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孝庄太后,其真实的容貌是怎样的?
鄙人所知清朝的孝庄太后,其真实的容貌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答案大概是:
1,中人相貌,绝非美女
首先,众所周知,进入现代社会后,因为**电视,网络文化的大量普及,曾经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事情,被因为文娱作品的反复宣传,以此娱乐大众,获得利益,所以孝庄太后的那些说不清桃色的故事,一直被人呈现在荧幕上,赚取有闲有钱的人们的关注,于是总是有人在讨论孝庄的美貌程度,认为她是传说中满蒙第一美女,要知道一千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从鄙人视角下,认为所谓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满蒙第一美女,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从留下的文物画卷上看,她相貌,身姿上看,是这个典型中人相貌,实在难以倾国倾城挂上钩
2,黄金家族,面目慈祥
其次,从留下记载孝庄文字上看,其人是黄金家族后裔,所以她的名字也被称为"孛儿只斤,布木布泰"而黄金家族,我们也知道他们先祖的眸子,包括成吉思汗的眸子是蓝色的,所以,这个老太后的, 恐怕也是如此,故此这样的眼睛,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不会得到大分。再加上布木布泰是蒙古族科尔沁部人,是典型的北方女子,而当时历史条件下,满蒙女子多善射英武,英姿飒爽但往往,同主流审美下的病态美女们大相径庭
所以,如果在当时主流审美的视角下,布木布泰,应该算不上美女,而如果今日诸公看到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的画像,空拍也有这样观感,但是除了老太后,不是美女的观感,我们还能途中看出这个黄金家族老祖母慈祥端庄的一面,而脸上的和善和坚定,确实带着一种王者之风!
康熙与祖母孝庄文皇后
康熙帝玄烨的皇室大家庭里,与玄烨感情最深,对他一生影响最大,他至死都难以忘怀的,不是他的生身父母顺治帝与孝康章皇后,也不是哪位后宫佳丽,或儿女皇孙,而是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玄烨与祖母之间的深情,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之家的祖孙关系中,绝无仅有。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玄烨登极时,中国大陆已接近统一,但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清朝面临的局势仍十分严峻。刚刚建立的帝国大厦已初具规模,而统治基础尚不稳固,各种制度还不完备,需要后继者去添砖加瓦,培土扩建,继承发展。将这副担子放在年仅8岁的少年皇帝肩上,确实是太重了。为使玄烨完成这一艰巨使命,已是太皇太后的孝庄,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抚育、保护与培养孙儿的重任。
一、培育幼孙
如果以一位教育家的标准衡量,孝庄对于孙儿玄烨的教育,显然要比她对儿子福临的培养更为成功。虽然儿孙都是亲骨肉,但孙子玄烨对她的依恋,她对孙子的爱,要超过她与福临之间的母子情。清代史书对此讳莫如深,但这却是事实。
玄烨成年后多次讲道:“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朕自幼蒙太皇太后教育之恩,至为深厚”,“仰报难尽”。这些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玄烨幼时曾长期避痘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来自祖母的爱,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他幼小心灵上的感情空白,使他从懂事时起,就将祖母也视为最亲之人。这种情感无法以尺度来计量,但玄烨愈为年长,体会愈加深刻,对之愈加珍视。
孝庄对孙儿的爱有着丰富的内涵。她不仅给了玄烨本应从其父母那里得到的关怀和爱护,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的教育、训练,培养他的良好品质、习惯与作风。
需要指出,玄烨继承皇位前,孝庄就已经对他进行教育、培养了。玄烨曾对皇子们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祖母的督教对他的成长乃至一生,起有至关重要作用。
在“独嗜图史”的孝庄影响下,玄烨从小对读书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嗜好伴其终身。他“矢志读书”,“早夜诵读,无间寒暑,至忘寝食”,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一捧起书本,几乎忘掉一切。保姆朴氏担心他年龄太小,读书过多而有伤身体,不止一次将书藏起,希望能使他休息一下。但他一经发现,便立刻索回,继续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对于孙儿的勤奋苦学,孝庄既感欣慰,又十分心疼,她曾忧喜掺半,不无责备地对孙儿说:哪有像你这样的人,“贵为天子”,却像书生赶考一样苦读呢!
