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普氏家谱的由来最早是历史哪个民族的
第六个渊源
源于秦晋韩原之战,普氏族人原为晋国前锋将领。秦晋一次战役中,晋国战败,将军带领前锋将士举旗沿着黄河龙门大峡谷向上游撤离,高原途中遇一庙宇避难,寺院中仁慈方丈和尚提笔在"晋"国战旗上添了两点,巧妙地将"晋"国战旗挥毫变为"普"族旗帜,将领们才得以成功脱险和避难。从此,将领们以"普"为姓。黄河中游的龙门,镇上居住有"普"姓氏家族村落。普族村落1995年曾发现战国时期青铜古币"晋半斤"。
第七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首领拓跋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普氏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鲜卑族姓氏,在西晋末十六国时期就已经有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著名的宋朝姓氏学大家王应麟就在《姓氏急就篇》中记载:“普氏,后汉十姓有之。”王应麟所指的“后汉”,并非是东汉王朝,而是指十六国中的汉赵国,即西晋末期匈奴北单于刘渊于晋惠帝司马衷永安元年(汉赵高祖元熙元年,公元304年)自称后汉王之后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其时,汉赵国中即有鲜卑族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而且还是其国中著名的十大姓氏之一,源出当时鲜卑族索头部的首领拓跋·普根。拓跋·普根,公元?~316年待考,西晋末期鲜卑索头部首领、代王,他在公元305~316年开始统治索头部中部领土,至公元316年成功统治索头部全境,是后来南北朝时期北魏皇族的先祖之一。拓跋·普根的父亲就是著名的为拓跋·猗㐌,拓跋·贺傉、拓跋·纥那皆为其兄弟。
晋惠帝司马衷永安元年(汉赵高祖刘渊元熙二年,公元305年),拓跋·猗㐌在发动击败汉赵高祖刘渊之战后病逝,拓跋·普根继其位,统有索头部三部之一的中部。西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四年(汉赵烈宗帝刘聪建元二年,公元316年),当时的鲜卑索头部大首领即代王拓跋·猗卢(北魏桓帝)与西晋关系很好,曾出兵协助西晋王朝数次击败匈奴北单于刘渊于西河郡、上党郡。不久,拓跋·猗卢被与刘渊勾结密切的其子拓跋·六修所弑。拓跋·普根闻讯后,迅速率索头部回军,杀了拓跋·六修平乱,因而继代王位,并受晋愍帝赐封承袭大单于位,金印紫绶。可惜,拓跋·普根仅数月后即去世了。其部被强大一时的汉赵烈宗帝刘聪乘机击败,御下的鲜卑索头部一度至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四年(汉赵末帝刘曜光初十二年,公元329年)归附汉赵国政权,子孙后裔以先王名字为姓氏,即称普氏,是汉赵国贵族进行领土扩张的主力之一,因此与汉赵国中的贵族刘氏、以及匈奴屠各五部诸姓氏共称十大著姓之一。到了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北朝纪年正式开始,北魏道武帝将先祖之一的拓跋·普根追谥为“文平皇帝”。
该支鲜卑族普氏早于后世北魏王朝时期出现的普氏足有一个多世纪,同宗但不同源。
第八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藏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普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普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得姓始祖
拓跋·普根、拓跋·普乃、普乃·摇(周摇、车非·摇)、普颜不花。
三、迁徙分布
普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三十六位,多以河南、太原、溧阳、通海为郡望。
河南统计:河南省沈丘、平舆、鹿邑三县及新乡市普姓达一万多人人,其中沈丘普姓数千人。求采纳
成汉(347年为东晋桓温所灭)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成追封始祖景皇帝李特?-303年1太宗武皇帝李雄274年-334年建初 建兴 晏平 玉衡304年—334年2哀皇帝李班288年-334年玉衡334年3邛都县幽公李期314年-338年玉恒334年—338年汉追封献皇帝李驤4中宗昭文皇帝李寿300年-343年汉兴338年—343年5归义侯李势343年-347年太和 嘉宁343年—347年
