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姓 竹氏家谱 竹姓起源 竹姓名人 竹姓的来源 竹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竹姓 竹氏家谱 竹姓起源 竹姓名人 竹姓的来源 竹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

竹(Zh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竹姓与竺姓同源,以国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国君的二子伯夷、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其后人就有以国名中的竹字为姓,称为竹氏。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姓氏。据《江汉丛谈》云:“夜郎侯生于竹中,以竹为姓。”汉代时,因夜郎侯生于竹中,遂以竹为氏。夜郎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班固《前汉书》因之。范晔《后汉书》还增加了特别的材料:“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这当然只是传说,但也说明夜郎部族在此之前已经历史悠久,难以溯其渊源,带有了神话的色彩。以致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印绶,后遂杀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夷獠咸以竹王为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牁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

二、迁徙分布

(缺)上古商朝时候,有个小国叫孤竹国,孤竹国的公族子孙后来取国名中的竹字为姓。孤竹国有两位公子是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就是叔齐和伯夷。原来,孤竹国君说好让叔齐继承君位的,而国君死后,叔齐说自己是老二,老大的品德才能都比自己高,一定要老大伯夷继承君位,伯夷也不肯,于是他俩就结伴到周国去,将孤竹国让给他人。那时周国君主贤良,所以许多人都去投奔。而商纣王残暴,周武王决定打天下用周朝代商朝,但叔齐伯夷又觉得争夺天下不对,劝周武王不要去。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叔齐伯夷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了。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讲:古时,西南少数民族的一少女,一天来到河边洗衣,忽然三节大竹漂到眼前,怎么推也推不走。仔细一听,里面似乎有婴儿的哭声。她把大竹抱回家去,小心翼翼地劈开,果然有一男婴在内。她精心抚养,竹婴长大成长后,文武兼备,自号智勇双全,自号夜郎侯,成为当地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于是,该族就以竹作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加以崇拜,并以竹为氏,世代祭祀。竹姓望居东莞郡(晋武帝置东莞郡,相当于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竹承构:唐朝的好官,开元年间任宣州刺史,缉拿为非作歹之徒,严惩贪污奸诈渎职之官,境内清明,百姓个个叫好。与大理少卿班景倩同风格,当时号称“班竹”。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汉有东莞县,治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东汉末设东莞郡,治所在今沂水东北。东晋侨置于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东南,南齐末废。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于南海郡东南部置东莞郡(亦作东官郡),以旧有的司盐都尉(即前之番禺盐官)何志为首任东莞郡太守,领辖宝安、安怀、兴宁、海丰、海安及欣乐等六县,东莞郡治所与宝安县治所同设在南头。而香港地区已改为隶属东莞郡宝安县。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仍沿前制。隋朝时期,废东莞郡,将其地归入南海郡,宝安县辖地亦改为隶属广州府南海郡。今广东省东莞县置于唐代。

2、堂号(缺)

============================================================

竹姓宗祠通用对联

〖竹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州官清节;

国相盛名。

——佚名撰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竹承构,开元年间任宣州刺史,缉拿为非作歹之徒,惩办贪污渎职之官,境内清明。与大理少卿班景倩同风格,当时号称“班竹”。下联典指东汉东莞人竹鲁,官下邳相,有盛名。

============================================================

附录:竹姓典故、趣事

〖竹王夜郎侯〗

在《后汉书》与《华阳国志》均记载了一个很艳美的传说: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这就是夜郎王。

由于夜郎国王是竹王,因此夜郎文化的主要内涵就是竹文化。夜郎竹王神话的流传范围很广,东北亚、东南亚、南洋群岛、日本等地均有类似的竹子生人的传说,为此,夜郎文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

夜郎部族自称是竹王之后,祭祀竹王则就是一项极隆重的活动。新晃昔时,今兴隆柏树林的竹山溪口有座规模很大的竹王庙,每年三月三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和盛大的 。赛歌、赛舞、赛鼓、赛锣、赛牛、赛鸟、赛芦笙,称之为赛竹王。届时,湘、黔、川、桂邻近地区的群众雀跃蚁涌而至襄万盛事。《后汉书》载: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之谓也。这与新晃清代以前的八大胜景之一的竹王庙和三太子神像完全吻合。

《史记》、《汉书》在解释夜郎部族特征的均说: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新晃群众皆惯一村一寨聚居,且多是同姓宗,若二、三姓同寨,则各姓分片居住。古侗族男子皆结髻,戴圈环,时代迁移,男子椎结已改变,但仍包青侗布帕。妇女发髻仍很流行,未婚女子的发髻花样更是繁多。

