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子里的男人活着姓杨,死后却改姓辛,山腰村有何历史典故?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这个村子里的男人活着姓杨,死后却改姓辛,山腰村有何历史典故?,第1张

山腰村有关于金沙江龙王的三个女儿的历史典故,这一个典故是山腰村比较重视又比较相信的典故。在山腰村村民的眼里,龙王的三个女儿就是他们的保护神。相传龙王的这三个女儿都非常的美丽善良。传说龙王的这三个女儿都非常关心山腰村的村民,他们不忍心看村民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山腰村一直风调雨顺。这都是龙王三个女儿的作为。

村民都相信主要有龙女姐妹的存在山腰村就会一直风调雨顺年年丰收,所以在每年的阴历正月初五到二十五都是这个村庄来纪念三姐妹的日子。从这些方面也可以看出山腰村对这三姐妹的尊重与信奉。虽然龙王三个女儿的故事都是传说,但对于山腰村的村民来说,这三个传奇的女人在他们的心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他们的信仰。

村子里的男人在活着的时候姓杨,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基本上都是杨姓,我个人觉得山腰村应该是一个大家族所建立起来的村庄。而村民死后改为辛姓应该是和这个村庄的典故有脱不开的关系。村民死后兴先是主要是因为一个历史传说,他们认为为了纪念祖先,所以并在死后改为辛姓。

每一个村庄的存在都有属于自己的点过,而山腰村也不例外。山腰村所存在的男人活着信仰而死后却改姓辛,的确是一件让人特别疑惑的事情。但是我们敢肯定的是这件事绝对和村庄的一些传说有脱不开的关系。

三国时期名将辈出,谋士辈出,而奇女子也是层出不穷。比如黄月英,大家都知道她是诸葛亮的妻子,名士黄承彦的女儿,才华横溢,甚至有人说她比诸葛亮还聪明。

再比如张春华,大军师司马懿的妻子,计谋过人,尤其是心志坚强,甚至比司马懿还心狠手辣,冷静镇定。再比如孙尚香、蔡文姬等等,可以说三国舞台上的奇女子同样焕发光彩。

今天小编就要说一位智谋过人,可以和黄月英和张春华媲美的奇女子辛宪英。

辛宪英是大臣辛毗的女儿。根据古籍《晋书》的记载,辛毗是坚定的支持曹魏做太子的,几次跟曹操建议曹丕当太子。后来曹操终于下定决心,不把继承人位置给曹植,而给了曹丕。

曹丕开心极了,就有些得意忘形,抱着辛毗的脖子说:“你知道我的开心吗?”显然,曹丕高兴的都有点克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了。

辛毗回到家,因为非常信赖女儿,他将此事告诉了辛宪英。

“哎。”辛宪英忽然叹气。

辛毗很奇怪啊:“这是高兴的事,女儿你为什么要叹气啊。”

辛宪英说:“所谓太子,乃是一个国家的继承人,承担着天下的希望。他如果继位为君,就一定要妖怀着忧戚的心,要怀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治国理念,而不可以得意忘形。现在曹丕他因为自己当太子而这么高兴,难道说魏国的国运不会昌盛太久吗?”(后来司马氏一族果真取代了曹魏政权,可见辛宪英是多么聪明,从一件小事就看到了未来。)

后来,司马懿想要杀曹爽,邀集辛宪英的弟弟辛敞去参与此事。辛敞觉得很为难。辛宪英说:“曹爽与司马懿都同样接受先皇顾命,辅佐当今天子。如今曹爽专断独行,对王室不忠,司马懿只不过想杀曹爽罢了。”

辛敞说:“那我能不能不参与这件事呢?”

辛宪英说:“怎么能不出城呢?受人器重,为人而死,这是最感荣宠的事,你还是随众人出城吧。”

于是辛敞出城参与此事,而司马懿也顺利杀掉了曹爽。

辛敞感叹的说:“如果不听姊姊的话,我几乎要成为不义的人了。”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辛宪英的建议,辛敞不参与这件事,就会被司马懿视为“叛徒”,那么辛家以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后来,钟会率兵攻打蜀汉,辛宪英就感觉到了不寻常:“钟会身为大将军,任性放纵,不是朝臣应该有的行为,我怕他心有二志。”

没想到钟会出发前,让辛宪英的儿子羊琇做参军。辛宪英为自己的忧愁,于是悄悄的嘱咐儿子说:“你可以随军出发,但是要小心谨慎。身在军旅,只有万事小心,心存仁恕才能成保住安全。”

