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的历史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1收藏

崔姓的历史名人,第1张

崔广,汉初人,字少通,号夏黄公。与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同隐居商山(今陕西省山县东),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太祖破袁氏,辟琰为别驾从事。曹操征并州,留琰傅曹丕于邺。魏初,拜尚书。主曹丕为太子。操贵其公亮,迁中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为意指不逊。罚琰为隶,后赐琰死。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诸城)人,三国时曹魏大臣。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为坞长,后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时,为幽州刺史、大鸿胪、司隶校尉。明帝时,升任司空,封安阳亭侯,后进封安阳乡侯。正始五年(244年)卒,谥孝侯。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崔篆(?~?),西汉安平人。王莽时建新大尹(太守),临终作《慰志赋》。

崔骃,东汉文史学家,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安平县)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人,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草圣”的书法家。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书法的基本笔法)起于隶字(今楷书)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钟繇)、王(王羲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崔寔(?—170年),字子真,东汉政论家,安平人,著述颇丰。

崔烈(?~192年),东汉安平人,崔寔堂兄,官至司徒。

崔州平,名不详,字州平,博陵 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末年隐士,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与荆襄一带的名士徐庶元直、石韬广元、孟建公威、庞统士元、诸葛亮孔明等人常有来往。 汉太尉崔烈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与徐庶、石韬、孟建皆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荆州名士、诸葛亮之友。亮与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先主来隆中见亮,忽见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先主与语大悦,即请同归,州平以己无意功名,长揖而去。后先主二次往隆中,州平已与亮相约,出外闲游去矣。 崔洪(?~291),字伯良,西晋安平人,官至司农、吏部尚书。

崔悦,字道儒,清河人。崔林曾孙,崔宏的祖父。刘琨的内侄,刘群、卢谌、温峤的舅表兄弟。卢谌法钟繇,崔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之草,皆尽其妙。与卢谌俱为刘琨司空从事中郎,后为段末波佐史。没石氏,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长史、关内侯。石虎末崔悦为新平相,为新平郡人所杀。

崔浩,清河东武城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崔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今德州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灵恩,南朝梁东武城人,遍读五经,尤精三《礼》、三《传》,初为北魏太常博士,后归梁,累任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官至贵州刺史。常聚徒讲学,着有《毛诗注》、《周礼集注》、《三礼义宗》。

崔鸿,字彦鸾,南北朝时期东清河鄃(夏津县古时称鄃县)人。著名史学家,撰《十六国春秋》。约生于北魏孝文帝(471~499)初,卒于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

崔挺,北魏京师(今河南洛阳)人,字双根,少好学,孝文帝(471-499在位)时任光州刺史,大行开化之风,累官本州岛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清廉,有人曾赠以玉璧,被挺推却,曰昔无杨震之金,今岂有崔挺之璧? 崔立,将陵(今山东德州)人,金末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崔致远,字孤云, 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晚年归隐,不知所终, 有诗文集《桂苑笔耕集》。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安潜,生卒年不详,字进之,河南人。唐朝末年为忠武军节度使,著名大臣。

崔琳,唐代武城人。政事开明,开元(公元713-729年)间为中书舍人,累官太子少保。为唐玄宗器重,曾书其名,以金瓯覆盖之。

崔玄暐,唐代博陵人。长安初(公元701年)为天官侍郎,历任凤阁侍郎、中书令,封博陵郡王。其弟崔升,官至尚书左丞;其子崔琚,颇以文学知名,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其孙崔涣,官至御史大夫;曾孙崔郢,自商州防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升监察于史。后人称五龙。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举进士。大足元年,为宗楚客称荐,擢新丰尉。神龙中,附楚客、三思,骤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复预讨韦庶人谋,授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开元中,拜吏部尚书,终并州大都督长史。史称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封齐国公。

崔宗之 , 历左司郎中、侍御史,谪官金陵。与李白诗酒唱和,常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诗一首。新唐书《李白传》载,崔宗之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 李琎、李白、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酒中八仙)。其中崔宗之称为四仙:“四仙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

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昌遐,一说字垂休。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进士及第,累迁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为宰相。与朱温相结,欲倚之除宦官。屡罢政事,均以朱温的支持再起,先后四拜宰相,时号“崔四人”。

