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男孩安子辈起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王氏男孩安子辈起名,第1张

安霖,安龙,安祁,安泽,安翔,安擎,安辉,安耀,安德,安淳,安凯,安威,安祥,安赫,安灏,安远,安程,安阳,安逸,安旭,安煜,安鸿,安康,安鹏,安仁,安石,安慎,安朔,安佑,安顺,安腾,安泰,安国,安梁,安叙,安扬,安辰,安铭,

001毕节水田坝柳氏起籍:江西吉安府、江南应天府、湖广黄州府、 麻城县、暴鸡五屯、 白鸟分支,赤水河南关上,水田坝,上沟,始祖柳魁贤,原葬于老坟山(黄狗恋窝) 长眠百年 于第四代孙 受阴阳怂恿 敞公坟茔 见红藤缠棺 刀砍红藤 血流不止 打开棺椁 双鹤至棺中腾空飞出 于寒婆岭梨树湾遁形 故迁公坟茔于梨树湾。

字辈:

佛前花正兴 勇耀吉仕臣

魁启元时宗  发达毕显荣

传选高万古  永远太平风

002印江柳氏 陕西三原县——贵州印江始祖柳毅宗,明洪武二年,奉昭入黔平夷,后在印江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发达,目前为止在黔地有3万人左右,流入重庆也有3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毅宗公后人有7万人左右。

字辈:

世大祖宗元  人文太运开 

传家敦和诲  华国润鸿才 

辅佐遵威远  孝义重宝珍

后裔昌万代  富贵应时来

003贵定柳氏原籍湖南省、见史县、思南府、源于先祖柳国柱公,明朝末年来到贵州贵定。国柱公立下的家族辈份,留下的现有七十二虫流传的碑知后世,排列顺序如下:

毅国 

师星天象 其必春风 

文昌开启 忠厚传家 

仕多铨才 富贵荣华 

大谊泽义 广志朝增 

正官永锡 迄兆延升 

书裕再孝 子复愧钦 

超学远耀 垣沛先庚

松柏庆胜 竹务佳成 

溥贤安信 本章有仁

004绥阳柳氏 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堂梨梓坪48道缺口人氏,当年经过了许多地方的曲折辗转,才最终入川到达绥阳县柳家沟(蒲场大桥)。(当时绥阳县属于四川管辖)入川始祖:柳月忠(游氏),二世祖:柳先春(李氏);三世祖:有柳冉(邹氏)、柳崇(吴氏)、柳鸿(刘氏和王氏)、柳盛(王氏)、柳华(温氏)、柳荣(刘氏)和柳梅(韩氏)等七弟兄。以上这三代人的字辈,都不包括在入川以后的以下20个字的字辈派行之内。在以上三代人所处的时代,还有“仕大学文璋”五个字辈没有开始使用,就在入川经过了三代人之后,废除了对原有字辈排行的继续使用,确定使用新的字辈排行,并至今仍在继续使用的新。

字辈:

文彰含子芳 ,长星如单杨

荣华先占远,春榜富贵光。

在以上这二十个字中,“文”字辈实际上是入川以后的第四代人。现在,已经繁衍生息到第十三个字的“先”字辈了。如果加上入川以后或确定这个字辈排行之前的三代人,实际上入川以后已经经过了16代人的繁衍生息。

005大方柳氏贵州省大方县(原大定府)达溪镇柳家花坟。 先祖柳洪贵明末清初从湖北荆州柳家村南迁到贵州大定府,柳洪贵生有一子名柳清,柳清生有一子名柳国宝,柳国宝生有三子,长子柳春恒,次子柳春元,三子柳春江。 先祖柳洪贵第5代后裔柳占鳌官居按察司照磨职衔。 清光绪三十二年由当时朝廷拨款在达溪镇建造了先祖及柳春恒的花坟,在建造花坟时续排了字辈32代:

春占枝荣  祖德恭红  精文尚武 

克孝卓忠  家声大振  国运兴隆 

基业永保  其落实雍

柳春恒老人后裔大多在达溪镇定居,经历数次世事变迁,花坟有所毁坏,但大部分得以保存下来, 目前大方县人民政府已将柳家花坟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006水城柳氏江西吉安太和县居其址号,十里地名柳家湾,据祖辈口传,至清朝嘉庆年间,为谋生计,始祖建元、仕元、大耀、小时、等兄弟五人自组民间戏剧团(其中建元、仕元、从艺木工)至贵州落遵义定居,延至清道光年间,遵义杨龙喜跳梁,全黔不靖,吾祖五人始负梓业,先后逃难至水城。建元、仕元公仍从事木工,就地定居于水城,乐业于城西之草盖瓦,大耀、小时二人经商前往威宁方向未归,现今寻访大耀后裔居于水城县,法德者卡等三十余户,小时在经商途中遭劫匪遇刺身亡,余一公不能吃苦返回遵义不知落于何处!

字辈:

洪诗元永  维兴家国 

书承权训  何绍惠晟

(注:十六字是第一次修谱时续)

立本吉庆、中正远扬、

广泽睿智、礼义贤良

007金沙平坝柳滔家民国初年,我曾祖父柳维书老人从四川以一个出家人的身份,柱着禅杖过河来到贵州省大方县今长石镇落脚,由于曾祖父做得一手好木工活,于是就在当地帮别人立木房子等,是有名的柳木匠。当地人看到吾曾祖父勤劳,就牵线让他娶了吾曾祖母张氏。由于我祖父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后生死不明,当时我父亲又年幼,我奶奶又不识字,只记得口传的字辈,然后我父亲自已整理出来,其它一样不知。唯一清楚的就是来自四川,柱着禅杖过河。

字辈:

元银天春启  严清未恒先

兴维永正国  世应联文轩

008安龙柳氏道光22年从重庆府迁到贵州兴义府(今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当朝村余碗井)定居,祖代永传吉,富贵应子孙,正月过十四,祖代宜用正月七月,从初一点香到十五。

字辈:

再正文天应  朝万友宗成

荣华必富贵  仕代香吉林

009紫云县大营镇高坎子柳氏柳永龙:(未迁入本地)生有三子,大子柳伦,(老二老三名字不祥、)柳伦,:迁入始祖,其妻绍代(未进入)生有一子名柳祚发(在江西出生,在迁途中大概六,七岁左右,是柳伦挑着来的,在本地长大的)

