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新铺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新铺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第1张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新铺镇下辖村委会包括新铺湾社区居委会、青羊驿社区居委会、余家沟村委会、蒋家坝村委会、穆家院村委会、杜家山村委会、漩水坪村委会、陈家营村委会、铜钱坝村委会、徐家沟村委会、熊家坪村委会、土车坝村委会、钦家坝村委会、七姊妹村委会、龙王庙村委会、东边河村委会、兴隆桥村委会、板庙村委会、菜坝沟村委会。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阳坝镇下辖村委会包括阳坝镇街道居民委员会、刘家坝村、阳坝村、上坝村、阴坝村、大沟村、郑河村、土垭村、前山村、龙潭村、宋家沟村、老庄村、五颗石村、叶子坝村、新寨村、小沟村、油房坝村、老江坝村、庄科村、梅园村、付家湾村、花岩沟村、蒋家坝村、大庄子村、叶家坪村、托河村、康家坡村、李家沟村、焦家坡村、柯家河村、二坪村、田坝里村、太平村、杜坝村、未子沟村。

1黔西南普安县旅游景点

岳池县自然风光秀丽。有——翠湖,著名的川东第一湖省内外,金城山被称为小峨眉以人为本,形似其树干、风景秀丽的象鼻河,金城脚下融红色文化与自然美景于一体的红岩湖。还有香峰山公园,号称肖玉平,还有县城里历史悠久的文庙;城郊有古白塔、神秘的千佛寺、诸葛亮屯兵的梁坝等景点,展现了岳池县优美的自然风光。岳池县人民利用丰富的农民文化资源,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打造一条6公里长的农民文化旅游带从县城到花园镇和翠湖。美丽的翠湖,迷人的田园风光,传统的川北灯展和分散农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成为岳池县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2普安县有哪些景点

中国没有普县这个地方,但是有一个普贵州省安县。

3黔西南普安县旅游景点乡村户型

青龙四县交界处,普安、六枝、水城。这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如白盘江、赵广湖、一线天、可爱的黑猩猩、喇叭苗等等。冬天天气温暖,夏天天气凉爽。龙隐镇在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最大的苗族镇,这里的喇叭苗有自己的习俗。是个修身养性,度假的好地方。

4黔西南普安县地图

12号线车站规划包括:金台村站、金青路站、安德宇站、浦安站、天元路站、天才路站、清水河校区站、新创路站、路站、黄金路站、迎宾大道站、金牛公园站、茶店子站、营门口站、花牌坊站、西大街站、站。双路站、顺河家园站、谢佳林金珠站、十陵客运站、范家院子站、下土桥站、于家老房站、路中腰店子站、将军庙站、香炉山站、东风汽车城站、蒋家坝站、豆子湾东站、松林湾站、洛带站。

5贵州普安县旅游景点

胜利路、城北路、交通路、文西路、滨河路、何铭路、文峰路、西街、东街、河东街、河西街、薛洁街、后西街、燕杰街、新街口、新民巷、新生巷、庆忌巷、里仁巷、建清路、城南路。我m来自剑阁~~其实很多都不我没有具体的名字。一般都说标志性的东西在哪里~

6贵州普安县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著名景点:翟红河峡谷、白水瀑布、白沙古驿道等。

:蒲北7黔西南普安县风景

安,历法是进入云南的关键点。明朝初年,1383年古驿道建成,多少军人、商人、名人在此驰骋,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这些历史遗迹是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财富。让让我们带着旅游的镜头走进浦北安饶有兴趣!从蒲向北安县,蒲华公里15公里,进入原始森林区,古建吉焦从丛林中飞出。这就是内外闻名的嵩教寺。中华民国《普安县志》年记载:松角山清水秀,前临滇东,后倚关岭,左跨粤西,右跨贝隆北松秀独立于翠微。庙前明朝狮子虎视眈眈,南面几十亩荷塘。有东山爱国将领谭本良、将军陵园、民国名人易小南庄园。西侧有石山,怪石众多,山中有虎跳岩洞,钟乳石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到寺庙两公里,它s沃岩温泉。水温在28左右。

向北2公里,就到了古镇关子窑,这里是明清时期的重要驿站。还有西蜀的一家马店和一棵千年银杏树

第二天,向东15公里,翟红瀑布映入眼帘,几十棵古榕树密密麻麻地长在瀑布悬崖上。裙下清泉滴下数十尺,形成永不褪色的浪花。附近都是布依族村寨。在布依族村寨的吊脚楼里过夜,听着布依树的叶子,享受着民族风情。往东五公里,鹰岩如雄鹰腾飞,群山中白丝带环绕,自东向西飞去。这是建于1383年的明代古驿道。驿道宽阔有序,马蹄印深3-5厘米。沿着驿道返回,每隔五里有一座烽火台,依次是鹰岩烽火台、卡子烽火台、铁厂烽火台、锅窑烽火台

在古驿道上,你能闻到战争的硝烟,看到武将驰骋,一部古老的历史书摆在你面前。沿着古驿道回到松秀寺,可以在古树下乘凉。沿着窝泡个温泉,打起精神,回家期待明天。

奉节哪里好吃的餐厅

奉节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巫山高峡、绿水青山之间,自然景观优美,风景秀丽。对于喜欢美食的人来说,奉节也是一个美食的聚集地。这里的餐饮业发展迅猛,为游客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特色美食。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奉节哪里好吃的餐厅。

首选的是“蒋家坝老街”。这里保存了古老的建筑,也是奉节的传统美食聚集地。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三峡风味小吃,口感极佳。比如烤鱼、擂豆花、泡椒凉面等都是值得一尝的美食。