崔国辅,唐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崔与之(1158~1239),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献,原籍宁都白鹿营 (今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幼年随父移居广东增城,故《宋史》载其人著有《崔清献公集》。

崔白,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崔旭(1767-1847),字晓林,号念堂,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山东省庆云县)人。道光六年(1826),崔旭出任山西省蒲县知县,后兼理大宁县事,政声卓著,深受乡民爱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归里,潜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诗话》四卷、《念堂诗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册)、《津门百咏》(即《津门竹枝词》)、《津门杂记》,选辑《沧州诗抄》、《庆云诗抄》,编纂《庆云县志》、《庆云崔氏族谱》等。崔旭与梅成栋、姚元之皆出自乾嘉著名诗人张问陶(号船山)门下,合称“张门三才子”。

崔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述,大名(今属河北)人,清代历史学家,考据学者。字承武(1740-1816),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崔纪,康熙末年进士。历官国子监祭酒、陕西巡抚、湖北巡抚。先后督顺天学政、江苏学政,治理学。乾隆二年(1737),在陕西提倡凿井灌田,兴修水利。乾隆十五年卒。

崔乃镛,(1681-1754),字伯璈,号餐霞,陕西同官县陈炉人,清康熙辛丑(1721)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崔田民(1912-1991),陕西省绥德县人。第二炮兵原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崔文斌(1917-1998),陕西省绥德县人。北京军区空军原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崔建功(1915-2004),原名崔日发,河北省大名县人。昆明军区司令部原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崔嵬(1912年-1979年2月7日),山东诸城人,中国**导演、演员。第一届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崔适,(1852—1924) 浙江吴兴人,字怀瑾,一字觯甫。初受学于俞樾,与章太炎同门,治校勘训诂之学。后受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影响,专治今文经学,成为近代今文经学的代表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所著《春秋复始》,以《春秋谷梁传》为古文;《史记探源》,以《史记》本是今文学,为刘歆所窜乱,及杂有古文说。其他著作有《五经释要》、《论语足徵记》等。 崔琦(1939年— ),河南平顶山宝丰人,美国国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崔毅(1930—),山东省蓬莱县人,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政治部原主任、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崔汉,1935年8月生。高级工程师。曾任广西柳州电视台副总工程师。1958年在核工业部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中国爆炸物理电子学科创始人之一。 

崔大林(1949年——)男,辽宁沈阳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2007-2009),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曾主管中国足协工作。

崔艺华,广东龙川人,循环集团董事长。

崔健,1961年出生于一个朝鲜族家庭,著名摇滚音乐人。成名曲为1986年的《一无所有》。

崔永元,著名央视主持人,主持栏目《小崔说事》、《小崔说立波秀》、《实话实说》《谢天谢地,你来啦》等,纪录片《我的抗战》总策划、主持人。

崔天凯,1952年10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第十任中国驻美大使。

崔保安,1948年12月生,中国***党员。1982年元月毕业于河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现任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林,河北人。评论员、财经作家、资深媒体人

崔亚东,1954年12月出生,河北蠡县人。副总警监警衔。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并于2014年1月23日,当选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崔世昌,1954年2月生,广东新会人,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崔世昌核数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第十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崔世安,祖籍广东新会,1957年出生于澳门,第三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崔世平,崔世安的堂弟。

崔华,中国科学院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1962年11月出生,四川安县人。

崔朝,1961年5月生,河北沧县人,天津市监察局副局长。

崔亚楠,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导演

崔志刚,1949年生于北京,书法家,作家,编辑、学者。

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师。

崔丽,女,1958年出生于辽宁,籍贯辽宁,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崔枫林,男,汉族,辽宁沈阳人,1960年10月出生,1979年9月参加工作,1981年4 月加入中国***,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经济师,现任辽宁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

崔亮,(1986年3月24日-),籍贯辽宁渖阳,中国短道速滑项目,男子运动员。2003年的短道速滑加拿大分站世界杯的男子5000米接力赛赢得冠军。

崔文,云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崔文华,男,江苏人,1974年1月28日出生,改变欧美选手垄断举重大级别项目的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人。在三届世锦赛上五夺冠军,填补了中国举重在超大级别上与世界冠军无缘的历史。