字辈:

永伦祚连枝  占性生再池

云仁培秀丽  素论益英思

迁途路线:(年限不祥)。江西地址:江西临江府麻梨巴黎县)现地址:江西吉安县(查实过),柳伦带着二弟(名字不祥)来到贵州龙里县(小地名不祥,还挑着6,7岁的孩子柳祚发一起。在龙里住了一段时间(具体不祥)二弟就在龙里居住,柳伦就带着孩子柳祚发来到贵州省紫云县大营镇高坎子居住至今,本地户数80余户。我们的族谱在国民党时期被土匪烧房子烧掉了。现在无从查起,现需查柳永龙老祖人的第三个孩子的后裔,及查在龙里居住或(居住过)的这支柳姓,至今还在不在龙里居住,或是迁移别处,联系人:柳再伦微信号: VX13595368398电话: 15870169428

010毕节七星关区荒田柳氏祖先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其乡都里甲鹅鹞唐仕(小地名为水映梨子坪)。先祖公入藉贵州遵义府绥阳县旺里五甲柳家塆居住,后我天高祖柳彰荣逝世葬于绥阳水则溪大林半坡西山之阳,之后家道中落,天祖母郑氏携高祖父兄弟三人移居毕节平定簸箕箐,天祖母逝世葬于毕节簸箕箐白泥塘西山之阳有碑为记,后大高祖永龄及大高祖母冯氏去世后葬于白泥塘,大高祖后人移居云南省开化府文山县永平里十甲螺狮塘八闽树,二高祖永发,三高祖永富基此地而住守看祖坟,晋以后子孙遗记谨,我祖以光数典云,尔是为序,天高祖柳彰荣传世辈分排行:

彰永维鸿禧  德长正兰芳

荣华臣忠义  富贵庆佳邦

(注:白云区牛场乡黄官村柳家为荒田二高祖永发一脉的禧全祖母侯氏所生,小名为小应三,(小应三辈份应为德字辈),到我辈排行应为“兰"字辈。

011晴隆柳琼家老一辈是正字辈,这一辈是朝字辈,下一辈是汉字辈,

012岑巩柳家坝、铜仁左寨柳氏柳荣禄,印江毅忠公第六世后裔,元英之后,柳继四子,十五世纪中叶出任江西吉安府淑田县县尹,继而明皇勅封护国侯 子、孙、 后嗣回贵州住、岑巩柳家坝、铜仁左寨

字辈:

国天顺宗元  仁文大运开

全家增得泽  华明流英才

后面都是听说的,没有文字资料。

013湄潭县洗马镇梅子坝村双山组柳氏

四川搬过来的,老祖宗当时被抓壮丁抓走了,就留下他媳妇和两个儿子,后面派人出去找过,没找到。墓碑上好像是清朝光绪帝的时候。

字辈:

大玉金春仁,恒明应光华,

天高瑞景开,国恩庆家祥,

世泽昭宗远,时和政雁良,

福田祯富贵,上武壮帮强。

重庆各区县(渝北柳明恒提供)     

101綦江万兴柳氏綦江万兴柳氏支派入川始迁祖觉民公(王氏),生子文先公(陈氏),于大明神宗48年(1620年)携妻王氏离楚入蜀,首先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徙至当时的四川省遵义军民府,桐梓县夜郎里板厂沟落业,然后于大清顺治康熙年间从桐梓县夜郎里迁徙到重庆府綦江县万兴乡生基门口定居至今近四百年,已经繁衍生息到入川第十五、十六代。

字辈:

觉文彦安春  金廷宗荣万

仕光成正大  会泽在生灵

忠孝承祖德  诗书裕后昆

为善天必佑  永远振家声

102綦江郭扶柳氏始迁祖松公(黄氏),生子明政公(杨氏),从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出发,经湖广、四川内江、南川辗转迁徙到贵州,最后再从贵州到重庆,入籍重庆府綦江县郭扶乡繁衍生息至今。

字辈:

朝仕长文允  曰岐祯洪明

维德光秀毓  知国仲尧能

103北碚灯塔柳氏

钿金士一齐  玉映朝国文

忠信传家远  世代福德昌

104北碚另一支柳氏

圣子纯时  正有德昌

洪文翰秀  光显荣宗

105渝北柳家坡支系入川始祖柳枝茂(余氏)是康熙二年(1662年)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鹅掌大邱徒步远征到重庆渝北柳家坡定居,离开湖北时是弟兄三人(即枝茂公、枝蓁公、枝芳公)一同上路前来,但在途中其中一位不幸亡故,还有一位到了合川,但至今没有得到合川那边的准确材料证实。

字辈:

枝应舒元文  有子占朝廷

明德光天地  奇勲配乾坤

正兴承茂泽  笃字向儒林

信义芳延远,和睦万代登。

106合川柳家石坝支派

缙仕一元    玉映朝国    文明继兴 

荣承祖宅    忠厚传家    世代福德

克昌后昆    梦昭鸿业    笔练思权 

勋铭竹帛

107合川另一支派字辈

先继应(印)国正  天兴顺泽仁

忠源开维运  前良裕厚坤

108合川柳坤武支派原有20字:

提先玉文国  天启正乾坤

家庆兴万代  安乐得太平

续增20字:

承宗复泽后  祥瑞兆贤良

立志建伟业  明达吉运长

109城口柳氏

朝邦开泰,运国正兴;贤良明德,

家声远怀;仁世代昌,敬元登显;

爵崇礼应,文光孝友;恒思治顺,

和永发祥。

110垫江柳氏原有字辈排行(20字):

文兴多自唐,心正作忠良;

直道于今在,名传万世芳。

续增字辈排行(30字):

开元庆天普,定国贵安康;

霖霂地润泽,和煦显瑞祥;

仁德义勇信,敦厚家声扬。

原有的20加上现在续增的30共五十个字。

111黔江柳氏

世大祖宗元,仁荣太远开;

巨钼文呈少,辉永锡祥林。

112石柱柳氏

四大祖宗元,仁洪太兴开;

民军儒国政,光前玉后先。

113巫溪柳会来支派(45字)

芳鸿日必大,兴朝杨德惠;

景楚庆恩光,见帝宗宣宪;

同开甲继堂,惟心升进秀;

