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荫南是谁
闵荫南
闵荫南,男,现为新疆文史馆馆员、新疆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协创作评审委员、新疆老干部书画学会副会长、新疆书法家协会顾问。
中文名:闵荫南
别名:繁榕、逸文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滕州
出生日期:1939年
职业:书法顾问
毕业院校:山东曲阜师范
主要成就:书画创作
代表作品:《荫南书画特刊》《墨梅》
人物简介
闵荫南(1939~),谱名繁榕,别署逸文,以字行,室名芦花别馆,山东滕州人。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新疆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顾问(原新疆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新疆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新疆军旅书画院名誉院长。
闵荫南出生于书香世家,幼承家学五十年代就读于山东曲阜师范,师从著名书画家孔端甫先生。其书法初沉酣于二王、唐楷,复浸*于六朝碑版与汉隶奏简之间,然后上溯金文、羯鼓。40余年潜心书艺,转益多师,未尝稍怠,书风渐趋深沉简远。书法之外,兼涉文史、美学、国画、诗词写作与书画评论。闵荫南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四届和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艺术节书法展览,中国首届书法艺术节(天津)等书法展、自治区成立四十年大庆书法展等书法大展中,五次获一等奖。1996年自治区文联授予“德艺双馨”称号。
艺术履历
闵荫南,1939年出生于滕州市鲍沟镇闵楼村一个书香人家,其祖父是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秀才,其父能诗善文,后随军赴台湾,任台北文献委员会委员,整理中华古籍、诗词书法在台北影响颇大。1956年,闵荫南被保送到曲阜师范学校读书,师从著名书画家孔端甫先生,打下了深厚的书法、绘画艺术基础,从此迈上了艰辛的艺术探索之路。1959年,闵荫南毕业后到兖州文庙小学(现兖州六中)教学。期间,他的国画《墨梅》、泥塑《庆丰收》参加了兖州县艺术展,初展艺术头角。1966年,“文革”开始,由于闵荫南的父亲在台湾供职,闵荫南自感在“劫”难逃,遂携妻离滕,流落到新疆天山深处的艾维尔沟煤矿,当了一名工人。在那里,他喂过猪、炼过焦、打过石头、挖过煤,受尽了灵与肉的双重煎熬。但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闵荫南仍寄情于书法,一有时间就拿起毛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书法成了他生命的支撑点。十年的煤矿生涯使闵荫南对人生的苦难有了深刻的感受,他说,苦难使他崛起,使他醒悟,使他领悟到了人生和艺术的真谛,使他更加倾心艺术,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名利屈服1976年,闵荫南调到艾维尔沟煤矿子弟小学教书,3年后任校长。7年后,他离开了容身20年的“第二故乡”艾维尔沟,调到新疆煤炭建设工程公司子弟学校任校长,一直到1997年退休。闵荫南谦逊好学,除了向古人学习外,还虚心向今人请教。每次参观书法展,他都特别留心观摩别人作品的运笔、结构、章法、气韵等,从各方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涉猎于章草的研究,并借鉴当代章草大家之作,逐渐形成了古雅、飘逸的艺术风格。书法之外,闵荫南还兼涉文史、美学、国画、诗词写作与书画评论等,发表了大量的作品与文章。深厚的学养和艺术造诣,使闵荫南跻身于名家之列,成为誉满天山的著名书画家。
“30年磨难人未老,古滕才俊出天山。”有人这样评价闵荫南,实在是恰如其分。自1991年起,闵荫南蝉联五届全疆书法比赛一等奖,书法作品相继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展,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全国第七届书法展等。1996年,闵荫南获新疆书法艺术贡献奖,1999年被评为新疆书协德艺双馨会员,2004年获新疆自冶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首届“天山文艺奖”,2006年获第二届新疆书法艺术贡献奖。
