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是孙武的什么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孙膑是孙武的什么人,第1张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但是他们是两个时期的人。

孙武与孙膑分别是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人。据考证,孙膑是孙武之后世子孙,《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之间存在内在的师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阐述和继承。

田书单传二代至孙武,孙武生驰、明、敌三子,其中孙明生服、膑,也就是说孙膑为孙武之孙。但据最新的民间调查,在山东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发现有清光绪年间修撰的《孙氏家谱》,后又发现万历年间的《孙膑传影》以及顺治年间的《孙氏族谱》。

其后又在郓城县发现有二种《孙氏族谱》,有康熙本和1951年新本,尤其是1951年本为甄、郓十数个孙氏村庄的合谱,都认为孙武是孙膑的祖父。

孙膑成就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安定、富强。

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

他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他又指出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民心军心,要做到“得众”、“取众”。

孙膑是孙子的后代

孙武(约公元前535年 - ?),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是春秋末年齐国千乘(后设乐安县,今山东惠民县)人。齐国贵族、将门之后,孙凭之子,孙书之孙。孙武年轻时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约公元前517年,孙武因不堪齐国攻争频仍,於是离开故乡千乘,南下吴国,并在吴国结识了因避难以来的伍子胥,自此成为莫逆之交。著书立说

孙武到达吴国后,便隐居於吴国都城姑苏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乐,并在此时著成了旷世巨著 - 孙子兵法。

孙膑(? - 公元前316年),其本名不传,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他是孙武的后人,生於中国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战国时期曾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帮助齐国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逃亡齐国

孙膑自幼师承鬼谷子,并与师弟庞涓一起学习。庞涓在未学成时便下山出使魏国,但孙膑则继续修行。后来墨翟向魏王推荐孙膑,於是魏王便召请孙膑出山相助。但庞涓却妒忌孙膑的才能,便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并打断孙膑的双脚,及在其面上鲸字,但却对孙膑假慈悲,孙膑其后识破了,於是装疯藉以暪骗庞涓,并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至齐国。

孙膑著有《孙膑兵法》,进一步发展了孙武和吴起的军事思想,其后曾失传,不过在1972年於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再被世人发现,并被刊印发行。

孙膑确实是孙武的后人,而且还是孙武的孙子。关系还挺近。曾师承于鬼谷派。出世时师傅将他爷爷的《孙子兵法》传给了孙膑以令其发扬光大。孙膑先出仕魏国,后因遭破坏转投于齐国。在齐国受到赏识并重用。并指挥过很多著名战役。其事迹被后人所传扬。

一、孙膑被同窗所迫害

孙膑原名孙伯灵。因被砍去了双腿而后改名孙膑。曾和庞涓是同窗好友,但庞涓此人嫉妒心极强,自认才能不如孙膑却又不甘于其下。于是在魏国做官时也将孙膑引入魏国。后又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砍去双足)和黥刑(脸上刺字),庞涓想借此来将孙膑所埋没。而当时齐国使臣却极为看重孙膑。便悄悄用车将孙膑运回了齐国。后被重用,在战场中与田忌大放光彩。最终将庞涓杀死与战场上复仇。

二、田忌赛马得重用

孙膑被运回齐国期间。那时齐国很多王宫贵族都喜欢赛马。并设有重金作为赌注。而当时的田忌也是其中翘楚。只因运气不佳一直输给对方。而孙膑看出了其中端倪后将赛马计策教给了田忌。并向田忌保证能赢。此事过后孙膑被齐王重视。并想封孙膑为将。但孙膑向齐王表示自己是个残疾,并要求田忌为将,自己做军师。从此开始,孙膑踏上了封侯拜相之路。

三、《孙子兵法》的发扬光大孙膑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从田忌赛马中古人开始重视起了计谋之作用。后有围魏救赵之典故更充分说明了兵法在战场上的强大。而真正《孙子兵法》发扬光大的第一人则是孙膑。后人纷纷效仿孙膑之法,最终《孙子兵法》被曝光广为流传。而孙武也被后人称为了兵圣始祖。这爷孙俩一个创立,一个发扬光大,可谓是历史中最富盛名之佳话了。

