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解释
客家的解释
[Hakka]
指在西晋末年和北宋末年从 黄河 流域 迁徙 到南方,现在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 台湾 等省区的汉人 详细解释 相传 西晋 末 永嘉 年间, 黄河 流域的一部分 汉 人因战乱南徙渡 江 ,至 唐 末以及 南宋 末又大批过 江 南下至 赣 闽 以及 粤 东、 粤 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 汉 人的 自称 。以 粤 东 梅县 、 兴宁 、 大埔 、 五华 、 惠阳 等地最为集中。尚有部分分布 广西 、 四川 、 湖南 、 台湾 、 海南岛 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 南洋 一带。语言保留了较多的汉语古音,称“客家话”。 章炳麟 《新方言·岭外三州语》 :“ 广东 惠 嘉应 二州,东得 潮 之 大阜 、 丰顺 ,其民自 晋 末逾岭,宅於 海滨 , 言语 敦古,与土著不相能, 广州 人谓之客家。”
词语分解
客的解释 客 è 外来的(人),与“主” 相对 :客人。宾客。会客。不速之客。 客气 。客卿。 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的(人):旅客。客居。客籍。客死。 服务行业的服务 对象 :顾客。乘客。客流量。 指奔走各地从事 某种 活动的 家的解释 家 ā 共同 生活 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家庭 。家眷。家长(僴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 家风 。 家训 。家规。 家喻户晓 。如数家珍。 家庭 所在 的地方: 回家 。 老家 。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对人称自己的
拼音 kè jīa
客音 hāk gā / kāk gā
英语 Hakka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部分地区,分布约120馀县。
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
1270年代南宋灭亡后又迁至赣、闽、粤等地。
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
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
山歌别具风格。
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於进取。
近代,太平天国之乱失败后,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有的转徙台湾、香港,或侨居南洋一带。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
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 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
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种:
(1)北方南迁 发展演变而来;
(2)北方南迁 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3)南方土著融合北方南迁 发展演变而来。
在一般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 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1根源
客家人之根在汉族。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
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
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
“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
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
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象中州的河南话。
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2迁徙原因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
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
总概各种迁移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A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
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
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B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
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 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
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
这些对北方逃难的 看来,可谓“世外桃源[font color=black][/font]”,而纷纷定居于江南、岭南地区。
C与介入障碍有关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从河洛、中原迁至江南、岭南地区,就交通条件,虽极为困难,但也不是无路可走。
从秦代起,就有驿道; 从隋代起,就有运河水道,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 从宋代起,就有“塘铺”等。
东南道路以大运河为主干,把关中、淮南、东南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今赣、闽等地。
入岭南道路有4:一由荆襄道路南下湖南,经湘水、灵渠、桂江、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 一由湖南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长江、赣江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粤东。
道路的畅通为历代客家先民南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封建 的拓垦,如康熙23年的“迁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四川”等,也为客家人的再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D与个人心理、生理有关的因素,即“已因”。
