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族谱,哪支哪派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王姓族谱,哪支哪派,第1张

25、摘自《白水王氏族谱》,太原堂

朝应其廷上,宗昌定见祥

云福多善庆,奕世绍书香

26、摘自《慈溪半奥王氏宗谱草谱》

积善家道隆,树德斯衍庆

孙会济其美,桂兰联以芳

崇源维绍述,立志在显扬

安康承泽永,敦厚继世长

27、《赣榆王氏家谱》,三槐堂

彩庭建厚德,全家大吉祥

青松若翠珠,锦秀乾坤常

28、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王佐倌编修的安徽《高仓王氏族谱》中记载:高仓王氏自明代洪武年间的魁公起,即使用字辈:“族自魁公来五百有余岁矣,越道光壬寅,始刊印谱,沿前人旧班行,一韵一翻,未尝增续,今亦因之。但再续两韵,寓有承启之意焉,盖幸望继之者。”文中所说的“班行”即字辈谱,也称行第。《高仓王氏族谱》所载的“旧班行”是:

仕魁祖德尊,人文振王门

志廷惠正仁,尚思应万春

永佐盛朝国,方显祖宗兴

自明初魁公的“魁”字辈,传500年,到清光绪年间的王佐倌“佐”字辈,已传20代。光绪二十三年所修的族谱,又增续20字的“新班行”:

修齐敦孝友,辅弼笃忠贞

承继延朱绪,贤良世代生

29、山西《太原王杨氏支谱》(清同治木刻本)

[统派]

富贵戎开宗清

忠厚宽平纯懿

端严简直廉明

[支派]

百代衣冠庆满堂

[统派]

似续前徽永,诒谋召吉祥

德超珠玉美,品重芷兰芳

礼乐遵周鲁,经纶轶汉唐

功成名愈盛,千叶发馨香

30、浙江鄞县《蛟川王氏宗谱》(清光绪木刻本)

[本支行名歌]

天文大元道,伯嘉尚世宗

储学功成久,德高智广崇

安康振善吉,荣盛维思同

英俊继懋秀,福祚锡其中

礼义治家法,朝廷名昌隆

[本支行次歌]

追叙本源迩,祖训遗泽长

绳蛰千万亿,寿禄庆封疆

雍睦纲领整,歌颂海波扬

兰芳与桂馥,言顺绵书香

后天共济美,蜚声迪忠良

31、广东谱宁县王姓字辈谱

[族号]

海广天宽,山高水长

龙腾凤舞,芝秀兰香

文武蔚起,国家祯祥

积善余庆,万世永昌

[书号]

开贻厥孙,谋燕翌子

纪志述事,敦伦饬纪

世德作求,遐福降尔

荣祖耀宗,诵扬书史

32、广东广州、南海王姓字辈谱(其先来自江西云都)

祖宗文昌永,声若海国扬

世传开百粤,万载衍其祥

[左昭·名上之次序]

日兆嘉维敏,章华国尚珍

芳名垂远著,懿德庆长新

积善传孙子,定昭福祉臻

[右穆·字上之次序]

启发仲景隽,文心达性天

高才光海宇,立场继渊源

试汝登科第,簪缨奕社绵

33、福建同安松柏林王姓字辈谱:

太原一本,姓卜三槐万春

魁名永耀,文章万国重新

精忠笃孝,尔其克家敦伦

34、福建同安由礁社王姓字辈谱:

一二三四五,光宗伟继天

子祺行仕志,臣愿学良贤

仁义礼智信。

35、江西南城王姓辈谱:

必得朝源国家乃兴

36、湖北天门王姓字辈谱:

天门王家邦,盛才学克全

37、新加坡江兜王氏世系,源于福建省福清县江兜乡,而其祖先又来自福建南安县石鼻尾。新加坡江兜王氏一直采用祖先厘订的字辈谱取名,其字辈谱的文字与福建江兜乡完全一致,其字曰:

(名谱)希孔孟学,常志圣贤,显祖荣宗明世德;

(字谱)述尧舜道,惟存孝悌,振声绍武裕孙谋。

据资料,新加坡江兜王氏各房,现多已传至“声”字辈与“绍”字辈。“声”与“祖”同辈,

“绍”与“荣”同辈,其区别在于取自名谱或字谱。

38、福建福鼎县某地1977年重修的《太原郡王氏宗谱》的字辈谱是:

[新增名行]

青缃欣再起,理性有根源

玉树联生茂,三槐俊秀贤

彦才诚宝贵,硕士必优先

民主新时代,和平喜盈添

祖泽垂千载,敦伦庆奕年

[新增字行]

克俭承前绪,存行启后延

子孙传进步,礼义广义田

丕达流芳长,显耀福长绵

日月开祥兆,星辰曙旭全

光辉齐秉现,朗曜照上乾

39、南渡中沙支第17世至第28世的12代的的字辈为

一永文尚,远惟国天,廷家乃德

40、江苏楼王镇谱载邦汉公支规定第16世以后的字辈为

嗣丰功伟烈,效明哲仁贤

41、江苏海门王雨平反映该谱的字辈为

思古成家顺,德能信士其

42、湖北汉川马口镇油河乡

文德承家远,诗书训子闲。

才名辉楚域,槐絮卜长年

王氏派语(王灿前整理)、摘自《楚伪王氏》11修族谱王门孟伯主修民国32年善庆堂 13册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

