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沁阳市的旅游景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沁阳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沁阳市的旅游景点,第1张

沁阳市属于我国河南省焦作市,是河南省的县级市,目前由焦作市代管。沁阳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因故城处于沁水北部而得名。其区域总面积为6235平方公里,下辖有三个乡、六个镇、四个街道和三百二十九个行政村。如果你对沁阳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感兴趣,请继续往下阅读。

沁阳市的简单介绍

1、沁阳市,又名为怀州、河内、覃怀。是我国首批“千年古县”,被人们誉为“覃怀古郡,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

2、沁阳市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3、沁阳市的特产有怀菊花、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府闹汤驴肉。其中,怀菊花、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被称为“四大怀药”。

4、沁阳市的著名历史人物有东汉孝子丁兰、晚唐诗人李商隐、中国禅宗第四祖道信、北宋宰相卢多逊、元代政治家许衡,等等。

沁阳市的旅游景点

沁阳市的旅游景点有神农山、伏羲峰、紫金顶、白松岭、丹河峡谷、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沐涧寺、临川寺、悬谷寺、二仙庙,等等。以上便是对沁阳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这一问题的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帛[帛,读音作bái(ㄅㄞˊ),不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源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帛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列传》记载:“帛,姓也,宋帛产之后,见韩非子。”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帛产之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帛氏,史称帛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平王裔孙白公胜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记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

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楚武王。他的儿子楚文王熊赀于周庄王姬佗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郢,改国号为“楚”。

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太子熊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国,投奔伍子胥。楚平王的孙子楚惠王熊章在周敬王姬丐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即位后,楚国令尹子西又把熊胜招回国,担任巢大夫,赐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称为白公胜。

可子西并没有实际上将白邑赐给熊胜,只是一个空头衔号,因此后来在晋国伐郑国时,子西出兵援救郑国,熊胜因子西言而无信,便乘机发动政变,杀死了子西,囚禁了楚惠王,并着手改革楚国朝政以争取民心,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遂自杀身亡。

熊胜逝世后,其后裔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氏,史称白氏正宗;其后裔中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春秋时期的楚国,“白”与“帛”二字通义不分,可通假,因此该支白氏亦称帛氏、帛公氏、帛侯氏。

晋王朝建立后,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0~306年),白氏与帛氏后裔按嫡、庶分称,嫡支称白氏,庶支称帛氏。

第三个源源:源于芈姓,出自 春秋战国 时期楚国官职执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执帛,楚国官名,亦称孤卿,即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的别称。

执帛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朝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在史籍《明史·官职志》、《清史稿·官职志》等中皆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例如在《前汉书·曹参传》中记载:乃封曹参为执帛。

执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帛氏。

第四个源源:源于回鹘族,出自汉、 晋朝 时期西域古龟兹国王族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国学家梁启超曾分析过,魏、晋时期西域僧人所用中土名称,其姓氏不必是本姓,而跟他们的籍贯有关。

在南北朝梁史籍《高僧传》中,以天竺(今印度北部)佛图澄为西域人,《高僧传》中记载为“竺佛图澄”,又称:“竺佛图澄者,西域人也,本姓帛氏。”

据近代史学家、外交家冯承钧(公元1887~1946年)的考证,在西域来华的诸多译经僧人中,确有帛姓者,如帛延、帛尸梨蜜多罗。这二人在史籍《僧传》及《经录》中,皆仅称其为西域人,而不明其为何国人,实际上此二人皆为古龟兹国人,为龟兹国王族后裔。当时龟兹国君主即姓帛。

在史籍《魏书·西域传·龟兹国》中,称龟兹国“其王姓帛”。

据史籍《后汉书》记载,汉和帝刘肇永元三年(公元91年),著名的大汉西域长史班超率汉军大破月氏,降服了龟兹国,并废其国王尤利多,改立原国王的侍子(庶子)白霸为王,从此,龟兹国历代君主皆为白氏,汉史中亦记载为帛氏。

汉安帝刘祜延光三年(公元124年),班超之子班勇再次征服整个西域地区,其时龟兹国王为白英。

据史籍《晋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中期(公元280~289年,)龟兹国王为白山。而后来符坚属下的大将吕光所攻杀之龟兹国王称为白纯,这在史籍《魏书》中记载了“吕光杀白纯而立白震为龟兹国王”。

据史籍《隋书》、《北史》的记载,隋大叶中期(公元605~616年),龟兹国遣使入隋献贡,时龟兹国王名白苏尼咥王。

据史籍《前唐书》记载,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薨殁之龟兹国王为白莫苾;而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农历6月曾遣使进献狗、马的龟兹国王名为白孝节。

