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姓 板氏家谱 板姓起源 板姓名人 板姓的来源 板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1收藏

板姓 板氏家谱 板姓起源 板姓名人 板姓的来源 板姓简介,第1张

板[板,读音作bǎn(ㄅㄢ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时期古羌族板循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氏族典》、《姓氏大观》中记载:“汉桓帝时,巴郡板循寇掠三蜀,太守曹谦,宣诏论之,皆降服。”

板循,古籍中称“板循蛮”,是居住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原巴国境内的一个古老土著族群,以虎为氏族图腾。

板循蛮也称簧、白虎夷、賨人、炁人等,属于远古的巴人,与蜀人同囿,亦是黄帝之后。巴人中居统治地位的王族宗姬之巴,是中原华夏族系的一支。其它则有濮、苞满、闽濮等属于百濮系统的少数民族,皆服属于宗姬之巴,故而西汉哲学家扬雄在《蜀都赋》中说:“东有巴贾,绵亘百濮。”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也在《蜀都赋》中说:“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

古代巴人中的板循蛮来源非常古老。板楯蛮之名,来源于“木盾”。东汉学者刘熙在《释名·释兵器》中记载:“盾,遁也,跪其后辟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隆者曰须盾,本出于蜀……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在《通鉴释文辨误》中说:“板楯蛮以木板为盾,故名。”本由使用木盾得名,后遂成为族称。

板楯蛮古居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在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司马迁在史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集解引郭璞曰:“巴西阆中有俞水,獠人(按指賨民,即濮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在《华阳国志·巴志》中“宕渠郡”一条下记载:“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在史籍《舆地纪胜·元和志》中记载:“故賨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里。”北宋的地理学家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亦记载:“古賨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国都也。”

流江县,就是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渠江镇一带。古代板楯蛮居此,当从嘉陵江东进而来。按“盾”在古代又称为“渠”,在典籍《国语·吴语》中记载:“奉文犀之渠”,韦昭注曰:“文犀之渠,谓楯也。”宕渠、渠江等名称,当由板楯蛮所居而得名。

据史籍《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东朐忍(今重庆云阳)和涪陵郡也有板楯蛮错居。在《华阳国志·汉中志》和《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中也皆记载汉中有板楯蛮。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则说:“而汉中*失枝柱,与巴蜀同俗。”可见,板楯蛮分布甚广,包括整个川东地区,北及汉中东部之南,都是板楯蛮的活跃出没之地。诸书记载说明,板楯蛮不仅是构成川东巴地,而且也是构成川东巴国各族中分布最广的主要族群之一。

在战国时期板循蛮先民的酿酒技术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板循蛮所发明和酿造的“清酒”,是当时酒中的极品,这种古老而传统的酿酒技术至今仍是著名的日本“清酒”的主要酿造方法。板循蛮中最大的一支成为今土家族的先民,其他的大多都逐步融入到四川盆地的汉民族中。

大约在隋、唐时期,今天四川地区的各个民族大体形成,他们与汉民族一样,都是巴蜀地区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到明清时期,四川盆地内的汉族与少数民族聚居的格局逐步突显出来,成为今日四川和重庆各民族分布布局的雏型。

东汉王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因一句“此跋扈将军也!”外戚大将军梁冀便怒而毒死了九岁的汉质帝刘缵,立十五岁的刘志即位,是为第十位皇帝汉桓帝(公元132~167年,公元147~167年在位)。

汉桓帝从小就对梁氏不满,他即位后,虽然内心感激梁氏家族的扶位之德,但又极为不满梁氏的骄横跋扈,就想方设法要诛灭梁氏。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郑众、单超、徐璜、左悺、侯览这五人灭了外戚梁氏,并在当日将那五个宦官都封予县侯,称之为“五侯”。那五侯比梁氏外戚更加腐朽,他们对各地百姓们勒索抢劫,民不聊生,四处怨声载道,汉政治更加腐败,国势更加衰弱。由于巴蜀各郡官吏献媚讨好“五侯”,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残酷压榨,激迫“板循蛮”起而造反,一时影响到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合称“三蜀”。