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

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

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摘自:《王氏四修族谱》37卷 首上中下 五锡圭主修 民国35年 太原堂 40册派语:

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

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

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

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

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

方来受命旌。

3、摘自:宁乡鸟石王氏6修支谱20卷,民国28年,太原堂,20册,288×171派语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

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

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

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摘自:《王氏四修族谱》12卷首末,民国32年,太原堂 16册

派语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

修礼立义,守本安常

兴家成业,锡庆致祥

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摘自:湖南益阳《王氏四修宗谱》21卷首 王碧林主修 民国13年太原堂木活字本 11册派语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

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

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

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

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老谱历传派语:

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

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太多了,而且各地各分支都不一样。给你一些参考吧。 王氏派语(王灿前整理) 1、摘自《楚伪王氏》11修族谱 王门孟伯主修 民国32年 善庆堂 13册 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 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 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 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摘自:《王氏四修族谱》37卷 首上中下 五锡圭主修 民国35年 太原堂 40册 派语: 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 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 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 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 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 方来受命旌。 3、摘自:宁乡鸟石王氏6修支谱20卷,民国28年,太原堂,20册,288×171派语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 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摘自:《王氏四修族谱》12卷首末,民国32年,太原堂 16册 派语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 修礼立义,守本安常 兴家成业,锡庆致祥 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摘自:湖南益阳《王氏四修宗谱》21卷首 王碧林主修 民国13年太原堂木活字本 11册 派语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 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 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 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 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老谱历传派语: 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 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6、王氏续修支谱8卷,民国癸酉年,太原堂,存7册,305×198缺卷3 派语 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 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 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 ,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7、摘自《王氏族谱》光绪十二年 文德堂 派语 二房车礁旧派序:宗派始均千,卽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 第联 二房鸭头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德万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兴家国盛,思昭四 第联 二房西陂滩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纲政,用世万兴天。单懋崇宏盛,思昭 甲第联 三房马鞍山旧派序:钧千万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国宗,先仕荣华家,思昭甲第联 四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联 五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贞万单湖广,尚兴继承焉,念宗祖显达,思昭甲第联 六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万,世崇兴绍先,显继宗行永,全昭早第联 七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九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八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九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 茂元公伯万,允本盛兴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九房七星台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师金彦太古,子兴胜崇绵。