崔玉华,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42年2月出生。曾任北大六院院长。现为《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特聘审稿专家、中华精神科学会妇女精神医学学组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森田疗法应用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生协会理事。

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

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扩展资料: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和、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

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时,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参考资料:

-崔

我国古代朝代有"活不过300年"的魔咒,也有"富不过三代"的俗语。但是我国古代有一些豪门世族,历经乱世洗礼仍能屹立不倒,多次见证王朝改姓,清河崔氏就是这些望族之一。

从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南北朝的纷乱中奋斗至鼎盛,至盛唐家族荣耀不落。清河崔氏作为北魏四姓、唐朝七姓之一,世家大族的风范在其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王室后裔,起于季子

崔氏源出于齐国公族,是齐太公的后裔。季子让国后,被封为卿大夫,受封于崔,以采邑为姓,遂称崔氏,崔氏就是从季子开始。

先秦时期,崔氏家族凭借其王室后裔的地位,在齐国做官,如在齐执政二十多年的崔杼。

西汉初年,崔氏分为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其中清河崔氏的始祖为崔业,字伯基,西汉东莱侯。

此后,在正史记载中,没有崔氏的身影,或许是仕宦不显,或许是资料亡佚。

直至崔业的十二世孙、曹魏时期的崔林和崔琰在《三国志》中出现本传。此二人被公认为是清河崔氏大族形成的关键人物。

走向世家大族

崔琰受业于汉末硕儒郑玄门下 ,是冀州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为曹操谋士,受曹操信任。书载崔琰不仅为人清正廉洁,有君子之风,而且其仪容儒雅,风度翩翩,堪称魏初名士的楷模。

崔琰从弟崔林年轻时很破落,宗族的人都看不起,但崔琰对其另眼相看。曹操平定冀州后,崔林被征召任官。崔林公正诚信、品德高尚,历仕四朝,位至三公,是曹魏一代名臣。

崔琰、崔林取得了良好的政绩和声望,之后其子孙相继在曹魏西晋担任官职,且品级都不低,崔氏渐渐由一个普通的大家族向世家大族发展。

乱世中达到鼎盛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清河崔氏积极入仕北朝。

北魏初,崔宏、崔浩父子与鲜卑拓跋部密切合作,清河崔氏达到鼎盛,称雄于北方士族之林。

史载,当时"制官爵 ,撰朝仪 ,协音乐, 定律令,申科禁" 等都由崔宏"总而裁之 ,以为永式" ,所以说崔宏是北魏前期"草创制度"的奠基人。崔宏"深被信任 ,势倾朝廷"。

崔宏

崔宏之子崔浩,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在他的筹谋下,扭转了北魏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也是在崔浩策划下,太武帝底定中原。

此父子二人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崇高的声誉,使清河崔氏的门望高踞北方士族之首,标志着崔氏家族已臻鼎盛阶段。

盛极而衰

大概是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就在这极盛时期,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诛灭九族("国史之狱")。

此次事件使得崔氏家族遭到毁灭性打击,到孝文帝初,冀州清河崔氏已是人物殆尽。

东山再起,真正的世家大族

魏献文帝拓跋弘平定三齐后,之前清河崔氏南渡黄河定居青齐地区的一支回归并仕于北魏。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崔氏族人时刻准备着。在经济困窘的条件下,崔氏族人仍发奋读书,"家学"传统累世不替。

魏孝文帝、孝武帝时,积极推行汉化政策,推崇儒学。在这种氛围下,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清河崔氏抓住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魏孝文帝时,崔光被推崇为"当世儒宗",因而入仕。他"历事三朝, 师训少主"。在之后政局混乱之时,如元义乱政,又进退有度明哲保身。

崔光

崔亮"自参选事,垂将十年,廉慎明决",成绩斐然。他长期担任尚书省首脑,掌握中央行政大权,是北魏后期政坛实力派人物。

经过崔光、崔亮等重振家业,清河崔氏东山再起,依旧居于北方士族领袖地位。

有学者统计,清河崔氏在北魏政权中任职者多达98人,充分表明了清河崔氏作为当时"煊赫家族"的地位。

在北朝,崔氏在经济基础、政治地位,文化地位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优越性。清河崔氏作为"世家大族"的意义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家族荣耀不落

