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姬氏家谱?
姬家屯志
(草稿正在修改过程中)
姬长城
饮水思源,盛世祭祖.看苍山,容颜交替,风貌依然;细思量,形色过客,弹指之间.然不变的是血液中流淌着的祖宗血脉,不变的是心中荡然长存的中华民族的气吞山河之志.留下的是文化,是文明.历史长河冲刷着千年荣辱,大浪淘沙不灭的才是灵魂.吾辈子孙,当勿忘先贤之志,胸怀天下,腹蒇睿智,为中华崛起而扬帆奋进,高歌促行.
始祖 黄帝 姬姓,少典之子。因居邻姬水而姓姬.又称公孙氏、轩辕氏、有熊氏。姬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
黄帝二世 玄嚣 黄帝长子。
黄帝三世 蟜极 玄嚣之子。
黄帝四世 帝喾 蟜极之子,又称高辛氏。
黄帝五世 后稷 帝喾之子,名弃,周朝始祖。
黄帝六世 不窋 又称叙望不 ,后稷子。母日姞氏。
黄帝七世 鞠陶,又称鞠,不 子。
黄帝八世 公刘,鞠陶子,定居豳。周道始兴。
黄帝九世 庆节,公刘子。
黄帝十世 皇仆,庆节子。
黄帝十一世 差弗,皇仆子。
黄帝十二世 毁隃,差弗子。
黄帝十三世 公非,又称公非递、公卯,字辟方。毁隃子。
黄帝十四世 高圉,公非子,字侯侔。
黄帝十五世 亚圉,高圉子,字云都。
黄帝十六世 公叔祖类,亚圉子。又名太公、组绀。
黄帝十七世 古公亶父,公叔祖类子,周称太王,居岐之阳,实施翦商。
黄帝十八世 季历,古公亶父子,又称王季、公季。
周朝姬姓
(?--前256年)
黄帝十九世 姬昌,季历子,居西佰,又称西伯昌,后称周文王。
黄帝二十世 (周公一世)元圣周公 :姬姓,讳旦,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己卯,周武王十三年,封周公于曲阜国,曰鲁国,方世人称鲁公,因成王幼年嗣立,留相王室,是为周公。生子八人:长伯禽;次君阵,嗣周公,食采于周,世辅王室,蒋、邢、凡、茅、胙、祭,或在于畿内或在于畿外。其长子伯禽代就封于鲁,成王十四年已亥,公薨于丰,年八十四,葬于毕,谥曰文。汉唐追尊周公为先圣,宋追封为文献王。 (河南安阳县《姬家屯志》是从周公姬旦续起的。从周公姬旦开始,与河南省新安县《姬氏宗谱》、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所排姬姓世系大致相同) 。
黄帝二十一世 (周公二世) :讳伯禽,成王元年 (公元前1042年.鲁公元年) ,丙戌,代父封于鲁,是为鲁公,传三十三公,后世俱祀周公,寝殿鲁公陪祀,在位五十三年,戊寅薨。生子三:长酋;次熙、鱼。
黄帝二十二世 (周公三世) :讳祖酋,康王十七年 (公元前1004年).鲁公五十四年,考公元年,已卯即位,是为考公,在位四年薨,无嗣,弟熙康王二十一年癸未即位,是为炀公,筑茅阙门,招进贤士,以礼化民,在位六十年薨.炀公因弟年少,请命周成王被封附庸国--东野,以田名为姓东野.生子二人:长宰,次费。
黄帝二十三世 (周公四世 ):讳宰,穆王四年(公元前943年) 即位,是为幽公,在位十四年薨,有二子:长尹;次圭,俱先卒,弟费,穆王十八年丁酉即位,是为魏公,在位五十年薨,生子二人:长擢;次具。
黄帝二十四世 (周公五世) :讳擢,懿王元年(前899)丁亥即位,是为厉公,在位三十七年薨,无嗣,弟具,孝王十三年甲子即位,是为献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子二:长濞;次敖。
黄帝二十五世 (周公 六世 ) :讳濞,厉王十四年丙申即位,是为真公,在位三十四年薨,子世有足疾,不得立,弟敖共和十一年庚午即位,是为武公,在位十三年,宣王十二年乙酉春公率其二子括戏入朝,王命戏为鲁世子夏武公,归而薨,生子三:长括;次戏;三称。