孔孟儒风大,思昭 甲第联 8、摘自:《楚伪王氏八修族谱》民国癸未 太原堂 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 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 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 熙朝荣后彦,宝树植庭槐 9、摘自湖南浏阳 《王氏族谱》 8卷 王克如主修 民国壬子年槐荫堂木活字本 8册 派语 凿石支派字: 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 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10、摘自《长沙王氏六修族谱》11卷首3(3有之5)末,王兆琨主修 民国38年,德瑰堂铅印本 19册 派序: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 (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句,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 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 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11、摘自《王氏支谱》 派语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12、摘自湖南常德《 王氏家乘》 10卷首 王玉山等纂修 光绪20年 德符楼12册 派语 (东阳十甲)成龙致世时,永大钦朝思,言事道心立。 (东阳二甲)成龙致世时,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 (东阳三四)成龙致世时,一大□□应,言事道心立 (东阳九甲)成龙致□□,廷时一齐国,言事道心立 (慈利县城)成龙玉本□,之守国仕□,锡朝万邦永 (王家湾) 芳成祖乐□,永本廷然良,国事道惠大 (坪潭等处)成龙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13、摘自:《硕旧王氏重修族谱》 不分卷 道光14年, 2册 派语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 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14、湖南益阳《王氏四修通谱》9卷首,王成功等修,民国36年,木活字本,107册 派语 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为楚宝,儒作国珍,典型克绍,动业能宏,承 恩锡命,显新扬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15、湖南湘乡《牢田王氏续修族谱》39卷首末 王忠恒纂修 民国7年,亲亲堂 木活字本 2 0册 派语: 原订编排,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 又: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16、湖南安化《王氏续修族谱》7卷首上下,王沛生等主修 光绪戊年,三槐堂,木活字本, 9册 派语 续修旧派语: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 ,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 续修新派语: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 ,家声傅必盛,前武克相绳。 17、我们王家自南宋初年(公元1127年)先祖王均彝从江西迁入湖南平江至今已传27代,我家 祖宗王旭公是三槐堂王佑公的三子(佑公三子懿、旦、旭)。我们的辈别可能不一样,我们的 是: 均千万仲福,景世新昌宗,汉楚尚朝添,希嘉近绍先,思昭甲第联,徽猷原有自等等等等,我 是原字辈又叫王原铭 18、永承宝烈,允纪嘉光,尚景时泰,宗汉克昌,华廷兴振,德及遐方( 王剑) 29、我原藉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镇长石何仙庙跟新屋王家,原有王氏宗祠, 宗谱己不存 ,只知堂号:植本堂,家谱尚存,堂号:承启堂 只知第十六世起 排行字辈是:久大观光 奕 世传芳 继承启绪,希望知情族人 互相联系 增进乡谊 20、上启进文思,丹大升朝国,有成献正印,四海龙鲤锦(王文君) 我支谱字:英学志国德 泽起逢文世 有庭韶荣日 明仕继登朝 22、我们是太原王氏,王十郎的后代,据传王大郎在山东,字辈如下: 校友传家政,诗书献国恩,依冠联甲第,事业造槐庭, 忠信辉先烈,培然玉厚礅,堂中需桂柏,禄位震乾坤。 23、我们是安徽省寿县一三槐堂王姓的一支, 我们现在能记得的辈份是 亭街珍穗庆 家世永安康 有学传宗远 景德继续长 24、“大化如春日 芳时显盛宗 英雄豪俊杰 世代永兴隆 功业辉云汉 文章映斗宸 鸿规开继起 介寿字天申”我希望搞清太原王氏迁徙到南昌再分支到浏阳之间地过程。我手头有一部族谱 25、摘自《白水王氏族谱》,太原堂,朝应其廷上,宗昌定见祥,云福多善庆,奕世绍书香。 26、摘自《慈溪半奥王氏宗谱草谱》,积善家道隆,树德斯衍庆。孙会济其美,桂兰联以芳, 崇源维绍述,立志在显扬。安康承泽永,敦厚继世长。 27、《赣榆王氏家谱》,三槐堂,“景裕。彩庭建厚德,全家大吉祥。青松若翠珠,锦秀乾坤 常。” 28、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王佐倌编修的安徽《高仓王氏族谱》中记载:高仓王氏自明 代洪武年间的魁公起,即使用字辈:“族自魁公来五百有余岁矣,越道光壬寅,始刊印谱,沿 前人旧班行,一韵一翻,未尝增续,今亦因之。但再续两韵,寓有承启之意焉,盖幸望继之者 。”文中所说的“班行”即字辈谱,也称行第。《高仓王氏族谱》所载的“旧班行”是: 仕魁祖德尊,人文振王门。志廷惠正仁,尚思应万春。永佐盛朝国,方显祖宗兴。 自明初魁公的“魁”字辈,传500年,到清光绪年间的王佐倌“佐”字辈,已传20代。光绪二 十三年所修的族谱,又增续20字的“新班行”: 修齐敦孝友,辅弼笃忠贞。承继延朱绪,贤良世代生。 29、山西《太原王杨氏支谱》(清同治木刻本) 〔统派〕富贵戎开宗清,忠厚宽平纯懿,端严简直廉明。 〔支派〕百代衣冠庆满堂 〔统派〕似续前徽永,诒谋召吉祥。德超珠玉美,品重芷兰芳。礼乐遵周鲁,经纶轶汉唐。功 成名愈盛,千叶发馨香。 30、浙江鄞县《蛟川王氏宗谱》(清光绪木刻本) 〔本支行名歌〕 天文大元道,伯嘉尚世宗。储学功成久,德高智广崇。安康振善吉,荣盛维思同。英俊继懋秀 ,福祚锡其中。礼义治家法,朝廷名昌隆。 〔本支行次歌〕 追叙本源迩,祖训遗泽长。绳蛰千万亿,寿禄庆封疆。雍睦纲领整,歌颂海波扬。兰芳与桂馥 ,言顺绵书香。后天共济美,蜚声迪忠良。 31、广东谱宁县王姓字辈谱 〔族号〕海广天宽,山高水长。龙腾凤舞,芝秀兰香。文武蔚起,国家祯祥。积善余庆,万世 永昌。 〔书号〕开贻厥孙,谋燕翌子。纪志述事,敦伦饬纪。世德作求,遐福降尔。荣祖耀宗,诵扬 书史。 32、广东广州、南海王姓字辈谱(其先来自江西云都) 祖宗文昌永,声若海国扬。世传开百粤,万载衍其祥。 〔左昭·名上之次序〕日兆嘉维敏,章华国尚珍。芳名垂远著,懿德庆长新。积善传孙子,定 昭福祉臻。 〔右穆·字上之次序〕启发仲景隽,文心达性天。高才光海宇,立场继渊源。试汝登科第,簪 缨奕社绵。 33、福建同安松柏林王姓字辈谱: 太原一本,姓卜三槐万春;魁名永耀,文章万国重新;精忠笃孝,尔其克家敦伦。 34、福建同安由礁社王姓字辈谱: 一二三四五,光宗伟继天,子祺行仕志,臣愿学良贤,仁义礼智信。 35、江西南城王姓辈谱:必得朝源国家乃兴 36、湖北天门王姓字辈谱:天门王家邦,盛才学克全。 37、新加坡江兜王氏世系,源于福建省福清县江兜乡,而其祖先又来自福建南安县石鼻尾。新 加坡江兜王氏一直采用祖先厘订的字辈谱取名,其字辈谱的文字与福建江兜乡完全一致,其字 曰: (名谱)希孔孟学,常志圣贤,显祖荣宗明世德; (字谱)述尧舜道,惟存孝悌,振声绍武裕孙谋。 据资料,新加坡江兜王氏各房,现多已传至“声”字辈与“绍”字辈。“声”与“祖”同辈, “绍”与“荣”同辈,其区别在于取自名谱或字谱。 38、福建福鼎县某地1977年重修的《太原郡王氏宗谱》的字辈谱是: 〔新增名行〕青缃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联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宝贵,硕士必优先 。民主新时代,和平喜盈添。祖泽垂千载,敦伦庆奕年。 〔新增字行〕克俭承前绪,存行启后延。子孙传进步,礼义广义田。丕达流芳长,显耀福长绵 。日月开祥兆,星辰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朗曜照上乾。 39、南渡中沙支第17世至第28世的12代的的字辈为"一永文尚,远惟国天,廷家乃德" 40、江苏楼王镇谱载邦汉公支规定第16世以后的字辈为"嗣丰功伟烈,效明哲仁贤"。 41、江苏海门王雨平反映该谱的字辈为"思古成家顺,德能信士其" 42、湖北汉川马口镇油河乡,文德承家远,诗书训子闲。才名辉楚域,槐絮卜长年 希望对你有用!

