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与北斋:日本艺术对印象派的影响
说起莫奈,大家最先想起的会是他的《稻草堆》系列。提到北斋(Hokusai),可能名字没有莫奈那么出名,但是大家肯定都在日本料理店或者玩fruit ninja的时候见过北斋的《神奈川冲浪图》。
这两幅看似完全不同的画的共通点在哪里?
北斋对印象派画家最大的影响在于用色。莫奈之前的法国主流作画方法是先把整块画布涂成深色,然后再在上面开始作画,例如库尔贝 (Courbet)的《奥尔南的葬礼》(Burial at Ornans),如下
库尔贝的做法,也是当时的主流画法,使整个画面色调暗沉。而莫奈则是直接在白色画布上开始作画--这使他画中的色彩有一种奇妙的透明感,色彩更加艳丽,留给画家的创作空间也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莫奈和北斋的用色都非常明亮,远没有库尔贝的沉重感。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北斋与莫奈的创作理念都有极强的矛盾性。 莫奈之前,法国沙龙展示的大部分画作都是通过写实的手法来讲述一个个故事:比如库尔贝上图的葬礼,比如各种各样的维纳斯的诞生和其他古典神话故事。然而,莫奈的画里没有一个能跟看画人讲述的故事。印象派的画捕捉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景色,就像人们脑海里的印象一样,要展示的是一种心情或是一瞬间的美。画家只是捕捉住了某个地方一瞬间的印象并把它放到了画布上而已。比起莫奈,北斋的《神奈川冲浪图》更有一份危险的动感。 两人的画中都存在着强烈的矛盾性--莫奈所追求的所谓“一瞬间”根本无法用画笔记录下来,而北斋的《神奈川冲浪》则是在静止的画作里用细节表现出了巨浪和其中船只的运动。 看似莫奈只吸收了北斋的用色方法,但北斋教给莫奈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绘画不再只是将故事用写实手法画出来,而是通过不同的技巧去探索除了故事以外画还能表达出的其他情感。
绘画技巧易学,思维方式却不易。正是这种类似康德的自我批判式思考让印象派开了现代主义的先河。
北斋漫画中的章鱼是约4分钟。
北斋漫画是一部由日本著名画家北斋齐铁创作的漫画作品,其中的章鱼是北斋齐铁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的一个形象。根据北斋齐铁的作品,章鱼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活泼、好动的生物,能够以多种方式移动和变形。在北斋漫画中,章鱼通常是作为一个有趣的元素出现,给人带来欢乐和娱乐。
实际上,北斋漫画中的章鱼没有明确的时间长度。但是,我们可以从北斋齐铁的其他作品中推断出一个大概的时间长度。北斋齐铁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这些生物通常被描绘得非常生动和逼真。根据北斋齐铁的作品,章鱼的移动速度约为每分钟4英尺。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北斋漫画中的章鱼大约在4分钟左右。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北斋齐铁的作品和他对章鱼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描绘,你可以参考一些北斋齐铁的传记和艺术书籍。此外,你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览来欣赏北斋齐铁的作品,从而更好地了解他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在日本随处可见的海浪图画,叫《神奈川冲浪里》。是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著名木版画,于1832年出版,是《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之一。这幅作品是北斋最有名的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日本美术作品之一。
日本那个海浪图叫什么
图中描绘的惊涛巨浪掀卷着渔船,船工们为了生存而努力抗争的图像,它描述巨浪威胁神奈川冲(神奈川外海)的船只,与该系列的其它作品一样,以富士山为背景。
《神奈川冲浪里》是世界上曝光率最高的浮世绘之一,荷兰画家梵高对此画也是非常的欣赏。画中的三角大浪也成为许多后世创作戏仿的名画面之一。
《富岳三十六景》不仅是葛饰北斋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众多描绘富士山作品中之翘楚,享有浮世绘版画最高杰作的美誉。