黄帝二十六世 (周公 七世 ) :讳戏,宣王十五年戊子即位,是为懿公,有子二:长旰叔,早卒;次庈父为大夫,城郎居之,因为费邑,懿公在位九年薨,其兄括之子伯御即位,十一年卒,宣王问鲁公子:“能导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而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知,王曰:“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公,是为孝公,在位二十七年薨,生子五:长弗湮、次豫益、三师、四展、五驱。
黄帝二十七世( 周公八世) :讳弗湮,平王三年癸酉即位,是为惠公,在位四十六年薨,生子四:长息姑、次允、三翬、四施父。
黄帝二十八世 (周公九世) :讳息姑,惠公庶子,平王四十九年己未,惠公有嫡子允,最少令息姑摄政代令允,长以授予允,政是为隐公,在位十一年薨,弟允桓王九年庚午即位,是为桓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六人:长同,次庆父、三叔牙、四季友、五结、六满。
黄帝二十九世 (周公十世) :讳同,庄王四年戊子即位,是为庄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子六:长般立,是年十月已未卒;次申开、夷仲、年、遂、鱼。
黄帝三十世 (周公十一世) :讳开,惠王十六年庚申即位,是为闵公,在位二年薨,僖公申惠王十八年壬戌即位,遵禽父之法养四种马于坰野,尊贤禄士,修泮宫,守礼教,东略淮寇,新作南门,修姜嫄之庙,复鲁旧制,未遍而薨,在位三十三年,生子二:长兴、次买。
黄帝三十一世 (周公十二世) :讳兴,襄王二十六年已未即位,是为闵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四:长赤,立冬十月卒,次视、倭、叔肸。
黄帝三十二世 (周公十三 世 ) :讳倭,匡王五年癸丑即位,是为宣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三:长黑肱,次偃、归生。
黄帝三十三世 (周公十四世 ) :讳黑肱,定王十七年辛未即位,是为成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二:长午、次公衡。
黄帝三十四世(周公十五世) :讳午,简王十四年已丑即位,是为襄公,在位三十一年薨,生四子:长野,立秋九月卒;次稠、三宋、四憗 (音吟) 。
黄帝三十五世 (周公十六世) :讳稠,景王四年庚申即位,是为昭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四子:公衍、公为、公果、公贲,俱无贤不任,继嗣弟宋敬王十一年壬辰即位,是为定公,九年庚子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寻为司寇十年,辛丑孔子摄行相事三月,鲁国大治,十五年丙午公薨,生子二:长蒋、次溺。
黄帝三十六世 (周公 十七世 ) :讳蒋,敬王二十六年丁未即位,是为哀公,在位二十七年薨,生子二:长宁、次荆。
黄帝三十七世 (周公十八世) :讳宁,贞定王二年甲戌即位,是为悼公,在位三十七年薨,生子嘉。
黄帝三十八世 (周公 十九世 ) :讳嘉,考王十一年辛亥即位,是为元公,在位二十一年薨,生子二:长衍、次辰。