门阀士族制度在经历了两晋及南北朝的辉煌后,隋唐一统后便逐渐衰落,清河崔氏也深受其影响。

李唐统治者曾多次采取措施压制崔氏,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其中包括清河崔氏。唐太宗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博陵崔氏降为第三。即便如此,清河、博陵二崔仍被百姓视为天下第一流高门。

崔融,“文章四友”之一

此外,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员任选的垄断。但崔氏凭借坚守自己深厚家学实力和秉承优良门风,维持着自己极高的社会地位。

唐代崔氏(清河、博陵崔氏)共有27人做过宰相。清河崔氏一共出了12 位宰相,其中8人均以科举入仕。崔氏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是崔氏子弟入仕的利器。

宰相崔龟从,出身清河崔氏,进士入仕

崔氏家族从崔琰崛起,至盛唐不落。在约700年间,崔氏几经沉浮,在乱世中顽强生存,任王朝改姓而大族地位不落。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清河崔氏,那可是在古代非常有声望的家族,而且和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但是,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都姓崔?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有什么区别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

博陵崔氏在东汉跻身名门,北魏时期虽然门第低于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四姓,但博陵崔氏在北齐北周时期全面上升,成为一流士族。博陵崔氏在隋唐时曾尊为五姓七望之一的名门望族。在唐朝,博陵崔氏一共诞生了15位宰相。

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

2、谁的地位更高

关于清河和博陵崔氏的历史地位,很多书籍都称说清河崔氏的地位高于博陵崔氏。这说法不是不对,但只适用于形容南北朝时期的清河崔氏家族。但早在东汉时,博陵崔氏已以儒学闻名于世。崔少与班固齐名,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

魏晋时期博陵崔氏亦是高官显宦不替。北朝时,博陵崔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虽低于清河崔氏。但仍不失为一流士族,挤身于北朝大族之列。到了唐朝,《氏族志》里所记载的士族第一门,四海大姓之首的崔卢李郑,就是博陵崔氏。

东魏北齐时人清河崔[曾对范阳卢元明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赵李何事者哉 !以致权臣博陵崔暹闻而衔之。这句话固然有自夸的成分,但从北朝的实际情况来看,博陵崔氏和赵郡李氏可能均不在四姓之内(也有人认为四姓指姓非指望)。博陵崔氏在当时被称为东崔,高阳王元雍曾欲纳博陵崔显女为妃,宣武帝以博陵崔氏地望寒劣而不许。赵郡李氏的情况稍好,因太和以前人物犹多而进入五姓,但在太和至东魏这段时期中也明显不如太武帝至孝文帝这段时期显赫,再也没有出过类似于李孝伯一类的重臣。东魏时赵郡李浑曾举行宴会,席间颇酣畅喧哗,但是清河崔[一到,竟无人敢再说话。可见崔[在当时士族的心理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反观清河崔氏,太武帝时期的重臣崔浩,权倾一时。国史狱后,崔浩一支虽然遭到打击,但另一支兴起于青齐,并一跃成为太和时期的四姓之一。另外,清河崔氏的家学一直是为人称道的,孝文帝至孝明帝时期的名臣清河崔亮之从弟崔光韶临终前对子孙们说:吾平生素业,足以遗汝,官阀亦何足言!而崔[本人也是胸中贮千卷书。由此可以知道博崔赵李为崔[所不齿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王仲荤先生提出的北朝崔氏博陵不如清河,李氏赵郡不如陇西的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应是正确的。

