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岭古道,筚路蓝缕客家路_潇贺古道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站岭古道,筚路蓝缕客家路_潇贺古道在哪里,第1张

  引文: 衣冠南渡。数次大迁徙,硬是从中原,在汉族内部,迁出一支客家民系。 中原腹土、江淮流域、赣江流域、闽地、粤地,甚至,南洋,美洲……一迁再迁,仿佛一旦弃守那最初的故乡,就如何也止不住“在路上”的运命。然而也正是这不断的迁徙中,残酷的生存法则锤炼出客家人骨子里的坚毅性格,客家民系逐渐走向成熟。

石壁,这个地图上挺难找到的小城,是见证一场场迁徙的重要地点。从石壁到石城间的站岭古道,古称闽粤通衢,亦是一条筚路蓝缕的客家之路。

石壁,被自然夺回的站岭古道

石壁,宁化西部县辖下的一个小镇,地图上难于查找,在古代,知名度却远超过今天的宁化。石壁是我古道行中重要一站,因为,无数客家人曾走过这里,而它的名字,相信也被数以百计的客家谱牒记载。

石壁地处武夷山南麓,陡峭的武夷山脉在这里突然变得山势低缓,便于翻越,成为由赣入闽的要冲。仿佛是上天安排,当中原百姓跋涉千里,越过武夷山脉上的站岭隘口后,看见这如故土那般一马平川、方圆百多平方公里的石壁盆地,会是怎样地欣喜若狂。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春天播下种子,秋天就能收获,石壁成了南迁难民中口口相传的避祸乐土。

无数家族千里迢迢奔石壁而来。到了南宋末年,迁入的姓氏超过63个,人口增加到11万多人。石壁客家人在人数上大大超过了当地土著居民畲族。纵使石壁物产丰饶,暴增的人口总会超过这块土地的承载极限。走!为了生存往外走,哪里更适宜生存就往哪里走。客家人开始了第四次、第五大迁徙,从石壁,从所有客家的聚居地向外迁移,在路上,不止步,这也许是宿命。他们向着陌生的闽南、粤东、广西、云南、四川走去,向外走,甚至连大海也不能阻隔他们求生存的脚步。

班车行驶在宽阔的公路上,两边果真是坦荡的田野。“客家公祠到了”,邻座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回来,车窗外,一座仿古建筑依山而建,颇有气势。

从水泥路,穿牌坊,进宗祠大门。正殿玉屏堂内,供奉客家152姓祖先牌位,我竟找到自己的姓氏,心中一阵肃然。七月农忙,公祠安静,不见一个人影,想象不出每年10月6日、全世界客家人族亲代表到石壁公祠公祭的日子,这里会是怎样的人头攒动、喧闹如鼎镬。

石壁镇有数不清的祠堂,大姓的祠堂,数量自然就多,如张氏宗祠就有10处。石壁村简直是一个被点状的宗祠连缀起来的村落,尽管大多祠堂都已破败。

在石壁镇江口村,我只能找到放暑假的孩子给我带路,前往站岭。这条路,曾是闽粤通衢,若要追寻客家人迁徙的足迹,这条路便是最直观与生动的“史料”。

人高的杂草里,我艰难前行,手臂、脖子被茅草割出条条血道子。小向导说,他也没想到如今路这般难走,三四年前,他还从这条路一直走到江西大畲村,去帮大伯干农活。这条石板路,仅仅几年没人走,便迅速被自然夺回、占据。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挈妇将孺的客家人,从这条路,越过站岭隘口,走向更加遥远的福建、广东,那时候,这条路堪称高等级公路,两米多宽,挑夫可成队穿行无阻。

3小时后,我们气喘吁吁,站在江西石城与福建宁化交接的站岭隘口。两座相连的石头茶亭,是省界的标志。茶亭青瓦屋顶已坍塌,只剩花岗岩墙壁。在古道上,这样的亭子并不少见,多为家境殷实的客家人所捐建,亭中置大缸,内注每天一换的粗茶,供行人解渴歇脚。这两座茶亭,福建这边的叫“片云亭”,江西那边的叫“介福亭”,两亭碰头,像是闽赣两地乡绅,在比着表现淳朴乐善。

介福亭口,我看着荒草中通往石城的古道,意识到,我这几天走过的路,与客家人从北至南,从中心至僻地,从文明到蛮荒的迁徙之路相比,简直米粒般微不足道。

石城,闽粤通衢上的“天王”末路

站岭到石城的古道,彻底被灌木淹没,没有村民的开山刀根本没法前行。我只能返回江口,搭班车往石城。

暮色中的石城,千人一面的城镇化外衣下,细看,才能辨出些有点古意的、不一样的东西。明万历年间修建的镇武楼门,反射着夕阳的光彩,担着水或菜得居民进进出出,却并不嘈杂。镇武楼为石壁古城墙北门,门楼上,一块红砂岩石碑,上刻:闽粤通衢,印章般定论了穿城门而过的那条已看不出什么显赫的道路的地位。沟通闽粤,石城是咽喉。从九江、南昌下到抚州,经广昌入福建,必走石城;从兴国、宁都入福建,必走石城;从石城走水路,可到赣州、南昌、九江。地处交通要地,却山多地少,这使得石城在历史上变成一个“中转站”:南下的客家人经石城,过站岭往闽北,或再往粤东去。石壁温氏族谱记载:“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部分后裔迁居江西石城。唐僖宋时,温钢宝避黄巢乱,自石城移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

