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顺则详细资料大全
程顺则(1663年-1735年)是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时期著名的儒学学者。和名名护亲方宠文,童名思武太,号念庵,著书时也常以“雪堂”自号。他从中国带回儒学书籍《六谕衍义》并在琉球普及,建设明伦堂以教育琉球的士族子弟;效仿中国官制制定琉球官制。由于他为儒学在琉球和日本江户幕府的推动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冲绳学学者伊波普猷列为琉球五伟人之一,称名护圣人,至今仍受琉球人的尊崇。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程顺则 别名 :护亲方宠文、思武太、念庵、雪堂 国籍 :中山国(琉球王国) 民族 :琉球族 出生地 :那霸久米村程氏家 出生日期 :1663年11月27日 逝世日期 :1735年1月1日 职业 :政治家、儒学家、诗人 信仰 :儒学 主要成就 :制定琉球官制和礼仪,创建明伦堂琉球五大伟人之一
推动儒学在琉球和江户幕府的发展 代表作品 :《雪堂燕游草》 荣誉 :名护亲方、琉球圣人 注音 :ㄔㄥˊ ㄏㄨˋ ㄗㄜˊ 简介,人物生平,早年生涯,赴福州学习,制定琉球官制和礼仪,学习中国文化,上江户,创建明伦堂,改正度量衡,历史成就,弘扬儒家文化,发展中琉关系,确认钓鱼岛为中国领土,个人作品,后世评价和尊崇, 简介 程顺则(16631127-173511,即清康熙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至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八日),中山国(琉球王国)人,字宠文,号念庵行一,常自署“念庵”或“雪堂”,康熙二年癸卯十月二十八日亥时生于那霸久米村,为明初闽人“三十六姓”后裔,精通汉文,是琉球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和儒学大师,与其父程泰祚又都是著名的通事(翻译)。琉球人称他为“名护亲方”,“名护”是地名,“亲方”是“师傅”的意思,后代甚至尊他为“琉球圣人”。 程顺则坐像(冲绳名护市博物馆)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程顺则于1663年即康熙二年癸卯十月二十八日亥时出生在久米村程氏家中。根据《程氏家谱》记载,程氏名护家的元祖是三山时代中山王国的摄政程复,来自中国福建,为河南夫子的后代。后来缺乏嗣子,程氏逐渐衰亡。 程顺则的先祖本姓虞,是琉球唐手家虞建极(京阿波根亲云上实基)的后代。由于尚贤王不忍心让程氏绝后,命虞建极的五世孙虞秉宪(外间筑登之实房)入嗣程氏,改名程秉宪。 程顺则之父程泰祚(古波藏亲云上景阳)是程秉宪的次子。程泰祚精通儒学,曾任琉球国的都通事一职,曾两度赴中国朝贡。程泰祚还于1610年同金正华(赤岭亲云上)在泉崎村建立琉球历史上的第一座孔庙(称至圣庙)。 受其父的影响,程顺则自幼及表现出了对儒学的浓厚兴趣。根据郑章观(屋富祖亲方)的说法,程顺则“自幼即端重不类群儿,秉性仁孝……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教而和乡党。”经过自己的努力,程顺则于1674年(康熙十三年)成为若秀才,1676年(康熙十五年)元服那年成为秀才,并拜当时琉球儒学大师郑弘良(大岭亲云上)为师。次年,程顺则继承了父亲家督的位置以及真和志间切古波藏地头一职。 赴福州学习 1683年,程顺则奉摄政向象贤之命,跟随紫金大夫王明佐(国场亲方)率领的谢恩使团前往清朝,从福州到达北京。当谢恩使团回到福州时,程顺则留在福州的柔远驿,结交大批文人雅士,拜师学习儒学。程顺则拜儒者竺天植为师,潜心研修儒学。在竺天植处,程顺则看到了由范鋐所写的《六谕衍义》。由于该书简明易懂,程顺则被深深吸引住了。程顺则留闽四年,学成归国。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因一只苏州商船漂至胜连间切的滨岛,程顺则随正议大夫郑弘良、长史王可法(国场亲云上)前往该岛,将船拖至玉城间切澳武岛修理。在此期间,由于程顺则对儒学的理解十分透彻,得到了尚贞王的器重,成为专门讲解儒学内容和理性的讲解师。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程顺则被任命为接贡存留通事(迎接进贡船的现地翻译官),随都通事毛文善(奥间亲云上)再次前往清朝。在福州,程顺则拜儒者陈元辅为师学习儒学。在此次滞留福州的3年期间,他花费了二十五金,购得了十七史共1592卷,归国之后全部捐献给了孔庙。 1691年,程顺则将康熙帝的御书“中山世土”进行摹写,制成御笔匾额,悬于首里城正殿。同年再次出任王府的讲解师。1696年,程顺则以进贡北京大通事的身份,随耳目官毛天相(池城亲云上安倚)、正议大夫郑弘良前往清朝朝贡。回到福州时,程顺则将自己所写的八十余篇汉诗编成诗集《雪堂燕游草》并出版刊行。该诗集成为琉球汉诗的代表,后来传入日本萨摩藩,僧人画家木村探元将每首诗都配上一幅画,称《雪堂燕游草图》。 