古夜郎新晃的傩戏最引人注目。傩是以祭稻神为主的农业祭祀。据了解,新晃是我国稻作文化、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延续至今的稻作、傩、巫、竹、船、酒、祭祀、雀巢、山歌待文化,古朴厚重,扑朔迷离。日本的稻作文化与新晃稻作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极可能就是从新晃传入日本的。

谈及巫傩,人们会顿感神秘诡异。1997年9月,日本民俗学专家秋原秀三郎教授、日本中部大学教授黄强博士和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专家林河及知名女作家刘芝凤到新晃天井寨考察民俗,看了寨里的傩祭戏咚咚推后,中日民俗学专家兴奋地说:找遍东南亚,到过世界许多国家,还从没见过如此古老又保持完整的稻作文化遗风。

新晃流传至今的夜郎巫傩文化主要有傩技、傩祭咚咚推、傩堂戏、冲傩等。

傩技即上刀山、过刀桥、踏火海、踩红犁、衔红铁之类的绝技。2002年12月6日,记者在新晃参加国际画眉节采访,有生第一次开了眼界。傩技表演者是来自寨子的寨民,一番敬祭内容走过,气氛顿显诡异、惊怖。寨民一个双脚赤脚,踏在烧的通红的钢犁板上移动,脚板下焦烟翻滚哧哧发响;一个嘴叼通红的犁头悠然绕行;几米远已热浪袭面,真不知他们是人还是精灵?再一个一口咬下半个啤酒瓶,咔哧咔哧如吃花生;紧接着一个寨民开始赤脚上刀梯,这里的刀梯与别处不一样,一把把锋利的钢刀呈V字型向上摆布,寨民如履平地爬上爬下,时不时来个叫观众失声惊叫的险招。直令我头皮发炸,心跳加速,冷汗直冒,恍入幻境。事毕,我用手指试下刀刃,嚯!比剃须刀还快!

傩祭咚咚推,整个祭祀活动都是在舞蹈中进行,锣鼓打节拍伴舞,两声鼓声一声锣音无限反复,咚咚推因此而名。时至今日,一些地区只是保持着傩戏祭祀用的面具,唯新晃天井寨流传至今,并保持了原始遗风。

傩堂戏,意在堂屋里演的傩戏。今湘、鄂、川、黔、桂及滇东南部分地区仍活跃民间,在新晃保存得尤为完整。

冲傩,实际地一种巫文化活动。新晃旧俗,谁家若有病人,尤其是女人精神失常一时医不好者,即被认为邪家作怪,要请巫师入堂做法作法驱邪。新晃冲傩异于别处,设坛是形式,重要的是捉虫,即巫师做法后,对象便身不由已往外跑,至某处说有虫,人们就去挖,还真能挖出这种或那种的虫与蛙。说是脏虫子偷了病人的魂,除了虫病就好了。其主要内容又叫追魂,巫师做法后要用绳子牵童子。童子必男性但岁数不限,不论是否做过,入法后他会变个样,去吃筐里的稻谷,有时会连碗都吃掉,然后扛起个桃木架出门便跑,由于童子跑的太快,所以就用草绳捆住他的腰。当他人说,不论在何处,童子认为有妖气,就会在那里崩跳不停,跟去的人就往往会挖出虫子来。

浓郁的侗、苗等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夜郎文化的内容,如侗俗、侗吃、侗款、侗垒、侗戏、侗桥楼、侗歌舞等,构成了夜郎文化的精髓。

----------------------------------------------------------

〖竹姓改竺姓的由来〗(民间传说)

从前,我国只有姓“竹”的,而没有姓“竺”的人。有一年,竹姓中有位姑娘被选进皇宫,得到皇帝的宠爱,后来做了皇后娘娘。有一回,皇帝接见一个外国来使,请皇后作陪。行礼以后,皇后站着不坐。皇帝觉得有失体面,回到后宫,皇帝追问情由。皇后奏称:“家族里向来有个规矩,“竹”字下面二只脚,竹姓人只准站立不准坐。”皇帝听了哈哈大笑,命人拿过笔来,在竹字下面划了二横。变成“竺”字,说:“今后你们家族就姓“竺”吧!可以随意就座,不用再站着吃饭、做工了。”

  一、姓氏源流

  竺(Zh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竹姓,以国名为氏,后改为竺生。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到了春秋时,其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以国名为姓,称竹氏。至汉代,有枞阳人竹晏,因避仇人而改为竺姓,其后沿用不改。

  2、源于古印度,属于外来姓氏。据《姓苑》和《汉书·西域传》等记载,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后来,中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之姓,成为竺姓。通常认为汉代宣帝时竺次为中国竺姓始祖。在释道安之前,国人入沙门者,皆从俗姓,外国来的僧人都是以国名为姓,比如姓安的是安息人(今伊朗一带,西方人称帕提亚),姓支的是月支人(大月支,他们国王的头被匈奴王当作尿壶),姓康的是康居人(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姓竺的是天竺人,等等

