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家谱形式有以下七种
家 谱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史书,在家谱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家族的历史发展、人口变迁、家族成员和婚姻状况等,并且在家谱中,还记录了家族的家规、家训等,而家谱从古至今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家谱发展出了诸多的形式。
常见的家谱形式有以下七种
一、结绳家谱
在文字尚未产生之前,先祖们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式来记录事情,这种方式被称之为结绳计事。使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家族世系,体现家族内成员的基本情况,就是结绳家谱。
二、口头家谱
口头家谱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族谱。这种方式也是在文字还没有产生之前的记录家谱的方式。口头家谱依赖的是记忆力,因此能够传递的信息十分有限,主要可能就集中在世系发展和重要人物事迹上。
三、甲骨、金文谱
甲骨、金文谱是刻在甲骨或青铜器上的族谱,这种族谱在商周时期比较普遍,它基于文字的产生和青铜器的铸造。由于甲骨和青铜器能够长久的保存,因此,这两种族谱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也逐步被发现,成为我们现在研究族谱历史的重要历史资料。
四、碑谱
碑谱顾名思义就是刻在石碑上的族谱,碑谱有一种很常见的形式就是墓碑,记录了去世之人的生平事迹,当然也有一些家族事迹也是记录在石碑上的。现在这种碑谱已经可以当做是谱学文化中的文物了。
五、布谱
布谱就是记录在布上的家谱。是比较新型的家谱形式,主要可以用作于保存的目的,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
六、纸谱
主要是指印在纸上的族谱。这是现存族谱最主要的类型。
七、塔谱
这种形式比较少见,主要指的是刻在石塔上的族谱。著名者有山西省临县崔家坪保存的刻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的石塔族谱。
家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产物,承载其内容的形式有许多种,在不同时期,家谱的主要形式也各不相同,但了解不同的形式,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所应做到的事。 家谱
朱氏家谱字辈主要分江苏南京、北京市、江西婺源、江西赣州、四川达县、四川资中、江苏维扬7个宗祠的区别,具体如下:
1、江苏南京的字辈: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2、北京市的字辈: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3、江西婺源的字辈:一代鸿儒宗名哲万世贤声定显扬诗书礼邦永继长德泽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训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献景福绵延。
4、江西赣州的字辈:明登承国选,才高应世传,文邦贤学士,圣殿荣封联。
5、四川达县的字辈:文志仕良德学尚贵元有光明方正思应礼义仁兴天开庭惠。
6、四川资中的字辈:登台兴朋世琪宗曾文正光远开志万派原能和联为付寿康。
7、江苏维扬的字辈:以之其瑞,立本荣传,汝学纯万,克绍兴邦。
扩展资料:
朱姓家谱
家谱的编修是部分家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谱一般20年或30年编修一次,称为做谱。编修家谱时,整个家族设立总局,总管家谱编修的人叫谱东,掌管财务的会计称银东,以下各支族设立分局,分局也设有谱东和银东。各房还要派人担任分录、汇抄、校对。
分局负责填写各户人丁口数目,出生、婚配情况,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总局将分局的材料进行汇编,请人执笔编纂,刻板印刷。领谱时,全族要摆宴庆贺,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会派人来祝贺。家谱每户一册,必须妥善保管。
-朱姓家谱
赣州的历史是什么人书写的?赣州的土地又是什么人开发的?为什么千百年来,北来的移民对这片山水情有独钟?为什么天各一方的客家后人对这里深怀崇敬?她曾是流浪者的家园,也曾是南来北往的大本营,唐代的古道、21世纪的青铜鼎共同诉说着客家赣州的沧桑往事。
公元2004年,一尊5米高的青铜大鼎被安放在了赣州古城下的赣江之畔。在中国传统中,鼎是权力的象征,也代表着巨大的向心力。而赣州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21世纪的赣州人,选择这尊鼎作为城市的标识呢?