钟会后来果然谋反,羊琇牢记母亲的教诲,最后平安的归来。

这虽然只是三件事情,但也可以看出辛宪英的才智,的确不同于一般人。

 《 永遇乐·烈日秋霜

 作者:辛弃疾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赏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虞美人》,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

 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

 汉有辛庆忌,一代名将,威震匈奴。成帝时,朱云以丞相张禹巴结外戚,上书请诛之,帝怒,欲杀云,辛庆忌冒死相救。后庆忌子孙亦忠耿,不附王莽,被诛。

 当然,写词不能像修家谱那样纪实,况且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史实,所以词人不多花笔墨,而是别出心裁地与族弟“细参辛字”来了: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以博取一笑吧。于是咬文嚼字起来,仔细体会辛字的含义,有辛苦、辛酸、辛辣等多种内涵,他发表高论了:“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我们辛家门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三句话句句不离“辛”字:“艰辛”“悲辛”“辛酸”“辛苦”。写诗填词向以“同字相犯”为戒,而这里三句“辛”字四见。用得自然,增加了音调的视听效果,并使词情得到充分渲染。更妙的是,形式上是“细参辛字”,内容上又语意双关,含着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牢骚。不是么,上面谈到那位辛庆忌,“艰辛做就”不世的战功。可是,到了他的子孙,就尝到惨遭杀戮的“悲辛滋味”了。联系到稼轩本人,从“壮岁旌旗拥万夫”,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也是够“辛酸、辛苦”的了!

 总而言之,我们辛家人的命运总离不开一个“辛”字,怎么会这样的呢?原来根子还在这个“辛”字上。辛者,辣也,这是辛字的本来含意,也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性格啊!我们辛家人生成耿介正直的性格,做人行事,刚直泼辣,就如同我们的姓氏一样,火辣辣地不招人喜爱。“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这两句更就辛字“辛辣”这层含义加以发挥,借字说人。北宋曾布有《从驾》诗,押“辛”字韵,苏轼一和再和,有“最后数篇君莫厌,捣残椒桂有余辛”之句,稼轩信手拈来,用得很好。

 下片接“向人辛辣”的话头继续抒发感慨。正因为我们这个姓,世间应有尽有的“芳甘浓美”的东西,都轮不到“吾家门户”了。眼看人家子弟腰间挂着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我们哪儿比得上人家呢!正话反说,无限感慨,嬉笑戏语,隐含牢骚。比不上人家怎么办?争口气呗!于是话儿转到送茂嘉赴调的题目上来:“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谋取高官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到了你年老力衰的时候,一定会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的。“对床风雨”,语出韦应物诗:“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这两句诗颇为苏轼、苏辙兄弟所欣赏,十分向往风雨之夜、兄弟两人对床共语的境界,并为此相约早日退隐,后遂成为故事。

 “靴纹绉面”,典出欧阳修《归田录》: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请托人情者不绝于门,他深为厌恶,却又只好强装笑脸,虚与应酬。曾对人说:“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茂嘉赴调,稼轩祝贺他高升,自是送别词中应有之意。而用“靴纹绉面”之事,于祝辞里却有讽劝。实际上是说,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到头来你也会后悔的。

 全词就象在写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气氛亲切、坦诚,语言风趣优美,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围绕姓氏谈天说地,把“辛”这一普通姓氏解说得淋漓尽致,寓化于谐,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通过填词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这一进步倾向,这对于传统的词作来说,有点格格不入。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尝试。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翻译: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赏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宋代·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送别 , 感慨议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家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来细细参详,认真品味,以博取你听后一笑吧。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辛者,辣也,这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个性,而有些人不堪其辛辣,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却欲呕吐。

如芳香甜美的荣华富贵,世间纵然有,但从来不到我们辛氏家门。比不得人家子弟们,腰间挂著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谋取高官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不过,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希望你能够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啊。

赏析

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起头句掷地有声,仿佛一个家族精神的宣言。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辛家世代刚烈正直,忠诚不阿,如酷暑烈日、寒秋严霜,烈日、严霜与“辛”之间的共通点触发了下文。“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辛氏的家族史被词人以“一笑君听取”后的三句话来概括,句句不离“辛”字。辛家人的功业都是艰辛创立的。其间饱尝悲苦,命运总是艰苦辛酸。在概括的基础上,稼轩又对“辛”字所包含的辛辣之意加以发挥,椒桂的辛辣让一般人不堪忍受,就像个性辛辣之人让人避而远之。这里,与其说是对辛氏家族成员个性的一般概括,不如说是词人的夫子自道。他才大气高、刚直不阿,容易与世龃龉,不为人所容,正是这样的个性导致了仕途坎坷、屡遭弹劾。