黄帝三十九世 (周公 二十世 ) :讳衍,威烈王十七年壬申即位,是为穆公。穆公三年甲戌,以公仪休为相,泄柳申详子思为臣,公问于子思曰:“何道可以利民?”子思对曰:“君欲惠百姓,除非法毁不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贶困乏;慕周公、禽父之治,行其政化,开公家之惠杜私门之利,结恩百姓,修理临国,其兴也,勃也。”公甚尊礼之威化,大行三十三年甲辰公薨,生子二:长奋,次公输子。
黄帝四十世 (周公二十一世) :讳奋,安王二十六年乙巳即位,是为共公,在位二十二年薨,生子屯。
黄帝四十一世 (周公二十二世) :讳屯,显王十五年丁卯即位,是为康公,在位九年薨,生子芫堰。
黄帝四十二世 (周公 二十三世 ) :讳堰,显王二十四年丙子即位,在位二十九年薨,生子叔。
黄帝四十三世 (周公二十四世) :讳叔,慎靓王五年乙巳即位,是为平公,使乐正子为政,平公三年丁未,孟子自齐而归过鲁,公将乐正子以见孟子,惜为嬖人所沮,在位二十年,甲子公薨,生子贾。
黄帝四十四世 (周公二十五世 ) :讳贾,赧王十九年乙丑即位,是为缗公,在位二十三年薨,葬鲁城南九里。生子二:长仇、次辩。
黄帝四十五世 (周公二十六世 ) :讳仇,赧王四十二年戊子即位,是为顷公,在位二十四年,辛亥遭楚考王灭鲁,藏周礼仪,礼于壁迁卞,薨于柯,遂葬焉,亡国无子,维有一弟,姬辩,携谱逃于 阚 ,即今之汶上县是也,居鲁桓公墓右,克守先训,生子三:庶少故,后裔世居汶上.次子乾.三子壬又大明。
汉朝
黄帝四十六世孙 (周公 二十七世 ) :大明.隐居泰山,齐鲁呼为夫子.汉高帝刘邦十有一年封乾之子--姬毕为咸阳公,回西京奉文王祀.因姬毕无子,又封姬大明为咸阳侯,建城于文王陵,生子二:长,嘉.次,昭.
黄帝四十七世( 周公 二十八世 孙) :嘉.汉武帝四年(前137)改封嘉为周,于南君秩职列侯,以奉先祀.封嘉之弟昭为水休侯,赐稷山为采邑,后嗣俱在蒲州.嘉生子敏.
黄帝四十八世 (周公 二十九世 ) :敏.生子东.
黄帝四十九世 (周公 三十代世 ) :东.生子二:长宪,次观.
黄帝五十世 (周公 三十一世 ) :宪.汉平帝刘年间(前1--5)宪被封郑公.平帝崩节后,王莽摄政和新朝期间,观被封卫公.生子垒.
黄帝五十一世 (周公 三十二代 ) :垒.生子英
黄帝五十二世 (周公 三十三世 ) :英.生子得
黄帝五十三世 (周公 三十四世 ) :得.生子初
黄帝五十四世 (周公 三十五世 ) :初.生子杰
黄帝五十五世 (周公 三十六世 ) :杰.生子章
黄帝五十六世 (周公 三十七世 ) :章.晋武帝年间(公元265--290)被封嗣圣公,生子(王景).
黄帝五十七世 (周公 三十八世 ) :(王景).宋武帝刘裕(公元420--422)令(王景)守后稷*墓,食候奉.生子二:长,*,次,顺.
黄帝五十八世 (周公 三十九世 ) :*.隋文帝杨坚年间(公元581--604)被封昭德候.顺,唐高祖李渊年间(公元618--626)被封为咸阳公,生子九.洙赐茂陵为祭田.
唐朝
黄帝五十九世 (周公 四十世 ) :洙.屡谏.唐贞观二年(公元629)秋赐死.生子贡
黄帝六十世 (周公 四十一世 ) :贡.唐节度使抱,始祖周公神主而卒.生子宽.
黄帝六十一世 (周公四十二世) :宽.湖阳刺使.生子显
黄帝六十二世 (周公四十三世) :显.生子岳
黄帝六十三世 (周公四十四世) :岳.生子幅
黄帝六十四世 (周公四十五世) :幅.唐学士.生子骑
黄帝六十五世 (周公四十六世) :齐.生子受
黄帝六十六世 (周公四十七世) :受.唐学士,驸马.唐僖宗年间(公元874--879)被封为贝子.生子bin(分+耳)
宋朝
黄帝六十七世 (周公四十八世) :bin宋太宗年间(公元876--997)被封为周南公.生子绍
黄帝六十八世 (周公四十九世) :绍.宋仁宗年间(公元1023--1063)被封为郢公,生子光国.