前赵(329年灭于後赵)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汉1太祖(初諡汉高祖)光文皇帝刘渊元熙 永凤 河瑞304年—310年2刘和河瑞310年3烈宗昭武皇帝刘聪光兴 嘉平 建元 麟嘉310年—318年4隐皇帝刘粲汉昌318年篡位靳准318年5刘曜光初318年—319年前赵追封景皇帝刘亮追封献皇帝刘广追封懿皇帝刘防追封宣成皇帝-5刘曜光初319年—328年6刘熙光初329年
后赵(351年灭于冉魏)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追封宣皇帝石邪追封世宗元皇帝石周曷朱1高祖明皇帝石勒274年-333年太和 建平319年—333年2海阳王石弘314年-335年延熙333年—334年追封武皇帝石㔨邪追封太宗孝皇帝石寇觅3太祖武皇帝石虎295年-349年建武 太宁334年—349年4石世339年-349年太宁349年5石遵?-349年太宁349年6石鉴[1]?-350年青龙349年—350年7石祗?-351年永宁350年—351年
^ 350年石鉴在位时,後赵国号一度被当时掌握大权的大将军石闵改为卫。
前凉(376年灭于前秦,复兴后387又灭于后凉)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1太祖武王 武穆王张轨255年-314年301年—314年2高祖明王 成烈王 昭王张寔271年-320年建兴314年—320年3太宗成王张茂277年-324年建兴320年—324年4世祖文王 忠成公张骏307年-346年建兴324年—346年5桓王 敬烈公张重华327年-353年建兴346年—353年6哀公张耀灵327年-353年建兴353年—354年7威王张祚?-355年和平354年—355年8敬悼公 冲王张玄靓350年-363年建兴 升平 隆和 兴宁355年—363年9悼公 後主张天锡346年-406年升平363年—376年复国张大豫?-387年凤凰386年—387年
前燕(370年灭于前秦)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慕容部1莫护跋[1]220年—245年2慕容木延245年—271年3慕容涉归271年—283年4慕容删283年—285年5高祖武宣皇帝慕容廆269年-333年285年—333年6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297年-348年333年—348年前燕7烈祖景昭皇帝慕容儁319年-360年元玺 光寿348年—360年8幽皇帝慕容暐350年-384年建熙360年—370年
前秦(394年灭于西秦)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追封太祖惠武皇帝苻洪284年-350年1高祖(初諡世宗)景明皇帝苻健317年-355年皇始350年—355年2厉王苻生335年-357年寿光355年—357年追封文桓皇帝苻雄3世祖宣昭皇帝苻坚338年-385年永兴 甘露 建元357年—385年4哀平皇帝苻丕?-386年太安385年—386年5太宗高皇帝苻登343年-394年太初386年—394年6末帝苻崇?-394年延初394年
后燕(409年灭于北燕)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1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326年-396年燕元 建兴384年—396年2烈祖(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宝355年-398年永康396年—398年篡位慕容详?-397年建始397年篡位慕容麟?-398年延平397年篡位兰汗?-398年青龙398年3中宗昭武皇帝慕容盛373年-401年建平 长乐398年—401年追封献庄皇帝慕容全?-370年4昭文皇帝慕容熙385年-407年光始 建始401年—407年5惠懿皇帝慕容云(高云)?-409年正始407年—409年
北燕(436年灭于北魏)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1惠懿皇帝慕容云(高云)正始407年—409年追封元皇帝冯和追封宣皇帝冯安2太祖文成皇帝冯跋太平409年—430年3昭成皇帝冯弘太兴430年—436年
