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应该放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族谱应该放在哪里?,第1张

如今家谱应放在家的书房和客房,有阁楼和祠堂更好;古代一般放在房梁上。

古代普通家庭能拥有一套族谱,应该是家中最值钱的书籍,也是最神圣的。因为没有书房存放,但又怕老鼠咬以及防潮。一般家庭都会把族谱吊在家中的房梁上。

一是显示神圣,二是老鼠以及水火不易接触,而导致族谱损坏。所以以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是把族谱用油纸包好,悬吊在家里的房梁上。平时也是不会轻易打开。

族谱的地位:

在以前,族谱是一件非常神圣的物品,一般不会与若伊书籍一同摆放。这是因为族谱在很多人眼里,平时一般是不拿出来示人的,古代,女人平时是不能触碰族谱的。

如果有家庭里的女人包括媳妇想看族谱,是绝对不能自己触碰到族谱的,一般会让家庭里的男人净手焚香之后才能打开族谱,女人只能在旁边观看,不能用手接触。所以有钱家庭即使有书房,也会特别把族谱疏勒好,一般人不能随便拿到。

过年的时候,有族谱的家庭,会在大年三十把族谱拿下来,净手后把族谱放在神龛上面,进行供拜。顺便检查族谱的状态。正月初十五过后,再次次族谱悬吊在房梁上。

1梁思顺  (1893~1966)

  诗词研究专家

  梁启超长女。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馆馆员。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她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育,爱好诗词和音乐。梁启超在世的时候,思顺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并尽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深受梁启超的喜爱。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她曾担任梁启超的日语翻译。梁启超逝世后,她精心保存了父亲的许多信件,后来成为《梁启超年谱长编》的重要素材。

  她操守高洁,在1938年丈夫周希哲去世后,她独自抚养4个孩子,虽然生活十分困难,但她却坚决不肯为日本人做事;抗战胜利以后,她又拒当“国大”代表,并向解放区捐赠衣物。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会。

  新中国成立后,已过花甲之年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编有《艺蘅馆词选》,此书1908年初版,后多次再版,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2梁思永(1904-11-13~1954-04-02)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广东新会人。早年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先后负责发掘黑龙江昂昂溪细石器文化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候家庄西北冈殷王陵、高楼庄后冈小屯、龙山与仰韶三叠层、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等,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著作已汇编成《梁思永考古论文集》。

3梁思忠(1907~1932):

  梁思忠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又到了美国,先后在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20世纪30年代初毕业回国,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入伍后,由于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他很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可惜此后不久,年仅25岁的他却因患腹膜炎服错了药、贻误了治疗时机而去世。他还是梁启超的第三个孩子。

4梁思庄(1908~1986)

著名的图书馆学家,1925年,遵照父亲梁启超的嘱咐,梁思庄被大姐梁思顺带到加拿大读书,先是在渥太华中学学习,中学毕业后考入麦基尔大学攻读文学。1930年,她获得了麦基尔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次年,她又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学习,并获得图书馆学士学位。1931年学成归国后,她立即投身于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从事西文编目工作。1936年,梁思庄重返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任西文编目组长、主任。1943年—1946年,她在因战争而南迁的成都燕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1946年,燕京大学迁回北京后,她继续担任图书馆西文编目组组长,后任图书馆副主任。1952年,原燕京大学院系调整后,梁思庄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她精通英、法、德、俄等语言,对各种西文工具书和书刊资料十分熟悉;她擅长西文图书的分类编目,被公认为我国图书馆西文编目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她奠定了燕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西文图书编目的基础,并且在目录学领域有独创;她一生致力于图书馆西文编目、参考咨询和教学工作,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工作了整整50年。1980年,已届古稀之年的梁思庄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并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赴菲律宾参加了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1981年4月,积劳成疾的梁思庄患上了脑栓塞。此后,她因病卧床5载,于1986年5月20日去世。

5梁思达(1912~ )

  著名的经济学家 ,梁启超四子。

  1935年,梁思达从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随即考上该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于1937年取得硕士学位。他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抗战期间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1949年调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后改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后在调研处任统计科科长,兼做内部资料的编辑工作。他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并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他1972年退休,退休后一直住在北京。

6梁思懿(1914~1988)

社会活动家,出生于北京,是梁启超的第三女,

  1933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准备三年后进入协和医学院学医。后来,为了参加革命,她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自1935年下半年开始投身于学生运动。她思想活跃,积极进步,曾任中国***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是燕大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

  她1936年加入中国***,1937年参加了平津流亡学生集训班,南下进行抗日请愿,后来被派往上海,在基督教女青年会劳工部从事女工工作。

  1941年,她同丈夫一起到了美国,在美国学习美国历史, 后在芝加哥、纽约社会学院任教 。

  1949年,在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后,她立即离美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山东白求恩医学院教师、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后调至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她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5年2月调往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20多年来,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足迹遍及五大洲,是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