黄帝六十九世 (周公五十世) :光国.生子大定
黄帝七十世 (周公五十一世) :大定.生子作喜
黄帝七十一世 (周公五十二世) :作喜.宋徽宗年间(1101--1125)被封为博士徒.宋高宗年间(1127--1162)被封为节义候,建庙苍州,生子元郡
黄帝七十二世 (周公五十三世) :元郡.生子德行
黄帝七十三世 (周公五十四世) :德行.生子永年
黄帝七十四世 (周公五十五世) :永年.生子顺圣
黄帝七十五世 (周公五十六世) :顺圣.生子咸武
黄帝七十六世 (周公五十七世) :咸武.宋理宗年间(1225--1264)死节.生子经博
元朝
黄帝七十七世 (周公五十八世) :经博.生子泰和
黄帝七十八世 (周公五十九世) :泰和.为朝州刺使,生子道统
黄帝七十九世 (周公六十世) :道统.生子振
黄帝八十世 (周公六十一世) :振.生子仪礼
黄帝八十一世 (周公六十二世) :仪礼.生子二:学富,忠信
黄帝八十二世 (周公六十三世) :学富.字五车,元大都御太原路总管,平原郡候.因元世祖呼号五车,君呼号名死于顺帝元年(1333) 生子二,长友;次海
明朝
黄帝八十三世 (周公六十四世) :友,子袭旧职.生子宪封
黄帝八十四世 (周公六十五世) :宪封.为方孝儒婿,无罪被害.生子西周
黄帝八十五世 (周公六十六世) :西周.同仆人吴元奔西山郡建岭避难,即今之高平县石村,生子二:复思,大用.
黄帝八十六世 (周公六十七世) :复思.生子二:成族,兴浪. 大用.生子二:增,福.
复思子成族.因山学道刘作哲访求,周公裔孙成族于洪治元年(公元1488)被封博士,往咸阳守其庙墓.
复思子兴浪.迁于修邑西北离城五十里许,地名下秦村,即今之王褚村,该村屡被山水冲,又上移十里许,地名上秦村,今之白家作焉.耕度为业,克守先训生子四:容寿,容福,容康,容宁.
大用.携眷去开州受于东野达泉公,公卒,大用同戊午进士王振纪诸门人葬达泉公于开州东五里许,立石题碑曰”东野达泉公墓”.大用遂领二子在彰德府下户
大用长子增,迁安邑(安阳)西距城三十五里,村名姬家屯
大用次子福.迁汤阴县鹤壁集西南八里,村名姬家山.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迁姬家屯
(公元1500年左右)
黄帝八十七世 (周公六十八世)(姬家屯始祖) :姬增.大用长子,迁安邑(安阳)西距城三十五里,地名姬家屯村,耕读为业,克守先训葬村南老茔,配贾太君.生子二:长,珂;次,荐.
黄帝八十八世 (周公六十九世)(姬家屯二世) :珂配秦氏;荐配冯氏.共十子:表,还,立,成,旺,彪,恭,奉,容,祥.长幼失传
黄帝八十九世 (周公七十世)(姬家屯三世) :表,还,立,成,旺,彪,恭,奉,容,祥.(据传十人中有迁北二十里谷垛和麦秸窝后,因与地名忌讳被迫回迁和流散者.迁往过程中长幼失传)十人共有四位后嗣留在本村,曰:免,应,恕,正.
