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这个姓的出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忻这个姓的出处,第1张

忻氏本是稀见姓氏,在现代又因人才济济而为人们所熟见,但忻氏见诸文献始于何时呢?

我们查找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宋代人名索引,虽有忻氏之姓氏,但没有忻氏之人名,唐代以前则更是难以查稽。

所幸能从宋代著名大学问家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 中,看到了“谈论既,悦忻如” 一句,并在“忻”字下注有“忻氏见《姓纂》” 。可见在宋时的《姓纂》一书中已收有“忻”姓。

对此,我们尚不满足,因为仅凭王应麟一家之说,还只是孤证,最好能找到《姓纂》这本书。可惜我们现在很难见到这本书,全国善本书目中也没有记录哪家图书馆藏有此书。在目前能见到的宋代所有的姓氏书中,如在宋代邓名世所编撰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现存版本中,也没有介绍忻氏,真是旁证难求。

幸运的是我们查找到宋代姓氏书的版本记录。据《丛书集成》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校勘记介绍,南宋绍兴年间刊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目录中有忻姓,归在上平声二十一欣部。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刊本是个残本,二十一欣部正好残缺,我们仍然无法了解忻姓的来源。

尽管如此,我们已为忻姓始见于宋人著作找到的旁证,证明了忻姓最早已在宋代为人所知。而这也符合《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中所言忻氏始祖始于宋的说法,以文献相证,应可有一个结论了。

估计很少,希望以下资料对楼主有所帮助。忻氏始见于宋代著作考

  忻氏本是稀见姓氏,在现代又因人才济济而为人们所熟见,但忻氏见诸文献始于何时呢?

  我们查找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宋代人名索引,虽有忻氏之姓氏,但没有忻氏之人名,唐代以前则更是难以查稽。

  所幸能从宋代著名大学问家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 中,看到了“谈论既,悦忻如” 一句,并在“忻”字下注有“忻氏见《姓纂》” 。可见在宋时的《姓纂》一书中已收有“忻”姓。

  对此,我们尚不满足,因为仅凭王应麟一家之说,还只是孤证,最好能找到《姓纂》这本书。可惜我们现在很难见到这本书,全国善本书目中也没有记录哪家图书馆藏有此书。在目前能见到的宋代所有的姓氏书中,如在宋代邓名世所编撰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现存版本中,也没有介绍忻氏,真是旁证难求。

  幸运的是我们查找到宋代姓氏书的版本记录。据《丛书集成》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校勘记介绍,南宋绍兴年间刊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目录中有忻姓,归在上平声二十一欣部。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刊本是个残本,二十一欣部正好残缺,我们仍然无法了解忻姓的来源。

  尽管如此,我们已为忻姓始见于宋人著作找到的旁证,证明了忻姓最早已在宋代为人所知。而这也符合《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中所言忻氏始祖始于宋的说法,以文献相证,应可有一个结论了。

  宋有忻村之名

  查《四库全书》时,看见有一首记载忻村的诗,这是南宋时王洋所撰的一首五言律诗,诗名为《自忻村被酒归失方竹杖》,诗云∶我贫难致逺,得此有夤缘。弟为兄身老,书来意巳传。扶衰惟献直,入手不随圆。偶向醉中别,如何不黯然。

  王洋,字元渤,山阳人,以省试第二名中宣和六年(1124年)甲科,绍兴(1131年)初,累官起居舎人,知制诰直徽猷阁,歴典三郡,著有《东牟集》。

  由诗中可见,他是到过忻村的。只是不知这个忻村在哪里?而查《咸淳临安志》,见三十九卷于潜县丰国乡十七都有一个忻同堰,而在昌化县的玉仙乡有一个忻村溪堰。估计这个忻村可能在忻村溪堰附近了。咸淳年间在1265~1275年间,已是南宋末年。王洋在南宋时做官,他的活动范围也在南宋首都杭州(临安)附近,所以,有理由相信,他到过当时临安府的昌化县玉仙乡的忻村。

忻姓和欣姓是否一家

  在一些姓氏辞典中常将忻、欣混为一族,由于“忻”字和“欣”字的音义相似,就造成了一些误会,认为“欣”姓也作“忻”姓。因此有把五代时的欣彪写作“忻彪” ,也有把元代的忻都写作“欣都” ,甚至那位在清代咸丰年间当过鄞县知县、宁波知府和宁绍道台的段光清,也把陶公山忻氏写成欣氏。

  其实,如果从广义的忻、欣同音同义去理解,可能会连成一家,但这方面史料是很难考稽的。而且,同音的姓还有“新” 、“欣” 、“昕” 姓等好几个,都属于较罕见的姓氏,而事实上也很少有人会说这些姓氏都是始于一族的。从现有文献来看,也很难看出“忻”与“欣”曾是一家。

  据明嘉靖年间人陈士元撰《姓觹》中说∶“忻姓,《千家姓》云∶天水族” ;“欣姓,《千家姓》云∶渤海族” 。天水在今甘肃天水市一带,而渤海则在今河北沧州市一带,两姓族望远隔千里。当然,《千家姓》所说渤海谅是以五代时的欣彪为依据的,因为史书上说他是渤海人。而据郑樵《通志》氏族略所说,“欣氏望出西河” 。则应是西河郡人,即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指老黄河故道的入海口迤西,即河南至山东的那段黄河西岸,这里离渤海郡倒不远。

  另外,根据最近利用现代统计资料编撰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所载,忻、欣两姓的分布上也有不少差异,也很难说有相通之处。

  忻姓∶分布于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怀安、尚义,山西之太原、大同,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武昌,安徽之贵池,福建之宁德,四川之马边等地。

  欣姓∶分布于黑龙江之嫩江,山东之鱼台,浙江之余姚,山西之太原、长治、临汾等地。而另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的调查,欣姓还在河北乐亭,甘肃临泽,安徽淮南,贵州赤水,江苏高淳和武进,浙江宁波、余姚及江山等地有分布。

  那么,“忻、欣之合” 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此说法的呢?在《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中,已有人提到忻氏前辈有“忻彪” (亦即五代时的欣彪) ,但并不说在春秋时已有忻姓。而欣姓起源中有“春秋时曹叔支庶公子欣时之后”一说,还有“春秋时周文王之孙蔡仲之后” 一说。我们还查阅了一些文献,发现在1921年出版的臧励和撰的《姓氏考略》中也把忻、欣两族连了起来,他在引了两段《路史》中关于欣氏起源的资料后,说∶“欣氏一作忻,或元时忻都之后” 。又说∶“元时忻都亦作欣都,后有欣氏” 。另有一些姓氏书说∶“欣姓,变姓忻。”这都有些不知出处,因果不明。也正是因为有些人以忻、欣两字音同义通,推断为忻、欣一家,造成了忻、欣姓氏称呼的混乱。

  有意思的是,经过几百年历史的变迁,现存忻氏宗谱尚存三种,而欣氏宗谱却未见著录。我们很希望能看到欣氏宗谱,以进一步解开忻、欣两族的历史之谜。

  忻氏郡望的天水痕迹

  明代《千家姓》中说,“忻氏,天水族。” 但未注明资料来源,而我们也应该相信,当时编《千家姓》的人,应查过明代以前的姓氏书和地方志,当时的资料应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数量多而更可靠。

  同时,我们在核对《万姓统谱》提到的三个忻姓名人的籍贯时,也发现了忻氏郡望天水籍的痕迹。三位忻姓名人中有一位叫忻伟的,是吴堡人。吴堡县在陕西北部,与天水郡相近,如果他不是由福建迁去的,就有可能本来就在甘、陕一带定居。我们希望能找到他的史料。