“吾客家先民,本炎黄子孙”,通过鼎上的铭文不难看出,它是为纪念客家人的祖先而铸造的。这说明赣州这块土地与客家人的历史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以至于今天的人们要将它作为城市的象征呢?为此我们有必要走进历史,去探查客家先民的源头,寻找她们与这块土地的因缘。
公元4世纪,中国的历史正处于两晋时期。由于晋王朝统治的衰落,使王公贵族为争夺皇权而刀兵相见,一时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战乱频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利用这场战乱,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趁势踏入中原,并一举杀入王朝的统治中心河南一带。
面对这场空前的浩劫,平民百姓逃离家园躲避战乱,这就导致了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的第一次大迁徙。方向是远离战乱的南方。
这批找寻新家园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人沿长江进入了赣江流域,当他们到达赣江的源头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开阔的土地。这里地广人稀,起伏的山川是他们的屏护,纵横的河流是他们生养的依靠,于是他们留在了这里。
这个北方移民首选的居住地,就是今天的赣州,她是中国北方通往东南地区的必经之路,也是这条路线上第一个既远离战乱,又拥有大量土地的地方。因此在难民眼里她自然就成了一方安居的乐土。由于他们来自远方,客居于此,所以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些特殊的居民称为“客家人”,赣州也就成了客家人最早的大本营。
为了寻找这段历史的佐证,赣州的历史学者刘劲锋带我们来到了一条古代交通要道的遗址。
这边是一条古驿道,从两晋至到唐宋由于北方战乱,所以大批的移民就渡过长江逆河而上再翻过武夷山就顺着这条道路,最后经过这个门进入了赣南,所以这是一条当时北方移民南迁重要通道。据当地的学者考证,当年从水上到达赣州的客家先民,正是从今天的赣州城下登陆的。
然而,古驿道和赣江水是无法言说的。如果说发生在两晋时期的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这里落脚,那么这里是否有着和那个时代有关的客家人信息呢?为此,刘劲锋带我们走进了赣州的乡间。
今天赣州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客家人,这里几乎每一个家族都保存着几十本厚厚的家谱。历史上客家人极为重视家谱的编修,这种传统随着时间的伸延,在家谱中记载了千百年来祖先们辗转迁徙的每一个足迹,这也成为今天的文史学者考证历史的重要凭据。就在这些家谱中,刘劲锋为我们找到了有关早期客家先民的重要信息。
最早是在颖川后来从颖川迁到松阳浙江的松阳,东晋的时候因为僻战乱,所以就迁到了(赣州)的宁都,那老祖宗来了以后又分布到赣南各个地方。
这个家谱告诉后人,他们的祖居地是河南的颖川,东晋时期迁入赣州。这和1700年前那场战乱的发生地,早期客家先民迁徙的时间是完全一致的。
客家先民的到来,打破了这块土地的平静,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使赣州大量的土地得到了开发。从此这片红色的土地,供养着北来的移民,也见证着他们的繁衍生息,岁月的流转也逐渐使它获得了新的平静。然而就在这一代客家人到来的400多年以后,又一批北方移民的到来,再次打破了它的平静。
隋唐两代,中国的版图重新获得了统一,中原腹地再次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公元8世纪上半叶,中华大地更是迎来了大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富庶的中原也以文化的昌明和经济的繁荣而成为国际交往的中心。
然而,始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再次将北方游牧民族的兵锋导入了中原,中国的历史又进入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时期。安史之乱不仅直接毁灭了大唐盛世,也导致了唐末五代中国北方群雄割据、战乱不断的局面。长期的战争使大量北方平民生灵涂炭土地尽失,流离失所的人们只得举家南迁,其规模远远超过了两晋时期的难民潮。他们沿前辈的南下路线去追寻久居南方的乡亲,而此时的赣州也再次成为了南迁移民的大本营。
据史料记载,唐末至五代的北人南迁持续了70多年,大量人口的涌入也使五代时期赣州的治所由7个县扩充为11个县。
如果说两晋时期的客家人是第一代拓荒者,那么来自唐末的客家人又为这块土地留下了些什么?今天的赣州是否还留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呢?
