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郑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1收藏

湖广填四川郑氏家谱,第1张

源流-四川郑氏

先秦时期郑国灭亡一支郑姓进入四川

战国时,郑国被韩国灭掉,郑国遗民以国为姓,散迁到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有的开始进入四川。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失,最早迁到四川的郑姓人究竟居住在什么地方,如今已无法考证。但根据德阳一支郑姓的家谱记载,他们是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中的郑国(郑邦,字子徒)后裔。

当时影响较大的一支郑姓,是迁居在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郑鲁家族。郑鲁的儿子郑琚,在魏国当上了大夫。郑琚的儿子郑无悔,是魏国的新筑大夫。郑无悔的儿子郑安平,最初为魏国效力,后来带着范雎投奔秦国,被封为关内侯、大将军。郑安平带着秦军与赵国交战,被困降赵,被封为武阳君。

郑安平的儿子郑徽,没有跟着父亲降赵,回到魏国继续做官。郑徽的大儿子郑昌,最开始是秦国吴县县令,后来跟随项羽起兵讨秦,被封为韩王,驻守荥阳。刘邦建立汉朝后,派韩信攻打荥阳,郑昌降汉。

还有一支是留在荥阳的郑宙家族。韩国灭掉郑国后,为安定郑国遗民的民心,封郑宙的儿子郑据为践土君(嚣阳君)。因郑武公的陵墓在嚣山(今河南广武山一带),就把嚣山之阳(南边)的荒僻土地封给郑据,叫他去守祭郑武公的陵墓。

秦汉时期西汉末年广汉郑躬发动起义

这一时期,中国迎来大一统,社会较为稳定,郑姓家族经过多年蓄势后,文功武治大爆发,达到鼎盛阶段,进入名门望族时期,以中原为中心,向四周播迁。

郑昌归顺刘邦后,为刘邦统一江山立下大功。郑昌的孙子郑当时,汉景帝时官任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历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大司农,位列九卿,被人尊称为郑庄。

晚年的郑当时遭受了一次大灾难。在推举贤士时,因听信他人谗言而出现失误,被人弹劾治罪。家人通过关系把他赎买出来,但丢了官职,成为平民。不久后,他又被重新起用,出任汝南太守。在任期间,郑当时病故,家里没钱,办丧事都是靠亲朋好友接济。

进入东汉后,郑当时的后裔郑兴,官任靖南将军,是著名的经学家。郑兴的儿子郑众,官任大司农,出使匈奴,因有效地维护了汉朝尊严,官拜中郎将。不仅如此,郑众还承传父业,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经学,成为著名的经学家。

在经学方面,郑兴、郑众算是了不起的人物,但郑姓家族在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个在经学研究方面更牛的人,叫郑玄。那个时候的读书人,如果能一辈子钻研一部经书,就算是很了不起了。郑玄钻研并注释过的经书有《易》《诗》《书》《礼记》《论语》《孝经》《尚书》等,学术贡献令人瞠目结舌,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郑姓有个堂号叫博经堂,就出自郑玄。因郑玄在经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后人把经学称为郑学。

西汉汉成帝鸿嘉3年(公元前18年),四川广汉(今金堂东南)人郑躬,带领60多人发动起义。他们攻打官府,释放囚犯,抢夺武器。郑躬自称山君,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到到上万人,接连攻占了4个县,广汉太守对此毫无办法。

义军以山为营,据险而守,与官兵对峙了一年时间。汉成帝大为恼怒,罢免了丞相薜宣,任命孙宝为益州刺史,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征调广汉郡、蜀郡官兵3万人前往镇压。官军采用又打又拉、软硬兼施的办法,一方面由孙宝到义军大营,游说郑躬投降;另一面由赵护带兵猛攻。一个月后,义军被镇压,郑躬被杀。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名门富贵满门无比显赫

这一时期,郑姓继续显赫。在秦汉时期郑姓家族文功武治的基础上,郑姓人以郑当时的后裔为主干,继续向前大力发展,使郑姓成为天下著名的族姓之一。

三国时期,跟随孙策起兵的沛郡(今安徽宿州)郑姓大家族中的郑札、郑胄、郑丰祖,成为孙吴政权的名臣。这支郑姓中的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西晋时,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今江苏江宁)。

郑庠的后代,因为做官,开始南迁。郑庠的二儿子郑昭当上了龙骧将军,被封为开国侯,率兵进入福建,被福建郑姓人奉为入闽始祖。如今,福建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漈系郑姓,都是郑昭的后裔。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是南湖郑氏的后裔。

在郑当时一脉的郑姓人中,每一代几乎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后燕时,郑豁任太子少傅,郑豁有4个孙子:郑涛、郑晔、郑简、郑恬。郑涛跟随北魏武帝西征到甘肃定居,成为西祖;郑晔是北魏的建武将军,被封南洋公,住在古荥阳(今河南郑州古荥镇),成为北祖;郑简定居京县(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成为南祖;郑恬定居大索(今河南荥阳),成为中祖。他们是郑姓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郑氏四祖”。