“闽粤通衢”大门旁是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后稷庙。客家先民从北方背来了故乡的泥土、祖先的牌位,也带来了自己的信仰。走过石城,即将面对闽粤那片陌生土地的客家人,都要在这里,对着农神深深祭拜。

石城桂花巷,为巨富黄性存于咸丰元年建。这也正是太平天国起义的一年。是巧合,但更像隐喻,在大屋竣工的186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轰轰烈烈持续了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就在这座大屋花厅边一间不起眼的小房间里画上了句号。1864年天王洪秀全逝世,幼天王洪天贵福登基,清军总攻,幼天王仓弃南京、突围江西,边战边逃,到石城广昌边境的木兰杨家牌时遇清军突袭,幼天王在山中躲藏4天后被搜获,押回石城时,正是被关押在上面所说桂花巷小屋。现在的桂花巷四周,一片拆迁后的废墟,黄家大屋孤零零地立在瓦砾堆中,曾书写了历史的小屋,破旧木门上着锁,阳光透过雕花打在发霉的墙壁上,只一百多年,变迁之激烈彻底,足“天若有情天亦老”。

TIPS

1从福州走京福高速到三明莘口,转去宁化的102省道。顺102省道,可到宁化、石壁、石城。宁化天鹅洞小有名气,位于县城东28公里处,山形似天鹅,洞内钟乳石亦如天鹅般洁白,是福建省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密的溶洞群。石壁在宁化县城西102省道出城23公里处,是古时由江西至福建、广东的交通要道。石壁现建有客家公祠,所有客家人的先祖都有牌位在里面供奉,可以去看看有没有你的姓氏。石城可以看看闽粤通衢的古门楼,还有位于市区的老街桂花巷。桂花巷有石城最豪华的民居,老屋曾囚禁过太平天国幼天王。

2宁化的客家宾馆是不错的住宿选择,石壁住宿条件较简陋,行程可以安排在上午,看完客家公祠出发去石城住宿。

3客家鱼生是宁化特色菜,鱼生蘸着上等酱油、姜汁和芥末,吃起来口感柔嫩、软滑而又韧劲十足,推荐文明菜馆。烧卖也是客家常见小吃,早上在街边常能看到,用纱布蒙着的热气腾腾的大锅,十有八九就是卖烧卖的。石壁客家公祠门楼旁有做客家擂茶的小店,一定要尝尝正宗的石壁擂茶。石城小吃种类繁多,客家特色鲜明,有煎丸、油炸糕、粳米糍、黄元米�等20余种,其中肉丸、芋饺、擂米茶3种最具特色。另,宁化老鼠干是闽西八大干之一,街边很多食品店应该都可以看到包装好的老鼠干,可以带上几包回去给亲朋好友们尝个新鲜。石城的山茶油、茶树菇、高山岩茶是当地最有名的土特产。