由于祖母的教导,玄烨自幼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读书时“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他学习的座右铭。他从小认识到“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的道理,虚心好问,除去读书外,“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即使是太监、奴仆等“粗鄙之夫”,如果“亦有中理之言”,“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
孝庄培养玄烨时不仅从大处着眼,幼孙身上一些尚在萌芽的习性,或生活中某些细微处,都引起她的重视,并因以施教。如玄烨儿时受保姆的影响,一度染上吸烟习惯。吸烟不仅有害于身体,还极易引发火灾,可谓有百弊而无一利。经祖母教诲,玄烨坚决戒了烟,并在即位后“时时禁止”吸烟,反复劝说有此嗜好的臣工们。
在祖母的言传身教下,玄烨自幼“不喜饮酒”,并深知酗酒的严重危害,认为“嗜酒而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病疾,实非有益于人之物。”他继位后,始终有意识地要求自己“能饮而不饮’:,“平日膳后或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
孝庄对幼孙的培养是全面的,就连玄烨的言行举止,也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后来,玄烨常常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训导儿孙们:“朕自幼年登极以至于今日,与诸臣议论政事,或与文臣讲论书史,即与尔等家庭闲暇谈笑,率皆俨然端坐,此乃朕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可见幼时养成的这些良好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曾在康熙朝中期与玄烨有过较多接触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在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对玄烨的仪表、风度、气质和修养大为赞赏,说他“生来就带有世界上最好的天性”,“所有他的爱好都是高尚的,也是一个皇帝应该具备的。”等等。其描述固然有溢美之词,但也从侧面表明,玄烨的作风与言行,确实不失一位泱泱大国君主所应具有的气度和风采,而这一切,无不来自孝庄的精心教诲。
少儿玄烨在学业、品行、志趣、作风诸方面都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还逐步树立起继承父业,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前述顺治十六年(1659)玄烨(与福全、常宁一道)向皇父请安时所言:我长大了愿“效法皇父”,勤勉尽力,其志向之高,想必是在福临意料之外。这样的话语竟出自一个六龄孩童之口,是否可信另当别论,但毕竟说明,孝庄早已在对玄烨进行特殊培养了。
玄烨即位后,孝庄继续抓紧对他的教育,并根据需要增添了新的内容。
当时,代表朝中保守势力的辅臣为防止玄烨过早接触汉族文臣,受其影响,也走上福临“好华语,慕华制”的道路,因而对汉宫们在玄烨登极不久就一再提出的建议,如为皇帝“及时举行经筵”,慎选品学皆优的满汉官员侍奉皇帝,分班进讲经史等等,概未考虑。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史料说孝庄也很抵触汉族文化,“甚厌汉语,或有儿孙习汉俗者,则以为汉俗盛而胡运衰,辄加禁抑云矣。”这一评价具有一定片面性,至少与玄烨继位后的有关情况不相符合。
玄烨曾回忆说:“朕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由此可见,玄烨继位前后,已开始学习儒家典籍,而这只能是孝庄的决定。
上述事实还表明,孝庄虽然反对福临过分推崇汉文化,“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但她也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儒家学说,对于一位满族皇帝统治以汉人占大多数的国家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为使爱孙胜任天子之职,她有意识地让玄烨尽早学习儒家经典,以便掌握治国安民之道,更有效地进行统治。
玄烨习读经史时,依然保持了在祖母教育下养成的习惯,认认真真,善思好问,“辄以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他“四子之书既以通惯,乃读尚书,于典谟训诰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见之实。行。”除对儒家著作“反复探索,必心与理会”外,玄烨还广泛阅读其它典籍,“史、汉以及诸子百家、内典、道书”,“莫不涉猎”。由于他方法得当,对所学能够融汇贯通,乃至十余年后,“触事犹能记忆。”
玄烨自少儿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其后一直坚持不辍。他得以系统地了解、掌握儒家思想,对其出色完成长达六十二年的统治,大有裨益。
玄烨继位初期,有一天,当着众臣之面,孝庄问孙儿身为天下之主,有何打算,玄烨答道:“臣无他欲,惟愿天下义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少年皇帝决意做贤明之君,富国裕民的强烈愿望,显示出孝庄多年培育的初步成效。
二、政治导师与保护者
(一)清除鳌拜集团
