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族的家谱是什么?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重大作用。”
《清源何氏宗谱》是龙泉的一方名家宗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的何氏家族,曾涌现出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的何执中、后追封为清源郡王。在龙泉,乃至处州,自古以来,封王者仅此一人。有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称为副相的何澹。何氏一家历史上涌现两位宰相,实不多见,不愧为一方名家。
《清源何氏宗谱》编修于元朝至治二年(1322)。宗谱开卷有中书舍人永嘉胡宗缊题写的篆体“清源何氏宗谱”;有监察御史湘江张纯书写的篆体“玉雪传芳”。还有元至治二年壬戌闰五月由奉训大夫兴化府判官林定老君则书的“清源玉雪堂谱序”:有龙凤年岁在癸卯五月朔日由明朝开国名将、王府参军处州等翼总制缙云郡伯胡深顿首拜书的“赠清源太宰序”;有明正统十三年(1448)龙集戊辰六月初吉顺天府通判漷县主簿吴允传书的“清源何氏族谱序。”3篇序言对何氏历代祖宗给予详尽地记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何氏宗谱提供了原始的宝贵资料。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丁丑春正月,由何氏十七世孙何汪宗兄和十七世孙将仕郎何湛族弟重修族谱,并著有“重修族谱引”和“清源何氏重修族谱允例引”为证。据测算,此《宗谱》编修至今已有六百八十多年,重修本至今也有五百四十六年了。在世族子孙中流传保存,历尽几百年的历史沧桑,躲过多少战争和灾难的洗劫,在民间得以完整的保存,实为不可多得的档案文献史料。
《清源何氏宗谱》全书共有十九卷,并有序言、凡例、图像,排列记述了从一世始祖何谨公至二十五世的宗支脉络全过程。据“清源何氏修谱允例”记载:“自始迁居龙泉祖谨公以下凡十三世共三图为一卷,名之曰宗谱。因其子孙散居之繁故,分为各卷,名之曰族谱。
《清源何氏宗谱》记载了何氏始祖,吏部尚书何敬容生有七子,其四子何谨,爱括苍龙泉山水之胜,于五季时(经考查即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间)从建州浦城毕岭中村迁居括苍之龙泉豫章之地,为龙泉一世之始祖也。至今何氏子孙已经在龙泉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一千一百多年了。
《清源何氏宗谱》不仅是一部一方名家宗谱,而且是宋、元、明朝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据宋史《本传》、清华源《续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崇宁四年(1105),何执中创建了“架阁库”(今档案馆),设专门官管理,开档案管理之先河,既扩大了档案的存放量,又便于查阅,杜绝了利用档案“舞文取贿”的贪赃枉法现象,他是我国档案管理的创始人,对档案管理作出了划时代的历史贡献。
何氏族谱字辈如下:
1、安徽安庆宿松何氏字辈:“德高望重爱幼移强昭明赤习美德贤良。”
2、甘肃临洮何氏字辈:“守法天可吉,如廷永其存,正大光明兴,万事成全胜”。
3、湖南楚南何氏字辈:“元自周廷运亨同家国光利开盛世彦贞祖发源长典学能崇德谟嘉可致祥训常殷鲤对诰定锡龙章。”
4、湖南资兴何氏字辈:“汝忠佐圣明英豪起万基志邦景如道茂俊均渊希正兴文学效见贤即思齐光前由丕显裕后在善贻本支开百世永远庆昌其泽深兼德厚奕冀同被之福长乘昭代蕃衍定可期”。
5、湖南浏阳何氏字辈:“世德承祖,家传继宗,光明正大,贤达宜从”。
何氏人口分布:
明朝时期,何姓大约有10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强,为明朝第十六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何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浙江二省,大约占何姓总人口的346%,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广东、四川,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34%。
宋元明600余年,何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何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两大块何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转向东南部。