  1988年病逝于北京。梁思懿是中国***党员,对人热情诚恳、平易近人,关心年轻干部成长,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和品德。

7梁思宁

生于上海,是梁启超的第四女。早年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37年日军轰炸南开,她被迫失学。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梁思宁投奔了新四军,在新四军123支队司令部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建国初期,陈毅元帅曾对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毅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1948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梁思宁被开除党籍,自此蒙冤35载,一直到1983年才恢复党籍。离休后,梁思宁一直住在济南某部队干休所内。卒于2001年。

8梁思礼

中科院院士、导弹控制专家

  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礼出生于北京,是梁启超的第五子。1941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并随三姐思懿赴美留学,在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修无线电,后又学了自动控制。在普渡大学期间,他仅用两年的时间就修完3年的课程,并于1945年取得了该校的学士学位。随后,他又获得了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硕士(1947年)和博士学位(1949年)。1949年10月1日回国后,他被安排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并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12年科学远景规划”起草工作,负责起草我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则。1956年,他调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系统研究室主任。此后,他先后领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他是我国自行设计并于1964年实验成功的第一枚地—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并在以后改进的型号中领导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系统;他参加了1966年10月27日在我国领土上进行的震惊世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他还是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液体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研制工作的负责人;在他的主持下,我国首次把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以此进行全弹自动化测试;他还参加了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的飞行试验。

  梁思礼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10月获“何梁何利奖”,1997年9月荣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此外,他还曾获“何梁何利基金奖”,担任过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梁启超51岁得子梁思礼。思礼长得酷似父亲,被亲昵地称为“老白鼻”。梁启超生前曾许了个愿,60岁后不再从事社会活动,要专心致志地教育孩子,可惜他56岁便撒手人寰。梁思礼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

9梁思成

可以查阅家谱,查自己是谁的后代。

要想知道自己是谁的后代可以查阅家谱,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从中就可以快速了解到自己是哪个古代大神的后代,以及家族的一些历史人物信息。但以前的家谱数量不多,而且基本是保存在家族少数德高望重的长辈手中。

通常村里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人专门负责修谱,然后分发到每个家族手里。所以可以向父辈询问,找到自己祖辈的所在地,打电话到当地村委,一般都能找到自家族的家谱。这会是一个最高效的方法。

家谱基本含义介绍: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通过互联网查找

这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互联网上有很多热心谱牒事业、续谱的人,他们手里有很多资料,如果包括有您家的资料那您就非常幸运了,如果找不到,那您就要自己亲自去寻找。

在祖籍寻找家谱

在祖籍寻找到的家谱是您家的可能性50%以上,家谱一般分房、分支,房中有房、房中有支,支中也有房、支中也有支。比如范仲淹近亲的五服十六房,范仲淹的后代就占了四房,分别是监簿房、忠宣房、右丞房、侍郎房。如果您能肯定自己是范仲淹的后代,那就要找到自己是哪一房的,然后再往下属于哪一支哪一房。例如笔者属于范文正公忠宣房沈阳支老五房(也叫奉天五房)之范承恩公支新五房_公后人。怎么样够复杂的吧,所以必须找到和自己谱序完全相同的家谱才有可能证明一切。

你知道你的祖先是谁吗?校易搜告诉你,不知道也没关系。

现在有很多人寻根问祖。有族谱的人找起来相对简单,但是没有族谱的人要寻根问祖怎么办?其实挺简单的。很多聪明的网友都为大家找出了相关的方法。下面小编也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兴趣的可以一起看看。现在是寻根问祖!

现在很多城里人手里都没有家谱。他们只听说他们的祖辈来自某个省、县、村。还有很多农村,家谱在“四旧”破的时候就毁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祖业,经常问家里的长辈。

除了战争之外,还有一个导致血统破裂、祖籍不明的原因:迁徙和人口流动。有明代洪洞、湖广填川、晋宋南迁、山东人闯关东等大移民,也有人口的自然流动。

我家是小姓,在几百个姓氏中排名第139。在老家,他有唯一的姓氏,早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本来有家谱,最后在文革中消失在一个村长手里。前几年村里的老人打算重修家谱,不算延续。没有家谱原著,很难。

首先是收集基本资料,抄录整理各家过年时供奉的家堂、牌位,请老人们一起整理宗族关系,从县志中找出最早迁居祖建村的记载,以及本村原名的事迹。梳理出一个家谱的基本轮廓。

然后将近几十年来所有活着的人进行统计总结,与历代先人一起编纂。对于部分家谱缺失的记载,将进行广泛的核实和补充,然后形成家谱初稿。

之后,审核通过家谱初稿,包括姓名、出生顺序、年龄等。在祖坟插图上加注,为活跃、著名、有事迹的先人立传。最后印刷发行。

族谱应该放在哪里?

如今家谱应放在家的书房和客房,有阁楼和祠堂更好;古代一般放在房梁上。古代普通家庭能拥有一套族谱,应该是家中最值钱的书籍,也是最神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