这个情况到了唐代则完全反过来了。博陵崔挺在魏末西入关中的崔孝芬一支的后人崔民干在唐初一度被认为是门第第一(见《氏族志》与《姓氏录》一节),即使在山东士族普遍遭到压制的情况下,这一支依然紧随着皇室和外戚,被列为第三等,居于其余士族之首。据毛汉光先生统计唐代的博陵崔氏有宰相16位,仅次于河东裴氏和赵郡李氏的17位,与京兆韦氏并列。河东裴氏和京兆韦氏都是关中郡姓,在唐初的属于关陇集团;科举考试兴盛以后,他们由于靠近京畿亦占有便利条件。在周齐时期尚被人讥讽的博崔赵李能与之并列,确实算是大的翻身。其中博陵崔氏又以第二房人物最盛,共有宰相5人,这一房的崔楷一支,至晚唐历台阁藩镇者数十人,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见《新唐书崔珙传》)。赵郡李氏中西祖、东祖、南祖三房均有人物,西祖以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一支最为有名;东祖有李峤、李绛、李珏三相;南祖虽有一部分是后来合谱的,但人物为冠于三祖,宰相有李敬玄、李日知、李藩、李固言、李绅五人。尤其是唐宪宗元和时期赵郡李氏三祖各出宰相一人,有名于同时,当时以为盛事。以上的这些数字,都是唐代的清河崔氏甚至于陇西李氏比不上的(清河崔氏陇西李氏宰相均为12人,其中陇西李氏姑臧大房为6人)。

可以说,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清河和博陵崔氏都占有不同的地位,我们不应该断定其中一支的地位高于另外一个,因为这并不是历史事实。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他的家庭背景和婚姻状况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有人认为王维的妻子是清河崔氏,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本文将探讨王维妻子是否为清河崔氏,并给出相应的证据和理由。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清河崔氏的背景。清河崔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世家大族,曾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唐朝时期,清河崔氏仍然是一个显赫的家族,许多人都想与这个家族联姻。

然后,我们需要回到王维的婚姻状况上。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王维的婚姻状况,但是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窥见一二。王维写过很多关于爱情的诗歌,其中一些可能是写给他的妻子。例如,《相思》这首诗就被认为是写给妻子的情诗。此外,王维的一些朋友也在诗歌中提到过他的妻子,这些诗歌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王维妻子是否为清河崔氏:

一、史料记载

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王维的妻子是清河崔氏。虽然有一些史料认为王维的妻子是崔氏,但是这些记载都没有得到确认。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凭借史料来判断王维的妻子是否为清河崔氏。

二、诗歌中的线索

王维的诗歌中没有明确提到他的妻子是清河崔氏。虽然有一些诗歌被认为是在写给妻子,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他的妻子就是清河崔氏。因此,我们需要从其他方面来寻找证据。

三、家族背景

王维的家庭背景与清河崔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王维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刺史等官职,而清河崔氏也是一个世家大族,很多人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这种相似之处可能会促使王维选择与清河崔氏联姻。

四、考古发现

近年来,有一些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证据。在王维的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陪葬品,其中包括一些与清河崔氏有关的文物。这些文物的出现可能会支持王维的妻子是清河崔氏的观点。

综上所述,我们无法确定王维的妻子是否为清河崔氏。虽然有一些证据支持这个观点,但是这些证据并不充分,也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从更多的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最终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崔姓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八。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

作为堂堂"天可汗",李世民对李唐的实际控制力在一众李家帝王里也算是难逢敌手。可即便是强大如斯,李唐仍旧存在难缠的"刺头"。于李世民而言,清河崔氏更是"刺头"里的"刺头",是极难控制的一大豪门。可这清河崔氏到底是"何方神圣"?

1、 人尽皆知的李唐豪门

清河崔氏,从字面上我们就可知它是崔氏的一支。而崔这个姓氏,可一路追溯到鼎鼎有名的姜太公一家。且《新表》有载,崔氏的第十五世孙崔意如,在秦国时还是大夫,获封东莱侯。因而可知,崔氏在分出清河崔氏这一支之前,于 社会 上就已享有不低的声誉。

而在崔意如之后,其子崔业定居清河东武城,成为清河崔氏的始祖,另一子崔仲牟定居博陵安平,成为博陵崔氏的始祖。此后,在东汉至魏晋这一士族门阀大发展时期,清河崔氏通过崔林、崔琰等人的努力,一跃成为西晋时北方士族门阀之首,为清河崔氏在李唐的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初,士族门阀按实力排列,崔氏即与卢、李、郑、王共列一等大姓。据《新唐书》记载,崔氏本身至少还发展出了郑州房、鄢陵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和清河青州房这六房,可谓是规模庞大,盘根错节。