  得姓始祖:竺次。提起“竺”这个字,大家要联想到古代的天竺国。而实际上我国的竺氏也的确来自天竺国。他们跟中国的关系根深蒂固,大约已经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所谓“天竺”,就是印度的古称,亦作天笃、身毒等名。竺姓中国人,因为来自古老的印度,所以他们的文化背景也是深厚无比,丝毫都不比土生土长的姓氏逊色。头一个自印度到中国来开基的姓始祖,就是汉宣帝时以谒者身份来华的竺次,故竺次就是竺姓的始祖。

  姜姓竺氏的由来

  夏禹在世之时,曾封炎帝的后裔在台(今辽宁朝阳市一带),称墨台氏,后来简称墨,这就是墨氏的由来。到了商汤时,又将墨台氏改封在孤竹(今河北卢龙南)。商末,孤竹国君名初,字子朝。子朝生有三个儿子,他觉得小儿子智(字公达)比较能干,便欲立他为国君继承人。子朝死后,公达认为哥哥允(字公信)是长子,君位应当由哥哥继承,自己继位是有违祖制。而公信则认为不能违背父命,坚决不接受。两人让来让去,最后干脆一道离国出走。兄弟二人出走之后,国人便立中子文(字公高)为君。国人后来以国名命氏,便是竹姓。这位大哥的谧号就是伯夷,而小弟就是叔齐。伯夷、叔齐离国之后,在各地流浪了一阵。他们听说西伯昌是位尊老爱幼的仁君,便去投奔西伯昌。后来姬发伐纣,他们认为这是犯上作乱,以臣代君,反对并阻拦武王发兵。武王克商后,他们表示不吃乱臣贼子的粮食,不食周粟,跑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西南)中,采摘薇菜充饥。后来又有人告诉他们,首阳山也是周室之地,于是他们二人就饿死在那里。到了东汉年间,枞阳侯竹晏认为本姓原出于伯夷、叔齐二贤,就在“竹”字下加了个“二”字,改成竺氏了。这就是姜姓竺氏的由来。伯夷的后人,也有称为伯氏的。

  二、迁徙分布

  (缺)竺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竺姓与竹姓同源。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国君的后人就有以国名的一字为姓,称为竹氏。东汉时。枞阳侯竹晏认为竹源出自孤竹国两位贤人,即伯夷和叔齐(二人为商末周初的贤人,因不食乱臣之粮而饿死于首阳山),于是在“竹”字下面加个“二”字,即成了“竺”氏。另外,古时称印度为天竺国,曾有僧人来中国传经时,为了适应汉文化的习惯,就取一个字为他们的姓氏,而他们被称为天竺僧,就多以竺为姓。后来,有些僧人在中国定居,而有些汉族的僧人因拜师也随他们姓竺,这样,竺姓就在汉人中传开来。还有,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其后人因之。据《汉书·西域传》考证。但我国另一部姓氏古籍《姓苑》上说:“竺本姓竹,至汉枞阳竹晏改为竺。”依照《姓苑》的考证,我国的竹氏源流,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望族居东海郡(今山东省兖州东南)。

  三、历史名人

  竺 渊:明朝文士,宣德年间举为进士。被朝廷任为官员,正统中为福建参议,敕守银坑,盗贼四起时,竺渊率众捕盗,反被盗贼所捕,后因不屈于盗被杀。

  竺法深:晋代僧人。名潜,或称道潜,字法深。俗姓王,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18岁便出家,师从富有才解久负盛名的名僧刘元真,慢慢克服了一般士族子弟习见的浮华性格,深刻钻研了般若学的佛学理论,加上相貌堂堂,谈吐风雅,在京城长安已小有名声。至24岁时,独自登坛讲学,所讲《正法华经》、《大品般若经》,义理深奥,剖析明白,前来听讲受业者常济济一堂,多达五六百人。

  竺道馨:晋代女僧,雅能清淡,尤善小品。

  竺道生:南北朝时僧人。俗姓魏,原籍钜鹿(河北省平乡县)人,而寄居彭城(江苏省铜山县)。大约十岁,即依名僧竺法汰出家。曾随僧伽提婆研习有部之学,并受学鸠摩罗什深得般若之旨。高僧传本传谓其“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因而得以摄受涵泳空有两宗的学说,以建构独特的思想。

  竺大年:宋朝学者,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礼记》,著有一本叫《礼记订议》的书。

  竺绍康:反清志士。在秋瑾与徐锡麟策划皖浙起义时,被任命为光复军分统。皖浙起义失败后,被通缉,避入台州山区。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东海郡:汉代的东海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东魏及隋唐的东海郡,相当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2、堂号