 孙膑本名不祥,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早年与庞涓一起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两人关系甚好。在庞涓出仕魏国后,孙膑受邀来到魏国,因庞涓设计陷害,导致身体残疾。后来,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先后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打败庞涓,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在田忌被排挤后,孙膑产生归隐之意,最终隐退。晚年著书立说,善终而逝,留下《孙膑兵法》名传后世。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

  孙膑的传说——制靴业、制鞋业神

    传说孙膑被庞涓暗害后,为保护被削去髌骨的伤腿,用兽皮制成有史以来第一双过膝皮靴,后世的靴匠于是把孙膑尊为制靴业神。还有一个传说是孙膑一日下山,遇上一个被毒蛇咬伤的樵夫。为了不让蛇毒攻心,孙膑一剑把樵夫的双脚砍了。樵夫一见脚没了,很不愿意。孙膑于是把自己的双脚砍下来,安在樵夫身上。孙膑没脚了,叫樵夫把鞋脱下来安在自己脚上。樵夫忘了问孙膑的大名和住处,回到家被妻子、孩子埋怨。樵夫的妻子说:“为了报答恩人,我们多做几双鞋子送去,免得他鞋磨破了又要受罪。”

 于是樵夫拿着鞋子到处打听。后来,樵夫找不到孙膑,就把鞋子送给人们穿,以此来了却自己的感恩之情。樵夫夫妻俩一直不停地做鞋、送鞋,天长日久穿了他家做的鞋的人常送些钱粮来,然后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帮着为别人做鞋,于是鞋匠这一行当就兴起来了。

 后来,鞋匠们知道了孙膑救樵夫的事,就把他敬奉为鞋匠的祖神,称孙祖、孙膑老师、孙膑神师、孙膑真人。鞋匠们一般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师,感谢祖师传艺后代。鞋匠的徒弟们在祭祀祖师后,向师傅献鞋,请求师傅指点。旧时北京鞋靴业者还在正月二十八在前门外同兴堂饭庄,举行祭祀孙膑的活动和宴会。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孙武又叫孙子,效忠于吴国,写了《孙子兵法》。

孙膑效忠于齐国,历经磨难,受黥刑(脸上刻字)、膑刑(挖膝盖骨),写下了《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相比,后者字数更多,内容更详尽,还有生动的案例。

相关介绍

孙武又叫孙子,著有孙子兵法,孙膑是孙武的后代,这两人中间相隔了一百多年。至于孙膑究竟是孙武第几代孙,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孙膑跟孙武一样,他在兵法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孙膑师从鬼谷子,著有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一般来说,孙子是后世人对孙武的称呼,人们往往容易把孙膑跟孙武两人弄混了,主要是这两人都是在军事兵法上小有作为的人,孙膑跟孙武一样,都是军事家。

其实孙膑就是孙武的后代,按照时间推算,孙膑应该是孙武的曾孙。孙膑在兵法上的成就虽然不及孙武,但是他的作为跟贡献也是不容小觑。

孙膑虽然是鬼谷子的学生,但是孙膑却远没有孙武那样幸运。他遭到昔日同窗的陷害,被人挖去了膝盖,其中孙膑这个名字的由来也跟他这一悲惨遭遇分不开的。

孙武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的军事典籍,成书于春秋末期。该书总结了春秋时代的战争经验,强调慎战、知道等军事思想,揭示出战争的本质和一些重要规律,对后世的政治、军事、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历来被称为兵经,其著者孙武则被尊为兵圣。

该书流传已两千多年,从17世纪开始陆续有多种外文译本面世,至今它依然在全世界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孙膑兵法也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军事典籍,成书于战国初期,著者孙膑,系孙武后人。该书总结了战国前期的战争经验,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在历史上也备受推崇。该书曾失传一千多年,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其残简,才得以重现。

