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曾国藩到底是哪里人?曾国藩的故居在何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2收藏

揭秘:曾国藩到底是哪里人?曾国藩的故居在何处?,第1张

曾国藩是哪里人

很多人认为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湘乡是湘潭市的,其实曾国藩是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娄底因为是后来从邵阳,益阳,湘潭等地划出去的市,双峰现在是属于娄底。

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在双峰县荷叶镇的白玉堂出生,白玉堂是双峰县的一一个小宅院,但是风光秀丽,群山环抱,景色宜人,这里土壤肥沃,又有水源,良田得以灌溉,庄稼收成也非常好,十分适合居住。

白玉堂,曾国藩出生的地方

整座宅院也修建的古色古香,周围是由青砖构成的围墙,给人一种别样的安全感,整座院落的设计非常气魄,这和院落的主人,曾国藩的祖父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分不开的,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为人正直,言出必行,又爱帮助身边的人,受到众人敬仰。

白玉堂墙外有两株参天古树,据说都有上百年的年岁了,这里还流传着曾国藩蟒蛇投胎的故事。传说那是曾国藩的祖父还健在的时候发生的,有一日祖父看到一条巨蟒在空中盘旋,降落到自家门前的两个树上,蟒蛇的双眼通红望着自己,一下子惊出一声冷汗,原来是南柯一梦,这时候,老伴走来说孙子生了。祖父欣喜万分,觉得是和当年郭子仪出生时的蟒蛇是一个道理,而且郭子仪因为这一征兆后来成为了有名的大将军,觉得自己的孙子也有这份福相,是上天赐予曾家的,发誓一定要好好照顾孙子,从此院子里的两棵大树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的故居富厚堂在湖南双峰县内,整个建筑的结构就像是老北京的四合院一般。现在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曾国藩决心隐退之后,亲自主持营造了富厚堂,回廊式的结构让整个院落看上去不那么拥挤,院内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不仅有办公的八本堂艺芳馆等,还有棋庭,藏书楼等多种建筑,院落内虽有雕塑但却不会显得富丽堂皇,这和一生质朴的品质相关,院落虽不算华美,却保留有竹园、菜园丰富整座院落的结构。

曾国藩故居

房子坐西朝东,面朝一片广袤的田野,溪水潺潺,环境清幽,背靠一座半月形小山丘,山中植被茂盛,鸟语花香。四周环绕着高大的围墙,都是由青砖搭砌而成。前大门内种着各类奇花异草,待到花朵开放的时节,院落内香气怡人,中厅后面是神台,供奉着曾家的列祖列中,后厅则是用来居住的客房,曾国藩和他的夫人欧阳氏便居住在此处。值得一提的是富厚堂内坐落着中国近代最大的私家藏书楼,院内藏书约30万卷,种类繁多,数量惊人,在当时都是及其罕见的,足以见得曾国藩对文学的重视。

在曾国藩祖父居住的白玉堂的一处田宅外,曾国藩修了一栋普通的农舍并取名黄金堂,并扩建到了拥有四间瓦房的小院子,这也是曾国藩表达对祖父的尊敬之情和感谢祖父的养育之恩,这里也就成为了他的第二故居。

关于双峰县与曾国藩、秋瑾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

曾国藩,晚清重臣,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同盟会女会员。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l(今福州)。秋瑾的婆家在双峰。秋瑾是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塘出发,走出湖南,走出中国,留学东洋,参加同盟会,回浙江闹革命。

秋瑾的父亲秋星侯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镇神冲王廷钧为妻。1896年,秋与王结婚。1897年6月生下儿子王沅德。

王廷钧的老家双峰荷叶神冲老铺子,离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仅三华里。秋瑾在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葛健豪(蔡和森和蔡畅的母亲)往来。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三人都与曾国藩有一定关系,秋瑾嫁在曾国藩的远房姐姐家,唐群英是曾国藩的堂弟媳,而葛健豪父亲是曾国藩的部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1904年夏,她在丈夫王廷钧的支持下,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一年,秋瑾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

1905年秋,陶成章和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借以召集江南各府会党成员到校,进行军事训练。后来,秋瑾在该校发展了600多名会员。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我不是湖南人,网上搜集资料,略有差异,不能确定是“天平村”还是“富托/乇村”,“天平村”或是曾经地名,请参考。