所谓“浮世绘”,即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彩色木版画,其核心在于“浮世”二字,它所传递出的是关注当下、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江户时代作家浅井了意对于“浮世”,有过一段精妙的论述,他说:“享受当下,品味月亮、雪、樱花和枫叶,唱歌、喝酒,忘却眼前的烦恼,不去担心即将面对的贫穷,无忧无虑,就像葫芦漂浮在流淌的河水里一样,这就是我们的浮世。”
在江户时代,人们依据身份不同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社会地位最高的是武士,商人处于鄙视链的底端。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商人阶层积累起不菲的财富,他们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希望用艺术品来装饰自己的店铺、宅邸。只是那些手绘的美人画(即“肉笔浮世绘”)往往价格高昂,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这时,江户城中的画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全新的“商机”,开始制作木刻版印的风俗画。
与孤本的“肉笔”浮世绘相比,木版刻印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一幅画作可以被复制成十份、数百份、乃至上千份,价格自然就低廉了许多。“浮世绘之祖”菱川师宣着手制作的第一批浮世绘木版画,很快销售一空,日渐增长的浮世绘订单,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画师加入这一行当,葛饰北斋、歌川广重、喜多川歌麿等大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进而开启了日本艺术史上的“浮世绘时代”。
远足文化编辑部编辑的这本《浮世绘百景》,精选了江户、京都、大阪、与滋贺、奈良五个地区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以红色数字的形式与该画的绘制地点在地图上相对应。其中,江户地区收录的作品占据全书最大篇幅,共计五十二幅;京都次之,计三十一幅,大阪十五幅,奈良三幅,滋贺仅两幅。每一幅作品俱都精心标示了作者、画作尺寸、创作时间、收藏机构以及对该作品的简要介绍。并辅以贴心的“浮世小讲堂”,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日本民俗知识与历史趣闻,旨在让读者通过多种途径、多角度去深入了解浮世绘、更好地认识这种古老的日本民间艺术。
作为一种迎合平民审美趣味的艺术,浮世绘所呈现的场景十分多元,歌舞伎演员、行商坐贾、贩夫走卒、渔樵耕读……都可以成为画中的主角,富士山、日本桥、金阁寺、东海道驿宿、深川木场等风景名胜在四时变幻中的不同姿态,也很受人们的欢迎。因此,浮世绘称得上一部德川时代的“平民生活百科全书”。
《浮世绘百景》中,以葛饰北斋、歌川广重、歌川国芳等为代表的16位浮世绘巨匠绘制的103幅风景名画,时间跨度上从古早的江户时代至到明治年代,让我们得以一窥浮世绘的各流派风格,纵览日本版画艺术的巅峰,透过这些浮世绘大家们的笔触,数百年前的江户风情如同走马灯一般在我们眼前一一展现……
樱花、和服、富士山、日本桥、浅草寺、金阁寺、祇园、神社,是日本文学作品及艺术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浮世绘画家绘制的风景画,即“名所绘”,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名所江户百景》等作品。在这些琳琅满目的名所绘中,我们可以看到江户时代平民日常生活的动人图景。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是非常欣赏歌川广重的《名所江户百景》系列的。书中也对这个系列的诸多作品有所提及。《日本桥雪晴》是该系列的第一幅作品,集中展现了他的整个艺术视野——崇高与世俗的并列呈现。
富士山底部被一层薄雾覆盖,头顶白雪的富士山雄伟地耸立在地平线之上,俯瞰着整个景色。右边是德川幕府的江户城堡,自17 世纪初以来,德川幕府一直是日本权力的把持者。画面的下半部分,以清新浓郁的河水为特色,描绘了北岸鱼市的熙熙攘攘。画面中央拥挤的桥建于1603年,即著名的“日本桥”,自1605以来,它一直是官方测量全国所有距离的点。
还有《上野清水堂不忍之池》,清水观音堂初建于1631年,是江户佛教寺庙建筑群的一部分,仿照京都的清水寺建造而成。采用长柱和横木支撑舞台的“悬造式”手法,是这个建筑最有特色的地方。画面中一个巨大的红色阳台像船头一样伸出,掩映在盛开的樱花树丛中。