  枞阳堂:汉时,竺晏为枞阳侯。又因竺氏本姓竹,由竺晏才改姓竺的,故以其爵为堂号。

  化乡堂:宋时竺大年是沈焕的入室弟子。性格行为既严肃又庄重。长于说《礼》,乡人都受他的感化

东海郡:汉代的东海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东魏及隋唐的东海郡,相当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竺」源出

竺(Zhú)姓源出有二:1、出自竹姓,以国名为氏,后改为竺生。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到了春秋时,其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以国名为姓,称竹氏。至汉代,有枞阳人竹晏,因避仇人而改为竺姓,其后沿用不改。2、源于古印度,属于外来姓氏。据《姓苑》和《汉书·西域传》等记载,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后来,中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之姓,成为竺姓。通常认为汉代宣帝时竺次为中国竺姓始祖。

得姓始祖

竺次。提起“竺”这个字,大家要联想到古代的天竺国。而实际上我国的竺氏也的确来自天竺国。他们跟中国的关系根深蒂固,大约已经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所谓“天竺”,就是印度的古称,亦作天笃、身毒等名。竺姓中国人,因为来自古老的印度,所以他们的文化背景也是深厚无比,丝毫都不比土生土长的姓氏逊色。头一个自印度到中国来开基的姓始祖,就是汉宣帝时以谒者身份来华的竺次,故竺次就是竺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竺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竺姓与竹姓同源。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国君的后人就有以国名的一字为姓,称为竹氏。东汉时。枞阳侯竹晏认为竹源出自孤竹国两位贤人,即伯夷和叔齐(二人为商末周初的贤人,因不食乱臣之粮而饿死于首阳山),于是在“竹”字下面加个“二”字,即成了“竺”氏。另外,古时称印度为天竺国,曾有僧人来中国传经时,为了适应汉文化的习惯,就取一个字为他们的姓氏,而他们被称为天竺僧,就多以竺为姓。后来,有些僧人在中国定居,而有些汉族的僧人因拜师也随他们姓竺,这样,竺姓就在汉人中传开来。还有,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其后人因之。据《汉书·西域传》考证。但我国另一部姓氏古籍《姓苑》上说:“竺本姓竹,至汉枞阳竹晏改为竺。”依照《姓苑》的考证,我国的竹氏源流,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望族居东海郡(今山东省兖州东南)。

堂号

枞阳堂:汉时,竺晏为枞阳侯。又因竺氏本姓竹,由竺晏才改姓竺的,故以其爵为堂号。化乡堂:宋时竺大年是沈焕的入室弟子。性格行为既严肃又庄重。长于说《礼》,乡人都受他的感化。

竺姓宗祠通用对联

〖竺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朱门安履;顽石点头。——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代僧人竺法深,住在会稽。刘尹问他为什么总去朱门(贵族宅第),他说:“你看见那是朱门,我则如进蓬户(茅舍)。”下联典指南朝宋僧人竺道生,相传在东吴虎丘山竖石为弟子,讲《涅檠经》,直讲得顽石点头。著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等。

〖竺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郡;源自孤竹国。——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竺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竹君报吉兆;二酉传书香。——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竺姓之“竺”字的析字联。

〖竺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研究理昧,老而愈笃;诵经论法,学者之师。——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代女僧竺道馨的事典,竺道馨,雅能清淡,尤善小品。下联典指东汉僧人竺法兰,诵经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

竺弥孝亲,闻雷泣墓;生僧说法,颃石点头。——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代孝子竺弥事典。下联典指南朝宋僧人竺道生的事典。相传,竺道生昜石为弟子,讲涅槃经,石皆点头。

