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365]5.25赫连氏经营统万 拓跋焘攻灭夏国
5月25日
赫连氏经营统万
拓跋焘攻灭夏国
在晋、宋时代,北方有个夏国,国王是匈奴族人赫连勃勃,都城在统万。(4132)勃勃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宜名新城曰统万。”
此城就在今天内蒙古毛素乌沙漠中部、乌审旗的南边,修得特别坚固:城墙的底基三十步宽,顶上宽十步,高八丈,墙壁坚硬得可做磨刀石。里面的皇城四丈高,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都用锦绣装饰。赫连勃勃很得意,真以为是铁打的江山一统万年了。(4276)夏世祖〔赫连勃勃〕性豪侈,筑统万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高五仞,其坚可以厉刀斧。台榭壮大,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穷极文采。
刘裕灭掉后秦,退出关中,赫连勃勃乘机南下,占领长安。城里死人不少,他将人头积成山头,号称“髑髅台”。(41811)勃勃积人头为京观,号曰髑髅台。
大臣们请他把都城迁到长安去,他不同意:“长安是历代帝王都,形势险要,田地肥沃,当然是好地方。不过,魏国离我们太近,我若去长安,他们一天之内就会打到统万,岂非得不偿失吗”于是将长安作为南都,叫儿子赫连璝驻守。(4192)群臣请都长安,勃勃曰:“朕岂不知长安历世帝王之都,沃饶险固!然晋人僻远,终不能为吾患。魏与我风俗略同,土壤邻接,自统万距魏境裁百馀里,朕在长安,统万必危;若在统万,魏必不敢济河而西。诸卿适未见此耳。”皆曰:“非所及也。”乃于长安置南台,以赫连璝领大将军、雍州牧、录南台尚书事;勃勃还统万,大赦,改元真兴。
他班师北上,雄心勃勃,要显示征服天下的决心,把统万的四个城门加上很有气魄的名字;东门叫“招魏”,南门叫“朝宋”,西门叫“服凉”,北门叫“平期”,可说是历史上的一大幽默。(42412)夏主好自矜大,名其四门:东曰招魏,南曰朝宋,西曰服凉,北曰平朔。
赫连勃勃想招揽人才,把京兆人韦祖思请来宫里。韦祖思是个隐士,不懂世事的书呆子,看赫连勃勃粗暴无礼,又害怕又恭敬,连连叩拜。赫连勃勃听说名人隐士见到国王是不下拜的,这人却那样谦恭小心,一定是没把我当国主,立刻暴怒起来:“我当你是贵宾,你却当我野蛮人,是何道理过去姚兴请你,你不叩头,何以见我要下拜我活着,你瞧不起;要是死了,你舞弄笔墨,信口胡语,还不知怎样骂我呢!”话没说完,手起刀落,竟把韦祖思杀了。(4192)夏主勃勃征隐土京兆韦祖思。祖思既至,恭惧过甚,勃勃怒曰:“我以国士征汝,汝乃以非类遇我,汝昔不拜姚兴,今何独拜我?我在,汝犹不以我为帝王;我死,汝曹弄笔,当置我于何地邪!遂杀之。
不久,赫连勃勃死了,儿子赫连昌接位,(4258)八月,夏武烈帝殂,葬嘉平陵,庙号世祖;太子昌即皇帝位。兄弟之间不和睦,争斗不休,国势很快衰落了。这给北魏的进攻提供了机会。
当时,魏国的皇帝拓跋焘,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用崔浩为谋主,想统一中国。洛阳以北的中原大地,被他父亲拓跋嗣所征服,已经纳入北魏的版图。可是,魏国的北面又兴起一个鲜卑族的大国柔然(蠕蠕),西面的夏国也跃跃欲动。先打谁好
崔浩观察天象,说西方的国家要灭亡,那就先打夏国的赫连昌吧。
北魏军队到达统万城边,夏国人分两路夹攻。忽然间,一阵暴风雨从东南方涌来,灰沙满天,眼睛也睁不开。魏帝的宦官赵倪懂一点占卜,他说:“风从敌人那边刮来,他们背风,我们向风,老天在帮助赫连昌。我们长途行军,消耗大,不如暂时退避,再等机会。”夏兵为两翼,鼓噪追之,行五六里,会有风雨从东南来,扬沙晦冥。宦者赵倪,颇晓方术,言于魏主曰:“今风雨从贼上来,我向之,彼背之,天不助人;且将士饥渴,愿陛下摄骑避之,更待后日。”
崔浩在旁边听了,厉声叱道:“说些什么话!我们千里远来,孤军深入,作战的目标既定,哪能随便乱动;风道在人,岂有常也。”(4276)崔浩叱之曰:“是何言也!吾千里制胜,一日之中,岂得变易!贼贪进不止,后军已绝,宜隐军分出,掩击不意。风道在人,岂有常也!”是的,风的方向不变,人是能变的,为何非逃避不可呢
魏帝脑子动得快,受到启发,马上把大军分成两队,绕到夏国军队的背后,逆风变成顺风,展开主动攻击。魏主曰“善!”乃分骑为左右队以掎之。
拓跋焘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身手矫健,每次上阵,总要冲锋在前,甚至身边的人死完了,他也神色自若,非常沉稳。因此,部下都很尊敬他,愿意出死力。
他冲得太猛,被暴风雨掀下马,部将用身体挡住夏兵的长矛,他才腾空而起,顾不得身上的流矢,硬是把夏国的尚书斛黎文杀死,夏军也就崩溃了。(4276)拓跋齐以身捍蔽,决死力战,夏兵乃退,魏主腾马得上,刺夏尚书斛黎文,杀之,又杀骑兵十余人,身中流矢,奋击不辍,夏众大溃。
赫连昌来不及退回城中,落荒而逃。
拓跋焘把皇帝的衣服脱下,装成老百姓,混入统万城。夏军发觉后,关死城门,四处搜寻。(4276)魏主微服逐奔者,入其城;
他和侍卫钻进王宫,找出一堆妇人的绸裙,结成长索,系在铁槊上,爬上城头,拉住纲索,才逃出来。这次冒险,把城里的形势摸清楚了。(4276)夏人觉之,诸门悉闭;魏主因与齐等入其宫中,得妇人裙,系之槊上,魏主〔拓跋焘〕乘之而上,仅乃得免。
三天后,他攻进城里,俘获了夏王的大臣和亲属。所得三十多万匹马,几百万头牛羊,都分赐给作战的将士了。乙巳(初三),魏主入城,获夏王、公、卿、将、校及诸母、后妃、姊妹、宫人以万数,马三十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府库珍宝、车旗、器物不可胜计,颁赐将士有差。
拓跋焘看到统万王宫那样气派,叹息不已:“小小的国家,劳民伤财,竟是这样惊人,想不灭亡,可能吗”(4276)魏主顾谓左右曰:“蕞尔国而用民如此,欲不亡得乎!”
他看到夏国著作郎赵逸的文章,赞扬赫连勃勃尽善尽美,便发火了:“勃勃这人,够野蛮的。谁敢向他瞪眼珠,就挖眼珠子;谁当着他发笑,就割破嘴唇;要是说出不满的话来,先割舌头,再砍脑袋。赵逸还公然替他唱赞歌,太无耻了,快些抓来杀掉!”(4276)魏主见夏著作郎天水赵逸所为文,誉夏主太过,怒曰:“此竖无道,何敢如是!谁所为邪?当速推之!”