姓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朝,便有陆终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从母姓"王”氏。后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姓“黄”氏。商周时期,黄国已是一个独立的小邦,作为一个国家,已有专门记录黄国王族历史和世系的谱牒了,因而商周时期便应有黄姓谱牒。 传说战国末年楚相春申君黄歇也曾删改增修黄氏族谱,并将谱系上呈御览,又亲自制定了黄姓最早的字派。 汉魏之始,门第始兴。谱牒学也于此时开始发达起来。江夏黄氏,这时才开始了确实可信的家史族谱在民间流传。六朝隋唐是中国谱牒之学始盛时期,但因为当时黄姓的衰落,黄氏族谱也就不见于《魏书·官氏志》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间流行。 直到宋代,随着黄姓的兴旺,也出现了黄氏谱牒的繁荣。各地黄氏纷纷立祠修谱,家传、谱序,多见于当时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来,黄姓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这一时期的许多族谱,至今仍被流传和保存下来。“文革”破“四旧”时期,大陆中断修谱,许多谱牒也遭焚毁,而港台、南洋则未曾中断,许多家谱还被公开出版发行。如台湾即于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黄氏族谱公开出版。近年来,在大陆内地兴起了修谱和寻根之热。 目前,有较大价值的黄姓族谱,一是《竹桥黄氏族谱》20册,民国十五年浙江余姚“悼伦堂”第五次重修。该谱修撰极精,卷首有大理学家王阳明的序,又载有自汉丞相黄霸以后历代名人画像计80幅。族谱体例,“寓纪事于《编年》,以《世表》为伦次”。编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传》一门,入传者有81人之多。此谱现存浙江余姚市梨洲文献馆。二是《经铿黄氏家谱》,该谱为清光绪“敦睦堂”第七次修谱,计30卷,现存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三是《禾坪黄氏大成宗谱》4卷,清光绪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黄氏的重要史料,现存当地黄峭山裔孙处。四是《渠阳黄氏世谱》18卷,1989年湖南靖州黄氏总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黄龟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传于湘黔地区。 -------------------------------------------------- 黄姓家谱文献目录 (引自《中华姓氏通史》 刘佑平 东方出版社 200012) 〖北京市〗 北京大兴·黄氏顺天支谱不分卷:美国(清)黄承林纂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一册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吉林省〗 吉林黄氏诚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清钞本一册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上海市〗 上海。金山黄氏族谱:(清)黄玠 黄端履编纂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中国图书公司 铅印本 二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日本 美国 上海嘉定·重辑[上海]黄氏雪谷公支谱:(民国)黄士焕重纂 1948年三鑫印务局铅印本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存1、3、4卷) 上海崇明·黄氏家乘二十二卷:(清)黄汉荣修 清同治九年(1810)务本堂刊本 藏地:上海文化管理委员会 美国 〖江苏省〗 江苏丰县·九华堂黄氏族谱十卷: (清)黄火敦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石印本 藏地:江苏丰县顺河乡黄庄村 江苏江都·维安阜洲黄氏重修族谱十二卷:(民国)黄承良修 刘崇泉纂辑 1931年中宜堂活字本 十二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美国 江苏南通·黄氏支谱不分卷:(清)黄世谦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敦礼堂刻本 一册 藏地:江苏南通市图书馆 江苏海门·黄氏家乘:木刻本 藏地:苏州大学(存二册) 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清)黄元鹏续纂 清咸丰二年(1852)木活字本二十四册 藏地:日本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黄氏宗谱十二卷:(清)黄敦懿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55)敦本堂活字本八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东直黄氏玉林公宗谱四卷:(清)黄永全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四册 藏地:日本美国 江苏江阴·青畅黄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黄震宏修 黄淡佳编辑 1947年立木堂活字本 二十册 藏地:吉林大学 〖浙江省〗 浙江杭州·武林黄氏宗谱:清光绪间礼耕堂钞本 一册 藏地:美国 浙江余杭·黄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余杭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萧山·黄氏族谱三十卷:清嘉庆五年(1800)萃焕堂刊本 四十三册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残缺三册) 浙江萧山·黄氏备遗录附昭潜录二卷:(清)黄春林等编 清嘉庆十二年(1807)萃涣堂木活字本 一册 藏地:日本美国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清)黄尊编 清道光六年(1826)刊本二十一册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存二十五卷)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二十四卷:刻本 二十一册 藏地:上海图书馆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续寻一卷搜遗寻一卷词翰录四卷备遗录二卷词翰续 录二卷:(清)黄中咸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萃涣堂活字本 三十二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 日本美国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词翰录四卷备遗录二卷词翰续录二卷:黄伯英编辑 1925年萃涣堂活字本 四十四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四明石桥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陈宪曾 黄敬贤等纂修 17年世锦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黄博汝 黄时清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二十册 藏地:河北大学 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民国)王醒华 黄恒泰纂 1936年刊本 藏地:浙江慈溪县档案馆(存二卷) 浙江象山·马坡黄氏谱一卷:(民国)屠耀台续修 1921年钞本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象山·溪沿黄氏族谱一卷:(清)鲍之交新修 据清嘉庆十六年(1811)钞本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象山·黄氏宗谱一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绍兴·汤浦岭下黄氏宗谱四卷:(清)黄锡元修 清同治七年(1868)木刻本四册 藏地:河北大学 浙江绍兴·会稽汤浦岭下黄氏宗谱四卷:(民国)黄永和 黄大堃等重修 1917年望烟堂活字本 四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陈村黄氏宗谱十卷:(清)黄培清等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五桂堂活字本 十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陈村黄氏宗谱十卷:(清)黄秀甫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桂堂了本 十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兰溪柏山黄氏宗谱四册:1928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兰溪县伯社乡井头村 浙江·兰溪金黄氏宗谱六卷:1940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兰溪县屏山乡何夏庄 浙江·兰溪蛟湖黄氏宗谱十卷:1940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兰溪县新周乡(二部,其一残) 浙江·兰溪黄氏宗谱三卷:1919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兰溪县朱家乡 浙江义乌·赤山黄氏宗谱三卷:琴堂等纂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馀庆堂木刻本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化管理委员会(存卷1) 浙江·义乌黄氏宗谱四卷:黄庆荣等重修 1928年活字本 四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衢县·东坑仓黄氏宗谱三卷: (民国)黄金声修 1943年顺德堂木活字木 一册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 浙江·临海黄氏宗谱口口卷:(清)黄瑞纂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1、5、6、13) 浙江·临海芙蓉黄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1917年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10)浙江临海县桃渚乡芙蓉村(存卷首、1) 浙江常山·黄氏宗谱一卷:(清)吴敬先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木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溪源山村 浙江常山·黄氏族谱一卷:(清)谢耕来重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鲁乡林坂坞(不全) -------------------------------------------------- 黄姓字辈 派语(字辈、字派): 黄姓字派一般为四言、五言、七言一句,每一字派又分别由四句、八句或多句组成。以清同治十二年湖北“慎明堂”第三次续修《黄氏宗谱》字派为: 源远流长世绪昌,本深枝茂振纲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继述从先永庆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黄氏四修族谱字派为: 良庆诒谋远,谟猷一本传,发祥徵孝友,积善启英贤,锦绪宜增美,芳声永绍先,恢宏昭世德,国士克长绵。后又续派语为:立志光庭训,信心金石坚,山川钟毓秀,日月复周全,慎修垂典范,敬业守清廉,兰桂馨香继,诗书福禄延。 湖南常德市回族黄氏字派为: 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 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享,树高声远, 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 江西龙山黄氏宗谱字派为: 基业恢广,嗣续延绵,顶理永盛,礼全资顺,荣华富贵,金玉满堂,贤良方正, 智仁信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宽裕温柔,发强刚毅,博厚高明,悠久远定, 继往开来,奕叶衍庆。 湖南靖州渠阳黄氏字派为: 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 后又续百字派语为: 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 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 善欲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 西代通侯贵,千秋且叶光。合宗文书续,先业炳淮阳。 浙江陡亹黄氏字派为: 积善允征祥百世,应怀祖泽;立心思济同一源,共振家声。