在锡斩辉凰,盛世先隆望;     

宏莫表国章。

114巫溪柳卫学支派(20字):

家官录卫红,登朝成忠健;

象国守()清,修其到要明。

115巫溪柳俊支系(40字):

原有字辈20字:

懋德廷宏祚,文英学士家;

有开方可泰,名誉世光华。

新添字辈20字:

继述辉先绪,相传重守成;

贤才徵焕发,风藻锡恩荣。

116巫溪新城柳氏

始迁祖柳庆联(龙氏),于民国时期从四川东道夔州府奉节县今白帝镇九盘子,首先是迁移到巫溪县后半乡石门里七甲后溪河白鹿架(后溪河今更名为后河)过渡,然后再迁徙到巫溪县新城乡定居。字辈:

春子杨生,庆恒昌荣;培德裕厚,

祖盛益远;光华永茂,世代长英;

忠孝仁慈,大振家声。

117巫溪乌龙柳氏  根据老人口传和墓碑碑文记载,本支派始迁祖柳应海,大约300年前在大清乾隆初期从湖广来到巫溪。本派在入川之前就开始使用今天仍在继续使用的字辈排行,从始迁祖的名讳可以判断,现在使用的字辈排行是在离楚入川之前就已经在湖广开始使用的,始迁祖就是“成林登应仕”的第四字“应”字辈。  从入川始祖第二代的“仕”字辈开始,就人丁极为兴旺居然有十三弟兄之多,至今已有大约300年左右。从湖广就开始使用的字辈排行如下:

成林登应仕,天顺国作安;

继配先之德,优久(秀)必大宽。

支派联系人:柳作志13896934485;柳作志之女柳淋15123474886。

118奉节太和柳氏

入川始祖世嘉公,二百多年前从湖南衡州府衡山县武阳乡米口里入川,入籍四川夔州府长江南岸朝阳乡都里十二甲墨家槽(今太和乡石盘村)。

字辈:

泰谨志隆伯,鳯应正茂垂;

昌国世廷远,傅家诗礼贻;

网常(维)忠孝在,立本绍先规;

书香长继起,科第振兴宜。

119奉节柳位中支派(60个字):世文得效永,崇兴显祖荣;

启裕后人盛,加官禄位开;

弼廷存正介,襄国任贤能;

福厚丁才广,根深瑞庆增;

勋名怀圣哲,耕读树云仍;

禋祀千秋享,典型亿叶恒。

120奉节新民柳氏

入川始祖朝阳公,系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洗脚河)生长人氏,兄弟三人一同入川。朝阳公入籍施南麂子渡,二弟向阳公入籍高粱溪,三弟奉阳迁居云阳。

字辈:

奉时永文,世大登高;长发其祥,

笃庆锡光;忠正道德,福寿荣昌;

崇本承斯,应兆元芳;宏绪轩典,

启开传章;朋存志厚,举远美良。

121奉节新城柳氏始迁祖柳尚南,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洗脚河人氏,尚公于清朝乾隆13年即1748年离楚入川,迁徙到四川省夔州府北岸永里三甲黑岩头火麻石(今新城乡白瓦村)落户定居。字辈:

春子杨生,庆恒荣昌;培德裕厚,

祖盛益远;光华永茂,世代长英;

忠孝人慈,大振家声。

122奉节庙壪柳氏支派(30字)

是天成大玉,林发建忠正;

太和福占远,春茂继先贤;

郎运连科第,培定显名扬。

123奉节吐祥五马公平支派(20个字):

敬奉宗先(显)宪,同开甲第堂;

维新升俊(峻)秀,载锡展辉煌。

124奉节黄村柳氏入川始祖柳俊智,从湖南长沙安华翠柏村阴家桥,在乾隆年间迁入四川夔州府长江北岸永里五甲黄村乡。字辈:

启裕俊人盛,加官禄位宏;

登朝存正介,相国守忠清;

孝友遵书训,修齐道益民。

125梁平柳氏入川始祖柳公正成(配王氏),原籍湖北麻城高竿堰洗脚河。柳公讳魁,及顺、昌共三弟兄于大清顺治六年(1649年)颁布《垦荒令》后相约离楚入川,昌公中途而返。魁、顺二公入川后定居四川梁平高都(即现在梁平城北。原误为定居四川高邑,但据考证四川没有高邑,只有河北才有高邑,疑将梁平高都误为四川高邑),不久顺公病故。留在麻城还有弟、玉、平、衍、璜等兄弟五人。如果1863年柳公文联修谱时记载的高邑是指高梁山下的梁山县,目前的龙门镇乐胜村方向正好在古县府的左边。总之,入川具体年份和初始定居位置难以考证。字辈:

国仕文朝学,天德大庭儒;

纯兴善继祖,永诗玄承道。

126荣昌柳氏入川始祖柳作楫(配张氏),于大清康熙丁丑年(1697年)从湖广永州府零陵县雒川里諌山皆楼底塘迁徙到重庆府荣昌县褿智里地各银匠沟落业定居。柳作楫父亲柳国柱(配杨氏)共生五子(为、作、成、许、秉),柳作楫是次子。柳作楫(张氏)共生五子(一洪、一都、明龙、鳯、鏖)。

字辈:

作明学字文,静玉氏芳昌;

际年侦定能,华秀如春天。

127巫山柳德华支派(23个字):原有字辈:

国、正、天。

现在使用字辈排行(20字)

兴朝杨德教,景祚庆恩光;

敬奉宗先宪,同开甲第堂;

维新升俊秀,截锡展辉煌;

盛世宣隆望,洪谟表国章。

128巫山大溪柳氏(残缺)善阳发德道,……。始祖柳善权(配陈氏),墓地长蛇梁。

129云阳堰坪票草柳氏始祖柳春熙,其子柳世德于乾隆28年即1763年自四川岳池贩卖灯草迁入云阳堰坪高侍山搭二坡定居。再于嘉庆二年即1794年迁入云阳票草乡谭家村香樟溪定居。

字辈:

兴万茂春世,永廷光正大;

文武(朋)发(金)凤(代)

130云阳柳得举支派字辈(残缺)德正景文武(只有5个字)柳德举之前没有任何信息,柳德举之子柳正国(配李氏)在云阳县岐阳乡盐井村垮岩洞居住。

131云阳故陵柳氏始迁祖(失考),兄弟三人从湖北麻城出发,一支落于湖北青滩,一支落于奉节带溪,本支落于云阳故陵红狮镇边边街。

字辈:

先柏世昌达,永兴(远)长发祥;

正大光明致,红旗万国顺。

132云阳红狮南溪盛保柳氏始迁祖系何人等没有资料可考。

字辈:

志韩位静承,天隆(映仁呈)

洪必大;兴朝杨德惠,景柱庆恩(?)

