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的世界》里看路遥笔下的河南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2收藏

从《平凡的世界》里看路遥笔下的河南人,第1张

作为一名河南籍的导游,经常接触来自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的客人。尽管偶尔会碰到一些素质低修养差的客人,但我绝不会因为个别人不好而以偏概全的认为整个地区都不好,更不会给这个地方贴上侮辱性的标签。倒是碰到很多说我们河南人种种不是的客人,每次遇到有客人在团上讨论河南人的各种缺陷,我都会毫不客气的反驳。不是因为我护短,而是我觉得作为炎黄子孙,本就应该同气连枝,为何要“相煎何太急”呢。

这些年来,河南人的名誉遭受到了很多人为的诋毁。甚至一些艺术作品也明里暗里的对河南人进行嘲讽。可是在巨著《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先生却对河南人做出了非常中肯甚至赞扬的评价。

这部主要描写黄土高原的伟大作品中,对河南的描写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

书中第一次出现河南人是作者的叙述。孙少安的姐夫王满银从河南手艺人哪里买了些老鼠药,然后在倒卖的时候被民兵抓住了,送到老丈人的村子里劳教,只是一笔带过。但是我们能从这里看到,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全国都在搞运动的年代,河南人就敢跑到偏远的黄土高原上的小县城去谋生,足以说明河南人的坚韧和勤劳,这一点作者后面给与了详细的阐述。

书中第二次出现河南人,是孙少安在米家镇给耕牛看病,到河南人的铁匠铺里借火。这里作者描写到

黄土高原几乎所有的铁匠都是河南人。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试想,如果出国就象出省一样容易的话,那么全世界也会到处遍布河南人的足迹。他们和吉普赛人不一样。吉普赛人只爱飘泊,不爱劳动。但河南人除过个别不务正业者之外,不论走到哪里,都用自己的劳动技能来换取报酬。

这段河南的众生像描写,是对河南人品质的高度概括。河南人喜欢漂泊,但是河南人勤劳,不像吉普赛人不爱干活。河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报酬,养活一家老小。

铁匠师傅在得知孙少安没地方住的时候,主动让孙少安在铁匠铺留宿。

师 傅用铁钳拨弄着炭火里的铁块,说:“你要是实在没去处,不嫌俺这地方,可以凑合一下,不过没铺没盖。可这地方还暖和……”河南人由于自己经常到处飘流浪游,因此对任何出门人都有一种同情心;他们乐意帮助有困难的过路人。

河南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品质,是刻在骨子里本能。网上有人说过走过全国很多城市,河南的让座率排全国第一。给外地人热心指路的情况也很普遍,在河南外地人不会有陌生感。无论是河南的那个城市,你都能吃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名吃,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广东的肠粉,福建的沙县小吃,湖北的热干面,兰州的拉面,新疆的辣条……河南是一个包容的地方,河南人是一群热情善良从不排外的华夏儿女。这可能就是几千年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对河南人的影响。

书中第三次出现河南人,是孙少安准备买制砖机建砖厂的时候。聘请了一个河南师傅,这位师傅先后两次为孙少安打工,第一次只是轻妙淡写提了一下用一百五十元高价雇了一个河南师傅。后来少安为了扩大规模关闭了砖厂,那个河南师傅就另外找工作了。但是孙少安在扩大砖厂后,砖烧坏了。生意一下陷入了低谷,等他东山再起时,又重新找到了这位河南师傅。

孙少安穿过街道,在那个村子里很快就找到了他原来的烧砖师傅。巧的是,这师傅正好要在这里结工。但不巧的是,他准备拾掇着回河南老家去呀。孙少安几乎央告着求他,让他再为自己帮一段忙;哪怕几个月都行。他为了打动师傅,还详细给他叙说了他近一年来的悲惨遭遇。

这位河南人终于被他说动了心,跟着他返回了双水村。

孙少安这次可是破釜沉舟了。如果这次生意再做砸了,孙少安可能永远就翻不过身了。但是他用他的真诚和无条件的信任打动了河南师傅。终于在这位师傅的帮助下孙少安的砖厂一飞冲天。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和河南师傅相处的也非常愉快,最后还把自己的砖厂承包给了河南师傅,实现了双赢。

