正在此时,家人来报,说是阮籍的母亲病故。他却非要赢下这局棋才回家,友人再三劝他,终不肯回。待下完棋回家时,阮籍既不啼哭,也不理丧,蹲在地上,如醉如痴。朋友来吊丧,他既不作陪,又不谢答,却以白眼视之,一会儿披头散发、仰天狂笑,一会儿饮酒赋诗、抚琴吟唱。晋文帝听到阮籍的这些作为,相信他是真疯了。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阮籍对抗当朝统治者的手段。

阮籍活到54岁便死了。相传,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文学家,当时的人们在他弹琴啸歌的东城墙下,筑起一座高台,取名啸台。并且在台旁挖一小湖,让湖光水色映照着古柏厅堂。多少年来,无数学士名流来到尉氏,无不仰慕先贤,登上啸台,吟诗作赋,以寄感慨。

最后,我为你找了一篇文章,是专门分析“阮籍之啸”的

阮籍之啸

――故乡人的解读

朱文濡

《晋书》载:“阮籍,陈留尉氏人。”所以,除去历史维度久远的因素,阮籍是我的故乡人。我关注阮籍,是从大学时一次阅读开始的,得知这位魏晋时代的名士原是故乡人,更惊讶他的卓绝和奇伟。于是,我阅读有关他的历史文献,走访他的后人,参拜他的墓碣,缘于对他人生轨迹的迷惑。最使我迷惑的莫过于阮籍之啸了。或者具体的说,莫过于对阮籍之啸的情状的迷惑了。而对阮籍之啸的理解和阐释,恐怕要以阮籍整个的生命历程为注脚。

阮氏家谱记载,阮姓起源于西周时代,阮氏家族在西周的西部建立阮国,后为西周所灭,但丧失家园的阮氏家族没有向胜利者臣服,而是踏上了流亡之旅。经过一个上千年的沧桑变化,于是,阮姓人的现代分布是从甘肃起向东,经河南转而东南,在这一方向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包>>

问题十:推敲是什么意思? 推敲 tuīqiāo

[weigh; deliberate]俯斟酌字句。亦泛指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推敲字句

zdic 汉 典 网

。两晋以后阮氏开始南迁,宋元繁播闽粤台港及越南。如今,阮姓早已遍布中华大地,而且走出国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世界之阮姓绝大部分源出陈留阮氏。阮姓在中国未入百家姓前一百名,但在越南为第一大姓。

阮籍后人和远亲很大一部分到了越南(当时越南还没分裂出去),发展到现在竟然成了越南第一大姓,占越南总人口40%,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是阮姓人建立和统治的阮朝。应了《圣经》里的说法,神必赐福与义人。正始时期的阮籍强调天与人的统一,竹林时期的阮籍则以自然排斥名教。阮籍思想的变化,不仅表现为对天人之“关系”的理解不同,而且也表现为对其本身“意蕴”的规定不同。上天恩待他的后人,这对那些死守封建礼教、拜佛摆拜偶像的人无疑是重大的讽刺与打击!

阮氏家族在中古时期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属于“新出门户”,在两汉声名不彰、官位不显,但在魏晋南朝,陈留阮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都出现了迅速的上升,在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名载典籍者共九代三十三人之多,且独自立传的有十人,其中,除了阮谌“征辟无所就”、阮深、阮广宦历不详外,其余三十人都有仕宦经历。 魏晋时代,阮氏家族名士辈出。从竹林名士之清谈到中朝名士之任诞,都有阮氏成员参与其中,阮籍更是被后世放达派名士所祖述。阮瑀、阮籍父子的诗文分别是“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中悲剧意识最强烈的。--摘自《魏晋陈留阮氏家族研究》作者马守印

云南省昭通市阮氏回族的起源?

源出源流一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诸侯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这是中华阮氏的主要起源。皋陶有后裔子孙在商王朝时期被封在阮国(今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