在赣州市的近郊,有一个奇特的村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叫“温坊村”。奇特之处在于村名中的“坊”字。唐朝为城市的建制设定了“里坊制度”,“坊”就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街巷称谓。
这个地方叫温坊,“坊”是土字旁的“坊”是吧,这个很有意思,由于中原汉人移民来到南方以后把北方的一些地名就带到南方来了,所以这个地方叫温坊。
移民进入赣州,自然就成了客家人,温坊村的居民早已和赣州这块土地融为一体了。但是祖先的印记就像这村名一样,总会不经意间穿越时空,向后人传递着久远的信息。
浪迹天涯的客家人是从那里出发的?是什么原因使客家人去寻找新的家园?梅关古道留下了多少南行的脚步?古老的门榜追忆着哪些久远的传奇?
现在,当我们再次面对这尊青铜大鼎时,已然多了几分感慨和追思。然而在仔细端详之下,这尊鼎的基座似乎有些异样,为什么它一反常态的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石料组成?
唐末五代以来,随着北方移民的不断涌入,赣州也由以往的地广人稀,逐渐变得人满为患了。而赣州的位置正处于江西与广东、福建的交界处,那些赣州以南的沿海地区一向是中原人很少涉足的,那里有着大量未被开垦的土地和丰富的海产资源。于是许多赣州的客家人告别乡亲,再次将迁徙的脚步向南伸延。而他们这次南迁的道路,已成为今天的人们追念客家先民的重要地点。
通过这条古驿道客家先民到了赣南以后再翻过武夷山他们就可以进入到闽西,像长汀、宁化这一带,再往南面走翻过会昌的军门岭又到了粤东地区,就是现在的梅州,兴宁这一带,所以从这讲这也是一条客家人南迁的一条重要通道。
由于这条古驿道是客家人由赣州通往福建和广东南部的必由之路,所以后人题写了“闽粤通衢”的匾额,将此地视为客家先民走向再生之路的起点坐标。
在赣州境内,还有一条在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通道。赣州的大余县位于五岭之一的梅岭脚下,正是梅岭将广东与江西分为岭南岭北。在梅岭的群山之间,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千年古道,沿古道到达山顶,有一座古老的关楼,这就是梅关。今天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她对游客有一个特殊的吸引力,因此在关这边拍照是在江西,而在另一侧留影就到了广东了,梅关古道正是在这里穿越了梅岭。
这条古道建于唐代,它是沟通岭南地区与中原的重要通道,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要地。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一代代客家先民借助古道翻越梅关进入岭南,去寻找新的家园。走下梅岭就到了广东南雄的珠玑巷,历史上珠玑巷在岭南的客家人心中一向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现在的资料和家谱查看,现在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居民,他们的先民都通过江西的赣江,然后通过大余梅关古驿道来到了珠玑巷,然后在珠玑巷在经过文化的整合以及心态的调整,然后继续向珠江三角洲移民,然后聚集在珠江三角洲定居,成为今天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港深地区、港澳地区居民的先祖。
千百年来,告别赣州的客家先民正是珠矶巷休息调整,重新集结而后开始了他们开发岭南建设家园的历史。
三省相交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赣州不断迎接着北来的移民,也不断送走着南下的家族。从此客家人的足迹遍布了东南沿海,而这种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也使他们的后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外移民。但是从赣州出发的客家人,无论身处何方,对大本营的情感都是代代相传的。在他们的心中,赣州是故乡,是祖先流过汗也流过泪的地方。
正是因为当年从赣州南下的客家人,主要迁往了广东、福建,所以当现代赣州人为纪念客家先民而建造纪念坛时,分别从赣州、广东、福建三地选取了具有当地土质特色的石料作为青铜鼎的基石,从此象征他们的先祖来自同一个源头。
客家人无论迁徙到那里,都会聚族而居。亲情的纽带、家族的向心力,使他们团结一致共渡难关,从而在陌生的环境里迅速强大起来。由于远离祖居地,世代客家人都对祖先故土怀有极为深厚的情感和宗教般的崇拜,这一点从客家人独有的门榜题字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每一处门榜都向人们昭示着这个家族的祖居地和曾经的辉煌。
各地客家人的门榜几乎一致性地昭告着人们,他们的根中原。但是这一点在赣州却有着例外。这家门榜上写着:扬誉莆田”,莆田位于福建中部,它与北方先民的祖居地分处不同的方向,怎么莆田也成了客家人的祖居地呢?
