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朝庭 世袭功勋比如国公 侯爷 有爵位 有哪些???越多越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1收藏

崇祯朝庭 世袭功勋比如国公 侯爷 有爵位 有哪些???越多越好,第1张

明朝有公、侯、伯三等爵专授功臣和外戚,三等爵一般世袭罔替,也有降等袭爵(子孙袭爵比本人低一等,但世袭罔替)或不能继承(流爵)者。功臣则给铁券,封号四等:

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开国辅运守正文臣”。

从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

或曰“奉天翊运推诚宣力”和“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或曰“钦承祖业推诚奉义”。

公侯伯爵中,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其诰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袭,或降等以袭。公、侯、伯封号分四等岁禄以功为差,可掌参五府总六军,出则可领将军印为大帅督,辖漕纲,但不得预九卿事。

郡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这五等封爵并不属于明朝建立后的正式封爵体系,系明朝建立前,明太祖朱元璋给战死的功臣追赠的封爵。

明朝建立后,确立的正式爵位为:国公、侯、伯。

部分爵位由于各种原因承袭不详

1太祖始封魏国公(中山武宁王徐达子徐辉祖后裔)

第10代大明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庄武公徐弘基(万历廿三年七月己亥—崇祯末),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第9代大明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徐维志之子。万历二十三年七月,继承爵位。万历三十五年,协守南京兼领后军都督府。万历三十七年四月,提督操江。天启元年,以疾辞任,加太子太保。明末崇祯十四年,再次镇守南京,加太傅。谥庄武。子徐文爵(弘光元年四月—弘光元年五月)继承爵位。

2成祖始封定国公(中山武宁王徐达子定国忠愍公徐增寿后裔)

21第8代大明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定国公徐希?(万历三十年十二月癸卯—崇祯三年),第7代大明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定国康惠公徐文璧孙。

22第9代大明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定国公徐允祯(崇祯三年—崇祯十七年),第8代大明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定国公徐希?子。崇祯三年(1630年),袭定国公爵,禄二千五百石。崇祯十六年,加太子太保。崇祯十七年(1644年),死于战乱。无子绝嗣。

3成祖始封成国公(东平武烈王朱能后裔)

31第12代大明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成国公朱纯臣(万历卅九年三月癸卯—崇祯十七年三月),第11代大明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成国公朱应槐子。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写下诏书,命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朱纯臣献齐化门(一说朝阳门),与陈演上表劝进。后被李自成处死。朱纯臣有女为永康侯徐锡胤夫人,年少守寡,后自焚殉国。

32第13代大明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成国公朱元臣(崇祯十七年八月—不详),朱应槐子。

4成祖始封黔国公(定远忠敬王沐晟后裔)

41第12代大明黔国公沐启元(天启五年三月丁卯—崇祯元年六月己亥),第11代大明黔国公沐睿子。

42第13代大明黔国公沐天波(崇祯元年十二月甲辰—永历十五年七月丙寅),第12代大明黔国公沐启元子。沐天波随昭宗入缅,在咒水之难被缅兵挟持外出,夺刀抵抗至死。

5成祖始封英国公(追封大明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荣国忠显公张玉子定兴忠烈王张辅后裔)

51第7代大明英国公张维贤(万历廿六年十一月甲辰—崇祯),第6代大明英国公张元德子。

52第8代大明英国公张之极(崇祯),第7代大明英国公张维贤子。

53第9代大明英国公张世泽(崇祯十六年—崇祯十七年),第8代大明英国公张之极子。崇祯十六年(1643)袭封,末代英国公,被李自成军所杀。

6宪宗始封保国公(宣平武庄王朱永后裔)

第8代大明保国公朱国弼(崇祯十七年—弘光元年),第2代大明保国公朱晖六世孙,原为抚宁侯,南明进封保国公。

7第1代大明瀛国公刘应元,明思宗外祖父,追封为瀛国公。

8成祖始封大明镇远侯(第1代武毅镇远侯,赠夏国公顾成后裔)

第7代大明镇远侯顾肇迹,第6代大明镇远侯顾寰子,天启年间袭爵,崇祯十七年(1644年)都陷,爵亡,遇害。

9成祖始封大明西宁侯(西宁侯宋晟后裔)