书中第四次出现的河南人,是孙少安在扩大砖厂后雇的河南师傅。

交运的是,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人——也是个河南人。不过,这人说不能马上跟少安起身,得把他手头的瓦盆卖完才行。

少安一听说他卖瓦盆,心中不免有些疑问:他究竟会不会烧砖?他随即拐弯抹角问了这人一些烧砖的事,河南人倒也说得头头是道。

于是,少安现场拍板,把他的住址留给了河南人;这人保证说,他过几天一定会及时赶到双水村。

结果这个河南师傅是个骗子,根本不懂烧砖,把孙少安的砖烧坏了,让孙少安的砖厂一蹶不振。

问题全部出在那个用高工资新雇来的河南人身上。这个卖瓦盆的家伙实际上根本不懂烧砖技术,而忙乱的少安却把掌握烧砖的火候的关键性环节全托咐给他来掌握,结果导致了这场大灾难。

灾难是毁灭性的。粗略地计算一下,损失在五六千元以上。这几乎等于宣布他破产了!旁的不说,村中几十人在他这里辛苦了近一个月,他却连一分钱的工资也给大家开不出;而他自己还在银行贷一万元巨款,每月利息近百元……绝望的人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个吹牛皮的河南人痛打了一顿。河南人除过受了点皮肉之苦,屁也没损失——他带着预支的一个月高薪落荒而逃了。

这是作者在书中唯一的一次对河南人的负面描写。我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任何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管中窥豹。不能因为一个省出了少数坏人,就给这个省贴上骗子,小偷的标签。这不是成熟的思想,也不是正确认识。

书中第五次描写河南人,也是着墨最多的一次。就是孙少平到大亚湾煤矿结识的师傅王世才一家人。从孙少平借醋和这家河南人相识,到孙少平成为了王世才的徒弟,相处的非常融洽,再到王世才去世之后,孙少平对师娘孤儿寡母的照顾,以及书中隐约表达的孙少平最后和惠英走到一起。孙少平的煤矿生涯和这家河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 你找谁?”他用很地道的河南话疑惑地问少平。少平从地上站起来,说:‘王大哥,能不能在你家买一两毛钱的醋?’他之所以这么直截了当,是因为他看出这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家庭,不必转弯抹角。他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姓王。

……

过了好一会,少平喝完了那杯酒,说他得回去睡个好觉以便明早上过关,就拿起王师傅妻子给他装好的半瓶子醋,和这家好心人告辞了。至于醋钱,还再能启齿吗?孙少平手里提着醋瓶,一个人静静地沿着铁路往回走。现在,他面对满山遍野的灯火,对这里的一切更加充满了无比亲切的感情。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会是冰冷的。他不由再一次思想:我们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力?荣誉?是的,有这些东西也并不坏。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贵——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美好,莫过于这一点了。 ”

第一次见面,就能请陌生人到自己家里喝酒,这是河南人的热情好客。这次借醋的经历无疑使孙少平这颗孤独的心,在煤矿感受到的第一丝温暖。

每当一茬炮过后,支架完顶棚,茬长们躺在黑暗中休息的时候,王世才不休息,总是操起铁掀,帮助少平和安锁子攉煤。在井下,王世才很少说话。作为班长,他只是发出一些简短的指令;那声音是低沉的,也是不容违抗的。

王世才是孙少平和安锁子的师傅,也是班长。但是从不欺负徒弟,也不像别的茬长一样休息,而是主动帮助徒弟们干活。这是河南人与生俱来品质,从不偷奸耍滑,只有忍辱负重。

到家后,王世才马上叫老婆单另给他做一碗酸辣面条。我们知道,这个家少平已经来过一次。那时他是一个想要点醋的生人。如今,他们已经成师徒关系了。王世才的老婆叫惠英,象所有矿工的老婆一样,对男人关照的体贴入微。她早已把菜炒好,细心地用腕扣在炉边上。她一边招呼少平吃药,一边开始侍候男人喝酒吃饭。