玄烨继位后,四辅臣直接处理军国大事,虽然“裁决庶务,人白太后”,但孝庄对他们深为信任,放手使用,所以辅臣权力很大,加之没有监督、约束的相应机构,从而为个别人结党营私、擅权乱政提供了可能。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某些政见不同,辅臣中两黄旗的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鳌拜(镶黄旗),与正白旗苏克萨哈的关系日渐紧张。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居功自傲,权力欲逐步滋长,他联合遏必隆,扩展镶黄旗实力,擅杀朝中与自己存有积怨的满臣,专横跋扈的作风愈来愈显著。
四辅臣于辅政期间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然而对处理满汉关系,却采取保守、倒退方针,在恢复祖制、首崇满洲的旗号下,歧视汉宫,使后者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当时,反清复明的战火尚未完全平息,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因满臣还缺乏治理经验,又不能与汉宫密切合作,以致大大妨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一些投机分子逐步取得辅臣信任,为非作歹,更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玄烨亲政前夕,已是“学校废弛而文教日衰”,“风俗僭越而礼制日废”,地方、朝中弊端丛生。
玄烨年龄还小,对此自然难以应付,但政治经验丰富的孝庄,却不露声色地密切注视事态发展,在继续任用辅臣的同时,采取了一些防患于未然的措施。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日,禀照祖母慈谕,12岁的玄烨举行大婚典礼,索尼的儿子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正位中宫,遏必隆之女落选,成为皇妃。
在为孙儿择立皇后时,孝庄舍去遏必隆之女,选中赫舍里氏,旨在防范鳌拜借镶黄旗之女成为皇后之机,进一步扩大实力,同时也是针对主幼臣骄的情况,对清朝元老索尼及其家族予以荣宠的笼络措施。
孝庄此举还改变了皇太极和福临时期,皇后莫不出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惯例。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满蒙贵族联姻政策,而是从巩固皇权、安定政局的现实需要出发,反映出这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与灵活态度。
玄烨大婚标志少年皇帝正在步人青年,其亲理政事已为期不远。换言之,孝庄是以此为孙儿早日亲政制造舆论,打下基础。
当鳌拜得知玄烨选后的结果时,因希冀落空,“心怀妒忌”,气恼万分,竟与遏必隆一起人宫“奏阻”这恰恰证明孝庄这步棋的巧妙:既分化了四辅臣,使索尼同鳌拜之间出现芥蒂,又促使索尼更为效忠皇室,增加了皇室的力量。不过,从其后情况看,孝庄这时对鳌拜还未完全失去信任,仍希望他在辅臣任内善始善终,能有一好的结局。
康熙五年(1666年),发生圈换土地事件。鳌拜在索尼、遏必隆支持下,将清朝人关初期圈占土地时分配给镶黄旗与正白旗的土地,强行互换,并再次圈占大量土地,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加剧了满汉民族矛盾。三辅臣还不顾玄烨的反对,矫诏将反对此举的大学士管户部事务苏纳海(正白旗)等3名大臣处死,造成一大冤案。这一事件说明,鳌拜并未领会孝庄的包容苦心,在擅权乱政路上已愈走愈远。因此,孝庄也相应采取了进一步措施。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日,玄烨“躬亲大政”,但辅臣们“仍行佐理”。孝庄特为孙儿收权安排一过渡阶段,以使他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同时也让辅臣有个适应过程,将他们因交权而产生的失落感,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此次权力交接稳妥进行。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康熙六年六月索尼去世,鳌拜实际上成为首席辅臣,遏必隆对他亦步亦趋,苏克萨哈更加孤立。玄烨亲政后,苏克萨哈立即请求“往守先帝陵寝”,以期迫使鳌拜、遏必隆也辞去辅政。鳌拜为清除异己,独掌辅政大权,竟罗织苏克萨哈的“罪状”,企图将他置于死地。尽管玄烨坚决反对,但鳌拜等不肯罢休,一连七日强奏,竟将苏克萨哈及子孙全部处死,并籍没家产。
苏克萨哈被除去后,鳌拜的权势进一步扩大,更为飞扬跋扈,“欺君擅权”,“文武各官尽出门下”,甚至在“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拦截章奏”。玄烨去海子(南苑)狩猎时,让随行的鳌拜奏闻祖母,鳌拜“乃不遵旨,反云皇上自奏”,全然不把玄烨放在眼中。他的种种僭越行径,已构成对皇权的严重威胁。至此,孝庄终于作出决断,支持并指点孙儿拟定清除鳌拜集团的全盘计划。
此前,玄烨已开始广泛求言,制造舆论,通过各种举措,纠正辅臣政治上的失误与弊端,这使朝中人心振奋,玄烨威望日增,鳌拜逐渐走向孤立。与之同时,玄烨在身边聚集起一批年轻的满族贵族成员,他们朝气勃勃,锐意向上,索额图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索额图为索尼之子,孝庄选中他的侄女赫舍里氏做皇后,加深了索尼家族与清皇室的关系,也加强了正黄旗对皇室的向心力,并影响到镶黄旗。索额图对玄烨十分忠诚,在清除鳌拜集团的过程中,成为玄烨最得力的助手。
鳌拜集团附者甚众,盘根错节,已控制中央机构各要害部门。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荡和不必要损失,孝庄帮助玄烨制定了“擒贼先擒王”,迅速打击主要党羽,震慑其他成员,稳妥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据此,玄烨命索额图秘密组织起一支善于扑击的少年卫队,又于行动前,有意将鳌拜的部分党羽遣往外地,以分散其力量。可以肯定,玄烨还采取了其它一些周密部署。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奉召进宫,旋即被卫队擒拿,其主要党羽也先后被逮捕归案。考虑到鳌拜以往为清朝所作贡献,玄烨对他予以宽大处理,免死,籍没家产,终身监禁;对其众多追随者,也只处死最主要的数人,其余一律宽免;就连遏必隆也被免罪,仅革去太师,后又给还公爵,值宿内廷,恢复对他的信任,从而团结了镶黄旗。