后句对家族历史命运的回顾自然引出下片与其他家族的比较,由其他家族的显赫引出官运、仕途的话题,进而回到词作送弟赴官的主题上。“芳甘浓美”因上片的“辛辣”而发,这一层表面的口感比较暗示了家族命运之迥异。看看别人世代显要、门第生辉,而这样的美事总轮不到辛家,自己就是一个仕途多舛的例证,所以希望就寄托在即将远行赴任的族弟身上了。唐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云:“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苏辙兄弟读此诗很有感触。他们憧憬风雨夜兄弟对床而眠的生活,相约早日退隐,共享闲居之乐。作者用“对床”之典一方面流露出依依惜别的兄弟情谊,而另一方面却以一个坚决的“休忆”否定了对退隐、闲居的向往。光宗耀祖、改变家族命运的事业要靠远行之人来完成。他必须勇往直前,不能回顾流连。稼轩其他的送别之作多勉励人建功立业,匡救国家,而这一次至少从字面看是为光耀门楣。

“靴纹绉面”,典出欧阳修《归田录》: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请托人情者不绝于门,他深为厌恶,却又只好强装笑脸,虚与应酬。曾对人说:“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茂嘉赴调,稼轩祝贺他高升,自是送别词中应有之意。而用“靴纹绉面”之事,于祝辞里却有讽劝。实际上是说: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到头来也会后悔的。

创作背景 辛茂嘉是辛弃疾的族弟,排行十二。他随辛弃疾南渡,是其得力助手。其时,辛茂嘉即将出发去南宋京都临安,辛弃疾以为此次族弟赴京将大有可为,作词勉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

廓落青云心,结交黄金尽。富贵翻相忘,令人忽自晒。蹭蹬鬓毛斑,盛时难再还。巨源咄石生,何事马蹄间?绿萝长不厌,却欲还东山。君为鲁曾子,拜揖高堂里。叔继赵平原,偏承明主恩。风霜推独坐,旌节镇雄藩。虎士秉金钺,蛾眉开玉樽。才高幕下去,义重林中言。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唐代·李白《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唐代 : 李白

展开阅读全文∨ 廓落青云心,结交黄金尽。

富贵翻相忘,令人忽自晒。

蹭蹬鬓毛斑,盛时难再还。

巨源咄石生,何事马蹄间?

绿萝长不厌,却欲还东山。

君为鲁曾子,拜揖高堂里。

叔继赵平原,偏承明主恩。

风霜推独坐,旌节镇雄藩。

虎士秉金钺,蛾眉开玉樽。

才高幕下去,义重林中言。

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

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 ▲ 写人 , 送别赞美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唐代·高适《送郑侍御谪闽中》

送郑侍御谪闽中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友情 , 送别劝勉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唐代·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送别 , 写景抒情

⑴烈日秋霜:比喻为人刚毅正直。

⑵家谱:这里指辛氏家谱。

⑶细参:仔细品味。

⑷椒桂:胡椒、肉桂。 捣残:捣碎。

⑸儿曹:儿辈,小孩。 累累:连续成串。 组:古代佩印用的绶。

⑹对床风雨:指深挚的手足之情。

⑺靴纹绉面:面容褶皱就像靴子的纹络一样。 家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来细细参详,认真品味,以博取你听后一笑吧。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辛者,辣也,这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个性,而有些人不堪其辛辣,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却欲呕吐。

如芳香甜美的荣华富贵,世间纵然有,但从来不到我们辛氏家门。比不得人家子弟们,腰间挂着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谋取高官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不过,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希望你能够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啊。

《桂花巷》是由萧丽红原著小说改编的**,讲述的一个女人坎坷一生改变命运的故事。

高剔红年少时父母早逝,成年后弟弟又意外死亡,为了改变命运,她嫁入豪门,本以为从此就能过上衣食无忧,幸福快乐的一生,不想丈夫却生病早亡。

丈夫刚去世,大伯欺他们孤儿寡母无人依靠,毫不费力就把财政大权拿走了,还给她找了戏班子,接走了她的儿子。

高剔红一度沉迷于戏剧,整日过着糜烂的生活,待她发现儿子被大伯接走十多天时,才猛然醒悟,于是果断地遣散了戏子们,接回了儿子,并忍痛把儿子送出国留学,安排好这一切,她开始雷霆出击,夺回了家里的财政大权。

