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姓氏的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1收藏

苏姓氏的来源?,第1张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源流一

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据家谱记载,苏姓人的远祖颛顼生子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官名火正,又称祝融。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子6人,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再后来,昆吾氏的子孙中又有人别封于苏(今河南温县一带),其子孙也以封地为姓,姓苏,成为当今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

源流二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源流三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源流四

回族苏姓起源:苏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回族苏姓大多取自回族名首音。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再有,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回族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波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下来,其后裔均姓苏。”(《中国回族大辞典》)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其后均以苏为姓。回族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回族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

麻烦问一下,您知道这是哪吗?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地名为姓,称为苏氏。

2、来自外族的改姓。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北方汉人中开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

加入苏姓群体中的外族主要有: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的苏姓人,金国女真族的苏姓人。清朝时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为汉族苏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苏址汉族。

扩展资料:

苏氏受姓后至周朝周武王时,出现苏忿生。他是西周开国功臣之一,得到周公旦的称赞,因此被封于黄河流域一带,家居其封地,从此黄河以南及河南省黄河以北有了苏氏。

春秋时,苏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战国时,苏氏族人外迁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阳,并涌现出纵横家苏秦一族。

汉初,苏氏始徙于秦,自此,苏氏由黄河河南以北迁入陕西。汉武帝时,苏建于元朔二年以校尉跟随卫青击匈奴有功,卒后,葬于陕西武功大犹乡,从此,苏建成为苏氏武功派始祖。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

—苏姓

大诗人苏东坡的苏。

苏姓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的中华姓氏,其起源主要是己姓和外族的改姓,因周时武王封颛顼高阳氏后裔忿生于苏国,后人追尊苏忿生为得姓始祖,望出武功郡,亦有河内郡,扶风郡等。

苏姓最初发源于河南,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苏姓大举南迁,宋元明时期,苏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

苏姓的名人有战国纵横家苏秦,西汉大臣苏武,北宋词人苏轼,苏洵,苏辙,数学家苏步青等。

苏姓家乘谱牒

山西祈州苏氏族谱不分卷苏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常州苏氏族谱十八卷,常州苏氏族谱不分卷,江阴澄江苏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常熟琴川苏氏支谱四卷。

浙江象山昌国苏氏宗谱二卷,遂昌苏氏宗谱,馑县馑竹庄苏氏宗谱三卷。

安徽苏氏族谱四十八卷,休宁新安苏氏族谱十五卷,休宁新安苏氏族谱四卷,休宁新安苏氏重修族谱十卷附三卷。

福建同安苏氏族谱不分卷,晋江湖子苏氏族谱不分卷,安溪清溪珍田苏氏族谱一卷,、安溪清溪湖山恒产张苍苏氏谱不分卷。

江西波阳苏氏出修总扑三卷图书馆二卷。

河南太康苏氏家乘二卷,许昌苏氏家乘一卷,许昌苏氏家乘二卷,鄢陵苏氏家乘三卷,鄢陵苏氏家乘六卷。

湖北武昌苏氏宗谱卷。

湖南浏阳苏氏武功修族谱三十一卷首二卷末一卷,苏氏次修宗谱卷。

广东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十卷附三卷,番禺苏氏房谱不分卷,南海苏氏族谱十卷。

四川眉山苏氏族谱一卷。

苏炳添是苏东坡第29代孙,用族谱确认身份不靠谱。

一、苏炳添是苏东坡公第29世孙苏炳添是苏东坡公第29世孙,苏刘义公的第21世孙,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九日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古一村,中国男子短跑选手、暨南大学体育系副教授,暨南大学2013级经济系国际贸易硕士。二、用族谱确认身份不靠谱中国的族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说到:“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近年来,各地的藏书楼都在搜集“老谱”,把其与正史、方志等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地位相等。但“老谱”的真实性,专家们的看法是:小心为上。家族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先祖留下的族谱,也是不靠谱的。

有些史学家则认为,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族谱断裂、残缺,许多缺失的部分都是靠后人的臆想来填补的。

自唐代覆灭后,经过五代十国的连年战争和社会动乱,流传下来的家谱几乎全部遗失,以至于到了宋朝,古谱已经很难再找到了,很多世家都断了联系,失去了传承。

现存的历代族谱,多为明、清两代所修。在我国明、清两代,还有一种“谱匠”,专门为人编撰族谱,事先准备好的不具姓氏的普通族谱作为“道具”,每次有人要求修改族谱,只要填写姓氏,就算是完成了,这样的族谱当然是不可信的。