  忻恭逊原籍博罗考

  在《万姓统谱》里记载的第一位忻姓名人就是忻恭逊,说他是博罗人,成化举人,任教谕。

  博罗有两处,一外是广东惠州府博罗县,这是个县名。另一处是在浙江余杭县东北的一个小镇,叫博罗镇,也叫博鹿或博陆镇,倒是离忻祥当训导的德清县不远。

  按照常理,似乎应以县名报籍贯,那就要算广东博罗县人。说明忻氏有一支已从南安迁往广东,如果他是在成化年间中举,那么在明、清两代所修的《博罗县志》里应该能找到忻恭逊的名字。

  但如果是在离德清县不远的博罗镇定居,那么就要再查明、清两代所修的《余杭县志》,那里也应该能找到忻恭逊的名字。因为这也是关系到忻氏家族南迁广东是否事实的问题。

  民国时期的陶公山忻氏分布

  要了解民国时期的陶公山忻氏分布情况,最好查阅那部《鄞县通志》,这部县志从民国二十二年创修,民国二十六年大体修完,抗战胜利后续修,而在1951年才印完。它是一部集旧时代鄞县资料大成的县志,荟集了历代修史者的不少心血和宝贵史料。

  在《鄞县通志》的舆地志氏族卷中,有一段介绍忻氏的话∶“本族生产惟持渔业,近年尚称发达。经商上海,亦颇有崛起者。故各家生计尚不至竭蹶。” 又说∶“商最多,渔次之,农又次之,学最少,间有出仕者” 。

  当时统计忻氏人口有三千户,约一万人。据调查,涉及忻家地名的及有忻氏居住者较多的地方有∶

  永顺乡 有陶公山、老三房等地名。姓氏有忻姓及其他姓。

  永嘉乡 有陶公山、老二房、许家、大小房、余家等地名。姓氏有忻姓、许姓、余姓及其他姓。

  永善乡 有陶公山、老大房、老二房等地名。姓氏有忻姓及其他姓。

  永泰乡 有陶公山、余家岙、王家、大岙底等地名。姓氏有忻姓、余姓、王姓及其他姓。

  注∶永顺、永嘉、永善、永泰四乡,村居相连,通称陶公山。其邻村里距亦无甚异,以忻氏宗祠为中心,东至曹家山头05里,西至许家03里、北至史家湾08里。

  永福乡 东至长漕,南至谢家庄,西至邵家弄,西北至五港。姓氏有忻姓、朱姓、李姓、励姓、钱姓、范姓及其他姓。

  戴港岸乡 东至撺竹庙,西至打石弄,北至拗手漕,有忻家地名。姓氏有忻姓、戴姓、李姓、杜姓、林姓及其他姓。

  史张薛乡 东南至曹家,西至薛家、张迈岭。姓氏有忻姓、史姓、曹姓、陈姓及其他姓。

  山水乡 东南至横街,东北至下水,西北至鸡山头、沙家山。姓氏有忻姓、钱姓、袁姓、陈姓、朱姓、余姓及其他姓。

  圆堍乡 西至双桥、湖墅桥,有上水、沙家山、岩官庙。有忻家地名,却无忻姓。姓氏有李姓、徐姓及其他姓。

  球南乡 东至五袋底,南至下三叉,西南至胡家,北至龚篆沙。有忻家地名。姓氏有忻姓,但朱姓为大姓,还有邵姓、施姓、杜姓、陈姓、史姓、徐姓、袁姓、叶姓、龚姓及其他姓。

  注∶球南乡在咸祥。当地居民除农业外,兼渔业和盐业,并植棉花。据说在那里还有忻氏“自” 字辈人士健在。

  由上可见,除陶公山外,忻氏分布在周围地域还是较广的。至于近一百年来,由上海而向全国各地,以及由陶公山而向海外发展更是分布广泛,人口也越来越多。据估计,除陶公山外,上海可能是忻氏定居人口最多的地方,人数不少于五千。

  目前已知的陶公山忻氏宗谱

  忻氏宗谱是忻氏子孙寻根问祖、连结血亲和情谊的有力依据。据目前所知,明嘉靖年间曾遇灾失谱。后来在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由陶公山忻氏六世祖忻廷桂修过宗谱。再到清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也修过宗谱。到了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又修过宗谱,这本谱由十一世祖忻澐涛作序。后来在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又修了一次谱。这四次修的宗谱,似乎都是总谱,因后来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修的二房支谱中说∶“皆四房合谱” 。

  当然,随着忻氏人口繁衍,家族兴旺,各房自然要分房修谱。于是,在同治年间,分房开局修纂支谱。据称是三房先告成,长、四房亦依次纂成,而二房因系属最繁而晚成,且卷帙有二十三卷之多。然而到了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二房又续修支谱,到民国三年(甲寅,1914年)又修了一次。但上述各宗谱和支谱,我们现在都难以看到了,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加上宗谱的印刷量少,所以,忻氏宗谱已成为稀世珍本。现在我们所知在全国各图书馆中仅藏有四种,全本只有一部。

  宁波天一阁藏有两部,一部是民国八年(1919年)木活字排印本《鄞东忻氏老三房支谱》,民国时戴廷祐纂修,共十二卷加首一卷,共十二册,这部是完整的。另一部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新昌石氏木活字本《鄞东忻氏支谱》,民国时忻德寿、忻祖烈等纂修,不分卷,存一册,是个残本。

  在上海图书馆中藏有一部《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民国时忻德寿、忻祖烈等纂修,仅存一册,并注为四修本。由书中可知此本只是个抽印本,因为这一册中所述之谱系仅是忻鎡及后代的谱录,不涉及其他各房派。因忻鎡为二房,所以这本谱只能算是二房中的一支房谱。

  而另一部藏在奉化县文物管理所的《陶公山忻氏支谱》,也是个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木活字本,由民国时十七世祖忻江明所修,也是不分卷,也不注明册数,因此无法看出这部支谱是否全帙。但后注有∶“谱创自清光绪元年童觉轩” ,这“童觉轩” 谅是“董觉轩” 之误。因为据《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光绪元年序中所说∶“全书体例则请董君觉轩裁成焉” ,这位董觉轩就是董沛,是清末一位硕儒,也是忻氏的亲戚,由此可知这本支谱可能也是二房的支谱,因为正是董沛在光绪元年为二房的支谱裁定体例,还写了序。

  当我为了解忻氏宗谱而查找各地藏书目录时,在陶公山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当地还有一部忻氏宗谱被发现。我去看书后才知道这是由两部残本拼成的四房支谱,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部四房宗谱。

  这部《忻氏竹介堂支谱》(四房堂号竹介堂)共有四卷。也是在民国时由戴廷祐纂修,民国八年(1919年)刊印,共四册,缺第一册。此为民国己未重修本,用白纸印。另一部《忻氏竹介堂支谱》也是四卷,为民国时忻启陶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刊印,共六册,缺第二册。此为民国丁亥重修本,用黄纸印。将这两部残本配在一起,大致可以配齐全帙,但总觉不是原本,有遗憾之感。