崔浩劝他说:“文人笔下的褒贬之辞,大多言过其实。在人屋檐下,岂敢不低头,也是不得已的。哪里值得认真对待呢”崔浩曰:“文士褒贬,多过其实,盖非得已,不足罪也。”
拓跋焘这才平静下来。带上赫连勃勃的三个女儿,得胜回朝。乃止。魏主(拓跋焘)纳夏世祖(赫连勃勃)三女为贵人。
赫连昌作了俘虏,住在魏国京师平城,又要了拓跋焘的妹妹始平公主,自己的三个妹妹也做了大舅子的贵妃。郎舅二人,感情亲密,经常深入荒野打猎,并马同行。魏国的大臣很担心,劝魏帝不要冒险:“赫连昌身手不凡,武艺超群,亡国之君,不可不防。”
拓跋焘笑道:“天命所在,亦何所惧!”他把国家和自己的未来前途,看成是上天主宰的,只能顺其自然,不必过多地顾虑。
大臣们又请他增修京城,建造坚固的宫殿,他的回答是:“在德不在险。”(4277)君臣请增峻京城及修宫室……帝曰:“古人有言:‘在德不在险。’〔吴起之言。〕屈丐〔赫连屈丐〕蒸土筑城而朕灭之,岂在城也?今天下未平,方须民力,土功之事,朕所未为。萧何之对,非雅言也。”
只要政治清明,没有高大城墙和深宫大院,又有何妨
拓跋焘豁达大度,心胸爽快,自信心很强,不像赫连勃勃成天疑神疑鬼,住在深宫不敢出来,真不愧为鲜卑族的一代英雄。
不一定是赫连吧,也许是赫舍里氏呢,毕竟科右前旗比较靠近东北,而赫舍里氏是满族的一大姓氏,后来赫舍里氏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高氏、康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等。 当然这个没有家谱作为参考很难说,赫这个姓氏演太复杂了,有少数民族姓氏,但是也有汉族祖单先姓赫的,因此没法考证,呵呵,不好意思
赫姓源于赫胥氏,出自远古时代赫胥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著名东汉史学家应劭(公元153~196年)所著的《风俗通义》中记载:“赫胥氏之后有赫氏、赫胥氏。”这在明朝史学家王圻(公元1530~1615年)所著的《续文献通考·氏族典》中第十一卷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的记载中也有说明:“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
姓氏起源:
起源一: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史学家何拔儒在整理四川省盐亭县的天垣场盘垭村所发现的盘古王表时发现:赫胥氏,就是约在公元前5071~前4170年间的帝王,其世系承传为:浑沌氏(共七代)→葛天氏(共四代)→女娲氏→伏羲氏→赫胥氏→东户氏(共十七代)→皇覃氏(共七代)→启统氏(共三代)→吉夷氏(共四代)。
到公元前4171~前315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仓帝史皇氏→柏皇氏(共二十代)→中皇氏(共四代)→大庭炎帝氏(共五代)→粟陆氏(共五代)→昆仑氏(共十一代)→西陵氏→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到约公元前3151~前223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轩辕氏(共三代)→祝融氏(共二代)→昊英氏(共九代)→古皇有巢氏(共七代)→朱襄氏(共三代)→阴康氏(共三代)→无怀氏(共六代)→神农氏(共八代)。到约公元前2231~2045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黄帝有熊氏(共三代)→颛顼→帝喾→尧→舜→禹。
赫胥氏,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群落称谓,是传说历史,严格地讲,还不是真正姓氏学意义上的姓氏概念;但其后裔分衍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则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贵族囚禁之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典籍《荀子·议兵》记载:“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商朝末年纣王因群臣力谏其政,怒而剖杀了王叔比干,还将另一王叔箕子囚禁起来,准备用炮烙酷刑之,以镇群臣之口。后因诸多大臣的劝谏,加之暗悔比干之死,遂流徙箕子一族至赫邑(古邑赫章,今贵州赫章)。周武王姬发挥军灭商后,派人将箕子找回,并向其请教治国之策。但箕子不愿意臣服于西周王朝,遂挟四千族众向北,于公元前1122年建立了朝鲜国,史称“箕子朝鲜”。箕子朝鲜一直到公元前194年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国祚长达九百二十八年。未与箕子同行之商族后裔子孙中,有以箕子之邑“赫邑”为姓氏者,称赫章氏,后辗转迁徙于陈邑(今河南淮阳),逐渐融合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中,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赫氏。
陈氏一族的先祖之一陈叔明之孙、陈志高之子陈才的妻子赫氏,就是箕子后裔赫氏族人。
起源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匈奴铁弗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的首领刘勃勃(赫连勃勃)自称大夏天王,号称“云赫连天”,建立了夏国,其王族便以赫连为姓氏,史称“胡夏”。据史籍《晋书》的记载:“赫连氏为刘元海之族,篡位自称天王,有诏书曰:我的先祖,从北方迁至幽朔后,改姓姚,与中原的姓氏不同音,故又随母亲姓齐。子孙随母姓是不合礼仪的。古代人姓氏不定,有随母姓的,有随父姓的,我现在要根据礼法改变这种习惯。帝王是上天之子,是显赫的徽记,天地相连的枢纽。故现在改姓称赫连氏,顺应天意,永享天下。天子位尊,不能与支庶同姓,其他非正统的子孙,皆以铁伐为氏。愿我的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能征善战。”自赫胥氏箕子刘元海起,其后代遂以谐音汉字“赫连”为姓氏,称赫连氏。