少平的面条做好后,明明抢着要自己端给孙叔叔。惠英只好在后面象老母鸡一样护架着他,生怕把孩子烫了。王世才一边喝酒,一边看着她母子俩不由满足地“嘿嘿”笑着。

当少平从这母子俩手中接过热烫烫的一碗面条时,泪花子在眼眶里直打转。他没有想到,在远离故乡的地方他受到了这种亲人般的关照。

当孙少平生病,被师父带回家,受到了一家的热情招待。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感情令人动容。

孙少平突然在一片纷乱中,看见溜子拉出来一根钢梁,几乎象闪电一般朝安锁子的光屁股上戳去。在他还来不及发出惊叫的时候,就见从老坑里蹿出一条黑影,把那根长矛似的钢梁拼命往自己那边一扳,紧接着便传来一声悲惨的喊叫!这分明是师傅的声音!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生命挽救徒弟的生命,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让人感动。我们经常说英雄,什么叫英雄呢?见义勇为,舍身取义,舍己为人……关于英雄的赞美之词太多了。我们不愿看到英雄出现,因为英雄往往是伴随着流血和死亡的。而王世才这个普通的河南矿工,却做了英雄。

路遥先生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曾到铜川煤矿去采过风,而铜川煤矿有许多河南的矿工,作者接触了许多河南人,了解了河南人的品质。所以在书中才不惜笔墨的赞美河南人,这才是对河南人最中肯的评价。

河南,这块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厚土,历史上长期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每一次朝代更迭,风云变幻都会给生活在这块大地是的人们带来灭顶之灾。这让河南人更坚韧,更善良,更加吃苦耐劳。如今,许多大城市里,生活在最底层,干最苦最累工作的往往都是河南人。

他们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血汗,只为一家人能吃饱穿暖。他们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全部,却拿着微薄的收入。甚至有时还要为偶尔出现的几个臭虫,受到白眼,排挤,歧视。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一叶障目,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因为有个别低素质差人品的河南人,而给一亿多吃苦耐劳,坚韧善良的河南人贴标签!

  路遥家穷,马力家富,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吃住都在一起。不知不觉中,两个人已长大成人,马力说:“我可以帮你娶到媳妇,一切费用由我来出,不过新婚前三天由我来入洞房。“路遥一听,虽然很不高兴,也只好同意了。到了第四天,路遥和新娘同房,一进屋就要上床睡觉。新娘觉得奇怪,就问:"前三天你一直在看书,今天怎么这么早就睡觉了?”路遥一听,这才知道马力和他开了个玩笑,闷了他三天。

  后来,路遥参加了几次会考,中了秀才、举人,到外地做官去了。不幸的是,没过几年,马力家遭了大火,烧了个精光,没办法生活了。于是,马力和仆人两个人来找路遥。路遥把两个人安顿在府中,一日三餐伺候得很好。就这样,一晃过了一年。一天仆人对马力说:“咱们不能老呆在这里呀,还是回去吧,再穷也是咱的家呀。”马力一听,也觉得是这么回事,就向路遥辞行。路遥也没挽留,只给了他们一点盘缠。

  可到了家一看,在原来的地方,有一座庭院高大气派,和自己家原来的一模一样,只不过都是新的。他们俩人四处打听这是谁家的房子。人家都说,这不是你马力的家吗?马力一听就纳闷了,忙问是谁盖的,人家都说不知道。就这样,又过了三年,马力勤俭持家,家境比原来更富裕了。这天,路遥来马力家,在酒席上,他笑着对马力说:“这房子是我当初派人给你建的。当年,你闷了我三日,今天,我闷你三年!”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路遥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平凡的世界》长销不衰,人们无法理解,在路遥去世之后,他的家人为什么陷入如此的绝境?同时人们又不得不为路遥的精神所折服,他生前困顿,死后却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文学的坚守和信仰。

版税去向

作品虽畅销,但是钱很有限

延安大学路遥研究会的内部期刊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路遥向前来看望他的朋友张晓光求助,路遥说:“我实在穷得可怕,你认识那么多企业家,能不能帮我找一个经理厂长,我给人家写篇报告文学,给我挣几个钱。”张晓光后来帮路遥联系了一个企业家,这也是路遥惟一一次卖自己的名字,那篇文章刚发表,路遥就病倒了。