经过10多代人的生息繁衍,北祖郑姓发展最大,子孙官位显赫,人丁兴旺。其次是南祖郑姓,中祖郑姓发展到第6代时家道中落,后来又复兴。

495年,北魏孝文帝勘定族姓,确立门阀制度。鲜卑族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姓,为一等士族,汉族一等士族,是四大“最高门”。由于北祖郑晔的孙子郑羲历任翰林侍讲学士、秘书监,在北魏很是显贵,所以,由郑羲代表的荥阳郑氏光荣入选,其他三大名门望族是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和太原王氏。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西昌县令郑回后裔当上国王

这个时期的郑姓,是荥阳郑姓的天下,可谓出尽了风头,羡煞他人。

北周时期,郑羲的后裔郑译,任内史上大夫。他有个关系非常亲密的同事哥们,叫杨坚。北周宣帝病死后,郑译极力推荐杨坚辅政。杨坚建立隋朝,没有忘记郑译这个好伙伴。郑译成了隋朝开国元勋,官至上柱国、岐州刺史,被封为沛国公。

唐太宗时期,门阀观念还比较浓厚。贞观12年(638年),唐太宗叫吏部尚书高士廉撰写《氏族志》,分定姓氏高下尊卑,在原有的崔、卢、郑、王四大名门望族的基础上,把李姓加进去,形成了李、崔、卢、郑、王五大姓。五大姓坚持族望观念,耻于与他姓为婚。

武则天时,开始推行打压大族政策,五大姓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此路不通,自然还有别的路可走。郑姓一向以文功武治著称,郑姓人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优势尽显。

从唐高宗上元2年(675年)郑益考中状元开始,到唐朝灭亡的200年间,郑姓家族一共出了9个宰相、6个状元、8个驸马、22个进士,获得了“郑半朝”的美誉。另有资料显示,唐朝不止9个郑姓宰相,还有4个:郑肃、郑涯、郑綮和郑昌图。

唐玄宗天宝年间,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叫郑回。安史之乱时,南诏王国攻陷巂州(治所在今西昌),郑回被俘虏。南诏国王阁逻凤发现他很有学识,委任他为王室教师。

异牟寻即位后,任命郑回为南诏清平官(相当于宰相)。郑回积极推进南诏汉化,主张仿效唐朝,促使南诏与唐朝恢复双边友好关系。794年,异牟寻对唐朝派来的使臣发誓,南诏全部部落从此“归附汉朝(唐朝)”。

郑回死后,他的儿子及后裔世代成为南诏的清平官。郑回的第七世孙郑买嗣,在897年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902年,郑买嗣干脆灭掉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统治着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大部分地区,郑姓人首次当上了国王。好景不长,大长和国只传了3代人,就因内乱亡国,仅存26年。

唐高宗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奉命进入福建镇守被困,陈敏、陈敷率领中州58姓军校入闽相救。其幕僚中有个叫郑时中的人,后来留在福建,后世子孙众多。

唐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当时的宰相郑畋的三儿子郑可远,被挟裹其中,举族相随,担任别将。一路上,家族中的老弱病残被遗散,只得就地定居,现在福建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的郑姓,大多是遗散郑姓人的后裔。

后来,郑可远带着族人在武荣州(今福建晋江)屯垦。再后来,郑可远辞官先是隐居在福建吴田,后移到姜莲,改名为凤山。郑可远的曾孙郑懋告老还乡后住在大鹏山之阳,所以这支郑姓又叫鹏翔(阳)郑氏。明朝末年,台湾的郑家军曾两次到福建招兵,不少郑姓人随军去了台湾,后来定居在台湾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在郑姓的宰相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郑畋。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郑畋任凤翔节度使。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后,唐僖宗逃往四川,郑畋招集散兵,抵抗义军。后来,部将李昌言发动兵变,把郑畋赶走,唐僖宗让郑畋到成都去主持军务。唐僖宗回到长安后,郑畋因被排挤,没有跟着回去,而是到时任彭州刺史的大儿子郑凝绩那里养老,结束仕途生涯。

宋元时期成都人郑少微有文采名气大

宋元时期,郑姓仍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今大家非常熟悉的《百家姓》,是北宋时编撰而成的,姓氏的排列,不像现在以人口多少为标准,而是按当时姓氏的政治地位高低而成的。从第一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我们可以发现,郑姓在当时的历史地位非常高。

宋朝时,郑姓大约有75万人,人口总数位居第20位,福建是郑姓第一大省,占郑姓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大约有1875万人。郑姓人口较多的其他省份有河南、浙江、江苏、广东、江西、湖北,四川人口较少。

在两宋期间,郑姓名人和家族不断冒出来。特别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郑姓人,相继出了郑伯熊、郑伯英、郑伯莫、郑伯海、郑伯谦等而名扬天下。南宋初年,他们的学问曾被称为正统学派,也就是郑氏景望学派,又叫永嘉学派。