清除鳌拜集团,排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危险,踢开清朝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后,玄烨真正掌握了清朝大权。他在“首祟满洲”的原则下,努力改善满汉关系,祟儒重道,发挥汉族官员积极性,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政局进一步稳定,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更广泛的拥护,经济也有起色,为其后平定三藩之乱,打下重要基础。
铲除鳌拜集团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较量,是玄烨君临天下后,祖母对他的一次关键性指导与帮助。当时,玄烨年仅16岁,还缺乏足够的智谋与经验。若无祖母的指教、授计,他很难在亲政后第三年,便一举粉碎这一把持朝政多年、势力颇大的宗派集团,稳妥、彻底,不留后患。显然,鳌拜集团存在时间愈长,对清朝的危害愈大,势必积重难返;如果玄烨的治国方针受到阻挠,三藩之乱将更加旷日持久,康乾盛世的出现也会大大推迟了。
对鳌拜集团的斗争过程中,孝庄、玄烨祖孙相互加深了解,感情更为深厚。其间,玄烨表现出他那一年龄少有的胆略和杰出组织才能,使孝庄满意而欣慰;另一方面,玄烨也从祖母身上学到很多东西,除去缜密的思想方法,坚决、果敢的作风外,对他印象最深的,是祖母对人处事宽厚豁达的态度。正是在祖母的影响下,他处置鳌拜及其党羽时,运用宽严相济,打击面小,安抚、团结绝大多数朝臣的策略,收到人心安定、朝政稳固的效果。孝庄的言传身教,使玄烨逐步具备了一代名君所应有的宽阔心胸与气度,这不仅在此次斗争中显示出来,在他其后的漫长统治岁月里,无论是平息党派之争,处理二废太子事件,或采取其它重要举措,这种方针、策略依然被保留下来。足见孝庄的智慧、品德与作风,已经体现在孙儿身上,由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
还需指出,孝庄指导玄烨宽大处理鳌拜集团,也是对当年两黄旗大臣同心合力,拥立幼主(福临)的回报,表明她为保护幼孙,并从清朝的长远统治计,而不得不清除对她效忠多年的老臣时,仍旧手下留情。作为一位政治家,孝庄的这种做法难能可贵。
(二)奉祖母初谒孝陵
清除鳌拜集团后,清廷进入一个短暂的相对平静阶段,这对于已“费尽移山心力”的孝庄祖孙来讲,无疑是一难得的休息调整时期,同时也为他们总结、回顾以往,提供了充分时间,于是有了遵化之行。
康熙九年(1670)八月,玄烨奉祖母太皇太后、嫡母皇太后前往遵化昌瑞山,祭谒顺治帝陵寝,皇后赫舍里氏随行。是月二十七日,祖、媳、孙三代四人行抵孝陵。清帝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一起谒陵,清朝仅此一次。
玄烨恭谒祖陵之念由来已久,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这次,他原想独自前往,“先诣太祖、太宗山陵,再诣世祖山陵”。但孝庄“以世祖升遐十年,未得一诣陵寝”,说服孙子先去孝陵展谒,并执意带上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和皇后赫舍里氏。孝庄此举,意味深长。尽管史书未曾记载,但可以想象,当她坐在儿子的祭台旁,看着正在拜祭的儿媳、孙子和孙媳,必定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她对儿子是内疚的。儿子死后十年的历史,已使她愈来愈认识到,儿子在满汉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看法,比她更有远见,更为明智,更有利于清朝的巩固。在孙儿亲政前后,她已开始鼓励、支持孙儿采取一些与辅臣保守行径相对立的举措,而彻底清除鳌拜集团,进一步表明她对保守方针的否定。此次谒陵,标志孝庄与儿子的彻底和解,尽管后者已长眠十年。
孝庄所以选择此时来为儿子祭灵,是因为她已可告慰儿子:四辅臣的问题业已解决,保守路线已被纠正;…如儿子生前期望,满汉关系得到改善,皇朝统治正在日益坚固;更重要的是,孙儿玄烨在她亲手抚育下成长起来,发展全面,颇有作为。她还要告诉儿子,她的嫡重孙承祜已出生,列祖列宗之业,有了未来的继承者。
站在皇考的祭台前,玄烨的心情自然也不能平静。基于祖母的教诲,他一向对晚辈如何尽孝,有着很实际的认识。后来,他曾以自己的体会告诫儿孙们:“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路,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矣。”玄烨虽然与皇考接触不多,无从在皇考生前尽一份孝心,但他相信十年来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未辜负皇考的希望,,皇考有知,将由衷地感到欣慰。他从皇考又想到祖母,忆及十年间在祖母提携、指教下经过的风风雨雨。冥冥之中,皇考与祖母似乎渐渐地变为一个人,向他投以信任、期待的目光。他暗下决心要更加勤于国政,励精图治,以使长辈们放心;同时,他还要像过去一样,将自己未能对生身父母所尽的孝心,全部回报给可亲可敬的祖母……。
(三)八年艰难岁月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爆发了以明朝降将吴三桂等人为首的三藩之乱。是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以所部兵反”;十二月二十一日,冒充“朱三太子”的杨起隆在京举事;翌年三月,耿精忠据福建反;十五年尚之信据广东反。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原已降清的’明朝官员纷纷响应。叛军气势凶猛,很快控制了南方广大地区,并延伸至陕西、甘肃等地。