耕道传家,订义雅闻戴记;凝阳开国,汉廷特守侯封。——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竺大年,字耕道,熟谙《礼记》,人皆化之,著有《礼记订议》。下联典指竺姓的得姓源流,引《姓苑》云:“竺本姓竹,至汉纵阳侯竹晏改为竺。”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竹姓,东汉竹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姓苑》等所载,东汉枞阳侯竹晏之后,以其为名贤伯夷、叔齐后裔,乃于竹姓下加二为竺姓。②出自东汉之前。山西侯马所出土战国盟书上已有竺姓;又据《汉书·西域传》所载,西汉宣帝时有谒者竺次,均早于东汉。③出自天竺,以国名为氏。据《尚友录》所载,汉时西域天竺国(今印度)胡人,定居中国后有以国为氏者。④出自他族。今满族中有竺姓。⑤以地名为氏。据《太平图话姓氏综》载,竺姓有因居地而来者。 始祖:竹晏(竺晏)。 迁徙: 竺姓最初产生要早于东汉竹晏,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排除上述起源二中所提到的其它源流,尚有其它一些资料可作为佐证。如《后汉书·窦融传》有竺曾、竺婴兄弟,均为东汉初人,竺曾功封助义侯,从时间上分析,其存在时间不应晚于竹晏,故竹晏所传是竺姓组成之重要一支,而非竺姓全部。据有关资料所载,竺姓望出东海,表明竺姓曾长期繁衍于今山东、江苏间地,在今山东郯城与江苏涟水间形成大族,后世广播于各地之竺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是故后世竺姓有以东海为其郡望堂号的。东汉时已有竺姓落籍于今山东莒县,据传他们是竹晏之后。魏晋南北朝时,竺姓由于避难、仕宦、逃亡、谋生等原因而渡江南下,进入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隋唐两代,竺姓之主源繁衍于今江浙一带,并以此为中心向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播迁。宋元之际,江浙之地已非净土,战争之风云笼罩,夷国之铁骑践踏,南国百姓不堪战争之苦,纷纷向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逃亡,而江浙之竺姓亦概莫能外,随逃亡之队伍进入上述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竺姓有移居台湾者。清道光年间以后,大上海崛起于长江三角洲,浙江宁波等地有竺姓赴上海淘金,进而落籍该地。大陆解放前夕,浙江奉化等地之竺姓有移居宝岛台湾者。历时光飞逝,竺姓在全国分布愈广。如今,竺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浙江等省为多。目前竺姓人口列全国第271位。 郡望: 东海郡 秦置,楚汉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郯(故城在今山东郯城北),南朝齐移治涟口(即今江苏涟水),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江苏宿迁以北地区。 东莞郡 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即今山东莒县),后改名东安,辖境相当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阴、沂源等地。 堂号: 枞阳堂 汉竺晏,本姓竹,由竺晏开始改姓竺,封枞阳侯。 化乡堂 宋竺大年,沈焕入室弟子,性格行为既严肃又庄重。长于说《礼》,乡人都受他的感化。 其它堂号:郡望堂号:东海、东莞。 名人: 竺夔,南朝宋臣。东莞(今山东沂水)人。少帝景平元年(423)为青州刺史,镇东阳城。北魏遣六万军围城,而城内守军只千五百人,坚守百余天,杀北魏军无数,至援军赶到,他以固守功,封建陵县男。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竺大年,宋学者。字耕道,庆元奉化(今属浙江)人,为沈焕入室弟子,长于说《礼》,乡人皆化之,著有《礼记订议》。 竺绍康(1878-1910),清末民主革命者。浙江嵊县人,字酌仙。早年在家乡组织平阳党(又称平洋党)后与王金发等结为生死交,从事反清革命。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绍兴大通学堂学习,曾一度与吕逢樵等主持该学堂,训练会党骨干。三十三年秋瑾与徐锡麟商定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他被任为光复军分统,事败,遭通缉。后避往上海,联络陈其美等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其他竺姓名人有汉大臣竺曾;明大臣竺渊等。近当代竺姓名人有英烈竺清旦、竺时英,国民党将领竺鸣涛,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数学家竺苗龙,物理学家竺乃宜,电子学家竺松,电气专家竺子芳,机械专家竺良甫,结构工程专家竺存宏,能源专家竺为民,地质学家竺国强,林学家竺肇华,实业家竺梅先、竺延风,行政管理专家竺柏春,历史学家竺培芬、竺柏松,外国语专家竺一鸣,图书馆学家竺陔南,美术教育家竺士慧,书法家竺波、竺能祥,越剧演员竺水招,皮划艇裁判员竺爱尔等。 附:竺姓高僧 竺法兰,东汉时中天竺(今印度中部)高僧。能诵佛经数万章,为当时天竺学者奉为大宗师,是汉地外来沙门竺姓第一人。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景泰等奉使入天竺寻访佛法,蔡愔趁机邀请摩腾、法兰来汉地传佛。永平十年(67),法兰与蔡愔、迦叶摩腾等同赴长安,因门人弟子苦留,稍晚才至洛阳。明帝为他们建白马寺。法兰至中国不久,即学会了华语,并着手翻译蔡愔等取回的梵经。竺法兰所译佛典,计有《十地断法》、《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后因战乱散失,流传者仅《四十二章》经一部,约二千余言。法兰后卒于洛阳。 竺佛朔,东汉僧人。原天竺人。桓帝时到洛阳,将梵本《道行经》译为汉文。此为一卷本,与支谶所译十卷本《道行经》不同。近人有谓十卷本《道行经》应为竺佛朔与支谶共译。光和二年(179)十月在洛阳与支谶共译《般舟三味经》。 竺法护(约239-约316),西晋僧人、佛经翻译家。又称昙摩罗刹(Dharmaraksa),月氏国人,世居敦煌郡,八岁出家,拜印度高僧为师,随师姓“竺”,天资聪明,读经能日诵万言。为了立志于求学,不辞辛劳,万里寻师,不但精通六经,且涉猎百家之说。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寺院、图像、佛像等,普遍受到崇敬,然《般若经》等部的经典还在西域,未能完全传布于中国。竺法护发愤立志弘法,随师游历西域诸国。据载,他能通达西域三十六国语言,熟谙印度、西域各国的字体、发音等,具备这样的能力,确立了他翻译经典的基础。竺法护为求《般若经》,随师从敦煌经西域南道,先往于阗国,再到疏勒,转往西域北道,经龟兹而回敦煌,完成西域一周之旅。大致游历了安息、月氏、大秦、剑浮、龟兹、于阗、疏勒、鄯善、焉耆、匈奴、鲜卑等十几个地方。依传记所载,他携带大批胡本回中原的途中,从敦煌到长安之间,随时随地都在从事译经工作。总计一生游化二十余年,在武帝太康五年(284)译出《修行道地经》、《阿惟越致遮经》,其后,直到怀帝永嘉二年(308)为止,共有二十多年,就是他在长安积极从事翻译事业的颠峰时期。竺法护从最初译经到晚年,在译经事业上得到许多得力助手,如聂承远、聂道真、帛元信、竺法首、陈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人,都担任润笔译校的工作。总计竺法护翻译的经典共有一百五十四部三百零九卷(《出三藏记集》载),其中,流传较普遍的是《方等泥洹经》、《光赞般若经》、《渐备一切智经》、《舍利弗悔过经》、《普曜经》等。竺法护的晚年,世局动乱,以七十八高龄圆寂,终其一生心力从事译经大业,是一位伟大的译经家。 竺法雅,东晋僧人。河北河间人。与道安共事佛图澄。少时善于外学,及长乃精通佛义,官宦仕子等多来请益。师风釆洒落,善知机要,外典与佛经递互讲说,与道安、法汰,共同披释解疑,揭示经典之宗要。后立寺于高邑(河北柏乡),受教之徒众数百。每与康法朗以佛经中所说事、理等法数、名相配于外典,而为信众解说,此称格义。至毗浮与昙相等人,亦以此教导门徒。其法一时颇为风行。而道安以此法常违佛理真义,故禁其徒众引用,后遂衰止。 竺法汰(320-387),东晋僧人。东莞(今山东沂水)人。师承佛图澄。后率弟子昙壹、昙二等四十余人到江南,住建康(今江苏南京)瓦官寺。晋简文帝请讲《放光般若经》听者千数。在般若学说方面与竺法琛主张相同,《中论疏记》载其论曰:“夫无者,何也?壑然无形,而万物由之而生者也。有虽可生,而无能生万物。故佛答梵志:四大从空生也。”著有《本无论》、《中论疏记》等。 竺法调,东晋僧人。身世不详,或说是天竺人。住常山寺,是名僧佛图澄弟子。法调生性纯朴,厌恶世俗,曾入深山,宿于虎窟中,虎避之而去,以此受到当地人的礼敬。法调在山民中传佛教,宣扬“天地久长,尚且崩坏”,何况凡人,应当“荡除三垢,专心真净”。颇得到山民信仰。译《法镜经》、《十慧》等佛经。后卒于深山。 竺道祖(-419),东晋僧人。慧远弟子,与释道流合编《众经录》四卷,分《魏世经录目》、《吴世经录目》、《晋世杂录》、《河西经录目》(一名《凉录),各一卷。另有《汉录》一卷,专录汉代译经,首创断代之例。 竺法崇,东晋僧人。生卒年不详。少入佛门,敏而好学,笃志经呪。初游湘州麓山,后还剡之葛岘山。与孔淳之为友。后卒于山中。有诗一首,见《高僧传》本传。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竺僧度,东晋僧人。生卒年不详。俗姓王,名晞。东莞(今山东莒县)人。幼年与同郡杨苕华订婚约,后僧度出家,苕华作书与僧度,并赠诗五首。度答书五首,今存一首,见《高僧传》本传。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竺昙林,东晋末襄阳僧人。曾作民谣三首,预言刘裕破桓玄事(见《宋书·五行志》),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竺道馨,晋尼。籍贯不详。杨氏女。幼出家,住洛阳东寺。研究理味,老而弥笃。雅能清淡,尤善小品。后被以药毒死。 竺道生(355-434),晋宋间僧人。俗姓魏。原籍巨鹿(今河北平乡),后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幼年从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后师从鸩摩罗什,为其四大弟子之首。其主张顿悟成佛,认为只要充分体会佛说道理,即可成佛。著有《妙法莲华经疏》二卷等。 竺佛念,十六国前秦僧人、佛经翻译家。凉州(今甘肃武威)人。少年出家,通达聪敏,讽习佛经,并流览百家之书,精通文字训诂之学和梵语。前秦苻坚建元中,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入长安,在道安主持下从事译经。当时名僧皆不能传译,于是共推举佛念。建元二十年(384),武威太守赵正再次组织译经,由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执梵本,佛念译为汉文,道安等校定,历时两年,译出《增一阿含经》四十一卷、《中阿含经》六十卷,流传于世。慧皎云:“二含之显,念宣译之功也。自安世高、支谦以后,莫逾于念。自苻、姚二代,为译人之宗”(《高僧传》卷一)。后病卒于长安。