在学术贡献上,南宋的郑樵是一个猛人。郑樵是福建莆田人,因长期住在夹漈山,世称夹漈先生。他出身书香门第,最爱的事是看书,想尽各种办法看书,立志要读尽古今书籍、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术。金兵攻进北宋都城后,把图书馆里的书都抢走了。郑樵决定以布衣学者的身份,为南宋朝廷写一部集天下图书为一书的鸿篇巨制《通史》。

他从30岁左右开始写《通史》,冒着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到54岁那年,写出了长达200卷、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郑樵一生的著述多达84种,大部分都不见了,现在只有《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和一些零散文章留下来。

北宋时,成都人郑少微在元佑3年(1088年)考中进士。郑少微富有文采,由此很有名气。政和年间,曾任德阳知府。他的作品大都遗失,《全宋词》里收录有《鹧鸪天》《朝天子》两首词。

  ■郑姓贴吧

  贴吧:http://postbaiducom/fkw=%D0%EC%D0%D5+%E9%BA%C1%AA

  ■郑姓网站

  世界郑氏网:http://wwwzhengshiorg/

  ■郑姓QQ群

  QQ群:3606602、12077867

  ■姓氏源流

  郑(Zhèng 郑)姓主源是中华五大郡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建郑国,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前后立国432年,共十三世。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就得郑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郑姓人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明代的郑和本姓马(见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郑姓。据《皇明大政记》载,回族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省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仅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市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806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带,即史载“陈宋之间”。郑亡国后,流落韩国的郑姓人中有位叫郑国的人,被韩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历史名人

  郑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 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 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 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 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 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 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 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 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

  更继续繁荣滋长。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向郑庄公下刀,废掉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得知后,针锋相对,利用郑国的优势,威胁周平王,逼使周文王与郑国派人质,后周对郑用兵,被郑所败周恒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国国威大振。自此周王室仅成天下共主,并无实权。

  郑光祖:元代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元代连江(今属福建省)人。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赵”之意。善诗,擅水墨兰竹,信手数笔便成意境,所画墨兰蕴含思宋之情,书云“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忍著耶?’”嘉定某官胁以他事,求画兰,其曰:“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所画墨竹,常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惜已无真本存世。传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笔力劲挺,气格高洁,内敛含蓄,右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另《墨兰图》卷,画一孤傲伸叶吐蕊之兰,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诗多故国之思,著有《郑所南文集》《心史》等。

  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

  郑振铎:当代作家,文学史家。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省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阳郡: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郡治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维坊市、高密县一带。

  雍州郡: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会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2、堂号

  博经堂: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郑姓以“博经”为堂号。

  通德堂: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此外,郑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孝义堂”、“孔安堂”、“书带堂”、“复训堂”、“立本堂”、“锡类堂”、“翼经堂”、“奠邑堂”、“务本堂”、“荥阳堂”、“著经堂”等。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

  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

  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郑姓宗祠通用对联

  〖郑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艺工三绝;

  文成一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

  号为司农。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以清正著称,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

  系出荥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代经学大师,称“郑学”。下联典指郑姓望居荥阳郡。

  家传诗教;

  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姓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

  画荻欧母;

  乞巧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来世为男子。

  贤传欧母;

  巧乞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尚书世禄;

  通德名门。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汉·郑均操守廉正,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为孔融所敬重,为其在高密县特立一乡,曰“郑公乡”。广开门衢,曰“通德门”。

  家著葩经;

  庭留松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大师。

  鄢陵世泽;

  心史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泽;

  司农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一门尚义;

  九世同居。

  ——元·禄帖木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 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

  〖郑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书画留三绝;

  文史添五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朝代书画家郑虞,诗书画号“三绝”。下联典出南宋史学家郑樵,著《通志》二百卷,计二十略,其中五略旧史无。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清·郑燮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

  瀛台寸草春。

  ——清·沈葆祯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瀛台”,即台湾。

  合族源流始;

  同居发朝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郑义门”同居碑亭联。全联典出郑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年间,历二百六十余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为“孝义家”。元代至正年间,翰林学士月禄贴本到江浙,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赠给郑家,后立碑建亭。

  荥阳绵世泽;

  秋浦振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

  〖郑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通德门联阀阅;

  尚书履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郑崇,哀帝时为尚书仆射。每曳革履进见,帝曰:“我识郑尚书履声。”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郑燮自题联

  〖郑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北战南征收宝岛;

  船来帆往下西洋。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郑成功。下联典指明·郑和。

  名高艺苑何由怪;

  德感黄巾不入乡。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草随爱日生书带;

  兰及春风兆笔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威震西域封安远;

  学传北海集大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安远侯郑吉。下联典出东汉著名学者郑玄,其学说集汉代经学之大成,史称“郑学”。

  三台道学传千古;

