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薛氏家谱纪字辈是哪一脉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中国薛氏家谱纪字辈是哪一脉,第1张

你好!

这一般只有本族族亲知道,而在网上遇到族亲的几率是很小的。每个姓氏都有很多支派,每个支派的行第、字辈也不一样。建议你找找本族的族谱、宗谱,里面有详细的记载。一般族谱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建议你去找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族亲问问。

如果找不到族谱,试试下面的方法。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阳县陡门乡薛庄村薛氏族谱辈分参考薛氏字辈。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薛氏字辈:士、薛、公、明、从、国、正天、心、顺、家、治、祖、德、宽、广、大、承、先、才、基、本、永、世、传、天、胜、德、义、光、世、泽、道、隆昌、敦、本、传、家、茂、人、文、大、启、长、松、园、茂、盛、荣、千、载、朗、日、光、辉、照、万、年、靖、汝、世、维、忠、胡、林、然、基、如、世、德、钟、声、远、清、风、启、画、图、中、厚、存、先。

  薛氏家族是近代无锡及中国的名门望族,涌现出薛福成、薛南溟、薛寿萱等几代名人,在思想文化、工商经济等多个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这一切都与薛福成家族文化及教育特点有紧密关系。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和分析《薛氏族谱采遗》、“薛氏家训”及相关遗留文献,对此做出探讨。

  一、无锡城西薛氏家族概述

  薛福成家族祖籍四川苍溪,父祖先辈都以诗礼传家。

  薛氏迁锡第一代是薛景珏(薛福成高祖),康熙朝举人,曾任河南光山县知县,迁居无锡北乡(今属西漳镇境)的寺头村。其子即薛福成的曾祖薛稻孙,为乾隆朝举人,著有《钩云轩诗集》和《越游草》等。至乾隆末年,薛福成伯祖薛玉堂中进士,历任庆阳、庐洲等地知府,著有《画水诗文集》等,与高鹗相交;祖父薛锦堂则科举不利,以秀才终老。薛福成父亲薛湘为道光朝进士,历任湖南安福、新宁知县、广西浔州知府,著有《说文段氏翼》、《未雨斋诗文集》等;伯父薛沆为邑中名师,著有《经义备考》,曾受江苏巡抚林则徐等器重。此时薛氏始定居城中前西溪一带,以“无锡城西薛氏”称。薛福成共兄弟6人,长兄福辰为咸丰朝举人,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仲兄福同为同治举人,官至布政使衔浙江宁绍台道。

  薛福成,字叔耘,号庸庵,生于无锡,先后师事曾国藩、李鸿章,历任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出使英、法、意、比钦差大臣等职,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勤奋务实,忧国忧民;主张学习西方,工商立国;倡导维新变法,力推“君主立宪”。其思想对我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和民族工商业兴起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身虽殄兮灵不灭,炯丹心兮昭白日”,薛福成的这两句诗是对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薛福成共有4子3女。其中长子冀运,字南溟,光绪朝举人,曾入李鸿章幕下。此后弃官转事实业,1881年开始办茧行,1896年与人合伙创办缫丝厂,后又组建永泰丝业集团,成为近代著名民族资本家;三子莹中,福成身后大部分著作均由其整理出版。

  薛南溟共有3子7女。长子薛学潜,字育津,在北洋军阀政府期间担任过江苏省议员、国会议员;次子薛学海,字汇东,袁世凯女婿,曾任北洋政府军事督办诸玉璞的天津交涉使;幼子薛学濂最为著名,字寿萱,曾在美国伊里诺大学深造,深谙近代企业管理和经营之道,精明能干,继承、拓展父亲薛南溟事业,在中国丝业从鼎盛走向衰落时,领导永泰集团力挽狂澜、独领风骚,享誉东南乃至全国。薛寿萱因此赢得了“丝业大王”的盛誉。

  二、薛福成家族文化传统之特点

  薛福成家族自清初迁锡始祖起,先是以儒为业、敦诗重礼,逐渐又成为著名的实业家族,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传统。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特点。