其次是“温记烧腊”,这是一家集烤肉、烧腊、酒楼于一体的特色餐厅。这里烹饪制作上乘,所选食材来自全国各地,口味地道。温馨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最后是“豆花岗麻辣香锅”。这是一家年轻人喜爱的美食聚集地,店内环境时尚、舒适。豆花岗麻辣香锅以其独特的口感而广受好评,使用新鲜的食材、独特的调料制作而成,绝对是非常值得一尝的美食。

以上是奉节哪里好吃的餐厅的介绍,这些餐厅都是奉节当地著名的美食聚集地,菜品地道、口感独特、环境优美,是品尝当地美食的绝佳去处,也是您旅程中的美食之旅。

康熙南巡和他在淮安的治河实践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于康熙二十三年到四十六年(1684年—1707年)间曾经六次南巡,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小说、影视对其进行铺陈渲染,把史实涂抹得似是而非,而康熙南巡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治河、导淮、济运。当时,淮安是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地,为黄淮襟要、漕运锁钥,高家堰又是拱卫里下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因此,淮安地区是清代治河的关键,康熙帝每次南巡必到淮安视察,指授治河方略。康熙帝在这里努力践行其“一劳永逸、全面修治”的治河思想,体现了一位伟大君主追求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求实人格,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是清王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他熟谙文韬武略,具有远见卓识,在位六十一年,以实心为本,以实政为务,政绩卓著。他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政以后便“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1〕尤其是河务,康熙帝更是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了治河,从康熙二十三年到四十六年(1684—1707年),康熙帝先后六次南巡,每次均以详细巡视河工为首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一带,当时是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地,为黄淮襟要、漕运锁钥,高家堰又是拱卫里下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因此,淮安地区是清代治河的关键,康熙帝每次南巡,必到此视察。 一、执政之初对河务的关注和研究。 明末清初,战乱频扔,河道年久失修,至康熙初年黄河下游到处决口,灾害连年。据不完全统计,清初顺治元年至康熙十六年(1644—1677年)淮河流域的黄河夺淮之灾的次数多达90起。〔2〕自徐州砀山以下至涟水海口,黄河决堤七、八十处,洪泽湖高家堰决口三十多处,翟家坝决口成河九道,清口、运口淤为陆地,不仅百姓田庐受淹,而且运道受阻,每年从南方供应京城的四百万石漕粮也失去保证。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帝亲政不久,黄河在桃源南岸烟墩决口,沿河州县悉受水患,清河冲没尤甚,黄河下流既阻,水势尽注洪泽湖,高邮水高二丈,城门堵塞,乡民溺毙数万。〔3〕从这时起,水患便引起了康熙帝的高度重视,正如康熙帝自己所言:“朕自十四岁即反复详考如宿迁以下高家堰等运河。”〔4〕他悉心研究治河方略终身不缀。 康熙九年(1670年)三月,策试天下贡士于太和殿前,康熙帝以澄清吏治和治河为策论试题,其中提出“漕粮数百万石,取给东南,转输于黄、运两河,何以修浚得宜?而天庾籍以充裕,俾国收利,民不受其害?其必有道以处此。尔多士志学已久,当有确见其中,其各摅凤抱,详切敷陈,朕将亲览焉。”〔5〕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康熙帝派侍卫吴丹、学士郭廷祚阅视河工,绘图进呈。〔6〕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家堰大溃决,仅武家墩至高良涧就出现三十四处决口,淮水迅速下跌,河蹑淮后,大量倒灌入湖,形成上破归仁堤,下破高家堰,突入里运河,漫流里下河的严重局面。江南财赋重地被淹,运道受阻,对平定“三藩”的战争也极为不利。因此,尽管国家财政仍然比较困难,康熙帝还是下决心对黄河、淮河进行全面治理。康熙帝命冀如裼等视察河工,行前一再嘱托:“河工经费浩繁,迄无成效,沿河州县百姓皆受其困。今命尔等前往,须实心相视,将河上利害情形体堪详明,各处堤岸应如何修筑,务为一劳永逸之计,无得苟且塞责。如堪视不审,后复有事,尔等亦难辞咎”。〔7〕同年十二月, 康熙帝还从治河、导淮、通漕的长远之计着想,“命江南淮、扬所属沿河地方栽植柳树,以备河工之需。”〔8〕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在平定“三藩”激战正酣的时刻,康熙帝敕谕安徽巡抚靳辅总督河道。靳辅上任后,驻节清江浦,深入各河道水域调查研究,“周度形势,博采众论,为八疏同日上之”。〔9〕辅疏言:“治河者当审全局,运道之阻塞由河之变迁,河之变迁由向来治河多尽力于漕艘经行之地,其他决口以无关运道遂缓视之,以致河道日坏。”