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贵族八大姓氏,看看族谱,也许你就是贵族后裔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1收藏

清朝贵族八大姓氏,看看族谱,也许你就是贵族后裔,第1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国史、方志、家谱是最重要的三大支柱,而姓氏则是了解家族和血缘关系最重要的切入点。清朝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王朝,因此很多人都对清朝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想了解一下清朝贵族的八大姓氏。 满清八旗 众所周知,清朝满族一共有八旗,这八旗中最为高贵显赫的姓氏分别是: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瓜尔佳氏、佟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和齐佳氏,在当时报出这几个姓氏,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看到这些姓氏,喜欢追剧的朋友们一定觉得很熟悉,同时可能会升起疑问,怎么没有大清的皇族爱新觉罗氏呢? 乾隆皇帝的皇后富察氏(剧照) 首先是富察氏,这个姓氏大家一定很熟悉,乾隆皇帝第一位皇后孝贤纯皇后,也就是延禧攻略中的富察容音就是富察氏。富察氏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末期女真族「 ”通用三十姓”之一的蒲察,在宋辽金时期,曾一度改为汉姓李姓。在乾隆一朝,因为富察皇后的原因,富察家族达到了顶峰时期。如今的富察氏,多已改为汉姓富。 娴妃辉发那拉氏(剧照) 那拉氏又称纳兰氏,是满族另一显赫姓氏,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都属于那拉氏的一支,还有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都属于那拉氏,确实是人才济济呢。如今的那拉氏大都改为汉姓的那姓和南姓,这两姓氏在如今也有许多名人。 和珅—钮钴禄氏(剧照) 钮祜禄氏同样是满族一大古老姓氏,在满语中的意思是「 ”狼”,这个姓氏名人也非常多,乾隆的母亲熹妃,也就是甄嬛的原型就是钮钴禄氏,还有大贪官和珅也是钮钴禄氏,如今钮钴禄氏改为了汉姓「 ”郎”,在当今也有许多名人。 鳌拜—瓜尔佳氏(剧照) 瓜尔佳氏也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瓜尔佳氏有很多分支,它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主要分支有苏完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历史上瓜尔佳氏比较著名的人物是康熙时期的权臣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如今的瓜尔佳氏大多改姓汉姓关氏,还有一小部分改姓了石、鲍等汉姓。 康熙生母——佟佳氏 佟佳氏是满族另一大姓氏,他们家族祖上大多是明朝边境从事与女真的边境贸易的人,这一姓氏人口众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本就是 ,被编入八旗,因此可以看出早在清朝建立之前,满族早已开始了跟汉族的融合,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就是佟佳氏汉军旗族人。如今的佟佳氏大多改姓汉姓「 ”佟”,还有一部分改为「 ”童”和「 ”仝”。 马佳氏是清朝另一大族,最早是金朝时期费莫氏后裔,不过后来大部分马佳氏族人都是汉族中马姓编入八旗中改姓的。雍正最宠爱的妃子之一就是马佳氏。如今马佳氏当然又改回汉姓「 ”马”姓啦。 索绰罗氏和齐佳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中人数较少的两族,如今汉姓分别是「 ”索”和「 ”齐”。 至于清朝的皇族爱新觉罗氏,在满族中原本不是一个大族,后来努尔哈赤时期逐渐兴起,才成为满族的皇族,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它并不属于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不过论显赫程度,那些八大姓当然没法跟皇族媲美。爱新觉罗在满语中是金子的意思,所以如今他们改为汉姓也是「 ”金”。大家有时间可以回家看看族谱,说不定自己也是贵族后裔哦!

一、满洲八大姓氏应该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祜禄氏。

1、佟佳氏

清朝灭亡之后,佟佳氏大都改名佟佳氏改为佟、童、仝等姓。

2、瓜尔佳氏

瓜尔佳氏,人口众多,为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也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清朝时期,瓜尔佳氏涌现出许多显贵家族,最出名的就是辅政大臣鳌拜,他的全名为瓜尔佳·鳌拜。清亡后,瓜尔佳大多改为了关姓。另外,石、鲍、郭、果、苏、叶等姓,也有一部分来自瓜尔佳。

3、马佳氏

“世居嘉里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最后改为马姓。满族姓氏。马佳氏后改姓“马”“麻”等。清初大学士图海、康熙帝荣妃、道光时礼部尚书升寅等为该姓著名人物。