在史籍《高僧传》中所记载的帛尸梨蜜多罗,即为龟兹国王之子,他本当承继王位,但他自愿让与其弟。则此国王之子而冠以帛氏之西域人,皆为龟兹国人。

据史籍《出三藏记集》所收《首楞严后记》记载,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优婆塞支施仑诵习须赖经》、《首楞严》、《上金光首经》等,其翻译者即为帛延,为龟兹国王的世子。按此上朔,则曹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大乘方》等部中《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两卷及《小乘部》中《除灾患经》一卷的沙门白延,当亦为龟兹国人无疑。

在史籍《出三藏记集》中所收录的《阿维越致遮经》,是晋孝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农历10月14日沙门法护所译,其梵本乃法护于敦煌得自龟兹副使美子侯;又《出三藏记集·卷八》所收《正法华经·后记》中记载: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农历8月10日,法护在翻译《正法华经》时,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二人共同参校,帛元信盖亦为龟兹国来华之居士。

公元三世纪中叶以来,龟兹国佛僧中来华传译经典者,或为龟兹国中的显宦,自行赍负佛典至敦煌,而所授与者,不仅全为沙门,且有自龟兹国而来中原之居士,以襄助圣业者,是则龟兹国的佛教在公元三世纪中期已达隆盛之时。

在史籍《魏书·西域传·龟兹国》中称其王姓白,则来自龟兹国的白延、帛延以及帛元信等,皆为龟兹国王族之人无疑。如西晋永嘉中期(公元307~321年)来中原地区于建初寺传译密教经典的龟兹国沙门帛尸梨蜜多罗,据其传记所载,确为龟兹国王之子,则龟兹国的佛教在当时上流社会及王族之间颇具势力。

白延、帛延、帛元信、帛尸梨蜜多罗等王子身为龟兹国王族,以沙门居士身份陆续来中原地区传道,显然是发于龟兹国佛教徒传道热所引发的现象。

自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中期(公元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二百余年间,中国成为西域佛僧传教的舞台,当时汉人对于佛教全为被动接受的,直至公元三世纪中期,始有一朱士行成为汉人对于佛教的积极接受的先例。公元四世纪以后,释道安、慧远、法显等人继之而起。显然,佛教传入龟兹国的时间远比中国为早。

据史籍《开元录》记载,西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1~306年),与法立共译经典四部十两卷的僧人法炬,当法立殁后,又自译四十部五十卷经籍,一般经典皆未明记法炬的氏族出身,但在《出三藏·记集》卷九中则记载了“帛法炬亦是博学道士”之语。译经僧人法巨也姓帛,亦为与龟兹国有关系之人。

在晋惠帝时期,还有一名为帛远(字法祖)的僧人,亦记载为白远,他译有《大乘方》等部中的《菩萨逝经》一卷、《菩萨修行经》一卷、《严净佛土经》两卷、《大乘如来藏经》一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等集三昧经》一卷、《惟逮菩萨经》一卷、《如来兴显》一卷,《秘密部》中的《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檀特陀罗尼经》一卷,以及《阿含部》经典共十六部十八卷等经支。帛远为河内(今河南沁阳)儒者万氏之子,曾师事龟兹国僧人,因此其姓氏之“帛”显然与龟兹国有关联。

综其史书记载,古代龟兹国的王族,皆世袭白氏,晋朝以前白、帛二字通义,亦记载为帛氏。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隋朝 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 宋朝 、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 秦朝 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 唐朝 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 汉朝 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三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晋陵帛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外编六卷,末一卷现被收藏在 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 美国 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晋陵帛氏宗谱二十两卷,外篇六卷,末一卷,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仁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安徽帛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 清朝 末期香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八卷、第十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广东台山鹤仪帛公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峻德堂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贵州帛氏乐阳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三历史名人:

帛 意:(生卒年待考),寿春人(今安徽寿县)。著名东汉朝将领、渔浦侯。

两汉之际,有颍川许昌人(今河南许昌)李宪,在王莽篡汉期间为庐江(今安徽合肥)属令(都尉)。王莽末期,王州公等起兵十余万,攻掠郡县,王莽以李宪为偏将军,率领庐江驻军击溃了王州公。王莽败亡后,李宪据庐江郡自守,其时帛意为李宪亲军侍卫。

在汉更始帝刘玄元年(公元23年),李宪乘天下之乱自称淮南王。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年(公元27年),李宪又自立为天子,置公卿百官,占有九城,拥兵十余万。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秋,汉光武帝巡游寿春(今安徽寿县),劝李宪投降,李宪拒绝。汉光武帝遂派遣扬武将军马成等率军攻击李宪,并围困其守城舒县。