这些樱花烂漫地绽放,肆意而热烈,与池畔的高而细的松树相映生辉,而阳台的红、樱花的粉则与旁边池水的蓝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广重的这幅画作采用了俯瞰的视角,樱花环抱的清水堂、月之松和不忍池,在这种视角下,呈现出了极强的纵深感。
江户时代的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只有在长崎的出岛上设立贸易站,允许荷兰商人居留日本开展贸易活动,也因此保留了一个与西方世界交流的窗口。经由荷兰商人之手,西方的出版物、绘画作品、颜料等被陆续引进日本,浮世绘画家们得以吸收、借鉴来自西方的材料和艺术风格。溪斋英泉的风景画中,就用到了来自欧洲的化学颜料“维尔林蓝”,葛饰北斋的名作《神奈川冲浪里》则使用了普鲁士蓝。透视法、用色彩表现明暗对比等技法,在江户中后期的浮世绘画作中也多有体现。也许是这幅作品名气太大,本书中收录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中竟然难觅她的芳踪。
关于浮世绘的兴起,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起源于江户时代蓬勃发展的底层市民文化之中,到“兰学”之后逐渐走上衰落之途。于是,在近三百年的漫长光阴里,日本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浮世绘画家,他们所创作的经典作品不仅装点了江户庶民的生活,还在无形之中影响了西方艺术的发展进程。
譬如举世闻名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其诸多作品中对于明亮的蓝色与**的热爱。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梵高提到:“我的每幅作品都深受这些日本画的影响。”马奈《吹笛少年》中近乎平面的构图,德加《芭蕾舞女》中对主体形象的裁切,莫奈对于不同季节光线的微妙把握等,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由此可见,欧洲艺术家们对浮世绘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浮世绘独特的线条、色彩、构图方式,以及对装饰性而非写实性的重视等特色,被糅合进印象派的画作之中。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生存压力可想而知。每当此时,或许我们可以想想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的《名所江户百景》系列作品。浪漫的樱花、婀娜的歌舞伎、人头攒动的街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于是,我们心里便会如古时候的日本人一般吟唱这样的俳句:“一生只为那一刻,我们一起去望月、赏雪;在樱花和枫叶一点点饮酒,唱歌,在浮世漂着多么快乐;就像漂在水中的葫芦,让我们把尘世的烦忧忘却!”
想写的这一切源于一副画。准确来说,是两幅画。
这幅超豪华组合装由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和梵高的《星月夜》组成。 (原谅我,比起《星空》,还是更喜欢《星月夜》这个更有画面感的翻译。)
这两幅家喻户晓画作的组合,一幅来自西方,一幅来自东西,一幅是油画,一幅是浮世绘,这样一搭,看上去毫无违和感。因此,在遇见它的那个moment,我只能使用老东家UC浏览器的震惊体来形容。
Emmm,既然如此,要不就聊一下梵高与葛饰北斋吧!
#梵高#
在梵高的画中,即使只见过他后期的一副画。都会让人感觉那是是夸张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崇尚写实的风纪而言),以及难以置信的明艳色彩。过剩的力度,多度的神经质,会让人感受到画家是有强势的一面,大胆的又野蛮的,但又有细腻之处。
但,贴在梵高身上的标签总是#疯子##精神病#。事实上,他的确是。至于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我想,是性格上的极端兴奋性,是漂泊,是孤独,是一次又一次被抛弃,是不被世人理解与认可。
他是漂泊的。梵高辗转多地,画作始终无人问津,生活拮据,只能靠弟弟持续接济过日子,但他去过了艺术大家群聚的大酒馆,也见过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正因为他看见了,才创作出这么多漂亮的色彩。他将阴郁藏在了心里,将色彩付诸世人。
