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姓氏历史、家谱
侯姓,中国百家姓之一。一部分源于姬姓,一部分源于少数民族的改姓。最初主要聚集在河南山东,后分布全国各地。
侯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爵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源流二
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云: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侯姓
源流三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侯奴氏、侯伏氏,进入中原后皆改为汉字单姓"侯"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仓颉的后代,据《汉上谷长史侯相碑》所记载:“侯氏,出自仓颉之后。”仓颉,即苍颉,史书中说他是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始者。相传他是今河南南乐县人。《周地记》说:“仓颉姓侯冈氏,名颉”。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今陕西白水县),简称为侯氏。
源流四
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历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源流五
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在位起讫:前4637—前4596年。 生卒年:前4666—前4596年。
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那侯姓的来源真是非常久远了。
河南密县仓祖的正传后代、孔门弟子郢公、字炎宋,因葬于仓祖坟旁而被追封为侍圣公爵。郢公炎宋列昭字辈共七十六代。当郢祖拜学孔门时,孔子谓之曰:“侯氏世有功德于民乎?盖郢始祖造字以有书契,代结绳正无穷功德也。”侯氏世家有不世功德于民,大都是因为郢祖的先人发明了汉字,以字记录代替了结绳记事。
东汉光武年间,大臣侯霸(字君房),因是郢公炎宋的十八世正传后代,官至东汉尚书令,晋爵关内侯。到了元朝,郢公炎宋的第五十二代子孙侯聚,皇元被追封为武略将军,第五十三代子孙侯俊和第五十四代子孙侯江也被追封为武略将军,五十五世侯德山(祖籍河南开封府登封市东20里侯楼),敕封武略将军,巡检两县。这就是被后辈称为德山祖先的三代子孙。这三代子孙繁衍生息,遍及全国不少州郡。
侯姓还有一支也出自姬姓,据《金乡长侯成碑》记载,春秋初期,郑庄公的弟弟叔段因谋反,为郑庄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辉县),故又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他的儿子共仲姓侯,从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方域故居
侯氏中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通志·氏族略》所记,鲜卑族中有一支部落,原为复姓“侯莫陈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由于其后裔逐渐被汉族同化,于是将姓氏省略为单姓,将其改为侯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
字辈排行
湖南湘潭侯氏字辈:“衡州太守裔建业盛冈林文武多俊杰历朝列晋绅忠恕泽洪广贻廉德懋光英华辉上国贤达显荣昌肇唐勋烈继绍宋典型彰培植锤名士修齐兆福祥”。
湖南岳阳侯氏字辈:“士业奇仁玉文华焕楚邦家声芳大振国泽庆平章克象昭民德承荣献俊良光先启佑永万代锡蕃昌”。
湖南张家界侯氏字辈:“宗德启万世”。
湖南会泽侯氏字辈:“开堂世明金”。
山东菏泽侯氏字辈:“天朴文继广存凯”。
山东聊城侯氏字辈:“树新云(明)学长金”。
山东滕州侯氏字辈:“宜致贺钦成绍宗训”。
山东泰安侯氏字辈:“文诏安希培方存衍传明”。
山东泰安侯氏一支:“德圣金(大)立润林焕培镇清树兴毓传继广”。
山东威海侯氏字辈:“伟元林凤常世在……”
山东东平侯氏字辈:“元云延家庆照绪玉生恒”。
山东邹城侯氏字辈:“仁义礼智信……”
山东侯家洼侯氏字辈:“加中天德文国”。
山东陵县侯氏字辈:“长立庆(清)金玉宏”。
山东张店侯氏字辈:“宜连其祥德方正光延长”。
山东成武侯氏字辈:“祥光照世玉庆衡昌”。
山东诸城侯氏字辈:“金水木火土……”
山东郓城侯氏字辈:“仰宪本善良传继振安邦宏文庆世远繁衍大宝光”。
山东济南侯氏字辈:“文奇廷代殿连登家运昌盛国永承”。
山东汶上侯氏字辈:“熙朝召(凤)现典圣代涣文章”。
山东枣庄侯氏字辈:“琴慎宜志贺钦成绍中迅(顺)昭瑞勇明清”。
山东梁山侯氏字辈:“熙朝昭宪典圣代涣文章孝由蓝亭”。
山东日照侯氏字辈:“作加永学……”
山东高密侯氏字辈:“明记开文运家升气进阳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明纪开文运家升旗进扬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云巨宝玉长”。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月峰志……”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恩普照永光”。甘肃武威侯氏字辈:“国泰景文光天中华”。
甘肃永昌侯氏字辈:“尚作有文玉”。
甘肃兰州侯氏字辈:“正永言孝思”。
甘肃庆阳侯氏字辈:“占胜吉永长远”。
甘肃永昌侯氏字辈:“尚作有文玉”。
甘肃武威侯氏字辈:“国泰景文光天中华”。
河南信阳侯氏字辈:“德功作以培久”
河南濮阳范县侯氏字辈:“……耕存;熙(守)朝兆宪典,胜代换文章,孝友兰廷贵,忠良玉佃芳 ”
河南南阳侯氏字辈:“焕清更读传家保”。
河南周口侯氏字辈:“克振家为广习汝崴国邦”。
河南安阳侯氏字辈:“进国守三邦钦庭大永西金书新得贵玉立自中和”。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庆家松文宪天”。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峻伯秀……”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国广……”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通许县后闫台村):“守儒世家传,君彦绪启;扬乃祖宏德,诗礼永昭”
江苏淮安侯氏字辈:“靖瞻景龙如尧秉一梦万秀良家庭其吉”。
江苏丰县侯氏字辈:“加中天德文国……进树仰贻祥西光承庆方”。
江苏徐州侯氏字辈:“提敬本先立永正明长清”。
江苏连云港侯氏字辈:“怀朝安邦治国立业兴家”。
江苏淮安侯氏字辈:“靖瞻景龙如尧秉一梦万秀良家庭其吉。
江苏沛县侯氏字辈:“孝昌……”
辽宁辽阳侯氏字辈:“明春……”
辽宁鞍山侯氏字辈:“文明礼兴云会(慧)丰宝同安庆福林”。
辽宁抚顺侯氏字辈:“玉立……”
辽宁新民侯氏字辈:“勇广德财……”
辽宁锦州侯氏字辈:“占国……”
河北邯郸侯氏字辈:“挺进培永正明长清(久)”。