〔10〕靳辅指出:“清口以下不浚筑,则黄淮无归,清口以上不凿引河,则淮河不畅。高堰之决口不尽封塞,则淮分而刷黄不力,黄必内灌,而下流清水潭亦危。且黄河南岸不提,则高堰仍有隐忧,北岸不提,山以东必遭冲溃。故筑堤岸,疏下流,塞决口,但有先后,无缓急。今不为一劳永逸之计,屡筑屡圮,势将何所底止。”〔11〕疏上,群臣多异议,因其与康熙帝一劳永逸、全面修治的方针契合,康熙帝特加所请。 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康熙帝批准拨帑金二百五十余万两,限靳辅三年告竣。〔12〕从此,在靳辅主持下,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全面展开。靳辅借鉴明代水利学家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提出“筑堤束水与引河放水交相使用”的理论。在治河实践中,靳辅首先疏浚黄河下游清江浦至云梯关河道,使洪水得以畅流入海,接着相继堵塞高家堰及黄河各处决口。在遏制了洪水的泛滥之势后,靳辅又先后完成了改移运口于七里墩、开清口四道引河、疏浚皂河、加挑中运河等工程,治河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第一、二次南巡,察视河工,相度形势。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以后,便视河务为首要。靳辅治河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淮、扬水灾并未明显好转,康熙帝为此殚精竭虑,日夜焦劳,他惟恐官员治河失法,遂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举南巡之典,不远万里,亲阅河工。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二十八日,康熙帝出京,开始了他的首次南巡之旅。十月十九日,康熙帝自宿迁至桃源县,视察黄河北岸一百八十里的各处险要工程,驻众兴集。十月二十日,康熙帝幸临清口,在靳辅的陪同下,步行阅视十余里,虽然泥泞没膝,亦不辞其艰。〔13〕他还登上天妃闸,亲自勘察水情,见水势湍急,命改为草坝,另设七里、太平二闸,以分水势。〔14〕康熙帝面谕靳辅:“朕向来留心河务,每在宫中细览河防诸书及尔历年所进河图与险工决口诸地名,时加探讨。虽知险工修筑之难,未曾亲历河工,其河势之汹涌泛漫,堤岸之远近高下,不能了然。今详勘地势,相度形势,如肖家渡、九里岗、崔家镇……一带,皆吃紧迎溜之处,甚为危险,所筑长堤与逼水坝须时加防护。”〔15〕然后,康熙帝登舟过清江浦、淮安府。 其后,康熙帝幸临宝应、高邮、扬州、镇江、苏州、无锡、江宁等地。回銮途中,十一月初十日,康熙帝船到清河县,登岸阅视了王工堤、老坝口、武家墩、天妃闸和高家堰堤工,每到一处必垂询再四。他在视察运口时面谕靳辅:“当添建闸座,防黄水倒灌。”〔16〕 康熙帝召靳辅入行宫亲加慰谕,并亲洒宸瀚,赐靳辅《阅河堤作》〔17〕诗一首。他对靳辅及扈从诸臣说:“朕南巡,亲睹河工夫役劳苦,闾阎贫困。念此方百姓,何日俾尽安畎亩?河工何时方得告成?偶成一诗,聊写朕怀,不在辞藻之工也。” 诗曰: 防河纡旰食,六御出深宫。 缓辔求民隐,临流叹俗穹。 何年乐稼穑,此日是疏通。 已著勋劳意,安澜早奏功! 我们从这首诗可以管窥康熙帝希望根治水患的急切心情,他对靳辅寄予厚望。靳辅诚惶诚恐,将这首诗勒石成碑,懔惕遵循。该碑当时立于清江闸南岸,今久佚,后楚秀园重立了这块碑。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靳辅上疏建双金门闸,双金门闸原为泄黄而建,后改运口于扬庄,则专泄中河之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靳辅上疏开中运河自仲庄至宿迁,中运河成,漕运船艘得避黄河一百八十里风涛之险。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初八,康熙帝再次南巡。二十五日,至清河县,康熙帝谕示河道总督王新命:“中河与黄河逼近,如黄河溃决,将混而为一,宜有预防之法。”康熙帝还诏谕两江总督傅腊塔:“朕南巡以来,轸念民艰,勤求治理,顷至江南境上,所经宿迁诸处,民生风景较前次南巡稍加富庶,……(江南省)积欠约有二百二十万两,……再加江南全省积年民欠地丁钱粮、屯粮、芦课、米麦豆杂税概与蠲除……”。〔18〕并“著速行晓示,日传三百里,遐村僻壤,咸知朕意。”〔19〕康熙帝即兴作《蠲江南逋赋》〔20〕诗一首。 诗曰: 国家财赋东南重,已责蠲租志念殷。 雨泽何妨频见渥,普天愿与乐耕耘。 三月初七日,康熙帝回銮途中率随从诸臣视察高家堰一带堤岸闸坝,他对诸臣说:“堤岸颇为坚固,旧堤之外更修重堤实属无益。”又谕:“先年因高家堰冲决,淮水东流,无敌黄之力,黄水倒灌,湖底淤垫,海口闭塞。……高家堰既有减水坝,不可又令分流使淮河水弱。但遇大涝之年,淮水盛涨,出清口不及,则堤必受伤。”〔21〕三月十九日返回京师,康熙迅随即进行御门听政,再度征求百官的治河意见。 三、第三次南巡,策定新的治河方略。 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主要集中精力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在这几年中,河工人事变更频繁,总河一职十次易人,除靳辅外,其余九人皆不得力,造成河工日趋败坏。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帝视察黄河南岸归仁堤、高家堰等处堤工,他对诸臣说:“治河上策,惟以深浚河身为要。