133云阳南溪盛堡柳氏本支入川始祖柳增香,在雍正乾隆年间,率领子孙柳向龙等自湖南岳州府巴陵县永宁乡官桥村离湘入川,入籍四川省夔州府云阳县龙洞河。字辈:

增向定正永,兴朝杨德惠,

景祚庆恩光;敬奉宗先宪,

同开甲第堂;维新升俊秀,

戴锡展辉煌;盛世宣隆望,

宏谟表国章。

134云阳江口柳氏(残缺)远传家诗礼,志万代海(江)……始迁祖等等来历不详。

135云阳人和水口柳氏(残缺)元亨祥贞厚,诗书……始迁祖柳元伟,明清入川,入籍云阳黄石二道河杏子榜。

136云阳胜保柳氏这个支派的始迁祖的名讳,以及始迁祖是何时从何地迁来云阳县胜保乡方石村,已经无人可以说得清楚。字辈:

学先胜启,文明福徳;

朝生长首,寺要能光。

137云阳另一支派字辈(20个字):

元亨祥贞厚,诗书昌盛香;

仁义礼知久,国正天顺长。

138万州区小周镇柳氏入川始祖柳洪曰,从湖北麻城孝感洗脚河离楚入川,入籍云阳县巴阳镇向家沟。

字辈:

洪日大兴朝杨德惠,景祚庆恩光。

139重庆涪陵增福柳氏洪武二年(1369年),始迁祖柳毅忠公(陈氏)在大明王朝开国之初,奉命率军从陕西省西安府三原县出发离陕入黔,在黔北为朱明王朝开创设置思南、铜仁、石阡等府,经三年敕授将军,夫人陈氏加封诰命。在此经过八代人的长期繁衍生息,到第九代为本分支始迁祖朝发公(何氏)于大清康熙(1662--1722年)王朝年间,与其弟朝彰公(杨氏)一起,从贵州省思南府印江县携眷离黔入川,从此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本分支入川之后经过数年最后选择在四川省涪州府之红沙子尖山子梨树坪全善桥坎上(今涪陵区增福镇和三合镇)落业定居繁衍生息至今。本支原有派行20字,数年前重修家谱时又增加20字,前后共有40字。

世大洪才进,文明尚国光;

春长希太运,永兴作贤良。

天地仁义和,强胜立嘉业;

正泽现维权,朝远定安庆。

140重庆南川大观柳氏本支始迁祖朝彰公(杨氏)为离陕入黔始祖柳毅忠公(陈氏)之第九世孙,在大清王朝康熙(1662--1722年)年间从贵州省思南府印江县携眷与戚戴公等离黔入川,最后在四川省南川县丰里下六甲构树湾落业定居繁衍生息至今。与此同时还有一同前往的兄长朝发公(何氏)最后选择在四川省涪州府增福乡繁衍生息至今。本支派字辈派行28字如下:

世大洪才庆福长,春和正明永荣芳;

文章尚国光先德;忠孝成家裕後昌。

141重庆大足回龙柳氏  重庆大足回龙柳氏家族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大足区回龙镇。    本支派原来曾经是有家谱的,但遗憾的是在1961年大办公共食堂时搬家不慎将家谱搬丢了,从那以后就没有家谱了。本支派始迁祖为“思”字辈的柳思明和柳思义兄弟二人。其中一人留在贵州,一人来到重庆大足。由于家谱遗失,究竟是哪一位在贵州哪一位到大足,已经无从查考。        这两位老祖宗是在清朝康熙皇帝中期的1690年左右响应清朝政府号召,一起同时离开湖北麻城孝感乡首先进入贵州,其中一位“思”字辈始迁祖在中途就留在了贵州,还有一位“思”字辈的老祖宗就是大足回龙这个支派的始迁祖,最终来到了大足回龙这个地方时,已经几乎到了人满为患地步,没有立足之地了,最后是在他人让度的一片土地上落业定居,开始繁衍生息直到今天。大足回龙柳氏支派20个字字辈排行如下:

思培均春德,懋廷开元勋;

定国忠兴永,世代发功卿。

经过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现在已经到了入川以后的13代“忠”字辈和第14代的“兴”字辈了。    这个支派从“思”字辈分开的另一个分支在贵州繁衍生息,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互联网寻找到贵州的这个支派。       

王氏辈分如下:

四川王氏:嘉锡良士以奕正万怀仁履道立名守善典敬慎修秉公度宪光灿荣华世代永焕。海印大又顺登芝王元文汝正联心德天明在朝廷。守永宾奇富亨安帝宁童宦亭定广宗庆宣应宽宏。尔善正成元映肇德之全敦本家兴治育贤国永安礼仁鸿世泽信义广先传积庆徽猷继昭忠泰运联。

四川都江堰市与崇州市王氏:祖籍:山西太原府入蜀始祖:王慎,字显臣入蜀始祖 :王伟入蜀年代:清·康熙(1679年—1681年)世系:王慎——王铭禄——王之位、王之进、王之祯、王之宾、王之奇、王之贵。王伟——王洪禄、王拱禄。

落业地址:

一、王慎、王伟,从山西太原府迁蜀眉州(包括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丹棱县、彭山区、青神县)。

二、王铭禄,从眉州迁居雅州水东乡(包括今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中里镇和碧峰峡镇)。三、王铭禄,从雅州水东乡迁居灌县(今四川省都江堰市)。

简 介:入蜀始祖王慎,为洪化年间(1679年—1681年)进士及第,官眉州知眉州事,王慎携弟王伟同时入蜀,王慎后因被难尽节,皇帝旌表金字牌坊建立于眉州大天井处,王洪禄、王拱禄留守眉州,未详记载。