迁移者是具有特质的人,而不是迁出地的平均人,体现为富有冒险精神、不满现状等等,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
如把身体矮小者称为“末朝人”的实质。
3.迁移过程与路线。
北方 南迁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始于秦,也有人认为始于汉或三国、或东晋、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迁移有“二次说”、“三次说”、“五次说”、“六次说”、“九次说”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说迁移,莫衷一是。
一般认为客家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5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
A两晋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影响,北方汉民大量南迁。
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沿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藩镇割据等战争影响,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
C两宋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宋末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后,为躲避元朝的追捕诛连,形成空前的大迁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特点,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区居民的特征。
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
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嘉应各地。
主要原因是嘉应各地位于岭南东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较多的低洼丘陵地区可供开垦,加上在抗元过程中一度变为废墟,即响应“文陆号召从军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尽八九,井邑皆空”。
故客家人从他邑迁来重新组合。
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迁入嘉应一带,从而使嘉应成为客家腹地,成为客家的聚居中心,拥有“客都”的地位。
总之,这一时期的迁徙是在第二期基础上由赣南、闽西迁至粤东、粤北地区。
D明末清初
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
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
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
“复界”时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时迁往四川、广西、云南等地。
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这一期的迁徙路线是:主要由第二、三期旧居,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从闽西、粤北、粤东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而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E同治年间
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迁徙。
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
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
这一时期主要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的迁徙,而是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认为南宋以前的迁徙是客家先民的迁徙,南宋以后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
客家的迁徙不是象水波一样,一波接着一波,也不象射箭一样,一步到位,也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而是无组织的非常焕散的迁移。
4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清代中叶以后。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分化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初具规模。
到明代中期,已经人数众多,成为一大社会势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识更为增强,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很是积极、主动。
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⑴客方言的形成。
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标志。
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
⑵相当的人口规模。
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载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无所谓民族、民系。
对客家人口的历史估量,难以用统计数字表示,但可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治数量作分析。
以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所列纯客县为依据,按明代的行政区划为界限,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江西的南安府、赣州府,福建的汀州府、漳州府,广东的潮州府、连平州、韶州府、南雄府。
这八府州以前是地广人稀的山区(潮汕沿海地区除外),县治少。
到宋之后,县治逐渐加多,明代增加的县数达12个。
添设县治,无疑是要加强统治,但必须以居民聚落众多、生产开发已达到很高水平为基础。
在这些县治设置之前,这里必然已经有很多人居住。
