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姓氏“杜”的来源
1、源于祁姓
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
2、源于芈姓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亦称堵敖、庄敖。
芈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读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读作dù(ㄉㄨˋ)亦可。
3、源于鲜卑族
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时期有鲜卑拓拔部独孤浑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4、源于姬姓
出自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者杜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杜氏是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人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另外一种传说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时期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
5、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
-杜姓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商末周初周文王、武王之臣单公,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2003年初,陕西省眉县扬家村土崖半坡上一带,新考古发掘出以洞式窖藏方式的二十七件铭文青铜器,经权威级专家鉴定,是为西周时期周厉王和周宣王年代的青铜器皿。
青铜器上的铭文,首次大规模地记载了这位制造青铜器的西周人(单佐)的自己历史,共记载了自己家族八代的历史,包括他自己的历史:他先为西周的林业官员,然后成为武官,与俨允打过仗,受到周王赏识等等。这种记载,在以往的西周青铜器中从来没有过。这些撼世国宝还首次把周朝世系记得最详细,有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夷、厉、和当朝天子宣王,是记载西周世系最多的青铜器,以前发现的西周“墙盘”都没有记得这么清楚。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说,经过鉴定,“单氏家族”的渊源得以破解。
一直到春秋时期,单氏一族都是周王朝最主要的贵族之一,单氏和刘氏都是东周王朝最主要的支柱之一。但“单氏家族”起源于什么时候,又分封在哪里,上千年来,一直是个历史之谜,仅靠传说历史成为史籍《元和姓纂》、《路史》、《通志·氏族略》等史料的记载。以前,杨家村一带也出过一些重要的青铜器皿,上面也有记载“单氏家族”的事迹。专家据此判断,“单氏家族”的封地就在杨家村,即为西周初期的单邑。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书的注释,史学界一直都认为单氏的起源是周成王的幼子臻。但现在可以证明,这一传统说法是错误的。从这次发现的青铜盘上的铭文来看,“单氏家族”的第一代单公是周文王、周武王时的大臣。
根据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新出土的这二十七件青铜器的具体使用者和所有者,是周王朝贵族单佐,是“单氏家族”的第八代。在一只青铜盘上,还记载了周王对单佐的封赏。
既然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在这里扎根,那他们的家族墓地及庄园又在哪里呢?截至目前,“单氏家族”的墓地及庄园还是一个谜。有待进一步依实考证。
这二十七件重量级青铜国宝所引发的很多谜团,至今还无法破解。
比如,“天子九鼎”说受到挑战:在上古时代,鼎不仅是实用器,而且还是重要的礼器,用鼎有严格规定。鼎与簋作为重要的礼器,有一套完整用鼎制度。据历史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而奇怪的是,这次出土的二十七件青铜国宝中,仅鼎就有十二件,其中有十件的形制花纹都一样。有的学者提出,十个鼎在当时摆出去,可能性不大,它们有没有可能是分开用的,比如说是五个一套呢。据典籍《周礼》的规范,鼎一般都与簋搭配使用,可是这次却没有发现簋,这到底是有所讲究呢,还是没有被发现?对于未发掘到簋,有专家说是历史上的盗墓所为。但如果是盗墓所为,那么又何解其只盗簋而不盗鼎呢?
但不管怎样,它们对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书认为:这批青铜器的新出土,会对耗费了数亿元项目款获得的所谓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中“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带来巨大无比的麻烦,另人怀疑所谓“专家们”的治学态度、手段和目的。
2、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周成王给小儿子臻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路史》、《通志·氏族略》等史料记载,上古周朝时,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今河南孟津),为甸内侯,因氏焉。其的子孙后代便以封地为氏,世代相传姓单至今。
单氏一族于周襄公、周穆公、周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氏。
按:此即第一个渊源所“冲击”的单氏渊源,有待进一步考证。
3、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中有复姓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入中原后一并改为汉姓单字“单”为氏。
二、得姓始祖:
单公、姬臻。
姬臻。周成王少子,很得周成王宠信,但由于长幼有序,故其兄钊被立为太子,为加强王权统治,封臻为卿,赏赐单邑,为畿内侯,即京城附近之侯国,用以拱卫京师。其后有以国为氏者,一说其裔单襄公之后方有单姓,因襄公为春秋时人,年代较远,似难令人信服,但因姬臻首封于单,故后世单姓大多尊其为单姓得姓始祖。
三、各支始祖:
单 安:宋元之际自湖州暗无天日安县迁山阴梅山之单港。
资料有待补充。
四、迁徙分布:
单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一百八十二位。
在古代,单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
浙江省永康单氏之源,据《永康姓氏志·单氏》和方山脚《单氏宗谱》记载,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有工部尚书单琰发族于云南,至五世祖文林郎单宗化,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进士,任金华正堂(县令),任满,约于宋政和年间卜居永康丛桂坊。至十七世祖单辅靖任建康学录,不久转任判官,生单昂、单昱、单昴。单昴由明经任宁安通判,居何州。单昂任婺州医官,单昱则于元末卜居永康城北三十里的方山南麓,为方山单氏之祖。
单昂之后,廿八世祖单育又因大水为患,卜居城南长水,为水碓头单氏之祖。永康单氏祖居地丛桂坊,属古丽镇。在“县西北四十步”,始祖为单宗化,约在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与子单昴卜居永康县城丛桂坊。
永康单氏聚居地方山脚,属清溪镇,始祖为单昱,约于元至正末年(公元1365~1368年)从县城丛桂坊迁居方山之阳(方山脚)。永康上水碓属古丽镇,始祖为单昴后裔单育,约在清雍正末年(公元1731~1735年)从县城丛桂坊迁至。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朝的三川郡为河南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南安郡:南朝梁天监(公元502~519年)中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2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源出自周成王之三子,曰名孝镛氏字单,封单叔为南安郡王,“南安郡”取南疆长治久安之意,单叔之后以字号赐封地为姓,后代遂成为单氏。
仁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友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诒堂:资料有待补充。
刘墉的夫人为单氏高清朝格格。她的性格倔强、任性、嫉妒、坦率,有着不乱、顾全大局的贤惠智慧。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市庞各庄(今高密)。
从他的曾祖父刘必显到刘墉,进士7人,举人24人,知府及以上的亲属数不胜数。刘墉30多岁的时候参加考试,排名第一。
刘墉是清代乃至古代罕见的长寿人,共活了85年左右。当时,刘墉是朝廷的重要大臣。在他死后,他被授予了一个谥号。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印举人的身份参加中考和堂考,是二等功课中的二等生。
他被授予翰林学院的监护权,在《三官》任编辑,不久晋升讲师,这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起点。历史上刘墉有老婆,不光是正房,还有妃子房。关于刘墉老婆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刘墉有老婆。根据刘墉的家谱,刘墉至少娶了个老婆,这个老婆就叫单氏高。
但关于刘墉的妻子,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据清代文人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写道:“诸城(指刘墉)有一张妻子黄氏,嘉兴人”,也就是说,刘墉有一个老婆叫黄氏。目前尚不清楚单氏高和黄氏是刘墉的妻子。
求姓氏“杜”的来源
本文2023-09-22 06:21: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