闵荫南先生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新疆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经常应邀参加一些全国性的书画活动,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几年前他曾应邀来滕州举办个人书画艺术展,此次再次回到故里,闵先生非常高兴,对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他说,滕州这几年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文化艺术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全国的影响很大,今后有机会他会常回家看看,他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父老乡亲,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评说
闵荫南先生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国画院执行院长、新疆书协顾问、新疆书协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新疆军旅书画院名誉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新疆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立秋时节,《滕州书画》即喜获丰收,该刊隆重推出我国著名书画家闵荫南先生书画专辑,向家乡读者介绍这位滕州籍书画大家风神独具的书画艺术。
据《滕州书画》主编于守洋先生介绍,闵荫南先生出生在书画之乡鲍沟镇,1966年离开家乡到新疆,常年从事教育工作。闵荫南先生酷爱书画,老而弥笃,书画俱神,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自1991年起,闵荫南先生蝉联五届全疆书法比赛一等奖、闵荫南先生喜欢独立思考,不落前人窠臼。其书法论文《略说书法的精神承载》入选第五届中日诗书论坛。齐鲁才俊名满天山。闵荫南先生两次获得“新疆书法艺术贡献奖”,并评为新疆书协德艺双馨会员,2004年获得新疆最高文艺奖——“天山文艺奖”,担任新疆书画研究院首任院长。闵荫南先生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担任新疆国画院执行院长、新疆书协顾问、新疆书协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新疆军旅书画院名誉院长。
《滕州书画》精选闵荫南先生近50幅书画佳作,全面展示了闵荫南先生的书画艺术。中央美院原副院长、美术杂志原主编叶毓中教授为《荫南书画特刊》作序,以《字立新风画展自我》为题,高度评价了闵荫南先生的书画风格和书画成就。
叶毓中教授说:“近年来,闵荫南先生因其书画艺术成就斐然而声名远播。闵荫南先生是一位诗、文、书、画集于一身的艺术名家。他的书法,其风致应归于‘二王’一脉,它的绝妙处在于写出了境界,写出了自我的自由精神。综观闵荫南的书法作品,可以说其创作是古典风范式的创新,他的作品饱含了东方特有的审美趣味,广博丰厚的人文学养涵咏了他的内在心性,培植了其浓郁的书卷之气,字里行间流淌着书家的情思。”
对其画作,叶毓中教授认为,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广博学识,磅礴的气势,深厚的功底,扑面而来的新意,形成了他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闵荫南先生多次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滕州,其书画美名在善国大地可谓家喻户晓。其书画作品由国风堂玉石字画馆代理。国风堂馆长闵祥焕系荫南先生之侄,亦深得传统文化之浸*,尤偏爱书画艺术。他说,十分感谢《滕州书画》倾情推介闵荫南先生,他将以国风堂为载体,宣传好闵荫南先生的书画艺术,为促进我市文化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册《荫南书画特刊》在手,或书或画,均让人品读再三,涵咏再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间。闵荫南先生既得齐鲁千年文化之底蕴,更得天山大漠维族风情之浸*,表现在画风书艺上,便既有文人画之雅谑,又有书僧写经之逸趣,因而其作皆别出心裁,自成一格,风神独具,涉笔成趣,妙不可言。“闵荫南先生定会在今后的艺术领域走向更高、更新的艺术境界。”叶毓中教授如是说。