所以,他仿佛像一个心灵鸡汤博主一样,和我说:宝宝,不要害怕漂泊。为了成为一个有色彩的人。就大佬Dean所言,普通人也可以去接近艺术,去创作艺术。(我也要成为一个有色彩的人昂。)
他是孤独的。父母始终不能理解他,相互扶持的伴侣无法与他共同走下去,好朋友高更也无法忍受梵高而离他而去,到最后一直支持他的弟弟提奥娶妻生子……他就这样被父母,被爱情,被友情,被亲情“抛弃”(有主动,也有被迫)。与失去左耳相比,最让难以忍受的怕是那饱满的精神世界与残酷的外部世界。于是,麦田里响起了响声,惊起乌鸦,也带走了他。
对于艺术家来说,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的痛苦,严重而言,是致命的。
所以,创作了三十余年,始终不被主流接纳,在梵高生命的后期,显得更加神经质。但在疯人院中,他创作出了许多到经典作品,其中就有《星月夜》。
想象一下,如果梵高可以穿越到现在,看到他的作品被高价拍卖,看到他的作品被大众喜爱,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这个假想在科学上无法实现,但是艺术可以。
英剧《神秘博士》中,男女主角就把梵高带到了现代,来到了博物馆。当他还在注视着偶像莫奈的画时,殊不知错过了有自己名字的展览导向,这是戏剧性的开始。
然后,镜头一转,捕捉到博物馆里梵高的《自画像》。下一秒,来到现代的梵高真人出现在镜头中,用一个叠化,让梵高真人恰好与《自画像》重叠在一起。这一幕,已然让人动容。
梵高一转身,他看到了,他看到了自己的画被展览了,看到了人们都在欣赏他的画作,有老人,有孩子,有青年,有情侣。
他也听到了,听到了馆长大人对梵高(正是自己)的高度评价。
这些,都是他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没有听到过的声音,因为他从未被那个时代的人肯定。他的眼里一阵通红,泪水似乎要涌出,确又被他狠狠抑制着。
《神秘博士》里的这个设置真的太妙了。简直戳中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我们都希望在过去得不到认可的、孤独的、伟大的艺术家,能够在现在得到应该有的掌声和称赞。这是对他艺术最好的回应和认可。
所以,clubeskimo提出“贩卖艺术”这个概念,真的太好了。
艺术不只是用来欣赏、治愈心灵的,它必须有商业价值,它必须对创作它的艺术家来说有实质上的意义。
不然的话,艺术家靠什么的维持生活以及艺术创作呢?梵高勉强有弟弟的支持,大多数艺术家又有谁的支持呢?贩卖艺术,进而靠艺术挣得钱再来创作艺术,然后再贩卖。这真是最理想的一个状态了。既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又得到物质上的满足。(我瞎说什么,反正我又没钱买TT)
#葛饰北斋#
说了这么久梵高,葛大爷终于要出场了!
葛饰北斋,日本艺术家。千禧年影响全球的100人之一,是樱花唯一入选的人。
他的《神奈川冲浪里》描绘的是巨浪,还有巨浪里的小船,以及在远处巍峨不动的富士山。
有一说船上的是他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名叫葛饰应为,小名“阿荣”,也是一位画家,放荡不羁的她陪伴着父亲作画多年,也暗自与父亲较量。小女儿“阿犹”,身体虚弱,双目失明,她最喜欢的是与阿荣一起到桥上听声音。
葛饰北斋一直逃避着与小女儿的亲情联系,他不爱她,却又爱她。他逃避的是终究有一天阿犹会离他而去。
阿犹在世的时候,他没有去看望过阿犹。直到死去,他都无法去正视阿犹,因为他认为是他夺走了阿犹的眼睛,是他没有给她健全的身体,他内心充满愧疚与害怕,唯有选择逃避。用绘画来逃避。在父亲这个角色里,他是懦弱的,在艺术家这个角色里,他是伟大的。
有的艺术家是当下伟大,有的则是会产生“蝴蝶效应”的伟大——他的浮世绘对世界艺术的影响相当大。
他被誉为情色大师,因为他总是画春宫图。那是画得相当传神,相当精致,相当有画面感啊。Emmm ,樱花的漫画、还是其他产业,Emmm,也是受他影响多。
在江户时代,浮世绘作为一种艺术品,据说就相当于一碗面的价格,这样子的艺术市场,这样的艺术氛围,是当下都没有的。
莫奈和梵高都是他的忠实粉丝。梵高曾经临摹过许多葛饰北斋的浮世绘,对他色彩的运用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梵高早期的作品是偏暗色系的如《吃土豆的人》,后来他的自画像、田园画等的色彩都变得非常明艳。
所以,文章开头的拿一幅画——将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与梵高的《星月夜》相结合,才显得毫无违和感。
葛饰北斋比梵高早几十年出生,两位是前后辈的关系。要是将时代架空,两位能够相遇的话,那会是怎样的场景。Emmm,我就想一下。
《霸道爱豆与忠犬迷弟》
梵高这个小迷弟天天给葛大爷打call,这回,终于有机会抱着自己临摹的画,屁颠屁颠地拿给爱豆签名。谁料到葛大爷一口拒绝,还签什么名?一手拥梵高入怀,我们干脆组cp吧!