河北廊坊侯氏字辈:“元国克……”
河北侯氏一支字辈:“天廷云久书”。
河北南宫一支字辈:“成-赐云香庆瑞……”
安徽砀山侯氏字辈:“体敬本先力推到石云广玉世继长中振”。
安徽濉溪孙疃侯家庄侯氏字辈:战文计西思道青长(常)法万世明金玉满堂宏
安徽芜湖侯氏字辈:“大之道在…昌清……”
安徽蒙城侯氏字辈:“树志学”
安徽淮南侯氏字辈:“传志兰继培书香”。
陕西长安侯氏字辈:“本万奋育……”
陕西西安侯氏字辈:“明德开文运安天惠道兴”。
陕西宝鸡侯氏字辈:“英海文”。
湖北荆门侯氏字辈:“光昌闲……”
湖北公安侯氏字辈:“礼义柱明贤”。
贵州毕节侯氏字辈:“学一申国天青正世光元敦廷肇基尚先泽允安全定治昌文德明良庆毓贤官兴忠俊彦广济福长延”。
重庆永川侯氏字辈:“登三仕朝廷联隆增光明明良世代长文武……”
海南文昌侯氏字辈:“儒志文芳运惠元亨升秀邦之汉敷荣国有祯”。
云南会泽侯氏字辈:“开堂世明金”。
四川宜宾侯氏字辈:“技士思修己远宗政策长”。
江西鹰潭侯氏字辈:“严锡川山斗心正元茂福”。
广东揭阳侯氏字辈:“德泽祥光发”。
新疆乌鲁木齐侯氏字辈:“庆兆旭……”
台湾嘉义下双溪、二重港、三寮湾、潭底、土库圳、头厝侯氏字辈:主支辈行:“昭伯久武尔君延志成信礼光振耀奕世数达万邦丕乃高第”;
主支字行:“肇仰懋玉启士锡国文章有意可以立名大业维新”;
杨厝正矩支派:“振起家声祖基恢宏”;
深安海支派:“天昌国仕启子孙贤继志奕世起簪缨”。
吉林东辽、辽宁海城侯氏字辈:“天登君世进从克永清廷振瑞维耀远富嘉庆荣常述祥忠余业武国建彦昌”。
天津侯氏一支字辈:“学颜庭……”
侯氏一支字辈:“振家传书德立志庆天长”。
侯氏一支字辈:“文广家福郭孝礼养”。
侯氏一支字辈:“民安长居正恩普兆荣光”。
河南新乡市封丘县曹岗乡李和村侯氏一支字辈:“立正玉广献士青红振家邦”。
重庆丰都社坛镇大堡乡侯氏一支字辈:“德广东先……”。
山西大同市浑源县字辈:"兵新耀宝"
广西三江侯氏一支字辈:“邦正朝安泰,家兴国盛昌祥开明世代,瑞启照宗芳”
安徽宣城侯氏字辈(湖北下江南)“文今天开华,万年长启德,有信再侯家,”
天津蓟县侯氏字辈:“光宗路大广,年金荣全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过姓氏知识,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陈姓的起源与家谱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陈氏
分布地区
颍川郡:秦时置郡。以颍水得名,治今河南禹县。此支陈氏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广陵郡: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此支陈氏因汉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之后入赘于陈。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武当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东海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新安郡:晋太康元年(208)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后辖境历朝不同。庐江郡:治所在舒。
历史来源
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居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陈」源出
一;出自「妫」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找到帝舜的后代胡公满「妫」姓。封胡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并将其女嫁给他,伺奉舜祠,其后人以国名为姓。二;鲜卑族改姓,据《魏书》所栽,南北朝时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陈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陈。三;古代安南(今越南)国王有姓陈。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商之后封于宋,夏之后封于杞,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颍川、东海、汝南、河南、冯翊、下邳、武当、京兆、广陵、新安。②自立堂号:建业、映山、忠节、延庆、余庆、报本、星聚、三义、树本、燕贻、官梅、笃庆、光裕、崇义、崇本、世德、衍庆、敦睦、叙伦、地心、重华、仁耻、毓庆、世德、敦厚、奉先、聚原、传义、三和、培德、三相、义门、道荣、惇庸、双桂、徽五、绍德、怀忠、聚星、渑武、世馨堂,苏北鲁南三元堂(明洪武年间、万历年间从连云港花果山大村、当路附近迁出)。
迁徙分布
按区域而言,在南方地区(闽台、两广)陈姓则居于首位,占该区域人口的1057%;在长江流域地区(江浙皖赣湘鄂川黔滇)陈姓位列第四,占该区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区(即除南方、长江流域以外地区)陈姓则退居第七位,占该区域人口的251%。从省别来看,福建、台湾、广东、浙江等省是陈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陈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401%、1221%、1052%、774%,并且在台湾、广东、浙江三省,陈姓均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陈姓略低于林姓,居本省第二位)。从人口总量来看,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注:以上数据由袁义达先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依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统计,详见袁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统计数据不包括少数民族。
家族名人
陈胜:(前?~前208)字涉,秦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人。秦二世时,与吴广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归向。旋自立为楚王,势力颇大,后为其部下庄贾所杀。
陈平:(生卒年不详)汉初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人。幼嗜读书,容貌俊美,足智多谋,事高祖屡出奇策。惠帝时,官至左丞相。卒谥献。