王铭禄,由眉州迁雅州水东乡置办产业,上缴税额,一两二钱四分六厘,妻杨氏生子六人,后因贼兵捣乱,将产业托付给徐高姑祖,王铭禄父子携全家迁居灌县。

一房:王之位,住灌县青龙场余家庙(今都江堰市安龙镇成青社区余家庙)。

二房:王之进,住灌县筏村场新渡口(今都江堰市中兴镇永安村新渡口)。

三房:王之祯,住灌县太平场香花院(今都江堰市青城山镇赤城村香花院)。

四房:王之宾,住崇庆州街子场(今崇州市街子镇)。

五房:王之奇,住崇庆州火烧坡(今崇州市街子镇唐公社区火烧坡)。

六房:王之贵,住灌县石羊场皂角庙(今都江堰市石羊镇皂角社区皂角庙)。

字 辈:长房:成天世启文,明正国朝兴。荣华增福禄,富贵德长清。二房至六房:登天怀德永,普化建邦长。开国经伦伟,荣华世代昌。

注: 甫与普同。长房:明字派与二房至六房:登字派同辈。锡字派与天字派同辈。河西有贵字派、子字派、文字派、万字派与河东春字派同辈。

扩展资料:

王姓主要源于姬姓;2014年根据国家官方数据统计显示人口为9468万人,其人口之多;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有的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陈厉公次子田完的第9世孙)后裔,以王族称谓为氏。有的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

有的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根据2018年最新百家姓统计王姓人口已经超过一个亿榜首。

-王姓家谱

四川省都江堰市王氏寻亲:

根据清代光绪三年灌县(今都江堰市)增生王子勋,字家宾和王登鰲创修的《王氏宗谱》总谱记载:

祖籍:山西太原府

入蜀始祖:王慎,字显臣

入蜀始祖

:王伟

入蜀年代:吴周洪化年间,即清·康熙十八年至二十年。

落业地址:

(一)王慎、王伟,

落叶地址蜀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

(二)王铭禄,系王慎之子,从眉山迁往雅州水东乡(水东乡包括今雅安市上里镇,中里镇和碧峰峡镇)后又迁往灌县(今都江堰市)。

介:蜀开基始祖,

王慎,为洪化年间进士及第,入蜀眉州知眉州事,携弟王伟同入蜀,王慎后因殉职,皇帝赐金字牌坊立于眉州大天井处,王伟之子王洪禄、王拱禄留守眉州,未详记载。

王慎之子王铭禄,迁居雅州水东乡(水东乡包括今雅安市上里镇、中里镇和碧峰峡镇)

生子六人,后因贼兵捣乱,携全家迁居灌县(今都江堰市),六房祖公名讳:

一房:王之位,住灌县青龙场余家庙(今都江堰市安龙镇余家庙);

二房:王之进,住灌县筏村场新渡口(今都江堰市中兴镇永安村新渡口);

三房:王之祯,住灌县太平场香花院(今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香花村香花院);

四房:王之宾,住崇庆州街子场(今崇州市街子镇);

五房:王之奇,住崇庆州火烧坡(今崇州市街子镇唐公村火烧坡);

六房:王之贵,住灌县石羊场皂角庙(今都江堰市石羊镇皂角村皂角庙)。

派:长房:成天世启文,明正国朝兴。荣华增福禄,富贵德长清。

二房至六房:登天怀德永,普化建邦长。开国经伦伟,荣华世代昌。

注:

甫与普

同。长房:明字派与二房至六房:登字派同辈。锡字派与天字派同辈。河西有贵字派、子字派、文字派、万字派与河东春字派同辈。

贵州安龙万峰湖镇坡桑村王姓始祖是王晓晖,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王晓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他是安龙县晓晖宗祠的祖先。

贵州安龙万峰湖镇坡桑村王姓始祖王晓晖的身份可以通过安龙县晓晖宗祠的记载来确定。安龙县晓晖宗祠是一座古老的宗祠,记载了王晓晖的家谱,以及他的子孙后代的家谱。宗祠里还有一些古老的文物,可以证明王晓晖的身份。此外,安龙县晓晖宗祠还有一些古老的文物,可以证明王晓晖的身份。

要想确定贵州安龙万峰湖镇坡桑村王姓始祖王晓晖的身份,首先要查阅安龙县晓晖宗祠的记载,以及宗祠里的古老文物,以确定王晓晖的身份。其次,要查阅安龙县晓晖宗祠的家谱,以及宗祠里的古老文物,以确定王晓晖的子孙后代的家谱。最后,要查阅安龙县晓晖宗祠的家谱,以及宗祠里的古老文物,以确定王晓晖的家族的历史渊源。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确定贵州安龙万峰湖镇坡桑村王姓始祖王晓晖的身份。

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

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多个姓氏家谱。    

另有研究记载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12个姓氏,具体如下:

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 蓟鄂广弘

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 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 贲麹麋斜

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 阙夔殳红

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 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 胜豆刀德

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 农沃宦雍

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 曷鉴化位

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濮多净荔 梨远野勾

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 盛恩边菅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赖库阚 要么嫪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扩展资料: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参考链接:洪洞大槐树

边地鬼魂: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皇后王氏的烈女本色[转]

南明三朝,在南京的弘光政权和在福州的隆武政权,是前后脚跟着建立的短命王朝,维持都不足两年,就相继覆灭了。之后的1646年12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被明朝的遗老遗少们拥立为帝,建立了永历政权,前后维持了16年,算是长的了。就在他于广东肇庆称帝的同时,隆武帝的弟弟朱聿粤也在广州称帝,建元绍武。永历和绍武两个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政权不知危殆,为争所谓的正统地位而大动干戈,互相攻伐,内讧不已,置大敌当前于不顾。趁此机会,明朝降将佟养甲、李成栋率清军突袭广州,一举端了绍武政权的老窝,绍武帝和聚集在广州的所有皇族尽被屠戮。绍武政权仅存在了40天,因此,史家只把它列入隆武余绪,并不另计为一朝。永历帝闻讯大惊,1647年1月下旬,永历帝先抵梧州,又逃桂林……永历政权基本上是一个流浪性质的政权,它的历史就是不断逃跑的历史。从建元之初,就不停的逃跑,一直到王朝寿终正寝,从未间断过颠沛流离。受尽风寒,历尽磨难,处境极为险恶。没有稳固的辖区不说,文臣用奸,武臣以力,党同伐异。名义上所拥有的军队也是来源不齐,鱼龙混杂,心怀异志。更多的是借用其名号而已。它一开始就呈现出严重的贫血状态,但相比而言,南明三朝中,永历朝还算是较有格致的,朱由榔本人较有道德形象,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而他所册封的王皇后,在历史上也有令名。如果不生逢乱世,也是一对模范夫妻。在朝廷存亡的关键时刻,显得很有主见。可惜她生不逢时,南明政权始终在动荡不安中苟延残喘。她也因此终生流亡,备尝艰辛。死后既没有谥号,也没有隆重的葬礼,甚至没有墓穴。连一个平民死时应得的荣耀都不具备。悲夫!