第9代大明西宁侯宋裕德,崇祯末年死流寇难。

10成祖始封大明永康侯(忠烈永康侯,赠蔡国公徐忠后裔)

101第?代大明永康侯徐锡登,崇祯末年袭爵。

102末代大明永康侯徐锡胤,崇祯末年袭爵。无子。爵除。其妻朱氏,成国公纯臣女也。夫殁,楼居十余年,不履地。城陷,捧庙主自焚死。

11成祖始封大明阳武侯(忠武阳武侯,赠鄞国公薛禄(原名薛六)后裔)

第8代阳武侯薛濂,袭爵时间不详,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京师,薛濂被害,爵位遂亡。

12成祖始封大明安远侯(襄湣安远侯,原封安远伯。永乐八年,晋升为侯爵,仍世袭伯爵。正统十二年,升融国公柳升后裔)

安远侯传至明亡,但承袭人至第3代武襄安远侯柳珣以后不详,爵绝。

13成祖始封大明丰城侯(刚毅丰城侯,赠茂国公李彬后裔)

第7代大明丰城侯李承祚(?- 崇祯元年),李承祚为李彬之晜孙,继承丰城侯爵位。天启年间,依附魏忠贤,为阉党要员之一,其请设海外督理内臣,又请赐魏忠贤九锡、为魏王。崇祯元年,被夺去爵位戍边。次年,与梁梦环等人押赴刑场斩首。绝嗣。

14仁宗始封大明恭顺侯(忠勇恭顺侯吴克忠,原名答兰。蒙古人。忠壮国公恭顺伯吴允诚之子。土木之变时,其与弟吴克勤俱殁于阵。赠邠国后裔)

末代大明恭顺侯吴惟英(?- 崇祯末年),吴允诚七世孙、吴克勤六世孙、吴瑾五世孙。吴惟英继兄吴惟业之后承袭恭顺侯爵位,掌管后军都督府管府事、京营总督。崇祯末,都城陷,举家自缢。

15英宗始封大明定西侯(武勇定西侯蒋贵后裔,正统二年赐伯爵,七年进侯。逝后赠泾国公。)

定西侯自第3代定西侯蒋骥,凉国公蒋琬子,江都人。嗣,典京营兵。弘治中充总兵官,历镇蓟州、辽东、湖广。官中外二十年,家无余资。明亡,爵绝。所以当时袭爵情况不详。

16太祖始封大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诚意文成伯刘基后裔)

第6代大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刘孔昭(天启三年七月辛亥—弘光元年十二月),第5代大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刘荩臣子。晋封诚意侯。

17成祖始封大明兴安伯(兴安伯徐祥后裔)

第9代大明兴安伯徐汝孝(万历卅七年九月癸未—崇祯)徐梦旸子

第10代大明兴安伯徐继本(崇祯),徐汝孝子

第11代大明兴安伯徐治安(崇祯),徐继本子

18成祖始封大明襄城伯(襄城伯李濬后裔)

第10代大明襄城伯李守锜(万历三十八年二月癸亥—崇祯)李成功子

第11代大明襄城伯李国桢(崇祯三年—崇祯十七年)李守锜子

19成祖始封大明新宁伯(崇安壮节侯谭渊子新宁伯谭忠后裔)

第9代大明新宁伯谭弘业(天启—崇祯十七年),谭懋勋子

20成祖始封大明应城伯(应城威武侯孙岩后裔)

第10代大明应城伯孙廷勋(万历卅三年十月丙辰—崇祯十七年),孙允恭子,万历三十三年袭爵,崇祯三年加少保,十七年死于贼。

21成祖始封大明忻城伯(忻城武毅伯赵彝后裔)

第10代大明忻城伯赵之龙(泰昌元年九月丁亥—弘光元年五月),赵世新子,崇祯十六年守备南京。清兵下江南,降。

22成祖始封大明平江伯(平江恭襄侯陈瑄后裔)

第8代大明平江伯陈启嗣子陈治安崇祯元年五月戊寅袭侯

23成祖始封大明安乡伯(安乡伯张兴兄子张勇后裔)

第10代大明安乡伯张光灿(—崇祯十七年),张世恩子

24成祖始封大明遂安伯(遂安伯陈志后裔)