陈寿:(233~297)字承祚,晋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县)人。少举孝廉,除著作郎。撰《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古良史之风。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圆圆:本姑苏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从养姥陈氏姓,有殊色,后为吴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师,掳圆圆,三桂遂引清军入关,攻破李自成,圆圆复归三桂。后三桂为滇王,圆圆随往,以女道士卒于云南。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诚:(1897~1965)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保定军校毕业,曾参加东征、北伐、剿匪、抗战诸役,历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主席、远征军司令长官、国防部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主席、东南行政长官、行政院院长等职,1954年后当选第二、三任副总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
陈果夫:(1892~1951)原名祖焘,以字行,浙江吴兴人。早岁入同盟会,参与武汉光复、讨袁、护法、北伐诸役。历任江苏省主席、监察院副院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央评议委员。生平著述,汇辑为陈果夫先生全集。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姓家谱
陈姓族谱,也就是陈姓大家族里的子孙人等的资料汇总,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简括提要,同时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实可靠而又丰富多彩的第一手史料。如同国人各大家族一样,陈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讲求等级观念的,所以,家谱中往往会对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会浓墨重彩。以往,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他职业采取鄙视态度,如对经商者,即使拥资巨万者,族谱上也只录其姓名而已。
陈(Chén)姓出自舜帝后裔陈胡公,《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后来舜帝部分子孙继承妫姓,为虞舜之后裔。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找到舜的三十三世后人妫满,并封妫满为诸侯,还把大女儿大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谥号为胡公,又称胡公满。舜帝的后裔胡公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
唐姓,中华姓氏之一,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下面是我整理的唐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布地区
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鲁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历史来源
唐姓,是一个起源中国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4位。
「唐」源出
一﹕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尧初陶唐之后。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至周朝改为唐公,周成王灭唐,以其地封叔虞,号曰唐叔。然后迁唐公于杜,降爵为伯,今长安杜城是也。故唐氏为尧帝之后。
二﹕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羌族有唐氏。
迁徙分布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780余万,增长了15倍之多,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18%,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湘桂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51%的唐姓人群。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34%的唐姓人群。
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北海"为其堂号的。
家族名人
唐秉:号东园公,秦末汉初之际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唐寓之: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攻占钱塘(今杭州)后称帝建立吴国。
唐寅:明代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吴中四才子”之一,“明四家”之一。
唐都,西汉方士,天文学家。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唐都与司马迁、落下闳等人共同协作,编制太初历。
唐林:唐都之孙,封为建德侯。
唐翔:唐帽之子,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
唐固:唐翔之子,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
唐彬:唐固三世裔孙,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晋代军事家。
唐熙,前凉晋昌太守,驸马都尉。
佘姓,中国姓氏之一,一说由余变化而来,一说以地名为姓氏,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546位。其历史名人有佘钦、佘太君、佘熙璋、佘国观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佘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大家喜欢。
佘氏
分布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
新郑郡:即今河南省的新郑市。
历史来源
佘(shé)姓源出