杨家将的故事非常多,他们精忠报国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作为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族,杨家将代代都是英雄好汉,很多人都直到杨家将的一些事迹,却并不知道杨家家谱有十代英雄,他们分别是谁?你们知道吗?且听羽评郡主细细道来。

NO1火山王杨衮

杨衮出生在五代时期,从小就跟着父亲习武,之后又向神枪手夏书棋学习枪法,向飞锤将金良祖学习锤法,从此练就了一身武艺,在中原地区小有名头,曾与刘知远结拜为兄弟,之后刘知远成为后汉帝王,此时正好是辽兵入侵中原,杨衮便率军出击,之后将辽兵打败,在火塘寨自立为王。

NO2火山王金刀王杨继业

杨继业是杨衮的儿子,后去了余赛花,也就是佘太君,夫妻二人南征北战,威名远震,杨继业被称为边关八大令公之一,人称杨令公,后辽军入侵,潘仁美挂帅,杨继业为先锋,在金沙滩与辽军大战,而后被潘仁美公报私仇,杨继业又被困两狼山,碰碑而死。

NO3忠孝侯杨延昭

也称杨六郎,北宋名将,从小就跟随父亲杨继业上阵杀敌,父亲去世之后,杨延昭担任河北边防的抗辽重任,多次重创辽军,是辽军的克星,就连宋真宗也称赞他。杨延昭的民间抗辽故事非常多,基本上是围绕与寇准、潘仁美等人为主线,然而最后被奸人说还,最后去世,享年57岁。

NO4平南王杨宗保

杨宗保是杨延昭与柴郡主的儿子,年少时就从军,娶了穆桂英为妻,女儿杨金花,后来与妻子穆桂英共同破掉天门阵,父亲杨延昭去世之后,杨宗保临危受命,出兵征战西夏,然而不幸中了敌人的奸计,被困在金山,也有说被箭射杀。

NO5太平王少令公杨文广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杨宗保其实是虚构人物,杨文广文武兼收,英勇无敌,当时李青造反杨文广挂帅出征,连破三关,未曾想不久之后因为军粮丢失,杨文广中箭,幸好得到“双绝少女”曾凤英替文广疗毒治伤,宋军这才气势勇猛,一举拿下李青,正史中杨文广是病逝的,演义中是被山灵道杀死。

NO6玉面虎杨怀玉

杨怀玉因为父亲杨文广被困庆州,后冒名投亲偷盗解药,又娶了孟九环为妻,是北宋小说里面的虚构人物。

NO7金锤太保杨士瀚

宋神宗时,遭到北方泥雷国等诸多国家联合入侵,杨怀玉被困,杨士瀚带兵前去扫北,之后又巧遇杨士鹏,最后历经艰险,凯旋而归,宋哲宗时,杨士瀚战死疆场。

NO8杨金豹

杨金豹在父亲杨士瀚战死之后失踪多年,据说长眉老祖收下杨金豹之后,教他读书写字,让他和睡眼金睛兽在一起练习武艺,之后认祖归宗到金陵救难,杨金豹下山连破东门和南门,最后解救杨家。

NO9杨满堂

宋徽宗时,杨满堂风老太君的命前往京城探亲,在飞鹰涧就下芷兰公主,还认识了萧玉姣,之后被萧玉姣陷害入狱,又协助杨满堂大破双峰寨、借路一卷山、智取太原府,令杨满堂难辨敌友。最后二人互生情愫,喜结良缘。

NO10杨再兴

杨再兴是南宋抗金名将,后来投降岳飞,跟随岳飞抗金,曾试图单枪匹马擒获金兀术,结果失败后单骑而归,后与与金兵在小商桥相遇,因为寡不敌众,被金兵乱箭射死。

血战小商河

你说的是杨玉环吧,

杨贵妃天资聪颖,善于迎奉,又通晓音律,能歌善舞,美貌倾城,唐玄宗沉溺于杨贵妃的姿色之中,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日子。范阳掀起的战火惊醒了二人的美梦,杨贵妃随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后,不幸成为战乱的牺牲品,至今其下落仍让后人追寻。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门。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其宠妃杨玉环死于马嵬驿。这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幕,不知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咏叹。然而,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团,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当然,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其实,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历史揭密:绝色美女杨贵妃究竟有没有亡命去日本