  六邑文章本一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

  天子亲书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三朝旌表恩荣第;

  九世同居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孝友出张际之上;

  文章接吴宋以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宋元明三朝赐命;

  忠孝义百世流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郑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祈招诵歌,谏言忠直;

  灞桥风雪,诗思清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周·郑丹。下联典出唐代诗人郑繁。

  〖郑姓宗祠九言通用联〗

  孝而忠,政事无非德行;

  义且节,巾帼亦是丈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看根石柯,桐树犹不朽;

  抚膳钟训,鼓器岂空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

  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阀阅”,古代仕宦人家门前的左、右柱,常用来榜贴功状,后用来代指仕宦门第。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郑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轻时为郡文学史,后官丞相大车属,哀帝时为尚书仆射,屡次上谏,多被采纳。每次见哀帝时,总是穿着皮鞋,哀帝常笑着说:“我能听出郑尚书的脚步声。”“蓬莱”,指唐代宫廷中有蓬莱宫,这里用来代指朝中宫殿。

  孝义振家声,江南第一;

  凤麟挥睿藻,朝右无双。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言通用联〗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

  才称三绝,征御笔之亲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翼子贻孙,济济居同九世;

  规曾矩祖,绵绵义尚一门。

  ——黄天仑撰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中庭]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联〗

  鲁岱风高,千古鹿山同景仰;

  潜溪泒衍,一环麟水足渊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

  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联〗

  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

  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代进士郑侠,曾以图谏神宗,晚年归里,自号一拂居士。

  义风弥振,喜鼎食钟鸣, 犹 是三朝旧绪;

  祖泽连绵,看蛟腾凤起,[亻宣]鹰奕叶新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义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对物其弗替;

  俭素为礼本,大哉圣训,瞿瞿率履永无荒。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诩景运在南都,望重伦扉,制诰千言宣德主;

  窜孤忠于西蜀,神归故里,馨香百世企师傅。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此日;

  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著作富名山,忆当年凤阁拜颺,言论都垂碧简;

  堂墓恢旧址,看此日麟溪缔造,荐馨如对青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馆辟广文、门旌通德,诗礼绍前徽,聪听祖考遗训;

  屏开大尉、履识尚书,簪缨绵世泽,思遗父母令名。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计汉祚东徙,垂二千年,外资阃寄、内托鼎司,磊落聚多英,文苑子孙皆国器;

  溯颍水西来,经十余郡,三户庸氓、七品小官,善良熏厥里,德门家法仰人师。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桐城县水圩村郑氏宗祠联。上联“阃寄”,指西汉会稽人郑吉,宣帝时任侍郎,屯田西域渠犁,攻破车师,官卫司马。神爵年间,迎匈奴西部日逐王归附汉朝,官西域都护,封安远侯。阃寄,托以阃外(郭门以外)的事,即任以重要的军职。“鼎司”,指唐代大臣郑綮,字蕴武,荥阳人。进士出身,历官监察御史、左司郎中,出任庐州剌史,回京任右散骑常侍,正直又敢于直谏,还常写诗讽剌朝政。大顺年间,由昭宗任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报导搔着头说:“歇后郑五(因排行第五,诗又多诙谐,故得此雅号)做宰相,可知时事到了什么地步了!”鼎司,重臣之位。下联“七品小官”,指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早年家贫,乾隆年间中进士,历官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豪绅而罢官,住扬州卖画。擅长画竹、兰,风格劲峭;善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为“扬州八怪”之一。

  ■附录:郑姓典故、趣事

  〖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

  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公泉与郑公风〗

  西汉郑弘,绍兴人,幼年家贫,常常独自登山砍柴,休息时就在一个山泉里洗澡,在泉边读书。泉边风景甚好,后来郑弘任太尉,其泉被称为“郑公泉”。

  郑弘家乡有座白鹤山,山里有只仙鹤,专为射箭游玩的仙翁捡箭。一天,郑弘砍柴至此,捡到一只箭,仙鹤就变成仙人,向他索要,郑弘没有说什么,就将箭给了仙人。仙人感到郑弘仁义,就问他:“你有啥要求,我可以帮助你。”郑弘想了想说:“白天砍柴,天实在热,需要刮南风;晚上回运柴草,需要刮北风。如果能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就好了。”后来这里果然就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了。人们称之为“郑公风”。实际上,绍兴北部靠着杭州湾,白天陆地受热快,空气受热后向海上流动,晚上海水散热慢,空气又向陆地流动,由此形成的自然风向。人们为了赞扬郑弘,把这种自然现象神话化了。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那是十五世纪初,明成祖的时候,34岁的郑和第一次受皇帝派遣,出使西洋。他率领的船队,海船那么大、那么多,在当时世界上是少有的。就说那大船吧,长44丈,宽18丈,竖立着9根粗大的桅杆,挂起的帆要二三百人才扛得动。船上只工作人员就有1000人,其中包括管理人员、水手、采办、工匠、医生、翻译,还有400名士兵护航。整个船队由大小不等的海船组成,起上名字,编上船号,大小搭配,装配齐全,满载金银、丝绸、布匹、瓷器、铁器等货物。这样一支庞大的船队,载着27万多人,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乘风破浪,这是多么伟大的气势!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近三十年里,航海次数之多,路线之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船队从江苏太仓洌河出海,前三次往南经我国的福建、台湾,而后到现在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再往西经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一直到了七五计划的西岸。第四次把路线延长到波斯湾口。第五次以后,航程