高剔红年少守寡,孩子又不在身边,一时冲动犯下大错,怀上了烧烟的春树的孩子,她当机立断设计以偷盗罪赶走了春树。

高剔红无论是手段还是内心定力都异于常人,所以每次遭遇人生转折,她总能适时把握时机,一次次地化险为夷,所以,她能在那条叫桂花的巷子里,享尽人间富贵。

高剔红生长在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民家庭,十二岁时,父母双亡,年幼的她要担负起养育弟弟的重担,平时除了靠舅家接济,她自己也因为一手好绣活而闻名整个桂花巷。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弟弟小小年纪便学会出海捕鱼,秦江海跟他在同一渔船,平时对他多有照顾,一来二去间,高剔红和他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

因为一手出色的绣技和三寸金莲,高剔红被当地富太看中,想选她做自己的外孙媳妇,于是便托了人来说媒。

高剔红本想着等过几年弟弟长到16岁,先给他娶上媳妇,自己再无顾之忧了,就把自己给嫁出去,谁曾想,相依为命的弟弟走上了跟父亲一样的命运,在一场暴风雨中葬身于大海。

有人说, 那是因为她生就一双断掌,克父克夫克子,她可谓拿到了人生一手烂牌,几乎无翻牌的可能。

高剔红都能预知到自己的未来,嫁给秦江海,跟他生儿育女,然后一辈辈地把这项职业传承下去,在提心吊胆和战战兢兢中度过渔民平淡且悲苦的一生,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她正在忙碌教子,然后传来秦江海葬身大海的噩耗。

高剔红父母早亡,早早地懂得了人情冷暖,看透世间炎凉,在那一刻,她决定要逆袭,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放弃了埋藏在心里的初恋秦江海,果断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条路,嫁入当地富豪辛家,成为辛家唯一的少奶奶。

在旧时代,婚嫁讲究门当户对,高剔红以一渔民女子嫁入豪门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因为她自己的勤劳,练就的那双出神入化的绣功,给她添了不少光彩。

高剔红是个聪明的女子,从一开始就对未来有着长远的规划,知道秦江海家姐妹众多,料定他会晚婚,便想以给弟弟娶完妻再婚嫁的借口,即安排好了弟弟的人生,也安排好了自己人生。

如果弟弟活着,或许她也会岁月静好地享受这夫唱妇随的平淡生活。

弟弟去世之后,留下她孤独一人,她重新转变了思路, 即然生活已无负担,她便不需再让自己的下一代再过这种危险的生活 ,生活已经给了她另外一条路,她还有什么好犹豫。

高剔是红识时务的,所以她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最有利的方向,从始至终,她都头脑清晰,目标明确,这也是她人生逆袭路上做的最正确的一条路。

高剔红的丈夫辛瑞雨也是无父无母,从小是由大伯和外婆抚养长大,所以辛家虽然是高门大户,但是人口简单,少了很多规矩和矛盾。

高剔红如愿过上了让整个桂花巷羡慕的富家少奶奶的生活,夫妻恩爱和睦,家族生意兴隆,不久,她又生下一个儿子,一家的生活也算是圆满了。

还能资助一直接济他们的舅舅,让他送孩子们去上学,再不走渔民之路。

但是这样幸福的生活并没维持多久,几年后,丈夫突发肺炎,不久便撒手人寰,留下她们孤儿寡母,早就对家产虎视眈眈的大伯以她是妇道人家为由,趁机拿下了家里的财政管理大权。

剔红在23岁时成为一名寡妇,想起之前有人说她断掌克夫,一时情绪低落,终日郁郁沉浸在悲痛之中,直到有一日,她看到儿子在跟仆人吹箫玩乐,一时心中难掩怒火,动用家法把儿子打了一顿,还把那个仆人赶出了家门。

剔红在那一瞬间,猛然醒悟,再不敢松懈半分 ,面对整日对她们母子算计的大伯,她唯一的依靠便是儿子, 未免他误入歧途,整日玩乐,她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引导儿子成才,让他早日担负起属于男人的职责。