  忻氏宗谱能保存已属不易,而能在四房中有两房的谱系完整,也算大幸。希望能在今后还能完整发现更多的忻氏宗谱,为了解和研究忻氏历史提供丰富的文献佐证。

广东蔡氏族谱字辈

1   广东罗定

世伯日克  七念万丈  

昌能亮性  彦诚国于  卿士善奕

2   广东揭西

始基贵鸟山  朝天守蔡联

正宗彝纪定  振兴家美传

高明常眷佑  博厚永生全

燕翼诒谋远  缵成奕世贤

3   广东潮安

侯都建豫上  郡望开济阳 

抵德昭眷佑  博厚繁生绵 

宗支源流远  衍派世泽长 

北基桂馥茂  南国兰腾芳  

燕羽贻谋裕  诗书启秀贤

历朝文武盛  致仕赞忠良  

科学光华夏  政绩显万安  

敦睦循祖训  孝廉相继传

立志创伟业  奋发竞自强  

承先应溯本  奕代兆征祥

4   广东饶平

逢元吉起  万世垂芳 

瑶林叶茂  玉树森香 

教家礼仪  华国文章  

体全用佝  实大声扬 

惟邦之庆  于祖有光  

衍传至是  继序为良

5   广东梅州

军世勤明昌  仁天大红中

文光齐明兴  万年永兴隆

6   广东廉江

金木水火土

7   广东湛江

世毓其开汝如

8   广东鹤山

尚正郁文良作兆, 维时立业振家声

9   惠东县多祝镇

福粤公第十八世馥友公多祝镇内东片开基:

馥、辉、发、裕、锡、

济、植、炳、尧、铨、

洵、果、照、培、钢、

泽、树、炫、坚。

10    河源埔前镇陂角村洞鸿宝岭

福粤公第十九世守为公开基:

守道文仕康,瑞廷怀干家,

国春德茂,奕世向荣华,

文武登豪杰,朝楚史卿纲。

11    东莞市樟木头官仓村

福粤公第十五世绵基公脉系辈序续编:

系统肇姬周,先芬孰比牟,

西山崇理学,东士庆封侯,

蕃衍逾千派,云仍遍五洲,

人文长蔚起,万冀介洪麻。

12   梅县南口镇车陂村

福粤公第十世伯礼公字派:

十世伯礼宝纯居、刚轩应促及台居,

复润联文奕仕派、各支各取便攸分。

13    揭西县河婆镇

福粤公第十五世绵基公派下字辈:

始基贵鸟山,朝天守蔡联,

正宗彝纪定,振兴家美传,

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

燕翼诒谋远,缵成奕世贤。

14   大埔县洲瑞镇赤水村

福粤公第十五世质静公派辈序:

从第三世昭穆

攀永奇昭,允宜超先,

望于斯时,俊秀书开,

赞囊熙朝,章业鸿勋,

芳微济美,显扬宗亲。

15   丰顺县汤坑田心

念大伯千从玉良日元国立沐君恩诗书传家礼义贤朝迁备用在皇都安定世近帝王。

16    广东清远 

志成立安邦,永锡祖汝常,

昌大启文明,长发裕其祥。

17   潮安县凤塘镇湖美村 

外世诗:状元名声,扬于中国,当年秉政,宣昭异域, 旌别得宜,朝野咸服,惟格君心,润授天禄, 积善余庆,敦厚载福,教诲尔详,似此色谷。

内世诗:学仕政绩,广大端方,维香钦宗,泽远世昌, 仁存利志,义迪吉康,勋犹着美,和顺致祥, 财增贤哲,秀旭骏良,述事继志,更耀前光。

新 诗:侯都建豫上,郡望开济阳。袛德昭眷佑,博厚繁生绵。宗支源流远,衍派世泽长。北基桂馥茂,南国兰腾芳。燕羽贻谋裕,诗书启秀贤。历朝文武盛,致仕赞忠良。科学光华夏,政绩显万安。敦睦循祖训,孝廉相继传。立志创伟业,奋发竞自强。承先应溯本,奕代兆征祥。

18   广东汕头

广士群振详,裕镇安贤,仁义忠信,厚德绵长

19   广东蔡氏一支

天开景光。

20    广东蔡氏一支

诗书传家礼仪贤。

河南蔡氏族谱字辈

1  河南新洪路

真首以元单仲大仁一伯廷应明世维刚常邦家自吉祥诗书开后序礼乐迪前光式谷端蒙养传箴守义方俭勤垂令范忠孝袭余芳嘉植培兰桂成才作栋梁德言功并立才学识兼长建树宏经济贻谋重显扬象贤朝克肖嗣服卜浸昌

2   河南郑州

天地义春长,文言武贵昌,

金玉云风虎,家国殿庭堂。

3   河南罗山县子路

长春福为广,国家兴乃昌。

江苏蔡氏族谱字辈

1    江苏旸坞

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士至维明汝一元复始振其家声聿为邦瑞宽厚贤良保宗贵长

2    江苏无锡信派

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士善奕光

3   江苏宿迁

“庚楼蔡”,“若丕家声崇效敦同以广宗统德化培中光昭世守佑启有功永绍懿训宪章修明尊承先业勤达昌宏利国安邦”。

“兵马蔡”,“鼎献曰良以兹聿长克绍祖则之子惟将作善集庆家乃其昌勖尔敬承事业用光泽衍恒康声德震广佑峰祥瑞相国裕强”。

“牌坊蔡”,“云国绍士毓珽永景孝思才兆宏万志欲光大修先培德承绪延泰敬伦恒长”。

“小河蔡”,“修佩才运士维守先培囗心田锡福万年雨泉汇河承尚英贤文武兴盛书香馀传”。

4     江苏盱眙

连汉立传中厚

5    江苏南京

蔡氏一支:

庆廷广远德登高望崇明

蔡氏一支:

昌志德

6   江苏盐城

九步文昌永

山东蔡氏族谱字辈

1    山东枣庄

“以邦赓法宪敦敬可承先世增祥继延政清国永灿忠厚传家远林秀蔚华天”。

2    山东临沂

荣长恒德明,永纪振家兴,

翔文存田广,玉是秀春成。

3    山东菏泽曹县桃源镇

蔡氏始祖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南祥府县,又移仪封县。(从十七世起)

常之希化普,尚成广治勤,

本自昭金锡,乃尔庆锦鸿,

安修同延世,钦宪建家祥。

浙江蔡氏族谱字辈

1    浙江温州平阳县

文国世邦,君如汉昌,万年修业,卓致丹青,

诗书化雨,规章箴训,尧禹哲理,晋楚桓中,

孟儒津智,鹏程远展,飞奂至举,俊侠式弘,

星范亚祯,仕胥品重,任民咨仪,少巨向前,

恒奉汝伦,泽俞勉俭,滋润实甫,沛聿充满,

泰岳崇伟,先玄佑基,彦然煌亮,连涵普造,

欣观商格,适怡欢乐,居安旭宇,浩序济阳。

2     浙江黄岩锦川洛阳堂

子朝秉维崇明良,承平交泰启永昌,

康保咸熙恒大有,诗书理达可安邦。

后续辈:

钦学时夫若曰贤,必振家声士培宣,

显国文章宜法祖,道隆孔孟绍开天。

3    浙江黄岩

祖傅讳行:

“均定宝国建翘  勉允圣止志原  

全功孙如光嗣  智庆守宗世子”。

字行:

“郎孝凤海克敬  从公景仲季淑 

叔伯安世君彦  元庭贵德舜钦”。

续衍讳行:

“子朝秉维崇明良  承平交泰启永昌  

康保咸熙恒大有  诗书礼达可安邦”。

字行:

“钦学时夫若曰贤  必振家声士陪宣 

显国文章宣法祖  道隆孔孟绍开天”。

4    浙江龙泉

“良廷圣志士,盛世起文人,

道学承先德,功纯(勋)建大(业)勋”。

安徽蔡氏族谱字辈

1    安徽宣城

百世其昌文章道德

2    安徽合肥

邦家有庆  继善传心

学遵经训  立观其成 

崇仁尚义  锐志富强

群安华泰  英杰荣光

3    安徽无为

洪武多孝顺加德必昌盛

4    安徽蚌埠

文长仕为德

5    安徽五河蔡家湖

洪金道之汉兴

6    安徽淮南

秉初传瑞兆  福继西宏昌

7安徽巢湖居巢槐林(青墩嘴)

秉忠为国立(义)孝传家硕德渊远百世荣华

8    安徽巢湖

克昌其业永振佳邦

辽宁蔡氏族谱字辈

1    辽宁昌图

宝万国继春柯成百世昌

福建蔡氏族谱字辈

1    福建长乐龙角

名派:“惟学大道亦代子元士尚志由义行仁(记)想分支自济阳披来谱系重馨香燕翼贻谋争共仰子(后)孙(昆)瓜瓞喜绵长”;

字派:“弘于善可传后世□修祖武(德)忠孝居心宜勉继代有贤能知本斯敦道敬宗在裕昌万枝皆茂盛天与庆同春”。

以襄公为始祖:

甸、揆、甫、大、时、惕、鸣、光、文、伯、仲、叔、孟、季(1至15世未有统一学名、冠字)。16-27世学名,惟、学、大、道、亦、代、子、元、士、尚、志、  由 。  16-27世冠字,弘  于、善、可、传、厚、世、聿、修、祖、武或德、忠 。28-37世学名,义、行、记或仁、想、分、支、自、济、阳、披、来、谱、系、重、馨  。 28-37世冠字,孝、居、心、宜、勉、继、代、有、贤、能、知、本、斯、敦、道 。 43-52世学名,香、燕、翼、贻、谋、争、共、仰、子或后、孙或昆 。43-52世冠字,敬、宗、在、裕、昌、万、枝、皆、茂、盛 。53-57世学名,瓜、瓞、喜、绵、长  。 53-57世冠字,天、与、庆、同、春。

2     福建尤溪桂峰

名派:“肇宜行序念笃同宗清正自持温和可珍宣华恒衍祚”;

字派:“尧仁舜哲禹鼎商铭秀习大书健兼尚策敦敬则延熙”。

3   福建石狮

“洪德奕世种孝友敦宗本修业绵祖泽公候伯卿仕”。

4     福建大宇

“一用士玉君国成家宗祖传守子孙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贞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

5    福建美林

“仰思乔日迪  仁义礼智信  纲常皆克己  奕世少通卿”。

6    福建漳州漳浦蔡府

六宗一而祚衍长,本行修则英华发,有确真实敦孝敬   ,幸人讲让达家邦。

7    福建漳州漳浦霞昙

因国乔松居撇日,明月绿行笋参天。

8    福建漳州漳浦六鳌

慈孟华则汉世立君统,孝恩达而清代发家声。

9    福建漳州漳浦车田

始祖蔡元泰(十八--三十五世):

元成仲继君德明奇保,长永士志勤修振家声。

10     福建石狮市宝盖镇塘边村

洪德奕世种,孝友敦宗本,

修业绵祖泽,公候伯卿仕。

11    福建三明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北宋名臣蔡襄(始祖):

襄旬傅枢顒諲农煌长。

肇基桂峰的是襄公的九世孙—长公。

清康熙壬子取-第19--26世名派:肇、宜、行、序、念、笃、同、宗。第19--26世字派:尧、仁、舜、哲、禹、鼎、商、铭。嘉庆间续取-第25--32世名派:清、正、自、持、温、和、可、珍。第25--32世字派:秀、习、大、书、健、兼、尚、策。光绪甲申续取-第31--35世名派:宣、华、恒、衍、祚。第31--35世字派:敦、敬、则、延、熙。

12    福建省大宇

(自三世起) 

一用士玉,君国成家,宗祖传守,子孙式光。

伯仲昭烈,孝友忠贞, 敦仁为美, 明德推馨  。 

民国乙亥年新编昭穆如下:

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

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

骏业鸿基建,诗书礼义兴,

贤才膺盛选,龙凤绍英声。

四川蔡氏族谱字辈

1    四川内江

俸承维应甲金廷子万文济阳肇先声汝安尔修其

2     四川广安

任天大洪中文广齐民心万年永兴隆

3    四川广元

万春然自远培德恩光载

4    四川乐山

贵洪文培德孝

5     四川巴中

世光明远大  能以永兴长  君正登隆泽  昌中应汝扬

6    四川平昌浪楼

中、文、学、唯、思、贵、万、载、如、意、兴、轩、庭

湖北蔡氏族谱字辈

1    湖北钟祥郢中

国家祥瑞,崇安传世远,

天开文运长,正大方为本, 积德定永康。

2    湖北钟祥双桥

国家祥瑞,崇安传世远,

天开文运长,正大方为本,积德定永康。

3    湖北钟祥胡集

成宣志高崇,传家利世秀。

4   湖北钟祥石牌

月国正天兴,祖子传家宝。

5    湖北钟祥罗集

永世清吉庭,文化大振新,

国泰民安顺,忠直保函坤。

6    湖北钟祥长寿

政德文安永,国家万代兴,

大花开红振,祖传自克明。

7    湖北钟祥旧口

文绪传宗远,述诗绍祖昌,

梁世开国献,兆其左同祥。

8    湖北钟祥冷水

日国正天兴,祖德传家远,

文明世泽长,首道应开选。

9    湖北钟祥客店

官文蔡悦资,丕承亭财万,

月尉崇彩本,宏顿正学智,

清秀谊山川,兆明呈先祖,

道德存兴志,忠宇保朝庭,

纯修中立绾,世裔良大开。

10    湖北蔡氏钟祥一支

启自学文达,承先志高崇 。

11    湖北枝江

元俊裕厚昌

12    湖北宜昌

国正天心顺,光明永远大,

官清民自安,父孝子运宽。

13    湖北黄梅

惟有贤德,仁寿永昌,

文章名著,祖宗流芳,

承先启后,政彩春光,

忠纯应世,鸿猷其良。

14     湖北蔡官田

济阳堂”分支--“清廉堂”:

善士应隆之,成世裕宏功,

光明崇正大,礼义启文章,

祖德培家运,嗣贤保国昌,

谟猷召伟唤,福泽庆祯祥,

道学传宗永,勋华继续长,

纪元晋干禧,乾坤开泰康,

修齐兴邦业,清廉立栋梁。

15    湖北枣阳

中邦家道章

16    湖北麻城

道秉怀学,延忠邦思应,

之正永兴隆,科第绵世泽,

文章绍前红,洛阳经济美,

西山振家风,令德厯轫献,

虏功亿代丰,博善昭团结,先绪庆辉宏。

17     湖北宜昌

国正天心顺,光明永远大,

官清民自安,父孝子运宽。

18     湖北黄梅

乃西山一脉,九峰后裔,杭(抗)公之子相公为来鄂始祖。

惟有贤德,仁寿永昌,

文章名着,祖宗流芳,

承先启后,政彩春光,

忠纯应世,鸿猷其良。

19     湖北蕲春

乃西山一脉,九峰后裔,杭(抗)公之子相公为来蕲始祖。

相彦朝以,春星仲大,

子一正良,明其理道,

世际兴期,忠义传新,

法则因时,上承先训,

远荫宗支,根源广厚,

佑启宏基 ,统庆贤升。

20     湖北蔡氏一支

孙(音)明(音)达(音)丑帮忠厚传家远

21   湖北蔡氏一支

忠义传新发

22     湖北蔡氏一支

光明崇正大 礼义能问周

湖南蔡氏族谱字辈

1    湖南麻阳

元福文仲仕政廷荣朝学尚国永世安邦俊德泽明左治贤良

2    湖南株洲

朝元常琮蔡,国才思承恩,

祖来上蔡,诗书世泽,

贻谋允臧,礼义家常,

言本道德,子孙益振,

行由典章 ,源远流长。

3    宜章县黄沙镇堡城村

开基祖大成公(是浙江迁入)