斯 米

杨贵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历代文人骚客在描写她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爱情生活方面,真可谓呕心沥血,不异笔墨!但是,对于杨贵妃的死因,则说法不一,至今还是一个谜。

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是被缢死的。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奔蜀,途经马嵬驿,六军将士以咎在杨家,愤杀杨国忠,迫杨贵妃自缢,葬尸于坡前。这是历来正典史籍的普遍记载。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这一点确凿无疑,而且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新唐书》都说杨贵妃受缢死于马嵬驿,与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引杨贵妃被缢的史料更为详细: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六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唐辫宗听后,最初不肯割爱,“倚仗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却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而唐玄宗却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这样才使六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唐记》三十四)。

正典史籍几乎都是以上的记载,而稗史、传奇也有这样类似的记载。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他的好友陈鸿和王质也寓居该县。一天,他们游览仙游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异常感慨,王质建议白居易以此为题写诗,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陈鸿是位史学家,在写杨贵妃缢于马嵬驿一节时他是这样记叙道:杨国忠处后,“左右之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仅袂掩面,使牵之而云,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日本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持这一说法。如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汉学家井上靖先生,他在收集了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调,写了长达14万多字的《杨贵妃传》,把这位传奇人物的悲欢离合,描写得畅酣淋漓。关于杨贵妃的死,井上靖先生不仅与中国历代学者观点相同,而且还写了杨贵妃本人临被赐死前的态度。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则当了女道士。这种说法,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后来一些学者认为,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玉妃太真院”(即女道士院),唐时女道士院实质与青楼无异,此时她已落花飘零了,这对玄宗说来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俞平伯先生从20年代末期在《小说月报》第20卷2号上发表的《<长恨歌>及<长恨歌 >的传疑 》一文起,直到解放后,一直坚持这一观点。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亡命到了日本。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向日本电视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等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此事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有记载)。日本有种说法,说死者是替身,杨贵妃本人则远逃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据当地的传说讲,认为被缢身亡的,乃是一名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察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这一以假代真的计谋得以成功。而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飞快南逃,大约在今日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过海上的漂泊,来到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还若有其事地说:杨贵妃死后就葬在匀津的二尊院。至今当地还保存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在久津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两座立像,传说是唐玄宗为了安慰杨贵妃而特意送到日本来的,现已被日本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1984年《文化译丛》第5期)一文中则是这样记载的:“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

应该说,杨贵妃缢杀于马嵬驿,史料是比较翔实的,且已得到公认。但是,杨贵妃出逃当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说法,也言之成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地否定。

《中华族谱集成》,由张海瀛、武新立、林万青主编,16开双栏影印精装、外加锦盒函套包装,首批100册,收录李王张刘陈五姓族谱共93种。开篇收录了明代凌迪知的《万姓通谱》。《中华族谱集成》是一部列为国家古籍规划项目的填补空白的大型史籍,由巴蜀书社于1995年限量印制、编号发行。其中收录张姓族谱21种,编为20册。兹将各册所收录的张氏族谱,介绍如下:

第一册,收录明嘉靖《张氏统宗世谱》21卷,张宪、张阳辉主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原装10册。

第二册,收录清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上中下三卷,上卷又分之一、之二;中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下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张庆彬等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永思堂刻本,原装二十册。

第三、四、五、及第六册的前半部,收录民国《锡山张氏通谱》四十二卷,张轶欧、张鉴等修,民国十二年(1923)锡山宗祠寿康堂铅印本,共七十四册。

第六册的后半部,收录清光绪《张氏通谱》八卷,清道光《定阳张氏族谱》四卷。

第七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张氏宗谱》、民国《清河世系》及《清河张氏支谱》三种。

第八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家乘》、乾隆《清河张氏宗谱》两种。

第九册、第十册以及第十一册的前半部,收录清乾隆《甲道张氏宗谱》四十二卷续二卷,张图南、张元泮等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

第十一册的后半部,收录清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十六卷,张九征初修,张永清、张永泓续修,清道光五年(1825)敬思堂刻本,共十二册。

第十二册,收录清宣统《韦庄张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张坤照主修,宣统三年(1911)承德堂刻本,原装二十四册。

第十三册和第十四册的前半部分,收录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

第十四册后半部分,收录清光绪《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八卷十二集,张谦、张震祥等修,光绪十年(1884)敦伦堂刻本,分装十二册。

第十五册至第十六册之前部,收录民国《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振鹭等修,民国五年(1916)树德堂铅印本,分装二十八册。

第十六册之后部,收录民国《鹤颈漕张氏宗谱》十六卷,张道生等修,民国五年(1916)追远堂铅印本,原装十二册。

第十七册,收录清光绪《张氏六修族谱》二十一卷,张秉铨、张谷南等修,光绪二十三(1897)冠英堂刻本,分装二十一册。

第十八册,收录清同治《张氏宗谱》和民国《续修张氏族谱》两种。

第十九册,收录民国《中湘十亩丘张氏五修支谱》二十四卷末一卷,张万遂等修,民国二年(1913)大忍堂刻本,原装二十册。

第二十册,收录民国《花桥张氏四修族谱》二十卷,张效良等修,民国十七年(1928)孝友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册。 王氏第一册,收录明嘉靖《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清同治《太原王杨氏支谱》首一卷至九卷。