南燕(410年灭于东晋刘裕)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1世宗献武皇帝慕容德336年-405年燕平 建平398年—405年追封穆皇帝慕容纳?—385年2慕容超385年-410年太上405年—410年
后秦(417年灭于东晋刘裕)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追封始祖景元皇帝姚弋仲280年-352年追封魏武王姚襄331年-357年1太祖武昭皇帝姚苌330年-393年白雀 建初384年—393年2高祖文桓皇帝姚兴366年-416年皇初 弘始393年—416年3末帝姚泓388年-417年永和416年—417年
西秦(431年灭于夏)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陇西部1乞伏祐邻265年—?2乞伏结权3乞伏利那4乞伏祁埿5乞伏述延6乞伏傉大寒7乞伏司繁?—385年西秦1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建义385年—388年2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太初 更始388年—400年409年—412年3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永康 建弘412年—428年4乞伏暮末永弘428年—431年
夏(431年灭于吐谷浑)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铁弗1正皇帝刘去卑?2元皇帝刘诰升爰(刘训兜)272年—309年3景皇帝刘乌路孤(刘虎)309年—341年4宣皇帝刘务桓(刘豹子)341年—356年5刘阏陋头(刘阏头)356年—358年6刘悉勿祈358年—359年7太祖桓皇帝刘卫辰359年—391年夏1世祖武烈皇帝赫连勃勃381年-425年龙升 凤翔 昌武 真兴407年—425年2赫连昌?—434年承光425年—428年3赫连定?—432年胜光428年—431年
后凉(403年降于后秦)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追封始祖吕望追封景昭皇帝吕婆楼1太祖懿武皇帝吕光338年-399年太安 麟嘉 龙飞386年—399年2隐王吕绍?-399年龙飞399年3灵皇帝吕纂?-401年咸宁399年—401年追封文皇帝吕宝?-392年4吕隆?-416年神鼎401年—403年
西凉(421年灭于北凉)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追封景王李弇追封简王李昶1太祖武昭王李暠351年-417年庚子 建初400年—417年2李歆?-420年嘉兴417年—420年3李恂?-421年永建420年—421年
南凉(414年降于西秦)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河西部1秃发匹孤210年—231年2秃发寿阗231年—252年3秃发树机能252年—279年4秃发务丸279年—?5秃发推斤?—365年6秃发思复鞬365年—?南凉1烈祖武王秃发乌孤?-399年太初397年—399年2康王秃发利鹿孤?-402年建和399年—402年3景王秃发傉檀365年-415年弘昌 嘉平402年—414年
北凉(460年灭于柔然)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1文王段业?-401年神玺397年—401年2武宣王沮渠蒙逊368年-433年永安 玄始 承玄 义和401年—433年3哀王沮渠牧犍?-447年永和433年—439年沮渠无讳[1]?-444年承平439年—444年沮渠安周[1]?-460年承平444年—460年
^ 10 11 一般以沮渠牧犍出降为北凉灭亡以及北朝之开始,沮渠无讳及沮渠安周只被视为流亡政权,其政权被称作高昌北凉、北凉高昌、沮渠高昌或前高昌。
冉魏(352年灭于前燕)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追封元皇帝冉隆追封烈祖高皇帝冉瞻299年?-328年1武悼天王 平皇帝冉闵?-352年永兴350年-352年冉智?-354年永兴352年
西燕(394年灭于后燕)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1归皇帝慕容泓?-384年燕兴384年2威皇帝慕容冲359年-386年更始384年-386年3段随?-386年昌平386年4慕容顗?-386年建明386年5慕容瑶?-386年建平386年6慕容忠?-386年建武386年7慕容永?-394年中兴386年-394年