制定琉球官制和礼仪 从1703年起,程顺则同紫金大夫蔡铎(志多伯亲方天将)、正议大夫蔡应瑞(大田亲云上献臣),依照琉球语的汉字发音,对琉球位阶的名字进行汉字表记,同时重修官制,于1706年写成《中山王府官制》呈献给尚贞王。至此,琉球的九品十八阶制度基本形成。同时,三人也对《历代宝案》进行了整理和考证。 程顺则还参照中国的礼仪制度,改琉球冬至朝贺国王的时间为元旦。他还对朝贺国王的礼仪进行改进,于“殿下中道设香案”,“百官分左右翼,各照品级排立”,“于墀下左右设五方之旗,设彩旗于殿下左右”,“陈设仪仗,鸣金鼓,奏汉乐”,“王先拜北天,后升殿受贺”。这一改进使得琉球的朝贺同清朝的朝贺一样壮观。 程顺则的才能受到了琉球王府的赞赏。1704年,程顺则成为王世子尚纯、王世孙尚益的侍讲,“每朝侍讲《四书》,夕讲《唐诗》”。尚纯甚至留宿他于中城御殿(琉球的东宫)之中。程顺则担任侍讲20个月,以后两御殿每年赐岁暮仪物,尚贞王赐御花玉贯以示嘉奖。 学习中国文化 1706年,程顺则以正议大夫的身份,随耳目官马元勋(宫平亲云上良康)赴清朝北京朝贡。1708年,琉球使团回到福州,准备归国。在福州逗留期间,程顺则出资六十金,将《六谕衍义》和《指南广义》各刻了一部,带回国中。他还重金购买了朱子真迹一册,归国献给尚益王。 《六谕衍义》是由中国学者范鋐所作的一部儒学普及书籍,对明太祖的《六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宣导国民修身齐家,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和毋作非为。该书对琉球儒学影响甚大,1732年,琉球三司官蔡温参照《六谕衍义》,编成了琉球的教科书《御教条》。 《指南广义》则是一部航海著作,为程顺则所作。程顺则参照了久米村所传的清朝册封使汪辑船队舵手的航海书籍,结合历届册封使、进贡船舵手的实际经验,并参照了大量天文、气象、地理典籍,编成了该书。该书记载了地理、天文、气象等大量重要资料,成为后来琉球航海人员的必备指南。 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程顺则成为了尚益王的侍讲,讲解《春秋》和《贞观政要》。 上江户 1714年,程顺则以江户庆贺掌翰史的身份,随尚监(与那城王子朝直)、尚永泰(金武王子朝祐)上江户,庆贺德川家继成为幕府将军。中途来到萨摩藩的鹿儿岛城,拜见藩主岛津吉贵,向藩主进献《六谕衍义》。由于程顺则才气闻名于日本,岛津吉贵十分赞赏他,十分隆重的接待了他。由于岛津吉贵将要前往江户进行参勤交代,琉球的上江户使者亦随同前往。 程顺则滞留江户期间,拜访了大量日本儒学政要,包括新井白石、荻生徂徕、太宰春台等人,并结为朋友。在拜访之后,这些日本儒者对琉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井白石于1719年开始研究琉球历史和民俗,写下了《南岛志》;太宰春台则对琉球与萨摩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行研究。 程顺则在日本受到不少公卿的礼待,包括摄政近卫家熙、曼殊宫良应法亲王、大纳言德大寺公全等人。回到鹿儿岛城之后,岛津吉贵请程顺则观赏木村探元所绘的《雪堂燕游草图》,并在上面题字。上江户使者将回国时,岛津吉贵又极力挽留他。 程顺则所进献的《六谕衍义》,则被岛津吉贵献给了幕府将军。后来德川吉宗命令室鸠巢将其翻译成日本语,作为寺子屋的教科书,在日本广为流传。 创建明伦堂 当时琉球虽然推崇儒学,但都是各士族家庭单独进行教育,没有一个真正的公共教育机构。册封使汪辑、林麟焻在至圣庙的庙记中提出先生在孔庙进行传授知识的想法。因此,程顺则于1718年向尚敬王提议,在至圣庙中建立了公共教育机构明伦堂。明伦堂是琉球最早的公共教育机关,以官话为授课语言,讲解经书的内容以及诗文、表奏文、外交文书的起草方法。相对的,在上天妃宫则设立北京官话的教育机构,教授素读。明伦堂的创立,为琉球的儒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改正度量衡 当时琉球的度量衡与中国不同,琉球的一石约为中国的二石多。1719年,清朝册封使海宝、徐葆光的船队来到琉球,册封尚敬为王。琉球王府同册封使团进行贸易时,由于琉球官员使用琉球的度量衡使得册封使团随从人员不满,程顺则奏请尚敬王,将国内的度量衡与中国度量衡相统一,以免在册封贸易时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程顺则的颂德碑,在今冲绳那霸市的至圣庙里 1720年,程顺则随法司王舅向龙翼(富盛亲方朝章)前往清朝朝贡。在途经江南的时候,程顺则偶然看到了清朝康熙帝所编的《皇清诗选》。《皇清诗选》收录了清朝著名公卿、学者、鸿儒的诗作,以及朝鲜、安南、琉球的优秀诗作。在琉球的诗作中,包括了王世子尚纯、摄政尚弘毅(大里王子朝亮)以及法司以下众多琉球官员的诗作。见到大量琉球人的诗作被收录到清朝的诗集中,程顺则大为高兴,立即自费购得《皇清诗选》数十部,每部三十卷。回国后,献给王府内书院一部、圣庙一部、评定所一部,其余皆赠送给师友 历史成就 弘扬儒家文化 受其父影响,程顺则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甚为推崇。