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闽东状元第一人余复简介,余复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2收藏

南宋时期闽东状元第一人余复简介,余复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第1张

人物生平

余复,字子叔。南宋乾道四年(1168)生于古田县一都三阳(今杉洋镇杉洋村)教育世家。余复祖父余丕,应宁德县城何姓人家之聘为塾师时,携年少儿子余孔惠前往。在塾馆里,孔惠与何家女仁娟同桌共读。仁娟见余家贫寒,常赠银接济,并爱上孔惠。后来,何家认为孔惠虽贫而有大志,将仁娟嫁予余孔惠。

何氏身怀六甲时,其兄至杉洋探望,见胞妹家中拮据,便携返宁德。何氏在娘家生下男婴,这就是余复。因此余复祖籍虽是杉洋,却生长于宁德。

余复七岁就学,十四岁师事宁德名士张翰(乾道二年进士),得其指授,闭门苦读,常至“笔枯手成胝,眼稀目生晕”。逐渐淹贯古今之学,尤精于《周礼》。余复舅舅以甥儿才华出众,怜爱有加,极力资助。

淳熙十六年(1189),舅父为余复筹资赴京应试。余复启程往临安(今杭州)时,余孔惠到宁德码头送行,为儿子吟七律一首:“父子相随只学儒,常将笔砚代犁锄。汝今捧剑趋丹阙,我且安贫守旧庐。酒酌十分休酩酊,路行千里莫踌躇。来年二月花期候(一作‘朝后’),早寄平安及第书。”

绍熙元年(1190),余复中庚戌科进士。策试大廷时,光宗赵览其所对,议论国事见解精辟,称其“直而不讦”,擢为第一。传胪唱名时,进士及第、出身者共587人(从《宋史》载,《文献通考》作557人)。余复进士及第,光宗皇帝召见,对策大廷,见其言谈直率,且不攻击别人之短,甚为满意,擢为第—,并当场赐诗一首:“临轩策士岂徒然,嗣守不基务得贤。尔吐忠言摅素蕴,我縻好爵副详延。爱民忧国毋终怠,厚泽深仁赖广宣。赐宴琼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见诗篇。”余复感激之余,即就《和御赐登第诗》:“风虎云龙岂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贤。虞庠教育蒙深泽,汉殿咨询愧首延。释褐遽沾琼宴宠,赐诗齐听玉音宣。爱君忧国平生志,敢负周王宴乐篇。”

余复上殿时,将赴试前父亲的殷殷寄语,赠诗勖勉向皇帝一一禀奏,光宗命其回古田谒祖后赴任,授予洪州(治今南昌)军节度佥判官职。余复带着御赐“状元及第”匾及一道圣旨还乡。圣旨中载述余复所授官及对父母的诰封。杉洋宗亲为其撰贺辞:“乔木世家,厚德自百年之积;飞龙上第,高名宣四海之传。”“鹏翼风高,壮万里扶摇之便;鳌头浪暖,居五百人变化之前。”

北宋时期,进士一般都只授九品以下的官职,到宋仁宗时,才有所重用,但前三名者也只不过授予监丞、通判(知州副职)之类的小官。而余复先是被授为洪州(今江西南昌)佥判,不久改官,授为宣义郎佥书镇南军节度判。八年后,宁宗召余复入国史馆任实录兼检讨,官至秘书省著作郎。余复在朝为官十五年,在任时体恤民情,兴修农田水利,修复名胜古迹,政绩优异,但官位不高,到庆元二年(1196)十一月,才特授秘书省著作佐郎(正八品)兼实录院检讨官。终于厌倦官场,于开禧元年(1205)退隐还乡。