闵子骞为后母嫉,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1衣。父密2察之,知3骞有寒色,父以手抚之,见衣甚薄,毁而4观之,始知非絮。父遂遣其妻。子骞雨泪5,前6白7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8而止。
注释:
絮1:动词,往衣服、棉褥里铺保暖的棉絮等。
密2:仔细
知3:发觉,发现
而4:连词,表顺承关系。
雨泪5:落泪,流泪。雨,此为动词,流。
前6:动词,上前。
白7:禀告
惭8:指内心感动。
闵子骞的传说故事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孝顺父母、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品格方面。但有关闵子骞的这些传说故事,对后世的影响却很大,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对子女进行美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二十四孝图之闵子骞单衣顺母
鞭打芦花传说闵子骞8岁丧母,父续娶后妻姚氏,生闵革、闵蒙二子。继母对亲生的两个孩子十分疼爱,对闵子骞却十分刻簿,平时不打就骂,不给饭吃也是常事。这一切,闵子骞都默默地忍受了。
有一年冬天,闵父带着三个儿子外出,闵子骞为父驭车,天冷鞭坠。闵父怒其不争,鞭之,闵子骞的棉袄被打破了,许多芦花纷纷扬扬地从棉袄里飞了出来。闵父见状,大吃一惊,撕开小儿子的棉袄一看,全是新棉花,原来是继母搞的鬼呀。闵父自觉错怪了孩子,抱着闵子骞落下了悔恨的泪水……
回了家,闵父狠狠打了继母一顿,接着又写了一纸休书。继母哭哭啼啼就要被赶出闵家门了,闵子骞见状,一面拉住继母,一面跪在父亲面前哀求道:“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闵父觉得有道理,就依了闵子骞,把继母留了下来。闵子骞的做法也感动了继母,从此,继母对三个孩子都一样地疼爱了。 闵子骞成名后,被鲁君派往费邑为宰。他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不出一年,费邑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秋粮刚刚收获,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阳虎便赶来催缴赋税。
闵子骞说:“官税刚刚收了一部分,等收齐后我亲自送到国库里去。”
阳虎摆摆手,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官税直接交给季氏就行啦。”
闵子骞是个实在人,不由地问道:“我生在鲁国,长在鲁国,如今又为费邑宰,怎么从没听说过费邑是私人的邑地呢?”
阳虎不耐烦地说道:“鲁定公以弟继承兄位,也是不合理的,这都是季氏拥戴他的结果。如今国家大权掌握在季氏手中,这费邑还不是季氏家的吗?”
闵子骞听了,憋了一肚子气。自己全心全意治理费邑,原以为是替国家出力,没想到干来干去竟是为私人卖命,于是决定辞去官职。他在辞呈中假说父亲年高体弱,老病缠身,要归家侍候老父,以尽孝道。因忠孝不能两全,所以要辞去费邑宰的职务。
鲁君闻知,连忙派人劝阻,但闵子骞主意已定,坚辞官职。不待鲁君批准,就匆匆离任,隐居到汶水之滨,从此再也不肯出山为官啦! 闵子骞辞官后,日子过的十分清苦。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公冶长等人路过闵家庄,顺便到闵子骞家看看。闵子骞见老师来了十分高兴,就张罗让妻子做饭。媳妇说:“咱家有大米,做米饭吃行不?”
闵子骞说:“老师吃米饭倒行,就是没啥菜呀?”
媳妇说:“咱家还有两只鹅,咱就先把那小的杀了吧!”说着,就把小鹅绑了起来。
闵子骞说:“俺师徒好几个,这个小鹅不够吃呀?”
“那就杀大鹅吧!”媳妇说着又把大鹅捆了起来。
孔子在堂屋里坐着,见闵家贫寒的很。忽听屋后有两只鹅“啊啊”乱叫,就问公冶长:“公冶长,你通鸟语,你听听你闵贤弟家的鹅说什么呢?”
公冶长竖起耳朵听了听,说:“是闵贤弟见咱师徒来了,要杀鹅给咱吃。两只鹅打谱杀一个,大鹅给小鹅说:‘俺死以后,你要好好给东家看家,白天防着黄狼鼠,夜里小心花狐狸,没娘的孩子要学会照应你自己。’小鹅说:‘俺死后,你甭哭来也甭烦,俺就像一个短命的小孩子,你甭哭坏了身子,没人侍候你。你也得好好给东家把家看,白天防着黄狼鼠,夜里小心花狐狸。’”
孔子听了公冶长的话,就说:“你去给您闵贤弟说,一对鹅,哪个也别杀,他要杀,咱就不在他家吃饭了。”
闵子骞最听孔子的话,赶紧把两只鹅放开了,鹅站起来扑拉着双翅,“鹅鹅鹅”地朝闵子骞施礼,闵子骞说:“你甭谢俺,是堂屋里的老师不叫杀你的,你去谢谢老师的不杀之恩吧!”