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他以进贡正议大夫身份入京朝贡。使事结束后,次年九月,他特至山东曲阜参拜孔子故居及孔林圣墓,行三跪九叩大礼。回国后,程顺则深感琉球孔庙虽建,但缺少一处传播儒学的地方,遂于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奏请琉球尚敬王,要求设立“明伦堂”,以孔庙东西两庑为校舍,招收王府及久米村子弟施教,聘请对儒家学说研究有造诣的专家及留学中国国子监归来之官生担任讲解师及训诂师。明伦堂由此成为琉球最早的国立学校及传播儒学思想的教育中心。程顺则“以紫金大夫一员司教,每旬三、六、九日诣讲堂稽察诸生勤惰,兼理中国往来贡典并参赞大礼”;又“于久米村内无论大夫、都通事及通用等中择文理精通者一人为讲解师”,“又择句读详明者一人为训诂师”。前来明伦堂求学者除王府及久米村子弟外,还有来自琉球其他地区的诸多学子,从而大大推动了儒家文化在琉球的传播。 程顺则首开遵儒重教之风对琉球教育影响深远。1798年(嘉庆三年),琉球国王尚温下令设立“国学”及“乡学”。国学设在首里王城之北的龙潭,入学对象主要是首里缙绅子弟及布衣子弟之俊秀者,乡学则是为一般琉球人的子弟而建立,从而大大普及了琉球的教育。尚温国王还训饬学子,制定学规,“董劝诸生务期风教修明,贤才蔚起”,要求学生以儒学的“正名”、“仁”、“孝”、“礼”为要旨,“先立品行,次及诸艺”,“躬修实践,砥砺廉隅,郭孝顺以事亲,秉忠贞以立志。穷经考业,匆杂荒诞之谈”。同时,尚温王还明确规定,无论出身,学生成绩将作为其奖惩晋升的依据,“自兹以往,无论名门与寒陋,如有积行勤学,为国宣猷者,则虽布衣子弟,我将举而用之。如或败检逾闲,不遵明训者,则虽贵族子孙,我将退而去焉。”此后,琉球崇儒重教之风日盛,许多乡村纷纷捐资兴办学校,“以兴教化”。到1838年(道光十八年),琉球尚育国王下谕:“朕思继先志建文庙,永仰尼山之仪容”,再建孔庙。新孔庙“将至圣先师神主奉于正中,将颜子、曾子、思子、孟子神主配于左右,每年春秋上丁,贤王亲诣文庙”,行祭祀大礼,遵孔重儒的风气一直持续不衰。 在向琉球王室传播儒家思想与学说方面,程顺则也贡献卓著。他曾于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任世子尚纯、世孙尚益之侍讲,朝讲《四书》、夕授《唐诗》,历时二十个月。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尚益王即位后,他再任侍讲,为尚益王讲解《春秋》及《贞观政要》。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在华期间,他在天津书市上以重金购得一卷朱熹墨宝——“香飞翰院图川野,春报南桥叠翠新”,回国后献给国王,“王复归之程氏,命其子孙世藏守之”。 发展中琉关系 程顺则先后四次来华,在福州学习生活了十几年,著有《雪堂燕游草》等诗集。《指南广义》是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据载1683(清康熙二十二年),汪楫及莆田人林麟火昌等册封琉球时,册封舟上的中国舵工把一本流传的航海针法送给琉球舵工,该书后转到程顺则手上。在此基础上,程顺则依据闽人三十六姓后裔所留传的航海针路,结合历届册封舟、进贡船舵手的实际操作经验,再广泛参考各种天文气象、地理典籍等文献,1708年编撰成《指南广义》。 确认钓鱼岛为中国领土 《指南广义》后在福州刊印后带回琉球。书中不仅详细校明中琉往返针路,而且详尽记载了有关航海的地理、天文、气象等方面重要资料,成为来华琉球航海人员的必备指南。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中还收录不少有关妈祖信仰的史料,成为妈祖信仰传播琉球的见证。 《指南广义》一书中便清楚地记载了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并称姑米山(久米岛)为“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等于承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 个人作品 程顺则除编修过有关政治制度的文书外,还有若干史地作品、文学作品。其中不少被收录到《程氏家谱》之中。 程顺则诗《琼河发棹》及印章(翻刻) 琉球国境的地图:据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载:“王命紫金太夫程顺则为图,径丈有奇,东西南北方位略定。”虽然程顺则所绘的图,未详路程、土产、建制等方面的资料,但徐葆光也据此为基础著书。 那霸北炮台堤中、临海寺门外重修临海桥旧碑碑文:为介绍该处旧堤及临海桥的历史的碑文。 久米村圣庙棂星门内庭中石碑碑文:为介绍琉球人在该处建庙供奉孔子的碑文。 《庙学纪略》一卷:为详细介绍儒家传入琉球后“建庙兴学颠末,并讲解、训诂师姓名”的书籍。 《雪堂燕游草》一卷:为程顺则的汉文诗集。 《雪堂纪荣诗》一卷。 《雪棠杂组》一卷。 《琉球国创建关帝庙记》一卷。 后世评价和尊崇 向廷翼(喜舍场朝贤)在《东汀随笔》中写道:“前辈宿孺,名彰后世,为人传诵不置者,惟唐荣程公、蔡公二人而已。二人各有所长,程公以德性,蔡公以才略。” 第二尚氏时代程顺则像玩具(高13cm) 《中山传信录》的作者徐葆光评价程顺则:“劝学励志,言行交修,位紫金大夫,爱民洁己,不营宠利。年七十余,卒之日,书籍外无余赀,国人至今犹争道之。” 册封副使林麟焻评价到:“观程子之诗,知其为人,洵不愧彼所谓豪杰之士矣。” 因程顺则创立明伦堂,从中国带回《六谕衍义》并在琉球和日本流传,为琉球第二尚氏王朝和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普及作出杰出的贡献,程顺则同麻平衡、向象贤、蔡温、向有恒,被冲绳学学者伊波普猷并称为琉球五伟人之一。程顺则至今仍受琉球人尊崇,在那霸市的至圣庙中有程顺则的显彰碑。