哎呀,好甜。
十二世纪,绘卷戏画流行,<信贵山缘起、<地狱草纸、<饿鬼草纸、<病草纸、<天狗草纸、<绘师草纸之类的作品形成日本独特的绘画形式。室町时代<福富草纸、<百鬼夜行图等杰作就是当时流行的创作。十七世纪江户时代初期,京都、大阪的绘师画了一些身材修长的鸟羽绘,成功的造成时代的风格,引领下一波浮世绘的画风。『鸟羽绘』是以鸟羽僧正的名字为头衔,可见承袭祖师爷的企图。1760年日本伟大的浮世绘师葛饰北斋诞生。他的《北斋漫画》闻名世界,甚至对欧洲绘画界造成一股震憾;一般印象中,他是『漫画』一词用在画作上的第一人。事实上在1769年,风俗画名家英一蝶就出版了《漫画图考群蝶画英》一书,早有漫画一词,之后北尾政演在《四时交加》绘本上的序文又提到『漫画』一词。
我们先来看下这个画家葛饰北斋,她是一位日本画家,出生在江户时代,具体是在一七六零年的,是一位浮世绘画家。这个浮世绘啊就是日本的一种风俗画,是一种版画,是花街柳巷的艺术,十分的贴近现实,主要内容都是一些最最常见的东西。也被叫做锦绘。很多也还是手绘作品,而且对于欧洲的还有亚洲的影响非常的大。
这个画家葛饰北斋非常的厉害,很多的欧洲著名画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像梵高,马奈,高更等等都临摹过他的画作。他有很多的作品,而且很多都是著名的,其中有《凯风快晴》,还有《神奈川冲浪里》。这个 画家葛饰北斋早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有关画画的技术了,那时候学习的还是雕版印刷。如果仔细的看他的画的话,不难发现他的画和一些日本著名 的画差不多 ,可以说继承了很多好东西,而且还有他自己的创新,那时候他还学习了其他地方的手法,然后二者很好的融合并进,就是结合西方 的一些绘画风格和技巧,然后结合自己所学,创作了很多的好作品。还有一副叫做《富士三十六景》,这个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所见所闻,真正的站在生活的角度去创作,十分的真实有情感。他的绘画艺术十分的有深度,而且范围很广,所以才能在很多的画家中脱颖而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对于浮世绘的各种方面都进行了尝试,而且很多的还有所进步。
而且他的风景画也是独树一帜,十分的出色。
说日本是近邻,一点儿不假,从北京起飞,屁股还没坐热,飞机就降落在大阪了。
虽说是近邻,可是拖了很久才来,主要是因为心中有些隐隐,日本毕竟和中国有过非常不愉快的过去,而且还没有认错。但每次听朋友去过日本,又都是好评不绝于耳。这次,借着女儿还能和我们旅行的机会不多,而她又想去日本的缘故,终于成就了我这两周的日本之行。
两周的行程我一点没有操心,全由太太女儿筹划。从机票到酒店,到每天去哪看什么都是她俩拿主意,我就是专心的体验。而这两周的体验极大地超乎了我的预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有些吃惊。
然而,日本令我最为吃惊的不是马桶盖和电饭煲,而是它的博物馆文化,这一点在东京看展览的时候体现得最为深刻。
我在世界各地去过不少展览馆和美术馆,特展也参观过,但从没有见过像这次在东京看到的这几个特展,策划精细缜密,布展别具匠心,这让我非常吃惊,甚至为之叫绝!
在东京的几天里,我们在西洋美术馆看了“北斋与西洋画”的特展。在东京都美术馆看了“梵高与日本”的特展。在新国立美术馆看了“安藤忠雄:挑战”的建筑作品展,每一个都让我拍案叫绝。
先说北斋与西洋画展。北斋是一个日本非常出名的画家。他有一种海浪的画法,是他的独创,也是他的招牌,在日本流传家喻户晓。他也画过一些日本风景人物的白描漫画,在日本,我感觉他应该相当于齐白石在中国的知名地位。
如果是一个齐白石的画展,大家都能想到是什么样子,把白石老人的画摆出来,配上一些文字说明创作背景,这也就可以了。
可是北斋的这个画展完全不同。他的画作是主线,在画中提取了一些元素,把西方的艺术家的画与北斋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览。为了观众好识别,北斋的画作用蓝色标牌表示,西方画家的画作,用白色的标牌表示,一目了然。
东西方画作的对比选择也是相当的有趣。比如这边可能是北斋的白描画作,这几位日本的汉子,身穿兜裆布的背景,双手插在腰间。而旁边的衣服是德加的大作。几个芭蕾舞女,身穿舞裙,裙摆撑开,身体微倾,我们看到的是背影,双手也插在腰后,看起来和身穿兜裆布的日本汉子异曲同工。看到这里,观展人不尽会心一笑,心里也会暗暗赞叹策划人水平之高,见识之广!