赫连氏一族后为鲜卑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浑部所击破,族人四散,有取其赫连氏的省文单字为汉姓赫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北匈奴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西晋至东晋时期,鲜卑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浑部族攻破了胡夏国,俘虏了赫连氏王族。结果后来吐谷浑部自己的族人中有人敬佩赫连世家的骁勇,遂也以“赫连”为姓氏。
后吐谷浑部为鲜卑的拓跋部所破,赫连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省文简化改单字汉姓赫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
⑴满族赫舍里氏,又作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唐朝末期,赫舍里氏为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当时称纥石列氏。到金国时期,称女真族纥石烈部,以部为姓氏。赫舍里氏始祖为女真族纥石列部族人(纥石烈部、赫舍哩部),取部落名为氏,世居都英额(今辽宁清原英额门)、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辉发河上游)、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黑龙江色钦(今黑龙江虎林)及穆理哈(今黑龙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黑龙江塔散堡)等地区。满清开国初期,其先祖赫舍哩·硕色巴克什率部归附后金政权,佟·努尔哈赤大喜,将其部划归隶属于正黄旗满洲。赫舍哩·硕色巴克什本人就十分精通满、汉、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通诸般文字,文学水平更佳,且作战英勇,遂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最终受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之托,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授一等公爵,谥文忠。赫舍哩·索尼一族的祖墓在昭陵左掖,其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何氏、高氏、康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等。
⑵满族赫书氏,满语为Hesu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国女真族和速嘉氏,以姓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赫书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书氏等。
⑶满族赫宜氏,又作何叶、和衣、赫叶,满语为Heye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国时期称霍域氏,世居舒勒赫(今吉林西团山)、屯昂阿(今黑龙江玛延河黑河口)、锦州等地。赫宜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何氏等。
⑷满族赫舒哩氏,满语为Hesuri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地区。赫舒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赫氏、何氏等。
⑸满族赫尔济氏,又作和和济氏,满语为HerginHala,汉义为“纲纪”,世居长白山。赫尔济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
⑹满族赫尔苏氏,满语为HersuHala,世居乌拉地区(今黑龙江牡丹江)。赫尔苏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
⑺满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Hala,世居辉发地区(今吉林辉发河上游)。赫济哩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
⑻满族赫佳氏,又作何佳氏,满语为Hegiya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讷殷(今吉林抚松)等地区。赫佳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
⑼满族赫锡赫理氏,满语为HehiheriHala,世居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尼马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等地区。赫锡赫理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末民初时期多改为汉姓赫氏。