最早的何姓家乘谱牒,就是《隋书经籍志》记载的 3卷本的《何氏家传》。其次还有原本2卷,唐代时仅存l卷的《庐江七贤传》,与《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2卷本的《何妥家传》。但这些家谱族牒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一见。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何姓家谱,都是隋唐以后修撰的,其中尤以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最多。目前所知,国内外尚有收存的何姓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族谱大约183种。 何姓迁徙分布 何姓迁徙史 流徙迁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标志。何姓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迁徙必然是家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庐江何氏大同宗谱》《迁徙》卷记载,何姓历史上至少有2089支次一定规模的外迁活动,按省排名: 安徽第一。外迁1074支次。涉及潜山、怀宁、桐城、宿松、太湖、望江、合肥、庐江、含山、元安、英山、霍山、黟县、铜陵、青阳等15个府、州、县。 湖南第二。外迁412支次。主要是衡阳境内的柏台、大谟、敦笃、七甲、五甲、敦德、黄田、白茅、庚四等地或何氏支系。 湖北第三。外迁403支次。分散在黄岗、蕲春、罗田之县的本原堂、马鞍山等11个地方或支系。 广东第四。外迁96支次。其中大埔7支次,梅县29支次,蕉岭60支次。 福建第五。外迁60支次,皆为武平县何氏支系。 江西第六。外迁约33支系。多是会昌何姓族人。 此外,在《庐江何氏大同宗谱》中还有浙江、江苏、河南等省何姓人迁徙流动的记载。 如果就以上数省中哪个县何氏外迁的支系多少而论,则名次如下: 安徽省怀宁县第一,外迁783支次; 湖南衡阳县第二,外迁412支次; 湖北黄岗县第三,外迁245支次;湖北蕲春县第四,外迁157支次;安徽太湖县第五,外迁109支次;安徽桐城县第六,外迁89支次;安徽霍山县第七,外迁86支次;安徽望江县第八,外迁80支次;福建武平县第九,外迁60支次;安徽宿松县第十,外迁41支次。 在何姓族人这些广阔的去处中,尤以陕西、四川、河南最为集中,仅安徽境内迁往陕西的何姓族人就有313支次,怀宁占 198支次;湖南衡阳各地迁往四川的何姓人有170支次,其有柏台的111支;安徽迁往河南的何姓人41支次;湖北迁往河南的何姓人92支次(其中 有黄岗本源堂的52支)两省共133支次。 何姓的分布东至台湾,西达陕晋川渝,南抵云贵,北及辽宁、吉林。 人口迁徙流动的原因无非是官封公派,流放谪徙,官方移民,自然灾害,以及古代的政治家难,战火匪祸等。具体到何氏家族的迁徙,除上述一般原因之外,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因素。 西汉建都长安之后,曾迁徙关中贵族后裔、官僚、豪强到长安的周围,累计人口达30万人,到西汉末期,移民达120万人,几乎占关中人口的一半。直至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黄河花园口被炸,1942年的大旱两次大灾害,仍有成千上万的河南入流入关中八百里秦川,以至在今天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有众多的居民操着纯正的河南乡音,常令新到这些地方的河南人倍感亲切。 严日煜在《三省边防备览》中说,清代陕西境内的秦岭、大巴山区,深山老林,人迹罕至,野兽出没,土著人口不多。正是这样的蛮荒偏僻之乡,恰恰为外省土狭地薄、衣食无着的穷苦农民,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大批的“流民入山者,北则取道西安、凤翔,东则取道商州、郧阳,西南则取道重庆、宜昌,扶老携幼,千百万群,到处络不绝。”。 四川属“天府之国”,生存环境,经济因素,也必然成为何姓人大规模人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何姓外迁的族人中,兄弟相伴,举族同迁的现象在史志谱牒中并不少见。安徽怀宁县库领何氏是迁陕规模最大的一支。该地何氏自“守”字辈开始,有极严格的辈份用字。仅“伟”字辈迁陕的就有弟兄128人,“伟”字辈之下的“恩”字辈迁陕者有弟兄85人。族谱记载的只是按辈排列的同辈弟兄,加上他们的妻室儿女,这个数字就会更加宠大。另外,一次性举族同迁者,族谱中也时有记述。像库岭何氏中伟笔、伟勃、伟照、伟正、伟意、伟煊、伟完、伟洪、伟楠、伟梗、伟桎、伟枋弟兄12人都是一次同时迁入陕西的。其后的恩传、恩禄、恩爵、来自北方恩科、恩全、恩贤、恩真、恩太、恩典、恩楼、恩发 11位弟兄也是如此。 江苏常州何墅、何贤一支就是因为他负笈从师,因与冯氏联姻,而迁居青山里,奠定了青山里何氏的基业。 湖南衡阳七甲何氏何材、何朴两房在广西融县经商发迹,遂举家由湖南迁居此地谋生。 广东三水县梓秀乡人何财美,因其始祖何荣道妣邓氏与始祖分葬于平岗乡,遂率其子何平在始祖妣邓氏墓地结庐守孝,数年不返,后在此地立家成族。平岗与梓秀乡虽相距不远,但在何氏迁徙活动中也属罕见的一例,说明了何姓人以孝传家治理族众的优秀传统。东汉何氏家族,以文化上的贡献而独领风骚。这些魅力引起了同时代名流大家的关注,像诗人陆游、民族英雄文天祥、理学大师陆九渊等都曾与东阳何氏过从甚密。 参考: http://www3liancom/zl/114/09/0901/286810208html
何氏家族的家谱是什么?
本文2023-10-29 23:51: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8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