此前,吴三桂等反叛之心已露端倪,政治嗅觉敏锐的孝庄有所预感。康熙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她提醒孙儿在天下太平之际,应不忘武备,居安思危;随后,又通过其它措施,如令儒臣翻译<大学衍义》,颁赐诸臣等,帮助孙儿加强统治,进一步搞好君臣关系。因此,当三藩之乱突然发生,清朝统治面临巨大威胁的时刻,祖孙二人都表现得异常镇静。
吴三桂叛音甫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元旦来临。清廷仍同以往,举行盛大朝贺与筵宴,以此向臣民显示最高决策层无所畏惧的气概,和与叛军决战决胜的坚定信念,起到安定朝野,鼓舞士气的作用。
在祖母的鼓励下,玄烨“料理军务日昃不遑,持心坚定。”康熙十三年(1674年)九月,他恢复了一度因“几务殷繁”而中断的“每日进讲”,坚持学习儒家经典。为了对外“示以暇豫”,他甚至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对于“投贴于景山路旁”的谣言诽谤,一概“置若罔闻”。多年后,玄烨回忆道:“当时朕若稍有疑惧之心,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清廷集中力量对付三藩,无暇它顾之机,发动叛乱。因京城八旗精锐部分出征,部分肩负拱卫之责,前往平叛已无兵可调。正当玄烨苦思筹集兵源,及派谁充任领兵之人时,孝庄向他建议:“(大学土)图海才略出众,可当其责”。玄烨“立召公,授以将印”。图海果然不负重托,率领数万名八旗家奴,迅即平定了布尔尼叛乱。这一事例表明,孝庄平时对文武重臣了如指掌,因而能在紧要关头,及时指点玄烨,帮助他渡过难关。
平叛期间,每逢玄烨遇到棘手之事,孝庄便为之出谋划策,并凭借自己在朝中的崇高地位和威信,给予孙儿有力支持。举朝官员对此无不知之,一致认为:“吴三桂叛乱以来,太皇太后心甚忧劳。”玄烨为表示对祖母的感激与爱戴,康熙十六年(1677年)四月,“亲撰太皇太后大德景福颂,书锦屏恭进”;同年十二月,恭进太皇太后锦衣,亲撰表文中将祖母比之为“宫中尧舜”;十八年(1679年)二月,孝庄67岁生日,玄烨再次亲撰表文诗篇,书万寿无疆匾额恭进,诗中写道:“喜得万方同孝养,千秋福德并苍穹”,“宫中尧舜兼文母,恭捧南山万寿觞。”
因玄烨指挥得当,加之采取剿抚并用,重用汉官,孤立分化对方等一系列正确策略,平叛战争以清廷获取全胜而告结束。康熙二十年“681年)十一月十四日,玄烨亲至太皇太后、皇太后宫报捷。整整八年,孝庄与孙儿一起,分担了无尽的焦虑与辛劳,当终于大功告成,普天同庆之时,他俩的内心感受,只有彼此最能理解,别人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的。
孝庄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起的作用,旁者无以替代,举朝尽知。可是,当玄烨和大臣们请求按照朝中惯例,为她加上尊号时,她却表现了十分谦逊的作风,再三予以拒绝,并对奏请前来的大学士们说,八年以来,“皇帝焦心劳思,运奇制胜,故得寇盗削平,海宇宁谧。皇帝应受尊号,以答臣民之望。予处深宫之中,不与外事,受此尊号,于心未惬。”孝庄全力扶持孙儿,想让孙儿的威望通过平定三藩更加扩大,为此,她尽量掩去自己的作用,将功劳一并归于爱孙。
继平定三藩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又统一台湾。清朝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康乾盛世的前期。
从孝庄作为玄烨政治导师和保护人的角度审视,随着玄烨不断成熟与孝庄的日渐衰迈,康熙二十年前后,他们的关系逐步过渡到一个新的时期。自此直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去世,尽管玄烨早已对各项政务应付自如,不再需要祖母的点拨,但还是将祖母视为顾问,“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而孝庄虽然精力不济,但也仍同以往,时刻关怀孙儿,处处予以支持。三、祖孙深情
永福宫俗称“次西宫”,是皇太极庄妃的寝
宫。1638年,福临(顺治皇帝)在这里诞生。庄妃名布木布泰, 蒙古 科尔沁部落公主关雎宫海兰珠之妹。生于明万历 41年(1613 )卒于 清康 熙26年(1687 ),13 岁时嫁给皇太极,1636年被册封为 永福 宫庄妃,去世后尊谥孝庄文皇后。
沈阳故宫-永福宫
庄妃聪慧美丽,力佐太宗、世祖、圣祖三朝。每每在清初政治风云关键之际能够审时度势,掌控大局,是 中国 历史上最杰出的女主之一。
沈阳故宫-永福宫
永福 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一间壁墙分隔成内外两室,中间有门相通,内两间,外三间。馆方根据有关资料,将 永福 宫复原成庄妃的寝居场所,主要包括宴饮、迎见宾客、礼佛和宫女寝居等场所,沈阳故宫-永福宫并在室内复原了万字炕,及具有浓郁 东北 特色的摇车等物,使陈列场景尽量接近真实,体现皇太极时期的面貌,使观众对庄妃及福临的生活和活动有所了解。
永福宫地位不显赫,只说明皇太极生前对孝庄的不重要。但她却足以成为清王朝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孝庄十三岁嫁给皇太极,姓博尔济吉特,名布木布泰。重要的是生下了皇九子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帝。辅助儿子在政治上颇有建树,顺治英年早逝又辅佐玄烨,成为一代大帝——康熙。
🌟图中高楼是凤凰楼,是去后寑区域的过度空间,是当年盛京八景之一。沈阳故宫的特色是“宫高殿低”,有台上五宫,不同与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体现的是满族人的生活居住习惯。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们根据清宫留存下来的孝庄太后的真容画像,在现实中找了一位极为神似的面孔,那便是我们的莫言先生,当笔者看完对比图后,也不由的大呼“太像了”!哈哈哈哈哈,下面咱就聊聊历史中的孝庄太后的生平。