这样的族谱,几乎一模一样,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都是“谱匠”的手笔,不知情的人,甚至把它当成了传家宝。由于历史原因,近代之前的宗谱都不太可信。

得姓始祖:昆吾。

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

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

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

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源流一  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

据家谱记载,苏姓人的远祖颛顼生子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

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官名火正,又称祝融。

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子6人,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

再后来,昆吾氏的子孙中又有人别封于苏(今河南温县一带),其子孙也以封地为姓,姓苏,成为当今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

源流二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

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源流三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

② 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③ 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④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⑤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源流四   苏姓起源:苏姓为“ 十三姓”之一。

苏姓大多取自 名首音。

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

’“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

(《中国 姓氏来源》)再有,据“宁夏 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 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波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下来,其后裔均姓苏。”(《中国 大辞典》)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

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

其后均以苏为姓。

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

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 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

上面所说 , 温苏本是夏代昆吾氏之子为兄弟 , 分别封在太行山以南和太行北上的东部 , 当温国被灭时温姓诞生 , 但苏姓还没有诞生。被封在太行上北上东部地区的昆吾之子的部落 , 因以紫苏草为图腾 , 也称他们为有苏氏族。有苏氏族商代时官至冀州侯,冀州辖温地,冀州城在温北,即今博爱县的内都村,有苏氏便以温为故里了。商代末代君王纣辛,因抢掠冀州侯之女妲己,引起有苏氏投周伐纣,冀州侯苏护(后人称呼)和其子苏全忠、苏全孝等皆战死。当周朝建立时,因有苏氏有功,武王赐封苏忿生以家乡十二邑建苏国,官授司寇(负责刑法牢狱)之职,苏国都城在温城。苏忿生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苏姓第一人,此前商代冀州侯为有苏氏。在 《 史记 - 商本纪 》 中,记载的妲己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姓氏,说明她是颛顼的后裔。如果按照小说 《 封神演义 》 上讲,妲己是冀州侯的女儿,冀州侯也应姓己,应名叫己护。但是, 《 封神演义 》 小说上称她姓苏,称其父为苏护、子为苏全忠、苏全孝,这是后人的称呼,他们本是姓己的有苏氏族人。周初史料中记载出现司寇苏忿生时,才能明确地说苏氏诞生了,所以苏忿生为苏姓第一人。根据温县的传说,苏忿生应是己护的后代,传说是己氏满门在反纣战争中战死之后,剩下唯一的一个少年名己全仁,被武王保护起来,他在气忿中生存,而易名为苏忿生。所以苏忿生应是苏氏的始祖。苏忿生家居苏国都城温城,温县便是苏姓的发源地,今温县苏国故城与苏氏故里的清风岭上,还有苏氏历代埋葬在夏庄的祖墓地,据 《 温县志 》 载,夏庄处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有商大将军苏全孝之墓葬志。苏国的灭亡上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陈述。苏姓人外迁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楚国已经有了大夫苏从,战国时期各国大多有了苏氏,著名的是洛阳的苏秦家族,是我国历史上纵横家的代表。汉代的苏建、苏武已经到了陕西,北宋的苏洵、苏轼已经到了四川,南宋苏颂已经到了福建等地。苏氏祖根温县(苏国之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能力训练# 导语苏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一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5%左右。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百家姓》:苏姓。欢迎阅读参考!

  姓氏源流

 苏(Sū苏)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诗经·小雅》记载了苏公与暴公的史实,“苏公作是诗以绝之”。《世本》云:“暴辛公作埙,苏成公作篪(chi,持)。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篪是一种乐器,“管乐十孔,长尺一寸,吹孔有觜(嘴),如酸枣。”

 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礼乐制度发生了动摇,周天子的神圣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平王东迁洛邑,苏国与周都仅一河之隔,苏国成为王畿之地,其相互间的矛盾也大大加剧了。