两只鹅来到孔子脚下,往上点了三下头就要走。孔子说:“二鹅回来。往后下河不准你把鱼虾伤,你想活来它也想活。头上我给你按个红疙瘩,从今后,你们鹅族要吃青草仁义!”
鹅遵了孔子之命,从此以后,就只吃青草,不逮鱼虾了。 传说闵子骞的儿子闵沃盈平时不听话。闵子骞年迈的时候,嘱咐儿子:“我死了之后,要用个石匣(即石棺材)。” 闵沃盈问他:“你学问这么高,看好穴地(墓地)了吗?”闵子骞说:“一直往南走,抬到高山就行。”
闵子骞死后,闵沃盈想:我一辈子都没听老爹的话,这次可要按他说的办。于是请人雕凿了一个石匣,又请人抬着寻找有高山的地方。当来到济南柳家店时,天近黄昏,大伙又累又饿,于是把石匣放下,便在柳家店住下了。
这天夜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一直刮到第二天清晨。等闵沃盈出门时发现,放石棺的地方堆起了一个高大的土丘,土丘是昨晚刮旋风时旋出来的。再一打听,原来放石匣的地方就叫“高山”。闵沃盈认为这就是父亲说的穴地,于是祭拜一番后,便带着人回去了。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
1、闵子骞传说是山东省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他和颜回、冉伯牛、仲弓被列为孔门德行科的优秀生。孔子曾说:“任用德行,(在弟子中可仕之人)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论语》中还收入孔子这样一句感叹:“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人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3、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现安徽宿州市_桥区闵贤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4、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5、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开始时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
6、闵子骞曾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闵子骞葬于何地尚无确址,但他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其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
7、济南也有闵子骞的纪念祠堂,坐落于百花公园西侧。推开两扇虚掩的木板门,向南而行,就可看见一个高约两米的坟堆。在坟堆四周,立有数十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石佛、铜佛。此处还立着刻有“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据说,文革前(60年代)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七八米,高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10余尊。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空闲处还建了鸡舍。文革后,不少市民多次呼吁,有关部门也做了努力,但至今未能修复。据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的同志介绍,文物部门已着手研究方案,准备让沉寂多年的闵子骞墓重见“光明”。
孟姓氏的辈分排列 孟 氏 字 辈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据民国年间编写的《孟氏族谱载》:孟氏字派与儒家的孔、颜、曾、闵等“虽姓氏不同,始祖各异,然可示同属儒门后裔”,故这些姓的字辈均相同。民国《孟氏族谱》还为孟氏子孙规定了十六条族训,即孝悌、忠信、读书、务农、忍让、勤俭、善行、本分、戒奢华、戒赌博、戒 、戒凶酒、戒种坟间隙地、戒茔间牧牛羊、戒健讼、戒戏谑。这些族训现在看来有些已经过时,但大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堂号,是各姓氏的代称,往往以祖上的光荣业绩,人物事迹或具有启示后人的故事来定堂号的,如姓钱姓的 “吴越堂”,周姓的 、细柳堂”,王姓的 “三槐堂”,等。有的只有一个堂号,而有的则有多个堂号,如孙姓的就有 “平治堂”,“乐安堂”,“富春堂”,“映雪堂”等四个堂号。
孟姓的堂号是“三迁堂”,其来历是孟柯的母亲教子有方,为了培养孟柯成才,曾三次搬家,最后终于搬到学校旁边,才把孟子培养成圣人。这就是《三字经》中讲的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始见于西汉刘向所著的《列女传》,其文日: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说: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其嬉戏为贾炫。孟母日: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徒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说: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之”。
译文如下:
据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孟母带着孟子原来居住在一片墓地旁,由于出殡送葬的人群经常从他家门口走过,所以,九岁的孟柯经常看到,便模仿送葬的,或学着孝子号掏大哭,或学吹喇叭,或和小伙伴们做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看到这一切,认为长居此处,不但会影响孟轲读书,而且会败坏他的品德,于是便迁居到邹县城西北的庙户营,当时,庙户营是一个繁华的集镇,行商客贾,送往迎来,江湖术士,瞒哄欺人。终日置身于这样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孟轲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着商人做生意,讨价还价,叫卖吆喝。他的东邻是一家屠户,孟轲常去向他们学习杀猪宰羊。孟母认>>
姓孟的是有家谱吧~家谱是什么呢?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孟姓难道有家谱吗?为什么姓孟的都叫孟庆XX呢?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孟姓家谱 孟令保整理和续修的《孟氏家谱》分为旧谱和续谱两部分,大约7万字,收录了从明末清初迁入辽宁省抚顺地区的孟子第六十三代后人起,到现在为止的第七十九代后人的情况辽宁省抚顺市驿马站村的村民大多姓孟,其祖先为孟子的第六十三代孙。由孟令保整理的《孟子家谱》旧谱,是驿马站村孟氏后代于清朝光绪8年(公元1882年),经山东邹县孟庙所认可的“孟子世家流寓辽宁抚顺驿马站支谱”,共分四卷。此《孟氏家谱》支谱现保存于驿马站村孟氏族人之手。52岁的孟令保是沈阳化工学院教师,续修《孟氏家谱》始于1982年。《孟氏家谱》旧谱不仅收藏有山东邹县孟子故里图,提及孟子林、孟母林、亚圣庙,还有孟母三迁祠寺庙、孟子画像、石像,以及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孟子后人封号恩赉等。新谱分为五卷,增加了孟庙、孟子故里、孟子像等建筑的彩色照片。孟令保此次续修《孟氏家谱》,除增加从光绪8年至今100多年间抚顺孟氏族人的后代名丁外,还进一步考订了旧谱中有关《孟子年谱》中的相关内容。孟令保还亲手绘制了一幅长2米、宽1米的《孟氏族谱世系挂图》,收录了孟氏一族从黄帝起至孟子,再到孟子第七十九代孙的繁衍发展史。孟子名轲,字子舆,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90年至前305年间,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主张“遵先王之法”,实行“仁政”、“民为先”,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氏家谱的顺序是什么啊? 孟氏家谱:第五十六代开始:希、言、公、彦、承、
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
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
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
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
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
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
毓、传、继、广、昭、宪、庆、繁、
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
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
维、垂、佑 、钦、绍、念、显、
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
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
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
本人七十三代庆(庆)
孟氏家谱辈分排字 孟氏家谱孟家后代的排行家谱 全世界都是统一的,就是清朝皇帝御赐的辈分的排行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孟姓的家谱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T主持续修族谱。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v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姓孟的男孩名字,跟家谱,前两个字是孟立什么? 孟立雁,燕雀安之鸿鹄之志
问:家谱 姓孟 反繁 是孟家第几辈 如何排名? 我有个亲戚姓孟的,我叫他把家谱给我,你自己看吧!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闵马,又名闵子马、闵马父。春秋鲁国人。封地陇西(甘肃临洮)。博古善论,有明见。
文学家
闵延言,洪州豫章人,文格高绝,有西汉之风。有《渔腹志》传世。
将领
闵顼,洪州豫章人,初为安南戍将,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钦化军节度使。
学者
闵元衢,乌程(浙江吴兴)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罗江东外纪》、《欧馀漫录》、《增定玉壶冰》。编《吴兴艺文补》。
诗人
闵声,号雪蓑、泌庵。乌程(浙江吴兴)人,明末清初诗人。工书法、篆刻。复社名士,好苦吟,曾与吴敬夫批选唐诗名《嶙云集》,有集《泌庵小言》。
有。根据查询《天和局》剧情显示,在该剧中阿秀和闵华堂是青梅竹马,长大后两人结婚,从而生下孩子,所以有后。《天和局》是于荣光的电视剧,该剧以19世纪中叶边陲云南中法战争为背景,讲述了闵氏、竺氏两大家族传统与图新,治家与治国,守道与叛道为中心的艰苦历程。
闵荫南是谁
本文2023-10-29 20:47: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7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