桓楚(404年灭于东晋)代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追封太祖宣武皇帝桓温312年-373年1武悼皇帝桓玄369年-404年永始403年-404年2桓谦?-410年天康404年-405年3桓振?-405年405年4桓石绥?-405年405年
代国(376年灭于前秦)庙号[1]。諡号[2]姓名在世时间年号在位时间成皇帝拓跋毛?节皇帝拓跋贷?庄皇帝拓跋观?明皇帝拓跋楼?安皇帝拓跋越?宣皇帝拓跋推寅?景皇帝拓跋利?元皇帝拓跋俟?和皇帝拓跋肆?定皇帝拓跋机?僖皇帝拓跋盖?威皇帝拓跋侩?献皇帝拓跋邻推测为东汉桓帝时圣武皇帝拓跋诘汾推测为东汉末年时始祖 (西魏文帝改为太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174年-277年220年-277年文皇帝拓跋沙漠汗?-277年无章皇帝拓跋悉鹿?-286年277年-286年平皇帝拓跋绰?-293年286年-293年思皇帝拓跋弗?-294年293年-294年昭皇帝拓跋禄官?-307年294年-307年桓皇帝拓跋猗㐌?-305年无穆皇帝拓跋猗卢?-316年307年-316年文平皇帝拓跋普根?-316年316年(缺名)[3]316年-316年316年太祖平文皇帝拓跋郁律?-321年316年-321年惠皇帝拓跋贺傉?-325年321年-325年炀皇帝拓跋纥那325年-329年、335年-337年烈皇帝拓跋翳槐?-338年329年-335年、337年-338年高祖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320年-376年建国338年-376年
^ 所有庙号皆是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追尊的。
^ 所有諡号皆是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追尊的。
^ 遗腹子,出生後不久夭折。
段部鲜卑(352年灭于前燕)姓名在位时间段日陆眷(段就陆眷)?段乞珍?段务目尘(段务勿尘)303年-310年段就六眷(段疾陆眷)310年-318年段涉复辰318年段末波(段末杯、段末柸)318年-325年段牙325年段辽(段护辽)325年-338年段兰(段郁兰)343年-?段龕 (後称齐王)?-356年段勤 (後称赵帝)350年-352年
宇文部(345年灭于前燕)姓名在位时间宇文普回?宇文莫那?数代以後宇文莫槐?-293年宇文普拨293年-?宇文丘不勤?宇文莫珪(宇文莫廆、宇文莫圭)?宇文逊昵延(宇文悉独官)?宇文乞得龟?-333年宇文逸豆归(宇文侯豆归)333年-344年或345年
谯蜀(413年灭于东晋刘裕)姓名在位时间谯纵405年-413年
仇池
氐胡1杨腾184年─210年2杨驹210年─230年3杨千万230年─263年4杨飞龙263年─296年
前仇池(372年灭于前秦)1杨茂搜296年─317年2杨难敌317年─335年3杨毅335年─337年4杨初337年─357年5杨国357年6杨俊357年─361年7杨世361年─370年8杨统370年9杨纂370年─372年
後仇池(443年灭于北魏)1武王杨定386年─395年2惠文王杨盛395年─425年3孝昭王杨玄425年─429年4末王杨保宗429年5忠王杨难当429年─444年6哀王杨保炽444年
武都(477年分裂为武兴和阴平)1杨文德447年─455年2杨元和455年─466年3杨僧嗣466年─473年4杨文度473年─477年
武兴(552年灭于西魏)1文王杨文弘478年─479年2顺王杨後起479年─486年3安王杨集始486年─503年4关王杨绍先503年─533年5惠王杨智慧535年─545年6理王杨辟邪545年─553年
阴平(580年灭于北周杨坚)1杨广香477年─483年2杨炅483年─495年3杨崇祖495年─511年4杨孟孙511年5杨定511年─542年6杨太赤542年─564年7杨法深564年─580年
柔然汗国(555年灭于突厥)汗号姓名年号在位时间丘豆伐可汗社仑402年-410年蔼苦盖可汗斛律410年-414年步鹿真414年牟汗纥升盖可汗大檀414年-429年敕连可汗吴提429年-444年处可汗吐贺真444年-464年受罗部真可汗予成永康464年-485年伏名敦可汗豆仑太平485年-492年候其伏代库者可汗那盖太安492年-506年佗汗可汗伏图始平506年-508年豆罗伏跋豆伐可汗丑奴建昌508年-520年敕连头兵豆伐可汗阿那瓌520年-552年弥偶可杜句可汗婆罗门521年-525年铁伐552年-553年登注俟利552年-553年库提553年庵罗辰553年-554年邓叔子553年-555年