西关大屋是清朝末期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通常占地面积大,富有西关特色,建筑样式多为中式,基本构造包括砖木结构,三进、三个坡顶,正立面三个开间,大门前有青砖石脚和趟栊、石门套大门。西关大屋还有七进深,里面客厅、小厅、书轩,还有花园,主要由买办和商人建造。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而这些西关大屋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西关大屋所具备的条件包括:“三边过”布局;脚门、趟栊门以及大门所组成的“三件头”;硬山顶;槛窗;青砖石脚;麻石街;天井;青云巷;木楼梯;各种广州传统装饰、雕刻。民国初期,西关商人的房子被大量拆除,西关大屋在鼎盛时期有800多间,现在尚存不足10间。广州还有很多趟栊门、青砖石脚的西关民居,但这不代表就是西关大屋。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西关大屋 外文名称 :Sai Kwan Mansion 地理位置 :广东省广州市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仅限外观。 门票价格 :无需门票,仅限外观 建议游玩时长 :建议1小时 所属城市 :广东省广州市 所属国家 :中国 适宜游玩季节 :10月-12月最佳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门票预订,景点美图,简介,建筑情况,范围,构成,建筑特点,功能分区,防雨防潮,防热,通风散热,装修,门廊装饰,门厅,大厅,门面装饰,留存硕果,小画舫斋,李文田探花第,竹筒屋不等于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交通信息, 简介 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在明朝已成为广州城区的商业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渐形成。而西关角形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周围一带。西关大屋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厅堂。中轴线自前而后,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偏厅、客房后面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1918年,广州掀起拆城墙运动,此后4年间,广州到处在拆房子,灰尘滚滚,喧腾不息。最先从西门开始,因为西关是商业中心,打通道路有利于扩大商业中心的范围,但西关商人却激烈反对。他们害怕城墙一旦拆除,官府势力会渗入,影响他们做生意。为此,商人们组织了很多抗议示威活动,但 派出军队、警察、消防员,稀里哗啦,把城墙一股脑夷为平地。很多人还没搬走,他们的房子已经被 拍卖了,有些“钉子户”企图顽抗到底, 便出动消防队强行拆房。当时有人在西瓜园(现在广州日报社周边)贴了一副对联:“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拆城明日迁”。西关大屋在鼎盛时期有800多间,现在尚存不足10间。随着城墙、西关商人的房子被拆除,骑楼也发展起来,取而代之。 建筑情况 范围 南至三连直街,东至龙津西路,西至西关上支涌,北至逢源沙地一巷。清末至民国初年西关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到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的广州地方特色和风格。 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 公布西关大屋为文物保护单位。 构成 其规模较大的建筑被称为“西关大屋”。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平方米,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角门、趟拢门、回字门廊等。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大屋里的正厅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 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名贵的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 满洲窗和槛窗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建筑特点 屋宇平面特点:1建筑纵向垂直街道,除正面,三面贴近邻屋 青云巷 2前后天井各一,面积前大后小,两者与冷巷相连。有的前天井由门前小院或街巷替代 屋宇剖面特点:1后天井高(深)过前天井,平天台紧靠前天井 2室内净空较高,首层3米8,二楼最低3米3 3坡屋顶后坡(28度)长于前坡(26度),活动天窗开在后坡上 功能分区 面积比 (首层)门厅:头房:尾房:厨房=32:22:2:1 天井里的去水孔 (二层)门厅:头房:尾房:厨房=3:27:25:1 上下两层厨房面积都不少过4平方米,于当时生活条件足矣。屋宇虽各功能分区面积不大,但净高足够,利于通风、换气、采光,也不觉压抑。民居虽围护结构较为封闭,但有设计屋内过渡空间——前后天井和平天台,内外空间流通,密切了邻里关系。 防雨防潮 防雨 屋顶双坡顶,排水坡度1:2,平天台排水坡度2%。排雨系统组织:屋顶瓦垄→天沟→天井竖管→室内下水道→室外下水道。