孝庄文皇后,其出身为蒙古科尔沁大草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蒙古族女人,她的父亲为蒙古贝勒,“达尔罕王”寨桑,在其12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努尔哈赤之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婚后15年后,才生下了皇子福临,(福临是孝庄的第4个孩子,前三个都是女孩,分别是固伦雍穆公主,固伦淑慧公主,固伦端献公主)也正是这唯一的儿子,成为了日后的顺治皇帝,但可惜短命,在二十多岁就身患天花而驾崩,随后孝庄辅佐皇孙康熙继位,给日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而孝庄也算是长命,享年75岁,死后跟随儿子葬在了位于河北马兰峪的清东陵。
孝庄到底漂亮不漂亮,下面清宫的真容画像很能说明问题,孝庄按照现在的审美来讲,是不漂亮的,她的婚姻是典型的政治结盟联姻,身份是主要的而长相是次要的,虽然婚后老公对她也不错,但是男人是个典型的看脸动物,皇太极的身体很诚实的长在了“妖艳”的海兰珠寝宫内。
不得不承认孝庄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深深明白自己的历史责任,她不把心思用在与其他后宫女人争风吃醋之上,而是全力培养自己的儿子,希望他做一个明君,做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在做了皇太后之后,她生活内敛俭朴,不事奢华。经常拿出自己节省出的银子帮助孙儿赈济灾民,全身心的鼎力支持康熙的事业,并且带动后宫,不贪图享受,一心为国。
孝庄皇太后和康熙皇帝:祖孙情深
在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位女性对帝国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的,一位是把持大清权柄长达半个多世纪,给中国历史带来巨大灾难的慈禧太后;另一位就是数次力挽狂澜,挽救大清于危难之中的孝庄皇太后。
可以这么说,康熙皇帝在政治上的伟大成就离不开祖母孝庄太后的悉心栽培,正是孝庄太后身上充溢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影子,才塑造了康熙在文治武功上的成就。正如康熙皇帝所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病逝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顺治死后,年仅八岁的玄烨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康熙皇帝。年幼的康熙皇帝站在风口浪尖,茫然四顾,就算天生奇才,可是对于一个才八岁的孩子 ,他又能施展出什么伟业呢?这个时候,除了祖母,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人。
孝庄太后忍受着丧子之痛,她深知,她既然可以把一个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培养为一代帝王,也能把年仅的八岁的孙子玄烨培养为一代明君。然而,当初在顺治病榻前信誓旦旦的四大辅臣为了各自的利益,背叛的背叛,自保的自保,特别鳌拜完全不把祖孙两个放在眼里,把持朝政,飞扬跋扈。
极具政治经验的孝庄太后,不露声色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并一次次给孙子出主意,不仅让康熙皇帝将胸中愤怒的火焰深深地压在心底,忍辱负重,自己也放低了皇太后的高贵姿态,对四大辅臣和朝中大臣刚柔并施,极力笼络。最终在康熙八年(1669),年仅16岁的康熙皇帝,在孝庄太后和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人支持下,粉碎了鳌拜集团。
在后来三藩作乱之时,孝庄太后果断做出决策,全力支持康熙皇帝平乱,并且还向康熙皇帝推荐了图海出任将军,最终,在祖孙二人的携手努力下,大清王朝很快就从动乱走向了稳定,从萧条走向了繁荣。
康熙皇帝的一生以精勤政务而著称,他为政宽仁,鼓励垦荒,减免税银,终于开创了“康熙盛世”,成为了“千古一帝”,这一切都与孝庄太后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科尔沁的辉煌历史孝庄太后的先祖哈布图哈撒尔是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二弟,他以“神箭”著称,在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蒙古帝国时,立下了丰功伟绩。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弟的时候,哈撒尔作为黄金家族中的功臣,分得了四千户属民,并且得到了蒙古民族的发源地额尔古纳河流域富饶的牧场。哈撒尔及其后裔在分封的领地上额尔古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游牧生息,仅仅用了八十余年,就由原来的四十余人繁衍了八百多人,就连元世祖忽必烈也发出了“哈撒尔的兀鲁斯(意:民众)强大而富有”的感叹。
1368年,朱元璋驱兵北伐,元顺帝在明军还未兵临城下,就弃元大都退走草原,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蒙古民族随之进入了四分五裂的“北元时代”。特别是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夺取蒙古大汗以后,以阿里不哥家族为代表的卫拉特部正式与蒙古本部分裂,蒙古本部与卫拉特部为争夺蒙古高原的统治权进行的长达半个世纪的斗争也就开始了。就在这混乱之际,哈撒尔八世孙阿克萨合勒(即阿岱可汗)被右翼永谢布阿速特首领阿鲁台等人拥护为了全蒙古大汗,黄金家族哈撒尔一系首次登上了北元大汗之位。虽然阿岱可汗仅仅在位26年,但是他为科尔沁部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了科尔沁、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茂明安、乌拉特八部之祖。