末世皇后

永历帝朱由榔皇后王氏(~1662),浙江人。父王略,官粤量郡守,封长伯洲。王氏作为末世皇后,命运自然是很悲惨的。她比较有德容,又出身大家,受到了很好的儒学传统教育,平素沉静文雅,待人谦逊。她总持内政,处事得当,滴水不漏,朱由榔的大小事悉听她决断。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是桂王朱常瀛子,明神宗朱翊钧孙。袭封桂王,崇祯年间受封永明王,王氏随之被封为王妃。清兵入关后,她随朱由榔流徙广西,居于梧州。隆武二年(1646)九月,隆武帝殉国的消息传来,两广总督丁魁楚、巡抚瞿式耜和吕大器、陈子壮等人商议,认为桂王朱由榔血缘最近,应该继承帝位,遂拥立桂王监国。

但朱由榔的嫡母马太妃却不同意,认为朱由榔无治国之才,希望大臣们另选贤能。群臣们说:国家存亡在即,太妃应以社稷为重,不应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况且永明王妃令名在外,妻贤夫少差错。外有效命的将士,内有贤内助,何愁祖宗大业不兴说得马太妃不知如何对答。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隆武二年冬十一月,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即位,改元永历;尊母亲为皇太后,册封王氏为皇后。这样,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建立了,这也是南明几个小朝延中坚持最久的一个,前后达16年之久。

乱世中建立的小朝廷自然是风雨多艰。

永历元年(1647)春,孔有德,耿仲明率领清军向湖南进攻。何腾蛟的部将刘承胤却放弃湖南,率部进入桂林,名义上是要拱卫皇室,实际上是想挟天子以自重。他们把永历帝等皇族胁迫到了湘西山区的武冈,改武冈为奉天府,作为当时南明的首都。刘承胤独揽了朝中的大权,号令天下。末世帝王的悲哀,就是命运不能由自己支配,它掌握在权臣之手,只能听其摆布。其凄凉的意绪,胜过普通人何止千倍。永历帝也曾于王皇后商议,联络义军勤王,但终无可信任之人而作罢。同年七月,清兵连破常德、宝庆,直犯奉天府。刘承胤挡不住清军的猛烈攻势,感到大势已去,永历帝已毫无利用的价值了。于是就想着把永历帝作为效忠清廷的一份厚礼,暗中派人与孔有德联络。双方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刘承胤想要利益的最大化,而孔有德要挟胜利之威,建全胜的武功,以期拖延时间彻底消灭义军。双方各怀鬼胎,一时没有谈拢。

就在这关键时刻,王皇后贤淑的好名声起了作用。刘承胤军营中有一位小校,曾得到王皇后的帮助,就设法把这消息透露给王皇后身边的一个太监。王皇后急忙与永历帝一起,率领宫中护卫加强防御,一边寻找机会仓皇出逃。路上又遇暴雨,风狂雨骤,一行人像落汤鸡一样,狼狈不堪,叫苦不迭。对前途的灰心和失望,笼罩着这只逃难的队伍。王皇后虽在高烧中,但神色自若,像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不断的鼓励大家,把茫然无措的队伍安排得井然有序。她一面派人四处找寻食物,一面联络勤王的武装。在湘桂边界碰上了前来迎驾的明总兵商丘伯侯性,帝、后一行人如在幽暗的岩洞见到光亮,陡然长了精神。他们被侯性先接到苗区,后奔往柳州。那时,瞿式耜一直在广西作战,成为抗清的一支劲旅,使桂林这一大本营得以保全,桂林未失,广西的大部地区也免于陷落。瞿式耜得知永历帝南来,就派兵把皇室宫眷迎回了桂林。一时之间,桂林成了稳定永历政权的基础。

在逃难前后,王皇后的镇定自若,有胆有识,处惊不乱的风范,给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人们也从心里佩服王皇后谋略过人,也极大的坚定了人们对永历政权的信心。动荡的生活中也有爱情,永历二年(1648)三月,王皇后生下了儿子慈,永历帝宣布大赦天下,以为小皇子贺。

南明政权移至桂林后,清廷加紧了穷追猛打的攻势。王皇后为激励士气,亲自来到前线,带头把后宫积存的粮食、银两、衣物等悉数送给守城的将士,东西不够送,她就把头上的簪子、耳环等饰物当场取下,凡是值钱的东西,全部捐献了出去。瞿式耜的妻子邵氏以及其他将帅之妻,也在王皇后的大义感召之下,拿出全部的金银珠宝捐献了出来。前方将士深受鼓舞,感动得热泪盈眶,士气陡然大振,一次又一次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清军,取得了桂林保卫战的胜利。

王皇后的贤德之声,一时成为朝野赞颂的话题,好名声就像高天的流云,被风吹得很远。分散在各地的义军,也纷纷发表接受南明朝廷节制的声明。

风雨王朝

面对如此的大好形势,王皇后劝永历帝要捐弃前嫌,以组成基础更广泛的抗清统一战线。那么首先就要与先前的敌人,推翻明王朝的农民军结盟,协同抗清。朱由榔深以为是。于是朝廷就派人到各地联络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自从李自成死后,其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在湖南、湖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等联合抗清。1648年,郝摇旗部就参加了桂林保卫战。年底,又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在湖南,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连克连捷,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度兴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等七省。一时声威大振,出现了南明时期抗清斗争少有的 。

但永历政权是各种势力的联合体,内部矛盾重重。文官与武将间互相轻视、互相争夺权利。而且文官间有"阉党"与"清流"之分、武将中有"吴党"与"楚党"之争以及义军与正规军之别。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明朝将领要利用义军打击敌人,只要形势稍有好转,人人就打自己的小九九,义军更是各方面排挤打击的对象,如此乱象,如何团结御辱这就给了清军以可乘之机。1649-1650年,农民军将领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它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失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伤心之余,同其他农民军将领一起,率部脱离南明政权,独立抗清。