一说: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清代湘乡县荷叶塘)。

“老湘乡”,湖南湘乡县(老湘乡)包括现在的——双峰县、湘乡市、娄底市全境;涟源市的一部分(包括杨家滩镇〈即杨市镇〉、山塘镇、水洞底镇、斗笠山镇、渡头塘镇、枫坪镇一部分);宁乡县的泉湖村、湘潭县的湘西亭村等等。

---------------------------------------

另一说: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座落在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

但如今可检索得到的双峰县行政区划资料是:

双峰包括:永丰镇 三塘铺镇 井字镇 甘棠镇 花门镇 走马街镇 杏子铺镇 青树坪镇 洪山殿镇 梓门桥镇 蛇形山镇 锁石镇 石牛乡 印塘乡 沙塘乡 荷叶乡

即仍称为“荷叶乡”而不是“荷叶镇”。

---------------------------------------

  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曾国藩官职,希望能帮到你。

  曾国藩官职

  曾国藩的不同人生阶段,所取得的官职是不同的。早期的曾国藩,将心思花在学术研究,考取功名上,这也是当时大多数文人唯一的出路,从中进士到进入翰林院,在受到赏识后连连升官,在内阁学士和刑部侍郎上都任职过一段时间。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曾国藩在家乡兴办团练,用来为抗击农民起义做充足的准备,虽然在当时曾国藩似乎与朝廷脱开关系,并没有担任正式的官职。但是曾创办的湘军是脱离于朝廷的团体,而曾是整个军队的统帅,兵权在握的曾国藩,自然不需要再向朝廷谋求一官半职。也就是这个时候,曾有了称帝的念头,但是随后冷静的曾国藩马上否认了这个念头,当务之急是全力围剿太平天国运动。

  慈禧上台后,曾国藩拥有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官衔,两江总督,掌管军权,在和平的年代,我们需要军队维护和平,在动乱年代我们需要军队报名。此番任命,正合曾国藩之意。天京的攻克,和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密不可分,曾国藩立了头等功,武英殿大学士的职位也就显得名至实归。在处理天津教会案件的时候,曾国藩激起了英法的愤怒,他强硬的态度让清政府吃了不少苦头,李鸿章代替曾国番的职务在这个位置上做了几年。曾国藩重新回到两江总督,却也物是人非,找不到当初那份亲切。清政府在后来加封谥号“文正”给曾国藩,可以说是对他个人能力的最高嘉奖。

  五部侍郎曾国藩

  《五部侍郎曾国藩》是一部由汪衍振精心编写,由达威录音的一部非常不错的有声小说。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不仅文学造诣很高,对待家人的教育非常严格,在政治上也十分特立独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本书,讲的是曾国藩最开始做官的时候,也就是他从政的初期,我们暂且不论他是如何在科举中斩获一席之地的,因为我们知道,曾国藩的家族并没有做官的背景。单凭在其任职的九年内,连升十级这一点,就有足够多的故事可以向后人展示的。

  而且由于这一段历史资料很大一部分在战火中丢失,,还有一部分被史学家可以回避,所以真相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们,作者汪衍振费时21年,通过查阅历史书籍,访问曾家后代,亲自前往曾国藩故居等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曾国藩初入官场的故事,在这一时间段内他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能获得当权者的赏识,能凭借一己之力取得自己想要的官仕生活,他是怎样恪尽职守,作风硬朗的,全书将剖析曾国藩的全部。

  这对于曾国藩人物的评价褒贬或者对曾国藩所遭受的质疑都能给出很好的解释说明。这样一部有声小说,打破了历史读物枯燥的一贯风格,文字娓娓道来,曾国藩的仕途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褪去尘世的烦扰,扒开历史,走进这个真实的曾国藩。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认为,当官的首先要耐得住烦恼,身在官场,难免遇到各种麻烦的事情,不仅要遇到,还得要自己一件一件去处理,有的人擅长处理一件事但是事情多了,就容易心浮气躁,常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策,事后还要自己背锅,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所以做官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养成遇事冷静,沉着的性格,只有保持头脑的冷静,才能稳住部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如果急躁不安,只会事半功倍,让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混乱,在部下面前树立不了唯信。

  曾国藩曾经引用过庄子的话,认为名声是要靠长时间积累的,一个人的声望的高低是要时间的沉淀的,要是突然名噪一时的那种,如果他不比常人付出更多来维护这份荣耀,那么下场一定不如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这和现在的暴发户应该是一个道理。

