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四名臣”,难道主战派就是忠臣,主和派就是卖国贼?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1收藏

南宋“四名臣”,难道主战派就是忠臣,主和派就是卖国贼?,第1张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写的,但是不一定主和派就是卖国贼,只是理念和主站派不同;同时主和派还分为主张讲和从而为南宋谋得发展的和只为了自己利益通敌卖国的人。

主和派中主张讲和为南宋争取发展空间的人,其实也是忠臣,只是他们和主战派对待外敌的政策和观点上有着不同,但是其实他们的很单纯的就是想等南宋再发展壮大一点再进行战争,其实这是一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做法。而另一种主和派是投降派,他们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只为保全自己,才是真正的卖国贼。

作为南宋“四名臣”之一的赵鼎,便是主和派,主和派中主张争取发展空间的人。赵鼎一生经历了宋徽宗、宋钦宗和宋高宗时期,可以说他的一生经历了两宋最动荡的年代,因此他对宋朝的发展局势看得很透彻,同时他也对金国有着家仇国恨,但是宋朝弱于金国,所以也深知宋朝需要忍辱发展。

当时的人们都说赵鼎是主战派,但是他却和主战派有着矛盾,同时还劝赵构迁到临安府,尽量避免和金国接战。因此认为赵鼎是主和派,但是他却向赵构推荐岳飞去收复襄阳。所以赵鼎是哪个派别的还不是很清楚。

但是在赵鼎被南宋最大的奸臣秦桧逼死后,人们才知道赵鼎其实希望以战争打败金国,但是不是现在,因为南宋的实力是不足以打败金国的,南宋需要的是发展,所以赵鼎是一个主和派的忠臣。

南宋是我国古代经济政治全面发展,各种行业片地开花的时代。那么在这里就不得不说起南宋两个较为著名的丞相秦桧和赵鼎,秦桧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影视角色中都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就连大名鼎鼎的将军岳飞也是死于秦桧之手,而且这个岳飞也是赵鼎极力举荐的统军大元帅,赵鼎不仅在军事上才能突出,在经济上,他也不忘大力发展,史书记载,在赵鼎当朝为相的时候,南宋粮食取得了大丰收,民众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饥荒之灾,即使在当时金人大力挑动战争的时代,赵鼎依然把国家治理的繁荣昌盛,自然不愧为南宋第一相的尊称了。

在南宋的朝政背景下,宋高宗渐渐开始产生厌战情绪,在一群主和派的劝谏下,宋高宗也将赵鼎拉到了主和派的队伍中,赵鼎一边答应宋高宗的议和主张,一边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并在和谈条件中要求金人返还南宋故土,同时也驳回了金人提出的议和条件,但是他这一举动却得罪了宋高宗和主和派,并且在秦桧对赵鼎的污蔑下,宋高宗便将赵鼎发配至绍兴。

而后秦桧封侯拜相,秦桧由于污蔑赵鼎在先,自此终日惶恐不安,一路迫害赵鼎致死,秦桧自封相以来,并未将国家大事放置于心头,而是将个人利益置之于先,秦桧为了发家致富,不择手段,残害忠良,反观赵鼎却一心为公,不惧外敌入侵,受命于危难之际,使得南宋的经济有着一个质的飞跃,可是就是这样的名相却难逃小人亲桧之手,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宋朝当政不作为从而导致了政治的腐败与黑暗,要说有何遗憾,也只能叹息,赵鼎生不逢时罢了。

“一门二王,三宰四相,五尚书,七十二进士。””满朝文武,半出史家”说的是南宋四明史氏。四明史氏来自江苏溧阳史氏,大约北宋时迁居鄞县东钱湖畔,经过百余年时间,发展成为名门望族、簪缨世家。

史浩

他是1144年的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还做了赵构养子赵昚的老师。在孝宗登基后,他还做了宰相。淳熙十年(1183年),七十二岁的史浩,封魏国公,致仕。死后,光宗为其缀朝,追封会稽郡王。嘉定十四年(1221年)再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

史弥远

相比他的父亲,他更加出名。韩侂胄任平章军国事后,史弥远随即受到重用,到开禧三年三月的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不但已封为男爵,而且已升为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的三品大员。韩侘胄北伐失利,史弥远联合杨皇后,派人于玉津园槌杀韩侘胄,随后他掌握了大权。史弥远两朝擅权二十六年,独揽朝纲,矫诏立帝,大权在握,对金一贯采取屈服妥协的政策,所以很被人诟病。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病死,享年六十九岁。追封卫王,谥忠献。