前后天窗开口深而窄,利于防雨水入室。门窗上部墙体砖砌窗楣门楣,防雨顺流入室。 防潮 室内采用热阻大、蓄热系数小、对水蒸气呼吸作用好的地面与墙体构造 花岗石板铺天井厨房等多水接触地面防水 室内掘井降低地下水位 室内采用通透木隔断,以利空气流通 防热 屋顶构造为架空的双层瓦屋面,上层瓦为下层瓦遮阳,俗称“隔热瓦”。平天台前部瓦盆栽花,后搭遮阳凉棚来改善隔热效果,晴天测试凉棚可减少太阳总辐射的85%。二层临街的满洲窗,采用彩色玻璃或压花玻璃窗、活动竹帘、遮阳棚或凹阳台等来遮阳。 通风散热 传统民居通风设计,更多考虑的是热压通风,前大后小的天井便是如此产生。而民居二楼主要倚赖风压通风,随着旧城改造,高楼出现,已削弱此项功能,加上二层屋顶隔热较差,故有谓“暑不登楼”。 通风散热还有两特点要注意: 1屋顶的活动推平天窗,无论在风压通风或热压通风中,都有着出风口的作用 2室内主要隔断是上下通透的杉木隔断,平天台前方护栏为通透的瓶形瓷栏河,都是为了减少通风阻力,利于流场均匀分布。 装修 门廊装饰 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角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全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门厅 门厅(门官厅)中设天宫和土地神仕,其后有中门四扇,平时不开,只有乘轿贵客来访才开,以示隆重迎接。仅留左右两门出入,使路人看不见门内情景。轿厅是供乘轿客人及主人出入停轿之所。 大厅 大厅是大屋的主体建筑,面积最大,屋脊最高。整座大厅红栋(主梁油红漆〕黑桷(木角油黑色)白瓦(衬瓦涂以白色),宽敞宏大。为使大厅更加明亮,屋顶错落装以明瓦即玻璃瓦。 正厅后面是头房(或称长辈房),是长辈们居住之所,以明瓦、高窗采光。 头房后依次是二厅(饭厅)、二房(供儿子婚后夫妇居住)。二房又称尾房,是中轴线上最后的房间。 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门面装饰 西关大屋的门面装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等门扇。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留存硕果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位于荔枝湾上,建成于1902年(清光绪壬寅年),是一座环形园林式的西关大屋,四周为楼房,中间是花园,楼房精致典雅,花园花木茂盛,整体结构别具浓郁的岭南建筑韵味。正门在三连直街,南向;后门在逢源大街,北向。口额石刻清末书法家苏若湖所书“小画舫斋”四字。小画舫斋整座建筑为白花岗石脚、水磨“东莞青砖”精砌墙壁,平滑洁亮。 正门进门是一座玲拢剔透的木雕通花套石刻红花玻璃大屏风。屏风后面是门厅,前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廊,长廊中建有一座名叫“诗境亭”的半边亭。西边是“船厅”,呈画舫形,小画舫斋因此得名。还有阮元题书的“白塘红荔泮塘西”木刻横额。朝荔湾涌一侧全部是蚀刻蓝玻璃满洲窗。北面有供奉黄家先祖的坐北向南的“家庙”(祖先庙)。 李文田探花第 在传统"西关大屋"中,李文田探花第最具特色。地处西关多宝坊的李文田探花第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原为六便过大屋,正间为四柱大厅,面积为3800平方米,西关大屋仅存的是探花书轩。原屋在1989年动工修建时,存有正厅,左、右偏间,门厅,外廊和书偏,大厅对向天井,内院枕临多宝涌畔,环境幽雅,厅宇轩昂。除此之外,多宝路、逢源路、龙津西路一带,仍然保留着不多"西关大屋",广州市人民 已经将这一带划为"西关大屋保护区"。 竹筒屋不等于西关大屋 有人错把一些有脚门、有趟栊、有大门的竹筒屋当做西关大屋,其实仔细观察,两者不难区别。西关大屋是过去豪门富商在此同一时期营建的大型住宅,这些住宅则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在旧广州,能够住上西关大屋的人毕竟少数,大量的市民居住在传统的院式民居——竹筒屋。这种房屋的特点是开间小,进深大。门口向街的宽度只有三米,进深常达十二米,由前至后排列成多间房间,形状如竹筒。竹筒屋面积狭窄成长条,内屋的光线阴暗,通风、采光主要靠天井、巷道,和屋顶上的明瓦天窗。 建筑保护区 龙津西路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位于荔湾区泮溪酒家南侧,范围东起龙津西路,西至原西关上支涌;北起逢源沙地一巷,南至三连直街。这片建筑包括了各种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建筑:有清代较典型的正间和左右偏间的青砖石脚高檐深宅西关大屋,如逢源大街8号;有把西关大屋特色与西洋小楼房建筑特色相结合的建筑,如逢源北横街9-17号;有民国初期纯西式的洋楼,如逢源北街84号、逢源沙地一巷36号;还有民国时期的红砖小楼房建筑。其中的逢源沙地一巷36号、逢源北街84号、逢源北街87号(蒋光鼐先生公馆旧址)、逢源大街8号在1993年8月被市 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逢源北街82号为重建复原的清代典型西关大屋(部分)。 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虽然遮掩了昔日显赫一方的"西关大屋",但是,当你走进西关,漫步在西关多宝路、逢源路、龙津西路那纵横织梭、百转柔肠的幽陌曲巷,巡梭、摩搓著每一条麻石板铺就的秃颓滑润的窄道老街时,藏匿在现代化繁喧与浮华中的"西关大屋",会将人们的记忆带到古朴优雅,优游自得的境界,让你领略到从未有过或者已经久违的市井情怀…… 交通信息 可以乘坐2路、25路、55路、74路公车至“多宝路口”站下