王氏第二册,接前册收录《太原王杨氏支谱》第十卷至二十五卷及末一卷。

王氏第三册,收录清道光《王氏家谱》六卷、清嘉庆《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乾隆《王氏族谱》二十卷。

王氏第四册,收录明天启《王谢世家谱》六册、民国《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一至第十二册。

王氏第五册,除收录《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十三至二十六册外,还收录了清宣统《黄县太原王氏族谱》。

王氏第六册,收录清光绪《高仓王氏族谱》十卷、清道光《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不分卷。

王氏第七册,收录清光绪《廷政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王庆洪等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昆陵西宅刻本,原装二十七册。

王氏第八册,收录民国《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八卷、清宣统《凤林王氏宗谱》九卷。

王氏第九册至十三册,收录清光绪《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清王钟、王承烈、王锡骥等编修,光绪五年(1879年)三槐堂铅印本,原装一二二册。

王氏第十四至十五册,收录民国《润东苦竹王氏族谱》三十二卷,民国初王振泽等修,民国二年(1913年)宗德堂铅印本,原装三十二册。

王氏第十六册及第十七册前部,收录清宣统题名《太原家谱》实为《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末各一卷,清末王熙桂、叶耀元等修,宣统三年(1911年)铅印本,原装三十册。

王氏第十七册后半部,收录民国《晋陵夹城王氏五修宗谱》八卷,民国王家璞、黄绮等同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继序堂刻本,原装六册。

王氏第十八册,收录民国《双杉王氏支谱》二十卷,民国王申农等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孝睦堂铅印本,原装十六册。

王氏第十九册及二十册前部,收录清光绪《留田王氏五修族谱》三十四卷,清王序畲、王序敏等修,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原装三十四册。

王氏第二十册之后半部,收录民国《王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民国王家宾等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槐堂刻本,原装十册。 李氏第一册,第二册及第三册前半部收录《陇西李氏四修族谱(家乘)》二十五卷,首四卷。民国李树声、李承庆等修,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原装三十八册,四〇四六页。

李氏第三册后半部收录《竹马馆东李氏宗谱》十一卷,附唐簿一本。民国李然等修,民国九年(一九一八年)如在堂刻本。原装十三册,一四二七页。

李氏第四册收录《三桥李氏宗谱》二十卷首末各一卷,民国胡德坊、蔡和铿等修。民国十九年(一九三〇年)崇礼堂刻本,原装十册,一七〇三页。

李氏第五册、李氏第六册及李氏第七册前半部,收录《锡山李氏世谱》五卷,首一卷,清李廷荣等修,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年)雍穆堂铅印本,原装四十八册,四七二一页。

李氏第七册下半部及李氏第八册收录《开沙李氏宗谱》三十卷首末各一卷,民国李锡纯等修,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介祉堂刻本,原装三十六册,二五四四页。

李氏第九册,李氏第十册上半部收录《三江李氏宗谱》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李惠等修,道光十年(一八三〇年)刻本,原装二十册,二〇七四页。

李氏第十册下半部收录《李文庄公家乘》四十六卷首一卷,清代李萼荣等修,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刻本,原装十六册,一六七五页。

李氏第十一册、李氏第十二册收录《义门美溪李氏宗谱(家乘)》一〇五卷,首一卷,末三卷。民国李平阶、李廷植等修,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二年)百田堂合刻本,原装二十八册,三〇五〇页。

李氏第十二册下半部收录《高密李氏家谱》四卷首一卷。清李锡符等修,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石印本,原装六册,五六八页。

李氏第十三册及李氏第十四册前半部收录《李氏宗谱》三十四卷,首末各一卷,清李魁元、李同镜等修。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年)衍庆堂刻本,原装三十一册,三二一三页。

李氏第十四册下半部收录《慈峰李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李应果等修,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世美堂刻本,原装八册,八二〇页。

李氏第十五册上半部收录《合肥李氏五修宗谱》二十二卷,民国李经方、李国松等修。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铅印本,原装十二册,一一四二页。

李氏第十五册下半部及第十六册上半部收录《馆田李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李嘉宾,李志洙等修,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年)刻本,原装二十六册,二四三四页。

李氏第十六册下半部收录《杞县李氏宗谱》(不分卷),民国李家顺、李家铎等修,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石刻本,原装四册,二一一页。

李氏第十七册、李氏第十八册收录《龙船港李氏五修族谱》三十四卷,清李秉人、李齐荫等修,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西平堂刻本,原装三十三册,三四八一页。

李氏第十九册及李氏第二十册上半部收录《邵东李氏三修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三卷。清佚名修(原谱序后修谱人落款为「阖族裔孙」),宣统三年敦睦堂刻本,原装二十二册,二九七〇页。

李氏第二十册下半部收录《额塘李氏家谱》八卷,民国李永远、李永鸿等修。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敦睦堂刻本。原装八册,五四〇页。 第一册

《起霞刘氏宗谱》十卷首末各一卷/(清)刘秉桢等修,——光绪三十年(1904)叙伦堂铅印本,——原装八册,——共750页。

洪洞《刘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刘殿凤等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原装十六册,一一共1147页。

