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蜀地地方割据政权明氏政权兴衰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元朝末年蜀地地方割据政权明氏政权兴衰史,第1张

  末年,曾经有这样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在群雄混战之际,保住了四川百姓的平安,造福了四川百姓,为他们创造了短暂的幸福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也许把四川的天地灵气都用光了,明氏政权最终也没能跨越过蜀道,入主中原。> >明氏家族的发迹始于明玉珍。明玉珍生于河南行省随县梅丘村(今湖北随县柳林),与其他农民起义的领袖一样,坚信白莲教,出身贫苦,但为人豪爽,孔武有 力,善骑射,深得家乡父老的爱戴。当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后,明玉珍接受徐寿辉的招揽,任统军元帅之职,投身于反元的斗争之中。至正十三年,天完政权在元军 的攻击下,陷入低潮。蕲水被攻破后,徐寿辉等逃到了黄梅山和沔阳湖中。正是这一危机时刻,明玉珍承担起了保卫天完政权和徐寿辉的重任。尽管自身处境艰难, 但明玉珍从未产生动摇的情绪,反而通过亲密的接触后,他被徐寿辉的品质所折服。> > 至正十五年(1355)开始,天完政权出现转 机,夺回了沔阳城,并击溃了前来围剿的元军,为了解决粮草问题,明玉珍身负重任,前往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筹粮。在这一过程中,明玉珍不仅圆满地完成了 任务,解决了天完红巾军的一时之需,也为今后义军入川奠定了基础。至正十七年,当得知重庆城中驻军不和的情况之后,明玉珍率众沿江而上,轻而易举地夺取了 重庆。从此,以重庆为根据地,逐步向外扩展。明玉珍首先扫清了重庆周围的反抗力量,继而与元军展开生死对决,历经一系列的苦斗,到至正二十年终于攻占成 都,拥有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区。在取得军事胜利的同时,明玉珍还十分注重与当地势力的结合。其所部军纪严明,百姓安堵如故,深受欢迎。对于知识分子,明玉珍 也是大力拉拢。当得知元进士刘桢有经邦治国的本领时,他亲自前往拜访,寻拜为理问,主持政事。正是这一系列的措施,明玉珍在四川得以立足生根。> >当明玉珍集中力量在四川发展时,陈友谅在至正二十年杀死徐寿辉,自立为帝。消息传来,明玉珍悲痛欲绝。徐寿辉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此不明不白地被陈杀死, 怎能让明玉珍服从陈友谅的命令呢?明玉珍马上下令,川中全军缟素戴孝,为徐寿辉隆重发丧,又在重庆城南为徐寿辉立庙,春秋奉祀。他召集部属说:“我和陈友 谅同为天子徐寿辉的大臣,而今陈友谅弑主自立,为尽忠义,我从今以后与他誓不两立!”于是下令与陈友谅断绝一切关系,并且传檄四方,会兵三峡,准备大规模 讨伐陈友谅,为徐寿辉报仇。> > 同时为了解决与陈友谅文书中称呼不对等的问题,明玉珍在部下的拥戴下称陇蜀王,并于至正二十年十月十五日 (1360年11月23日)正式即王位。但不易国号,不改元,仍尊奉天完政权及其纪年,并尊奉徐寿辉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这样一来,他向天下人表明了 自己与陈友谅篡逆行为的根本区别。后来,在谋士的劝说下,明玉珍决定称帝,以笼络人心。于至正二十三年正月初一(1363年1月16日),明玉珍正式即皇 帝位,建都重庆,国号大夏,改元天统。大夏政权虽然改元,但基本国策并未改变,仍然举国上下尊奉弥勒教,坚持反元的旗号,也可以把大夏政权看做是天完政权 的延续。> > 政权建立后,明玉珍在谋士的协助下,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图巩固实力。首先在政治制 度上,完善了中央与地方官制,并采取轻徭薄赋,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农业生产;而文化教育方面更是他的着力之处,立国后即设翰林院,重视文人的作用;又 大力兴办学校,中央设国子监,负责公卿百官子弟的教育;地方设提举司、教授所,负责郡县生员的培养。经过这样一系列改革,四川的民风为之一变。> >在巩固政权之后,明玉珍开始尝试着出兵四川。1363年冬,他派万胜率兵出汉中,进攻元朝统治下的陕西,初战告捷。这只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当时主要军 事行动还是用在安定后方上。1366年,明玉珍终于可以放手大干一场,把矛头指向云南。万胜领兵十一万,全力进攻云南,一路过关斩将,直插入到大理。但由 于孤军深入,加之战士水土不服,多有病伤。万胜被迫留下少数兵力,之后回师。但通过这次进攻,我们可以看到明玉珍兵力的强大。可惜天不成全,同年,年仅三 十八岁的明玉珍病危。在他弥留之际,他作出了自己最后的安排,对大臣说道:“如今中原未平,元虏未灭,我的志愿还未达成,也许这是天意。我死后,希望你们 倚险自固,千万不要自不量力、问鼎中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惹祸上身。”说罢撒手人寰,留下了十岁的儿子明升继位,改元开熙。> > 此后,明氏政权忙于内讧,根本无暇他顾。面对不断强大的明朝,明氏政权的日子屈指可数了。洪武四年(1371),命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大将两路两面攻蜀。六月,明升出降,大夏政权灭亡。