即在南宋时期,聚居于闽粤赣边区的北方 经过数百年与原住居民的融合演化后,已站稳脚跟,并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⑶共同的地理环境。
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为多山密林地区,交通闭塞,交往困难,十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a小盆地农耕经济,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b小盆地造成的风俗习惯。
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闭性的地理条件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原有的方言、习俗在与原住居民融合后得以保持下来。
⑷共同性的社会行动。
这是客家人争取自身利益的表现,是群体意识浓厚的反映,也是客家人成为一个独立民系的重要依据。
赣闽粤客家居住区联成一片,彼此的经济往来频繁,被压迫者进行的反抗斗争相互呼应。
相对应的封建王朝实施统治时也将这片地区当作一个特定政治单位来处理。
经济来源方面如南宋时期赣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农田等。
政治斗争方面如南宋时范汝为、陈三枪领导的农民起义往复进出于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赣诸州领导的抗元斗争等。
5客家形成地域与过程
目前的主要看法有:鄱阳湖平原;赣南:石城;汀州:宁化县石壁村;梅州:梅县;赣闽粤边区。
(1)客家基地、大本营:赣闽粤边区;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锚地:赣州;
(4)客家驿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客家腹地:以梅州为中心的十几个县;
(7)世界客都:梅州。
6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区最广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
在中国国内有客家聚居的地区,共19个省区,265个县市,其中纯客或基本纯客县市41个,总人数约5500万。
另香港约125万,澳门约10万,台湾约460万国外遍布五大洲六大洋,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500万。
观澜版画村是典型的客家排屋形式的村庄,也是深圳十大客家村落之一。天气好的时候这里往往能出到不少大片~作为一个商业化不是特别严重的村落,这里的游客相对也不多。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田园风光。
既然是版画村,所以这个村庄基本上大部分的建筑都租借给艺术家们进行绘画创作了。在这里除了可以欣赏到各种名家的绘画,还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甚至可以自己动手画画简单的油画或者做些陶土工艺。 这里大部分的客家民居都经过重新整修过的,虽然看起来好像古色古香,但是和实际上真正传承下来的民居还是略新了些~但是大部分的游客还是不care这点的,只要好看就行。 地址: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街道牛湖社区 门票:详情咨询景区 开放时间:全天 周边公交信息: 版画村 - 公交站 265米 途经公交车: m285路 版画基地 - 公交站 410米 途经公交车: 312路 m285路 m288路 版画基地 - 公交站 435米 途经公交车: 312路 m285路 m288路 菠萝岭路口 - 公交站 606米 途经公交车: m258路 m288路 m289路 m338路
很多人应该都是听说过“客家人”这个称呼的,但其实,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并没有客家人,换句话说,客家并非指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客家人其实是一个汉族民系,用简单的少数民族的概念并不能概括客家人的概念。而客家人的分布又是非常的广泛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个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客家人的人数也是众多,很多人也都很好奇,为什么会有客家人这个群体出现客家这个称呼的含义很显然,是说他们原本并不是这里的人,只是后来到这里定居了,因此是“客”,那客家人的祖先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如今遍布世界,他们最初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什么有很多客家人的家谱当中记载他们来自江西
1客家人简介
客家(英文:Hakka,客家语白话字:Hak-kâ或Khak-kâ,客家语拼音:Hag1-ga2或Kag1-ga2)。
客家是汉族民系之一,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客家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汀江、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发展成了赣州、汀州(今分属龙岩和三明)、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等客家主要聚居地。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8000万客家人,约5000万人分布在广东(2500万)、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湖南、浙江、台湾(500万)、香港、澳门等19个省的180多个市县,约1500万人散居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印尼、大马、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牙买加、荷兰、缅甸、法国、毛里求斯、南非、留尼旺等,其中印尼、沙巴州、英国、牙买加、毛里求斯、留尼汪、塔希提岛等华人社区以客家人为主。客家语成为苏里南法定语言。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至2017年,设有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
2客家人的起源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客家人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客家人是正宗的汉族人,也即客家人自称的“老汉人”。汉民族最早的起源地在黄河流域的渭河平原一带,属于炎黄子孙后裔,黄帝之后有大禹,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夏商两代的人都称自己为“有夏”、“华夏”,华夏族便是最早的汉族主体。