河底浚深,则洪泽湖水直达黄河,兴化、盐城等七州县无泛滥之患,田产自然涸出。若不治源,治流终无裨益。今黄、淮交会之口过于径直,应将河、淮之堤各迤东湾曲拓筑,使之斜行会流,则黄不致倒灌矣。”〔22〕康熙帝颁《修浚清口诏》〔23〕、《巡视河湖酌定应办工程诏》〔24〕,具体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一)深浚河身。康熙帝指出:“朕留心河务,体访已久。此来沿途坐船外审视黄河之水,见河身渐高,登堤用水平测量,见河面高于田。清口、高家堰则洪泽湖水低,黄河水高,以致河水逆流入湖,湖无从出,泛滥于兴化、盐城等七州县,此灾所由生也。治河上策,惟以深浚河身为要。……诚能深浚河底,则洪泽湖水直达黄河,七州县无泛滥之患,民间田产自然涸出。不治其源,徒治下流终无益也。” (二)筑挑水坝。康熙帝诏曰:“宜将黄河南岸近淮处河堤东延二三里,筑令坚固,淮水近河之堤亦拓筑使之斜行,会流则黄河之水不致倒灌入河矣。”(三)开陶庄引河。康熙帝命:“挑引从惠济祠后入河,而运河再向东斜流入惠济祠交汇,黄水自然不倒灌。”(四)浚直河道。康熙帝谕:“宜于清口西,数曲处试行浚直,河直则溜自急,溜急则沙自刷而河自深。”(五)拆除拦黄坝。康熙帝命从速拆除云梯关附近的拦黄大坝,浚直海口河道,使黄河直流入海,增强水势,冲刷泥沙。 康熙帝建瓴既毕,作《阅河》〔25〕诗示河臣。 诗曰: 淮黄疏浚贵经营,跋涉三来不惮行。 几处堤防亲指画,伫期耕凿乐功成。 初二,以被淹地方米价高昂,百姓生计困顿,康熙帝命截流漕粮十万石,分发高邮、盐城、宿迁等十二州县平粜,再截留十万石储存淮安、扬州。康熙帝历扬州、苏州、杭州、江宁等地。回銮时,经扬州,二十五日御舟泊淮安,渡黄河,乘小舟沿途视察新埽。 五月初二,康熙帝命两江总督张鹏翮扈从入京。十七日,返抵北京。几天后,康熙帝对大臣说:“朕历巡江浙,所过州县,察其耕获之盈虚,市俚之赢绌,视十年前,实为不及。此由地方有司奉行不善,朝廷恩泽卒未下及。”〔26〕于是命截留漕银,赈济并宽免积欠钱粮。 是年九月,康熙帝以河道总督于成龙所绘河图示大学士等,他指出“今四海太平,最重者治河一事,朕前巡视,知水之不治,由洪泽湖水势过大,既不能泄,又加黄运两河合并,势愈浩瀚,以致泛滥。”〔27〕康熙帝作出了改修河道,使黄河河身稍向北移,淮水得以畅流的决策。他指出:“靳辅、董安国、于成龙但知筑堤御水,至于改河身使北,俾清水通流,并未言及。若不令清水通流,虽修堤筑岸,黄水终致倒灌,焉能御之?” 〔28〕 康熙帝制订的新的治河方略,于第二年由新任河道总督张鹏翮开始贯彻实施。首先拆除拦黄坝,深挖入海河道。旬日之间,河床深了三丈,宽了二十多丈,河水滔然入海,沛莫能御。〔29〕到四十年(1701年)底,其他各项工程也陆续完成。次年夏,黄河又发生了特大洪害,这次大水是对新修诸项工程的严峻考验,康熙尤其关注。大水旬月不下,康熙命张鹏翮日夜守在河堤上。清口附近新修的挑水坝(今康熙御坝),在夏秋险情中,逼黄河大流直趋陶庄引河,循北岸而行,淮水从清口畅流敌黄,绝无黄水倒灌之患;洪泽湖高家堰堤工,几度发生险情,经加紧防守,终于挡住了咆啸的洪峰,经受了考验;其他工程也大都经受住了洪水的挑战,徐州至海口黄河西岸堤坝、山阳至邵伯运河西岸堤坝屡发险情,民工冒雨抢修,总算没发生往年的决堤大患。这次洪灾,仍有洪泽湖上游河堤被冲毁,但灾情较往年小得多。各项工程经受住洪水的考验,令康熙帝十分高兴。 四、第四次南巡,河工初步告成。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日,康熙帝以河工即将告成,进行第四次南巡。 二月初四,康熙帝御舟入清口,阅视天妃闸、御坝,颁《奖勉河臣诏》对河道总督张鹏翮及在河各官亲加奖勉,谕吏、工二部对总河以下各官“详加议叙具奏”。〔30〕康熙帝还亲视陶庄引河,谕使引溜清口。阅视减水坝,申谕不可迎溜,防夺河洪。阅鲍家营,指授开浚引河,清江以安。阅中河口,命移建于扬庄,康熙帝谕河道总督张鹏翮曰:“仲庄清水出口逼溜使南,运口有碍,应将陶庄以下扬家庄处酌挑引河,令中河从此出口。”〔31〕时清水出仲家庄,每当黄河暴涨,直射南岸,运口之灌在所难免,中河口门既移,则运口无患矣。 康熙帝制《河臣箴》于舟中,御书赐予河臣张鹏翮。《河臣箴》曰:“自古水患,惟河为大。治之有方,民乃无害。禹疏而九,平成攸赖。降及汉唐,决复未艾。渐徙而南,宋元滋溢。今河昔河,议不可一。昔止河防,今兼漕法。既弭其患,复资其力。矧此一方,耕凿失职。泽国波臣,恫鳏已极。肩兹巨任,曷容怠佚。毋俾金堤溃于蚁穴,毋使田庐沦为蛟窟。毋徒糜国帑而势难终日。毋虚动畚筑而功鲜核实。务图先事尽利导策,莫悔后时饬补苴术。勿即私而背公,勿辞劳而就逸。惟洁清而自持,兼集思而广益。则患无不除,绩可光册。示我河臣,敬哉以勖。”〔32〕 康熙帝过清江浦,幸清宴园,御笔题写“澹泊宁静”匾额赐张鹏翮。张鹏翮将其泐石成碑,今碑石尚存。 康熙帝历扬州、镇江、苏杭、杭州、江宁等地。回銮途中,三月初二,康熙帝再次视察高家堰堤,驻关帝庙。次日继续视察河堤,命河道总督张鹏翮将堤岸单薄、桩木渐朽、土石残缺各处立即修筑。 康熙帝一路巡视,见河工初步告成,欣然命笔作《览淮黄成》〔33〕诗一首。 诗曰: 殷勤久矣理淮黄,几度风尘授治方。 九曲素称天下险,四来实为兆民伤。 使清引浊须勤慎,分势开流在不荒。 虽奏安澜宽旰食,诫前善后奠金汤。 三月十五日,康熙帝经东平、东昌、沧州、天津回京。十六日,康熙帝召大学士、九卿等谕曰:“朕此番南巡,遍阅河工,大约已经成功矣。向来黄河水高六尺,淮水低六尺,不能敌黄,所以常患淤垫。今将六坝堵闭,洪泽湖水高,力能敌黄,则运河不致有倒灌之患。此河工所以告成也。”〔34〕 五、第五、六次南巡,筹划善后之规。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康熙帝认为,河工虽说告成,尚须察验形势,筹划善后之规。二月初九,康熙帝启程离京,踏上了第五次南巡的旅程。 