景氏图腾
景姓来源
一、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人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之一,与炎帝齐名。炎、黄二帝相传是同母异父兄弟。
黄帝原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一带的轩辕之丘,就改姓姬,号轩辕氏。以后因封国在有熊,又号有熊氏。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4500年以前,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带。
炎帝,相传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
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又传说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湖南酃(1ing)县等地。
相传炎帝末年,道德衰败,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南方几个黎族的首领蚩尤带兵北进,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黄帝率领部队与蚩尤在此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将蚩尤军队包围起来,全部消灭,并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杀掉了。
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征战,黄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七旗村)打败了炎帝,使炎帝势力退避到南方。从此,天下安定,黄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前身,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黄帝活了110岁,死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的华人前往黄帝陵,祭祀自己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共有4个妃子,一共生有25个儿子,而得姓的儿子只有14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发明了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所以,嫘祖后来又被祀为“先蚕” (蚕神)。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之孙生老童,老童生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都担任祝融这种火官之神,历史上又称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之后的季连 (芈姓)一支,楚国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在其发展中芈姓形成了庞大的姓氏团体,约略有二百余种,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姓就包括在内。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相传春秋时,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二、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也与公族有关。周敬王时,齐国国君杵臼去世,谥号为景,世称齐景公。他的支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也姓景。