  1. 读书明理,百业皆本

  “读书明理”是清代无锡薛福成家族文化传统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特点。据薛福成祖父薛锦堂所云:“秀才世其家,贤于负鼎鼐,……读书非求荣,只以重后代。”可见薛锦堂十分注意引导子女树立读书为明理,而非一味追逐荣华富贵的观念。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及科举盛行的背景下,这种读书为明理而非求荣的观念转变十分耐人寻味。

  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薛福成家族的文化传统中还具有读书无类、百业皆本的观念,这在家训中可以找到源流。薛福成家族的家训是汇辑各家16条而成,收集《省身录》、《温公家苑》、《郑义门家法》等家训要条。其中一条是《庄语云》,写到“天下事,利害常相伴。惟读书则有利而无害。不问贵贱、老幼、贫富,读一卷便有一卷之用,读一日便受一日之益”。这里“不问贵贱、老幼、贫富”的提法与以往读书时“按高下资质分别习贵贱职业”的说法有了根本区别。由此可见,作为近代工商实业大族的无锡薛氏,早在清代中前期就形成了与明末清初“工商皆本”启蒙思想类似的价值取向。工商得以与出仕同为本业,这就是无锡薛福成家族“读书明理”背后更为深层的内涵,也是该族文化传统形成的重心所在。

  2. 家族教育,男女兼重

  作为家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薛福成家族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嫁进薛家的女子首先就要求具有文化修养,以便能够相夫教子。从薛福成曾祖母许氏、祖母顾氏再到母亲顾氏、长媳吴氏等,都是如此。许氏出自书香门第,“自幼工吟诗,名句属机杼”,是位颇有学养的女性,正是她提出了“不羡门第贵,不取服用奢;但得贤淑女,读书种子夸”的薛氏家族择媳标准。当时薛氏家族家境还较贫寒,许氏却能注意择媳要选择贤淑之女,以利于培育“读书种子”,可谓见识不凡。母亲顾氏出于锡城望族,从小就在世代读书业儒的家庭氛围中生长,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吴氏是安徽桐城人,世有明德,父亲为京师大学堂监督,能文章。受到环境熏陶,她也是位知书达理的女子。这些卓有学养的女子,成为薛福成家族文化链条上闪光的一环,也成为薛氏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成员。

  作为女性在教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自然结果,薛福成家族教育具有男女兼重的重要特点。早在光绪17年(1891年)薛福成便曾提出:“凡男女八岁以上不入学堂者,罪其父母。男固无人不学,女亦无人不学”。 薛福成的这一主张比起1904年初“癸卯学制”推出“国民强迫教育”要早12年多,这种兼重男女教育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并体现了薛氏女子教育的发展,对于当时的中国更是一个进步的改革主张。薛福成孙女薛秀群堪称其典型。她具有开明而进步的文化和教育主张,曾大为叹羡“泰西各国凡兵刑财赋之政、光声化电之术,人无男妇,皆通学而讲习之,所以,明者愈明,强者愈强焉”,并大声疾呼“吾国墨守破败之政制、之学术、欲与日新月盛之强邻者抗求国无亡,安可得哉?”直陈教育必须是男女“通学而讲习之”,所学须包括先进之政制、学术在内的知识,而不仅是制器之技和枪炮传舰之术。她还积极着手兴办新学,力图“兴女学于州里,为将来国家培教养之基”。 (《薛慕人墓志铭》) 她的主张和实践,一方面反映出自己自幼便受过先进而全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揭示近代薛福成家族女子教育的新貌。薛福成另两位孙女(孙子薛学谦的长姊、二姊)也都毕业于上海宴摩氏女校,皆通文史。薛氏女子教育已是如此,更遑论该族的男性子弟了。