  曾国藩在教育人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要保持踏实肯干的心态,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艰难还是容易,都必须埋头苦干,半途而废是最没用的表现,首先对不起先前的努力,其次不能达到成功。曾国藩曾说,当官的最忌讳增强好胜,曾国藩在这点上学习儒家思想,不嫉妒,不急功近利,在处理上级分配的任务时,讲求完整性,考虑到别人没考虑到的就是自己的优势,往往那些想要及早完成,获得嘉奖的最后会被查出各种问题。现在的豆腐渣工程就是急功近利,最终危害的可是普通老板姓。

  曾国藩用严谨的态度去处理各种政务,这样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周围人极大的鼓励,他曾说当钱财充足的时候一定要出手大方;当自己穷困潦倒时,也要慷概解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曾国藩十六字家训是“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出生于普通的耕读家庭,但自幼好学,14岁便能熟读读《周礼》《史记》文选,在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开始仕途之路。

因为曾国藩从平民通过勤勉逐渐步入仕途,并一直稳步上升,深知勤勉的风气对于自己的发展和家庭的繁荣是极其重要的。所以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这里的“勤”既是指勤俭,也指勤勉。

曾国藩故居:

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坐落在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与湘乡市、湘潭县、衡山县、衡阳县毗邻,总占地面帜四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近一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

世人皆知曾国藩,却少有人知曾国藩的祖辈们!

史载曾国藩的曾祖曾竞希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年幼做长工谋生,为了改变家族命运,辛苦劳作、勤俭持家以积攒钱财。曾竞希每顿只以一碗米饭、一根辣椒充饥,攒钱后买了第一小块土地。因经营有方,后一发不可收拾,曾家土地越来越多,家底也越来越殷实。到了曾国藩祖父曾玉屏一代,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人斥骂“无知”后,曾玉屏幡然醒悟,立誓要为曾家培养出读书为官之人。为此,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遵父命从十几岁开始便参加科举考试,可惜天资太差,到四十岁,仍屡试不中,却屡败屡考。曾国藩从十四岁开始,也跟着父亲一起参加科考,然而六次落榜。苍天终不负有心之人,曾国藩第七次乡试中秀才,二十七岁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仕途之路。自此之后,曾家尽出学子名人,五十年之内,又出了曾广钧进士,举人、优贡、秀才更是多达二十多人。曾国藩是一位让晚清中兴、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名人。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他,2016年冬天,我和家人一起去参观了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我们一起去仔细追寻这位名人的历史踪迹,去曾家老宅中去感受传说中的曾氏家风和文化底蕴,希望能够得到一些与众不同的人生感悟。

富厚堂又称毅勇候第,建筑呈矩形状,占地面积很大,约四万平方米。从相关资料上了解到,富厚堂历史上经过几次修缮,并尽可能保留了曾国藩时期的原貌。富厚堂整体建筑主体使用普通的青砖筑成,材料非常简单朴实,并没有见到很多在江南古宅中流行的庭堂画栋及小桥流水的风格,与曾国藩一生节俭低调的为人处事风格一致。但在短暂的参观期间,有两个地点还是让我不得不驻足很久并仔细观瞧。

第一个地点就是步入正门后的第一个厅堂。只见左右两侧的墙壁上挂满了镜框,里面文字列示出了曾家历代子孙中出现的名人及其相关事迹。人物之多,事迹之丰富,足足占满了整个墙壁。其中列示出的人物历经多个历史时代,包括晚清、近代及现代。名人中既包括晚清时期湘军中的忠义名臣,也包括现代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带头人;既有从政的官员、经商的企业家、也有著名的教授学者;曾家的子孙可谓遍地开花散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绝大多数都是领域内的杰出人物。

第二个是深处的正堂。只见头顶处高悬了两块大匾,分别上书“武英殿大学士”和“翰林院庶吉士”,悬挂位置甚高,需仰头观望。“武英殿大学士”和“翰林院庶吉士”这正是曾国藩一生中最自豪的两个抬头,那是清代最高级别的名誉地位,相当于目前我们国家院士级别的称谓。这两块匾额高悬在正厅,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这两个称谓非常自豪和骄傲。曾国藩还有一个更牛的称谓叫“太子太保”,可惜在清代,“太子太保”并不赐匾,皇上只赠黄马褂。想想距今一百多年了,黄马褂估计也早就腐烂了,没有看到也不足为奇。

其他的房间很多,也有很多不同陈设。但可惜本人水平有限,有些匾上的文字比较晦涩,没有完全看懂。但想想这些文字应该都是有历史典故支撑,或者是曾国藩的一份顿悟总结出来的警世名言。经过一顿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许多内容看过后也很快忘记了。

回去路上,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中国历史上像曾国藩家族这样,长盛不衰,后人名人辈出的并不多见。而且曾家的后代们历经多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上也分布在世界各地,仍能够顽强不息地生存并获取功名成就,这真的是非常罕见。我们又该怎样理解这种社会现象?