途经宁德十八都仙霞岭时,余复题诗(后人镌于石壁)云:“二十年前过此间,旅囊羞涩笔头悭。时来山色与人好,我亦诗肠似海宽。旧事消除身后梦,新声惭愧路旁官。乘车衣锦浑闲事,留取功名竹帛看。”余复在杉洋余氏宗祠左侧建“科名阁”,将书写列祖列宗名讳、科第与仕宦之木主摆置阁中。后又在宁德县城南辟园构轩,觞咏其间。约七八年后,他病逝于宁德县城南门小轩楼,旋葬于宁德九都贵村金嶂山(明坑余家山),入祀于乡贤祠。县城原有状元里,今已废。

先后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及《祭礼》十四卷;《风集渚》、《余状元集》等诗集。

主要成就 闽东状元第一人

余复在初任洪州佥判时在蓝田诸族人为其饯行席上说的一通话犹掷地有声:“虽云鹤岭之奇,实种蓝田之玉,银河派别,岂非无源?”余复曾祖父邦宪的坟墓即在杉洋村东头的庵墩,杉洋人俗称“状元墓”。余复授官后曾回古田祭祖,辟楼三间名为“时思楼”,撰写《西庵时思楼记》。

余复从小跟随游学授馆为生的父亲,沿着朱熹曾经留下过墨香的道路,来到长溪即今宁德一带。南宋朝廷以重文轻武为国策,“学校之设遍天下”,贫民学子也有就学的机会,在校的学童“日给官食”,可安心钻研学业。余复成年后,师从闽中名儒、理学家、宁德濂坑的张翰,学业有成。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中心南移杭州,福建学子赴杭州参加科举考试比较方便。故福建“有宋一代人才辈出”得中进士人数达到7144人(录《科举史话》),而杉洋的余复正是沾了天时地利这个光。

过去还有一种古田宁德两县的胰令为了这个状元而争执不休的说法,其实也经不起推敲,古田县志找不出有关状元的记载。

古田杉洋古称“蓝田”,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村落。蓝田溪从村边缓缓流过,为敖江之源。据史料记载,欧阳修、王安石等唐宋大家与蓝田名士有过深交,朱熹曾流寓这里并设书院讲学。距杉洋镇西北3公里的狮岩山麓有座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余氏蝉林祠,始建于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该祠坐北向南,木构建筑,占地13218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华表门亭、下游廊、前天井、中在厅、后天井、祖祠厅。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双坡顶,风火墙。祠门两旁对联为:“狮嶂钟灵持厚,蝉林流泽孔长”。大门内有华表门亭,门上有如意斗拱,层层出挑以承托屋檐,中间挂一竖匾“状元及第”,坊亭匾额为“蝉林祠文物馆”,文物馆共有馆藏文物300多件。祠堂的主祠厅正殿内有楷书:“檀樾主尚书堂”六字大匾牌。宗祠内的横梁上悬挂有状元及第、文魁、武魁、进士等古牌匾20多块。厅内柱上分别保留有古代楹联趣对24副,整体建筑保存完好。祠前百余平方米的旗杆左右竖立着数十副历代科名旗杆石碣,是蝉林祠世代簪缨,人才蔚起的见证。走进朱红色大门,二进的科名阁上高悬“状元及第”的华带牌,是宋淳熙元年的闽东第一位,也是当朝全国第一状元及第的蝉林祠第九世孙余复的荣誉匾。祠内收藏的余氏家谱,记载着这位状元郎的事迹。余复在《西庵时思楼记》中就说道“吾家自尚书而上,凡累代之祖,下而逮令凡十二世之孙,族属各有封识,其百世之泽也欤”。除了状元余复外,余氏蝉林祠后裔子孙中曾经荣耀地诞生过工部尚书宰相余靖、丞相余深、礼部尚书余象等一批决策朝廷大事的人物,还诞生过五十多名进士。

为什么一个家族仅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村落里,历史上会如此人才辈出呢。这就必需从杉洋余氏族人对于子孙后代的培养以及历史对杉洋眷顾上进行一番探究了