黄凤翔

黄凤翔(1538—1614),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泉州城内会通巷人。明隆庆戊戌科黄凤翔的祖籍福建莆田黄石金墩,上海市方志办主任黄美真据莆田市图书馆《金墩黄氏祖谱》、泉州市图书馆《台湾江夏兴化军城黄氏祖谱》、《莆阳黄氏宗谱》、浙江省图书馆《浙江钱塘金墩武林黄氏家谱》所载:黄凤翔,泉州城内会通巷金墩黄府十二世孙,明隆庆二年(1568年),戊戌科进士第二名,钦点榜眼。

中文名:黄凤翔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泉州

出生日期:1538年

逝世日期:1614年

职业: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

毕业院校:国子监

信仰:儒道释

主要成就:修建《宋进士太师金墩黄府祖祠》

代表作品:明万历版《泉州府志》

少名:凤翥

字:鸣周

号:仪庭

晚号:止庵

别号:田亭山人

祖籍:莆田黄石金墩

功名:榜眼

简介

明隆庆戊戌科黄凤翔的祖籍福建莆田黄石金墩,上海市方志办主任黄美真据莆田市图书馆《金墩黄氏祖谱》、泉州市图书馆《台湾江夏兴化军城黄氏祖谱》、《莆阳黄氏宗谱》、浙江省图书馆《浙江钱塘金墩武林黄氏家谱》所载:黄凤翔,泉州城内会通巷金墩黄府十二世孙,明隆庆二年(1568年),戊戌科进士第二名,钦点榜眼。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生。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第二名,初授编修,奉命教习小内使读书。万历初,参与编修《明世宗实录》,后调升为修撰,纂修会典,管理诰敕,充经筵讲官(在皇宫内进讲《四书》、《五经》之官)。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黄凤翔在泉州家中病逝,享年77岁,赐祭葬,墓在东郊田头亭,天启初赐谥文简。

黄凤翔故宅在泉州府丽正门阳义铺(今通政巷),中有藏书室,人们在附近建有一座“榜眼坊”的石牌坊(今废)。

生平

明嘉靖十八年(1539)己亥,诞生于泉州城内熙春铺市曹巷黄宅。从小就学于潘湖仁颖书院,博览群书,精通文史(史料记载:黄凤翔于明隆庆初尝复之莆田黄石金墩黄庙,见其金墩谱系详明本支,并其迁徙)。元初欧阳至问处士潘湖仁颖书院山长黄天麟“贵家来自何方”,初祖天麟公答曰“祖家居地,前有金墩,后有铁灶,三里铜埕,五里铜亭;还有百亩花园,万里鱼池”。“哇噻,居然有皇家气派,那你家境又是如何?”“这个嘛!住得是琉璃厝鸭蛋厅;吃得是金尖白米饭,红嘴绿鹦哥,单块两头走”。

明嘉靖四十年(1561),中举人。

明隆庆二年(1568),殿试第二名(榜眼)。“泉中科第不乏,明及第自凤翔起”。初授翰林编修,奉命在内书堂教习小内侍读书,与修撰罗万化、编修赵志臬,采古内侍可供鉴戒的人和事,以及辑录《贞观政要》、《礼经》、《学记》、《月令》、《世子》一些内容成书,教小内侍诵习。

明万历初(1573),黄凤翔参与编修《明世宗实录》后,调升为修撰,纂修会典,管理诰敕,充经筵官(在皇宫进讲四书五经之官)。

明万历五年(1577),黄凤翔参与主持会试。当时执政张居正依仗权势,专横独断。江西吉水进士邹元标上疏弹劾,张居正不经中书门下二省,擅自传旨杖邹元标,意想置之死地。黄凤翔为人正直,在朝中仗义执言,特把那些遭到张居正非难的谏疏编纂起来,在朝中散播,让大家明白真相。

明万历八年(1580),张居正二子会试,示意主持会试的黄凤翔给予关照,遭严词拒绝。同朝其他大臣的类似举动,他照样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明万历十年(1582),黄凤翔升右中允,管司业事。

明万历十二年(1584),升南京国子监祭酒。由于他“严课程,绝私情”国子监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