大伯有心想架空家产,心机地请来唱戏团,让剔红沉迷于戏曲,并顺势接走了剔红的儿子,大肆挥霍她的家产。

待剔红问起婢女新月,儿子怎么不在房中看书时,才惊觉,儿子已经被沉迷于大烟的大伯接走了十来天。

剔红一瞬间双眼锐利,心境也清明起来,她二话不说赶走了戏班所有的人。

几天之内,她做了两件事 ,一是查清了大伯亏空的账目,赶走了管家,并让舅舅家的儿子顶上了管理的位置,夺回了家里的管理大权;

二是安排了儿子出国留学,好让他远离是非,长更多的见识,有更开阔的眼界。

安排完这些事,她才慢悠悠地去给大伯请安,感谢了他多年的辛苦关照,然后不痛不痒地让他以后安享晚年。

这一招先斩后奏,完全把大伯打了个措手不及,连还击的机会都没有,剔红轻轻松松地收回了管家权。

剔红一直在辛家过着安逸的生活,没有管过家,也没有打理过家族生意,但是她并没有呆在自己的舒适圈,安于现状地享受,偶尔有迷失的时候,也能很快醒悟并快刀斩乱麻地解决,杜绝留下任何不利自己的东西。

她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即使生活无忧,也从不给自己有玩物丧志的机会,更杜绝儿子变成纨绔子弟 ,正因为她的清明,她才能守护住自己的财产,保护好儿子,也保住她得之不易的无忧生活。

大伯去世后,伯母把点烟的小伙春树介绍给了剔红,春树长得很像她的初恋秦江海,一听他说是渔民,剔红瞬间想起了海难的弟弟,明知道他心思不正,剔红还是没法抵御人性的弱点。

春树人长得白白净净,还会一口甜言蜜语,把剔红逗得笑逐颜开。

自从丈夫去世,儿子离家,剔红一个人在这清冷的大院内,习惯了寂寞的寒冬腊月,习惯了孤独地看四季花落花开。

春树的热情一瞬间点燃了她沉浸寂寥的心,两人一夜风流下,剔红不慎怀上了孩子,春树为自己攀上高枝而得意忘形,俨然以辛家主人身份自居。

剔红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温婉的眼神中也露出了难得一见的杀气。

春树没得意多久,剔红布局以小偷之名将他关进了警局,一劳永逸,彻底解决这一隐患。

在烂人烂事上,她毫不犹豫,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是致命一击,绝不给人反击的机会, 也是她的当机立断,才免除了将来被人拿捏把柄牵着鼻子走的后患。

春树虽然解决了,怀孕的事却没有解决,儿子在此时突然回家,已经遮掩不住的剔红在婢女新月的暗示下,决定让儿子知道真相。

儿子惠池看到母亲的那一瞬间便什么都明白了,他并没有责怪母亲,而是心疼母亲年纪轻轻便守寡的不易,“ 十多年的苦,也只有娘受得了,娘亲常年抑郁,导致胃气淤积腹胀,需要去日本散散心。

听到儿子惠池的一番话,剔红一瞬间便释然了,儿子没有点破她的丑事,顾及了她的颜面,还轻松地化解了她的忧虑。

她跟惠池去了日本生下了孩子,然后交给了当地居民抚养。

在人生的大方向上,剔红一直把持着正确的导航,偶尔走了弯路,也能速战速决,找到最有利的处理方式。

如同遇到春树,如同怀孕生子,若是她稍有犹豫,或许都会留下无穷后患,正是她的狠和果断,才给她跌入黑暗的人生里又重启一扇扇光明,让她按照自己规划的线路,不偏不倚地行走着。

04

晚年的剔红过的孤寂而清冷,儿子去了大陆发展,最忠心的婢女新月也嫁人离开了她,她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坐在藤椅上,回顾自己充满波折的一生。

那里有她的挣扎,她的抗争,她的隐忍和她的孤独,这一生,她过得寂寞,她的晚年同样充满了清冷和孤寂,但是她无怨无悔。

她靠着自己的聪敏和无畏步步为营,过上了桂花巷的渔民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这里面除了上天对她的眷顾,还有她自己把握时机的果决。

上天为她开了一条路,她一路勇敢地披荆斩棘,目不斜视地朝着即定的方向行走,才拥有了她安详无悔地一生。

希望每个女人,一路走来,都能披荆斩棘,勇敢果决,走出你的不悔人生。

这个村子里的男人活着姓杨,死后却改姓辛,山腰村有何历史典故?

山腰村有关于金沙江龙王的三个女儿的历史典故,这一个典故是山腰村比较重视又比较相信的典故。在山腰村村民的眼里,龙王的三个女儿就是他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