  3. 崇尚实学,经世致用

  薛福成家族虽多有科举之人,但也崇尚经世致用之学。薛福成之父薛湘就是一名邃通天文、舆地、说文、象数之学,旁治兵家之言,精古文辞及诗律的士子。受家风家学影响,薛福成对“专经八股六韵,徒事空谈,抛弃事实”的科举致仕道路产生疑问,开始向往前辈思想家林则徐、龚自珍、魏源所倡导的“经世致用”学说。正如他日后所说:“福成于学人中,志意最劣下,往在十二、三岁时,强寇窃发岭外,慨然欲为经世实学,以备国家一日之用,乃屏弃一切而专力于是。”由此薛福成从攻读“八股六韵”转而研习“经世实学”,并立下“济时艰而匡世运”的宏伟大志,决心把自己塑造成为有真才实学的“经世”之才。薛秀群疾呼“吾国墨守破败之政制、之学术、欲与日新月盛之强邻者抗求国无亡,安可得哉”,也说明她是十分崇尚经世致用的实学的。

  4. 顺应时代,积极转型

  以儒为业、敦诗重礼的薛福成家族,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不断传播,积极加入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转型进程。1864年薛福成撰写的《选举论》一文,对科举制提出激烈批评,大致是转型的开端。而薛氏子弟甚至女子纷纷走出家族,到新式学堂读书,还出现了家族女子外出教书的情形,则成为转型的深化。如薛寿萱(薛福成孙子)的长姊、二姊皆毕业于上海宴摩氏女校,长姊还出任英文教习。此外,薛家子弟还把求学之路拓展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辛亥革命前后,北京清华学校选派幼年学生出洋留学,薛南溟二子薛学海获得首选,以民国3年夏赴美留学。第二年冬,南溟幼子薛寿萱自费赴美。后薛南溟女婿张鸿鼎也留学日本。这种家族教育上的巨变,无疑是薛福成家族实现全面转型的基础,由此又带来了文化上(从实学进一步向近代文明转型)、政治上(从封建官僚阶层向新兴资产阶级转变)、经济上(成为中国第一代近代民族实业创始人,1896年创办了薛氏家族的第一个企业——永泰丝厂)的全面转型,成为近代无锡、江南乃至中国著名的大族。

  三、薛福成家族的教育活动

  一个家族的文化传统与教育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往往前者可以包融后者,但从某个角度而言,二者又有着在互动中发展的特定关系。在优良文化传统的熏陶下,薛福成家族的教育活动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是如此,而这些又为薛福成家族文化和学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养分。

  1. 教育目的。由清代薛福成家族文化传统的“读书明理”、“经世致用”等特点所规定,其教育目的是很明确的:注重培育有正直品格和济世报国远大抱负的可用人才,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追逐仕途、光宗耀祖。这就是薛福成家族“读书非求荣,只以重后代”的真正内涵。这样的教育目的对薛氏子孙在求学、做人方面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薛福成家族的许多历史贡献都可以归因于此。明清以来,重视育人的传统久已被八股化的科举所误、所废,重视人格教育也就显得格外可贵,薛福成家族的这种教育目的是值得称道的。

  2. 教育内容。与家族的文化传统相关,薛氏子弟的教育内容比较广泛,既有传统内容,也有西学课程。从薛福成为子弟读书所订的功课单来看,薛氏家塾每天都有固定课程,包含作文、古文生书、写字、诗赋、名人之作等传统的学习内容。而从薛福成家族注重经世致用实学的传统,以及薛福成孙女薛秀群推崇的西式教育主张又不难判断,薛氏教育也不乏各种实学及西学课程。据子女回忆,薛福成长子薛南溟就曾聘请无锡本地的杨章甫、钱基博、蒋辅臣等学者出任子女的理数教师。薛福成家族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出该族教育内容的务实、开明和开放特色。

  3. 教育方法。薛福成家族的教育方法注意新法结合传统、灵活多样,除了寓教于事、严慈相济等传统方法外,还有诸如明喻妙讽、交互切磋、引导自学等。

  (1)巧喻妙讽。薛福成的母亲,就善于运用此法来教育子女。她曾给子女们讲:“某能读书,身享令名,荣及父母。某不能读书,污贱危辱,濒于死亡。”令儿子闻之而“耸听汗下,罔敢自逸。”薛福成对母亲的这种教法推崇备至:“先妣于福成兄弟,未尝加以疾言邃色,然教诫不少倦。”这种巧喻妙讽与叱骂鞭挞的传统方式全然不同,也与一般教学中的寓教于事有异。它以巧妙的旁敲侧击激起孩子的好胜心理,从而收到了强行施压所难及的效果。一个普通的家族女子竟将此法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真令人称奇!