第二册

《刘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刘锦球等重修,——同治十三年(1874)敦睦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第十九卷上,未修),——共1900页。

第三册

《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清)刘国生等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铅印本,——原装二十二册,——共2267页。

第四册

江苏江阴《刘氏宗谱》二十卷首末各一卷/(清)刘敦安等修,——光绪三十四年(1908)树德堂铅印本,——原装二十二册,——共1586页。

第五册

浙江馀姚《馀姚开原刘氏宗谱五编》十四卷首末各一卷/(清)刘黻廷等修——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铅印本,——原装十四册,——共1617页。

第六册

彭城《宛旌礼村刘氏世谱》(又名《彭城刘氏宛旌村世谱》)二十九卷/(清)刘笑山、刘仙洲等修,——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原装十二册,——共1833页。

第七册

《浦城刘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刘焕尧主修,——民国五年(1916)刻本,——原装十六册,——共1654页。

第八册

湖北仙桃《刘氏宗潜》二十九卷首—卷/刘中善主修,刘以孝总纂,——民国十四年(1925)藜阁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共2298页。

第九册

《湘潭桥头刘氏三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刘民彝等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亲亲堂刻本,原装十二册,——共991页。

第十册

湖南湘潭《中湘升廷山刘氏三修族谱》十六卷/(清)刘训濂、刘训芝等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天禄堂刻本,——原装十五册,——共1272页。

第十一册

湖南宁乡《沩宁刘氏族谱》二十一卷/(清)刘润化等主修,一一光绪十三年(1887)序伦堂刻本,——原装二十一册,——共2157页。

第十二册

湖南醴陵《醴西玉堂刘氏四修族谱》二十四卷/(民国)刘世范、刘德璜等修,——民国五年(1916)授经堂刻本。——原装二十册,一一共1759页。

第十三册

湖南湘乡《白石刘氏四修族谮》十四卷/(民国)刘春池等修,——民国十四年(1925)藜阁堂刻本,一一原装十册,——共1016页。

湖南湘乡《三舍刘氏六修家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清)刘氏合族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原装二十二册,——共2232页。

第十四册

河北沧州《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清)刘玉策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共237页。

第十五、六册

湖南邵阳《邵陵刘氏家谱》五卷首一卷/(民国)刘春蓉、刘春沾等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藜照堂刻本。——原装三十册。——共7480页。

第十七册

江苏溧阳《中梅刘氏续修家乘》十六卷/(民围)刘兴开、刘昌明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道胜堂刻本。——原装十八册,——共1318页。

《湘潭刘氏四修族谱》(亦称《中湘石潭刘氏四修族谱》)十五卷,——前册收录第一至六卷/(民国)刘懿德、刘绍基等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怡怡堂刻本,——原装十五册,——共1092页。

第十八册

《湘乡城江刘氏续修族谱》二十卷/(民国)刘国安主修.——民国六年(1917)彭城堂刻本。——原装十九册.——共1523页。 第一册——《毗陵双桂里陈氏宗谱》页数:1077

第二册——《剡北陈氏家谱》页数:889

第三册——《石城陈氏族谱(上)》页数:901

第四册——《石城陈氏族谱(下)》页数:849

第五册——《锡山陈氏宗谱》页数:790

第六册——《续修陈氏君实公支谱》页数:941

第七册——《流璜陈氏宗谱》页数:917

第八册——《桂阳泗州寨陈氏续修宗谱(上)》页数:914

第九册——《桂阳泗州寨陈氏续修宗谱(中)》页数:761

第一○册——《桂阳泗州寨陈氏续修宗谱(下)》页数:803

第一一册——《务阳陈氏族谱》页数:962

第一二册——《中湘陈氏族谱》页数:995

第一三册——《白汑陈氏六修族谱》页数:879

第一四册——《义门陈氏十三修宗谱(1)》页数:910

第一五册——《义门陈氏十三修宗谱(2)》页数:837

第一六册——《义门陈氏十三修宗谱(3)》页数:831

第十七册——《义门陈氏十三修宗谱(4)》页数:836

第十八册——《义门陈氏十三修宗谱(5)》页数:766

第十九册——《义门陈氏十三修宗谱(6)》页数:961

第二○册——《桂城陈氏族谱》页数:775

  杨氏字辈排行

  重庆开县 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重庆巫山 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

  重庆大足 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湖北沔阳 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远世代克成

  湖南龙山 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湖南湘乡 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四川达州 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四川广安 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

  四川巴中 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安徽安庆 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江苏六合 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辽宁抚顺 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陕西安康 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广东汕尾 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贵州毕节 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山东临沂 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起源源流,杨(Y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自姬姓:

  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②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③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2、源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3、源于改姓而来:

  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①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②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③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④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好家风好家训征文精选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下面有我整理的好家风好家训征文精选,欢迎阅读!