公元968年,杉洋余氏的第六代余仁椿,从永贞(现罗源)县令的位子上告老还乡后,虽然口吟“喜遂还乡志,家贫身自安,有田三五亩,种竹作渔竿”,但行动上却是倾尽一生积蓄,殚精竭虑,在村北“相地宜,创学馆……萃山川之秀,额以蓝田”。余仁椿创建的蓝田书院开头为家族学塾,后经多次重建,成为杉洋最高学府,罗集全村子弟入泮读书。余仁椿建成蓝田书院后,意犹未尽,觉得有了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上得起学的物质条件。 “仁椿公留田七十余亩,岁入谷八十石”专供子孙读书及岁时A尝之用。这些田产都是平畴沃野里最好的水田,家族中为其起名曰“油灯田”,意思是为读书的子孙添灯加油,只准轮流耕种,绝不变卖,只许增加,不许减少。每年收成后,除了耕种者必需的抽成外,余下的除了每年祭祀祖先的部分用度外,全部作为家族中子孙读书的奖励。这种奖励,有时数量是很可观的:如果当年家族中只有一人读书,那么此收入就全部归这一人所有,如果第二年有两人读书,就二人平分。如此类推。因此到了后来,读书子孙多了,所分就渐渐减少,于是各分支房又合资购买田产作为本房系的“油灯田”。这样,家族中不管贫富,能发奋读书的子弟都一视同仁地得到全家族的扶植,有不少的学子还能幸运地拿到祖房与支房的双重”油灯奖”。此举为余氏家族子孙后代的读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习俗沿袭几百年,直到民国后期方才式微。

蓝田书院不但占尽风水地利,且两次天赐“先贤过化”。南宋淳熙十一年,名噪闽省的理学大师朱熹到此讲学,周边各地学子慕名云集,蓝田书院成为闽东的理学根据地,杉洋的读书人也因此寄志青云,文风鼎盛。十三年后,因“党祸”之灾,朱熹又再次来到这个偏僻的避风港。他的高弟古田的林用中、杉洋的余隅、余亮,以及跟随他左右的女婿黄干悉心保护与照顾,使他能安心养病讲学,潜心授徒著述。朱熹在此期间为蓝田书院写下《东斋志》,其中有言:“时庆元间避学禁,云集高弟十有八者于蓝田书院曰‘东斋’为础,分赴诸院施教,门人遍闽,邑东有余、李,邑西有黄、魏。诗礼传家,义方有素”(录《福建杉洋村落碑铭·记叙碑》)。

“地经过化便是名山”,蓝田杉洋“自宋至今,守朱 遗训”, “人文崇孝弟,家贫亦业儒”(录民国《古田县志》)。在朱熹莅临的前后十年间,除了余复高中状元外,杉洋就有余隅余亮叔侄,余仁椿六世孙余飞,仕瑜公六世孙余日严,以及余及、余昭攀、余宋兴等高中进士。

自信“胸中造化饱星斗,笔下文字盘蛟螭”的余复当看到自己真的名列榜首之时,难抑心中喜悦,据说曾信口吟哦出:

“银瓶供砚照袍新,笔下千军自有神第一唱名知是我,从来头上不容人”这首诗。

有人说余复因了这首诗受人告发而得罪了天子,最后官职受到贬抑。仔细分析也不尽然,南宋科举是二月发榜,三月殿试,方才选中状元榜眼探花。余复名列榜首,诗也是当时吟的,如果受到告发,就不会在一个月后被点为状元了。实际的情况可以从《余氏总谱志》中找到答案:“余复,少从张翰,学精《周官》,绍熙元年对策大廷,光宗称其直而不讦,拔置第一”。是光宗皇帝看中他的刚正无私的品格才选拔为魁首的。至于说官职受到贬抑更是不了解宋朝的擢官之道,北宋时期,高中进士的一般都只授九品以下的官职,到了宋仁宗时,才有所优渥,但前三名者也只不过授予监丞、通判之类的小官(引自《中国历代选官制度》)。而余复即被授为宣议郎镇南节度佥判,六品官职,算是待遇不错了。八年后,宁宗召余复入国史馆任实录兼检讨,官至秘书省著作郎,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等。至老“官归觅佳胜辟园构轩,以觞门生,咏终天年”(录民国《古田县志·人物传》)。从诗句来看,文句浅俗,不像出自状元手笔,因此余复因诗惹祸实乃空穴来风,属于“民间故事”范畴,不大可信。