后来,蜀郡太守曹谦向东汉朝廷请旨,采取积极的安抚政策,方使这场“巴郡板循寇乱”平息下去。板循蛮的后裔在历史演进中逐渐融入汉族,或苗族、瑶族、土家族,其子孙中有以原氏族称谓汉化为姓氏,称板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今板氏族群的主流,达多分布在今云南、四川、湘西等地区。

第二个渊源:源于传说,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传说,古代有位商家,人们都叫他“老板”。此人得有一贵子,但不久即遇到了土匪打劫,他将刚满两个月的儿子寄养在一农户家,便匆忙逃命去了,后来人们再也不知他的下落。那家农户不知道这位“老板”的真名实姓,当孩子长大后,继父母便以“板”作为他的姓氏,逐渐繁衍至今。

该支板氏主要分布在庆阳地区,即今甘肃省庆城县。

二迁徙分布:

今河南省的原阳县,甘肃省的庆城县,云南省的大理市、红河州、楚雄市,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鹤峰、宣恩、利川、恩施等县(市),重庆市的酉阳县等地,均有板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北地郡:战国时期秦国置北地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西汉时期移治到马陵(今甘肃庆阳),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东汉时期又移治到富平(今宁夏吴忠);东汉末期其地曾被划入羌胡辖境。三国时期曹魏国沿置,治所在泥阳(今陕西耀县)。隋朝时期的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

蜀 郡:战国时期秦国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时辖地在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府、邛州及保宁府之剑阁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国,治今之成都县,自汉朝至隋朝皆因之,唐朝时期升为成都府。后治置蜀郡属国都尉,三国时期蜀郡改为汉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县。

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郡,属益州,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其时辖地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一带地区。

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新安郡:晋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西)。

「聂」源出

聂(Niè聂)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3、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4、出自他族有聂姓或改聂姓: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今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姜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称吕尚、吕望、齐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垂钓渭水河边,被文王礼聘为相。后佐武王伐纣,居功至伟,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下传至齐丁公时,丁公封其支庶于聂,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聂姓。他们尊姜尚为聂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由于众说纷纭,今无从考证,但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应无疑义。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轵(今河南省济源西南)人,其后西汉有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聂壹(一作聂翁壹),东汉有颖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表明在东汉之前,聂姓基本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发展迅速,并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于是产生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另外,由于此际社会动荡,聂姓已有播迁江南者,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此际见诸史册之人物有三国吴人聂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聂松,可见此际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隋唐之际,聂姓在上述两大郡望依旧繁衍兴盛,并以两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迁。

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聂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临安之后更甚。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元末,由于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统天下后,为恢复当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于是,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清代以后,聂姓分布更广。如今,聂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堂号聂姓的主要堂号有:“赐书堂”、“三礼堂”、“环溪堂”、“河东堂”等。

聂姓宗祠通用对联

〖聂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聂国;望出河东。——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巩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豪侠报德;寒士悯农。——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战国时韩国轵人聂政,因避仇隐于屠者之间。韩烈侯时,大臣严遂和相国韩傀在争权中结下怨恨,求聂政代为报仇,送黄金百镒为聂母祝寿,聂政以母亲在不许为由,当时未答应他。母亲去世后,他单独持剑入相府刺杀了韩傀,然后自杀。下联典指唐代诗人聂夷中,字坦之,河南人,家境贫寒。咸通末年中进士,官华阴县尉,仕途不得意。其诗多为五言,语言通俗,为晚唐诗中的优秀之作,《伤田家》一诗描绘了农民的疾苦:“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跟前疮,割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

悯农有咏;贡士得人。——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聂夷中,工诗,有《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下联典指宋·聂昌,由太学上舍累官户部尚书,领开封府。遇事奋然不顾,敢诛杀。

〖聂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草泽辛楚第;晚唐诗韵家。——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聂氏宗祠“赐书堂”堂联。

〖聂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隐娘得师成侠;书儿诛盗酬恩。——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聂隐娘随老尼学成剑术。下联典指清·聂书儿之父命案遭冤,得臬司昭雪,乃献书儿为婢,后臬司落职归,遇盗,书儿皆诛之。

〖聂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河山依旧风光美;东方既明气象新。——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聂姓郡望“河东”二字的嵌字联。