⑽满族赫叶勒氏,满语为HeyelHala,又作何雅礼,世居沈阳。赫叶勒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贺氏、何氏等。
⑾满族赫哲氏,满语为HejeHala,世居今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一带。赫哲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
⑿满族黑赫穆氏,满语为HeihemuHala,世居黑龙江地区。黑赫穆氏家的后裔子孙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姓赫氏、黑氏等。
⒀满族亨奇勒氏,为库雅拉女真,满语为HengkileHala,汉义为“叩首”,世居库雅拉(今俄罗斯滨海浑春河)等地。亨奇勒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末民初多改为汉姓赫氏。
⒁满族赫尔诺络雅苏氏,满语为HernuoloyasuHala,世居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乌兰巴托)。赫尔诺络雅苏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
⒂满族赫齐拉氏,满语为Hecila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赫齐拉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黑氏等。
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满洲姓氏通谱》、《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蒙古族赫舍里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库昆地方(北大河,今辽宁阜新)。
⑵蒙古族赫鲁克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ruk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赫鲁克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鲁克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鲁氏者。
⑶蒙古族赫勒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le Hala,世居巴林(今俄罗斯伯力)。赫勒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勒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⑷蒙古族赫锡特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hite Hala,世居克鲁伦(今蒙古肯特山)。赫锡特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锡特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锡氏者。
⑸蒙古族赫尔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又作和里氏,满语为Heru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赫尔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尔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起源七:
源于外夷,出自古犹太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犹太族人在史籍《元史·帝纪》中被称作“术忽”;清乾隆年间著作的《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一书中,则称其为“珠赫”;而在穆斯林的典籍《汉译塔布》中,则称之为“朱乎得”。在清朝时期,满族人以谐音称犹太族人为“珠赫人”,后以“赫氏胡夷”简称之。之后,有犹太族人便以“赫”为姓氏,称赫氏,目前多为回族。
融于回族中的犹太族人后裔,对外都一致称自己为回回,绝不说自己是犹太族人。
1、今日辽东满族之一——赫氏。
辽东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现今仍是满族人民集居的地方。在辽东诸多的满族姓氏中,满族集居地人民通常将佟、关、马、索、赫、富、那、郎八个满族姓氏,推崇为陈满洲著姓,同时又将其俗称谓“满洲八大姓”。然而,现今俗称谓八大姓的满族著姓姓氏,是自清代中期以后而冠用和改用的汉字姓。
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期至今,赫氏。
2、赫连:
赫连勃勃(~425) 东晋十六国时期夏国的建立者。公元407~425年在位。字屈孑。匈奴人。其祖先与汉国建立者刘渊同族,以刘为姓.其曾祖、祖父、父先后接受前赵、后赵、前秦官爵,率部活动于今山西、内蒙古长城内外地区。义熙三年(407)自立谓天王、大单于,国号大夏,建都高平(今宁夏固原)。势力发展很快,义熙九年(413),先后破鲜卑、斩秦将,击南凉等,声势大振。凤翔元年(413)三月,认为其祖从母姓为刘非礼,故改姓赫连。
由此可以看出,自刘元海起,其后代遂以赫连为姓,称为赫连氏。
“赫连氏”、“赫”两者不同。
[资治通鉴365]5.25赫连氏经营统万 拓跋焘攻灭夏国
本文2023-10-29 17:39: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6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