明万历十六年(1588),黄凤翔又被调到都城北京任国子监祭酒。

明万历十七年(1589),升任北京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是时,边事告急,外扰不断,神宗只顾游宴寻乐,正直敢言的人受到排斥,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却加官进禄。更严重的是,国家财政收入不是用作用兵养士之资,而是大部分被皇帝和大臣捞去作为“自营私蓄”,或被用来修建寺庙。作为礼部大臣的黄凤翔,痛心疾首,上书给神宗说:“为今大计,惟用人、理财二端”,并历数前朝旧事,向皇帝说明“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希望他能起用一些“直声劲节”的人,如邹元标、潘士藻、孙如法等人。他还劝皇帝把国家收入用到有利于富国强兵的方面去,并且应该对老百姓宽容优恤,使他们能够生活下去。他说:“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孓遗之赤子!”但是,他的这些正确主张,都未能得到皇帝的采纳。继而神宗要于次年册立皇太子举行“国本”典礼,嘱咐“毋使外庭”知道。时阁臣王家屏、礼部尚书于慎行、侍郎李长春及黄凤翔急上明春册立仪式,神宗发怒,认为这是密谕,不宜传出,立将黄凤翔、于慎行、李长春夺俸三月。诸人不敢有言,唯黄凤翔复上疏谏诤,但奏章被有司扣下不报。为此,他感到十分失望和灰心,屡屡要求引退。

明万历二十年(1592),黄凤翔又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黄凤翔改任吏部官职。四月再调升南京礼部尚书,以养母故,疏乞养亲归。神宗以黄凤翔素有清望,不许,再请许之。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月,黄凤翔复起任故官南京礼部尚书,以亲老复疏力辞,以新衔在籍调用。从此他就不再外出当官。黄凤翔事母至孝,其应命屡辞,并以养母故,最后母以寿终,而黄凤翔年且六十,执丧哀毁,不异少壮。黄凤翔在官在家,以至衰老,子史诗书靡不涉阅,要必终其卷,帙审其条贯,钩其正谬,删其重复,每读一书,辄有论著。为人平易忠厚而狷介,不设道学之名而体道学之实;粗饭果腹,革鞘纳足,苍衫称身,屋宇不事装饰,一生溺于学问,为文深淳尔雅,为故乡名胜写了不少的碑记和题咏。主要著作有《嘉靖大政记》、《嘉靖大政编年录》、《田亭草诗集》、《续小学》、《异梦记》等,还主持编纂万历《泉州府志》。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二月十四日,黄凤翔卒于泉州府城南家中,终年七十六岁。讣闻,神宗未及览,复有旨起为南京礼部尚书。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神宗知黄凤翔殁,有旨如例予赐祭二坛,仍加一坛,造坟安葬。墓在泉州东郊田头亭下路虎头山南麓。

明天启初(1621),赐谥文简。黄凤翔八个儿子均在鲤城区繁衍,各自建造宅第。自凤翔起,其家族四代八进士,举人有10人,遂为泉郡金墩黄氏望族。

明史记载

黄凤翔,字鸣周,晋江人。隆庆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教习内书堂,辑前史宦官行事可为鉴戒者,令诵习之。《世宗实录》成,进修撰。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杖诸谏者。凤翔不平,诵言于朝,编纂章奏,尽载诸谏疏。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时方较刻《十三经注疏》,凤翔言:“顷陛下去《贞观政要》,进讲《礼经》,甚善。陛下读曾子论孝曰敬父母遗体,则当思珍护圣躬。诵《学记》言学然后知不足,则当思缉熙圣学。察《月令》篇以四时敷政、法天行健,则可见圣治之当勤励。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齿学之仪,则可见皇储之当早建豫教。”疏入,报闻。

寻擢礼部右侍郎。洮、河告警,抗疏言:“多事之秋,陛下宜屏游宴,亲政事,以实图安攘。为今大计,惟用人、理财二端。宋臣有言:‘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邹元标直声劲节,铨司特拟召用。其他建言迁谪,如潘士藻、孙如法亦拟量移,而疏皆中寝。士气日摧,言路日塞。平居只怀禄养交,临难孰肯捐躯为国家尽力哉?昔宋艺祖欲积缣二百万易辽人首,太宗移内藏上供物为用兵养士之资。今户部岁进二十万,初非旧额,积成常供。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窃见都城寺观,丹碧荧煌,梵刹之供奉,斋醮之祈禳,何一不糜内帑。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孑遗之赤子。”帝不能用。廷臣争建储,久未得命,帝谕阁臣以明春举行。大学士王家屏出语礼部,凤翔与尚书于慎行、左侍郎李长春以册立仪上。帝怒,俱夺俸,意复变。凤翔又疏争,不报,遂请告去。二十年,礼部左侍郎韩世能去,张一桂未任而卒,复起凤翔代之。寻改吏部,拜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再起故官,力以亲老辞。久之母卒,遂不出,卒于家。天启初,谥文简。