播千古英风之侠:谋九重武士之豪。——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战国时韩国轵人聂政事典。下联典指汉代巨富聂壹事典。

〖聂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摩天岭上,勇名传万古;连山关前,功勋盖千秋。——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清代直隶提督聂士成,合肥人。性勇敢,光绪间,中法越南之战时,他防守台湾有功。中日之战,士成以孤军守摩天岭,屡退日军,收复连山关,杀日军官。后总统武毅军。八国联军攻天津,聂士成力战拒敌,终于阵亡。

侠烈同出一门,捐躯靖难;节义上闻十事,下诏旌闾。——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周代名士聂政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史士聂尧事典。

酒罢客将归,一阁峥嵘斜照紫;曲终人不见,数峰杳霭暮烟青。——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云南省昆明圆通山聂耳亭联。

“付姓”与“傅姓”是同一姓氏的不同书写方式。“付”是“傅”的白字。这是历史动荡及文字改革所致。由于建国后中国文字改革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因而在户籍管理和各类档案中出现了“付”姓的书写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民众也接受了“付”变“傅”的替代。

举例:付(傅)氏字辈: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镇傅氏字辈排列(第十五世——四十六世):玉为宝珍(秀),瑞(允)映(应,守)华堂,廉洁永振,孝悌传芳。宪令恒远,祥和安长,德广兴泰,心正大昌。

湖南宁乡傅姓字辈:“调元名世忠国奇勋宏开先业永锡来昆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章光上国毓秀振家富”。

扩展资料:

付姓迁徙分布:

付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但在台湾省,付氏名列第五十六位,人口总数约八百八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5%左右。

先秦时期,付姓悄悄地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狭小的地区。

到了秦汉之际,付宽跟从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阳陵侯,历任齐相和汉丞相,付姓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山东,加上蜀中夜郎族付姓和西羌付姓的汉化,付姓在汉朝已是甘肃、宁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迁移。

至西晋时,付姓已经北上河北,南下江苏,渡长江进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付姓随中原南下移民潮进入福建。明朝时付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付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付姓大约有2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付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付姓总人口的2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福建、河南,这五省付姓大约占全国付姓总人口的75%。

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国形成了南方赣闽、北方鲁冀豫两大付姓聚集地区。明朝时期,付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2%,列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付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明朝时期,江西为付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付姓总人口的34%。

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两省,大约占全国付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湖北、河南,这四省的付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山东两块付姓人口聚集地区,全国中心已由北向东南漂移。

-付姓

-付氏家谱

1806河北卢龙任氏族谱三卷

(清)任保合纂

清咸丰六年(1856)钞本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

胶卷复制清咸丰六年(1856)钞本

河北卢龙县文

1807江苏江都任氏南渡分支 集族谱八卷

(清)任承烈纂修

清光绪九年(1883)铅印本 八册

历史所

注:任钦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年。

1808江苏江都任氏南渡后分支 辑族谱八卷

(民国)任承铸主修

民国十九年(1930)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任钦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年。

1809江苏如皋任氏大宗谱续修如皋支系十二卷

(清)任大时等辑 任为霖等续辑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十二册

北图 吉林大学

1810江苏无锡梁溪任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任鸿声等修

民国十年(1921)乐安堂活字本 二十二册

美国

1811江苏宜兴荆溪任氏家乘十二卷

(清)任道镕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一本堂木刻本 三十二册

河北大学

注:朱仲始修於明景泰四年。

18i2江苏宜兴任氏家谱十六卷

(民国)任承弼编

民国十六年(1927)一本堂刊本 三十六册

南开大学

注:朱仲始修於明景泰四年,此为十三修。

1813江苏宜兴任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任葆仁 张大龄等六修

民国五年(19l6)诒谷堂木活字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1814浙江萧山任氏家乘十六卷

(清)任以治等重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永思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有钞补)

18i5浙江萧山任氏家乘二十卷

(清)任丙炎 任兰陔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4)永恩堂木活字本

北图 美国

1816浙江萧山埭湖任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任荣光等四修

清光绪六年(1880)永恩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817浙江馀姚姚江任氏宗谱十二卷