像清河崔氏这样积累了数百年的豪门大族,政治地位和经济积累自不用多说。而清河崔氏之所以能屹立百年而不倒,与其已成体系的深厚家族文化也密不可分。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不仅直接拉开了一般权贵与他们的距离,更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 社会 地位,让清河崔氏稳坐北方豪族前列,直至成为让李世民都心惊胆颤的顶尖豪族。

二、李世民的不满与压制

毫无疑问,直至唐初,清河崔氏都是士族门阀里的佼佼者。可对于依赖关陇集团夺天下的李唐而言,关陇豪族无疑才是唐初政权的主要瓜分者。清河崔氏并非出自这一集团,于是二者间几乎可以说是存在着"天然"的政治矛盾。

面对这样的政治危机,清河崔氏自然是要努力挤进权力中央,去主动寻求解决之道。武德二年(619),年仅十六岁的郑州房崔善福便进入李世民的秦王府为官,"数从征伐,妙通权变,每有计议,常蒙褒采"。在崔善福英年早逝后,其子崔玄籍也历任多地长史、刺史,最终名列上柱国,封清河县开国公。

然而李世民对清河崔氏这些老牌氏族的态度也十分明确:"可以吸收世家大族成员入仕,但对其 社会 门望和士族特权坚决削弱"。清河崔氏还好过些,子弟入仕率稍升而高官比例稍降。可与之同出一脉的博陵崔氏则被打压地十分明显:李世民要求刊正姓氏"不须论数世以前,只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博陵郡公崔民干被李世民降为第三等,博陵崔氏直接被压在了皇族和外戚之后。

三、清河崔氏的盛衰兴亡

不过李世民虽对崔、卢、李、郑等中原老牌氏族出手打压,但他毕竟也是依赖氏族集团才坐稳帝王之位的。李唐皇室虽贵为皇室,但在面对这些动辄就有七八百年积累的世家大族还是心存敬畏。因而事实上,在李世民之后,清河崔氏反倒在各大氏族总体式微的情况下迎来兴盛。

在唐高宗及以后,清河崔氏六房共出了十二位宰相:郑州房崔元综、鄢陵房崔知温、青州房崔圆、清河大房崔龟从、南祖房崔昭纬、崔慎由、崔胤、崔詧、崔神基和清河小房崔彦昭、崔群、崔郸。且这其中的崔圆、崔群、崔郸、崔龟从、崔慎由、崔彦昭、崔胤和崔昭纬八人,还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入仕,最终凭借过硬的实力成为一朝宰相的。

且值得一提的是,清河崔氏规模不大的一支偏房乌水房,还曾出了崔融这位文才与政绩兼备的贤相。作为初唐"文章四友"的一员,崔融文章典丽,当时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就连女帝武则天的哀册文,都出自崔融之手。而作为一名政治家,崔融曾力保安西四镇,为李唐的外贸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深谋远虑的重要意见。他亦曾建议调整工商业税款,为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出了重要建议。

此外,因为李唐在前中期对老牌世家大族还持相对提防的状态,所以清河崔氏的子弟们反倒弘扬起了家族的好学之风,更加注重家族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多位子弟科举入仕并终成宰相是例证,清河崔氏的女子在出嫁后于夫家多有勤俭持家、友爱妯娌的美名也是例证。

"欲摧折之而适以扶持之",李世民曾打着削弱老牌氏族的念头,却反倒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李唐皇室最终也不得不向这些氏族妥协。天祐四年(907年)李唐灭亡,而清河小房的崔协在后唐为相,这或许也说明了两百多年帝王家和近千年的氏族豪门的差别。

参考资料:

[1]李佳哲清河崔氏在唐代的发展状况分析[J]唐山学院学报,2015,28(01):62-65

[2]杨艳敏,顾乃武论唐代清河崔氏世宦的盛衰[J]邢台学院学报,2015,30(04):18-21

[3]孟萌 唐代清河崔氏 社会 声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崔姓的历史名人

崔广,汉初人,字少通,号夏黄公。与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同隐居商山(今陕西省山县东),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崔琰,字季珪,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