二月十六日,康熙帝御舟过临清州,泊于土桥闸,对大学士等说:“初次到江南时,船在黄河两岸,人烟树木一一在望。康熙三十八年则仅是河岸,四十二年则去岸甚远,是河身日刷深矣。自此日深一日,岂不大治。闻下河连年大熟,亦从前所未有也。”〔35〕 三月初六日,康熙帝御舟经东昌、济宁,入江南境。初八日,渡黄河,泊清江浦,康熙帝亲阅扬家庄等处新开中河闸口及附近堤岸,见黄河已顺轨安澜,非常高兴,归舟欣然赋诗二首。名曰:《扬家庄新开中河得顺风观民居漫咏二首》〔36〕 其一曰: 瞬息风帆百里余,往来数次过淮徐。 光阴犹似当年景,自觉频催黑鬓疏。 其二曰: 春雨初开弄柳丝,渔舟唱晚寸阴移。 庙堂时注黄淮事,今日安澜天下知。 康熙帝把扬家庄“春雨弄柳,渔舟唱晚”的美景融进诗行,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这两首诗被勒石成碑,立于扬家庄三坝。 十一日,康熙帝御舟泊扬州城北高桥,康熙帝谕河道总督张鹏翮曰:“河工已经告成,善后方略更为要紧。朕今亲临阅视,修建天妃闸,甚当。倘黄河水涨至五六尺,清水不涨,势弱不敌黄,黄水自然倒灌,亦必然之理。岂可因此即谓治河失策乎?若遇倒灌,即将天妃闸下板,蓄清水以敌黄,不过数日,黄水即退。粮船过时,即起板开放。” 〔37〕他还指出:“黄河南岸堤工关系紧要,应加紧修防。”〔38〕 十七日,抵苏州。十八日是康熙帝五十二岁生日,午时,康熙帝召张鹏翮及河工人员指示:“河工虽已告成,不可不预为修理防护,以图善后之策。”〔39〕 四月初九,康熙帝回銮途中经过清口,遍阅高家堰河堤。十一日,康熙帝来到惠济祠前,河道总张鹏翮率淮扬道张弼、大学士马齐等跪列河干,康熙帝站在石工堤上对诸臣说:“朕每至河上,必到惠济祠以观水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以前,黄水泛滥,凡尔等所立之地,皆黄水也。彼时自舟中望之,水与岸平,岸之四围皆可摇见。其后水渐归漕,岸高于水。今则岸之去水,又高有丈余。清水畅流,逼黄竟抵北岸,黄流仅成一线。观此形势,朕之河工大成矣。朕心甚为快然。”〔40〕 此次南巡,康熙帝以“河工大成”,十分高兴地筹划了善后之规。 不料几个月后,河工又出了问题。当年七月,黄、淮又发生了多年未有的暴涨,造成古沟塘、韩家庄、清水沟几处堤岸冲决,发生水灾。康熙帝闻讯十分生气,立即降旨:“今春朕欲亲视高家堰,张鹏翮奏称堤岸工程俱完,又时当炎暑蚊虻正起,求停止亲阅,恳奏再四。朕以高家堰关系甚大,亲往阅视,见石堤尚有未完之处,所下之埽,已经二三年者朽烂亦多,将此情形一一指示张鹏翮及河工诸臣。朕又谕张鹏翮,大水时发,难以预料,尔务须昼夜防护。至分守堤工人员委用不当,朕亦谕及。今古沟、唐埂、清水沟、韩家庄四处堤岸冲决,河工将有复坏之事。大小河员惟知清水畅流为己功,不知高家堰之坝水泄太多,则清水力微,黄水必倒灌也。”〔41〕康熙帝命大臣速议具奏。七月三十日,九卿等遵旨议复,处张鹏翮革职留任。 由于这次冲决,康熙帝命两江总督阿山、漕运总督桑额和张鹏翮等共同详议漕运与民田两利的修治方案。次年正月,阿山等提出了创兴溜淮套方案,其主要内容是自泗州开河筑堤,引淮水至高家堰,入张裕口,再出清口。由于创兴溜淮套工程所需约银一百八十八万两,九卿认为河工事关重大,需饷浩繁,工程情形尤难详晰,非皇上亲阅指示,实难成功。共同叩请皇上亲临河上,指授方略。康熙帝认为他数次南巡,濒河官民不无劳扰,加之年已渐增,惮于临幸,不允亲往。但康熙帝对溜淮套工程并不放心,以为此等大型工程,若有闪失,劳民伤财,后果亦不堪设想。经大学士等再三恳请,康熙帝最后还是决定再次南巡。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帝启程离京。二月二十日,康熙帝由清口上岸,详细视察了溜淮套的地势。当天,康熙帝召集扈从文武、地方大小官员、河道总督及河工官员于行宫门前,严厉斥责张鹏翮不留心河工。对于溜淮套工程,康熙帝对诸臣说:“前阿山等查勘泗州水势,奏称溜淮套地方另开一河出张福口,可以分泄淮水,免洪泽湖并涨,保高家堰之危险。绘图进呈,请朕亲阅。昨日阅武家墩,朕尚谓果如阿山等所奏溜淮套可以开成。今日乘骑从清口至曹家庙地方详看,地势甚高,虽开凿成河,亦不能直达清口,与伊等进呈图样迥乎不同。且所立标杆多有在坟上者,不独坏民田庐,甚至毁坏民坟冢。……数年来,两河平静,民生安乐,何必多此一事?”〔42〕康熙帝还指出:“明代淮黄与今时迥别。明代黄水势强,淮水势弱,故有倒灌之患。朕自甲子年南巡,阅视两河形势,记忆甚明。渐次修治,今则淮强黄弱矣。善后之策,尤宜亟讲。与其开溜淮套无益之河,不若将洪泽湖出水之处,再行挑浚,令其宽深,使清水愈加畅流。至蒋家坝、天然坝一带旧有河形,宜更加挑浚,使通运料小河,俾商民船只皆可通行,即漕船亦可挽运,为利不浅矣。”〔43〕康熙下谕立停溜河套工程,经反复察视、研究,命挑浚洪泽湖出水口,加宽加深,使清水畅流,以达溜河套工程之效。〔44〕二十一日,康熙帝命自曹家庙回清口,将沿途所立标杆尽行撤去,百姓欢呼雀跃。康熙帝到清口登舟回銮。 这次南巡,康熙帝对河工善后处理完毕。四月二十二日,返回京师畅春园。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帝命移建王家营减水坝,四十九年(1710年)建惠济越闸,五十一年(1712年)谕建卞庄挑水坝,五十八年(1719年)开王家营东引河,分漕北趋,以保南岸老坝、车路险工,于是治法大备。〔45〕 康熙帝以民为本,实心求治,他亲临河工,指授方略,经过几十年的治理,两河安宁,漕运无阻,人民安居乐业,这对当时社会的安定和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康熙帝一生南巡凡六次,往返供仪,悉发内帑,还曾要求“预饬官吏,勿累闾阎。”〔46〕康熙帝以后,乾隆帝也进行过六次南巡,然而他坐享其成,崇尚浮华,好大喜功,为游遍江南锦山绣水耗用了大量民脂民膏,其目的与作用皆不可与其祖父同日而语。