黄帝九十世 (周公七十一世)(姬家屯四世) :免,应,恕,正.(往来迁徙子嗣长幼失传,但共有子嗣四位:文举,文章,文学,铎.均葬村姬家老茔有碑为证,却又不知其相传父辈)
黄帝九十一世 (周公七十二世)(姬家屯五世) :铎,中支之主;文学,东支之主;文举,西支之主;文章,古庄西支之主.铎生子二:长,延良.次,仲良
黄帝九十二世 (周公七十三世)(姬家屯六世) :延良.生子臻
黄帝九十三世 (周公七十四世) (姬家屯七世):臻.生子四:长光祖;次光前,光代,体法
黄帝九十四世 (周公七十五世)(姬家屯八世) :光祖.生子三:长超;次起,*
黄帝九十五世 (周公七十六世)(姬家屯九世)枝辈 :起.生子二:长思林;次思山
黄帝九十六世 (周公七十七世)(姬家屯十世)兴辈:思林.生子四:长全;次宪,瑞,朗
黄帝九十七世 (周公七十八世)(姬家屯十一世)衍辈 :宪.生子五:长得福;次得禄,得荣,得贵,得喜
黄帝九十八世 (周公七十九世)(姬家屯十二世)崇辈 :(文化大革命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黄帝九十九世 (周公八十世)(姬家屯十三世)绪辈 :(文化大革命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黄帝一百世 (周公八十一世)(姬家屯十四世)隆辈 :(文化大革命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黄帝一百零一世 (周公八十二世)(姬家屯十五世)茂辈 :(文化大革命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黄帝一百零二世 (周公八十三世)(姬家屯十六世)庆辈 :庆富.生子二:长,脉良;次,双喜.
黄帝一百零二世 (周公八十四世)(姬家屯十七世)脉辈 :脉良.生子一,长城
黄帝一百零三世 (周公八十五世)(姬家屯十八世)长辈 :长城(1938--2005).生子四
黄帝一百零四世 (周公八十六世)(姬家屯十九世)广辈 :
黄帝一百零五世 (周公八十七世)(姬家屯二十世)生辈 :
吕姓起源主要有三支: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的裔。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四岳,指尧舜时的四方部族首领。吕,古国名,在今河南南阳西。周宣王时,吕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该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吕”作为姓氏。
2、春秋时晋国魏氏吕錡的后代,改为吕氏。
3、出自鲜卑族。代北复姓中有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后魏时改为吕氏。后周时,三字姓俟吕陵氏,均为吕氏。参见《通志·氏族略》。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2、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 始祖为吕谦。
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
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 吕氏分支。
晋江县:唐时置郡。
吕姓分布概况
吕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数民族吕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洞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介绍文件
吕姓起源
吕姓来源有三:
一、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二、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介绍文件
吕姓迁徙史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十,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弯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介绍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赵坡。根据查询容城县人民政府官网信息显示,该县的古贤村驻村干部是赵坡,为人诚恳,为群众做实事,深受群众的拥戴。古贤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平王乡,原村址与班庄老村相邻,移民之后村民主要居住在车道崖村以南、209国道西边的移民村。
当然有了。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抗日英烈。
范筑先(1881-1938),原名金标,又名夺魁,曾用名仙竹,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爱国将领。历任炮兵营长、补充团团长、第8旅旅长等职,范筑先早年从军到北洋陆军。辛亥革命后,任陆军第八旅旅长。1931年回山东,先后任第三路军参议,沂水、临沂县县长,1936年,任山东省第6区行政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为官清廉,受到地方拥护。
1938年11月13日,日军两个联队从济南出发,进犯聊城。14日,日军将其所部六七百人包围在聊城。率部应战,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15日,日军在得到大批增援部队后强行攻击,双方血战多时,他手臂负重伤,裹伤再战,终因敌众我寡,城门被日军攻破。亲率余部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战斗中。身受重伤,不甘被俘,举枪自戕。壮烈殉国后,举国震悼,国共两党都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国***在重庆和延安分别召开了隆重追悼会,高度评价了范筑先的抗战业绩。
谁知道姬氏家谱?
本文2023-10-29 16:43: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