扶馀国(396年并入后燕)尊号姓名在位时间夫娄王解夫娄前86年-前48年金蛙王金蛙前48年-前7年-带素前7年-22年-曷思21年-?都头王-?夫余王-108年-167年-夫台167年-204年-尉仇台204年-?-简位居?-238年-麻余238年-247年-依虑247年-285年-依罗286年-?玄王馀玄?-346年蔚王馀蔚370年-396年注: 1 以上世系出自《三国史记》、《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丁零(388年改国号魏,即翟魏)姓名在位时间翟斌330年-384年翟真384年-385年翟成385年翟辽385年-388年
翟魏(392年灭于后燕)姓名年号在位时间翟辽建光388年-391年翟钊定鼎391年-392年
鲜于赵(385年灭于丁零)姓名在位时间鲜于乞385年
高车(敕勒)(541年灭于柔然)名在位时间阿伏至罗487年-6世纪初跋利延6世纪初弥俄突6世纪初-516年伊匐516年-522年越居522年—530年代中叶比适530年代中叶—540年代初去宾540年代初
邓至(白水羌)(554年内乱灭国并入北周)姓名在位时间像舒治430年-?年像舒者 注1像屈耽以後三世世系不明像舒彭502年-509年像览蹄509年-?年以後二世世系不明像檐桁?年-554年
注1:《通典》曰:邓至,羌之别种也。后魏时兴焉。有像舒者,代为白水酋帅,因地名为号,称至王。“者”字应为语气助词,并非名字。
宕昌(550年灭于北周)姓名在位时间梁勤?梁弥忽?梁虎子?梁弥治?-478年梁弥机478年-485年梁弥博 (前)485年梁弥颉485年-488年梁弥承488年-?梁弥颌?梁弥邕502年-?梁弥博 (後)505年-?梁弥泰?梁仚定?-541年梁弥定第一次541年-550年 第二次550年-564年梁獠甘550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王圭”音归,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与汉族的融合,颁布了许多措施,其中就包括把其民族的姓氏改成汉姓,其中,拓跋氏改为元氏。我手机,只能凭记忆说出点,你上网查吧,有详解。懂否?
鹃
简体:鹃繁体:鹃 读音:juān笔画:12画部首:鸟 笔顺:251251135451 五笔编码:keq keqg解释:形声。从鸟,从肙(yuān),肙亦声。“肙”意为“小巧的”。“肙”和“鸟”联合起来表示“小巧的鸟”。本义:小巧的鸟。特指杜鹃)同本义〖cuckoo〗。又名郭公、杜宇、布谷、子规。一种常见的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而具暗色横斑,其显著特点是双音节叫声,并把卵产于别的鸟巢中为它代孵,吃毛虫,是益鸟。组词:鹃血(传说杜鹃啼声凄苦,日夜不停,甚至口中流血。常比喻悲怨之深)鹃魂(借指冤魂)鹃啼(形容思念之苦或悲怨极深)杜鹃花(一种植物) 中文名称:臀英文名称:tún;AH 7;gluteus 定义:耳穴。在对耳轮下脚的后1/3处。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针灸学(二级学科);耳穴名称和头皮穴线名称(二级学科) 桐
目录
基本信息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常用词语展开基本信息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常用词语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宋体“桐”字
拼音:tóng五笔输入法:smgk桐的加工情况国内最著名的桐木板生产商是菏泽利达木业基本解释泡梧桐:落叶乔木,叶大,开白色或紫色花,木材可做琴、船、箱等物。[1]详细解释名1、形声。从木,同声。2、树名,也叫“荣”。桐,荣也。——《说文》荣,桐木。——《尔雅》。按,与梧同类而异,皮青而泽,荚边缀子如乳者为梧,亦谓之青桐。皮白,材中琴瑟,有华无实者为桐,亦谓之梧桐。其桐其椅。——《诗·小雅·湛露》桐始华。——《礼记·月令》工之侨得良桐。——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如:桐人(桐木偶);桐子(梧桐树的果实;油桐的果实);桐木人(桐木作的人形);桐花烟(桐华烟。桐油烧的烟);桐杖(桐木作的手杖;古时为母送丧时拄的孝杖)。3、琴。如:桐丝(琴弦)桐竹(泛指管弦乐器);桐音(琴音)。4、春秋国名。桐叛楚。——《左传·定公二年》5、古地名。故址在今山西万荣县西。一说在今河北临漳。6、儿童。通“僮”。学则正,否则邪,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法言·学行》又如:桐子(儿童,童子)。7、桐城。安徽省东南部的县。[1]编辑本段常用词语桐江、贞桐、峄阳孤桐、油桐、梧桐木、梧桐、桐城派、桐花、桐乳。