史嵩之

他是尚书右仆射史浩从孙、右丞相史弥远之侄、提举福建盐茶事史弥忠之子。虽然他的父亲并没有做到很大的官,但他却很厉害。中进士后,他走上了官宦之路,朝中有人好办事,他在自己叔叔的帮助下,得到了满意的职位。早期他一直在地方,经营襄阳,抵御蒙古入侵。还做过很多有益的事,颇有军事干略,不失为一时将才,可谓功勋显著。后来,他入朝拜相,为相期间以专断而受非议。

 自南宋开始,仕宦家训在原来主要齐家教子的基础上,又大大发展了专论生计问题的治生家训和专论家庭理财、节制用度的制用家训,从而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发展拓宽了领域。叶梦得、赵鼎、陆九韶、倪思等人的家训是南宋时期这类家训的突出代表。

  叶梦得的治生家训

 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南宋文学家,今江苏苏州人。叶梦得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等职,积极从事抗金防务和军饷筹措。他学识渊博,尤工诗词,被人誉为“贯穿五经,驰骋百氏,谈笑千言,落笔万字”,著有《石林燕语》《石林诗话》等。

 《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和《石林家训》是叶梦得的两篇著名家训,前者是专门向家人进行谋生教育的专论,后者则是对家人修身的简明训导,目的都是“敦礼义之俗,崇廉耻之风”。《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共有14条,虽然篇幅不长,却是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首次专门就治生问题对家人进行教化的家训著作。这篇家训主要就治生的重要意义、方法等作了具体阐述。

 第一,关于治生的意义。

 叶梦得将治生提高到关系个人生存及幸福与否的高度加以强调,他说:“人之为人,生而已矣。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何以生为”他认为古代圣贤,像治水的大禹、教民播种百谷的后稷、严明刑律的皋陶,无非都是“治民之生”。既然“民之生急欲治之,岂己之生而不欲治乎”,圣贤要治民之生,同样也不能忽视自己的生计问题,否则这样的人也绝对成不了圣贤。

 叶梦得依照传统职业的划分,将治生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在当时,尽管叶梦得不能摆脱“士为四民之首”的偏见,但他却得出了完全不同于社会俗见的结论。他指出:“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丈夫哉!”自古以来,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影响下,官僚士大夫们对劳动和劳动者采取的是鄙视的态度,叶梦得要“士”做治生的表率,的确是不同俗见的崭新观念。

 第二,关于治生的方法。

 叶梦得在家训中提出了四条基本方法:一是“要勤”。“每日起早,凡生理所当为者,须及时为之。如机之发,鹰之搏,顷刻不可迟也。”二是“要俭”。他认为“俭者守家第一法也”,因而,“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反之,奢侈就会使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三是“要耐众”。也就是不要急功近利。他告诫家人子弟要致富必先确定可行的目标,即“先定吾规模”,然后踏踏实实努力去做,日久天长就能达到富裕的目标。他批评那些急于谋利的后生,“方务于东,又驰于西,所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之以此破家者多矣。”四是“要和气”。“和气生财”是我们祖先的传世格言,叶梦得教育自己的家人,“人与我本同一体,但势不得不分耳。”故不可与人较锱铢、争毫末、斗诉讼,而且“人孰无良心,我若能以礼自处,让人一分,则人亦相让矣。”遇到不如意的事,更要心胸开阔,“决不可因小以失大,忘身以取祸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叶梦得在《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中还就治生问题发表了几种不同于俗的观点,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是对于贫富与善恶。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叶梦得一反这种偏见,他列举数例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孔子的弟子原宪衣衫褴褛,贫穷至极,而另一个弟子子贡却善于经商,家累千金,但不能说原宪比子贡品德好。叶梦得既反对不择手段聚敛财富的季氏,也反对矫情清高、不食乱世之食而饿死的陈仲子。在他看来,善恶并不与贫富存在必然的联系,治生应该从中有所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利己与利人。叶梦得提倡利己、致富,但又主张坚持道德标准,取财有道,不能损人。他提出:“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其善治生欤”

 三是俭约与吝啬。叶梦得提倡节俭,但同时反对吝啬,主张“贵乎适宜”。他要求家人“至于往来相交,礼所当尽者,当及时尽之,可厚而不可薄。若太鄙吝废礼,何可以言人道乎,而又何以施颜面乎然开源节流,不在悭琐为能,凡事贵乎适宜,以免物议也。”