文忠上光,贻谋允臧,

言本道德,行由典章,

诗书世泽,孝信流芳,

科甲蝉冠,礼仪家常,

子嗣益振,源远流长,

鸿基昌大,联合显扬。

4     麻阳惹都四甲兴隆田

元福文仲仕政,廷荣朝学尚国,

永世安邦俊德,泽明左治贤良。

5     怀化晃县方家屯乡枫树屯村

思、宋、体、宏、运、日、开、时、正、寅、昌、宇、临、世、泽、克、裕、泳、希、巡、沅、远、照、祖、德、茂、盛、维、松、柏、诗、书、贵、有、余、才、携、帮、国。

江西蔡氏族谱字辈

1     江西省湖口县

西元前1046年河南上蔡度公—西元后714年(唐明皇开元)福建蒲田宣公—914年江西都昌澄浦公—1214年江西湖口县福六公至今。

安春仁宽赞,元常思以兴,

文献宗孔训,志在绍先贤,

理学家声永,名臣世泽延,

诗书同宝贵,忠孝乃珍传,

祖德长为法,光辉及第全。

2    江西兴国宝石

(枚吉公派)

福杏寿若定,吉喜益诗全,

六智周干丰,大二枚崇仁,

子成祥朝登,贤俊秀选拔。

(续辈从三十一世后)

志士怀德义,显奕建名彰,

自有英才起,裕后桂腾芳。

3     永丰县沙溪镇坪上村

居政公第六子兴德居江西抚州,昭穆:

忠为宗元,承居兴宪,

伯光荣明,可泫定智,

居安必盛,世怀名爵,

绍接孔周,道德文章,

俊有财能,治民经邦,

诗书衍绪,科甲传芳,

中和仁义,正文纯良,

思源立本,长发其祥。

4    九江市浔阳

元小万士友宗德,志铣文弼养曰可,  

学问思辨行光增,金泽茂灿报锦源,

根动著钧鸿业烈,垂铨派荣忻培锋,

激本炳堂钟浩森。

云南蔡氏族谱字辈

1     云南昭通

仪益国朝邦,福禄保安康,

永利家升远,发达胜辉煌。

陕西蔡氏族谱字辈

1      陕西白河

铭其理道世际兴期,忠孝传家法则因时,

诗书可业坊表攸宜,承先比慎培植根基。

2    陕西商州

世自周邦显,传家本善良,

贤才开景运,功列耀朝堂,

积德培根远,行仁润泽长,

书田勤布种,万代以流芳。

贵州蔡氏族谱字辈

1     贵州息烽县养龙司乡

入黔始祖蔡崇隆---养龙司始祖蔡普化公:

庆承升白紞,銮永仪应国,

启春瑛宗臣,荣世德朝汝,

绍显文明运,洪勋正贵恒,

元程光模业,贤仕遇忠真,

神寿昭天赐,伦常本性成。

2    贵州兴仁县

江苏经商迁居:

园明万定,本国家成,

吉庆康泰,永久乾坤,

后世昌隆,锦绣廷辉。

3     蔡氏一支

明林昌敬先尔方厚见(建)力其可祥

4   蔡氏一支

兴顺启明金知银安谱梦圆国正文

5    蔡氏一支

承其祖武克绍箕裘

6    蔡氏一支

光明崇正大理育启文章

7    蔡氏一支

官文蔡悦资丕承亭财万月尉崇彩本宏敦正学智清秀谊山川兆明呈先祖道德存兴志忠宇保朝廷纯修中立绾世裔良大开

8    蔡氏一支

学以成之德其恒

扩展资料:

蔡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姞姓及少数民族改姓。西周时期的蔡仲为蔡姓始祖。 

蔡姓在宋版《百家 姓》中位列第155位。截至2013年,当代蔡姓总人口达到552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6%,人口总数在中国姓氏中位列第44位。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全国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高比率的蔡姓区域。

主要源流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  武王灭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称蔡叔度。  周成王时,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新蔡国在河南的上蔡县。楚灭蔡后,国人以国为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姞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姞姓所属的燕、阚、尹、蔡、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黄河向西到豫东和豫西一带。 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数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于宋朝以后,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朝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灵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为汉姓蔡。这些外族在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兴盛于东北地区。

贵州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族,主要发生于明清之际。 

参考资料:

——蔡姓

忻氏本是稀见姓氏,在现代又因人才济济而为人们所熟见。宋代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 中“谈论既,悦忻如” 一句,并在“忻”字下注有“忻氏见《姓纂》” 。可见在宋时的《姓纂》一书中已收有“忻”姓。据《丛书集成》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校勘记介绍,南宋绍兴年间刊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目录中有忻姓,归在上平声二十一欣部。

  忻氏始见于宋代著作考

  忻氏本是稀见姓氏,在现代又因人才济济而为人们所熟见,但忻氏见诸文献始于何时呢?

  我们查找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宋代人名索引,虽有忻氏之姓氏,但没有忻氏之人名,唐代以前则更是难以查稽。

  所幸能从宋代著名大学问家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 中,看到了“谈论既,悦忻如” 一句,并在“忻”字下注有“忻氏见《姓纂》” 。可见在宋时的《姓纂》一书中已收有“忻”姓。

  对此,我们尚不满足,因为仅凭王应麟一家之说,还只是孤证,最好能找到《姓纂》这本书。可惜我们现在很难见到这本书,全国善本书目中也没有记录哪家图书馆藏有此书。在目前能见到的宋代所有的姓氏书中,如在宋代邓名世所编撰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现存版本中,也没有介绍忻氏,真是旁证难求。

  幸运的是我们查找到宋代姓氏书的版本记录。据《丛书集成》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校勘记介绍,南宋绍兴年间刊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目录中有忻姓,归在上平声二十一欣部。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刊本是个残本,二十一欣部正好残缺,我们仍然无法了解忻姓的来源。

  尽管如此,我们已为忻姓始见于宋人著作找到的旁证,证明了忻姓最早已在宋代为人所知。而这也符合《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中所言忻氏始祖始于宋的说法,以文献相证,应可有一个结论了。

  宋有忻村之名

  查《四库全书》时,看见有一首记载忻村的诗,这是南宋时王洋所撰的一首五言律诗,诗名为《自忻村被酒归失方竹杖》,诗云∶我贫难致逺,得此有夤缘。弟为兄身老,书来意巳传。扶衰惟献直,入手不随圆。偶向醉中别,如何不黯然。