主人家的祖谱给了我们又一个发现,那上面清楚地记载着这家黄姓族人早年由赣州迁入福建莆田,而后又迁入广东龙川,清康熙年间由龙川迁回赣州的往返路线。
从这个族谱当中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出他们的迁徙轨迹。所以他现在是尊重他的老祖,认为他是扬誉莆田,就是说他在莆田很有名声,是一个望族。这个家族反复迁徙的历史,也记录了赣州与客家人又一段不解之缘。
千百年的迁徙往返,无数代的春种秋收,沧桑岁月里客家先民给赣州留下了那些印记?神秘的风水术,大山中的围屋,还有世代相习的民俗,能解读出多少赣州客家的传奇?
明末清初,东南沿海先后发生了倭寇侵扰和清政府收复台湾的战事。为应付战事,朝廷发布了禁海令。清康熙年间,为了备战,又严令沿海居民内迁30里,这使得大量沿海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海洋和土地,而这些人几乎全都是客家人,他们中相当多的一部分是从赣州迁入的客家后代。
这样一来,那些苦于生计的沿海民众,沿着祖先南下的路线,返回了赣州,于是赣州就出现了客家人迁徙史上独特的返迁现象。
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客家先民在赣州这块土地耕耘着、开拓着,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营造了一个留给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也将北方的生活习俗、文化风尚与这块土地的物产、民风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客家赣州的人文特色。
酿豆腐是深受赣州人喜爱的传统食品,它将肉馅塞进豆腐中,再进行加工,每当喜庆的日子,餐桌上总少不了它。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它就是客家先民的饺子。
饺子是北方的传统食品,以往它只能在除夕夜供人享用,因为它象征着来年的吉祥如意。在古代北方人眼里,吃饺子是一个重要仪式。但是小麦无法在赣州生长,没有面粉,饺子就吃不成了。于是早期北方移民用豆腐里塞馅的办法代替饺子,以此来完成他们过年的仪式,寄托对北方故土的思念。
有趣的是,在赣州人的传统食品中,也有一种饺子,从外观上看,它和北方的饺子别无二致,区别在于它的面皮是用番薯粉做成的。它的出现与南方客家人返迁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
番薯原产于南美洲,明朝中晚期通过海上贸易传入中国沿海地区。明末清初当沿海地区客家人返迁赣州的时候,这一物种被带回了大本营。后来,人们发现番薯经过加工可以做成黏度很高的粉面,于是难改乡情的客家人用它包起了饺子,赣州人也得以见到了饺子的原貌。
在赣州周边的山区,有许多堡垒似的的建筑,当地人叫它围屋,它是赣州山区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居建筑。在明朝中晚期,赣州的客家人已通过世代的勤奋,积累了大量财富,但山区匪患不断,时时威胁着富裕起来的客家人。为保护财产和族人的安全,他们建起了围屋,它屋高墙厚,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围屋的出现为赣南山区的客家人提供了安全的保障,也成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后来,这种建筑形式传入了广东、福建,那里的客家人也纷纷建起了围屋。在今天,这些地区的围屋都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供游人和学者解读客家人的沧桑岁月。
说到建筑,就必须提到赣州客家人与风水术的关系,在今天风水术已被学者们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体现加以研究,而赣州则一向被视为中国风水文化的发源地,这同样与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有关。
唐代以前,风水术一向被皇室贵族垄断。唐末的战乱,使皇室成员四散逃离,这时皇室的风水师杨筠松随难民来到了赣州。在赣州的山川河流之间,杨筠松把他的风水观念付诸了实践,也培养了一批弟子,他们将风水术逐渐传播到了赣州民间。崇尚中原文化的客家人很快接受了风水观念,从此这里的民居村落出现了山环水绕讲究方位的特点。在今天看来,这些建筑与山水环境相得益彰,既错落有致又端庄优雅。
赣州的客家人,作为风水术最早的实践者,在他们后来的往来迁徙中,逐渐将风水术传播到各地的客家村落,进而传播到全中国。
赣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客家人的传奇,一千多年来,这里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客家儿女,也见证着他们的聚散离合。一千多年来,赣州对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和文化传播,始终扮演着不同寻常的角色。而这一切已被深深地铭刻在这块土地之上,并永远地昭示后人。