 下面再简单谈谈《石林家训》。《石林家训》是叶梦得55岁时所写的,其时北宋灭亡,南宋新建,他正罢官在家。虽如此,他仍心念抗金大事,而且时刻关心孩子们的教育。他将平时训导子弟的言论加以汇集修订,整理成篇。叶梦得的这篇家训,可以看作他人生经验的总结,且处处都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对子弟的谆谆教诲,洋溢着浓浓的舐犊之情。

 《石林家训》篇幅不长,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修身向善。叶梦得认为如能做到崇德、谦恭、劳逸结合、喜怒不过这样几条,“虽非至善,而亦不失于不善”。

 其次,尽忠报国。在《石林家训》中,他谈了自己“自初任逮致仕,兢兢以尽忠自持”的经历,谆谆告诫子孙要尽忠报国,“凡吾宗族昆弟子孙,穷经出仕者,当以尽忠报国而冀名纪于史,彰昭于无穷也。”

 再次,力学不懈。他要求儿子们“旦须先读书三五卷,正其用心处,然后可及他事,暮夜见烛亦复然。若遇无事,终日不离几案。”

 最后,慎言勿欺。叶梦得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教育子孙言语当谨慎,勿轻信人言,勿乱传人言,还要求做到“勿欺”,“凡有所怀,必尽告之,秋毫不敢隐”。

 由于叶梦得平日注重对子弟的训诲,子弟的修身立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让叶梦得在“危坐终日,百念关心”的日子中颇感欣慰。

  赵鼎、陆九韶和倪思的制用家训

 赵鼎,字元镇,今山西闻喜人。宋高宗绍兴初年,他两度为相,力荐岳飞,收复重镇襄阳,后因与秦桧在对金议和问题上意见不同而遭贬潮州,再移吉阳军(今海南三亚),知秦桧必置其于死地,乃绝食而亡,死前自题铭旌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赵鼎的《家训笔录》写于绍兴十四年(1144)九月初七,是他被黜以后所写的。这篇家训共30则,除要求家人以司马光的《家范》《训俭示康》等为范本修身治家外,其主要内容是保守田产、衣食分配、宅库管理、租课收支等。在我国家训发展史上,赵鼎是第一个专门就制用问题具体详细地对家人进行训诫的。

 陆九韶,字子美,今江西金溪人。他隐居不仕,曾聚徒讲学于梭山,故号梭山居士。陆九韶和两个弟弟陆九龄、陆九渊都是南宋著名学者。他在学术思想上“以切于日用为要”,重视道德实践。陆九韶留下的家训著作是《居家正本制用篇》,分为正本、制用两部分。

 倪思,字正甫,今浙江湖州人。他性格刚直,敢于直谏,著有《经锄堂杂志》等。在《经锄堂杂志》这部家训中,倪思教导子孙日常居家生活要做好计划,谨身节用,量入为出。倪思论述的不仅是物质生活问题,也是道德修养问题。

 在宋代仕宦家训中,南宋的赵鼎、陆九韶和倪思的制用思想是富有特色的。综合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制用的重要意义。

 对于家庭事务和开支用度的管理,陆九韶将其提到与国家事务管理同样的高度来认识。他在《居家正本制用篇》的制用部分一开始就对国家管理和家政管理作了同等的比较,他说:“古之为国者,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音渺,指年月的末尾),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国既若是,家亦宜然。故凡家有田畴足以赡给者,亦当量入为出,然后用度有准,丰俭得中。”倪思同陆九韶一样,也强调制用的重要性,并认为它关系到家庭的兴亡,那些破产的人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合理的开支用度。

 第二,家庭制用的收支计划。

 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指出了制订消费计划的重要性,他说:“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用常有余,则可以为意外横用之备矣。”他具体制订了每年、每月乃至每天的消费计划,规定:“今以家之用,分而为二,令尔子弟分掌之。其日用收支为一,其岁计分支为一。日用以赁钱、俸钱当之,每月终白尊长,有余,则辇在后月,不足,则取岁计钱足之。岁计以家之薄产所入当之,岁终以白尊长,有余,则来岁可以举事;不足,则无所兴举,可以展向后者,一切勿为,以待可为而为之。或有意外横用,亦告于尊长,随宜区处。”

 第三,家庭制用的路径。

 同其他家训作者一样,赵鼎、陆九韶和倪思也向家人进行节俭教育。赵鼎《家训笔录》指出“节俭一事,最为美行”,他要子弟将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人写一本,以为永远之法”。倪思也认为节俭是君子的美德,他详细对比了俭朴的好处和奢侈的危害,指出:“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子孙。奢则用不给,奢则贪求,奢则掩身,奢则破家,奢则不可以训子孙。利害相反如此,可不念哉”他要子弟不要盲目依从社会上流传的看法,比如办丧事,不可以为花费越多越孝敬长辈,应根据家庭条件量力开支。