4、索绰罗氏

据史料所记载辽东索绰罗氏的先世原为海西女真人,经数次迁徒,由松花江流域来到辉发河流域,并入建州女真。清朝灭亡之后,改名石姓,也有改为曹姓。

5、齐佳氏

这个姓氏虽然在八大姓氏中人数不多,但是却是非常显贵的姓氏。清朝灭亡后,齐佳氏基本上都改名齐姓。

6、富察氏。

这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初起源于富尔哈河名(在吉林省珲春一带)后演变为氏族姓,最后改为富、傅等姓。

7、纳喇氏(即那拉氏)

是满族的一个大氏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姓氏,有时候也称为纳兰氏。晚清掌权者慈禧太后,就是那拉氏,对于她大家都很熟悉。

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基本改为了“那”和“南”两个姓。

8、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在清朝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灭亡后,钮祜禄氏绝大多数改姓氏为“郎”。

二、少数民族

1、回族十三姓: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

2、白族:杨姓是白族的贵族姓氏,也是白族第一大姓。

3、傣族:刀姓是以前的贵族后代。

1,在文字还未出现之前,原始人都是通过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大事件。

东北的鄂伦春人,到了十七、十八世纪,依旧还在马鬃绳上打结来记事,从打结的数量来分辨家族有多少代人,每个结代表一代,他们把这样表示世代的结绳,悬放放在房梁上,以示崇敬之意。

2,口述家谱

我国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口述家谱的习惯,普通家庭的成员能背出三四十代先辈的世系,最多的甚至能背出九十多代。比比结绳更为古老

3,竹柬家谱

将家谱写在竹简上,传承下来。现在也有人把家谱做成竹简的姓氏来保存。

4,布帛家谱

将家谱写在布上传承下去。这在古代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家谱记录方式。

5,甲骨家谱

即将家谱刻在龟壳或动物骨头上的家谱。源自于殷商的甲骨文,如“儿氏”的甲骨,便记载了一个家族的11代,共14个家族人物,它是极具代表性的甲骨家谱,也算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家谱了。

6,青铜家谱

是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也称作金文家谱。在已发现的商代末年青铜器中,有几个就是记录家族世系的。

7,石碑家谱

是刻在石碑上的族谱。早在汉初,这种家谱的形式就很普遍了。在中华民国的早期,广西南丹县的壕塘村建立了“莫氏哨目族谱”,共有412个字,记载了莫氏家族的世系和起源。与甲骨文、铜文家谱相比,石碑家谱更为成熟。

8,书本家谱

就是常见的印刷成书籍的家谱。这是我国目前最主流的家谱形式,种类数量有几千种之多。

广东省雷州市平余村革命抗日斗争史

平余村是沈塘镇一个老革命村庄,也是雷州市早期抗日斗争的村庄,平余村早在革命抗日时期己在本村莫氏公勤公祠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和组织了武装抗日队伍,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在艰难险阻的岁月里抗日斗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都是一条富有革命光荣传统的村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醒吾、黄彪、两位进步老师来到平余村莫氏公勤公祠孔文小学教书,这时两位老师和莫志中在村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开始给村中青年灌输进步思想,对革命抗日斗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38年党组织先后派陈元清、唐抑华到平余村莫氏公勤公祠孔文小学教书,他们以办学为名,大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同时发展青抗会员,他们积极展开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团结各阶层民主人士,如在社会上有名望的本村民主人士吴林等人共同进行抗日斗争。

1940年遂溪国民党反共猖獗,党组织决定疏散青抗会部分同志去各地开展活动,莫志中被派回平余村工作,后才正式加入中国***。雷师、海康很多进步青年学生纷纷来到平余村进行抗日工作活动的有唐庆时、唐劝、唐庆运、邱俊、肖汉辉、方茂盛等进步青年。

1941年为了加强平余村的工作,莫志中先后要求党组织派陈同德、翁泽民同志以聘请教书、办夜校为名来村进行党的秘密工作,陈同德同志到平余村后党组织的工作主要由他来负责,村中广大群众对党的活动工作敢于支持和掩护积极参加,莫志中协助他们做些工作外主要是搞沈塘乡上的统战工作和联系发动乡中青年读书会,办合作书店批销进步书籍工作。经常来往平余村的还有庄梅寿、王福秋、洪荣、曾锡驹等同志,村中革命活动很活跃。党组织要求莫志中争取任沈塘治安乡长,白皮红心两面政权,当时有同村知名民主人士吴林等人的支持,莫志中很顺利当上了乡长,这段时间基本掌握了乡政权和沈塘小学,对于发展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和其他工作更为有利。陈同德同志在平余村开始发展本村青年莫开熙、莫开能、莫永利、莫尚智、吴成义五人入党,曾锡驹同志为监誓人,加强了党对抗日斗争的领导。随后在莫氏公勤公祠建立了平余村党支部,党支部书记陈同德同志。党支部成立后,平余村的抗日形势大好,参加抗日革命的群众越来越多,抗日队伍不断扩大。