笋
目录
竹的青皮笋 xùn 竹舆
笋sǔn <名>,形声。从竹,尹声。本义:竹笋竹子初从土里长出的嫩芽,味鲜美,可以做菜,也叫“竹笋” 笋,竹胎也。――《说文》。字亦作笋。绚笋及蒲。――《诗·大雅·韩奕》苞笋抽节。――左思《吴都赋》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宋·沈括《梦溪笔谈》又如:笋玉(喻指女人的手指);笋剥(像剥笋似地脱掉,剥光);笋枯(笋干);笋鞭(竹的地下茎);笋尖(笋的尖嫩部分);笋衣(笋壳)笋,同“笋”,郑码:MRK,U:7B4D,GBK:B953。笔画数:12,部首:竹,笔顺编号:314314352511编辑本段竹的青皮敷重笋席。――《周书·顾命》。郑注:“析竹青皮也。”如竹箭之有筠也。――《礼记》笋(笋)sǔn竹的嫩茎、芽,可作菜吃:冬~。毛~子。编辑本段笋 xùn 竹舆笋 yún 嫩竹的青皮;蔑青。柔韧性好,可制席。参见“笋席”。广州话(粤语) 广州话(粤语)的“笋”是“好”的意思。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曾迁去云南,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迁到粤北坪石。战时山区的学校生活很艰苦,学生们便自得其乐。如工学院男生多女生少,调皮的男同学便称那些胸部笔挺的女生为“笋鹣”(像竹笋一样),只是善意的比喻,并无恶意。后来,这个广州话的“笋”就成了代表“佳妙”的形容词,所谓“笋”盘即“好”楼盘,并非指楼房建得高。
汉字:兀wù骨刻文演变:
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骨刻文演变: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兀”的楷书字体
“兀”是汉语中的一个使用不多的多音字,其读音有第四声wù和第一声wū。部首:尢造字法:会意结构:独体笔划:3五笔:GQV繁体:兀郑码:GRA笔顺编号:135 四角号码:102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140编辑本段读音一:wù释义①高而突起:突兀。②形容山秃的样子,泛指秃:山峰兀立∣兀鹫。③元曲中作发语词。⒈高而上面平坦的样子,秃:突~。蜀山~。~鹫(猛禽,头和颈上的羽毛退化而裸露)。⒉茫然无知的样子:~若无。⒊元曲里用作发语词。组词:兀傲 词义:倔强孤傲。组词:兀立 词义:直立。组词:兀兀 词义:用心的样子。组词:兀自 词义:仍然,还。多见于早期白话。〖例句〗盘山的山顶上有一块大石凌空侧向兀立着。编辑本段读音二:wū(兀突)也作乌涂。①既不凉也不热:兀突水。②不干脆:你怎么总是干兀突事?(兀秃)也作乌涂。①水不凉不热。②不爽利:不干脆。编辑本段关于“兀”字的更多的信息古文中的“兀”兀,高而上平也。――《说文》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山兀。――唐·杜牧《阿房宫赋》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柳宗元《读书》独立 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现代文中的“兀”兀 <形>(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又如:兀岸(直耸挺拔);兀嵝(险峻)光秃(如毛发)的 又如:兀首(头发脱落)茫然无知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不够稳定姓氏 《百家姓》中没有兀姓,20世纪80年代汇载了全国5600多个姓氏的《贵姓何来》一书也没有兀姓,《辞海》、《辞源》、《新华字典》中,也没有“兀”作为姓氏的词条。那么“兀”姓究竟来源何处?1936年版《陕州志》卷五《族姓》里有这样的记载:“原店村兀氏为北魏安乐王元鉴之后。”元鉴何许人也?他与陕县之“兀”姓到底有没有关系?其后人为何会姓“兀”呢?要揭开这一谜底,还得从北魏说起。北魏又称拓跋魏、元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中央王朝,其创立者是鲜卑拓跋部的拓跋 。