  (2)交互切磋。福成众兄弟在读书过程中,经常相互切磋、激励,取长补短。兄弟数人聚居一室,“昼则纵观经史,质问疑义;夜则一灯围坐,互论圣贤立教微旨、古今理乱得失之要最。”在众兄弟中,他与四弟福保手足情意更加深厚。起初,薛福保“好攻古文辞,潭思不辍”,兴趣极浓。薛福成对此不以为然,诘问福保说:“时变方殷,士无论遇不遇,当蕲以有用之学表见于时,胡为矻矻于文艺之末?”可福保却振振有词回答:“不然。夫文之至者通乎道,古文于文体最尊,且自古夷 泽世伟人,无文不行。如贾谊之疏,董仲舒之策,诸葛武侯出师表,陆宣公奉天改元大赦制,其所以斡旋世运,鼓动伦类者,独非文章之力耶?而贱之也”。此番辩论,兄弟二人各有见地,都受到对方启发。薛福成开始在语言文字、文章技法上下气力,后来成为一代政论、散文大家。福保也开始研究经世实学,探讨治国之策,后来也走上政治舞台。

  (3)引导自学。在福成子弟成长过程中,父亲薛湘对他们要求严格,谆谆教导之余不乏有引导福成兄弟自学之举。他曾指导福成兄弟读书,“温经读史,兼览百子,熟玩朱子《近思录》,涵而操之,务俾理博才赡”,又让他们“综考有明以来制艺之卓然者,而撷其华,师其意,由是沿流溯源,学乃大进。”在父亲的谆谆引导下,薛氏兄弟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底。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薛福成受社会现实启发,更加致力于“经世实学”,博览群书,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陆王“心学”,乃至阴阳、卜筮、无不专心研究。这种自学研习的治学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乃父指导自学方法的熏陶。

  薛福成家族明智的教育目的,务实、开明和开放的教育内容,以及灵活多样、富有新意和活力的教育方法,为薛福成家族子弟的成长提供了沃土。

  四、家族文化对薛福成家族历史贡献的影响

  薛福成家族独特的家族文化传统,对薛氏几代人在人才培养、工商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熏陶作用。

  1. 为家族多元杰出人才的涌现奠定根基

  薛福成家族崇尚实学、百业皆本的文化传统,为家族培养多元杰出人才奠定了深厚基础。这种多元人才是指薛氏子弟在不同领域均有所作为:最突出的就是培育了杰出的思想家与外交家薛福成、早期实业家薛南溟、“丝茧大王”薛寿萱等近代名人,还有如获选江苏省议会议员的薛南溟长子薛学潜、供职北京外交部的二子薛学海、出任英文教习的薛寿萱长姊、力图兴女学于州里的薛秀群,等等。薛福成家族子女的多元发展道路与该族注重教育、男女兼重、崇尚实学的家学渊源息息相关。正是薛氏家学的特点使薛氏子弟接受的教育突破了男女性别和传统经学的限制,学想学之内容,思欲思之领域,才可以在政界、实业界、教育界等社会不同层面有所成就,并作出特有的贡献。教育的特色成就了特色的人才,这就是薛福成家族。

  2. 为向近代实业大族的转化提供动力

  “百业皆本”是薛福成家族文化传统的重心所在,其意指工商与出仕同为本业,与明末清初“工商皆本”启蒙思想类似。这种价值取向使家族子弟治学过程中注重致用、崇尚实学,也使薛福成家族逐渐走上近代工商业道路,实现从传统科举入仕之家向近代工商实业之家的成功转化。正是在“百业皆本”的价值取向引导下,薛南溟才会发出“中国非贫国也,而日患贫,救国之道在辟利源以裕民生”的感慨,走上弃官从事实业的道路。经薛南溟、薛寿萱两代人的不懈努力,薛氏永泰集团成为中国丝织界的霸主,“走穿脚底跟,跑不出薛家门”就是对其地位的最好描述。薛氏也因此成为当时仅次于荣氏、唐氏企业的第三大家族企业,不仅促进无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东南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这一切,无不深深地根植于家族“百业皆本”的价值观念。