中国现存最早的地上建筑是蜀中汉阙。

蜀中古建1·汉阙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人李白这首《忆秦娥》,残破的汉家陵阙与萧瑟的西风残阳,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一幅绝美的意象。词中的陵阙,便是中国最古老的地上建筑,中国现存汉阙29处,其中20处在四川,分布在新都、雅安、芦山、梓潼、绵阳、德阳、渠县等地,走近它们,如同翻开一部最古老的建筑史。

  话说汉阙

  雅安与渠县,是四川汉阙两个集中区域,而在昔日的金牛古道上,也分布着众多汉阙,比如新都、绵阳、梓潼。新都王稚子阙在新都弥牟镇西北5里,传说是兖州刺史王稚子墓前陵阙,不想“文革”中被毁,从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收录的拓片来看,阙上有“汉故先灵侍御史河内县令王君稚子阙”“汉故兖州刺史雒阳令王君稚子阙”隶书题刻。王涣字稚子,新都人,曾任河南温县县令,因政绩卓著升为兖州刺史,元兴元年(105年)卒,归葬故里,并于墓前立双阙。从新都往北,德阳黄许镇蒋家坝,距离宝成铁路不远处,有一处司马孟台阙,当地人也称为高碑或汉碑,现残存右阙,阙身正面犹存“上庸长”三字。这处汉阙宋时就引起过金石学家的关注,《隶释》记载右阙身上有“汉故上庸长司马孟台墓道”十一字,左阙无载,看来早在宋代左阙就已毁塌了。

  绵阳市北郊4公里仙人桥附近,有杨氏双阙,相距272米。左阙高514米,南北朝时期,佛教信徒在阙身开凿了密密麻麻的佛龛,至今仍能看到“观音大师……大通三年(551年)闰月二十三日弟子许善”题记,也让古老的汉代建筑多了几分梵音;右阙通高521米。

  梓潼有李业阙、杨氏阙、贾氏阙、无名阙四座,李业阙位于梓潼县城南约2公里的长卿山下,阙身上刻有“汉侍御史/李公之阙”隶书。李业的事迹,《后汉书》有载,他是梓潼人,“元始中,举明经,除为郎。会王莽居摄,业以病去官,杜门不应州郡之命。太守刘咸强召之,业乃载病诣门。……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之不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其气节历来为后人称道。