一、第一代:

孙坚,生五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朗。

二、第二代:

1、孙策,生孙绍。

2、孙权,生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

3、孙翊,生孙松。

4、孙匡,生孙泰。

5、孙朗无子。

三、第三代:

1、孙绍,生孙奉。

2、孙登,生孙璠、孙英、孙希。

3、孙虑,无子。

4、孙和,生孙皓、孙德、孙谦、孙俊。

5、孙霸,生孙基、孙壹。

6、孙奋,无子。

7、孙休,生孙𩅦、孙𩃙、孙壾、孙𠅨。

8、孙亮,无子。

9、孙松,无子。

10、孙泰,生孙秀。

扩展资料:

人物资料:

1、孙坚

孙坚(155年-192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之吴国的奠基人。据传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

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2、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3、孙登

孙登(209年-241年),字子高。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吴皇太子,吴大帝孙权长子,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异母兄。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孙登多次劝谏孙权,对时政多有匡弼。镇守武昌时,处理政务谨慎得体。嘉禾元年(232年)后还居建业。

赤乌四年(241年),孙登去世,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宣太子。临终时上疏举荐贤才,希望孙权任用他们而使吴国昌盛。孙权看到奏章后悲伤不已,只要谈到孙登就流泪不止。

4、孙绍

孙绍(生卒年不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吴宗室,长沙桓王孙策之子,吴大帝孙权之侄。封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其子孙奉继嗣。

5、孙亮

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吴大帝孙权第七子,母潘皇后。史称吴少帝、吴废帝、会稽王。

建兴元年(252年),十岁登基为帝。太平二年(257年),十五岁亲政,但一年后(258年)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

永安三年(260年),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终年18岁。西晋太康年间,原先任职吴国的官员戴显将孙亮的遗骨葬在赖乡。

——孙策

——孙登

——孙虑

——孙和

——孙霸

——孙奋

——孙休

——孙亮

——孙权

——孙翊

——孙匡

——孙朗

——孙坚

——孙绍

——孙松

——孙奉

孙姓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姓氏,历代的伟人名士辈出。  这个著名的姓氏,根据《姓纂》的记载,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朝是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周文王的第8个儿子康叔,就被封于卫。传到卫武公的时候,武公的儿子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惠孙的这一支,主拿孙字当作了他们的姓氏。当时的卫国,就是现在山西太原一带。《姓纂》的这一段考据,已被后世所共认——孙姓的祖先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不过,到了汉唐之际,却又有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唐宰相世系表》写道:“又出毕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汉孙根碑》说:“先出自殷比干。”  《汉书》:“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汉书》:“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  以上的这些说法,说明了三点:  第一,孙氏姓源,后世仍不敢真正确定,所以才有源于比干,孙叔敖等不同的说法。  第二,由于各种因素,或因功赐姓、或随外家改姓,或避帝讳,曾有多人放弃原来的姓氏,改以孙为姓,而使孙姓日益增多。  第三,现在姓孙的人,有一部分在血缘上很可能是陈、荀、夏、侯等姓的后代。  历来对于孙氏姓源的考据,既然是如此的众说纷纭,现在孙姓之人想要追溯血缘上的正确出处,也就较为费事了。  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孙姓名人中,孙阳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阳这个名称,大家也许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伯乐”,大家一定熟悉万分了。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伯乐是他的字,以善于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了。  其次,便是鼎鼎大名,被全世界军事学家奉为军学泰斗的孙武了,他所著的《兵法十三篇》,一直到今天,都被奉为军事上的最高法则。孙武的后代,也出了一位以兵法见长的著名人物——孙膑。  翻开《尚友录》上历代孙姓名人的事迹,却没有一位是可以比得上孙中山先生的,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每一个中国人都深铭五内。大家都公认他的丰功伟绩,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中,无人能及。孙姓人的杰出与卓越,真是在他的身上登峰造极了