第7代大明遂安伯陈玮(万历廿八年十二月癸巳—崇祯元年),陈澍子

第8代大明遂安伯陈秉衡,陈玮子

第8代大明遂安伯陈长衡(崇祯十四年—)陈秉衡弟

25成祖始封大明彭城伯(彭城伯张麒后裔,明仁宗诚孝张皇后之父,永城人,洪武二十年,因为女儿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而被授予兵马副指挥。靖难之役后,世子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张麒升任京卫指挥使,不久死亡。明仁宗即位后,追封他为彭城伯,赐谥号:“恭靖”,后又升为侯爵。)

第10代大明彭城伯张光祖(崇祯元年七月庚申—崇祯十七年),张嘉猷子

26成祖始封大明广宁伯(广宁忠武侯刘荣后裔)

第11代大明广宁伯刘嗣爵(万历卅八年九月戊申—)刘允正子

第12代大明广宁伯刘嗣恩(崇祯十二年—)刘嗣爵弟

27成祖始封大明武进伯(武进忠靖侯朱荣后裔)

第13代大明武进伯朱自洪(万历四十年十月壬午—),朱天爵子

28仁宗始封大明保定伯(保定伯梁铭后裔)

第7代大明保定伯梁世勋(万历初—崇祯),梁继藩子

第8代大明保定伯梁?(崇祯),梁世勋子

29宣宗始封大明崇信伯(崇信伯费瓛后裔)

第9代大明崇信伯费天泽(万历卌三年—崇祯十一年),费甲金子

第10代大明崇信伯费尚(崇祯十一年六月乙卯—),费天泽子

30英宗始封大明惠安伯(彭城伯张麒子惠安伯张升后裔)

第8代大明惠安伯张庆臻(万历卅七年十一月癸巳—崇祯十七年三月)张元善子

31英宗始封大明靖远伯(靖远忠毅侯王骥后裔)

第9代大明靖远伯王永恩(万历卌三年七月丙寅—)王继芳子

32英宗始封大明南和伯(威远伯方政子南和忠襄侯方瑛后裔)

第8代大明南和伯方一元(万历卌三年三月丙辰—)方?子

33英宗始封大明南宁伯(南宁庄毅侯毛胜后裔)

第9代大明南宁伯毛孟龙(天启—崇祯九年),毛祖德子

第10代大明南宁伯毛茂龙(崇祯十年二月甲午—),毛孟龙弟

34英宗始封大明丰润伯(丰润庄武侯曹义后裔)

第8代大明丰润伯曹匡治(崇祯元年二月戊戌—)曹允成子

35英宗始封大明东宁伯(东宁襄毅侯焦礼后裔)

第7代大明东宁伯焦文耀(嘉靖卌二年四月乙卯—)焦栋子

第8代大明东宁伯焦梦熊,焦文耀弟

36英宗始封大明怀柔伯(怀柔威靖侯施聚后裔)

第9代大明怀柔伯施壮猷(万历卅四年四月壬子—崇祯七年),施光祖子

第10代大明怀柔伯施兆麟(崇祯十年正月—),施壮猷子

37英宗始封大明武平伯(沔国武僖公陈友后裔)

第7代大明武平伯陈永寿(万历五年十二月乙未—),陈大策子

第8代大明武平伯陈世恩,陈永寿子

38英宗始封大明宣城伯(宣城壮勇侯卫颖后裔)

第7代大明宣城伯卫时泰(万历卅九年二月己卯—崇祯十七年三月),卫应爵子

39英宗始封大明彰武伯(彰武武毅侯杨信后裔)

第7代大明彰武伯杨崇猷(泰昌元年十二月辛酉—)杨世阶子

40英宗始封大明成安伯(兴国公郭亮子成安侯郭晟弟成安伯郭昂后裔)

第10代大明成安伯郭邦栋(天启元年八月癸酉—崇祯),郭邦相弟

第11代大明成安伯郭祚永(崇祯),郭邦栋子

41宪宗始封大明武靖伯(容国恭肃公赵辅后裔)

第8代大明武靖伯赵祖芳(万历卌二年十月己丑—),赵祖荫弟

第9代大明武靖伯赵?,赵祖芳子

42宪宗始封大明伏羌伯(伏羌侯毛忠后裔)

第?代大明伏羌伯毛承祚(崇祯四年正月壬寅—),毛登子

43宪宗始封大明宁晋伯(宁晋威勇侯刘聚后裔)