  贾氏阙位于梓潼县城南约两公里的太平乡境内,西距李业阙05公里,双阙俱存,但顶盖与楼部已毁,远远望去如同两个石堆,当地人又称“书箱石”,传是蜀汉大将邓芝的墓阙,《梓潼县志》记载“蜀汉邓芝墓,县西南五里有二石阙。芝高阳人,仕蜀为车骑将军”,恰与此阙位置颇为吻合;无名阙位于川陕公路旁,当地人称“九块石”,现存左阙,据传是汉代流寓梓潼的边韶的墓阙。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2013年4月,“芦山大地震”第三天,芦山街头依旧瓦砾遍地,一辆辆呼啸而过的救援卡车驶向震中。108国道旁,有个院落铁门紧锁,我让司机停车,透过铁门的缝隙往里面瞅:古老的樊敏阙依旧屹立在院落中,一个个威猛矫健的东汉神兽,守护着这个灵气十足的院落。

  这个叫芦山东汉石刻馆的院落我并不陌生,几年前参加一次古建筑的调查,就到过芦山。依稀记得那是个黄昏,管理员打开斑驳的铁门,一个汉代的世界跃入眼帘:轻柔的阳光洒落在阙身,散发出**的金光,被青苔爬满的阙身石花斑斑,残破的顶盖如同一个年久失修的屋檐。

  这便是樊敏阙。“阙”这个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或“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石雕”。第一种也称城阙,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经·郑风》,“佻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另一种便是宗祠阙或陵阙,宗祠阙是宗庙、神庙等门前的建筑,陵阙立在帝王将相、文武百官的墓道两旁,是墓主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唐代诗人李白就在灞桥看到了残破的陵阙,写下了这首《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樊敏阙,就是樊敏墓前的陵阙,樊敏是蜀郡属国青衣县人,建和年间(149年),樊敏出任青衣羌国国丞;延熹二年(159年),40岁的樊敏被举为孝廉,并于次年调任永昌郡出任长史,203年,樊敏与世长辞,部属将其归葬芦山,建立石阙,祭奠这位汉朝仕子。

  两汉时期,伴随着一个个汉朝郡县的建立,恢弘的城阙遍布大汉王朝的每个角落,却鲜能保存至今。中国现存汉阙二十九处,其中河南四处、山东四处、北京一处,其余二十处均在四川,除了河南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为宗祠阙外,其他均为陵阙。四川的汉阙,广泛分布在绵阳、雅安、芦山、渠县、梓潼、忠县等地。

  一个月后,从芦山传来消息,地震造成樊敏阙第二层以上断裂,阙顶面临垮塌,相邻的雅安高颐阙阙体也被震裂,构件震落在地。这些屹立了两千余年的建筑,如同一位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屹立在四川盆地的荒野田畴。亲近它们,如同翻开一本发黄的汉代建筑史。

  雄浑大气 雕刻精良

  樊敏阙高495厘米,由台基、阙身、楼部、顶盖四部分组成,汉阙是仿古建筑,通俗点说,台基相当于房屋的地基,阙身如同墙体,顶盖则形如屋顶。樊敏阙的台基与阙身,均为上世纪50年代修复,相比之下,雅安高颐阙完整地保存了左、右双阙,可以直观地感受汉人的建筑形制。

  高颐阙左阙仅有台基、阙身是汉代旧物,顶盖是后来加上去的。台基最下方为列柱,柱上架设大梁,类似干栏式建筑。长江流域雨水充沛,成都平原古时更有“卑湿之地”之称,湿气颇重,古人砍伐树木,一端削尖,夯入土中,绑上纵横交错的地梁,铺上木板,这样一来,房间与地面就有了10-30厘米的落差,这种建筑结构,被形象地称为“干栏式”,1985年,成都十二桥遗址就发现了一个1万平方米的干栏式建筑遗址。高颐阙的台基,正是“干栏式”的体现。

  阙身由四层石材构成,背面刻有四行十六字隶书:“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吏/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方”。阙主高颐以孝道举孝廉,后官至益州太守,卒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八月。

  右阙基本完好,又以楼部最为精妙。建筑学上,楼部可以分为纵横枋子层与斗拱层,高颐阙楼部由四层石材构成,雕刻出行图、鼓琴图、鸟兽率舞图、季札赠剑图、夷人献宝图等等。夷人献宝图场面恢弘,一名挽着双髻的女子从门里探出半个身子,门外一个头戴高冠、身着长袍的男子跪立在地,手举飞鸟,身后跟着一个赤裸上身、光头大眼的夷人。高颐曾在益州出任刺史,其地域大部分在云南省境内,阙上所刻“夷人”或许正是高颐为官一任的再现;而诸如三足乌、九尾狐等图案,则寓意汉代人心目中的天国,暗示墓主会得到西王母的不死药,遨游仙境。如此一来,生与死,现实与神话,在汉阙上构成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站在石阙下抬头仰望,你会发现顶盖下有一圈形如如意的构造,这是斗拱。“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环环相扣。斗拱通常位于大型建筑物柱与梁之间,它的出现,解决了剪应力对梁的破坏问题;不过,它们又是一些艺术品,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古典建筑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木构建筑的历史颇为悠久,柱网结构与榫卯技术在新石器遗址中屡有发现,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屋顶已采用重檐四坡样式,殷墟好墓出土的铜偶方彝上也能看到斗拱雏形。时至汉代,一套完整的建筑模式业已成型。汉代是一个稳定、富庶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兴土木的时代,修建于汉高祖时的未央宫与汉武帝时的建章宫是其中的代表作,史载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可以考证出名目的宫殿就有八十多座。

  汉代的未央宫、建章宫早已在漫漫尘世中化为废墟,难以复原。高颐阙以准确比例刻出各种构件的外形,令后人得以管窥汉人的建筑样式、比例与技巧,为复原未央宫、建章宫提供了依据。从石阙看来,汉代斗拱较后世粗大,其粗壮笃实的风格与汉人雄浑的建筑设计颇为协调;石阙顶盖最长挑出阙身一米以上,可见汉代匠师已解决了大幅度出檐引起的因应力问题。