孙膑是战国时期军事谋略家,齐国阿、鄄人氏,生卒年代不详,生活于公元前380至320年左右,与商鞅、孟子同一时代。

孙膑祖上是春秋著名军事家孙武,司马迁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战国时期战乱纷争连年不绝,孙膑早年就立志效法祖先孙武,投身军事戎马事业。他很早就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同窗好友是庞涓。

孙膑天资聪慧,勤奋攻读,很快便大有长进,显示出超人的军事才华,这也引起了同窗共读的庞涓的嫉妒。

后来庞涓投奔魏国,深受魏惠王的器重,出任魏国的大将,虽然春风得意,但想到孙膑的学识高于自己,深感不安。

于是庞涓就邀请孙膑到魏国来,还积极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并让孙膑做了客卿,实际想要陷害他。

庞涓先派人伪装受孙膑表兄的委托,劝孙膑返齐。待骗得孙膑的亲笔复信后,加以涂改,随即向魏王诬告孙膑私通齐国。魏王大怒,下令处死孙膑。

庞涓为了窃取孙膑的兵法著作,又当着孙膑的面假意向魏王求情。结果“断其两足而黥之”。后来,孙膑从一个使者口里得知内情,便烧掉正为庞涓撰写的兵法竹简,装疯卖傻,寻找逃 出虎口的机会。

有一天,齐国大夫淳于髡出使魏国。孙膑设法偷偷地会见了他,向他诉说了自己在魏国的悲惨遭遇。淳于髡知道孙膑博学多才,就秘密地把他藏在车中,带回齐国。

淳于髡把他推荐给齐国将军田忌,田忌发现孙膑精通兵法,足智多谋,所以非常器重他。当时齐国的国君威王很喜欢赛马,时常同贵族们赛马赌输赢,而且下的赌注很大。

田忌也养了许多好马,但是每次比赛都输。孙膑给他出妙策,让他用下等马去对齐王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中等马, 用中等马对齐王下等马。

三场赛完,田忌果然以二胜一负赢了齐王。当田忌把此次取胜的原因告诉威王后,威王立即召见孙膑。齐威王与孙膑谈起兵法,孙膑对答如流。于是威王便任用他做了齐国的军师。

孙膑当了齐国军师,他的抱负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他大显身手的第一次战争是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赵国出兵攻打卫国。而卫国是魏的属国,于是魏国就出兵攻打赵国,并且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如累卵,于是派使臣求救于齐。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八万大军伐魏。开始,田忌想直扑邯郸,攻打魏军。孙膑却设计围攻魏国都城大梁。

大梁告急,庞涓果然率军回救大梁。魏军长途跋涉,弄得人困马乏, 个个疲劳不堪。当他们经过桂陵(今山东菏泽县东北)时,遭到齐军的伏击,魏军大败。从而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围魏救赵”的光辉战例。

公元前342年,孙膑再次率领齐军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在马陵之战中打败魏军,迫使庞涓自杀身亡。令齐国称霸东方。

但是齐国相国邹忌却用反间计陷害田忌,田忌无奈只好逃亡楚国。从此后,孙膑也消失在史籍中,关于他的结局身世也没有任何记载。

史书并没有记载孙膑的婚姻家庭情况,孙膑身为齐国军师,地位尊贵,肯定会结婚拥有子孙后代。

关于孙膑之死并没有明确记载,有的说他功成身退后隐居,后无疾而终,孙膑跳崖而死也是一种传说。

孙膑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箕山镇孙花园村。传说孙膑晚年辞官回归故里,在月厌河畔建一花园著书立说。

齐王经常派员到此探视孙膑,并在花园东北建起了供官员歇宿的驿馆。孙膑辞世后,葬于花园东北侧驿馆前,前往祭奠的官员和百姓络绎不绝。久而久之,此处成为圣地,日渐繁华,驿馆进而发展成为驿城。

孙膑是孙武的什么人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但是他们是两个时期的人。孙武与孙膑分别是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人。据考证,孙膑是孙武之后世子孙,《孙子兵法》与《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