新年第一天,驱车六百里到安徽桐城。慕名前来,乘兴而去。少时读姚鼐文章,始知桐城派。为近古散文第一流派,一宗三祖四杰,名家辈出,渊深流长,余绪不绝。高山仰止,身虽不能至,心实向往之。数次规划前往,但终究未能成行。今日得以近观,喜悦之情溢之于外,虽未手舞足蹈,然已心驰神往。

到得下榻之处,已近中午。询之当地居民,有三处可观:孔城老街、文庙、六尺巷。再问,居然后两处就在300米之内,只有老街稍远,约有十公里路程。

于是先到老街。到时已近午后三点,指示牌不多,外地人需一路问去。到了售票处,虽然是元旦假日,但游人确实很少。看景点示意图,主要是一条不足2000米街道。购票入内,踏入巷内,两边民房古风犹存,条石铺就的巷道高低不平,还算洁净。走了几许,不禁惊诧于两旁店面关门闭户,只有数家开门。就算开门店面所陈列的商品,也是全中国所有景点都看到过的小工艺品:屯溪老街看到过,婺源江湾老街看到过,峨眉山上看到过,南京夫子庙也看到过,上海豫园也看到过——或许,淘宝上价格更便宜、品种更多。至于店主,或懒洋洋地立在门口,或倚柱而坐。游人本来不多,物品又不出色,生意自然谈不上好……霎时间,一种莫名、奇怪的感觉涌上心头,木木地走着,木木地想着,只想尽快地走完这巷道。还好,黄家大屋、倪府、李鸿章钱庄保存较好,尚可一观。特别是倪府,小巧玲珑,空间虽小但格局甚全,犹能一窥当时官宦居所全斑。巷道尽头,是新开发的商品住宅,全是几进几出的四合院,占地较广,价格自然不菲,似为钱多者备之,我辈自然不敢问津。只是无一有人入住,有的已草长数尺,令人徒增黍离之感。估计房地产业寒流之下,此处亦未能幸免。只是为老街不值。数百年流传下来的古代景观,殊为不易,当珍惜有加。如能开发,当谨慎为之。似此一概迁走原住民,做成仿古店面招租卖物,外来者难以融入,本地人又不买账,最后人气不旺、商业不兴,只能沦为房产开发的点缀。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类似的古街古巷资源甚多,改造手段或利用方式也多。但这里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如何,文化底蕴的`浅消、艺术韵味的离去似乎都不是一件好事。

一夜郁郁无话。第二天,早早来到六尺巷。却原来是约100米、宽两米的巷道,入口处有牌坊、壁画、碑石,出口处有牌坊、标牌。其中典故已流传甚广,为官者看到的是当知进退、不与民争利,为民者看到的是礼让有序、要与人为善。正徜徉间,一位估计是附近居民的年老者说:“这是后来改的。”见我们不解,他指指落款处时间。我明白,他是告诉我们历史上的六尺巷早已湮没,人们为了各种目的再造了一个它。我有礼地回了一个嗯,但并不以为然。我想,六尺巷并不在于是否此地此巷,它真正的价值已经脱离实体,上升为一个传奇、一种道德、一场寄托。就像西湖旁的雷峰塔,并不因白娘子的虚无掩盖它的价值。我倒要佩服它的再建者的勇气和胆识,从一段经典中剥离出当下需要的精神内核,生发出近似历史的故事,其无中生有、实从虚出的手段真是妙绝。但这里的居民身处其间,抬头看见它,低头看见它,出门看见它,回家看见它。熟视无睹,早已没有了我们看见时的距离感、神圣感、仪式感。原来审美是需要距离的。