 苏国与列国间的矛盾,首先来自于郑国。郑国是西周时期最后被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郑国的始君姬友,是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区的关中,“犬戎之乱”后,郑武公协助周平王东迁,并在王畿重建郑国。郑国受封的地方,原来也有一些小国,郑先后灭掉郐、虢等8个小国,在中原拥有一席之地,成为在中原有一定影响的强国。郑国势力的扩大,无形影响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郑交恶,并互以太子为质。平王病逝,在郑为质的太子孤因哀伤过度,不幸身亡,其子嗣位,是为桓王。桓王对郑国称霸,心有余悸,在朝中对郑不恭,引起郑国朝臣的不满,他们力主挑战王权,以观其行。这一天,郑国大将祭足率领郑国军队白玉门津渡过黄河,以向苏国借粮遭到拒绝为由,强行收割苏国已成熟的小麦,并运回郑国。其后,又到王城附近公然强抢周王宗室的稻禾。可见,在诸侯称霸的时代,苏国作为周王的亲信国,但却受到伤害。周天子并令卫、陈、蔡等国组成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庄公分头击退,周天子的神圣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到了后来,周桓王与郑国发生了田地之争,周天子在郑国取得了邬、刘、芜、邗的土田,而将属于苏国的十二邑的部分田地无偿送给了郑国。苏国在这场大国争霸的游戏中不仅没有讨回麦子被强抢的公道,反而又在天子的懦弱中丧失了赖以生活的土地,苏国与周天子的密切关系,宣告结束。

 到了周惠王时期,苏国卷入了周王宗室间的宫廷纷争之中。在周庄王时受宠的王桃生下了王子子(秃贵),由(艹为)国担任子颓的老师。到惠王继承王位后,他强取芜国的菜园子用以畜养野兽,边伯的房子因邻近王宫也被占取。惠王还夺取了子禽、祝跪、詹父的田地,收回了膳夫石速的俸禄,这些利益受到侵害的王公大臣联合起来,奉立子(秃贵)为新君,以苏国为后盾,以武力征讨周惠王。战事并不顺利,五大夫败逃到苏国都城温,苏国国君协助子颓逃往卫国。后来,卫国与南燕国的军队攻打周都成周,到了冬天,正式立子颓为周天子。第二年的春天,郑国国君调解王室纠纷,没有成功。周惠王便流亡到郑国。这年的冬天,王子颓在成周设享礼招待五位大夫,用的规格演奏所有的曲乐。郑君听到这件事后,对虢君说:“寡人听说:悲哀和高兴得不是时候,灾祸一定到来。现在王子颓观赏歌舞而不疲倦,这是以祸患为高兴。司寇杀人,国君为此而要减膳撤乐,何况敢以祸患而高兴呢?篡夺王位,祸患还有比这更大的吗?面临祸患而忘记忧愁,忧愁一定到来。何不让天子复位呢?”虢君说:“这也是我的愿望。”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郑、虢两国君主在弭地进行密谈。这年的夏天,两国的军队攻人王城,杀了王子颓和五位大夫,周惠王正式复位。

 周僖公十年(公元前650年),因子(秃贵)事件受到牵连的苏君,因怕周惠王的报复,而投奔了杂居中原的狄人,又和狄人处不来,狄人攻打并灭亡了苏国,周王室按兵不动,苏君逃亡到与苏国保持有姻亲关系,且关系密切的卫国。

 苏姓可早至夏代中期,苏姓的大发展则始自苏国灭亡。远徙他方的人们记住了“河内”和“司寇公”,并由此形成了最早的苏氏派系:“河内派系”。其后裔也远迁到河南的杞县、原阳、沁阳、南阳、洛阳、嵩县,或迁移至陕西的武功、扶风等地、以至迁移到更远的地方。

 早在西汉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的康居国,有小五王,其中苏(壑-土+韭)(xie,音谢)王居苏疑城。东汉时在今新疆南部的和田为于寅国,其相苏榆勒拥立广德为王,在于寅与莎车国的交战中起过重要作用。在北方的匈奴鲜卑族人,东汉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参与了东汉政权对诸胡叛军的讨伐,其中鲜卑大都护苏拔庞在这次讨伐中立功,被封为率众王并被赐金帛。在东汉时期朝鲜半岛的南部三韩中也有麻斯人苏马浞,被光武帝封为汉麻斯邑君使,属辽东郡以东的乐浪郡。东汉灵帝时,在辽东有苏侯延,众千余部落,自称峭王而与汉军对阵。苏侯延所在乌桓各部平时与汉关系甚好,由于东汉末年中原内乱,长期为汉戍边的乌桓人,也就拥兵为王了。

 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代北复姓跋略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行汉化,单姓苏氏。