至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农历1月,马成率汉军攻克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李宪溃逃而走,其麾下原亲军军士帛意奋勇追斩李宪而降归汉军,李宪妻、子皆伏诛。

汉光武帝得信后大喜,特赐封帛意为汉渔浦侯。

帛 延:(生卒年待考),亦称白延,;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高僧、佛经翻译家。

据史籍《出三藏记集·首楞严·后记》记载,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著名佛教《优婆塞支施仑诵习须赖经》、《首楞严》、《上金光首经》等经著见世,其翻译者即为龟兹国王的来华世子帛延。

帛尸梨蜜多罗:(公元?~343年待考),汉名吉友;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高僧、佛经翻译家。

帛尸梨蜜多罗,时人称为“高座”。原为龟兹国太子,让其弟继承王位,思想作风类似于中国春秋时吴国让位给弟弟的太伯。

帛尸梨蜜多罗让位之后,接受了佛教信仰,出家为僧。他天资高朗,风神超迈,迅速掌握了佛法精髓。晋永嘉年间,来到中国,恰值中原大乱,辗转渡江南下,来到建康,住于建初寺。后来与王公大臣们交游,丞相王导见而奇之,称为“吾之徒也”,引为同类,帛尸梨蜜多罗由此出名。太尉庾亮、光禄大夫周□、太常谢琨、廷尉桓彝等一代名士,都与他情趣相投,交往密切。尚书令卞壶也和他友善。

帛尸梨蜜多罗与诸名公交往,举止言谈常因不同对象而变化,各得其宜。例如,有一次王导来访,帛尸梨蜜解带宽衣,斜躺着与王导说说笑笑,妙语连珠。这时人报卞壶也来相访,帛尸蜜梨连忙穿戴整齐,恭敬严肃地把卞壶迎进客厅,端坐相对。这种明显的差别,引起人们的好奇,问他是何缘故?答曰:“王公欣赏人的风雅洒脱,卞令则以严谨的作风待人,所以我以不同态度相待。”诸公得知其故,无不佩服帛尸蜜梨精神洒属,皆得其所。桓彝想为帛尸梨蜜作一颂赞,想了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词句。有人说:可用“卓朗”两字概括其为人。桓彝听了赞叹不绝,认为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合适的标题了。

大将军王敦当时正出镇在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听说朝中诸公皆器重帛尸梨蜜多罗,心中怀疑,以为恐怕诸人是被帛尸梨蜜多罗的虚名迷惑了。及至他回朝亲自见到帛尸梨蜜多罗,顿为其风致征服,不觉兴奋地迎上前去,向帛尸梨蜜表示虔诚的敬意。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掌管官员选拔,上任之前特意造访帛尸梨蜜,感慨地说:“若使太平之世,尽得选此贤才,真可使人心满意足了!”

元帝末年,王敦举兵叛乱,周□被害。于时王敦势焰熏天,周□的亲戚朋友无人敢临丧吊唁,帛尸梨蜜多罗独登门慰问遗孤,对坐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接着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变。最后挥涕收泪,神气自若。他的胆识、义气,使人感愧。

王导曾对帛尸梨蜜多罗说:“外国有君,一人而已。”帛尸梨蜜多罗答道:“若使我和常人一样,今天岂能在这里?”当时传为佳言。帛尸梨蜜多罗性格清高,不学汉语,与东晋公卿交往,要靠翻译。但他善于察言观色,颖悟非常。往往不待翻译,而已神领意得。大家无不赞叹他的天纵奇才。

他又擅长咒术,据说多有灵验。当时江南尚未传佛教咒法,他便主持译出《大孔雀王神咒》、《孔雀王杂神咒》各一卷。又援弟子觅历以“高声梵呗”(即用梵言高声唱赞颂佛、菩萨的短偈),传至后代。对于咒法和赞呗在江南的传播发展作出了贡献。

帛尸梨蜜多罗圆寂于东晋咸康年间(公元343年),终年八十余岁。朝野名公,都为之痛惜流涕。桓温便常对身边人说:“我小时候曾见过高座,便知他精神渊著,卓越出伦。”

王导之孙王珉曾拜高座为师,曾为之作序曰:“天授英伟,岂俟于华戎?自此以来,唯汉世有金日禅;然日禅之贤,尽于仁孝忠诚,德性纯至,非为明达足论。高座心造峰极,交俊以神,风领朗越,过之远矣。”

由此可见,帛尸梨蜜多罗在东晋公卿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帛尸梨蜜多罗生前曾在石子冈修头陀行,死后即葬于该地。后来有僧人在其地建寺,名为“高座寺”。