很多人应该都是听说过“客家人”这个称呼的,但其实,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并没有客家人,换句话说,客家并非指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客家人其实是一个汉族民系,用简单的少数民族的概念并不能概括客家人的概念。而客家人的分布又是非常的广泛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个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客家人的人数也是众多,很多人也都很好奇,为什么会有客家人这个群体出现客家这个称呼的含义很显然,是说他们原本并不是这里的人,只是后来到这里定居了,因此是“客”,那客家人的祖先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如今遍布世界,他们最初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什么有很多客家人的家谱当中记载他们来自江西
1客家人简介
客家(英文:Hakka,客家语白话字:Hak-kâ或Khak-kâ,客家语拼音:Hag1-ga2或Kag1-ga2)。
客家是汉族民系之一,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客家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汀江、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发展成了赣州、汀州(今分属龙岩和三明)、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等客家主要聚居地。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8000万客家人,约5000万人分布在广东(2500万)、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湖南、浙江、台湾(500万)、香港、澳门等19个省的180多个市县,约1500万人散居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印尼、大马、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牙买加、荷兰、缅甸、法国、毛里求斯、南非、留尼旺等,其中印尼、沙巴州、英国、牙买加、毛里求斯、留尼汪、塔希提岛等华人社区以客家人为主。客家语成为苏里南法定语言。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至2017年,设有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
2客家人的起源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客家人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客家人是正宗的汉族人,也即客家人自称的“老汉人”。汉民族最早的起源地在黄河流域的渭河平原一带,属于炎黄子孙后裔,黄帝之后有大禹,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夏商两代的人都称自己为“有夏”、“华夏”,华夏族便是最早的汉族主体。
后又历经千余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秦二世而亡。汉朝建立之后,华夏族的称谓被汉族取代,汉族称谓从此流传天下。随着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战争的影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开始南迁。最初的汉人从山西、陕西南下,经过河南南阳,进入湖北襄阳后,沿着汉水进入今天安徽、江苏一带,也有少部分迁移到了江西、湖南等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北方连年战乱,人口又开始南迁。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在江南起义,黄巢20多万大军直指长安。唐王朝此时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在润州刺史、镇海州节度使高骈的手上,唐僖宗命令高骈率领7万精锐阻截黄巢,高骈非但不听圣旨,反而起兵谋反,割据江淮。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僖宗派大将秦彦降服了高骈。高骈虽然被灭,但江淮各地的军阀趁机起兵作乱,杨行密、朱温、孙儒等人长期在江淮之地割据厮杀,来回反复践踏。最后,朱温击败其他势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这一场大混战,史书上称之为“唐末江淮大混战”。
唐末江淮大混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从秦汉以来迁居到江淮等地的汉人继续被迫南迁。从渭河平原迁来的汉人,在江淮之地繁衍生息数百年,人口兴旺。安史之乱时,人口的大量南迁,主要迁在河南、江淮一地。安史之乱后,尤其是唐末江淮大混战之后,迁居在江淮之地的大量汉人继续南迁,进入江西避难。