相信大部分读者,都清楚,在元朝之后,下一个主体王朝便是明,随着朱元璋在1368年于金陵称帝,定都南京,从此开始了276年的统治生涯,但你们是否知道,元朝和明朝之间,其实还有一个朝代呢?后代居住在海外,如今依然使用汉字,具体时间怎么回事?

这就是在1363年到1371年所创立的明夏政权。虽然只短短存在了8年,然而对于历史的走向,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元朝末年,朝廷昏聩,灾害多发,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诞生了数支强大而且有力的农民军,而明玉珍,在1329年出生于湖北随州,世代务农为生,“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素有大志”,在乡邻间十分有声望,到了1351年,他也举起一支队伍,投靠了起义军首领徐寿辉。

正是在之后的作战当中,明玉珍成为了徐寿辉的左膀右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最终当上了统兵都元帅。

1358年,明玉珍再次出征,攻打盘踞在四川巴蜀地区的元军,并且节节获胜,在攻克嘉定之后,四川诸个郡县都来依附,从此明玉珍有了自己稳定的根据地。

等到1360年,陈友谅杀害徐寿辉自立为帝之后,明玉珍和其断绝了关系,开始自称为陇蜀王,而在两年过后,明玉珍正式决定称帝,建元天统,定都重庆,国号夏,并且以恢复汉族王朝作为统治口号,继续向汉中进军,大败元将普颜达失,俘获一万多人马,紧接着,明玉珍挥师南下,攻击驻扎云南的元军,也获得了大量的土地。

面对发展壮大的陈友谅,明玉珍采取了和东南朱元璋交好的反正,互相派遣使节,在明玉珍书中,还以刘备孙权,相互自比。

等到了1366年,明玉珍㹝,明升即位,然而在他统治期间,明夏王朝,却并没有更多的作为,反而是南方的朱元璋,吞并陈友谅势力后,展开急剧扩张,又向北攻克元朝大都。到了1369年,朱元璋写给了明升一封劝降信,内容也十分有意思。

文章中同样以刘备作为比较:“古代占据川中最杰出的,莫过于蜀汉刘备和诸葛亮,然而即便是他们二人,然而也是朝不保夕,勉强有自保之力,如今你比二人如何?不如早早归顺。”

明升并没有吃朱元璋这套忽悠,但是到了1371年,朱元璋派遣大军,攻打蜀地,最终明升只能开城投降,明夏至此灭亡。

多疑的朱元璋,将其封为归义侯,留在京城居住,然而依然放心不下,最终又将明升这个庞大的宗族,迁徙到了海外的朝鲜居住,值得一提的是,明升在高丽,还迎娶了总郎尹熙王之女为妻,并且生育有四个儿子。

然而在此之后,明玉珍的家族在朝鲜却流传下来,并且发展了两支有名的望族,一支系为“西蜀明氏”,另一支系为“延安明氏”。

截止到如今,在海外居住的后代,依然有部分人继承了说汉语写汉字的传统,到了1986年,明氏后裔将两大支系的家谱合二为一,编辑成一本《明氏大同谱》,并且在1995年,“明氏大宗会”的会长明完植,还专门率领家族成员前往重庆明玉珍皇帝陵墓参拜祭祖,如此长的渊源,不由得让人感到惊讶。

湖北随州明氏(明玉珍故族旻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四川西蜀明氏细云洞一家便览,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韩国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

四川西蜀明氏宗谱,著者待考,主要指的是本籍在中国四川、当时居住在朝鲜的明氏。现被收藏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湖南会同明姓氏族源流,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陕西延安明氏家谱,著者待考,主要指的是以明氏二世祖明升繁衍生息地延安为籍贯的明氏家族,现主要居住在韩国,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韩国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