文庙就在六尺巷不远处。但实在没什么可观的。对于偶像崇拜,我一向反对,何况是人为的拔高。把历史上挺可爱的一个老头神化成圣,越来越崇高,却离凡人越来越远。犹不可解的,此处既非孔子出生地,也非其重要著述撰写地,何已有文庙?估计源自此地文风鼎盛、科举盛行,“一门三相”、“一门三进士”的多了。饮水思源,建起文庙自然不算奇怪。但它现在只是文庙,突兀地树立孔子及其门人贤哲,没有突出介绍当年桐城流派的辉煌历史,也没有重点推介当年散文大家的美誉风范,确实遗憾。可能是桐城邻近安庆,数百年繁华历史,文化遗产多得很,不会在乎一些与现世有些许隔阂的东西,于是难免有遗珠之憾。也有可能当地的人急切地走向现代,走得太快,过去的东西当作累赘能丢且丢。我在想,如果这些遗产放在其它任何一座与之相当的城市,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资源,都是可以很好利用的资产。走遍桐城,很少看到与之相关的东西。唯一可看的,是设在其中的严凤英艺术生涯纪念馆,作为黄梅戏这一全国知名地方剧种的著名艺术家,是有必要看一看的。但也就是能看一看。离开回顾,却见文庙中的腊梅已然开放,点点嫩黄的花朵点缀在枯干的树枝上,一阵幽香若有若无,和我做着若即若离的游戏。哦,那幽香就是我心中的桐城!

匆匆两日,一瞥而过。见少论浅,是为散记。

在中国***领导下,“星星之火”一般是从几个县或省边缘地带的崇山峻岭中点燃,革命的基点和根据地也是从这些地方建立和扩展开来的。

在宁国这块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出地上,有着很多个这样的基点和根据地。下面仅是在青龙湾旅游区内其中的两个,实乃挂一漏万。 中共泾旌宁宣县委遗址位于方塘乡板桥村——黄家大屋。板桥村处地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从上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就有中共党组织在此开展活动。

1943年,吕辉游击队就是以板桥为中心开始泾旌宁宣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并在这里建立了中共党的基层组织。至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初期,吕辉率领的部队已经将板桥建成较为稳定的游击根据地。黄家大屋一直是吕辉在板桥的主要居住场所,解放战争时期,皖南地委主要负责人、苏浙皖边区司令部***等也都曾在黄家大屋落脚。

1947年9月,中共泾旌宁宣县委成立后,吕辉任副书记,黄家大屋就成为县委机关的驻地。

中共皖浙中心县委旧址位于胡乐镇竹川村安竹坞村民组。安竹坞是位于绩宁昌三县交界区域的一个高山自然村,有近30户人家,村民住宅为徽派建筑,村中道路青石铺地,整体建设错落有致,整个村庄范围近10万平方米。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绩宁昌工委书记王成信领导的游击队长期在这一带活动。

1947年4月,根据中共皖南地委扩大会议决定,中共皖浙中心县委在安竹坞成立,唐辉任书记。

并同时成立路东和路西两个下属工委,王成信任中共路东工委书记,兼中共绩宁昌工委书记。 宁国佛教的传播渊远流长,有佛教就有寺庙。宁国的寺庙建筑最早应追溯到三国时期,孙权曾“立寺于江东,建观于方山”,几乎与宁国东吴置县的历史同步。据《宁国县志》记载:从唐贞观年间以后,宁国佛教活动逐渐兴旺,至清道光年间,当时全县寺庵数达300余处,是为鼎盛时期;

以后寺庵多遭兵燹,至解放初期尚有寺庵184座,到一九五五年末,全县的寺庵就仅存72座了。其中青龙湾旅游区大约有寺庵近十座。由此可见,宁国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处有香烟缭绕,钟磬之声随处可闻。

铁瓦寺:铁瓦寺又称白云禅寺,位于县城以西70公里,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区高峰山顶端南麓。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明太祖朱元璋敕赐“白云禅寺”。清雍正年间重修,易盖铁瓦以图永久,俗称“铁瓦寺”。民国卅三年(1944年)毁于兵灾。从山脚到寺庙10里,沿途古树森列,日影斑驳;小溪曲折,跳珠溅玉;群鸟啁啾,山花烂漫;轻风徐来,松涛低鸣。抵寺门,一株古松苍皮虬枝,粗约四、五人合抱,老而不衰仍生机勃勃,浮空漾翠。相传此树为开山祖师亲手所植,已历1200多年的风雨。此处盛产茶叶,质优品香,尤以“鸦茶”最为著名,唐、宋至清均系贡品。

1994年南京、宣州等地信士和当地民众再次重修,每年佛教重大节日香客游人不断,一路夜灯,至庙不熄。1999年市政府批准其为开放寺庙,有比丘1人。

1998年宜兴南岳寺主持,携玉佛及资金修建“铁瓦寺”下院之大雄宝殿。

2009年3月,“铁瓦寺”下院系列工程开工续建,至2013年底“铁瓦寺”下院已经完成山门、天王殿、药师殿、弥勒殿、阿弥陀佛殿等五个大殿以及分布四周的库房、客房、厨房、浴室等群体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一个布局庄严的佛教寺院已经初具规模。悠悠岁月沧桑,千年古寺的兴衰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佛教文化在宁国的传承和发展的历程。