第9代大明宁晋伯刘天锡(万历三十年七月乙酉—),刘应芳子

第10代大明宁晋伯刘光溥(崇祯十一年六月乙卯—),刘天锡子

44世宗始封大明新建伯(新建文成侯王守仁后裔)

第4代大明新建伯王先通(崇祯十二年十月辛丑—崇祯十七年三月),王承勋从子,明王朝最后一任新建伯,南明新建伯王业泰之父,王守仁之曾孙。浙江余姚人,王守仁之曾孙。字季贯,号则阳,崇祯十三年(1640年),承袭新建伯爵位。任前军都督府都督,负责京城卫戍,掌通州(今属北京)、通州左右三卫亲军。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军攻打京师,王先通负责镇守齐化门,寡不敌众,城门被李军攻破。王氏亲下城门与李军搏击巷战,击杀数人后被李军擒获。李军认为王氏冒袭爵位,非真正新建伯,在九月初一日将其诛杀。因拒不投降、大骂李军而被割舌剖心,斩首示众,血以祭军旗,至此距王氏袭爵仅四年。南明福王附祀旌忠祠。长子:王业泰。字士和,南明福王时袭封新建伯,为新建伯王氏家族最后一代伯爵。

45神宗始封大明永年伯(孝端显皇后王喜姐父永年伯王伟)

第3代大明永年伯王明辅(万历卅五年正月辛未—),王栋孙

46神宗始封大明宁远伯(宁远伯李成梁后裔)

第2代大明宁远伯李尊祖(崇祯十年闰四月甲子—),李成梁曾孙

47光宗始封大明永宁伯

第1代大明永宁伯王天瑞(泰昌元年—崇祯十四年),孝靖皇太后王氏父

第2代大明永宁伯王长锡(崇祯十四年—),王天瑞子

48熹宗始封

第1代大明博平伯郭维城(泰昌元年十月癸丑—天启元年闰二月)明光宗朱常洛孝元皇后郭氏父,天启元年闰二月进封侯

第2代大明博平伯郭振明(天启元年闰二月丙戌—)郭维城子

49熹宗始封第1代大明新城伯王升(天启元年闰二月—天启元年闰二月),孝和太后弟,天启元年闰二月进封侯。

50熹宗始封第1代大明太康伯张国纪(天启元年—崇祯十一年十一月),皇后父,崇祯十一年十一月进封侯

51思宗始封第1代大明嘉定伯周奎(崇祯三年—崇祯十七年)

52思宗始封第1代大明宁南伯左良玉(崇祯十七年三月癸巳—)

53思宗始封第1代大明定西伯唐通(崇祯十七年三月癸巳—崇祯十七年)

54思宗始封第1代大明靖南伯黄得功(崇祯十七年三月癸巳—)

大槐树的传说——明代城防和移民实边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派宋国公冯胜将军西征,平定河西诸路。明王朝废除了元朝军政机构永昌路和西凉府,在凉州设立了凉州卫,属陕西行都司管辖(明甘肃属陕西布政使司)。

凉州卫的治所凉州,在地理位置上历来是抗守河西走廊咽喉的重镇和多民族争夺的要地,凉州的得失关系着西北边防的大局。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残元势力还很大,而且西北的重点就在凉州之北。如果残元势力占据了凉州,从战略上来说明朝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因此,明王朝特别重视凉州的安危和布防。在凉州的东北面从东向西,在汉长城的基础上增修了百余里坚固的边墙,东接古浪,西连永昌;沿长城设有报警的烽火台和驻兵的逻铺。公元1377年,驻凉州都指挥濮英出于军事防务的考虑,对凉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增修,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又增高了 1米。公元1391年,凉州总兵宋晟在武威城原有东南北三门的基础上增辟西城门,并修建了东、南、北三大城门楼,修建了吊桥 4座,挖了深6米多的城壕,在城墙四周修建箭楼、逻铺共36座,在北城墙的西边独建一高楼,用来眺望远方,警报敌情。公元1574年,甘肃巡抚廖逢节、总兵石茂华又历时两年,用砖包砌了城墙。至此,凉州城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在增修加固城池的同时,发动民工修堡筑寨,设立保甲制度,联防自卫,堡、寨联为一体,平时耕种,战时据守自卫。因此,凉州(从明开始)以堡、寨命名的村庄遍布全境。堡寨保甲的设置,对保境安民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各种措施得力,加上明对驻守武威的将领也慎于选派,如濮英、宋晟、姜、达云、毛忠等都是熟悉边情、勇敢善战的优秀将领,因而在残元势力接连窜扰,不断进攻凉州的情况下,明朝取得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充分发挥了凉州这一军略要地的重要作用。