  学者陈明达在《四川汉代石阙》一书序言中指出,汉阙是中国现存地面之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筑,为后人了解乃至复原汉代建筑提供了可靠依据,对研究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古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与美感保存至今。

  跨过双阙 便是天门

  在无休止的王朝更迭中,汉阙也命运多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久久无人问津,直到100年前才为世人所知。1914年2月,一支由汉学家色伽兰率领的法国探险队从京师启程,开始了为期8个月的西部考察,并于同年6月来到高颐阙前。色伽兰怎么也没想到,面前的建筑居然来自两千年前的汉朝——那个被他誉为“雄健而人性”的时代。1923年,色伽兰将石阙照片向世界公布,欧洲人大为惊奇,几乎引发了一场探险热。

  来雅安前,色伽兰还到了渠县,对这里的几处汉阙进行考察。2012年,我来到渠县,这里被称为“汉阙之乡”,中国现存二十九处汉阙,就有六处在这里,真是名副其实了。渠县汉阙分布在县城到土溪镇的公路旁,冯焕阙、沈府君阙、王家坪无名阙、蒲家湾无名阙、赵家村东无名阙、西无名阙,除沈府君阙是双阙外,其他已是形单影只。

  细雨迷蒙,路上少见行人,土溪镇赵家村村口的茶馆里,乡民们端着盖碗茶,吧嗒着叶子烟,打量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一百年前,当色伽兰闯入乡民生活的时候,他们是否也曾看着这个忙碌的法国人?茶馆对面,便是冯焕阙,阙高438米,顶盖破损,葱郁的青苔似乎把它染成了青翠色,楼部雕刻的人像的躯体早已不知去向,手里的琴弦不知还弹着哪出汉代的乐章,阙身正中雕刻着两排飘逸的汉隶——“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

  阙主冯焕为东汉巴郡宕渠人,汉安帝年间官至幽州太守,在任秉公执法,疾恶如仇,得罪了不少官吏、豪强,豪强为了报复,假托皇上旨意将冯焕收入监中,冯焕病死狱中,汉安帝“怜之,赐焕光钱十万,以子为郎中。”公元121年,冯焕归葬宕渠,部属在墓前为他建立石阙,祭奠这位屈死的汉代忠臣。

  离开冯焕阙沿着公路前行约3公里,路边不时能看到破损的石兽,水田中有个围墙,围墙中间,赵家村西无名阙静静矗立在中央,楼部第一层隐约可见一个裸着上身的男子,戴个平顶帽,旁边一个大猴怀中抱着小猴,似乎是幅狩猎图;第二层正面为仙女骑鹿图,背面为仙人六博图;第三层为拜谒图,画中的大门半闭,一个宽衣博袖、衣带飘飞的男子站在门外,后面跟着一个奴仆,正等待召见。

  东无名阙距离西阙300米,楼部雕刻着生动的汉代狩猎图:一人行猎,两只兔子在草地中疯狂逃窜,猎犬正在凶恶追赶,上方有两只凶恶的老虎,一男子用尽全力拉着虎尾。如果没有雕刻,汉代无疑是一个遗憾的年代,汉朝人将他们生前宴乐、出行、狩猎乃至他们想象中的天堂雕刻在石刻之上,给后人展示着他们的生活,他们对死亡的态度以及梦想中的天堂。

  围墙旁的水田里,赵强文与老伴正在插秧,他告诉我,听老一辈说,汉阙过去是没有围墙的,就在水田里,牵着牛下地的农民,把牛牵在石阙旁,农人在地里干活累了,就在石阙边吸两口叶子烟,有的人家缺个石碾、石磨,不想走远路到山里敲石头,就把石阙凿下来。老赵说的,与一百年前色伽兰看到的,或许并无太大区别,色伽兰在《中国西部考古记》中记录下了他的所见:“诸阙多环以稻田是已,阙座浸入水中,不久将为水湮没。渠县有一无名阙,业已倾斜,崩塌之期谅不久矣。即不崩塌,亦必因其障碍农作,占据有限耕地,为人改作磨石,中国古迹因此而毁者甚多。”从庙堂神物到农家工具,汉阙的命运可想而知。

  四川已故学者冯汉骥认为,汉代只有官位在“二千石”的官员,死后才能竖立石阙,“二千石”是汉代官阶,汉代有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之分,其中太仆、卫尉、大司农、太常、大鸿胪为中两千石,太守、太子太傅、京兆尹、大长秋为二千石。回头看这些四川汉阙的阙主,樊敏做过巴郡太守,高颐官至益州太守,德阳司马孟台阙主曾是“汉故上庸长”,渠县沈府君为“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新丰令交趾都尉”。冯汉骥的观点,无疑是颇有见地的。

  有意思的是,在四川各地出土的汉代石棺上,经常能看到双阙图案,甚至连许多夫妻合葬崖墓也不例外,这让学者们颇为疑惑,难道他们夫妇都曾官至“二千石”?简阳鬼头山崖墓出土的画像棺上,双阙间刻有“天门”的铭文,学者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双阙是天门的象征,是人间与天国的界线,汉王朝的禁令并不能禁绝汉代人对天国的渴望——跨过天门,成为天堂的一分子,这是汉代人心目中的“阙”。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新铺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新铺镇下辖村委会包括新铺湾社区居委会、青羊驿社区居委会、余家沟村委会、蒋家坝村委会、穆家院村委会、杜家山村委会、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