 应当指出的是,在家庭用度上这几位家训作者是开明的,他们并不是片面要求家人节俭以至于吝啬,而是提倡“丰俭得中”的合理消费观。譬如陆九韶就告诉子弟要“随资产之多寡,制用度之丰俭,合用万钱者用万钱,不谓之奢;合用百钱者用百钱,不谓之吝”。

 第四,家庭制用的制度规约。

 赵鼎、陆九韶、倪思认为,秉公理财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制约措施是家庭制用得以实施的保障。家产管理好不好,关键看主家者是否出于公心理财治家。赵鼎认为如果家中年龄最长者不愿主管家事而要其他人管理,必须经过大家的公议认可。此外,赵鼎还规定子弟不准从管田人处私自提取地租,不得从管理库房的人那里支取钱粮等具体措施。

 南宋时期叶梦得专门论述治生的家训,以及赵鼎、陆九韶、倪思等人家训中的制用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拓展了家训教化的视角,此后,家训族规中论述治生和制用问题的逐渐增多。

南宋四大名臣——李纲、李光、赵鼎、胡铨 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官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五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后抑郁而死。宋代著名爱国民族英雄,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代表作为《六幺令》、《水调歌头》([一]、[三]、[六])、《水龙吟》(三)、《永遇乐》、《江城子》([二]、[七])、《念奴娇》([一]、[三])、《雨霖铃》、《喜迁莺》(三)、《望江南》([一]、[五]、[十])等。其中《六幺令》以江烟水云歌月以及玉树疏钟古寺高楼等背景映衬词人“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之感古伤今之情怀和“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之坚韧不拔之操守,读来令人肃然起敬。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李光(一〇七八~一一五九),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舆地纪胜》卷二四、一二五)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〇六)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入为符宝郎,以言事贬监汀州酒税。钦宗即位,擢右司谏,迁侍御史。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擢秘书少监。三年,知宣州。改知临安府。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除知婺州,甫至郡,擢吏部侍郎。二年,授淮西招抚使,改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兼寿春府,落职提举台州崇道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五二、五八)。寻知湖州,历知平江府、台州、温州。七年,为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同上书卷一一七)。八年,拜参知政事。九年,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同上书卷一二四、一三三)。十一年,贬藤州安置;十四年,移琼州:二十年,移昌化军;二十五年秦桧死,内迁郴州;二十八年,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同上书卷一五二、一六一、一七〇、一八〇)。二十九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同上书卷一八二)。孝宗即位,赐讠益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五八存《椒亭小集》一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有《庄简集》十八卷。《宋史》卷三六三有传。 赵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南渡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有效地组织了军事力量以抵御金兵。他力□和议,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绍兴八年(1138),出知绍兴府。不久,贬潮州,又移吉阳军(今广东崖县)。卒前,自书"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忠义凛然,为人所钦仰。孝宗时,谥忠简。 赵鼎善文、诗、词。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宋史》本传)。黄□称其词"婉媚,不减《花间集》"(《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余,无忝作者,盖有物之言有不待雕章绘句而工者。"他身经靖康之变,词中不乏伤时念乱之作。如写于建炎元年(1127)的〔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怀念为金人占领的家乡,忧虑国家前途,真切感人。他的〔点绛唇〕《春愁》等词,也是佳作。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一卷,存词45首。 胡铨(1102~1180),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邦衡,号澹庵。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1128)进士,此科由高宗策士,胡铨答策万余言,授抚州军事判官,转承直郎。绍兴五年(1135),兵部尚书吕祉荐,赐对,升枢密院编修官;八年,上疏反对秦桧主和,乞斩王伦、秦桧、孙近,而且指责高宗。秦桧认为"狂妄凶悖",于是下诏除名,贬昭州。由于朝臣营救,改监广州盐仓。十二年被劾,又贬新州,十八年又被谪移吉阳军。直至秦桧死,才得徙移衡州。孝宗即位,复奉议郎。历官至权兵部侍郎。由于始终反对和议,与朝廷政见分歧,于是力求去职。归庐陵,从事著述。卒谥忠简