就这样一副一副对比地看过去,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比,就有趣地被呈现在观展人的面前。
这个展览似乎让北斋担起了东西方美术对比中东方画派的重任。做对比的西方画作是来自世界各地美术馆或者私人商品,而西方的作者都是非常有名气的大家,包括莫奈,梵高和德加等。这是西洋美术馆的一个展览力作,馆名虽西洋,画展也东瀛啊!
在东京都美术馆看到了凡高与日本的特展,享受加学习两不误,也了解到之前并不知晓的关于梵高的轶事。
从未想到全世界为之痴狂的荷兰艺术大师梵高竟然和日本有着那么深的渊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居住于法国,但是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画风的重大影响,甚至几乎完全临摹了1886年5月巴黎画报日本专辑中的一幅“花魁”。画的是头戴若干粗大发簪的日本和服女艺伎形象。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梵高的画作和日本大师的原作的朝向是一左一右相对的。通过语音导览知道巴黎画报当时在印刷日本原作的时候,把画作做了镜像的处理,所以梵高的画作是按照巴黎画报来画的,也就和原作产生了镜像。梵高和日本画作的渊源可见一斑。
这个展览并非只是梵高的画作,而是陈列出相应的日本浮世绘画作,展示日本艺术对梵高的影响。展览还介绍了梵高最后几年的生活经历,包括变疯后的治疗,也让我了解到梵高在移居法国的阿尔勒Arles小镇居住的时候,他认为阿尔勒就是日本的样子。他希望在那里建立艺术家联盟,艺术家们都住在一起,像家人一样相互帮衬。他找到了一个艺术上的知己,就是大名鼎鼎的高更,两人同居,这也就是后人评说的“两个疯子”伟大的友谊。这段介绍帮助我理解最近才看到的《至爱梵高》的**。
在观看展览之后,我又做了一些延伸阅读。原来梵高的名声大噪,和日本不无关系。历史上有一些日本买家用令人咋舌的天价,在国际市场上拍得梵高的作品。梵高的画风受到日本画的影响,但独成一体,后来又反过来影响了日本的多位艺术家,真是和日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在东京看到第三个特展是建筑设计展。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绝不会想象的一个建筑设计展览,能够办成这般模样。
安藤忠雄是这位设计师的名字。观展之后,我觉得他确实是位值得日本人为己骄傲的一位设计师。
这位设计师现在还健在,已经70多岁了。他自己最为得意的设计制作是三间教堂,分别是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和森林教堂。这其中尤其是光之教堂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他本人也应该是对这个作品非常满意,所以把它做成了整个展览宣传画的背景。
光之教堂是因为一个巧妙的设计,他用光构建了一个十字架。那是室外的光,透过4块方正水泥的间隙射入教堂的光,让身在教堂之中的人们感受到光笔之神奇,刻划出耶稣受难的痛苦,及其宏大之精神。
这也是展览当中最大手笔,光之教堂的设计,按照原样一比一的比例,一模一样地在展厅的外面,用同样的水泥材料搭建起来,让我们不在大阪也如亲临现场般,能够感受他这神来之作。
这个光之教堂的展出是在于整个展览的中部,并不在开头。说实话,像我这样的人对之前对安藤一无所知,刚开始看展览时候,多少还有些疑惑。
这个人有这么厉害吗?是什么值得作为新国立艺术馆的开馆十年纪念的特展呢?这种疑问多少也来自于展览的策划开始部分讲的是他设计的民宅。
一栋他为客人设计的居住用的房子,设计出来之后,居住并不是很舒适和方便,因为他的理念是,人类的居住依然要接触自然。所以那个房子从居住的角度来说很不方便,从客厅到居室,要经过一段露天的天井。
客人问他,“如果天要是很冷怎么办?”