周代贵族,生前封爵位,死后有谥号。谥号是一种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故贵族的谥号也成为其后裔之姓氏。春秋周敬王时,齐国君主杵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子即以谥号之“景”为氏,景丑、景春,为其后裔。
三、改姓、冒姓
改姓 因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改。常见的有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复音姓氏单音化等等。还有一些少见的改姓现象,即单音姓氏复音化,以及避耻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发展史上,因音讹与省文也是常见的两种改姓现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后改姓景。景清的改姓,到底应属于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关文献,有待进一步考证。
冒姓 是改姓的一种,系因被人收养,或因母改嫁,或为赘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为曹腾收养,遂冒姓为曹。
旁族别支
景氏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是黄帝一支,楚国,芈姓的后裔;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齐景公的后裔。与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昭氏,芈姓,楚公族也,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于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查(2ha)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于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能为氏。
四、少数民族中的景姓
满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称家族为“穆昆”。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他们的得姓途径和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居住地为氏,以部落名称为氏,还有帝王赐姓,沿用女真族旧姓,因分居、迁徙改姓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满姓汉化,即指满族使用汉族姓。其中的随名姓之说,从这里可以寻找到满族中景姓的得因。随名姓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为子孙的姓氏,这与先秦汉族“以王父之字(或名)为氏”是一样的;再一个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为姓。由于满姓译成汉文长达好几字,称呼起来不方便,因此往往称名不称姓(族姓),因而在长期的习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个字为姓的做法(当然他还有自己的族姓)。《清稗类钞》也云:“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满族中的景氏名人还为数不少,景固勒岱、景安、景廉、景星、景善等,将在以后章节中予以介绍。
朝鲜族 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姓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17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19世纪 60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1869年其北部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我国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阿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代,“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 13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从明代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傣族,傣族人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而陆续得姓。有的是因为傣汉通婚,傣族姑娘嫁给汉人,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解放后,学校里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都姓什么的现象。