王天笑也告诉记者,路遥名气是有了,但钱的确是没有赚到多少,“比如路遥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当时出版社给的稿费大概是千字30元。在作品出版前就已经预支得差不多了,家里的开支和供养养父母、亲父母,加上他又要抽烟,实际上并没有赚到什么钱。他去世后只留下1万元的存折和近万元的欠账”。

说起作品的版权归属,王天笑说,虽然路遥没有立下遗嘱,但他的妻子和女儿是法定继承人,路遥又这么疼爱女儿,无论从任何角度,他们都不想去争路遥的作品版权。在继承路遥作品版权后,路遥的妻子林达对出版方面很不了解,导致路遥作品出版的混乱,一些出版社超过了专有出版权的期限却仍在销售路遥的作品,而且一些出版社与林达签约时并不是支付版税而是支付稿费,协议有效期为10年,稿酬仅为每千字30元。在这种方式下,即使路遥作品再畅销,路遥妻女拿的钱也非常有限。

路遥作品《人生》在线阅读 路遥《平凡的世界》在线阅读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在线阅读

精神遗产价值不可估量

千万读者受惠

著名作家、陕师大副教授朱鸿表示,路遥的精神遗产至少有以下四点:第一,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第二,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第四,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路遥是我尊敬的朋友和师长”,著名作家、省文联副主席高建群如此说道。一个作家去世15年了,人们还在热烈地怀念他,还在谈论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路遥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他给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

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晓雷与路遥在陕北相识多年,他说路遥生前经常说一句话,“金盆打了分量在”,这句话可以用来概括路遥,路遥清贫的身后,留下的是五卷文集,这套文集如同一个绩优股,随着日月递进,其价格指标每时每刻都在上升,其价值难以用数字估量,受惠的是他的千千万万读者和同行者。

路遥简介: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1986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1992年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主要作品:

1、《平凡的世界》

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2、《在困难的日子里》

简介:

小说描写的是六十年代农村贫困子弟马建强在城市求学时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在困难的日子里,主人公不仅遭受着生理上的饥饿,也遭受着来自人格尊严煎熬。《在困难的日子里》以"我"马建强为主人公。

在失去母亲、连饭都吃不上的困境中,"我"在李老师和同学吴亚玲等人的帮助下,战胜了饥饿、完成了学业,而且表现出正直无私、坚毅不屈、自尊自爱、乐于助人的美德。在那样一种困难的时刻,在那样一个年轻人身上,焕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

3、《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简介: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是路遥较早的作品,作者以传统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单线索,重故事,情节上又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这个我们可以从他两部代表作的结尾上看出来。

他用朴实厚重的文字雕筑起来的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却长久地印在了热爱他、热爱他文字的读者心中。在这个适合悲悼缅怀的季节里,让我们再次贴近路遥,贴近一份沉重,一份忧伤,贴近一个冷峻严肃的世界。

路遥以他一贯的笔法,写尽了黄土高原的苍莽与悲凉,写尽了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的苦难与向往。可以说,苦难与路遥形影相随。苦难,毁灭了路遥,也造就了路遥。路遥短暂的写作历程就是一场苦难的行军。

4、《惊心动魄的一幕》

简介:

《惊心动魄的一幕》,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中篇小说。文章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年发表,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惊心动魄的一幕》描写了文化大革命中期,某县一个造反派组织斗县委书记的故事。作品揭露了其组织的大小头目们的凶恶,残暴,野蛮,毒辣,讴歌了另一派组织保护县委书记的正义行动。

5、《早晨从中午开始》

简介: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篇路遥去世前躺在医院病床上写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50个小节5万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在文中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

从萌发写《平凡的世界》的念头到1988年5月25日写完,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精神和身体备受折磨)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路遥拿《早晨从中午开始》来祭奠那十年的苦难岁月。

-路遥

从《平凡的世界》里看路遥笔下的河南人

作为一名河南籍的导游,经常接触来自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的客人。尽管偶尔会碰到一些素质低修养差的客人,但我绝不会因为个别人不好而以偏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