安藤就会说,“那你就多穿些衣服喽。”
客人又问,”如果经常下雨怎么办?”
安藤又说,“那你就打算把雨伞喽!”
这些都是从中文的语音导览当中得知的情形,特别能够帮助我一个外国人理解这位日本设计师的设计思想。
看着看着,渐渐觉得安藤这个设计师有非常厉害的地方。
世界各地有很多他的名作,在建的项目当中,就包括巴黎的股票交易中心的遗址,要改建成的博物馆;意大利威尼斯的海关大楼,在废弃150年后要翻新复活,任务也交给了他。还有在北京有他在建的Genisis博物馆,等等,他可真称得上是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其实除了在东京参观了三个特展之外,这两周的行程当中还参观了不少博物馆。在京都参观了汉字博物馆,在奈良看到了奈良国立博物馆和县立博物馆展览,也都是相当不错的。
看展览一定要排队,这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在看到展览的过程当中,见到人的排队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在到日本之前,我已经听说日本的秩序特别的好,有位久居新西兰的朋友说带着孩子去了一趟日本,原来孩子很顽皮,见到日本井井有条的秩序,就老实了。
就我的所见,其实排队的现象随处可见,最常见的排队在是饭馆门外,这和我们国内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区别,但如果看一个展览,甘愿排很久的队,这对我是非常新鲜的。
那天在上野公园,我们要去看展览,经过公园中心的一片花园绿地远远的,我就看到乌压压的人很多,在排队。走近一看,朝向对头的方向是一个美术馆。我十分好奇,什么展览能够吸引这么多人排队走近一看,是一个“恐怖绘画展览”。
不知有什么大名堂蕴藏其中,反正排队的人非常非常多。我作好事者,从队头快速走到了队尾一遍,竟然用了三分多钟。在队尾,还有个工作人员,手里举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很大的数字,200。代表着从队尾排队排到可以买票的售票处,需要两百分钟也就是三个多小时的时间。
这是东京的冬天,气候不能算冷,但是也3度的气温不暖和。在寒冷的空气当中,排队要排三个多小时,到买票进场已经是快下午4点了,但是还有这么多人在排队,他们脸上并没有显露出焦急的神情,似乎排这么长时间的队等票,看个展览是个非常正常的事情。
我不知道这样的排队是否能够通过更好的预约方式来缓解,但这样的长队的确让我看到了日本一道独特的风景,可能是因为岛国资源的缺乏,不得已,而必须接受,在生活当中不断等待的状态吧。
还是说回展览吧!对日本的特展震惊的来源之一是比较。比较的对象呢,是我见到的国内的特展。
刚从日本回来,发现中国美术馆正在举办一个特展,叫做”美在新时代“。好作品真多啊,还都是大家名作,齐白石,徐悲鸿,吴冠中,吴昌硕,李可染,等等等等,看得我如醉如痴。快五十岁了我还是头回这样一次过能够瞻仰到这么多中国名师大家的佳作!
作品是真好,策展嘛,不好说。也许是刚刚看完日本的展览,相比之下觉得这个展览有些草率。大家名作只是简单粗暴地堆砌在墙上,没有什么机理,除了对每位名家有个生平介绍,每幅作品甚至没有什么介绍,全程没有语音导览。要知道,语音导览对一个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艺术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我想起来,最近都在谈自信。文化艺术上的自信可能体现在“你不懂我你活该”的表现上吧。
当然,中国美术展的这次特展和日本的展览比起来有一点好,就是不收门票。不过如果只是缺点门票收入,我更愿意我们的中国美术馆特展收些门票,把展览也办得像日本美术特展那样让我震惊!
万万没有想到,日本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美食,不是风景,不是电饭煲,甚至不是马桶盖,竟然是美术馆的特展。这虽和我之前预期的大相径庭,但震惊之后,收获颇丰。日本曾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在我心中没有丝毫因此而减轻,但这次日本之行却让我通过自己的双眼看到了一个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日本,让我吃惊的日本。
莫奈与北斋:日本艺术对印象派的影响
本文2023-10-29 17:25: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6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