明氏大同谱,(现代)中朝韩明氏大宗会编,由西蜀明氏宗谱与延安明氏家谱合谱,1986年韩文铅印本。现被收藏在韩国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

近年来,山东青岛、烟台、莱州、日照不断有人来访或来信,寻找祖籍之地,其家谱都记载:“原籍成都,明朝洪武二年(1369)由四川成都东关铁碓臼,或大十口,或江右,或铁狮子口大树村,或铁碓臼石狮子胡同、大槐树下、或成都府驸马县枣栗村迁居山东”,据称 “烟台、招远、莱州、蓬莱、龙口、莱阳,大约80%的村庄的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四川迁过来的。”据此推断,当时有一定规模的迁徙活动,随军出征,或是避乱。

一、从史籍记载看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至正十七年(1357)十二月,徐寿辉将明玉珍据成都路。”(《明史》卷1)“至正二十二年(1362)五月辛未,明玉珍据成都,自称陇蜀王。遣伪将杨尚书守重庆,分兵寇龙州、青州,犯兴元、巩昌等路。”(《元史》)至此四川地域为明玉珍所据,直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汤和平定四川,明氏建立夏朝,据有巴蜀之地仅仅十余年。(按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所引新都杨学可《明氏实录》,明玉珍攻占成都应在至正十九年。)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

明朝建立后,虽然是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辛亥,诏户部,置户籍、户帖,岁计登耗以闻,著为令。”(《明史》卷二)正式制定了一套严格完善的户籍和流动的制度,但是在洪武二年(1369)朝廷已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据《明史·食货志》《明太祖实录》《续文献参考》等资料记载,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历时近50年时间。先后组织大规模移民活动十余次,共向山东、河南等地移民数十万人。据《洪洞县志·古迹》记载:明朝政府在洪洞县的广济寺“设局驻员”,规定凡移居者都必须到广济寺办理手续,发给迁移勘合及“凭照川资”。然后按照官方指定的地方,在兵士的监护下,分别迁往各地。

明代对人口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明代法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任何人离乡百里,都必须持“路引”,“路引”实际上就是离乡的证明。老百姓一旦定居一个地方,就不允许随意流动,如果要到其他地区走亲访友或办事,须到官府开路引,如果没有路引,就会被关卡或巡逻的军队逮捕,这样一套制度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大量的随意流动而引起社会不安定。据此,洪武二年,四川尚被明氏所据,象上述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众迁徙活动,跋涉数千里迁徙到明朝统治下的山东地区是绝不可能的。

二、从地名考察来看

其家谱所记“成都东关铁碓臼,或大十口,或江右,或铁狮子口大树村,或铁碓臼石狮子胡同、大槐树下、或成都府驸马县枣栗村”,由于成都市在明末遭受大规模战乱的破坏,成都城成为一片废墟,清代康熙年间重建,因此古地名已难以查考。现仅从以上记述简析:

“东关铁碓臼”: 东关,即指东门一带;碓,《说文解字·石部》谓“碓,舂也。” 臼,《说文解字·臼部》“臼,舂也。”即二字为同义字,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如此。但是无论在古代,或是现代,碓、臼二字在文献中都没有连用的。碓、臼,即过去用来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用铁制作用来舂米的碓、臼不多见,道家炼丹多用铁碓、臼捣矿石、药材。近现代以来,中医药铺中则多用小型的铁碓(臼)来捣药材。如果用作地名,其地当有一著名的铁碓、或铁臼。碓、臼,今川人多称“碓窝”,而成都市郫县则称“沙盔儿”。今日成都市东门一带没有这样的古遗迹。

“江右”,古代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由于古代的成都城一直是二江抱流的格局,故东关江右应在东门附郭一带。

“铁狮子口大树村”,今日东门一带没有铁狮子遗迹。

“大槐树”,清代光绪五年《成都城坊图》中,出东门,沿水井街而下为“古双槐树街”,是否即此,难以确考。

“成都府驸马县”,元明时期成都从未设置过此县。

“石狮子胡同”,胡同即小街巷,最早始于元代。但在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街制》中称胡同为“衖通”。明嘉靖年间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衕集》、万历沈榜的《宛署杂记》里,“衖通”则写为“胡衕”。《宛署杂记》中的解释是:“胡衕本元人语”。后来逐渐被简化,写作胡同。故称街巷为胡同是在明代后期。因此其家谱非源于旧本,当为后世所修。