1源于人皇氏,出自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2源于姬姓,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姬泰伯,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之后,属于姓氏音变转化为氏。4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东海荼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5源于妫姓,出自东晋时期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6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吴氏后裔吴万邦,属于避难改姓为氏。7佘氏的起源,古今姓氏专家研究,说法很多,但大部分认为:佘姓由皇帝敕赐而来。西晋(公元266年)初年,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叫余昭元,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余昭元随武帝率军攻下雁门关(今山西省雁门关)后,司马炎大喜,对余昭元说:汝功勋盖世,不在人下,封镇海大将军,敕赐姓佘。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华姓氏中才有了佘姓,至今已经1700年。
得姓始祖
姬泰伯(吴太伯)、由余、余讽(佘顽)、吴万邦、佘显(吴显)、佘兴(吴兴)。
迁徙分布
佘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从历史文献看来,佘姓是余姓转化而来的。从《姓苑》介绍的主要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歙县带的情况考察,二姓可能是一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佘钦为南昌人,由此推测,佘姓的播迁时间较早。佘姓的得姓始祖,当同余姓一样,是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富强基础的由余,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聚集地:据宋朝时候的古书《姓苑》上说,佘姓人多来自南昌那一带。唐宋年间,余姓佘姓先后进入莆田、仙游、泉州等八闽大地,江西、江苏、湖南、广东也留下他们迁徙足迹。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门衍派”字样,说明他们源于山西佘太君一族。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佘姓望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新郑(今河南省中部新郑县)。
今安徽省的芜湖市、安庆市枞阳、巢湖市和县、含山县、明光市,四川省的安岳市、西昌市、仪陇市、遂宁市、南江县,重庆市南川区、万州区,北京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潮汕、顺德市、普宁市、阳江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宜昌市、恩施市、随州市、孝感市大悟县、黄冈市、咸宁市,贵州省的安龙县,江苏省的南通市、扬州市、江阴市、如皋市、连云港市、赣榆市,湖南省的望城县、邵东县、长沙市长沙县、怀化市会同县、益阳市南县、桃源县、张家界市桑植县,辽宁省的沈阳市,吉林省的九台市,河北省的邯郸市、定兴县,山东省的莱阳市、日照市,云南省的昆明市、丽江市宁蒗县,河南省的长垣县、信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福建省的莆田市仙游县、漳州市、石狮市、厦门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彭阳县,陕西省的安康市、渭南市、西安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州市,江西省的南昌市,越南、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台南市等地,均有佘氏族人分布。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新郑堂:以望立堂。
慰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佑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家族名人
佘世亨:(生卒年待考),字始大,晚号随时老人;顺德人(今广东顺德)。著名明朝收藏家。著有《山人集》、《纪游录》、《佘山人诗集》。
佘翘:(生卒年待考),字聿云,一作聿文,号铜鹊山人;铜陵人(今安徽铜陵)。著名明朝文学家。诗、古文皆有名。诗文著有《翠微集》、《浮斋集》、《偶记》等,另有杂剧《锁骨菩萨》,传奇《量江记》等。
1、李姓——李利贞
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点击进入下—页
2、戴姓——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魏姓——毕万
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4、闻姓——少正卯
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姓——刘康公
东周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姓——毕公高
《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称之为王家。
7、张姓——张挥
张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箭的发明者挥,其后以张为姓氏。
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8、孔姓——孔父嘉
商朝灭亡后,其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去世后,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历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亡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9、徐姓——徐若木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
徐若木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
10、靖姓——单靖公
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广韵》四十《静》,《通志·氏族略》)
在两周历史上,单氏族可谓大名鼎鼎!依据史料记载,从西周到东周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数百年间二十几代先后为官,单氏族居然长期不倒,权倾一朝。在西周时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为西周官制的建设,提供了严格的品位基础。单氏族就成了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这八位“公”,他们是单襄公、单倾公、单靖公、单献公、单成公、单穆公、单武公、单平公。