家谱家谱文件家谱文件景姓家谱介绍 景姓家谱介绍
谱牒学与姓氏学密切相联,互为影响、补充。如果说姓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姓氏的来历和发展演变,那么,谱牒学则是研究“一家一姓之史”。所谓“谱”,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板,如玉踩、金牒,特指谱牒。谱牒学中的“谱牒”,即家谱与玉牒之总称。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作玉谱。总之,谱牒是一个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据《史记》记载,不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国”地区的华夏族古帝是源出黄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边地区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黄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瑞高阳。”高阳(黄帝之孙)生称(即伯服),称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主管火政,号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曹姓、季连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秃、坛、曹、斟、芈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连(芈姓)的后裔鬻熊为楚国的开山鼻祖。
景氏源自芈姓和姜姓,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它也承继中华民族传统,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谱也包括在内。但因天灾人祸,目前仅看到的是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河北大学图书馆的: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共六卷,景怀燕传辑,民国28年,念祖堂木刻本六册。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玺修的《景氏族谱》。
家谱文件景姓字辈 景姓字辈
辈份字行,又称班辈,字派。它是同一血缘姓氏秩序的标志,同时也起着严格与其他堂、房、支系相区别的作用。此项工作一般要由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制订。多见四言骈文、五言骈文,此习俗至今仍有流传。
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的辈份字行:
大、瑞、之、传,咸、,阡、、忠、艮。
枚、卜、功、臣,作、善、降、祥。
敷、求、哲、人,明、徵、定、保。
家、用、平、康,奉、先、思、孝。
谋、及、乃、心,(忄享)、德、允、元。
践、修、厥、猷,齐、圣、广、渊。
训、其、成、式,嗣、守、遗、绪。
垂、裕、后、昆,彝、伦、攸、叙。
从十三世起换次轮名,不得紊乱。排行十六句,共六十四字十六条,由本族人腥仙公所编次。
清光绪二十三年景文玺修《景氏族谱》,吉林四平景姓一支辈份字行为:
逢、瑞、增、时、胜,
元、良、宁、先、道。
尚庄街道位于江西省丰城市西郊,距城区11公里,鸟瞰尚庄全境,状如枇杷叶,覆盖赣江北岸。辖6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丰高路及新梅高等级公路均穿境而过。
尚庄街道办事处辖区境内有几支范氏,这里仅以1993年修缮的《范氏重修族谱》为依据,叙述尚庄范家村为主的范氏(简称尚庄范氏)。
尚庄范家村是以范姓为氏族的单姓自然村。全村现有家庭268户,总人口1364人(2014年底村委会户籍在册人数)。
村庄坐北朝南,且北高南低呈斜坡状,布局为东西长,南北窄。村东北和村西北的两条斜坡路通往尚庄集市及宋家村。村西是丰城矿务局三个矿井区。现村东是尚庄新街区。
尚庄范氏源于丰城槎村,始迁祖是朝宗公和为诚公。请看尚庄范氏有关史料。明崇正元年(公元1628年)谱序:“为诚公为尚庄始祖,上之九世,则为槎村始祖处仁公”。槎村为各处祖,逢,槎村之第一世,“自一世而传及九世有我祖为诚公,父讳朝宗,自槎村徙牛门。公卜山水,又徙居剑西之尚庄,则斯地为槎村之流派。为诚公又斯地之第一世祖也。故寻源于为诚之前,遡流于为诚之后,通计二十有八世矣”
一九九三年《范氏祖先源流序》:“逢公之孙,曰处仁者,徙居丰城淘沙槎村,为丰城槎村范氏之始祖焉。由丰城槎村始祖处仁公传至九世孙为诚公者,迁牛门,再由牛门迁尚庄,为尚庄范氏之始祖”。