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赵胤退位,继位。孝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也是南宋唯一想光复的君主。宗彝一继位,就采取各种措施整顿南宋政治积弊。我希望我能扭转局势。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他正式为冤案彻底平反,为赵鼎、李广等被秦桧迫害的受害者恢复名誉,并为他们的子子孙孙买单;重用张浚、胡荃、辛慈英等在世之人,朝野民心皆一振。但是北宋以来根深蒂固的社会矛盾可以不要被拯救。让最有魄力最有潜力的南宋皇帝对这样的局面无能为力。他复兴中国的计划他的北伐失败了,但在绝望中,他与统治者达成了和平协议。然而,宋孝宗不愧为毛泽东的后代。与高宗的投降路线相反,他决心收复中原。他的进取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孝宗继位后,决心完成祖业,主张北伐。他任命好战的张浚为唐朝特使。张军接到北伐圣旨后,星夜赶回建康,调兵8年,号称20万。一路由李显忠率领直取灵璧,另一路由邵洪元率领攻打洪县。当战争迫在眉睫时,张浚命令邵洪元服从李显忠的克制,这导致邵洪元的不快。军事领导层的这一决定为章丘人才济济、宋军在苏州一战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原因是宋军美国的将军们,还有李显忠士卒赏罚不公他占领苏州时,士兵士气浮动。不久,在金军的猛烈进攻下,弃城南逃,苏州北部的冀被金军追上,土崩瓦解。丽芙的失败耗尽了积累的军事资源。丽芙的失败对肖宗北伐的野心。他也发现复辟大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开始在和平与战争之间摇摆不定。随着北朝的失败,主派和平派占了上风。张军也对北伐失去了信心。无奈,张浚恳求当官,并请与金交好。这时,金世宗还说,如果宋朝归还被占领土,货币不变,就停战。隆兴二年,宋与金签订隆兴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一、南宋不再向金献殷勤,天下成叔侄关系;二是将原来的旧贡改为旧币,每年减少银丝十万两,仍缴纳银丝二十万两;三、边界同绍兴。相对于绍兴和谐,南宋在龙兴和谐的地位有所提升。为了达成和平,双方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而这种让步是基于政治地理上新的力量平衡。龙河和会后的40多年里,晋宋之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有利于双方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在漫长的和平会议后,宋和金休战了40多年。这期间南宋很少有人提北伐,恢复中原。陈俊躲在风景如画的林安,一生歌舞。很多人早已忘记了靖康之耻,亡国之痛。这不是t直到邵熙建安五年宁称王后,韩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婆婆周瀚在宁宗继位中立功,受到重用。为了影响朝廷,周瀚势力越来越大,极力排兵布阵,取缔清远党,严厉打击嗨

赞同的称为千年之功,反对的就此一举,批评他的邻居得罪了他们,会祸国殃民。韩劝宁宗分析金朝的形势,认为金朝在蒙古的夹击下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正是北伐收复中原的有利时机。在周瀚的劝说下,宁宗的激情高涨,拿出了12000皇家预备费。周瀚还从家财中拿出20万两银子作为军事资源,积极备战。禧二年四月,北伐正式开始。南宋军队由东向西进军,首战告捷,刺激了周瀚他的野心和他的意志,以削减黄金在南宋。然而不久,南宋的军队就遭到了金军的反击,全线溃败。四川的吴向金朝投降,打乱了他的整个战略计划,节节败退。北伐战争中,周瀚在思想上做了充分准备,但在军事上没有做好准备,高估了南宋军队的战斗力。由于北伐军事失利,南宋朝廷的投降派又开始兴风作浪。在杨皇后的支持下,她开始计划除掉。与此同时,金军也开始大规模报复。宋军可以不要抗拒。宁宗慌了,派人主动与金讲和。晋人要严惩北伐的元凶,正好给史找了一个杀的借口,把自己的第一封信送给了晋人。从此,杨之后的一切军政大权一直由掌控。主派被整肃,投降派重新得势,这场激烈的北伐草草收场。嘉定元年,双方重新订立嘉定和约。主要内容如下:1据靖康的故事,世界是一个叔侄之国;二、增龄钱30万两白银,30万两丝绸;第三,边界与绍兴相同;第四,南宋送给金三百两银子。禧年北伐战争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的,在投降派的阴谋下仓促结束。南宋军民收复中原的愿望再次受到打击。从此南宋再也没有人提起北伐,南宋指日可待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人说:高宗朝有复辟大臣,但没有复辟王;孝朝有复辟君,无复辟臣。而宁宗朝,既没有君主,也没有复辟大臣。历史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捉弄着世界。如果各种条件都满足,历史会被改写吗?它会给我们留下什么?

南宋“四名臣”,难道主战派就是忠臣,主和派就是卖国贼?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写的,但是不一定主和派就是卖国贼,只是理念和主站派不同;同时主和派还分为主张讲和从而为南宋谋得发展的和只为了自己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