 在唐代,属于突厥突骑施别种者,以苏禄为“可汗”,结众二十余万,遂雄居西域。唐开元年间,与唐朝来往,苏禄受封为左羽林军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进封为特勒遣侍御史,册立为“忠顺可汗”,并与金河公主合婚。玄宗时,在丹凤楼专设御宴款待苏禄使臣,两者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友好关系。属于东胡支系的奚也居于北方,唐太宗时与唐朝建立了朝贡关系,其“大酋”苏支,因战高丽有功,整个部族内附,专置饶乐都督府,苏支因此也受到较好的待遇。唐朝西域的龟兹国主苏伐勃殃,于唐高祖时遣使来朝,勃殃死后,其子苏伐垒继位后又于唐太宗时遣使献马,被赐以玺书,抚慰甚厚,由此开创了数十年间的友好联系。在南方属于西南蛮的清远国王苏唐磨在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与诸多小族纷纷内附,被唐朝中央政府例授为将军,中郎果毅等职官。在唐朝西域有“大勃律”,唐开元(公元714—741年)年间,遣使来朝。唐朝正式册封其君“苏弗舍利支离泥”为王,又将其继任者“苏麟陀逸之”为王。后因吐蕃势力较大,而与中原疏远,唐朝大将高仙芝受命远征,平定后置归仁军,并授其新君苏失利之为右威卫将军,赐紫袍黄金带。

 在宋代,位于今湖南新化、安化的梅山蛮,其首领苏方,峒主苏甘所部与诸蛮互有争战。后在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被章悖率宋朝官兵以武力平定。留居新化一带者,成为汉族,并成为当地大姓。南逃湘南者,成为瑶族,有的并远徙两广,云南及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在云南黎县黎州诸蛮有雨林蛮,其头领苏吠在宋太祖时被授为怀化将军,说明苏氏蛮族虽与宋朝有矛盾,但仍保持有较为友好的关系。

 清代的满族人中,以“苏”字为首的名字较多。

  人口分布苏姓人口的主要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人,在全县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自辽宁。金山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山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大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大田、老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人。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玉环、苍南、平阳、泰顺等地均有苏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安溪湖头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广东

 潮汕地区分布有苏姓宗亲20余万,在顺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许多已迁居海外。在普宁、海丰、潮州、怀集、罗定、顺德、南雄、东莞等地均有苏氏宗亲联谊组织。广州、南海、佛山、阳江等地也有苏氏分布。

 海南

 苏氏宗亲,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广西

 藤县、梧州、岑溪、容县、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苏氏宗亲多是明、清时从闽、粤两省迁来。贺县、灵川、乾江、南宁、宁明、桂平、陆川等地也有苏氏。

 云南

 昆明、苍山、石屏、嵩明也有苏氏分布。

 四川和重庆

 苏姓分布较为广泛,如双流、苍溪、巴县、内江、江津、永川、三台、自贡、成都、江油、蓬溪、合江、泸州、乐山、长寿、宗庆、广安、南川、丰都、南充、铜梁、犍为、黔江、隆昌、璧山、双流、奉节等等。仁寿的洪峰、彰加、青岗、分水等乡镇都有苏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县、平江、长沙、湘阴、宁乡、桃江、浏阳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湖北

 红安、京山有苏氏分布。

 江西

 德安、崇义、永新有苏姓分布。

 安徽

 萧县周围的苏、鲁、豫、皖地区,也有苏姓分布,他们多是唐末苏检的后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区,也有苏姓分布,其与浙江、江苏的苏氏分布较为接近,分属眉山派和铜山派。

 河南

 苏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余个县、市都有与苏相关的地名,如苏村、苏庄、苏营、苏阁、苏桥、岗苏、苏王、苏楼、苏木、苏所、苏堤、苏班枣、苏秦村等,它们是古今苏氏族人生活轨迹的反映。太康的苏姓分布在城郊、九岗庙等乡镇。

 商丘全县有328个姓氏中有苏姓。

 鹿邑的苏姓分布在苏湾、苏庄、葡萄架等村。

 林县的城关镇等也有苏姓分布,全县的苏姓人口为3367人。

 长葛全县206个姓中有苏姓,主要分布在苏楼、苏庄、苏菜园、东魏庄村等地。

 洛宁、新安均有苏姓。孟津的苏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汤阴全县231个姓氏中,苏姓共777人,其中北大街的苏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个姓氏中有苏姓,也有苏庄。扶沟的279个姓氏中有苏姓,汴寨村等有苏姓分布。