竹姓简介  竹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东平度、昌乐,山西大同、长治,陕西韩城,云南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仡佬族等皆有此姓。 姓氏源流  竹(Zh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竹姓与竺姓同源,以国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国君的二子伯夷、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其后人就有以国名中的竹字为姓,称为竹氏。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姓氏。据《江汉丛谈》云:“夜郎侯生于竹中,以竹为姓。”汉代时,因夜郎侯生于竹中,遂以竹为氏。夜郎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班固《前汉书》因之。范晔《后汉书》还增加了特别的材料:“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这当然只是传说,但也说明夜郎部族在此之前已经历史悠久,难以溯其渊源,带有了神话的色彩。以致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印绶,后遂杀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夷獠咸以竹王为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牁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 迁徙分布  上古商朝时候,有个小国叫孤竹国,孤竹国的公族子孙后来取国名中的竹字为姓。孤竹国有两位公子是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就是叔齐和伯夷。原来,孤竹国君说好让叔齐继承君位的,而国君死后,叔齐说自己是老二,老大的品德才能都比自己高,一定要老大伯夷继承君位,伯夷也不肯,于是他俩就结伴到周国去,将孤竹国让给他人。那时周国君主贤良,所以许多人都去投奔。而商纣王残暴,周武王决定打天下用周朝代商朝,但叔齐伯夷又觉得争夺天下不对,劝周武王不要去。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叔齐伯夷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了。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讲:古时,西南少数民族的一少女,一天来到河边洗衣,忽然三节大竹漂到眼前,怎么推也推不走。仔细一听,里面似乎有婴儿的哭声。她把大竹抱回家去,小心翼翼地劈开,果然有一男婴在内。她精心抚养,竹婴长大成长后,文武兼备,自号智勇双全,自号夜郎侯,成为当地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于是,该族就以竹作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加以崇拜,并以竹为氏,世代祭祀。竹姓望居东莞郡(晋武帝置东莞郡,相当于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历史名人  竹承构:唐朝的好官,开元年间任宣州刺史,缉拿为非作歹之徒,严惩贪污奸诈渎职之官,境内清明,百姓个个叫好。与大理少卿班景倩同风格,当时号称“班竹”。 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汉有东莞县,治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东汉末设东莞郡,治所在今沂水东北。东晋侨置于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东南,南齐末废。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于南海郡东南部置东莞郡(亦作东官郡),以旧有的司盐都尉(即前之番禺盐官)何志为首任东莞郡太守,领辖宝安、安怀、兴宁、海丰、海安及欣乐等六县,东莞郡治所与宝安县治所同设在南头。而香港地区已改为隶属东莞郡宝安县。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仍沿前制。隋朝时期,废东莞郡,将其地归入南海郡,宝安县辖地亦改为隶属广州府南海郡。今广东省东莞县置于唐代。