3为何客家人家谱上记载起源于江西如此一来,作为距离江淮最近的江西省,成为了承接大量人口涌入的地区。当时江西节度使危全讽管理江西,由于防守严密,兵灾和战火很少波及江西。古籍《谭全播传》记载:“危在任七年,人物殷盛。”
唐朝末年,江西的袁州、汀州两地突然之间人口暴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汀州人陈本起兵造反,陈本的兵马大多是江西本地的土人,但是战争打到第三年时,陈本的人马越打越多,而且这些人都是来自两淮之地的汉人。在《资治通鉴》中多次有“淮汉入汀”、“掳淮汉为前驱”等记载。可见,当时大量汉人的涌入是客观存在的。
据北宋《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等记载的人口数来看,唐朝末年,赣南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明嘉靖年间的《赣州府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赣州的户数是120985户,淳熙年间(1174—1189)赣州户数增加到193339户。在汀州,崇宁年间(1102年)汀州的移民户数达到了172432户,庆元年间的汀州户数是达到了218570户。在虔州,崇宁年间人口从172432人,迅速暴增到272400人,短短一年时间之内人口暴增了10万人。
北宋中期之后,赣南之地聚集的人口达到100多万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区。由于赣南之地不产盐,百万人口逐渐向南方的两广、福建一带迁移,当时地处蛮荒的两广和福建也渐渐有了汉人迁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嘉枯七年(1062)二月辛巳说:“江西则虔州,地连广南,而福建之汀州亦与虔接。盐既弗善,汀故不产盐,二州民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每岁秋冬,田事既毕,往往数十百为拿,持甲兵旗鼓,往来虔、汀、漳、湖、循、海、惠、广八州之地。所至劫人谷帛,掠人妇女,与巡捕吏卒斗格,至杀伤吏卒,则起为盗,依阻险要,捕不能得,或赦其罪招之,岁月浸霪滋多。”
《资治通鉴》这段话,证明了大量汉人从赣南迁到两广一带掳掠钱财和盐巴,最后甚至结成一个团体对抗官府的事实。南宋之后,随着战火蔓延,汉人继续从赣南迁出。《梅州图经》记载:“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汀、赣侨寓者是谁当然就是唐末迁移到江西的汉人,因为从南宋时起这些人就被称之为“侨寓者”,所以人们都通俗地称呼他们为“客家人”。
这就是客家人的祖辈为何大多来自江西的缘故,翻开客家人的家谱追溯到唐末时期,大多数客家人的先祖均来自汀州、赣州等地,再往前推则是江淮之地和河南,这符合客家人迁移的路线,也符合历史事实。
经过对南方客家人姓氏及家谱的研究,发现南方的揭、曾、赖、廖、刘、蔡、钟、练、卢、谭、黎、罗为主的客家人姓氏家谱,都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最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从南方客家姓氏的族谱来看,其迁移路线和祖辈溯源符合客家人迁移路线图,符合唐末江淮大混战和安史之乱后人口南迁的规律。
由此可见,唐末江淮大混战后,迁居到江淮、河南等地的客家人纷纷进入江西,江西人口在短时间内暴增至百万,从唐末在宋末的数百年之间,客家人在江西繁衍生息,并有人因为盐、土地等不足向两广、福建一带迁移。南宋末年之后,大量客家人继续迁移南下,进入到当时还是蛮荒的两广、福建等地。
由于客家人是迁入者,因此被两广和福建一地的人称之为“侨寓者”,也就是后来通俗话说的客家人。当然,客家人从南宋迁移两广和福建等地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历经了近千年的历史。乾隆中期后,大量客家人进入两广。清末时,土客矛盾激化,因为土地、水源、婚姻等爆发大规模土客械斗,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一般来说,客家人的迁移历史,历经了西晋、唐末、南宋、清初、清末五次大迁徙。五次大迁徙,客家人一路南下,并经过近千年的繁衍,这才形成了今天客家人的分布格局。
截止目前,客家人总数约为8000万人,海外约有15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两广、江西、福建、香港、澳门等地,海外的客家人在越南、新加坡、美国等地。在历史上,客家人出过很多豪杰英才,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这就是客家人的来源,这就是客家人家谱记载祖辈来自江西的原因。
常见的家谱形式有以下七种
本文2023-10-29 16:32: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6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