鲜卑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拓跋鲜卑最初生活在蒙古草原东北部大兴安岭北段的嘎仙洞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公元4世纪初,拓跋 的先人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 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 即道武帝。公元398年,拓跋 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经过拓跋 的“艰苦创业、进兵中原”,明元帝拓跋嗣的“隆基固本、内和外辑”和太武帝拓跋焘的“雄才大略、连年征战”,北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公元471年,北魏献文帝长子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孝文帝是北魏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向着进步的勇敢的民族改革家”。孝文帝在位29年,他建设平城,倡明礼乐,督课农桑,修治大道,整治政风,广开言路。公元493年,为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6年,孝文帝提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遂下诏北魏皇族改姓元氏,其余所有鲜卑人也都改了姓氏。“迁都”、“改姓”两项重要改革措施不仅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加快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元鉴,字长文。其祖父拓跋长乐为文成帝次子,孝文帝时被封为安乐王,孝明帝时元鉴袭安乐王爵位,初为秘书监(掌图书经籍,从二品)。元鉴文韬武略,骁勇善战,曾为北魏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但由于其对当政者心存不满,最终成为朝廷的叛臣。《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一卷记载,公元526年9月,北魏宗室广阴王元深、章武王元融被河北起义军葛荣俘斩。公元527年7月,孝明帝元诩诏令元鉴任相州(治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刺史、北讨大都督,兼尚书左仆射和北道行台尚书令,与北道都督裴衍共赴信都(今河北冀州市)讨葛荣。元鉴“幸魏多故,阴有异志”,“潜图叛逆”,裴衍“觉其有异”,遂密表上奏朝廷。8月,元鉴部下别将嵇宗“驰驿告变”,元鉴“据邺反”。孝明帝即诏令裴衍与都督源子邕、李神轨等合围邺城。8月17日邺城破,元鉴被斩,首级被传送至洛阳。元鉴死后7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统治中国北方达一个半世纪的北魏王朝彻底走出了历史舞台。二唐《元和姓纂》载:“兀,后魏改安乐王为兀氏。”宋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载:“十三曰以凶德为氏,十四曰以吉德为氏。此不论官爵,唯以善恶显著者为之。后魏安乐王元鉴为同姓,故改元为兀。”这是史籍中有关改元姓为兀姓的确切记载。可见兀姓确实由元而来,而且是因为安乐王元鉴之故而改的。北魏立国以来,刑法严峻,被处以死刑者极多,特别是对于谋反者要实行族诛,甚至其子孙虽养于外族人家中,也要“追还就戳”。公元452年(北魏兴安元年),文成帝准大臣源贺上奏,“宽宥死囚”,改死刑为戍边,并不再诛杀族人。因此,元鉴被斩首,而其族人未被诛杀。但孝明帝元诩以为元为国姓,元鉴以谋反绝其藉,不得姓元,乃“诏改其元氏”。于是,元鉴的家人只有从京城洛阳迁往附近州县避难,并改了元姓。据传元鉴被杀前嘱其长子元览:“吾死后汝即改姓兀氏,永不得复姓。”窃以为,元鉴之所以让其后人改元为兀,一方面是暗示元去头为兀,让后代铭记祖先杀头之恨;另一方面也在激励后人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求东山再起。《辞海》中“兀”字有“兀鲁思”的词条,是蒙古语“领地”、“国家”的意思。作为北魏王朝掌管图书经籍的秘书监,元鉴选择“兀”字作为其后人的姓氏可谓煞费苦心。元览最终改名兀览,在金水河畔安家置业,几代人后遂为村落。因兀览后人在村中经商开店,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元氏祖宗,村名就取元之谐音“袁”,称为袁店村。宋代石佛龛“大宋国陕州陕县曲泉乡大成保袁店村”石刻,现在还较为完好地保存在陕县文化馆内,证明原店村原来名为袁店村。