    明初,由于元朝残余势力和一些少数民族的经常入侵,战争频繁,户口锐减,严重地影响着生产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统治者开始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初期曾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一带的数十万居民迁移到河西一带,屯田生产,充实边防。中后期,因京畿连年荒歉,也曾移民凉、甘一带以解温饱。当时移民由地方政府管理,移民垦种田地,谓之“民屯”,开始3年不纳赋税,3年后征税也比较轻;不在额的荒地,可任人开荒耕种,永不纳税。由于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移民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恢复。

凉州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屯地”、“屯庄”、“吴家屯庄”等地名,许多家谱、族谱都记载其祖先徙居凉州的事实,民间也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的说法。这些情况实际上就是明朝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的历史反映。特别是大槐树的传说,有着非常确切的实证。

万民萦怀的大槐树,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里的广济寺旁。树旁有石碑一座,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刻“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文记载着明朝移民实边和移民就食的情况。明初移民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各地移民都到大槐树下集中,然后编排队伍,分赴各地,再由接受移民的地方政府集中安置。在凉州至今还有“发放”、“安置 ”等乡村名称,这些地方实际就是当时移民管理安置机关所在地。移民们离别养育了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到千万里之遥的陌生之地去生活,毕竟难以割舍。古人分别时曾有折柳相赠之习惯,“柳”者留恋之意。移民们则带上一株槐树苗木,种植在新的土地上,以表示“怀念之情。移民活动多在晚秋进行,此时槐叶凋落,树上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发出哀鸣,令他们不忍离去,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从这里迁徙四处的人们,寄居他乡,把洪洞大槐树、老鸹窝的故事流传给后代,聊解思念故土之情。“问我故乡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天长日久,洪洞大槐树的故事便妇孺皆知。从洪洞带到各地的槐树苗木也在新的土地上生根成长,枝繁叶茂。武威境内槐树遍布,据说与此有关。在武威众多的槐树当中,尤以城东10公里处清水乡张清堡大槐树最为著名,它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树围69米,树高15米,树冠高大,枝叶繁茂,每年都有新枝抽发,前去观赏者不绝,还有人焚香叩拜,这也算是对祖先的怀念。1989年4月21日,武威市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以国槐为市树,充表达了广大凉州人民热爱国槐、缅怀祖先的心愿。现在,凉州城区各街道槐荫蔽日,嘉树葱郁,把古城妆点得美丽多姿。

    明朝在移民屯田的同时,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设立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构,把水利纳入移民屯田统一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也很发达,在沿边地区设了“茶马司”,专理茶马互市,还设有专门的茶马集市。明朝于洪武五年(1372)创修了兰州黄河浮桥,开辟了由兰州直通河西的官马大道,沿途设置了许多驿站和递运所。这些措施对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商业流通,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明朝还非常重视发展文化教育。武威现存的古建筑有文庙、海藏寺、大云寺、莲花山、罗什寺、金塔寺等,都是明朝新修和增修的。凉州是全国保存明代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

古槐三代

在山西省洪洞县贾村附近,南同蒲铁路西侧,有一处浓荫盖地、槐柳相间的树丛。每年,这里都游人不断,名声传遍五湖四海。这里就是数不清的亿万人的“故乡”——洪洞古大槐树处。

    走进树丛,一座古朴的木牌坊迎面而立,它四柱三门,中门高大,门额有横匾,匾上雕着“誉延嘉树”四个斗大的古体字。过木牌坊不远处有碑亭一座,亭内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古大槐树处”五字。石碑矗立处,就是“誉延”数百年的第一代大槐树生长的地方。这棵大槐树在地面消失之后,从根部又生长出一株小槐,人称第二代。这株第二代槐树不知何年又干枯了,如今树体尚在,枝叶全无,挺立于碑旁。说来有趣,第二代死后,从它的根部又生出一棵第三代来,30多年来,年年枝繁叶茂,一年比一年高大。

    对于这棵大槐树,教百年来,黄河下游的村村寨寨,甚至更广泛的地区,一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在晋、冀、鲁、豫、皖等省,还有首都北京附近,还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歌谣: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

一棵槐树怎么就成了亿万人的“故乡”了呢?