好形势一旦失去,将用不再来。朱由榔病急乱投医,永历六年(1652)冬十月,他无奈地接受了名声不好的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的建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是心存侥幸之举。朱由榔率全体皇室成员来到在贵州安隆所(今贵州安龙)孙可望的大本营。说好听一点是孙可望要尊他这个皇帝,说不好听一点,是他走投无路时的投靠或是自投樊笼。孙可望遂改安隆所为安隆府,作为皇帝的行宫。实际上,孙可望只是想借用一下他的招牌,哪里把永历帝放在眼里遑论听其指挥了。他每年送给皇室银8000两、面30000斤、米600石,作为永历帝及朝臣的口粮,奉薪当然没有了。在孙可望的意识里,他从来没把庞大的朝廷当作一回事的,他发文书给从官,也只写道:"皇帝一名,皇后一名及从官数名"而已。当时,孙可望、李定国尚据有云南全境,还是具有一定的势力,对清朝形成威胁。只要戮力抗清,形势还不至于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是很悲哀啊,在此生死攸关之际,孙可望、李定国之间却爆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形势急转直下,优势顿失。孙可望妒忌李定国功高势大,阴谋置李定国于死地。不甘受辱的李定国只得率领8万将士出走,东出广西,一路攻下桂林,使驻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战败自杀;随后又攻入湖南,在衡州杀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接着又避走广东,希望与郑成功会师,收复广州,但战斗失利,实力大损。

这时候只有孙可望深具实力了。永历朝部分权臣见风使舵,纷纷投靠孙可望。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抗清军队,也表示接受永历封号。南明朝廷大臣马吉翔和太监宠天寿利令智昏,甚至怂恿孙可望"受禅"篡夺帝位。因为形势对孙可望有利,永历帝在傲慢无礼的孙可望面前,是大气也不敢出,窝囊得像个小媳妇似的。但是,权臣们的厚颜 和孙可望的狼子野心,激起了朝中大臣吴贞毓、张福禄、全为国等18人的极大愤慨,他们便暗中联络正在广东出征的李定国,请他回师护銮,迎接永历帝。谁知谋事不秘,走漏了消息。永历八年(1654)三月,孙可望大兴"密诏之狱",到处捕人杀人,一时之间,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南明朝廷。张福禄、全为国急急忙忙向坤宁宫逃去,请求王皇后求命,想着或许只有王皇后的道德力量才能拯救他们。哪知庞天寿等人一直尾追其后,不顾君臣之礼,硬闯宫门,在王皇后面前把张福禄、全为国抓获。王皇后力阻未果,反而受到庞天寿的肆意辱骂。王皇后哪受过这等小人之气,哽咽得话都说不出来。结果,希望扭转乾坤的这18人全部被杀害。马吉翔、庞天寿是nn小人,攀附权贵,见皇室势孤,就向孙可望献媚,他们对孙可望说,实际上他的最大敌人,不是被杀掉的那18人,他们只是小喽,而头目就是王皇后,她在坤宁宫救人,就是杀掉她的最好的理由。于是他们指使同党,上疏永历帝,历数王皇后干预朝政,破坏祖宗规矩的莫须有之罪,主张立即废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孙可望登上帝位作铺垫。

王皇后得知详情,思绪万千。她含着眼泪对永历帝哭诉道:"这真是末世之悲,缺少忠义之士,西汉末期王莽篡汉的悲剧,就要重演了,大明何辜负于他们,竟要断送大明江山。"说完泣不成声,永历帝也陪着垂泪,彼此唏嘘无语,又无可奈何。只是形势的发展,使孙可望不得不权衡利弊,未敢下手。王皇后这才保住了性命,也使得永历帝能够继续苟延残喘 之久。

1656年,李定国回师云南。孙可望率军迎战李定国。孙可望兵力虽众,但民望尽失,又骄横妒功,军心不附。不少将士在阵前纷纷倒戈,李定国一路凯歌,并接走了被孙可望劫持的永历帝。公元1658年,孙可望在绝望之余,率部降清,而贵州、广西等地均为清军进占,朱由榔赖以立身的地盘已所剩无几。朱由榔无奈,只好暂避走缅甸境内,被缅甸人解除了武装,安置于草房之中。

咒水之祸

永历十三年(1659)正月,清兵三路追逼,永历帝逃到了缅甸,住在几间竹编的房子里,暂时避开了清军的兵锋,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与当地人贸易,生活极其艰苦。王皇后由于长期奔波劳累,心境越来越坏,染上了疾病。李定国曾连连交涉,欲迎回云南,均为缅甸国王拒绝。

顾诚在《南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朱由榔、沐天波和其他朝廷随行人员在顺治十六年闰正月二十六日进入缅甸以后,二十九日到蛮莫,当地缅甸土官思线前来迎接,永历帝赐给了金牌、缎帛厚礼。当时,黔国公沐天波、华亭侯王惟华、东宫典玺太监李崇实三人,头脑还比较清醒,他们认为把朝廷命运完全置于缅甸保护之下,万一缅甸当局态度发生变化,将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经过商议后共同提出建议:"此地属缅边,尚未深入。我等若将文武将士一半随大驾(指朱由榔)入缅,以一半导太子入茶山调度各营,即上在缅地亦有外援可恃。不然,深入夷穴,音耗内外不通,终于生困。"永历帝觉得这个建议有道理,可以考虑;可是,中宫王氏却舍不得爱子远离身边,坚持不肯。

果然,永历十五年(1661)缅甸发生了政变,金楼白象王被他的弟弟锰白杀害,自立为王。公元1662年,吴三桂进兵缅甸,向缅甸国王锰白索取朱由榔,锰白由于刚弑兄自立,内部不稳,惧怕吴三桂,只得答应吴三桂的要求。锰白假称要与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随从过江议事、饮咒水。由于双方关系紧张,文武官员心怀疑惧,害怕凶多吉少,谁也不敢前往。

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在缅方的坚持要求下,大学士、文安侯马吉翔、太监李国泰等提出,要由黔国公沐天波一同前往,方能放心。马吉翔等深知沐天波为明、清及西南边境各邦国、土司重视的人物,认为只有沐天波在场,才有起码的安全保障,不致变生意外。