 光山槐店乡苏上湾村、朱湾村也有苏姓分布。陕县的前史村、苏村等有苏姓。淅川的180余个姓氏中有苏姓。

 鄢陵的231个姓氏中有苏姓。

 虞城的328个姓氏中有苏姓,并有回族苏姓。商水281个姓氏中有苏姓,分布在邓城乡白蛇岗等村。

 西华249个姓氏中有苏姓。

 新县的272个姓氏中有苏姓。浚县的337个姓氏中有苏姓,人口在一千至一万人之间。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苏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镇苏堕等村也有苏姓。西平的302个姓氏中有苏姓。安阳县的辛店乡东招贤村也有苏姓居住。延津的265个姓氏中有苏姓。长垣的东赵堤、邱村等也有苏姓分布。巩义、新乡、辉县、郾城、镇平、南召、信阳、孟州、荥阳、民权、睢县、潢川、获嘉等地,也有苏姓分布。

 陕西

 扶风是苏孝慈、苏蕙的故乡,在该县苏坊村、西苏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高陵、延安、武功、华县、吴旗等也有苏姓分布。

 宁夏

 在吴忠县、西吉县有回族苏姓。隆德县有汉族苏姓分布。

 甘肃

 在靖远县,正宁县宫河镇,庄浪县阳川乡、卧龙乡苏家山村,静宁县古城乡、曹务乡等地有大量苏姓分布。

 山西

 陵川、洪洞、襄汾、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苏山村、南郭村、杏林、苏庄等均有苏姓分布。

 山东

 淄博、莱阳、济阳、烟台、宁津、寿光、蓬莱、济宁、章丘等地有苏姓分布。

 河北

 青龙的小马七彩乡青河沿等地有苏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岭、郭隆庄等都有苏姓分布。清河县共有苏姓3178人,分布于全县的19个乡镇,涉及的村庄有申花庄、西垒桥、后苏、白沟驿、侯召村、大琉璃村、何庄等。宁晋有苏家庄,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正定苏姓历史悠久,现存苏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关村、固营村、店上村等地。藁城、保定、高阳、晋县、满城、唐山、故城也有苏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苏姓。

 内蒙的托克托有苏姓。

 辽宁锦州、新民、海城、锦县、沈阳、辽阳、兴城、金县、朝阳有苏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苏姓居住。

 苏氏在台湾的分布据1978年台湾官方统计资料,其各县市共有1694个姓,苏姓列第23位,人口总计达1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县、台北

 县、台北市、台南县、高雄市。在乡镇、区级,依数量分别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云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区等。

 郡望堂号1、郡望

 武功郡:战国时秦孝公置武功县,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四十里、渭河北岸。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

 蓝田县: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蓝田县,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盛产美玉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河内郡:春秋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武陟西南)。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洛阳郡:东魏置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

 2、堂号

 芦山堂:北宋的时候,苏芦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水运气象台,集观测天体、演示图象与自动报时于体,比欧洲人发明的时钟表早了600年,被誉为中国时钟的祖师。苏姓以“芦山”为堂号。

 此外,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风堂”、“蓝田堂”、“洛阳堂”、“白玉堂”、“路阳堂”、“嵋山堂”等堂号。

  苏姓宗祠通用对联

 〖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苏望族;

 五凤功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对联

 上联典出北宋散文家苏洵(1006-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以文章名于世。其散文语方流畅,笔力雄健,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下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公元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利诱,欲命名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始可释放。他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行节不屈。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至始元六年(前81),方获释回朝,官至典属国。死后,宣帝(年号五凤)命画其像于麒麟阁,以彰其节操。

 五教传诵;

 片言息争。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隋代武功人苏威,字无畏,由高熲(jiǒng音炯)推荐,历官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宰相),与高熲共掌朝政。他以廉洁谨慎著称,又多次就轻赋、节俭等事进谏,都被文帝采纳。炀帝时继任宰相,后因高熲被杀及直言进谏而免官。曾著《五教》,全民传颂。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道德。下联典出北齐武强人苏琼,字珍之,历官刑狱参军、南清河太守,境内清明。有忆普明因兄弟争田而久决不下,他对兄弟二人说:“难得者是兄弟,易得者是田地。有什么可争的呢?”乙普兄弟深受感动,便不再争了。

 引锥剌股;