明初的六次移民

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

到了永乐初年,情况仍未好转。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紧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永乐元年(1403年)甲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庚寅,山东蝗。丁酉,河南蝗。永乐二年八月,*雨毁北京城5000余丈。10月,黄河决口,冲毁开封城。面对这种社会经济异常凋敝的情况,朱元璋和朱棣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对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宁,而且多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

从现有史料来看,明初从山西迁民共有6次,这些移民,不仅被迁送到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还有的迁送到了遥远的淮河以南。至今在北京大兴、顺义等县,还有许多以山西的县名命名的村庄,如长子营、屯留营、霍州营等。

“这里就是我的老家”

山西这6次移民,都与洪洞大槐树发生过关系。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悲伤,个个哭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县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几片槐树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在秋阳的照射下,闪着翠绿色的光亮。树上还有乌鸦窝,高筑枝头。于是,这株古槐上老鸹窝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迁民们的心中。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便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

山西“洪洞”县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可谓家喻户晓,在中原和北方更可谓妇孺皆知。一个小小的县名,何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这大概是因为:一是洪洞随“苏三起解”的传唱而扬名。二是随明初洪洞移民而被广泛记忆。

    在长江以北的地方,特别是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为祖居地,在这些地方以外的地方,也因这些省人口的外迁而也把洪洞作为寻跟问祖之地,如东北三省、台湾。洪洞大槐树对于这些地区的百姓来说,已经不是单纯对祖居地的一个记忆,而且把这种记忆演化成对故乡和祖先的怀念情节,紧紧萦绕在脑间心中,为中华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一段记忆,常使人感慨系之。

    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晋、冀、鲁、豫、陕、甘、皖、苏、鄂、蒙等地,甚至广西、广东、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南宁市卢家翎曾说:“《卢氏族谱》载:卢伯庄、平阳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县,清弘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北流知县,落业北流民安冲头村,生三子。至今子孙已有四万余人,遍及广西、广东、海南三省七县。”从明初至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昔日由洪洞迁出的移民,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等地区。例如明末吴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他率军转战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清史稿·吴三桂传》),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鲁健儿,他们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而散居各地。清军入关后,旗民多编入军籍,关外空虚,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清政府奖励由关内向关外移民,“顺治十年议准辽东招民开垦,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古今图书集成·赋役考》)这项政策,一直贯彻了几十年,从古大槐树迁出的人民,有相当部分再转迁到东北地区。还有一例,在国民党退居台湾时,有相当部分移民后裔移民台湾,台湾《东方杂志》复刊第十五卷第七期载:高阳齐如山先生写道:“吾族乃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去的,清朝末年,有许多河北省的军官重到山西,又寻到大槐树之所在……足见中国人念旧不忘本的心情之浓厚。”陈纪滢先生也写道:“北方多少代以来,一贯证明成祖燕王扫北后,把山西省迤西居民,迁徙至中原,以洪洞县为移民转运站这件事,互相转述,至今不衰,认为这是历史上北方居民的一次空前大迁徙。”台北新店市张学亮先生给洪洞县政府来信说:“我的祖先是山西洪洞老鹳窝人,姓张。属于‘甜菜芽张’。据现今菏泽市地各志记载,我的祖先是于1368-1398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至山东曹州府西北45里李庄集,后又东移二里建村,是为黎阳村。”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等地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这一问题还待民俗学者、遗传学者深入研究。据说还有有些移民是被绑押解迁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须让领队解开绳索,故至今这些地区上厕所仍说成“解手”。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河北省河间县申鲁村高氏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棵槐树;保定府西关谢德先开了名叫“老槐茂”的酱菜铺。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

    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移民们迁往各地,因一村不准两一姓,所以兄弟之间为了相互照应,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至今仍有山东某地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资料来源——网络)

崇祯朝庭 世袭功勋比如国公 侯爷 有爵位 有哪些???越多越好

明朝有公、侯、伯三等爵专授功臣和外戚,三等爵一般世袭罔替,也有降等袭爵(子孙袭爵比本人低一等,但世袭罔替)或不能继承(流爵)者。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