 好家风好家训征文精选

 “校有校规,家规家规”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问到“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这些问题,同学们就会傻眼了。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坚定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记得在小的时候,我每次去和好朋友玩儿,都会忘记爸爸或妈妈规定的时间回家,玩儿的尽兴的时候就会很晚回去。让大人们很着急,于是妈妈就对我很认真地说:“我们是怎么规定的时间,为什么每次都不遵守规定,这么晚才回来。现在我们就规定,同样的错误不可以犯三次,同意吗”我点了点头,并向妈妈保证下一次一定遵守规定,按时回家。

 好景不长,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次暑假的时候,我的作业完成了,就去找朋友玩儿,妈妈告诉我最晚六点半回家,不要影响别人家吃饭的时间,我同意了。我们玩儿得非常开心,她的妈妈再三邀请我在她家吃饭,我欣然的接受了。过了一会儿,妈妈打电话要我回家,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为已经超过七点半了。一回到家,就被妈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我知道自己的错误是没有准时回家,并且在别人家吃饭不光打扰了别人,也给别人带来负担。暗下决心,绝不再犯。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家风、家训、家教”是什么。“家风”是一家子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家就再也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如果没有“家训”,那么就会把后代宠坏,只有让他(她)知错就改,然后再慢慢教育(她)。我想这就是“家风、家训、家教”吧!

 好家风好家训征文精选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校有校规,家有家风。”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问道“家规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多同学就会唯唯诺诺,说不清,道不明了。而我每天都生活在家里这片蔚蓝、温暖的天空中,虽然自由自在,却是有着家规这条看不见的航线在指引着我一路前行的方向。下面我就和大家谈一谈我家的家规家训。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谱即是承载家文化的工具,互联网家谱是新一代承载家文化的工具。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当然,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立好家规特别重要。而家规应该从培养孩子的习惯入手。小孩子是一张白纸,你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培养好的习惯会使他终生受益。我家自然也不例外。

 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孝顺老人,以礼服人。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绝对不做违反道德与法律的事,不做伤害他人的事,“德”是当头一棒。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家的孝不重大节,却重小节。吃饭的时候家里的餐桌的座位安排,老人在中间,依次排开一个简简单单的座位安排中却包含着长幼尊卑和浓浓的孝义,体现了我们对老人的尊重。吃饭时先动第一筷的是老人,接着我们才捧起饭碗在浓浓的家和的氛围中吃饭,更表现出了我们对老人的孝顺与恭敬。

 礼,我从小就教导孩子应该讲礼貌,对待他人要有礼貌,不说脏话不辱骂他人,做一个文明有礼貌的人,而不是让人人都唾弃的人;礼还是要有诚信,我认为,在我孩子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中,诚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家小孩的思维不如别的小孩那样敏捷,所以我认为,假如我的小孩拥有好的品格,将来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特别重视我家孩子行为品格方面的教育;礼还要做错事就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一味的逃避。

 家规,每户人家的规矩都不一样。

 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我家在吃饭时真应了那句“食不言,寝不语”。吃完饭后,不可以将筷子放在碗的上方,要放在桌子上,这就代表你已经吃好了。如果桌子上有鱼刺、骨头等等要用筷子将它们扫入碗内。做完这些事还不能走,要等到大家都吃完才可离桌。

 有一个家规是净,拿完衣服必须要摆放整齐,起床之后把被子叠起来,在家里制造的垃圾不能随便扔,必须要扔在垃圾桶里,每天一次必须去倒,要维持自己房间的卫生,自己房间的地面要拖干净。脏衣服自己要清洗,不能堆了很多之后再去洗,即使在外面也会是一样。一个“净”字真的是可以形容我家的规矩。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我们家的重要规矩之一,孩子很小开始,我就让他自己坐车去爷爷奶奶家,自己若是轻度感冒了,就要自己去买药吃药,这看似让那么小的孩子去做这些事是很残忍,但这也是不让他养成依赖别人的坏毛病,从小就独立,他会比别人家的孩子生活经验丰富就不会是未来的有事就回家,让父母解决了。

 我们家还有一个家规—事不过三。有一次晚饭后在公园里散步,由于凳子上被人踩过,所以我掏出一张纸,将凳子擦干净,随手一丢就没了。一位清洁工人走了出来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没教养,随地乱丢垃圾。”我听她这么一说,我的脸立马红了。我一边道歉一边跑去吧至今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去,这才平息了清洁工的怒火。

 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家风就是家规,有了好的规矩才能有条不紊,有了好的家风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每个家庭的家规都有所不同,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是家规的载体。在生活点滴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以上就是我家的家风家规,我希望我家的家训、家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因为它们代表的是我们家的良好形象。我会把这这些家规家风发扬光大,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中去!

 好家风好家训征文精选

 “诚朴、向上,尊老爱幼;勤劳、调和,家和万事兴”——走进马鞍山乡民张龙兴的家,案角这块特别的“家训牌”很是有目共睹。这些年,杨王村乡民鼓起的“践行好家训”、“培育好家风”的做法,已在奉贤蔚成风气。

 跟着媒体的宣扬和报导,家风这个词不经意间闯入了大家的视野。尽管大家对家风并不生疏,可是终究啥是家风恐怕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有人说家风即是诚信做人,也有人说家风即是尊老爱幼;有人说家风即是勤劳仁慈,也有人说家风即是节省文明。尽管家风有着文字

王姓族谱,哪支哪派

25、摘自《白水王氏族谱》,太原堂朝应其廷上,宗昌定见祥云福多善庆,奕世绍书香26、摘自《慈溪半奥王氏宗谱草谱》积善家道隆,树德斯衍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