经过近1500年的风风雨雨,现在的兀氏族人已发展到7000多人。除了陕县原店镇原店村和大营镇兀家洼村的5000多兀姓人口外,另外还有两支比较重要的兀姓聚居地,一支在陕西省蓝田县 湖镇的兀家岩村,该村有家谱记载:明朝天顺三年,因黄河决口、蝗虫蔽日,民不聊生,原店村有名叫兀从益的与妻徐云翠担挑4个儿子从陕州逃荒到此,至今已有1000余口人;另外一支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的西桥村,据载该村兀氏是明朝初年因躲避兵荒迁去的,现有70余户350余人。三从公元527年到现在,兀姓族人已在陕县繁衍生息了1478个年头,其间也出现过几位载入典册的名人,均为原店村人。其中一个叫兀礼夫,清道光年间人,官至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员)。据载,道光十二年,做了布政司的兀礼夫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建成了规模庞大的兀家寨。据传兀家寨之规模、奢华及精雅,可与山西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相媲美。至今在原店村仍保存一四合院,被当地人称作“兀家大院”。在一个深秋的阴雨天,我和几位朋友慕名来到原店村,沿着洒满黄叶的金水河向南,穿过一处陇海铁路桥再折向东几十米,便到了“兀家大院”。推开那扇厚重的木质大门往里看去,不得不承认,虽然这里的一切都已老旧,但宅院的建筑布局、结构以及砖雕、石雕、木雕、彩画等都有着相当的水准。现存的“兀家大院”分东、西两院,西院为主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如果俯视,其整体格局呈繁体“喜”字。东院现已废弃,西院还有一户兀姓人家和一户张姓人家居住。西院的建筑布局为典型的二进四合院,进门有影壁墙,前面是大门厅,穿过二门楼与门厅正对的是正房,东西两侧是厢房,厢房和门厅中间有相对的耳房。迎门的影壁墙上有一幅名曰“百鸟朝凤”的砖雕作品,“兀家大院”也因此又被称为“百鸟朝凤”院。历经百年的岁月沧桑,原来的青砖影壁已呈土**,但仍以其意趣盎然、繁复华丽的构图和细腻圆熟的刀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影壁墙高约5米,由正中央一只被百花簇拥的凤鸟和周围花枝丛中数十只鸟儿组成。中间的凤鸟体态轻盈、高雅大度,做展翅欲飞状,只可惜鸟头已不知去向。周围的数十只鸟儿点缀在二十几个花枝缠绕的小方格内,这些鸟儿或栖或飞或鸣或两相取悦,无不栩栩如生,娇俏动人。传说由于砖雕图案上的花鸟形象太逼真,竟在影壁墙建好的当晚引来群鸟在院内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使得主人和邻居无法入眠,主人一气之下命人把正中央那只凤鸟头打掉,大院才恢复了宁静。过影壁墙右拐可进入门厅,门厅建筑是整座四合院中最为考究的,采用框架式结构,即先立木质框架,后进行墙体修建,框架与墙体相互独立,亦即“墙倒屋不塌”的建筑风格。据现在的屋主、68岁的兀长茂老人介绍,原来的门厅共有相通的5间约150平方米,现在被他们用土墙分割,堆放家什杂物。站在一堆杂物中抬头看去,只见屋顶的椽、檩、梁等呈深红色,看上去稳重润泽。最吸引人目光的是横梁上的那些木雕彩绘,雕工的繁冗细腻自不必说,即便是那些莲花造型的彩绘,或粉或绿或黄或白,至今看上去依然艳丽夺目。门厅与正房南北相对,正房原为5间,现存3间,如今已废弃。正房前面是东西对称的厢房各4间,这就是西院的内院,外院与内院由一造型别致的小门楼隔开,为二门楼。二门楼也算是兀家大院建筑艺术的精彩之笔,上面的木雕作品极尽繁复精雅之能事,只是经多年风化,现已有些摇摇欲坠。西院的正房、厢房、耳房全部是两层阁楼式房屋,房内铺设的楼板至今仍能承载重物,屋前都有廊檐,屋的高度依次降低,屋顶及过廊的拐角处镶嵌有不同的木质彩色图案纹饰。站在兀家大院门口,兀长茂老人指着一路之隔的陇海铁路说,修铁路前,兀家寨的正院还在,为一处五进院,因为修铁路被扒掉了。现存的兀家大院,充其量只是当年兀家寨的一个“家眷院”。如今,大院还经常会迎来一批批前来参观的客人。是啊,即使繁华落尽,风流亦被雨打风吹去,那些一路走来的曾经鲜活生动的生命与艺术的气息,也会吸引许多如我一样的游客,在一个偶然的日子,在兀家大院作一次短暂的驻足请问一下普氏家谱的由来最早是历史哪个民族的
本文2023-10-29 22:39: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8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