后又历经千余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秦二世而亡。汉朝建立之后,华夏族的称谓被汉族取代,汉族称谓从此流传天下。随着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战争的影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开始南迁。最初的汉人从山西、陕西南下,经过河南南阳,进入湖北襄阳后,沿着汉水进入今天安徽、江苏一带,也有少部分迁移到了江西、湖南等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北方连年战乱,人口又开始南迁。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在江南起义,黄巢20多万大军直指长安。唐王朝此时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在润州刺史、镇海州节度使高骈的手上,唐僖宗命令高骈率领7万精锐阻截黄巢,高骈非但不听圣旨,反而起兵谋反,割据江淮。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僖宗派大将秦彦降服了高骈。高骈虽然被灭,但江淮各地的军阀趁机起兵作乱,杨行密、朱温、孙儒等人长期在江淮之地割据厮杀,来回反复践踏。最后,朱温击败其他势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这一场大混战,史书上称之为“唐末江淮大混战”。
唐末江淮大混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从秦汉以来迁居到江淮等地的汉人继续被迫南迁。从渭河平原迁来的汉人,在江淮之地繁衍生息数百年,人口兴旺。安史之乱时,人口的大量南迁,主要迁在河南、江淮一地。安史之乱后,尤其是唐末江淮大混战之后,迁居在江淮之地的大量汉人继续南迁,进入江西避难。
3为何客家人家谱上记载起源于江西如此一来,作为距离江淮最近的江西省,成为了承接大量人口涌入的地区。当时江西节度使危全讽管理江西,由于防守严密,兵灾和战火很少波及江西。古籍《谭全播传》记载:“危在任七年,人物殷盛。”
唐朝末年,江西的袁州、汀州两地突然之间人口暴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汀州人陈本起兵造反,陈本的兵马大多是江西本地的土人,但是战争打到第三年时,陈本的人马越打越多,而且这些人都是来自两淮之地的汉人。在《资治通鉴》中多次有“淮汉入汀”、“掳淮汉为前驱”等记载。可见,当时大量汉人的涌入是客观存在的。
据北宋《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等记载的人口数来看,唐朝末年,赣南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明嘉靖年间的《赣州府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赣州的户数是120985户,淳熙年间(1174—1189)赣州户数增加到193339户。在汀州,崇宁年间(1102年)汀州的移民户数达到了172432户,庆元年间的汀州户数是达到了218570户。在虔州,崇宁年间人口从172432人,迅速暴增到272400人,短短一年时间之内人口暴增了10万人。
北宋中期之后,赣南之地聚集的人口达到100多万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区。由于赣南之地不产盐,百万人口逐渐向南方的两广、福建一带迁移,当时地处蛮荒的两广和福建也渐渐有了汉人迁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嘉枯七年(1062)二月辛巳说:“江西则虔州,地连广南,而福建之汀州亦与虔接。盐既弗善,汀故不产盐,二州民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每岁秋冬,田事既毕,往往数十百为拿,持甲兵旗鼓,往来虔、汀、漳、湖、循、海、惠、广八州之地。所至劫人谷帛,掠人妇女,与巡捕吏卒斗格,至杀伤吏卒,则起为盗,依阻险要,捕不能得,或赦其罪招之,岁月浸霪滋多。”
《资治通鉴》这段话,证明了大量汉人从赣南迁到两广一带掳掠钱财和盐巴,最后甚至结成一个团体对抗官府的事实。南宋之后,随着战火蔓延,汉人继续从赣南迁出。《梅州图经》记载:“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汀、赣侨寓者是谁当然就是唐末迁移到江西的汉人,因为从南宋时起这些人就被称之为“侨寓者”,所以人们都通俗地称呼他们为“客家人”。
这就是客家人的祖辈为何大多来自江西的缘故,翻开客家人的家谱追溯到唐末时期,大多数客家人的先祖均来自汀州、赣州等地,再往前推则是江淮之地和河南,这符合客家人迁移的路线,也符合历史事实。
经过对南方客家人姓氏及家谱的研究,发现南方的揭、曾、赖、廖、刘、蔡、钟、练、卢、谭、黎、罗为主的客家人姓氏家谱,都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最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从南方客家姓氏的族谱来看,其迁移路线和祖辈溯源符合客家人迁移路线图,符合唐末江淮大混战和安史之乱后人口南迁的规律。
由此可见,唐末江淮大混战后,迁居到江淮、河南等地的客家人纷纷进入江西,江西人口在短时间内暴增至百万,从唐末在宋末的数百年之间,客家人在江西繁衍生息,并有人因为盐、土地等不足向两广、福建一带迁移。南宋末年之后,大量客家人继续迁移南下,进入到当时还是蛮荒的两广、福建等地。
由于客家人是迁入者,因此被两广和福建一地的人称之为“侨寓者”,也就是后来通俗话说的客家人。当然,客家人从南宋迁移两广和福建等地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历经了近千年的历史。乾隆中期后,大量客家人进入两广。清末时,土客矛盾激化,因为土地、水源、婚姻等爆发大规模土客械斗,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一般来说,客家人的迁移历史,历经了西晋、唐末、南宋、清初、清末五次大迁徙。五次大迁徙,客家人一路南下,并经过近千年的繁衍,这才形成了今天客家人的分布格局。
截止目前,客家人总数约为8000万人,海外约有15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两广、江西、福建、香港、澳门等地,海外的客家人在越南、新加坡、美国等地。在历史上,客家人出过很多豪杰英才,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这就是客家人的来源,这就是客家人家谱记载祖辈来自江西的原因。
客家人是中国人!用标准语言解释就是:客家,作为汉族中一个重要民系,是东晋以来汉族南迁后逐渐出现于我囯南方的。客家,在汉语的客家话和粤语方言中读作“客家话”。既是自称,又是他的名字。“客户”一词的本义是与当地土著人对称,后来成为自称。
(客家风格建筑。成都洛带)
根据大量资料显示,客家人的祖先曾经生活在中国中原地区,由于社会变迁和战争,出现了五次大规模的南迁过程。
第一次是东晋初年到隋唐。在这数百年间,混乱的根源是司马忠称帝后,丑女贾南凤杀死摄政王杨军,废皇太子,造成了司马家八王之乱,互相讨伐。
更错的时候,把少数民族的武装引入战争,于是中国陷入了国内大乱的历史悲剧,大量汉人被屠杀,于是晋朝整体南迁,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中原汉人。这就是所谓的“南渡”。