  2、堂号(缺) 宗祠对联  竹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州官清节;国相盛名。

  ——佚名撰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竹承构,开元年间任宣州刺史,缉拿为非作歹之徒,惩办贪污渎职之官,境内清明。与大理少卿班景倩同风格,当时号称“班竹”。下联典指东汉东莞人竹鲁,官下邳相,有盛名。 历史典故竹王夜郎侯  在《后汉书》与《华阳国志》均记载了一个很艳美的传说: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这就是夜郎王。

  由于夜郎国王是竹王,因此夜郎文化的主要内涵就是竹文化。夜郎竹王神话的流传范围很广,东北亚、东南亚、南洋群岛、日本等地均有类似的竹子生人的传说,为此,夜郎文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

  夜郎部族自称是竹王之后,祭祀竹王则就是一项极隆重的活动。新晃昔时,今兴隆柏树林的竹山溪口有座规模很大的竹王庙,每年三月三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和盛大的集会。赛歌、赛舞、赛鼓、赛锣、赛牛、赛鸟、赛芦笙,称之为赛竹王。届时,湘、黔、川、桂邻近地区的群众雀跃蚁涌而至襄万盛事。《后汉书》载: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之谓也。这与新晃清代以前的八大胜景之一的竹王庙和三太子神像完全吻合。 夜郎新晃  《史记》、《汉书》在解释夜郎部族特征的均说: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新晃群众皆惯一村一寨聚居,且多是同姓宗,若二、三姓同寨,则各姓分片居住。古侗族男子皆结髻,戴圈环,时代迁移,男子椎结已改变,但仍包青侗布帕。妇女发髻仍很流行,未婚女子的发髻花样更是繁多。