  3. 为思想文化领域的贡献提供养分

  薛氏子弟在近代思想、文化等领域作出的贡献也得益于其特有的家族文化。薛福成正是因为受了家族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才会有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有重要影响的改良主张,才得以最终走向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革之路,也才会形成其务实灵活、具有独特价值的“和战观”与外交思想。还有,他和孙女薛秀群关于普及教育、学习西学文化的主张和探索,以及薛寿萱等在引进西方企业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一系列贡献,可以说也是得益于家族教育传统的熏陶,汲取了家族文化沃土所提供的养分。

  总之,薛福成家族颇具个性的文化传统值得珍视,堪称明清以来江南文化的一个鲜活范例,对家族乃至近代中国的多方面贡献是一笔值得铭记的重要历史遗产。

薛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东十里之遥的修村),字仁贵,大业十年(614)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为薛安都的六世孙,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父亲薛轨早丧,虽自幼家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生于乱世之中,未有什么发展,长大务农,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饭量。到30岁的时候,记载中描写他穷困不得志,希望迁移祖坟,以希望带来好运,他的妻子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迟!”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告别妻子,去新绛州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

阳武侯薛禄是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名将,他为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稳定政权,以及巩固北部国防、开发边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据《薛氏房谱》记载,薛禄的父亲薛遇林“原籍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明洪武间,徙胶居沾化乡辛林社薛家岛”(今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

薛遇林死后葬于薛家岛,现在薛家岛的居民半数薛姓,绝大多数为薛遇林的后裔。

薛遇林有子七人:明德、明善、明礼、明远、伍、禄及义子明仪。合分为七甲。薛禄行六,为六甲,发迹后,定居北京,今北京东郊有薛家庄。(据《薛氏族谱》)

薛禄一生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他也得到了明代最高统治者的赏识。据《薛氏房谱》载:“铁券世袭,族谱煌煌,巍然胶南一巨族也。”

薛禄以其功绩上封三代,下荫后世,光宗耀祖。

据史书记载袭阳武位者,上封三代为:

薛禄的曾祖薛安、祖父薛大,追封为“荣禄大夫柱国阳武侯”,为从一品。薛禄的父亲薛遇林,追封为“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太保阳武侯”,为正一品。其曾祖母刘氏、祖母金氏、母亲张氏,皆追封为阳武侯夫人。

薛禄兄薛明远,也以禄封招抚将军。

薛禄后代中,承袭“阳武侯”者,有七世十一人。其中四人为死后追封。

薛勋,禄长子,早卒,以子诜追封阳武侯。

薛诚,勋长子,早卒。

薛诜,勋次子,宣宗宣德七年八月袭阳武侯,十年五月领前军都督(正一品),英宗正统四年卒。

薛琮,诜长子,代宗景春四年二月袭阳武侯,宪宗成化四年四月卒。

薛王扁,讠赞之长子,追封阳武侯。

薛伦,琮之长子,宪宗成化十二年七月袭阳武侯,孝宗弘治三年主神机营右哨,武宗正德十六年坐鼓勇营卒。

薛信,王扁之长子,追封阳武侯。

薛翰,伦之长子,世宗嘉靖九年三月袭阳武侯,十九年管红盔将军上直(明史,永乐时设明甲、红盔二军),二十三年卒,无子,族人争袭,不得,请田宅入官,侯世绝者三十余年。

薛干,信长子,翰之堂弟,追封阳武侯。

薛钅长,干长子,翰从子,神宗万历五年九月袭阳武侯,早卒,无子。

薛钲,钅长之胞弟,袭阳武侯,年月无可考,神宗万历十九年正月任前军都督府佥事(正二品)。

薛濂,钲子,袭阳武侯年月无可考,思宗崇祯三年九月授中军府都督加太子太师(正一品),十七年殉难。有子四人:薛户攵木、薛采、薛梅、薛芬木。

薛户攵木,濂长子,字孟韬,以勋荫,仕至前军府都督(正一品)。父濂殉,弃官扶柩旧里。入清,召以故官起用,户攵木以疾辞,无子。

以阳武侯荫勋卫官的薛禄后裔中,据史书记载有:薛晖、薛民望、薛缵、薛绪、薛缤、薛尔根、薛采、薛芬木等人。

薛禄后裔中之显贵者还有:

薛桓,禄少子,英宗正统五年“尚常德长公主” (宣宗之次女,章皇后生。)“秩驸马都尉”。卒葬顺义怀柔县,与公主“

礻付墓”(合葬)。(据《明史》)

薛曜,薛遇林七世孙,为穆宗隆庆元年举人,任湖广襄阳府推官,后迁陕西延安府通判,告归。(据《增修胶志》)

入清后,薛氏家族袭荫废,但薛氏后裔中也有多人因科举出仕者。可考者有:

薛希王宣,字拱璧,曜之曾孙,康熙十七年(1679年)戊午科举人。

薛希方,希王宣弟,字端人,康熙四十七年(1709年)戊子科副榜。

薛世道,希方子,字何思,雍正二年(1725年)甲辰科举人。

薛桐,薛遇林十三世孙,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丙子科亚元。

薛禄一生转战南北,效忠明王朝,他“勇而好谋,谋定后战,战必胜,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善怃士卒,同甘苦,人乐为用。”(《明史·薛禄传》)杨士奇撰写的《忠武侯神道碑》中说他“公平居无事,未尝忘危,计边务,言之娓娓,或诮其琐屑者,终不为变。盖其志,为国唯恐不尽,为将智勇兼备,当先事筹划,用心之至,以夜继日,故所向成功,未尝败北”。

正由于这样,薛禄深受明代最高统治者的宠幸。永乐十九年(1422年)五月,在给薛禄授“阳武侯”后,明成祖朱棣亲切地对他说:“卿等事朕久,勤劳亦多,所以致此不易矣,但人情位高易骄,禄厚易侈,宜思得之不易,保之维艰,则安荣始终,传与后嗣,勉之勉之。”(《增修胶志·杂述》)从朱棣的谆谆教诲中,可以看出君臣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其言辞之切,寓情之深,令人动容。

薛禄死后,宣宗朱瞻基甚为哀痛,亲自为文祭悼,追封为鄞国公,谥忠武,“崇祀乡贤”,世袭少保阳武侯。给薛禄荣誉之高,待遇之厚,出其右者甚少。当时显臣大学士杨士奇亲为薛禄撰写了《忠武侯神道碑》,记述了薛禄的一生业绩。

薛禄尽忠为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其行事也受到后世人们的敬仰。就在他死后不久,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600年),胶州知州汪兆龙便在薛禄故乡建“阳武侯祠”以祀之。在明代还曾立过“荣禄大夫坊”以“为追赠阳武侯薛安、薛大、薛遇林,太保阳武侯追赠鄞国公薛禄”。

到了清代,人们仍不忘前朝先贤。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胶州知州张玉树重建祀有阳武侯薛禄的六贤祠,道光十三年(1835年),知州吴梯又重修。此外,在薛禄故乡薛家岛一直建有薛公祠,每逢年节忌日,薛氏后裔都要在武侯祠举行祭祀活动。人们对薛禄的敬仰之情还可以从清代文人周在庚《阳武侯故里》一诗中看出:“岛屿蜿蜒傍海隈,沧茫万顷水天开,潮声如吼摇山岳,疑是将军拥众来。”(以上均见《增修胶志》、《胶州志》)

薛禄死后葬于北京。薛家岛有两处阳武侯墓:一处是薛禄的父亲,死后追封为阳武侯薛遇林的墓;另一处是薛禄八世孙,最后一个世袭阳武侯薛濂的墓。在茔地还立有杨士奇撰写的《忠武侯神道碑》刻石。

三十年代,薛家岛属青岛特别市海西区,在薛家岛村的街道中,有一条是以薛禄出生地命名的“阳武街”,长约一华里,是当时薛家岛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世事变迁,几经沧桑,当年盛极一时的武侯遗迹,如今留存甚少。但其故址犹在,残迹尚存,仍可辨认。

参考书目:

《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山东通志》、《莱州府志》、《胶州志》、《增修胶志》、《胶澳志》、《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

薛姓历史来源与家族名人及地望分布。  薛姓起源参考之一

  「薛」源出 :

  一、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奚仲居於薛(山东滕县),一度迁於邳(山东徽山县)。春秋後期迁到下邳(江苏邳县),後成为齐国的属地。战国时为楚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赐沛邑,为大夫,逐以原国名「薛」为氏。

  二、据《吴录》所载,孟尝君受封於薛。秦灭六国而失祀,子孙逐以「薛」为氏。

  三、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叱乾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薛」氏。

  家族名人

  薛仁贵(612~681) 名礼,唐绦州龙门人(今山西省河津县西二里)。少贫贱,以田为业。善骑射,贞观年间随太宗征辽东,所向披靡。高宗时屡破高丽、契丹、突厥,而立奇功,官拜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永淳二年卒,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後世据其功勋,编撰杂剧与演义。

  薛涛(768~831)字洪度。唐长安人,知音律,工诗文,有才情,为一代名妓。晚年居浣花溪,能制松花纸与深红小粉笺,裁书供吟,酬献贤杰,时人称为薛涛笺。著有诗集一卷。

  地望分布:

  山西河东郡,河南河南郡,河南新蔡郡,安徽沛郡,山东高平剧。 

  薛姓起源参考之二

  “长泰山重”说薛家

  在福建省漳州市的长泰县有个山重村,台湾回来的乡亲们,看到这村口熟悉的樟树,还有祖先当年走过的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它连着山那边的厦门,又和海峡对面的台湾岛,紧紧地连在一起,更加确认这里就是两岸薛氏1300多年来祖居地。

  福建漳州长泰县山重村村长薛选民说:“我们(村)整个有50平方公里的面积,南面只隔一座山就到了厦门,我们全村总人口3810人,其中姓薛的有2600多人。”

  有关薛氏的渊源,历史上记载很多。《元和姓纂》云:“黄帝二十五子,一为任姓,裔孙奚仲居薛,……遂以国为氏,望出河南、新蔡、沛国、高平。”可见,后世的汉族薛氏,最早来源于河南省新蔡县,山西黄河流域以东,和今天安徽省宿县一带,后来有些迁移到福建和广东,而后迁往台湾。

  山重村薛氏于唐朝时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此定居。

  福建漳州长泰县山重村的薛寿椿说:“唐朝那个时候是在垂拱第二年,我们的祖先(薛)武惠公,看这个地方山水不错,就定居下来。到台湾去,一个情况是到顺治十一年,闽南这个地方天旱,叫甲午大旱,田间颗粒无收,但是朝廷的丁税、关税压顶,再加上我们的(薛)玉进公,当时惹了官祸,朝廷要抓他,这个情况下,他不得不深夜逃到台湾。”

  薛氏祖先去台湾的时候是1654年,比郑成功去台湾还要早7年,随后他又把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接了去,这就是长泰山重薛氏去台湾的祖先。

  后来他事业比较有成就以后,才在台南高雄市茄萣那个地方安定下来,开始建他的家舍,后来在茄萣繁衍非常快,在此产生了上茄萣 ,还有一个下茄萣。

  三百多年来,薛玉进公的后代,繁衍到了高雄、台南、台北、屏东、永安,人丁兴旺,渐成望族。大家都很清楚,就连茄萣、山庭等地名,都是薛氏祖先赴台后,用家乡地名的谐音命名的。在台湾,许多薛氏家族的门上都刻有“长泰山重”的字样。

  薛选民说:“薛家从台湾到大陆来寻亲,薛清财先生他们不辞劳苦,飘洋过海,到大陆以后,千方百计,一直找到我们山里来,很不容易啊,他们回来后看到这个祖庙、祖祠、还保存的这么完整,心里很高兴。”

  从1988年以来,台湾岛上的薛氏后人曾多次回到山重村,他们不仅捐资修缮祖祠,还捐资家乡的地方建设和教育事业,又为村里的父老乡亲盖了一座茄萣公园。据说,历史上山重村曾因大旱缺水,薛家和林家为争水还发生过打斗,这次薛氏后人从台湾回来又捐款为村里修建了自来水工程,不论姓氏,全村每一家都用上了从山上引来的纯净的自来水。

