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发源于哪里?
基督教发源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地区的一座城市,以色列将其视为本国首都且实际控制全城,而联合国观察员巴勒斯坦国认为其东部为本国首都。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史前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亚伯拉罕诸教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亚伯拉罕诸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以及一神论)的圣地。
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这里受难、埋葬、复活、升天。伊斯兰教亦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2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事件。
耶路撒冷名称的来源
耶路撒冷名称的来源尚无法确定。在希伯来语中,Yerushalaim这个名字可以理解为yerusha(遗产)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词。另一个比较普遍的解释是它将《圣经》里两个城市的名字结合在一起: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耶布斯是希伯来人来到当地之前,迦南人为该城所起的名字;而撒冷这个地名出现在《创世纪》14章,是大祭司麦基洗德的住处,他为来到这里的亚伯拉罕祝福。
感谢神!
地上的人都有家谱,有的叫族谱。主耶稣也有家谱,圣经记载主耶稣的家谱,一直往上最后追溯到了亚当和夏娃,而造他们的是上帝。我们的族谱也是一样,往上追溯到最后,都到了上帝那里。所以,真正要纪念的族谱,乃是真神耶稣!唯有他是上帝在世上的显明!人应当感恩,感谢神把我们带到世上,让我们享受他的爱!并且神赐下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为人的罪上了十字架,担当了人一切的罪,使凡信耶稣的,都罪得赦免!愿神祝福每一个信靠耶稣的人!
愿神赐福与你!
其实,耶稣就是“道成了肉身”的上帝。因为耶稣说:我与父原为一(约10:30)。
耶稣是因圣灵感孕,由童女所生。所以,耶稣既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
耶稣既然是完全的人,所以就有家谱。
要说上帝有人的家谱,那就是上帝“道成了肉身”来到世上做为人子的耶稣的家谱。
按照《新约》说法,犹太人耶稣在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犹太省地区传道。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为真理作见证(约18:37)、教导人“爱上帝”及“爱人如己”(利19:18,民15:37-41,申6:4-9,11:13-21)、先求天父的国和他的义(太6:33)等道理。
根据基督教福音书的记载,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国下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会因而得罪罗马政府,犹太公会的权利与地位有可能不保(当时大祭司的任免完全是由帝国政府掌控),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约11:48-50)。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死。圣经新约对此解释为圣经旧约所预言神所差遣的救赎主耶稣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为代罪羔羊,流出自己的血,让罪人得赦免。
根据基督教新约的记载,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教会。
真的有过耶稣这个人。
耶稣是真实存在的。许多历史学者对于耶稣的认识更多的是宗教创建人,而没有把他当成神,只不过历史上的耶稣很神话中的耶稣属于两种性质的人。耶稣在宗教里的记载是他以人类肉身的方式降临世间,以受难而死的方式替人类赎罪,又以死而复活的方式拯救人类。
然而在宗教之外的记载证明的是历史上这个人物的存在。可以从耶稣出生创建宗教的那个时代记载,以及对基督教有不同看法的学者的言谈资料里能够考证。在圣经中对耶稣的描述,能够形象细致的得出耶稣的肖像。在耶稣创建宗教被处死的事迹真实存在于罗马军官的文字资料中。
人们对耶稣的评价
对于基督教徒而言,耶稣被普遍认为是上帝的儿子、救世主和人类的救赎者。他被视为伟大的先知和教导者,他的教诲和道德准则被认为是人类生活的指南。耶稣的爱和慈悲被认为是无限的,他的死亡和复活被认为是人类罪恶的救赎。
然而,对于非基督教徒或非宗教信仰者,耶稣的评价可能不同。有些人可能认为耶稣只是历史上的一位宗教领袖,对他的教义和奇迹持怀疑态度。他们可能将他的教导与其他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进行比较,并质疑他的超自然能力和神性。
以上内容参考-耶稣
基督教发源于哪里?
本文2023-10-29 19:53: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