  古夜郎新晃的傩戏最引人注目。傩是以祭稻神为主的农业祭祀。据了解,新晃是我国稻作文化、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延续至今的稻作、傩、巫、竹、船、酒、祭祀、雀巢、山歌待文化,古朴厚重,扑朔迷离。日本的稻作文化与新晃稻作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极可能就是从新晃传入日本的。

  谈及巫傩,人们会顿感神秘诡异。1997年9月,日本民俗学专家秋原秀三郎教授、日本中部大学教授黄强博士和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专家林河及知名女作家刘芝凤到新晃天井寨考察民俗,看了寨里的傩祭戏咚咚推后,中日民俗学专家兴奋地说:找遍东南亚,到过世界许多国家,还从没见过如此古老又保持完整的稻作文化遗风。

  新晃流传至今的夜郎巫傩文化主要有傩技、傩祭咚咚推、傩堂戏、冲傩等。

  傩技即上刀山、过刀桥、踏火海、踩红犁、衔红铁之类的绝技。2002年12月6日,记者在新晃参加国际画眉节采访,有生第一次开了眼界。傩技表演者是来自寨子的寨民,一番敬祭内容走过,气氛顿显诡异、惊怖。寨民一个双脚赤脚,踏在烧的通红的钢犁板上移动,脚板下焦烟翻滚哧哧发响;一个嘴叼通红的犁头悠然绕行;几米远已热浪袭面,真不知他们是人还是精灵?再一个一口咬下半个啤酒瓶,咔哧咔哧如吃花生;紧接着一个寨民开始赤脚上刀梯,这里的刀梯与别处不一样,一把把锋利的钢刀呈V字型向上摆布,寨民如履平地爬上爬下,时不时来个叫观众失声惊叫的险招。直令我头皮发炸,心跳加速,冷汗直冒,恍入幻境。事毕,我用手指试下刀刃,嚯!比剃须刀还快!

  傩祭咚咚推,整个祭祀活动都是在舞蹈中进行,锣鼓打节拍伴舞,两声鼓声一声锣音无限反复,咚咚推因此而名。时至今日,一些地区只是保持着傩戏祭祀用的面具,唯新晃天井寨流传至今,并保持了原始遗风。

  傩堂戏,意在堂屋里演的傩戏。今湘、鄂、川、黔、桂及滇东南部分地区仍活跃民间,在新晃保存得尤为完整。

  冲傩,实际地一种巫文化活动。新晃旧俗,谁家若有病人,尤其是女人精神失常一时医不好者,即被认为邪家作怪,要请巫师入堂做法作法驱邪。新晃冲傩异于别处,设坛是形式,重要的是捉虫,即巫师做法后,对象便身不由已往外跑,至某处说有虫,人们就去挖,还真能挖出这种或那种的虫与蛙。说是脏虫子偷了病人的魂,除了虫病就好了。其主要内容又叫追魂,巫师做法后要用绳子牵童子。童子必男性但岁数不限,不论是否做过,入法后他会变个样,去吃筐里的稻谷,有时会连碗都吃掉,然后扛起个桃木架出门便跑,由于童子跑的太快,所以就用草绳捆住他的腰。当他人说,不论在何处,童子认为有妖气,就会在那里崩跳不停,跟去的人就往往会挖出虫子来。

  浓郁的侗、苗等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夜郎文化的内容,如侗俗、侗吃、侗款、侗垒、侗戏、侗桥楼、侗歌舞等,构成了夜郎文化的精髓。 竹姓改竺姓的由来  从前,我国只有姓“竹”的,而没有姓“竺”的人。有一年,竹姓中有位姑娘被选进皇宫,得到皇帝的宠爱,后来做了皇后娘娘。有一回,皇帝接见一个外国来使,请皇后作陪。行礼以后,皇后站着不坐。皇帝觉得有失体面,回到后宫,皇帝追问情由。皇后奏称:“家族里向来有个规矩,“竹”字下面二只脚,竹姓人只准站立不准坐。”皇帝听了哈哈大笑,命人拿过笔来,在竹字下面划了二横。变成“竺”字,说:“今后你们家族就姓“竺”吧!可以随意就座,不用再站着吃饭、做工了。”

竹姓 竹氏家谱 竹姓起源 竹姓名人 竹姓的来源 竹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竹(Zh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竹姓与竺姓同源,以国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