“科尔沁”真正作为蒙古部落的名称,是出现在哈撒尔十一世孙锡古锡台统领哈撒尔兀鲁斯(民众)时期,而使“科尔沁”在嫩江流域发展壮大的是哈撒尔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时期。蒙古大汗达赉逊库登汗为了避俺达汗之锋芒,被迫南下。一贯支持蒙古正统大汗的科尔沁部也积极响应达赉逊库登汗,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领族众也随之南迁移牧,将统治中心由额尔古纳河流域向嫩江游牧迁移,与游牧于契丹祖地的蒙古大汗的势力紧紧靠拢,相辅而行,形成了察哈尔、内喀尔喀、科尔沁三足鼎立之势。
奎蒙克塔斯哈喇家族可谓人丁兴旺,其子孙在嫩江流域繁衍生息,在清朝时期发展为了左右两翼四部十旗,分别是: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后旗、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赉持旗、杜尔伯特旗、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嫩科尔沁的最高首领由奎蒙克塔斯哈喇及其嫡长子博第达赉、嫡孙齐齐克、嫡曾孙翁果岱、嫡玄孙奥巴一系传统,在整个科尔沁万户中,地位很高。
随着女真族以及蒙古大汗林丹汗的崛起,位于女真人和察哈尔部缓冲地带的科尔沁诸部成为了女真人和林丹汗打击和笼络的对象。权衡之下,科尔沁部首领奥巴为了避免不被林丹汗的察哈尔部吞并,遂向女真人求救。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得到奥巴求救信号后,认为这是一次绝好的拉拢科尔沁部的机会,遂率领皇太极及5000精兵援助科尔沁。林丹汗担心腹背受敌,只好退兵,科尔沁部在女真人的声援之下,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奥巴和女真人结盟以后,科尔沁贵族和女真贵族随之建立了长久的联姻关系,努尔哈赤不仅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奥巴,还先后将奥巴的族叔明安及洪果尔的女儿纳入后宫。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又为其皇八子皇太极娶了明安之兄莽古斯(也是奥巴族叔)之女哲哲为妻。哲哲入宫数年而无子,为了保证科尔沁部在后金的地位和利益,也为了自己能够保住中宫的地位,在征得科尔沁蒙古王公的同意后,又让皇太极迎娶了自己两位侄女,其中一位就是后来顺治皇帝的生母孝庄皇太后。
顺治皇帝登基以后,在摄政王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操纵之下,顺治又先后从科尔沁家族迎娶了两位皇后,其中一位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孟古青,另一位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孙女阿拉坦琪琪格。
康熙皇帝对待科尔沁家族:恩宠有加康熙皇帝一生曾经三巡科尔沁,特别是在公元1698年,葛尔丹败亡之后,康熙皇帝为了褒奖科尔沁部在平定葛尔丹叛乱中的丰功伟绩,带领皇长子胤褆、皇三子胤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由北京起驾,经密云,越古北口,过敖汉部、奈曼部,直奔科尔沁而来。康熙皇帝告诉儿子们:我们的身上都流着科尔沁蒙古的血液,清皇室和科尔沁部世修秦晋,永结国婚,这是太祖努尔哈赤就定下来的国策。
这一年,康熙皇帝在科尔沁草原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中秋节,康熙皇帝龙颜大悦,在科尔沁蒙古大营宴请为大清国立正汗马功能的蒙古王公,并挥笔写下了“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轮明月照苍凉。不贪玉宇琼楼看,独在遐陬理外疆”的诗句并在九月初一,康熙皇帝亲自来到舅爷(孝庄皇后的哥哥)满珠习礼的墓前进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
康熙皇帝这次出巡,共计七十六天,其中在科尔沁草原就住了四十多天,可见对科尔沁部的重视和恩宠。
康熙皇帝即位之初,顺治皇帝的皇后是来自科尔沁部的阿拉坦琪琪格,即后来的孝惠章皇后,其生母佟佳氏为顺治帝妃嫔。根据皇室惯例,阿拉坦琪琪格作为嫡母被尊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曰仁宪皇太后,居慈仁宫;尊生母庶妃佟佳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康熙皇帝继位两年后,生母佟佳氏病逝,康熙皇帝就把嫡母阿拉坦琪琪格当作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孝顺着,让她感受到了富贵荣华,也享受着康熙的尊敬。
康熙十九年,嫡母阿拉坦琪琪格(仁宪皇太后)四十大寿,康熙为了让皇太后高兴,康熙皇帝破例不理政事,率众臣及太子胤礽欢聚一堂,给仁宪皇太后庆生。康熙竟然不顾帝王的尊严,在所有人面前直接跳起了满洲的传统祝寿舞蹈“蟒式舞”给皇太后祝寿。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仁宪皇太后病倒,康熙皇帝也已经六十四岁了。在宫外的康熙连夜奔波几十里路赶回皇宫,自己也病倒了,不顾头眩足肿,来到仁宪皇太后宫中,跪在床边,捧着仁宪皇太后的手说:“母后,臣在此!”(《清史稿》),闻之无不感动。仁宪皇太后被这一声惊醒,张开眼睛看着康熙,却说不出话来。直至十二月初六,皇太后薨世,享年77岁,是有清一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后。康熙为了祭奠皇太后,直接割掉自己的发辫。要知道康熙生母去世时,康熙也未能如此,可见康熙对的皇太后的亲情有多么深。