现代人非常注重研究曾国藩的思想,各种介绍曾国藩的书籍也非常畅销。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当属《曾国藩家书》,它对于研究曾国藩一生的历史和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曾国藩一生经历坎坷、仕途几起几落,与太平军战斗中差点马革裹尸,最后因平息义和团运动在天津郁郁而终。他把这些和家人的书信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由后人编成《曾国藩家书》,他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当时他在写家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现代人如今会这么热衷于研究他的思想?

我猜想当时他可能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书信的方式向皇上以明心志。毕竟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军权在握,他手中的湘军对于当时的清政府而言是个实实在在的威胁。兔死狗烹的道理,曾国藩为官多年,不可能不懂。曾国藩通过家书的形式向北京当权者示忠心,以求自保,应该是一个最主要的目的。二是通过将家书整理出来,作为曾家后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和思想,代代相传,形成良好的家风。这个目的曾国藩应该也是这么想的,但他当时可能并没有想到后人对于他的家书会如此热衷和着迷。从这两个动机来看,曾国藩的目的都达到了,家书可谓思想丰富并非常成功。毛主席曾早期评点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更让曾国藩有了官方的高度评价。现代人之所以这么痴迷于研究《曾国藩家书》,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书中经常提到的几个核心精神思想,对于经常处于困惑中的现代人而言,犹如大海中的灯塔给人带来光亮并指明方向。

《曾国藩家书》中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在为人处事及生活上尤以“拙诚”、“坚忍”、“勤俭”三点为重。“拙诚”强调一个人要忠诚可靠、不欺不瞒。“拙诚”意味着一个人不仅仅诚实,而且要将诚实上升到一种信仰的高度。无论环境怎样改变,都坚守信念,不为所动,甚至近乎愚的程度。“坚忍”强调无论生活或者仕途有多少困难,都应该坚强不屈、勇敢承受、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勤俭”强调即使无论生活多么富有,都不要忘记贫苦的日子,学会控制欲望,勤俭持家。家书中的精神,始于他的曾祖,并且经过他的爷爷、父亲两代坚持和发扬,在曾国藩这一代开花结果,并通过书信的形式总结了下来,成为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想想那个赤贫出身,白手起家,每顿饭只吃一根辣椒的曾祖曾竞希,没有坚持这三点,怎么能够给曾家的后人开创基业,让他们能够吃饱饭,从农田劳作中解放出来。

想想那个祖父曾玉屏,为了改变家族“无知”的现状,立誓将后辈培养成才,一直供着儿子和孙子去读书。儿子四十不中秀才,作为父亲仍然在“坚忍”默默地给予财务支持。

想想那个愚笨的父亲曾麟书,从十多岁一直考到四十多岁,天资不可谓不笨,但一直凭着“坚忍”在众人的嘲笑中顽强地学习,“屡考屡败,屡败屡考”。

最后再想想曾国藩本人,考中进士后,仕途不顺。在与太平军的一次水战中,损失了大半兵力,绝望中跳湖自尽,幸被部下救起。后上书朝廷,称自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与他的父亲何其相似。

曾家从曾祖曾竞希这一代开始,始终坚持着曾家的坚韧朴实的家风,并一代代的通过言传身教传承下去。曾国藩深明此理,因此,他通过将为人处事的道理用书信的方式教导他的家人,并整理出来以供曾家后人学习。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家族的兴盛,往往是几代人努力拼搏的结果。一个兴盛的家族往往人才辈出,而保证家族长久兴旺,不至没落,最重要的就是良好家风的传承。家风正、家族盛!

曾国藩的经历告诉我,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始终都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内心,并坚持自己的理想。参观完曾国藩故居后,我默默地将微信的个性签名修改为曾国藩的一句名言——“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曾氏家风可以成就曾家那么多优秀的后人,曾氏家风也可以帮助我们其他人内心平静下来。只要是对的事情,无论最终有没有结果,都要去勇敢地坚持、坚持……

淡看浮云三千里,一颗丹心玉壶中!

揭秘:曾国藩到底是哪里人?曾国藩的故居在何处?

曾国藩是哪里人 很多人认为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湘乡是湘潭市的,其实曾国藩是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娄底因为是后来从邵阳,益阳,湘潭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