沐天波见危授命,同意伴行。次日黎明,马吉翔等召集大小官员42人过江盟誓,同饮咒水,仅留内官十三人和跛足总兵邓凯看守"行宫"。文武官员到达塔下,即被缅兵3000人团团围定。缅方指挥官员命人将沐天波拖出包围圈,有意放其生路。沐天波知道变生肘腋,鼓足余勇奋力夺取卫士的大刀反抗,砍杀缅兵九人;总兵魏豹、王升、王启隆也抓起木棍还击,终因寡不敌众,力尽全部遇难,史称"咒水之祸"。

缅军随即蜂拥突入永历君臣"行宫",搜掠财物女子。朱由榔惊惶失措,仓卒中决定同中宫王皇后自缢。侍卫总兵邓凯规劝道:"太后年老,飘落异域。皇上失社稷已不忠,今弃太后,难道能是孝吗高皇帝于地下,岂其见谅"永历帝这才放弃了自尽的打算。

缅兵把永历帝、太后、皇后、太子等至亲皇族25人集中在一所小屋内,对其余人员及扈从官员家属滥加侮辱。当缅兵搜刮已尽时,缅甸大臣才姗姗来到,假惺惺的喝令缅兵住手。

这次事件之后,宫中的贵人、宫女以及大臣的妻女都预感到末日不远了,悲哀就像夜幕一样降临在每个人的头上。永历帝的刘、杨二贵人,吉王与妃妾等100多人,大都纷纷悬树自尽。每当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王皇后就哭着对下人说:"我不是贪生怕死的人,但我不能像她们那样去死。因为马太后(永历帝生母)还在,皇帝还在,他们需要我呀。我死倒干净,但马太后还能活吗皇上不就更凄惨了吗所以我不能死在他们之前!"于是,王皇后就拖着重病之躯,出面维持着永历朝的残局。

朱由榔自知难以脱身,哭着写信给吴三桂,先是斥责了吴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负义的不臣之举,后又出之于哀矜之言:我如今兵衰力弱,命运悬在你的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条活命,我愿舍弃一切。甘愿民间为农,自食其力。吴三桂既叛故主,又怎能背弃新主自当更加卖命了,因此不允其请,并加紧向缅甸国王催索朱由榔。

永历十六年(1662)二月,缅王见永历帝左右已基本被铲除殆尽,就索性将永历帝朱由榔连人带座地抬到吴三桂军营,献给了清军将领吴三桂,眷属25人哭着相随,哭声灌满山谷。可怜的永历帝和他的母亲、妻子就这样被押送到了昆明。

边地鬼魂

吴三桂还不算绝情,他在政治上对永历帝朱由榔冷血,严密拘禁,在生活上却给予了他们良好的待遇。永历帝依然是以前的皇家装束,他头戴"马鬃瓦楞帽",身着"纯绢大袖袍",腰系"黄丝带","举止有度",衣着讲究。加上永历帝身材魁伟,体态丰满,相貌堂堂,年方39岁,显出一副英武之气,仍不失皇帝风度。他被囚禁在室内,经常端坐不动,不管谁来送饭,或有人来观看,他都无动于衷,一语不发。有一名士兵看后,不禁赞叹:"这才是真皇帝呀!"

吴三桂也抽空见了他一面,但受到了永历帝朱由榔大义凛然的谴责,使英雄一世的吴三桂也不由得胆战心惊,再也不敢见了。永历帝的户部尚书龚彝置办了酒肴,准备进献给永历帝,守卫的士兵不许。龚彝厉声说:"我为臣子,面见我君。有何不可况君臣大义,纵夷狄也不能忽略。我求见君面,何阻挠之甚"守卫的士兵不敢自专,经请示吴三桂后,因为心中有愧,就准许进去探视。龚彝把酒宴摆好,请永历帝出来,向他行三跪九拜之礼后,恭恭敬敬地把酒端起奉上。永历帝本不善饮酒,此时此境,有风萧萧之意绪,大为伤怀,顿时痛哭不已。龚彝伏在地上也涕泗交流,劝之再三,永历帝勉强饮了三爵,龚彝再拜不止。突然他一跃而起,用力以头触柱,头破而死。永历猝不及防,一下子惊呆了,待反映过来后,即扑到他的尸体上,悲痛欲绝,哭昏了过去……

永历帝和他的母亲、妻子既已成了吴三桂的阶下囚,是生,是死,他们无法知道,他们等待着最后的结果。在度日如年的日子里,只有悲哀和眼泪伴随着他们。然而,最后的命运很快就降临到他们的面前!

据有些史书记载,清军中有一甲喇章京军官,暗中联络一些满人,准备劫持永历帝,逃往陕西,奉为君主,"以成不世之功"。但由于处事不慎,走漏了消息。吴三桂非常恐慌,迅速逮捕了密谋起事的11名首犯,以最残酷的磔刑处死。为防止夜长梦多,再生事变,吴三桂加速了对永历的处置决定。

吴三桂上书清廷,直言如将永历帝押送北京,可能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经清廷批准,就地正法。吴三桂遂于4月14日,将朱由榔及其眷属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执行绞刑。王皇后就在被清军押解的途中,想着一代皇后,就这样屈辱而死,心实不甘,与其受辱而死,不如悲壮而死。于是她与马太后互相勉励,在槛车中自相扼喉而死。壮哉!烈女皇后。就在她们断气的那一刻,天降大雨,山川也为之同悲!

其实,永历政权同弘光、隆武政权一样,腐败不堪,但永历帝个人的一些品行,颇为人所称道。他作风朴实,厌恶繁华,不饮酒,也无声色玩好,喜闻和谈论忠义事,奉母至孝,待妻恩爱。他的这些美好的品质博得了人们的赞赏。又因为他和王皇后是一对贤伉俪,死得如此悲惨,颇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同情,洒下更多哀伤的泪水。一些对新政权不满的人,也就从中寄托着怀念故国之情。

王氏男孩安子辈起名

安霖,安龙,安祁,安泽,安翔,安擎,安辉,安耀,安德,安淳,安凯,安威,安祥,安赫,安灏,安远,安程,安阳,安逸,安旭,安煜,安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