  王洋,字元渤,山阳人,以省试第二名中宣和六年(1124年)甲科,绍兴(1131年)初,累官起居舎人,知制诰直徽猷阁,歴典三郡,著有《东牟集》。

  由诗中可见,他是到过忻村的。只是不知这个忻村在哪里?而查《咸淳临安志》,见三十九卷于潜县丰国乡十七都有一个忻同堰,而在昌化县的玉仙乡有一个忻村溪堰。估计这个忻村可能在忻村溪堰附近了。咸淳年间在1265~1275年间,已是南宋末年。王洋在南宋时做官,他的活动范围也在南宋首都杭州(临安)附近,所以,有理由相信,他到过当时临安府的昌化县玉仙乡的忻村。

  湖州德清县忻氏考

  在一些古文献中除了介绍忻都外,还有我们在史料中常见的三位忻姓名人。在明朝凌迪知所编纂的《万姓统谱》一书中,介绍了三位忻姓名人,而在清朝初期编撰《古今图书集成》的氏族典中,也照样收录了这三个忻姓名人,他们是∶

  忻恭逊 博罗人 成化举人 任教谕

  忻 祥 漳州人

  忻 伟 吴堡人

  同时,《万姓统谱》又说“湖州府德清县有忻氏” 。

  经我们查核万历《湖州府志》,在卷七第二十三页中查到∶

  忻 祥 天顺成化年 任德清县训导

  而我们在《八闽通志》中又查到忻祥曾在成化年间任罗源县训导,由此可见,所谓“德清县有忻氏” ,可能即是忻祥。而忻祥原为漳州人,如忻祥后来在德清县定居的话,则可能在德清县尚有忻祥的后人。

  另外,在《万姓统谱》的氏族博考卷七中说,“忻氏为本朝希姓,不知所自起” 。可见此书的作者可能也没有看见完整的宋刊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姓纂》等书,或许他也是在当时的方志书中抄录了三个忻姓人名,记录了明成化时期的忻姓名人。

  在湖州府德清县当训导的忻祥如原籍为漳州,就有可能如《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中所说,忻都公之长子“敬宗公袭指挥职复往福建” 。则忻样为敬宗公之后,后来又从福建漳州到罗源县和湖州德清县做官。当然,另一种可能就是忻祥不是敬宗公之后,而是在宋时与安庆公同族而居于福建南安的忻氏之后,此一支忻氏后来由南安南移定居漳州,这就需要我们再查找南安和漳州的文献后才能证明。

  忻姓和欣姓是否一家

  在一些姓氏辞典中常将忻、欣混为一族,由于“忻”字和“欣”字的音义相似,就造成了一些误会,认为“欣”姓也作“忻”姓。因此有把五代时的欣彪写作“忻彪” ,也有把元代的忻都写作“欣都” ,甚至那位在清代咸丰年间当过鄞县知县、宁波知府和宁绍道台的段光清,也把陶公山忻氏写成欣氏。

  其实,如果从广义的忻、欣同音同义去理解,可能会连成一家,但这方面史料是很难考稽的。而且,同音的姓还有“新” 、“欣” 、“昕” 姓等好几个,都属于较罕见的姓氏,而事实上也很少有人会说这些姓氏都是始于一族的。从现有文献来看,也很难看出“忻”与“欣”曾是一家。

  据明嘉靖年间人陈士元撰《姓觹》中说∶“忻姓,《千家姓》云∶天水族” ;“欣姓,《千家姓》云∶渤海族” 。天水在今甘肃天水市一带,而渤海则在今河北沧州市一带,两姓族望远隔千里。当然,《千家姓》所说渤海谅是以五代时的欣彪为依据的,因为史书上说他是渤海人。而据郑樵《通志》氏族略所说,“欣氏望出西河” 。则应是西河郡人,即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指老黄河故道的入海口迤西,即河南至山东的那段黄河西岸,这里离渤海郡倒不远。

  另外,根据最近利用现代统计资料编撰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所载,忻、欣两姓的分布上也有不少差异,也很难说有相通之处。

  忻姓∶分布于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怀安、尚义,山西之太原、大同,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武昌,安徽之贵池,福建之宁德,四川之马边等地。

  欣姓∶分布于黑龙江之嫩江,山东之鱼台,浙江之余姚,山西之太原、长治、临汾等地。而另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的调查,欣姓还在河北乐亭,甘肃临泽,安徽淮南,贵州赤水,江苏高淳和武进,浙江宁波、余姚及江山等地有分布。

  那么,“忻、欣之合” 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此说法的呢?在《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中,已有人提到忻氏前辈有“忻彪” (亦即五代时的欣彪) ,但并不说在春秋时已有忻姓。而欣姓起源中有“春秋时曹叔支庶公子欣时之后”一说,还有“春秋时周文王之孙蔡仲之后” 一说。我们还查阅了一些文献,发现在1921年出版的臧励和撰的《姓氏考略》中也把忻、欣两族连了起来,他在引了两段《路史》中关于欣氏起源的资料后,说∶“欣氏一作忻,或元时忻都之后” 。又说∶“元时忻都亦作欣都,后有欣氏” 。另有一些姓氏书说∶“欣姓,变姓忻。”这都有些不知出处,因果不明。也正是因为有些人以忻、欣两字音同义通,推断为忻、欣一家,造成了忻、欣姓氏称呼的混乱。

  有意思的是,经过几百年历史的变迁,现存忻氏宗谱尚存三种,而欣氏宗谱却未见著录。我们很希望能看到欣氏宗谱,以进一步解开忻、欣两族的历史之谜。

  忻氏郡望的天水痕迹

  明代《千家姓》中说,“忻氏,天水族。” 但未注明资料来源,而我们也应该相信,当时编《千家姓》的人,应查过明代以前的姓氏书和地方志,当时的资料应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数量多而更可靠。

  同时,我们在核对《万姓统谱》提到的三个忻姓名人的籍贯时,也发现了忻氏郡望天水籍的痕迹。三位忻姓名人中有一位叫忻伟的,是吴堡人。吴堡县在陕西北部,与天水郡相近,如果他不是由福建迁去的,就有可能本来就在甘、陕一带定居。我们希望能找到他的史料。

  忻恭逊原籍博罗考

  在《万姓统谱》里记载的第一位忻姓名人就是忻恭逊,说他是博罗人,成化举人,任教谕。

  博罗有两处,一外是广东惠州府博罗县,这是个县名。另一处是在浙江余杭县东北的一个小镇,叫博罗镇,也叫博鹿或博陆镇,倒是离忻祥当训导的德清县不远。

  按照常理,似乎应以县名报籍贯,那就要算广东博罗县人。说明忻氏有一支已从南安迁往广东,如果他是在成化年间中举,那么在明、清两代所修的《博罗县志》里应该能找到忻恭逊的名字。

  但如果是在离德清县不远的博罗镇定居,那么就要再查明、清两代所修的《余杭县志》,那里也应该能找到忻恭逊的名字。因为这也是关系到忻氏家族南迁广东是否事实的问题。

  民国时期的陶公山忻氏分布

  要了解民国时期的陶公山忻氏分布情况,最好查阅那部《鄞县通志》,这部县志从民国二十二年创修,民国二十六年大体修完,抗战胜利后续修,而在1951年才印完。它是一部集旧时代鄞县资料大成的县志,荟集了历代修史者的不少心血和宝贵史料。

  在《鄞县通志》的舆地志氏族卷中,有一段介绍忻氏的话∶“本族生产惟持渔业,近年尚称发达。经商上海,亦颇有崛起者。故各家生计尚不至竭蹶。” 又说∶“商最多,渔次之,农又次之,学最少,间有出仕者” 。