三、结语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明朝初年迁居山东的山西移民留传的一首民谣。据史籍考察,明初大规模的移民,迁出者也不仅仅是洪洞人,还有太原及泽、潞、辽、汾、沁诸州的。然而,为什么世世代代,众口一词,都提到大槐树这样一个标志如上面家谱所说“大槐树”也可能本于此。当时外迁移民涉及到山西2府、17州、66个县。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情况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部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哪怕是短时间的吃、住都是难以解决的,显然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的。由于明政府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点签移民,大槐树下当是移民“聚集地”,影响所致,移民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因此,明朝初年迁居山东的移民应是从山西迁移的。那么上述家谱所提及的成都移民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从成都迁往山西,再从山西迁往山东的。

那么成都移民是什么时候迁往山西的

元朝末年,明玉珍攻占重庆后,元右臣完者都“会平章朗革歹、参政赵资,谋复重庆,屯嘉定之大佛寺,玉珍遣万胜御之。胜攻嘉定半年不下”(《明史》卷123),又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己亥(至正十九年(1359)),玉珍亲领兵至嘉定围之,令明三(即万胜)率锐兵直趋成都。时元省平章买奴、参政韩叔亨为青城贼所执,城中窘迫,惟都事薛元理署省事。守省兵皆新募者,闻明兵至,皆惊溃。明三领兵入省中,虏朗革歹、赵资妻子,顺流而归。新都杨学可《明氏实录》”。时东路、西南路为明氏所阻,溃兵只能向北退走。因此,为了避乱,此次即可能有大批的成都民众随军迁徙。明玉珍攻占成都后,又“分兵寇龙州、青州,犯兴元、巩昌等路。”龙州,今日绵阳江油一带;青州,历史上陕甘、四川从无青州之设置,疑为青川之误,当在今日平武一带;兴元,今日汉中一带;巩昌,今日陇西一带。在当时战乱的情况下,民众只能不断地向北迁徙,寻找一个安居之地。

此外明氏建国后曾发生一次大规模的内乱。至正二十六年(1366)二月,明玉珍去世,子明升自立。其母彭氏临朝听政。时大将万胜与司空张文炳不和,万胜派人杀死张文炳。明玉珍养子明昭为张文炳复仇,假托彭氏旨缢杀了万胜,引起朝臣的不安。“胜有开国功,死非其罪,人多不服。《平夏录》”(《国初群雄事略》)驻守保宁的大将吴友仁上书,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声讨明昭之罪。“丙午(至正二十六年),保宁镇守平章吴友仁叛。······遣使与陕西李思齐、张良弼通。幼主数调兵诛,皆败而回。四月,命丞相戴寿讨吴友仁。明氏实录”(《国初群雄事略》)吴友仁又致书戴寿,“谓不诛昭。则国必不安,众必不服。昭朝诛,吾当夕至。”(《明史》卷123) 戴寿乃上书诛杀了明昭,吴友仁才息兵入朝谢罪,内乱得以平息。因此,在这样的内乱中,双方的部下、百姓为避乱也可能外逃。

洪武四年(1371),明朝军队伐蜀,汤和率军从夔门入,傅友德率兵由陕西出,此时蜀中民众再无北迁的可能。明升投降后,被迁往南京,封归义侯,后又迁高丽安置。明氏后裔,据资阳1928年重修《甘氏族谱》记载:“吾族肇自江南,继迁于楚。元末明初入蜀,有明珍公,抚有四川。传自明升公,封归义侯。侯公四子,曰庆一、庆二、庆三、庆四。庆一公居渝城,庆二公居富顺,庆四公迁江西、湖广、广东、贵州、云南等处。庆三公居长邑、邻水、资阳、内江、荣昌、威远等处。明珍,楚随州人,元末据蜀称夏帝。”从此家谱看,明氏后裔已改姓甘,其迁徙源流十分明晰。此外,元末明氏入蜀,其部属多为湖广籍,据有巴蜀之地仅十余年,如果是明氏部属迁居山东,绝不会称籍成都府。

综上所述,明朝洪武二年迁居山东的移民应是由山西迁移的。成都民众向外迁徙的时间当在至正十九年、至正二十六年。其所修家谱多为后世重修,或故老相传、口授所误,或在一些细节上略于记述,故致后世难于详解。

元朝末年蜀地地方割据政权明氏政权兴衰史

  末年,曾经有这样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在群雄混战之际,保住了四川百姓的平安,造福了四川百姓,为他们创造了短暂的幸福生活。但是,好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