槎村《范氏族谱》析居栏,载:第八世,大分牛门。世系栏,载:第八世,大(务从长子),名朝宗,葬黄墓,四子:一\二\三\十一(俱)莫考。
尚庄《范氏重修族谱》载:第八世,朝宗,行大,徙居牛门,葬黄墓,娶吴氏,生子四:曰一公,字大亮;曰三公;曰十二公名望,俱未详。为诚。
第九世,为诚,行二公,系朝宗公之次子,徙居丰城尚庄,子孙蕃衍,递传递盛,择吉之明,积德之厚,公兼有焉。娶田北龚氏,生子二:十四\十五。
有鉴于上述:第八世朝宗公槎村分牛门,其子为诚公徙居剑西尚庄,可以说朝宗公为诚公其迁徙时间是比较早的。
然而,尚庄范氏家族始居至今的历史究竟有多久呢?历代修谱者均不计较,积余现今。在1937年续修的尚庄《范氏重修族谱》中,比较明确的是:逢公殁于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逢公第八世朝宗公迁牛门,和族谱“宗祠主位”所称逢公第九世为诚公为“宋迁丰城尚庄祖”,以及逢公第十四世曁尚庄六世祖范应龙公(行千二,字辉卿),生于宋绍兴壬子年(即公元1132年)。依据这些事项和时间推算,为诚公迁居尚庄,最晚不会迟于北宋康定年(公元1040年)。如果依此,尚庄范家,从为诚公一世起,至今(公元2015年)传承40代(至“家”字辈止),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查阅1986年的《尚庄志》,尚庄范氏家族是人数最多且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居民。
尚庄范氏祖先对族谱的续修非常重视。现存的旧谱序中:除南宋嘉定五年(壬申年,即公元1213年)范应铃作的序之外,最早的序是明朝崇正元年戊辰(公元1628年)范廷武、范子忠所作。从谱载现存的旧序看,尚庄范氏族谱仅在清朝就修续了五次:乾隆丙子年(公元1756年);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1年,范都禧序);咸丰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范建梅、陈善序);同治十一年壬申(公元1873年,范绪先序);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公元1902年)。
旧时朝代变更,兵戎相见,百姓居无定所,性命难保,族谱的损失或被毁,自然在所难免。其中,咸丰十一年辛酉(公元1861年)的兵燹最为惨重,族谱几无幸免。辛亥革命后,所有旧谱,仅存民国二十六年丁卯(公元1937年,范流治序)所修族谱。建国后,直到1993年才重修族谱。
由于旧族谱的缺乏,给后来精确考证尚庄范氏一支的源流史带来相当的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历代比较著名先祖的重要事件及其时间和地点难以确定。因此,叙述本支源流就显得比较粗略。
然而,尚庄族谱与槎村谱相互衔接吻合。尚庄范氏一支的来源可以简单归纳为:履冰公→冬菖公→从温公→平公→俊公→逢公→克昌公→处仁公→琎公→文桢公→怀谏公→务从公→朝宗公→为诚公。
再简之,尚庄范氏系逢公后裔、处仁公之第三子琎公支脉。不过,查阅现存族谱发现:十一世至二十世,其实只是十五公一支的谱系。因第十世的十四公,娶赵氏,虽生子五:思恭\思兑\思端\思春\思正,但不知何故,谱未叙其后世系。而且从十四世起,十五公谱系也逐渐减少了分支的记录。至十七世,十五公谱系的分支则仅存至道公一支了。即:思义→南隐→应龙→俊仲→至道。为此,自十八世起,尚庄范氏家族谱系,主要是至道公之下的大成公和允成公两大支系。
苏州尚氏诊所有限公司是2013-04-11在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苏州高新区何山路233号陇枫疗养院5号楼。
苏州尚氏诊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50506622623XU,企业法人唐佳乐,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苏州尚氏诊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口腔科/中医科;内科专业;医疗美容。(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江苏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47816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29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苏州尚氏诊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程顺则详细资料大全
本文2023-10-30 00:07: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8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