纵观中国历史上,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产生状元880多名,但真正能够名垂青史的屈指可数。唐有王维的诗,柳公权的字,宋有张孝祥的词,清有翁同的胆,既有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有秦桧的卖国求荣遗臭万年。真正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没有多少了,可见状元也不是神,只不过是读书人的一种奋斗榜样,精神淬励罢了。杉洋三姓三大祠堂的正厅,有设置独特的“功名石”。当族人中有高中状元回到祠堂祭拜祖先时,这“功名石”方才打开,而蝉林祠能够享此殊荣的仅余复一人。当年老祖宗预设此石饱含对自己家族子孙期盼与鞭策,用心良苦。

翻开杉洋《余氏总谱志》,我们还可以查阅到余复其他情况,他的墓在宁德九都贵村金璋山下奥坪,但至今尚无法找到,而宁德旧街当年也曾建树的状元街牌坊也早已了无痕迹了。只有余复在初任洪州佥判时他在蓝田诸族人为其饯行席上说的一通话犹掷地有声:“虽云鹤岭之奇,实种蓝田之玉,银河派别,岂非无源?”

书法造诣高

关于余复生平的记载为数不多,然而在有限的史料中,清晰地证实了这位状元郎书法造诣颇高,尤其在隶书方面,堪称独领一席之地。在蝉林祠现存的还有余复的一幅隶书《题燕文贵秋山萧寺图》。宋代书法以行草书的成就最高,楷书次之,篆、隶几成绝响。在南宋、北宋的320年间,几乎找不到可举之人、可举之碑。至于墨迹就更为罕见,故此,余复隶书墨迹就更显珍贵。宋代隶书在整个书法史与隶书的发展变迁史中,地位不高,然则不可或缺。因而余复的隶书尚能为宋代隶书争得一席之地。

人物家庭

余复的父亲余孔惠,娶妻何氏,一家人寄籍宁德.余孔惠在余复赴考前曾作诗一首勉励余复:"父子相传力学儒,常将笔砚代犁锄.汝今捧剑趋丹阙,我且安贫守旧庐.酒酌十分休酩酊,路行千里莫踌躇.来年二月花朝后,早寄平安及第书"(《杉洋余氏总谱志》)。

从中可以看出余家当时的确是以笔代锄安贫乐道。所以过去有人故意诋毁余复,说他的父亲早殁,余复是母亲改嫁何家后生的遗腹子等等。甚而把“余家状元何家甥”故意歪曲成“余家状元何家生”,也的确曾骗过了一些不明底细的人.

著作

余复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及《祭礼》十四卷,《风集渚》、《余状元集》等诗集(失传),多不传世。

现存清乾隆李拔纂修的《福宁府志》载有余复中状元之时的两篇谢表。

清乾隆版《宁德县志》刊载的一些诗,大多颂咏宁德风光秀色及本邑寺观等。

1995出版的《宁德市志》记载,当余复名列榜首,听传胪唱名时,当众口占一绝:“银瓶笔砚照袍新,笔下千军自有神。第一唱名知是我,从来头上不容人。”并将此诗作为家书送回家中,答其父勉励养育之恩。不幸此诗惹出是非,当朝枢密院权臣韩腚谐鲇诩晌废蚧实劢谗言:“余复一跃龙门,野心勃勃,君前奉承,背后目无皇上,敢吟反诗‘从来头上不容人’。”光宗问明原委后,并不办其罪。此说虽见诸县志,但我以为这是民间传说,宋代读书人受理学影响很深,从余复与皇帝的唱酬诗及现存的《谢状元及第表》中“臣学未闻道,才非过非过人,进山林狂瞽之言,无海岳涓尘之补”的表述可看出,余复是个十分谦恭、内敛的人,不像是“口占绝句”所表现的那种口出狂言的张狂之徒,而那绝句也写得过于直白、粗显,不见文采与功力,不像出于状元之手笔,属于“民间文艺”的档次。