1942年党组织在平余村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并成立农会,会员五十多人,会长莫永利,农会曾动员搞减租减息,分耕斗争,搞村中农田水利建设,禁鸦片烟、禁赌,解决债务纠纷等,权力很大,群众很满意,同时成立妇女会。年底根据抗日斗争的形势,为适应抗日斗争需要。平余村党支部在莫氏公勤公祠组织会议成立了地下秘密武装游击队,读书会,通讯联络等敌后政权,当时参加的有莫开能、莫开熙、莫永利、莫利偕、莫妃生、莫尚智、莫乃寒、莫炳昆、蔡中海、吴铁才、吴妃海、吴妃荣、吴成义等二十多人,这时平余村武装游击队这支队伍基本掌握了全村数十支长短枪和弹药。准备为建立抗日武装进一步开展斗争,翁泽民同志因新的工作需要离开了平余村。

1943年2月日寇进侵雷州半岛后,南路党组织决定在卜巢山建立一支抗日游击中队,3月党派庄梅寿来到南区的沈塘,找到黄其炜、莫志中俩同志在吴定赢的家传达遂溪县委建立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这一意见,不久黄其炜等同志在卜巢山建立起雷州半岛第一支***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一开始平余村党支部即动员在莫志中的领导下,将平余村武装游击队分成两支力量,第一支队伍由莫志中同志领导、莫开能、莫炳昆、莫利偕、莫妃生、吴妃海、吴妃荣等十多名游击队员携带村中枪支弹药第一批半夜奔向卜巢山参加抗日游击中队,此后络续运送武器弹药,共有长短枪二十多支,参加抗日斗争。第二支队伍留村人员莫开熙、莫永利、莫乃寒等则继续坚持巩固村中农会、妇女会、游击队等民主政权的机构,继续输送枪支弹药物品等给部队支援配合部队作战,互相响应。

1944年黄其炜同志率领部分卜巢山抗日游击队员开进杨柑,2月1日遂溪西北区党组织获悉,伪军自警团团长、陈惠珍(绰号“黑肉鸡)龟缩在东边田村据点的情况,西北区党组织于是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歼敌方案,整个战斗由黄其炜负责全面指挥。2月2日在白水塘遭遇战中游击队与日寇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浴血奋战,在战斗中黄其炜同志与平余村游击队员莫开能、莫利偕、吴妃海、吴妃荣等14名指战员相继壮烈牺牲,其中平余村有五位游击队员壮烈牺牲。以后平余村革命群众始终秉着革命先烈精神继续斗争前进。

1945年三月初在遂溪县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卜巢山成立遂南区抗日联防大队,大队长莫志中,副大队长唐㔹森(六月后蔡乃吉),大队政委陈同德。该大队是陈同德原带领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部分游击队员在遂溪南区坚持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初时只有三十多人。大队一成立,遂南区群众甚为欢腾,各村抗日积极分子纷纷组织武装要求加入该大队。当时各村成立起来的中队有九个,人数三百多。遂南区大队先后挑选几批人,抢输送到一团等主力部队外,其余整编为三个中队,一个便衣队。一中队长黄雨田,指导员周德安。二中队长蔡乃吉,指导员唐荣益(五月后陈元清,谭国强)。三中队长陈耀南,指导员王悦炎。便衣队长叶妃通、黄其森。大队成立之后,活动地区主要城月、沈塘至雷城北门。四五月海康、徐闻部队北上时不少伤、病、残人员留在遂南区掩护治疗休养至康复,其中营长王建涵、唐㔹森、金耀烈等同志,王建涵同志在海康作战负伤后传电至北片联防队陈意中队护送到茂连、迈豪、和家、平余等联防村,掩护治疗。这时刚好找到平余村吴林,他是社会知名民主人士,通过他动员他的夫人李医生转到联防区给他们看病治疗,使伤病人员迅速获得康复。这时陈意中队即编入遂南区大队,他们多在沈塘防区活动,平余村农会游击队员莫开熙、莫乃寒等常给他们中队送弹药,物品,情报等配合部队与敌人周旋斗争,巩固平余村革命根据地,坚持到抗日胜利。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疯狂扫荡各联防村。村中莫哲民等反动势力猖獗,革命者受威胁迫害。村中革命一时过于艰难险阻,革命同志转入更加隐蔽的活动,指定莫开熙等几个同志与上级单线联系,尽管反动头子莫哲民多么猖獗,但村中广大革命群众依然坚持斗争。平余村革命者从抗日斗争到解放战争不有发现一个有叛变、自首、出卖同志、出卖革命的行为,有着重大的贡献。