 仗节全忠。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东周洛阳人苏秦,字季子,从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出游数年,裘敝金尽,憔悴归家,父母不认他,嫂子不为他做饭,妻子连织布机都不下。于是发奋读书,瞌睡时便拿锥子刺大腿,终于学成。后入齐国从事反间活动,又联络六国合纵抗秦,身佩六国相印。《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下联典指西汉杜陵人苏武,字子卿,天汉初年任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对他多方威胁利诱,又把他迁往北海边牧羊,坚持十九年而不屈服。始元年间,汉与匈奴和好,才被遣送回朝,官典属国。节,谓符节,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

 若兰织锦;

 小妹工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女诗人苏蕙,字若兰,丈夫窦滔任秦州刺史,因罪迁徙流沙,苏蕙织锦成《回文璇玑图诗》寄去,表达思念之情。唐代武则天曾作《璇玑图序》,说它“显现五彩,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字,纵横反复,都成诗句”。下联典指文学故事人物苏小妹,相传是苏洵的女儿、苏轼的妹妹。与秦少游新婚之夜,故意用诗词、对联考试秦少游,后在苏轼暗中帮助下,秦少游才得完成。

 眉山三杰;

 沧浪一亭。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眉山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苏洵字明允,嘉祐年间得欧阳修推荐,以文章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义安县主簿。文章语言晓畅,笔力雄健,有《嘉祐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时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又因作诗“诽谤朝廷”贬至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文章汪洋瓷肆,明白畅达;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又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迭宕;能画竹,还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嘉祐年间进士,历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宰相)。著有《栾城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下联典指北宋诗人苏舜钦,字子美,绵州盐泉人,迁居开封。景祐年间进士,曾任大理评事,庆历年间由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当时,他岳父杜衍为宰相,对政事有所整饬,反对派便通过诬陷苏舜钦而打击杜衍,于是,苏舜钦因小事被除名,退居苏州沧浪亭。诗风豪健,为欧阳修所重;又工书法、擅长散文,有《苏学士文集》。

 〖苏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苏曼殊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近代学者苏曼殊(1884-1918)自题联,现悬于浙江舟山普陀寺。苏曼殊,字子谷,广东中山人,生于日本,父中国人,母日本人。有《苏曼殊全集》。

 汉室忠臣第;

 宋朝学士家。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武著迁秋源苦竹;

 功传万代念芦山。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新竹县东镇苏氏公祠“武功堂”联。联首嵌“武功”堂名。联语典指西汉时,杜陵人苏建以校尉跟从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定居武功,成为望族,故称武功堂。苏建后人苏益随王朝、王审知于唐末入闽,为福建“芦山堂”苏氏始祖。清乾隆、嘉庆年间,从汀州府永定县苦竹入台湾的苏氏,多定居于新竹,建武功堂。对联写出了苏氏先祖自陕西武功迁福建的足迹,表达了台湾新竹寻根问祖的思想感情。

 襟怀谈定天无二;

 气象光昌月是元。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典指东汉平陵人苏章,字孺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官冀州刺史,当时有老朋友任清河太守,贪山赃枉法,苏章到清河去查处他,他没宴招待,热情叙旧,并高兴地说:“人人都有一个天,只有我有两个天。”苏章说:“今日我和老朋友饮酒,是私谊;明日冀刺史办案,是公法。”果然依法处理了他,一州肃然。

 唐宋八家三席占;

 指挥六国一身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苏氏占了三人。下联典出战国虹纵横家苏秦(?-公元前284),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人。字季子。他曾与赵奉阳君(李兑)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退还部分侵地。赵封他为武安君。

 北海牧羊不屈志;

 南天放鹤超然情。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北宋文学家苏轼典故。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三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下联典出北宋六个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和李鹰并称为苏门六君子。其中前四人,在《宋史黄庭坚传》中谓“天下称为四学士”。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北宋文学家苏轼(1036-1101)自题联。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欧阳修一起参加诗新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青山有约常当户;

 秋水为神不染尘。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无数云山供点笔;

 且将墨竹换新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北客几人谪南粤;

 东坡到处有西湖。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惠州市西湖苏(轼)公祠联。

 〖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倚靠君山,双龙应侍;

 聚回沙水,百凤和鸣。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

 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

 金莲绚彩,辉学士之文。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宋代进士苏舜钦,字子美,范仲淹荐其才,召试集贤校理。好为古文诗歌,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酒酣落笔,争为人所传。有《苏学士集》。

 才名列大家,父子媲美;

 文章雄百代,乔子流芳。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眉山“三苏”。

苏姓氏的来源?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