读铁改余家谱感言

西南地区铁改余姓是一个大姓,主要分布在川、滇、贵等省的长江中上游地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有说自己的老祖宗是成吉思汗,有的出示家谱,有的是老人口传,在集居区甚至于还保持众多的蒙古族习俗。1983年以后有部分家族还恢复了自己的蒙古族别。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在网上发表不少文章。从这些文字看,铁改余是蒙古族,认识是比较一致的,而在成吉思汗后裔这一点上却幸煲椤K撬堤挠嘈帐怯窭锊牢崾蟵燕帖木尔}元叛臣的后裔。这在余氏族人中引起了反感,他们说学者先生歪曲了余氏家史。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余氏家谱目前较多,大多是明清时代的撰写谱或抄录谱。最早一本是明成化年间余子俊撰的《青神余氏家谱》。这是一本余氏始谱,其它余氏家谱几乎都沿用了它,但加上了各自的观点,作了扩写。这些扩写五花八门,是引起混乱的主要原因。要理清世系,确认真实的先祖,关键在于第一本始谱。

余子俊四川青神人,明景泰进士,成化任兵部尚书,明史有烈传,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也长于志谱和诗赋。他的诗词在川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当地民众,至今仍朗朗上口。他和元史撰写人宋濂是同乡(宋居蒲江),深受影响,是余子俊撰写家谱的原动力。从余子俊所写余氏族源一章可以看出,其史实和修辞,用语与宋濂写的成吉思汗传无异。对整过元朝的兴衰、皇室传承、得失评价,与元史相符,乃至年代,最多也只有一、二年的出入。在全谱中没有一个传说,也没有任何神话。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

如:粤稽我祖,始姓奇渥温。其先尧时人,本胡地蒙古郡人也。与女真国为邻,居北方。其远祖姓奇渥温,名孛端义儿。母曰阿蓝,夜梦见白光自穸而入,化为神,感而生子,名曰孛端义儿。状貌奇异,沉默少言,长为蒙古部长。这段话在元史 太祖篇是这样写的:

浠实(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太祖其十世祖孛端义儿,母曰阿兰果火,嫁脱奔咩哩犍,生二子,长曰博寒葛答黑,次曰博合睹撒里直。既而夫亡,阿兰寡居,夜寝帐中,梦白光自天窗中入,化为金色神人,来趋卧榻。阿兰惊觉,遂有娠,产一子,即孛端义儿也。孛端义儿状貌奇异,沉默寡言,家人谓之痴,独阿兰语人曰:“此儿非痴,后世子孙必有大贵者。”阿兰没,诸兄分家赀,不及之。孛端义儿曰:“贫贱富贵,命也,赀财何足道!”独乘青白马,至八里屯阿懒之地居焉。食饮无所得,适有苍鹰搏野兽而食,孛端义儿以缗设机取之,鹰即驯狎,乃臂鹰,猎兔禽以为膳,或阙即继,似有天相之。)

子孙世袭其爵位,至十世,其势越大,孙名铁木真者,有大志,并吞诸部。在宋宁宗开禧元年,称帝于斡难河之源,号大元太祖皇帝(成吉思汗)。与宋争衡,灭国四十,在位二十二年崩。太子立,号为太宗。宽仁恕物,尊贤礼士,以孔子五十世孙孔元擢为衍圣公,世袭官爵,修孔子庙,并赠诸贤位,与宋共灭金人,金地悉为元有。在位十三年崩。太子立,号定宗,在位三年崩。定宗弟立,为宪宗,在位九年崩。其弟忽必烈立,为世祖文武皇帝。忽必烈生于宋宁宗嘉定八年。仁明英睿,志气恢宏,初领各道军侵宋,及端宗年间,遂举兵伐宋,而天下及一统。