  在这山青水秀的山重村,人们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

  记者采访村民薛甲乙:“您今年高寿?”“92岁。”“您是不是村里最长的长者?”“还有一个女的多我几岁,她101岁。”

  “长泰山重”已经深深地刻在两岸薛氏后人的心里。  

  薛姓起源参考之三

  薛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八,在台湾排名第六十位。薛姓出自任姓,是黄帝的后代。据传说,黄帝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十二个,其中黄帝的小儿子禹阳,因为受封于任,因此得了任姓。禹阳的第十二代孙子奚仲,被封在薛,建立了薛国。奚仲的后代,曾任商朝宰相,周灭商以后,又封奚仲的后代在薛,并且被称作薛侯。战国时,薛国被齐国所灭,薛国的国人就有人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薛。薛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有一支薛姓出自田姓。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孟尝君田文,因功被封于薛,建立薛国。后来,薛国被秦国灭掉,子孙从此也姓薛。此外,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把鲜卑族的叱干氏改成了薛姓。薛姓早期主要在山东发展,战国时已经扩展到了湖北,江苏,湖南,河南,河北等地。三国时,薛姓跟随刘备开始进入四川,并且在魏国已经发展到了甘肃。南朝时期,薛姓首次进入福建,南宋时,开始进入广东。清朝康熙年间,薛姓开始有人迁入台湾。薛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高平,沛国,新蔡,河东,淮阳,汾阴,竹邑,天水,晋安,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按周时封黄帝之后奚仲于薛,子孙以薛为氏。又齐封田婴于薛,后亦以氏,见吴录。 

金陵晚报报道高淳县桠溪镇桥李村薛家自然村是个普通的山村,只有10多户人家。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村民基本都姓薛,而且基本是同一个祖先。他们至今所保存的薛氏家谱里,还记录了薛仁贵的事,有村民还为此认真地说,他们与唐代大将军薛仁贵还是亲戚呢。

  村民薛修礼今年64岁,中山薛氏家谱就保留在他家。一共有21本,薛老汉从二楼箱底拿出来时,非常小心。家谱看起来成色较新,薛老汉说,这21本家谱都是前年翻新的,原有的老谱失火烧掉了,这些新家谱还是从相邻的溧水县一个村里翻录的。

  在他的眼里,溧水那边姓薛的比较多,有2000多人,家谱也比较完整。“我们这里和溧水那边的薛家是一个祖先,我们的家谱也是从溧水那边的第一世开始算的。”他介绍,到二十几世时,薛家的一个分支从溧水迁到高淳县桠溪镇。“高淳这边,到我这代也有20多代了,如果以溧水那边起算,到我这一代已是47世了。”薛家人介绍,现在他们薛家自然村只有10来户人家,都是老早从溧水搬过来的。

  家谱里记录了薛家代代世事和名录。薛修礼说,在家谱里也有他的名字,排在47世属于“修”字辈。薛修礼打开家谱,家谱的一页自上往下排列着孝、友、万、代、永、昌、聿、修等字,薛修礼说这些字都是一代又一代排下来的辈分,后代不能更改,就按照这个取名。

  而且在家谱里,还记录了和薛家有关的祖先们的名人,其中特别提到了唐代农民出生的大将军薛仁贵。薛修礼说,薛仁贵是他们薛家祖先里的名人,虽然不见得是直系血亲,但作为薛仁贵的后辈,他们还是感到很自豪。

  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他们薛家有晒家谱的风俗。“薛家血脉已遍布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我们都要晒家谱,防止家谱霉烂和虫蛀。”薛家人还介绍,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薛家是80年修一次谱,现在条件好了是30年修一次家谱,他们修家谱的目的是为了让家谱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国薛氏家谱纪字辈是哪一脉

你好!这一般只有本族族亲知道,而在网上遇到族亲的几率是很小的。每个姓氏都有很多支派,每个支派的行第、字辈也不一样。建议你找找本族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