孝庄皇后,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孝庄皇后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妻,时年十三岁。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 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关系。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时年十三虚岁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吴克善伴送至后金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年(1634),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婚后,布木布泰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 天聪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清太宗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字布木布泰,系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女,孝端文皇后侄女儿,顺治皇帝生母,康熙皇帝祖母。生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薨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 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帝主政,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1625年(天命十年),布木布泰只有13岁,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9年后,布木布泰26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可谓是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极。皇太极猝死,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视神器。皇太极长子豪格,皇太极兄代善,弟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均紧张地四处活动,不惜兵戎相见。 在这关键时刻,孝庄凭着自己的宠贵地位和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尤其是关键人物多尔衮和代善。清初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兵饷不足。孝庄经常将后宫省下的钱物拿出来赈济兵民。她这种节省宫中开支赈济灾民的做法,一直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康熙8岁丧父,10岁丧母,幼年由孝庄抚养成长,又赖孝庄辅政。孝庄不过多出面参政,然而康熙处理国家大事,必先征求她的同意而后决。康熙十一年,孝庄有病去赤城洗温泉,《清圣祖实录》中详细记载了一路之上,康熙对祖母扶前围后,体贴入微。 在外期间,京师来报,康熙皇二子、4岁的承佑得急病死,康熙强忍悲痛不让孝庄知道。75岁的孝庄病重,从当时记录康熙言行的《康熙起居注》和《清圣祖实录》中,可以看到康熙这一段时间对祖母孝敬之心,真可谓千古罕见。孝庄75岁崩于慈宁宫,留遗诏,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纵观孝庄文皇后一生,康熙有赞语可作为略评:“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赞宣内政,诞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顾复劬劳,受无疆休,大一统业。 暨朕践祚在冲龄,仰荷我圣祖母训诲恩勤,以至成立”,“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孝庄一生为开创清朝鼎盛之局面,呕心沥血,费尽心血,实属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如果用“国母”一词赋予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则此劳号非孝庄文皇后莫属。为孝庄文皇后朝服像立轴绢本设色纵155.5厘米横116.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孝庄文皇后,姓博玺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 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被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聘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改元,五宫并建,被册封为永福宫庄妃。顺治元年尊为圣母太后,在清初顺治、康熙两朝曾参与政事多年。图中孝庄文皇后身着华丽的服装,坐在宝座上,庄重威严。面部吸收西洋画技法,立体感较强,凤椅及地毯尚无采用焦点透视。笔法精工,设色富丽,是一幅肖像画佳作。
清朝的孝庄太后,其真实的容貌是怎样的?
本文2023-10-29 14:29: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5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