世祖知天下军民久困,发粟散财,诏罢各路军匠人役免差,流民兴学,天下喜曰:不意吾君仁德至此,规模远出汉唐之上。寿八十,在位三十五年崩。

皇孙铁木耳立,号成宗,改年曰元贞,曰大德,在位十三年。封其弟铁木见为南平王,食邑湖广麻城。悉遵古制,蠲商旅之税三之一,蠲民田租十之二。近臣奏曰:江南贫者,多佃富人之田,今所蠲者,施其田主,佃民未沾圣恩,宜佃民当输,田主亦如所蠲之数。帝纳其奏,颁召天下,民多感之。在位十三年崩。

传海山,立为武宗,改元至大,诏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赠诸贤位。立常平仓,百姓感恩,在位五年崩。武宗弟立,为仁宗,诏儒臣讲大学演义,封宋诸臣,举孝廉,黜贪污。罢各路工匠人役,远近戴德,寿六十,在位九年崩。太子立,为英宗,改元至治。英宗当仁宗病时汤药亲调,焚香告天,求以身代,及仁宗崩,哀毁过礼,近臣有献七宝带者,帝曰:卿不引进一贤,而引进一带,是以利诱我也。在位三年,为奸臣所弑。位传宪宗长子,名也孙铁木儿,初封晋王,镇北边,因奸臣谋弑英宗,迎立为帝,承祖宗旧业,无年损益,颇称治平,改元者二:曰:泰定,曰:致和。在位五年崩。无子,群臣迎武宗长子嗣位。号明宗,在位八月崩,武宗次子立,为文宗,赋性宽仁,在位五年崩。升遐之日,远近哀慕,位传明宗次子,初封鹿王,及承位,号宁宗,在位二月崩。请旨于后,迎宁宗兄立为顺宗,即位之日,地震山崩,妖昨昼现,天降血雨,百物皆赤。刘福通作乱,陈友谅称帝,徐寿辉、邹普胜俱起兵,以红巾为号,与元为难。攻陷江西、湖广各郡,明太祖于癸卯起兵,与陈友谅战于鄱阳湖,大败之,红巾悉平。戊申,太祖取各州郡,势如破竹。顺帝得报,御清宁殿,集三宫后妃、太子、公主,避兵北行。

以铁木儿右丞相庆童住守燕京,七月二十八日夜帝皆北去。

明兵执元淮王,解赴行营,不屈而死,太祖以宾礼葬之。

燕平,太祖建都南京。

庚戍元年元顺帝崩,在位三十六年,群臣奉梓棺归葬胡地。太祖知顺帝顺天命而去,故谥曰顺帝。封元皇孙买的八剌为崇礼候,元臣被执者,皆宥之。

大元自太祖至顺帝,十三主,一百五十九年。

关于铁改余,《青神谱》是这样记的:祖十人避乱入蜀,至泸州凤锦桥,相议各散,曰:我弟兄此别,存亡未料,可各呤诗一句,以为后日子孙之验。遂撮土为香,对天誓曰:后有子孙,皆我十人遗种,如有知而不认亲者,促寿,后必不倡。遂相泣而别。一往富顺,一往夹江,一往内江,一往叙府,一往泸州,一往青神,一往犍为,一往重庆,一往荣县,一往眉州。其诗长幼为序,诗曰:

我本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

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十人失散知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

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化作万千家。

余子俊是庚六公余德成的四代孙,他出生时曾祖健在,对余氏家变并非年远事湮。以一个很有造旨的史学家,他不会去歪曲自己的家史的。何况把一个刚推翻的先朝皇帝作为自己的先祖,作中国人来说那是要避嫌的。他握百万,智勇过人,明皇帝不怕他造反!如果不是历史的真实,他是不会去冒这个险的。而这个真实的历史明皇帝也是认可的。在余子俊死后,明皇赐礼葬,御题对联:青松古柏壮金牛,寒共漫草埋忠魂。按蒙语不花是姓,是公牛之意。这与谱中的不花铁木耳、不花铁木见等皇姓相符。同时还赐有一对石狮子,造成形与明陵相似,至今仍存。