黄凤翔墓志铭

《故皇明荣禄大夫太子少保南京礼部尚书谥文简黄公墓志铭》

赐进士第荣禄大夫柱国太子少保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内阁学士年期族侄黄汝良撰文

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致仕年家眷姻晚生李廷机篆盖

赐进士及第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兼掌尚书事年家晚生史继偕书丹

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十二月十一日,南京礼部尚书仪庭黄公卒于郡城南文山铺里第,闽抚按官为请恤典于朝,公长子淳中方仕为柳州知府,亦陈情以请圣上,下其疏礼部,礼官言公熏德纯懿,素有清望,钦赐四辞征召,三命秩宗。于令甲宜从优,恤上谕之。于是,赐公祭葬,赠太子太保。天启初谥文简,盖恤典册隆备焉。先是公治圹于邑虎头山半壑南麓之原。帝请余撰铭为之圹志,遣其长子淳中经业,已遵治命赐,公所为志藏诸幽矣!黄淳中奏称:补给三代诰命曾祖廷文、祖继宗应赠南京礼部尚书;曾祖母郑氏、林氏;祖母丘氏、世氏、王氏;母薛氏应赠夫人各给诰命奉圣旨补给。公兄弟有三:长兄凤梧号狮山,仲兄凤翊号岐山,皆世氏夫人生;公讳凤翔字鸣周晚号止庵,王氏夫人出。顷复贻黄生书曰:先仪庭公溺于学问,子史诗书无不涉及。公讳凤翔继宗季子。公耋年寓居东郊田头亭置园于虎头山之南纵广五亩池园二亩半田二亩于小斋之下。生明世宗嘉靖巳亥年十二月十一日未时,卒明万历甲寅年十二月十四日丑时。天启初谥文简寿七十有六。南京刑部尚书晋江仪庭黄公卒于郡城南文山铺里第,闽抚按官为请恤典于朝,公季子质中方仕为内阁中书,亦陈情以请圣上,下其疏礼部,礼官言公熏德纯懿,为国名臣,于令甲宜从优,恤上谕之。追根溯源笃信于亲,苦心追寻终获其果。于是,明隆庆初尝复之莆田黄石金墩黄庙,见其金墩谱系详明本支并其迁徙甚兴,嘱其家赐冠带茶酒馈易之。生平夙志也,顾不肖孤辈,遏佚前人之光,弗一表著不孝之罪,其奚所逃。兹将丐名世大笔,勒铭于神道之碑,以诏来许愿,足于状之,黄生汝良不敢辞状。公讳凤翔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泉郡文山铺开族祖嘉靖辛酉四名经魁,隆庆戌辰年罗万化榜赐进士及第榜眼,历官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三十龄前就学于潘湖仁颖书院,致仕后为购东郊山庐田池七亩半隐居著书。隆庆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教习内书堂,辑前史宦官行事可为鉴戒者,令诵习之。《世宗实录》成,进修撰。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杖诸谏者。凤翔不平,诵言于朝,编纂章奏,尽载诸谏疏。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时方较刻《十三经注疏》,凤翔言:“顷陛下去《贞观政要》,进讲《礼经》,甚善。陛下读曾子论孝曰敬父母遗体,则当思珍护圣躬。诵《学记》言学然后知不足,则当思缉熙圣学。察《月令》篇以四时敷政、法天行健,则可见圣治之当勤励。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齿学之仪,则可见皇储之当早建豫教。”疏入,报闻。寻擢礼部右侍郎。洮、河告警,抗疏言:“多事之秋,陛下宜屏游宴,亲政事,以实图安攘。为今大计,惟用人、理财二端。宋臣有言:‘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邹元标直声劲节,铨司特拟召用。其他建言迁谪,如潘士藻、孙如法亦拟量移,而疏皆中寝。士气日摧,言路日塞。平居只怀禄养交,临难孰肯捐躯为国家尽力哉?昔宋艺祖欲积缣二百万易辽人首,太宗移内藏上供物为用兵养士之资。今户部岁进二十万,初非旧额,积成常供。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窃见都城寺观,丹碧荧煌,梵刹之供奉,斋醮之祈禳,何一不糜内帑。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孑遗之赤子。”帝不能用。廷臣争建储,久未得命,帝谕阁臣以明春举行。大学士王家屏出语礼部,凤翔与尚书于慎行、左侍郎李长春以册立仪上。帝怒,俱夺俸,意复变。凤翔又疏争,不报,遂请告去。二十年,礼部左侍郎韩世能去,张一桂未任而卒,复起凤翔代之。寻改吏部,拜南京礼部尚书。以养母故,疏乞养亲归。神宗以黄凤翔素有清望,不许,再请许之。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月,公复起任故官南京礼部尚书,以亲老复疏力辞,以新衔在籍调用。公事母至孝,其应命屡辞,并以养母故,最后母以寿终,而公年且六十执丧哀毁不异少壮。以养亲归。再起故官,力以亲老辞。久之母卒,遂不出。赠太子少保以子润中贵晋阶资德大夫复以孙昱贵累赠荣禄大夫其榜眼坊与潘湖临漳族伯少保恭肃公尚书坊俱在阳义铺丽正门内年崖刻欧阳书院四个大字为榜眼公所书,耄年寓居田头亭之南东郊山庐。著有《田亭草诗集》七卷、《嘉靖大政类编》四卷、《嘉靖大政编年纪》二卷、《泉州府志》二十四卷、《黄仪庭》二十卷、《谷阳诗集》五卷、公年方六十自营永宅,匾其棹楔曰:止庵。构山庐其麓,自为记之营茔诗:“侈式司马为石廓,王孙羸坐亦太薄,我营坟贲冢东山阿,马髭新封专半壑;生身叼列瀛洲仙,百岁应归华表鹤,肥牛亭部我何求,四贤画像终落漠。聊种白杨播繁荫,胜日招朋浮大酌,纵然世事改沧桑,樵儿牧女任踯躅”。在官在家以至衰老子史诗书靡不涉阅,要必终其卷帙审其条贯,钩其正谬删其重复,每读一书辄有论著。为人平易忠厚而狷介,不设道学之名而体道学之实;粗饭果腹,革鞘纳足,苍衫称身,屋宇不事装饰,一生溺于学问,为文深淳尔雅,诸胜碑记题咏无不涉腊。公子八长淳中次正中季质中四_中薛氏夫人恭懿出;五瀚中六润中七灏中李氏夫人出;八琦中侧室张氏孺人出。及卒上讣闻,神宗未及览,复有旨起为南京礼部尚书。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帝知黄凤翔殁,有旨如例予赐祭二坛,仍加一坛,造坟安葬。天启初,谥文简。公茔域二坊钦赐祭葬坊三坊俱在三十七都虎头山南麓田头穴坐癸丁丑未向。