(清)任开诚 仟德增重修

清光给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东山任氏宗谱》。

1818浙江鄞县古堇任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任良球 张永睦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敦伦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天一阁

1819浙江鄞县鄞南梅阳任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民国)任尚修菜 任孝镛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报本堂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820浙江嘉兴任氏宗谱九卷首三卷

(民国)任松年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排印本 十二册

浙江图

1821浙江海盐任氏家谱五卷首一卷宗支全图三卷

(清)任昌运等纂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本 十册

上海图

1822浙江绍兴越城任氏家谱不分卷

(清)任元运编

清嘉庆元年(1796)序 清光绪七年(1881)重

修 钞本

台湾 日本(有后人增钞)美国(有后人

增钞)

1823浙江鄞县剡东乐安任氏宗谱五卷

(民国)任永谟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浙江鄞县图(存卷1一3) 浙江嵊县中爱

乡马鞍桥

1824浙江鄞县剡东方山任氏宗谱□□卷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4、5)

1825浙江浦江浦阳任氏宗谱□□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刊本

浙江浦江县档(存卷7)

1826浙江黄 璜山任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任尚歧等修

民国十二年(1924)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1827安徽旌德任氏宗谱六卷

(清)任有馀 任全松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叙伦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828安徽旌德任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任起煃纂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安徽博

1829安徽怀宁渌水任氏宗谱十三卷

(清)任鹳峰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庆源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美国

1830福建闽候君山任氏族谱不分卷

(清)任朝宁重修

清雍止五年(1727)写本

福建师大

1831福建闽侯君山任氏支谱不分卷

(清)任正沛等续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832山东东昌东郡任氏族谱五卷

(清)任春佑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登瀛阁刻本 一册

北图 人民大学 美国

1833河南叶县任氏家谱不分卷

(清)孝思堂重修

清咸丰十年(1860)钞本

河南叶县档

1834湖北新洲任氏宗谱二十卷首四卷

(民国)任嗣黄 任万东续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

注:仟开恒、任开第等创修於清乾隆六十年。

1835湖北新洲任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任嗣黄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冯铺乡

1836湖北谷城任氏族谱三卷

(民国)任联芳撰

民国二十一年(1932)铜字本

湖北谷城县图

1837湖南宁乡沩宁任氏家谱四卷。

(清)任龙文修 任孟元纂

清道光十四年(1834)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

1838湖南湘阴任氏三修族谱□□卷

清嘉庆二十五年(1845)乐安堂刻本

湖南图(存一册)

1839湖南湘阴任氏族谱□□卷

(清)任月盛修 任正官纂

清光绪八年(1882)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1840湖南湘陋任氏家谱九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任际盛修 任世鼎纂

民国七年(1918)乐安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湖南图

1841湖南常德任氏族谱□□卷首一卷

(民国)任月樵纂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

1842四川剑阁任氏族谱一卷

(民国)周绍文撰

民国十六年(1927)钞本

四川剑开县张王乡

1843四川宣汉任氏宗谱六卷

(清)任有瑞编订

清同治四年(1865)木刻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1、4、5)

1844贵州任氏宗谱一卷

清光绪间钞本 一册

四川图

1845 任氏家谱

清乾隆间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一卷)

1846 东洲任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阅木活字本 一册

杭州大学

1847 高演任氏宗谱□□卷

民国十九年(1930)重修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存二卷)

二、家乘谱牒

江苏:任氏南渡后分支汇集族谱八卷、任氏大宗谱续修如皋支系

十二卷、无锡梁溪任氏宗谱二十卷、宜兴任氏家谱十六卷、荆溪任氏

家乘十二卷、任氏宗谱十六卷

浙江:萧山任氏家乘二十卷、萧山任氏家乘十六卷、萧山埭湖任

氏宗谱十卷首一卷、姚江任氏宗谱十二卷

湖南:任氏族谱、任氏家谱九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四川:任氏族谱一卷任氏宗谱六卷

贵州任氏宗谱一卷、任氏家谱、东洲任氏宗谱不分卷、高演任氏

宗谱

板姓 板氏家谱 板姓起源 板姓名人 板姓的来源 板姓简介

板[板,读音作bǎn(ㄅㄢ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时期古羌族板循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