  当时统计忻氏人口有三千户,约一万人。据调查,涉及忻家地名的及有忻氏居住者较多的地方有∶

  永顺乡 有陶公山、老三房等地名。姓氏有忻姓及其他姓。

  永嘉乡 有陶公山、老二房、许家、大小房、余家等地名。姓氏有忻姓、许姓、余姓及其他姓。

  永善乡 有陶公山、老大房、老二房等地名。姓氏有忻姓及其他姓。

  永泰乡 有陶公山、余家岙、王家、大岙底等地名。姓氏有忻姓、余姓、王姓及其他姓。

  注∶永顺、永嘉、永善、永泰四乡,村居相连,通称陶公山。其邻村里距亦无甚异,以忻氏宗祠为中心,东至曹家山头05里,西至许家03里、北至史家湾08里。

  永福乡 东至长漕,南至谢家庄,西至邵家弄,西北至五港。姓氏有忻姓、朱姓、李姓、励姓、钱姓、范姓及其他姓。

  戴港岸乡 东至撺竹庙,西至打石弄,北至拗手漕,有忻家地名。姓氏有忻姓、戴姓、李姓、杜姓、林姓及其他姓。

  史张薛乡 东南至曹家,西至薛家、张迈岭。姓氏有忻姓、史姓、曹姓、陈姓及其他姓。

  山水乡 东南至横街,东北至下水,西北至鸡山头、沙家山。姓氏有忻姓、钱姓、袁姓、陈姓、朱姓、余姓及其他姓。

  圆堍乡 西至双桥、湖墅桥,有上水、沙家山、岩官庙。有忻家地名,却无忻姓。姓氏有李姓、徐姓及其他姓。

  球南乡 东至五袋底,南至下三叉,西南至胡家,北至龚篆沙。有忻家地名。姓氏有忻姓,但朱姓为大姓,还有邵姓、施姓、杜姓、陈姓、史姓、徐姓、袁姓、叶姓、龚姓及其他姓。

  注∶球南乡在咸祥。当地居民除农业外,兼渔业和盐业,并植棉花。据说在那里还有忻氏“自” 字辈人士健在。

  由上可见,除陶公山外,忻氏分布在周围地域还是较广的。至于近一百年来,由上海而向全国各地,以及由陶公山而向海外发展更是分布广泛,人口也越来越多。据估计,除陶公山外,上海可能是忻氏定居人口最多的地方,人数不少于五千。

  目前已知的陶公山忻氏宗谱

  忻氏宗谱是忻氏子孙寻根问祖、连结血亲和情谊的有力依据。据目前所知,明嘉靖年间曾遇灾失谱。后来在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由陶公山忻氏六世祖忻廷桂修过宗谱。再到清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也修过宗谱。到了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又修过宗谱,这本谱由十一世祖忻澐涛作序。后来在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又修了一次谱。这四次修的宗谱,似乎都是总谱,因后来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修的二房支谱中说∶“皆四房合谱” 。

  当然,随着忻氏人口繁衍,家族兴旺,各房自然要分房修谱。于是,在同治年间,分房开局修纂支谱。据称是三房先告成,长、四房亦依次纂成,而二房因系属最繁而晚成,且卷帙有二十三卷之多。然而到了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二房又续修支谱,到民国三年(甲寅,1914年)又修了一次。但上述各宗谱和支谱,我们现在都难以看到了,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加上宗谱的印刷量少,所以,忻氏宗谱已成为稀世珍本。现在我们所知在全国各图书馆中仅藏有四种,全本只有一部。

  宁波天一阁藏有两部,一部是民国八年(1919年)木活字排印本《鄞东忻氏老三房支谱》,民国时戴廷佑纂修,共十二卷加首一卷,共十二册,这部是完整的。另一部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新昌石氏木活字本《鄞东忻氏支谱》,民国时忻德寿、忻祖烈等纂修,不分卷,存一册,是个残本。

  在上海图书馆中藏有一部《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民国时忻德寿、忻祖烈等纂修,仅存一册,并注为四修本。由书中可知此本只是个抽印本,因为这一册中所述之谱系仅是忻鎡及后代的谱录,不涉及其他各房派。因忻鎡为二房,所以这本谱只能算是二房中的一支房谱。

  而另一部藏在奉化县文物管理所的《陶公山忻氏支谱》,也是个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木活字本,由民国时十七世祖忻江明所修,也是不分卷,也不注明册数,因此无法看出这部支谱是否全帙。但后注有∶“谱创自清光绪元年童觉轩” ,这“童觉轩” 谅是“董觉轩” 之误。因为据《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光绪元年序中所说∶“全书体例则请董君觉轩裁成焉” ,这位董觉轩就是董沛,是清末一位硕儒,也是忻氏的亲戚,由此可知这本支谱可能也是二房的支谱,因为正是董沛在光绪元年为二房的支谱裁定体例,还写了序。

  当我为了解忻氏宗谱而查找各地藏书目录时,在陶公山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当地还有一部忻氏宗谱被发现。我去看书后才知道这是由两部残本拼成的四房支谱,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部四房宗谱。

  这部《忻氏竹介堂支谱》(四房堂号竹介堂)共有四卷。也是在民国时由戴廷佑纂修,民国八年(1919年)刊印,共四册,缺第一册。此为民国己未重修本,用白纸印。另一部《忻氏竹介堂支谱》也是四卷,为民国时忻启陶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刊印,共六册,缺第二册。此为民国丁亥重修本,用黄纸印。将这两部残本配在一起,大致可以配齐全帙,但总觉不是原本,有遗憾之感。

  忻氏宗谱能保存已属不易,而能在四房中有两房的谱系完整,也算大幸。希望能在今后还能完整发现更多的忻氏宗谱,为了解和研究忻氏历史提供丰富的文献佐证。

  有关忻都公的文献初考

  忻氏宗谱中说∶“嘉靖三十二年遇灾失谱。”于是给后人在考证前辈事迹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最早只知陶公山忻氏祖先有两位著名人士,一位是始祖安庆公,一位便是定居金塘的忻都公。安庆公只见于宗谱中万历甲辰年序,而忻都公因史书有名,而宗谱中记述甚详,然而也带来了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让后代人在考证中颇费踌躇。

  以宗谱而论,万历甲辰年序应为忻氏文献中之最早者,言之咄咄,不能不信。然而从史书去反证,却也是可商榷之处不少。

  如始祖安庆公在宋仁宗时为滁州牧一事,考宋仁宗时为1023年至1063年,宋史中无记载,滁州志中亦无记载,且不去说此事真伪,而往下至宋度宗咸淳末年有忻都公登解元事,在年份上亦难以相符。因宋度宗咸淳末年约在1271年至1274年左右,与安庆公时仅隔250年左右,按二十年一代而注,也仅只十二代,但忻都公是十四世孙。如勉强计算,即使安庆公在1023年起应已有孙儿忻俞公,当时如为四十岁(我们用了极上限算法,从宋仁宗天圣元年算起)。那么忻都公只可能在1243年左右出生,才有可能在1271年左右登解元之榜(估计在三十岁左右)。但这仅仅是初步计算,而在250年中按这样二十年一代统计出生时间还仅是个异数,因为二十年一代的计算条件是很苛刻的,在北宋后期和南宋时期的兵荒马乱年代应无这种可能。

  但是,如果忻都公真是在咸淳末年登解元,那么旧谱中所说的元至元二年谪授本府定海县尹一事又难与史书年份相符。我们已知宋咸淳末年约在1271年至1274年左右,而元代有两个至元年号,前一个至元二年恰在咸淳初年(即在1265年),当时忻都公不可能做官,而后一个至元二年在1336年,即使忻都公中解元时年方二十,那么事隔61年左右之后,他也不可能以81岁高龄去任定海县尹。