具体来说,中原地区有6个县(太原、上党、乐平、西河、雁门、新兴,辖44个县,约今山西、陕西)。
泗州(河南、河内、河东、宫鸿、京赵胤等。(
州(分颍川、汝南、益阳、陈郡、乔军、郭培等六县二国,辖94县,约今河南省)
以上统计时间是东汉末年。
(5)战争的狂野场面)
在这次南迁之前,人们南迁最远的地方是江西中部。
到达赣中的客家人当然是最早的客家人祖先。虽然连续五次迁徙,但客家人的根都在这里,赣中等地自然是客家人南迁的地方之一。
唐朝末年,江西的袁州、汀州两地突然之间人口暴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汀州人陈本起兵造反,陈本的兵马大多是江西本地的土人,但是战争打到第三年时,陈本的人马越打越多,而且这些人都是来自两淮之地的汉人。在《资治通鉴》中多次有“淮汉入汀”、“掳淮汉为前驱”等记载。可见,当时大量汉人的涌入是客观存在的。
据北宋《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等记载的人口数来看,唐朝末年,赣南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明嘉靖年间的《赣州府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赣州的户数是120985户,淳熙年间(1174—1189)赣州户数增加到 193339户。在汀州,崇宁年间(1102年)汀州的移民户数达到了172432户,庆元年间的汀州户数是达到了218570户。在虔州,崇宁年间人口从172432人,迅速暴增到272400人,短短一年时间之内人口暴增了10万人。
大漠之风/董树芳
一个人的行走于我来说是释放压力和焦虑的最好方式。
周日心情烦闷,午餐也没什么胃口,百无聊赖之际突然想去深圳版画村走走。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车,下车不到二十米右转,便是版画村灰白色调的大门,因为疫情,需要办理预约手续,科技带给人的最大益处就是快捷方便。
虽然只是一道门之隔,门内门外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走近那些静默于蓝天白云之下的老房子,仿佛有一种恍如隔世的亲切感从时光深处缓缓走来,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恋旧的情结,因为往事未必如烟,那些被世俗生活压抑下去的情愫,总会在不经意间被再一次激活。就像此时,看到那些老房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那些同样喜欢老房子的朋友们。
观澜版画村,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也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版画家、美术理论家陈烟桥的故乡。
版画村的前身名叫大水田村,包含两个自然村,牛湖新围场(又称龙门围)与大树田村。
两村所处均是风景秀美之地,依山傍水的建筑群采取的是客家传统的排屋形制,古屋、宗祠、水塘、古井、碉楼一应俱全。客家排屋虽然没有徽派建筑的高端大气,但其精致简约的风格,与江南小镇的婉约之美可以说是水乳交融。
这里的建筑没有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即便是著名的陈氏宗祠也只不过比其他建筑多了一些精美的雕刻和彩画而已,这反而让古村落多了一份不与他人争短长的世外桃源的韵味儿。
一个人走在青石铺就的古巷里,如同是在岁月的光影里游弋一般,那些写满沧桑的客家小屋曾经发生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可这一刻,它们只是静静地伫立于风中,宛如一位冷眼看红尘的世外高人,那种遗世独立的风姿给人一种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神圣之感。
也许是因为疫情的缘故吧,很多版画工作室没有开门,让本来就静默的小巷又多了些许的清冷。偶尔会遇见三三两两穿着汉服拍照的女子,刹那间,会让人产生一种“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恍惚感。
下午两点多的阳光还是有点儿毒,所以,走过两条小巷就想找个阴凉处先乘凉休息一下。
碰巧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古香古色的玲珑小亭,走过去,发现一位穿着汉服的女子正巧站了起来。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不需要刻意去寻找,偶尔的擦肩,也会遇见一种相见恨晚的缘分,很欣赏这位网名叫忆恋青春的姊妹,生活虽然苍老了容颜,却无法泯灭那颗热爱生命的心,忙碌一周之余,穿上汉服带上道具,拍几段喜欢的抖音,可以愉悦当下的芳心,也可以祭奠一下逝去的青春。
借着她的道具,我也装模作样地扮了一次风情万种的江南女子,那一刻,我的心至真至纯,多日来的烦恼都在一颦一笑之间随风而逝。
一庭芳园深幽处,别有洞天入画来。观澜版画村那些造型迥异的园门让有点儿单调的排屋多了一份儿灵动和韵律。鹤影园的月门,厅堂后的瓶门,最让人动心的还是祥云门那一片光影带来的穿越感。
就这样随心所欲地闲逛着,突然发现了一个陶艺体验工坊,屋檐上方四个白色的大字“画里有话”与走廊墙面上那些趣味横生的陶艺小品遥相呼应,让艺术的高雅和生活的情趣相得益彰。屋后的炮楼在蓝天白云和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美。
在两个自然村的中间是一片充满原生态韵味儿的花海,虽然已经过了盛花期,但园子里依旧是一片生机盎然。园艺工人们顶着烈日在辛勤地劳作,那些用古旧草绳编结的各种人物造型和小草房可以说是栩栩如生,远处是蓝天白云的辽阔与壮丽,近处是田园风光的恬静和柔美,老房子好像在为游客诉说着岁月的辉煌,花草树木向行人传递着生活的美好,那一刻你会发现,所有的烦心事原来都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叩问,你是在关注当下吗?
深圳观澜版画村,一个可以让你在游走中找回自己的客家小镇,那些老房子会告诉你:历史是历史学家从他自己的视角写成的,体验才是人生智慧唯一的来源。闲暇时去观澜版画村走走吧,去了定然后让你脑洞大开。
我们常见的写法是:
新故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位,或者新故显妣某母某氏讳某某孺人位。
在客家人中间,用的排位是可以一分为三的,比较接近正确的礼制。写法为:神主正面写,新故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位,或者新故显妣某母某氏讳某某孺人位。然后神主后面写“生于某年某月某日,卒于某年某月某日”。这种写法看似正确,但是也是一种不完全的写法。
真确的写法为:
神主正面写:显考某府某君神主,左下角落款:孝子某某奉祀
神主的第二层写:新故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位,或者新故显妣某母某氏讳某某孺人位。两侧落生于某年某月某日,卒于某年某月某日。
这才是正确的写法。现在客家人中流传的写法虽然保留的很好,但是其不完善处,如此明显。可见我们的传统到底是损失了多少。
客家的解释
本文2023-10-29 13:57: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