惠云禅寺:惠云禅寺又名东山寺。始建于唐太和年间,原在县东60里芦溪村。南宋高僧宗杲13岁在此庙出家,后寺毁。相传大师在离寺时曾许有一愿:待寺前柏树扫地、寺后铁树开花、寺侧枫树搭桥、栎树撑伞之日,便是重建之时。

为完成高僧的心愿,2001年2月应广大信士要求,结合青龙湾水库开发,市政府依法批准,将惠云禅寺移建于青龙湾水库秀云岛。重建的惠云禅寺,占地面积1275亩,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寺庙布局为:依山体沿中轴线向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五方文珠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建钟楼、鼓楼、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祖师殿、宗杲大师纪念馆、法堂、禅堂等建筑,另有库房、厨房、客房、浴室等分布四周,自成格局。传说惠云古寺大殿有联云:“座下有莲花,花谢花开,看得破花花世界;人间如大梦,梦生梦死,到头来梦梦虚空。”现有比丘7人。

寺庙晨钟暮鼓,佛光禅风,张扬着浓郁的佛教文化,也是佛子信士朝礼修学之静地,令人神往。

香盖寺:香盖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遗址位于甲路镇原花林畈自然村,大约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所建,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

民国《宁国县志》记载:香盖寺,县西八十里,唐时建,宋淳熙初赐额。据说,香盖寺建筑规模宏大,占地15亩,内有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玉皇阁、藏经阁、钟鼓楼以及60余间寮房、院落。鼎盛时期有僧侣100多人。

传说香盖寺有两件镇寺之宝。一是从杭州雷音寺飞来的,有一人多高的大钟,被安放在钟鼓楼内;二是大雄宝殿之前的一尊石雕大香炉,炉身四周刻有九条栩栩如生,攀绕欲飞的青龙。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著名诗人韩翃,曾慕名到此游玩,并在香盖寺的墙壁上留诗一首云:

爱远登高尘眼开,为怜萧寺上经台。山川谁识龙蛇蛰,天地自迎风雨来。柳放寒条秋已老,雁摇孤翼暮空回。何人会得其中事,又被残花落日催。

大约是清朝光绪中期著名浅绛瓷画师周鼎(字筱松)对香盖寺也留下了美好地记忆,他在《香盖寺答洞明上人》一诗中作了这样的描述:碧水桥边日照西,翠峰庵外晚烟迷。山僧送我忘归外,正似当年过虎溪。

黄家仙指的是黄鼠狼尊称、也叫黄仙太爷、黄仙太奶。东北有供奉野家仙传统,分别为黄(黄鼠狼)、灰(灰老鼠)、常(长虫就是蛇)胡(狐狸)。

黄仙,即黄鼠狼,被民间唤作“黄二大爷”,旧时在天后宫中供有其塑像。它被人崇拜,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同狐狸一样体态颇为美丽而又性情狡黠,使人感到神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它可以左右人的精神世界,与一种精神错乱的疾病有关。这种精神错乱的疾病叫“癔病”,民间俗称“状克”。

“五大仙”之一被民间百姓供奉。“五大仙”又叫“五大家”或“五显财神”,分别指: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和灰仙(老鼠)。

孔城老街座落于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孔城镇境内,距桐城市12公里。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现有老街即太平天国以后建设的。老街绵延数里,分为十甲。每甲之间有闸门隔挡。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老街旧址、城墙遗址、陵墓寺庙、石桥古木等文化遗产星罗棋布;灵山秀泉、江河湖库、名崖古瀑等自然景观独具特色。

孔城老街位于长江北岸,安徽桐城市孔城镇境内,距今有1800年历史,全长22公里,南北走向,成S形。一条主街,一条横街,另有七巷十三弄。地面皆用长条麻石铺成,光亮如镜,老街悠久的历史由此可见。老街起源于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在孔城屯兵筑城,此城当时叫“空城”,据专家考证,后因孔城河支流(孔道)众多,而演变成孔城。

孔城老街古建筑布局最晚于北宋年间,太平天国时期遭致严重破坏,现今的古建筑大都是清末民国初期建造的。老街古建筑繁多,有118幢。房屋徽派风格,青砖黛瓦马头墙。前店后坊,临街商铺多达300家,是江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原汁原味的一条老街。       孔城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数量众多的古建筑,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中坤集团斥资打造成老街旅游景区,现有景点:桐乡书院(桐城派办学历史物证)、李鸿章钱庄、黄家大屋、知府大宅、语录墙、太平天国议事厅遗址等等,还有极具特色的“保甲文化”和美食“孔城水碗”、蒿子粑、孔城米饺。       地址:安庆市桐城市孔城镇锦湖星城西南200米       门票:45元开放时间:08:30-17:30       电话:(0556)6988666       交通参考路线:从桐城汽车站进入东一路--龙腾路--G237,从G237到安庆市桐城孔城老街

站岭古道,筚路蓝缕客家路_潇贺古道在哪里

  引文: 衣冠南渡。数次大迁徙,硬是从中原,在汉族内部,迁出一支客家民系。 中原腹土、江淮流域、赣江流域、闽地、粤地,甚至,南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