11、陈姓—胡公满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去世后,约 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12、韩姓——韩流
《世本》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
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生子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13、席姓——席师
据《万姓宗谱》的记载,尧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为席氏的老翁,击壤(古代一种投掷的游戏)而歌。尧听了以后很佩服,于是拜他为师。席师就是席氏的始祖。
14、周氏正宗始祖——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15、姚氏正宗始祖——仲敬
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据传,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传至年仲敬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16、阎氏正宗始祖——仲奕
商末时,周太王)有三个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17、董姓正宗始祖——飂叔安
黄帝的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18、杨姓正宗始祖——伯侨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即晋武公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19、宗姓正宗始祖——宗伯
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四岳,尧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 。四岳的后代,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
20、褚姓正宗始祖——褚师右
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褚候各自为政的局面。那时候,许多诸侯的辖下都设有一种叫做“褚师”的官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其中,当时为诸侯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儿子右当褚师,于是褚师右的后代就以褚为氏了。
21、朱氏正宗始祖——邾子挟
朱氏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
春秋时,邾子挟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2、詹氏正宗始祖——詹文侯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23、宁氏正宗始祖——季亹
宁氏的远祖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于康,后人称他为康叔。周武王灭商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分封给他,国号“卫”,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卫康叔传至卫成公时,其子姬季亹分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后来他以邑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相传姓宁,这便是宁姓的来源。
24、蔡氏正宗始祖——蔡叔度
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25、靳氏正宗始祖——靳尚
靳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战国时候,楚国有个大夫叫作“尚”,为人随和,很得楚怀王和王后的宠爱。后来尚被分封到靳,采食于靳水,称为靳尚。靳尚死后,他的后代以封地作为姓氏,称作靳氏。
26、许氏正宗始祖——许由
许由,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后世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多以他为始祖。
27、夏姓正宗始祖——夏启
大禹治水,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来,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8、胡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29、潘氏正宗始祖——潘崇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
30、季氏正宗始祖——季札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31、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32、步姓正宗始祖——步扬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
33、鲁姓正宗始祖——周公旦
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鲁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34、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35、汪氏正宗始祖——汪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秋。
鲁哀公时,后裔汪骐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尊为汪氏始祖。
36、尹氏正宗始祖——伊尹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
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称为尹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侯姓氏历史、家谱
本文2023-10-29 21:03: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7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