余子俊陵园有很多石碑,现存的世系碑,从一世到二十一世清楚可考。

皇孙铁木耳立,号成宗,改年曰元贞,曰大德,在位十三年。封其弟铁木见为南平王,食邑湖广麻城。这一段的前部分有元史可考,而后一句“封其弟铁木见为南平王,食邑湖广麻城。”元史中没有查到相关记载。当然史海无边,没有查到不等于就去否定它。

由此看来要把玉里伯牙吾氏强加为铁改余的先祖也是立不住脚的。

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起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由余的后人以其名作为姓氏,称由氏和余氏。

2、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3、源于余丘氏,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区一个小诸侯,因封地在余丘,家族称余丘氏,后简化为单姓余。

4、源于地名,出自蜀道褒斜栈道(褒斜亦称褒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赤狄,傈僳人,鲜卑人,古氐人,畲人,党项人等,如唐朝时期白马氐族等等,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扩展资料

一、余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上卿。先祖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至由余时,初在西戎任大夫一职,后奉命出使秦国。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二、历史名人

1、余玠,字义夫,曾任资政殿学士,兵部尚书兼四川制置使等。钓鱼城防御体系的创建者。南宋抗蒙名将。

2、余有丁,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之一。

3、余子俊,明朝名臣。祖籍湖北京山,曾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任上曾力筑延绥长城。

4、余国柱,湖北大冶人,曾任吏部尚书,康熙年间入阁。

5、余正健,清朝名臣,曾任左副都御史兼顺天府尹。雍正时曾御赐“天下师表,和而不流”。

6、余朝贵,晚清重臣,黄冈余家楼人。清廷曾赐“劲勇巴图鲁”称号。是与左宗棠,曾国藩等并列的清廷五位从一品衔汉人武官之一。

-余姓

-由余

永安《余氏家谱》的“谱禁八条”,首条便是禁委身贱役,末条为禁鬻子他人。许多家族在劝诫子孙“务本业、力农田、四业必精其一”的同时,还严禁族人游手好闲。

福建省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的族规规定:“不得偷鸡盗狗,攫人财物,自投法网。且赌博为盗贼之源,荡散家业,斗殴行凶,皆由于此,殊为可恨。至于开场纵博,名为窝赌,大干律例,先当严禁。”

侯官《林氏家乘》还特别列出“收族惩贪”规定5条,其中之一曰:“宗族子孙,贫穷必相给,生计必相谋,祸难必相恤,疾病必相扶,婚姻必相助,此家世延长之道也。违者族长会宗子斥之。”(侯官《云程林氏家乘》卷十一《家范》。施鸿保《闽杂记》卷七。)这种家族内相互扶助、相互恤救的原则,有时甚至比政府法令更具权威性和实用性。一些族规还规定,族人遇讼应先在家族内解决,族内不能理而后鸣官。

出于兴族旺宗的目的,族规中往往还立下劝谕和奖赏族人求功名、立学业的规定。

永泰登高山张氏宗祠族规规定:

子孙凡励志勤学者,均予奖励;小学毕业奖大洋20元,中学毕业奖大洋30元,大学毕业奖大洋100元。还规定,凡族中子孙在本 年有喜庆好事者,如上寿、结婚、生子及进学、中举等,要于来 年春节正月初二办荤素各12碗菜肴,贡献于祠堂,以答谢列祖阴德。而该县东坡陈氏宗祠族规,对子孙读书上进、求取功名的奖励更为优厚。民国后,凡毕业于各类学校的族人皆赏给“书灯租”,所赏稻谷数千斤至上万斤不等。

古田杉洋乡余姓家族的族规对族人求学做官作如下规定:

小学毕业,族里出1斤肉、1元脚头钱(盘缠);中学毕业,族里出2斤肉、2元脚头钱;大学毕业,族里出10斤肉、10元脚头钱。反之,当官者要捐银钱给族里,多者达1000元。这些族规,反映旧时在“读书做官”思想指导下,读书人在宗族中享有的权利,以及学成为官后对宗族应尽的义务。

封建礼教下的家族规约,对女子教化的要求尤为严苛。由于“男尊女卑”观念的支配,一些族中训规甚至把家庭裂变的责任都推到女子身上,女子几乎成了家族不和的祸根。福州林氏家族《家范》告诫族人:“兄弟本一气而分,初未尝不爱护,迨既有室,鲜有不携贰。盖妇女达理道者十不一二。分门立户,说长道短,加以婢仆鼓煽其间,则嫌隙遂生,丈夫有纪纲者自不至摇夺,稍一迷暱,即为长舌所使,兄弟从之失初矣。”(侯官《云程林氏家乘》卷十一《家范》)因此“三从四德”成了规范女子日常行为的主要族规内容:“凡女子及笄,须于十六岁以下先令讲读孝经、烈女传、小学,能知大义,方可举行。”(侯官《云程林氏家乘》卷十一《家范》)由于族规推崇妇女讲孝节、当烈妇,守节女子成了家族和社会嘉许的对象。道光《罗源县志》“人物志”,总列人物1151人,守节妇女竟达913人,占80%强。清代福州、连江、罗源、永福一带,曾有“搭台守节”的陋俗。《闽杂记》载:“福州旧俗,以家有贞女节妇为尚,愚民遂有搭台死节之事。凡女已字人,不幸而夫死者,父母兄弟皆迫女自尽。先日于众集处,搭高台,悬素帛,临时设祭。扶女上,父母外皆拜台下。俟女缢讫,乃以鼓吹迎尸归殓。女或不愿,家人皆诟詈羞辱之,甚有鞭挞使从者。”(施鸿保《闽杂记》卷七)有些家族还“藉以请旌建坊,自表为礼教家也。”这种晴天丽日下的罪恶,不知使多**女成了屈死鬼。

在“严男女之防”的口号下,妇女的对外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和束缚。连城新泉张氏家族的族规规定,妇女不许到家庙前看戏,甚至连过渡也不许男女混杂,要“设立男、女二渡”。福州林氏家族规定,男女“不得共囿厕,不得共浴堂。女子不得用刀镊工剔面……女仆无故不得出中门,违者罚其家长。”一些家族还规定,妇女不得跨正梁。

由于家规是家族行教化的“传世宝典”,故旧时订族规有一套既定的程序。平和一带订公约要由族长主持,交族人议定,形成条文,写在纸上或牌上,敲锣打鼓,公诸于众,咸使周知。后用族产买肉煮饭,供族人共享,俗谓“吃知道”。“吃知道”后,族人必须守族规,不得违犯。各地触犯族规轻则处罚(如罚款、关禁闭、训斥、鞭打),重则处死。浦城房氏家族规定:“族内子孙人等,妄作非为,有干名教者,不待鸣官,祠内先行整治。”福安湖口村张姓家族,民国初年,有一家儿子不孝,虐待父母,屡劝不改,遂由宗族干预,将此人活埋于张家宗祠里。1949年后,宗法势力被削弱,族规除载诸族谱外,很少有人遵奉。

一世祖稔,南宋人,世居江西南昌县瓦癿坝。第三世璧胜生荣叔、荣英。荣英自江西徙居湖北大冶弥山,其子全自弥山徙居云程坳。至第九世有讳政三、政六者,政三由云程坳迁城山堡,政六之六世孙兴铎亦迁城山堡。此为城山堡二支之谱。卷载序、传记、墓图、世表。

南宋时期闽东状元第一人余复简介,余复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人物生平 余复,字子叔。南宋乾道四年(1168)生于古田县一都三阳(今杉洋镇杉洋村)教育世家。余复祖父余丕,应宁德县城何姓人家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