  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仍无法解释宗谱中所说,当忻都公年老退休后,他儿子敬宗公(十五世)在明洪武十三年时,以年高之岁还要回福建老家,因为中间隔了元代九十年,如忻都公活动于宋末元初,则敬宗公要长寿到明初而七世同堂,似不可能,这是据宗谱的表中所言,十七世仲仁公至二十世遄公(即胜道公之父)都在元代出生,胜道公(二十一世)也在明洪武三年出生。。

  而宗谱所言自仲仁公(十七世)至胜道公的生辰似乎也有疑义,且看∶

  十七世仲仁公生于元武间

  十八世徕公生于泰定四年(1327年)

  十九世福公生于元统二年(1334年)

  二十世遄公生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

  二十一世胜道公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

  查元代无元武年号,可能是元贞之讹,当在1295~1296年,仲仁公三十岁左右生徕公,当不会错。但徕公生福公时仅八岁、遄公生胜道公时仅十五岁,另有颛公(生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生尹观公(生于宣德十年,1435年)时仅十一岁,都是年号凌乱之因造成,可见嘉靖年间遇灾失谱后的损失惨重,靠事后一些老一辈人的回忆凑弄来的家谱资料总有缺憾。

  实际上,我们认为忻都公在元代的生活时期应在元后期,这样才能合理解释自安庆公以后十四代人的时间分布,也能与明洪武十三年忻敬宗率家人回福建老家的时间接上。

  以上就是我们以宗谱证史书,又以史书证宗谱的反复比较结果,应是可商榷之处。

  接着,我们遍查各史书方志,见到了不少“忻都”之名。因为宋朝已有忻姓之称,我们也排除了忻氏为蒙古人忻都之后的可能,事实上叫忻都的不仅有蒙古人,还有维吾尔族人和回族人。在《元史人名索引》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叫忻都的人∶

  屯田高丽的忻都

  阿合马之子忻都

  吏部尚书忻都

  反晋王被斩的忻都

  诸王忻都

  岭北省臣忻都

  云南左丞忻都

  宣政院副使忻都

  瞻思丁之子忻都

  元世祖时将军忻都

  上都卫官忻都

  在《明史》中还有∶

  元将忻都

  同佥忻都

  征日本的忻都

  接着,我们再把史书中的忻都史料按年份排列了一下,以了解忻都的活动历史和范围,看看哪位最有可能是忻氏的先祖忻都公,结果发现了一个横亘百余年的忻都。且看∶

  1265年(元至元二年,宋咸淳元年)

  谪授本府定海县尹(见宗谱)。

  1270年(元至元七年)

  忻都(铁木哥斡赤斤六世孙)任高丽经略使(见三史同名录)

  1271年(元至元八年)

  四月,忻都任高丽凤州经略史,讨裴仲孙(见蒙兀尔史记)。

  五月,史枢、忻都等对珍岛贼,大破之(见元史)。

  1273年(元至元十年)

  春正月命忻都、郑温、洪荣邱讨耽罗(见新元史)。

  1274年(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

  忻都登解元之榜(见宗谱)。

  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

  忻都为郴县达鲁花赤,进义副尉衔(见万历郴州志)。

  徽州路达鲁花赤有明威将军忻都,徽州路判官有忻都,承德郎(见

  弘治徽州府志)。

  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

  十一月,廉希宪卒,廉希宪一名忻都,维吾尔人,成吉思汗宿卫(见

  蒙兀尔史记)。

  忻都为征东元帅、后为行省右丞(见三史同名录)

  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

  春正月命忻都、洪茶邱由高丽泛海至日本(见元史)。

  六月,忻都与日本兵战于鹿岛失利(见新元史)。

  八月,忻都为中书右丞(此为在高丽的忻都),(见新元史)。

  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

  阿合马之子忻都伏诛(三史同名录)

  1285年(元至元二十二年)

  忻都为踢里王诏讨使(见新元史)。

  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

  忻都为湖州达鲁花赤(见万历湖州府志)。

  128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

  忻都由吏部尚书除,任吏部参知政事(见元史)。

  1288年(元至元二十五年)

  忻都任尚书省参政知事(见元史)。

  十月,忻都等十二人理算六行省钱谷(见新元史)。

  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

  忻都由江浙参政升尚书左丞(见元史)。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

  忻都任尚书省右丞(由左丞转),(见元史)。

  在高丽之忻都所部别笳尔(黑龙江黑水府)田户饥,给九十日粮(见

  蒙兀尔史记)。

  1291年(元至元二十八年)

  忻都任尚书省平章政事(见元史)。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

  三月,桑哥党纳速剌丁灭里,忻都、王巨济并伏诛,定赃罪十三等

  (见新元史)。

  忻都讨伐西北叛王(见元史)。

  1295年(元元贞元年)

  南安县达鲁花赤有忻都,大德前任(见八闽通志)。

  福宁州同知有忻都,元贞间任(见八闽通志)。

  1296年(元元贞二年)

  三月,忻都言晋王甘麻剌朵儿带言月儿鲁皆有异图,诏枢密院鞠之,

  无验,帝会言晋王死,言月儿鲁者谪从军自效(见元史)。

  忻都论死(见新元史)。

  溧阳州同知有忻都(见至大金陵新志)。

  1297年(元大德元年)

  福清州同知有忻都,大德间任(见八闽通志)。

  福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有忻都,大德间任(见八闽通志)。

  1300年(元大德四年)

  忻都任石埭县达鲁花赤(见嘉靖池州府志)。

  忻都,蒙古人,大德间监石埭县,旧置岁输秋苗二万八千石,皆本

  邑转输山陂,所费不赀,都请改折色名轻赍,著为令,民立宣化碑

  以颂其德(见大清一统志)。

  十二月赐诸王忻都钞五万锭。按忻都为东道诸王(宗室表∶烈祖系,

  铁木哥斡赤斤六世孙),故以为高丽凤州经略使,国王忽林赤亦听其

  节制(见蒙兀尔史记)。

  1301年(元大德五年)

  忻都在石埭县泮宫前建碧澜亭(见嘉靖池州府志)。

  1304年(元大德八年)

  忻都为鄞县达鲁花赤(见延佑四明志)。

  朝散大夫忻都为庆元路总管府同知,大德、延佑间(见延佑四明志)。

  忻都为庆元路总管府达鲁花赤(见延佑四明志)。

  忻都为录事司达鲁花赤(见延佑四明志)。

  1308年(元至大元年)

  忻都任泉州路总管府判官(见八闽通志)。

  1315年(元延佑二年)

  忻都任南安县达鲁花赤,延佑初任(见八闽通志)。

  福宁州同知有忻都回回,延佑间任(见八闽通志)。

  惠安县达鲁花赤有忻都(见八闽通志)。

  1320年(元延佑七年)

  忻都为岭北省臣(见三史同名录)

  1322年(元至治二年)

  忻都为定海县令(见重修定海县记)。

  1324年(元泰定元年)

  忻都任滁州府判,奉议大夫衔(见滁州志)。

  1328年(元天历元年)

  忻都(回回)任云南行中书省左丞(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1330年

忻这个姓的出处

忻氏本是稀见姓氏,在现代又因人才济济而为人们所熟见,但忻氏见诸文献始于何时呢?我们查找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宋代人名索引,虽有忻氏之姓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