中新社肇庆九月二十七日电 题:莫氏宗亲朝拜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

  作者黄耀辉

  今年农历八月十七是两广第一状元莫宣卿一千一百六十八周年诞辰日。

  来自日本、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以及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莫氏宗亲会代表,与广东省内各地和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的莫宣卿后裔一万多人,当天聚于莫宣卿的故乡肇庆河儿口镇锣鼓岗的莫宣卿墓前,纪念这位先祖,抄阅不久前从广西容县莫氏家谱发现的莫宣卿《家训》。

  状元祠内,锣鼓声声,鞭炮阵阵,乡亲们杀鸡宰鸭,款待来自远方的亲人。

       十七岁中状元

  唐朝文宗大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农历八月十七,岭南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莫宣卿诞生在肇庆麒麟山下一条僻静的小山村。

  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父亲莫让仁,博学能文,是岭南八大才子之一;母亲梁氏,生性贤淑。据记载,莫宣卿为遗腹子,因家境困难,母亲怕孩子孤苦无依,便带着他改嫁开建县(今封开县南丰镇)的莫及芝。三岁时莫宣卿开始随叔父生活,他天性迥异,闻言即悟,过目成诵。五岁赋诗,被称为神童,十二岁时举茂才(即秀才)。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八五一年),年仅十七岁的莫宣卿以《兴国论》一文考取廷试第一,钦点状元,成为两广状元第一人。莫宣卿初留京入翰林,掌管秘书著作,起草机要诏诰。唐懿宗为成全其孝道,封他为浙江省台州别驾(刺史副职)。正当他回乡迎母赴任时,不幸病卒故里。据考,享年仅三十四岁。

      冒险谏诤为民解忧

  据《莫宣卿传奇》资料记载和民间流传,大中十一年起,岭南连续三年失收,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莫宣卿多次向宣宗面陈灾情,请求圣上减租减税,以解民困。

  此时,宣宗正被宦官与朝官之间的争斗搅得是非难分,加上年老体衰,故任何谏诤都听不进。当莫宣卿知道宣宗想吃南方土特产后,便巧妙地将家乡山上生长的薯茛(一种染料用的野生植物根块,味苦不能吃)和大薯混煮给皇帝吃。皇帝分不清薯茛和大薯,将薯茛吃到嘴里,苦不堪言。莫宣卿乘机启奏,力陈岭南贫穷,百姓就是靠吃这东西过日子,现在又不幸连年天灾,数百万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后皇帝准奏,岭南免除征粮三年。

        状元后人才子多

  莫宣卿虽英年早逝,但其原配夫人白氏在唐宣宗大中八、十、十二年分别为他生下了长子莫齐、次子莫楚和三子莫晋。莫晋曾任怀州刺史。莫宣卿的后代繁衍兴旺。

  据统计,目前,侨居国外的莫宣卿后裔约在七万三千人以上。莫氏后裔莫宗尧、莫宗舜、莫天佑在宋朝年间分别高中进士,莫天佑殿试名列三甲。莫休符当过唐融州刺史,著有《桂林风土记》等较早的地方志著作。

  据考证,莫宣卿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最年轻的状元。作为岭南的第一个状元,他在广东的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莫宣卿之后,当地曾出过七个进士。

  一九七七年中国内地恢复高考至今,仅有一百一十多户人家的河儿口镇西村(乡民均为莫宣卿后裔),已出了五十多名大学生,其中不乏清华学子和留学国外的学生。

  如今,莫宣卿的故居已被开辟为旅游景区,其位于景色秀丽的龙山省级名胜区正中。当地还准备在莫宣卿墓建造一个具有唐代风格的状元公园,以供世人瞻仰拜谒。

清朝贵族八大姓氏,看看族谱,也许你就是贵族后裔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国史、方志、家谱是最重要的三大支柱,而姓氏则是了解家族和血缘关系最重要的切入点。清朝是中国封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