襄事孝男淳中正中质中_中瀚中润中灏中琦中稽首泣血

郑姓原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为华夏祖先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5000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因此郑氏即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周厉王少子)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定国号为“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郑国由此诞生。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到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使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到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躲避战祸的办法。太史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位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密

县东南)两国之间,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是个既比较安全、又可图日后发展的地方,可以把妻子儿女先安排到那里。郑桓公采纳了太史伯的建议,于公元前772年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今荥阳京襄城村),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之机,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定都新郑(今属河南)。郑国在春秋初年为强国,后渐衰弱,共经历了23君,计431年,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对于上述情况,《新唐书"宰相世系》曾有过简要叙述:“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其地华州郑县是也。生武公,与晋文佛夹辅平王,东迁于洛、徒溱、洧之间,谓之新郑,其地河南新郑是也。十三世孙幽公为韩所灭,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民。”按《史记"郑世家》,幽公被韩武子所杀,幽公弟骀立,是为儒公;儒公被弑,幽公弟乙立,是为郑君;郑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河南省郑氏字辈大全

光山县郑家湾郑氏字辈:

成志开昌运,文明德道光。

固始县往流镇南郑老庄郑氏字辈::

恩尚尧号国 邦元鸿开文 孝友永世泽

信阳市平桥郑氏字辈:国成立功

新县浒湾、吴陈河、陡山河郑氏浒湾字辈:

帮家逢太乐,良余有光辉;

臣德开名甫,当时左右昌。

(90世至109世。属8世祖长门邦第公、二门邦郎(昆)公监生。)

商城郑氏字辈:

国一仕元绍开,大传显昌前代,家重孝友信义,德积百年良材,英明忠厚为本,福禄永保世泰

晏河乡晏河村郑八洼郑氏字辈:

克承祥瑞芳名显,永继徽猷善业崇;德礼智仁传世远,信文道义辅邦隆。

(属三门邦篆公,举人。“瑞”辈为国世90世)

晏河乡秦洼村郑湾虎、彪公支系字辈:

学长良德光全(前)玉(裕)厚

晏河乡河川村张店、郑氏字辈:

宇义东(三)泰(长),国有善仁(人),维(为)邦久持,强处世长(常)。(文殊乡花山村郑冲、张畈有同支。强字辈为96世)

晏河乡河川村小围孜、大围孜郑氏字辈:

(五门邦彦公、太守(知府)。砖桥镇高陌村赵湾,晏河乡河川村张店,文殊乡花山村张畈、郑冲有同支。

小围孜郑氏字辈:

如信周之良 国学恩光大,文明启发宗。

大围孜、砖桥高陌赵湾郑氏字辈:

宇盟克懋 昌楷延铎

文章耀祖 诗礼传家。(家为90世)

砖桥镇崔棚村郑湾、陈乡村桂洼郑氏字辈:

山正学德道,世昌远高升,富贵荣华锦,

福全万载春。(属六门邦杰公,国学。凉亭乡朱寨村小

湖广填四川郑氏家谱

源流-四川郑氏先秦时期郑国灭亡一支郑姓进入四川 战国时,郑国被韩国灭掉,郑国遗民以国为姓,散迁到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