帛元信:(生卒年待考),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著名的佛教《阿维越致遮经》,是晋孝武帝司马炎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农历10月14日由沙门法护所译,其梵本乃法护于敦煌得自龟兹副使美子侯;据史籍《正法华经·后记》中记载: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农历8月10日,法护在翻译《正法华经》时,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二人共同参校,帛元信盖即为龟兹国来华之居士。

帛法炬:(生卒年待考),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据史籍《开元录》记载,西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1~306年),与法立共译经典四部十两卷的僧人法炬,当法立殁后,又自译四十部五十卷经籍,一般经典皆未明记法炬的氏族出身,但在《出三藏·记集》卷九中则记载了“帛法炬亦是博学道士”之语。译经僧人法巨也姓帛,亦为与龟兹国有关系之人。

帛 远:(生卒年待考),亦称白远,原姓万氏,字法祖;河内人(今河南沁阳)。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帛远译有《大乘方》部中的《菩萨逝经》一卷、《菩萨修行经》一卷、《严净佛土经》两卷、《大乘如来藏经》一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等集三昧经》一卷、《惟逮菩萨经》一卷、《如来兴显》一卷,《秘密部》中的《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檀特陀罗尼经》一卷,以及《阿含部》经典共十六部十八卷等经支。

帛远曾师事龟兹国僧人,因此改其姓氏为“帛”,显然与龟兹国帛氏高僧有关

一、河南沁阳历史名人

反佛斗士范缜

字子真(约公元450年——515年),南朝舞阳(今 河南泌阳县西北)人,著名的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等。

凌云诗才李商隐

凌云诗才李商隐:字义山(公元813年——858年), 唐代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唐代千余名诗人 中极富才华的一位,留下了600余首诗,均属佳品。

元代大学者许衡

公元1209年,出生在先后由金、元统治的怀庆河内(今河南沁阳市),是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和 政治家,和郭守敬一起修订完成了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

明代乐律家朱载育

大约明朝嘉靖十五年 (公元1536年),出生于明郑恭王府(今河南沁阳),是 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我国明代伟大的音乐理论家、教学 家和天文学家,被西方赞誉为“东方百科艺术全书式的人物”。

二、我市在台代表人士有:素有“一代循使”之称的沁阳籍台历史名人是

李拔(1713-1775年),字清翘,一作靖峤,号峨峰,四川省犍为县玉津人,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十九日。

李拔年轻时,家境艰难,只得一边劳动一边读书。忙碌了一天,两腿一身泥,晚上还要坚持自学。

经十年寒窗苦读,31岁那年,李拔乡试中举,从此开始他的宦海生涯。乾隆十三年(1748年),年仅35岁的青年才俊李拔到湖北长阳初任知县。

由于政绩斐然,很快就转任钟祥、江夏等地知县,积累了一定的基层为官经验。虽然已经出仕为官,但以举人身份出仕并非李拔所愿,他深知这样仕途不会走得太远,因此从没有放弃学业,而是做到为官就学两不误。

经两次的北上廷试,终于在乾隆十六年辛未科,高中进士,时年38岁。从此,揭开他入仕为官的新征程,并在湖北就地升任衡州、永川、岳阳、汉阳府同知,后擢升宜昌知府。

就在李拔欲在楚北大展身手之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清廷一纸飞书,将已在湖北牛刀小试的李拔,调福宁任知府。时福宁刚由州升府,百废待兴,摆在李拔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

这一年李拔46岁,已在湖北几个基层得到历练,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李拔到任之后,即批阅旧志,熟悉地情,亲临属县调研考察,经常深入基层一线。

很快就找出制约福宁发展的症结,并提出兴修水利,开展多种经营的主张。经他督促整修的有霞浦、福鼎、福安、宁德等4县的塘堰99处,桥涵6座。

他亲自参加霞浦长溪河三坝的修理,并撰写《请修长溪河源议》和《修理福宁郡西山三坝记》。整治后“既可以杀水之势,又可以收水之用”,能够“蓄泄有方,旱潦无忧”。

三、焦作市有那些历史名人

焦作市地处豫北怀川平原,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这片捏土于掌,道生澧泉的肥沃土地,地灵人杰,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怀川大地,山阳之土的富饶宝藏的养料,丰实文化知识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摇篮,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历史人物——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及诗人、文豪、画家等。他们在成就国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学艺术业绩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正文、为探索科学艺术和健身之道的奥秘呕心血,献生命而所不辞的精神,使我们倾心仰慕,世代相传,永世不忘。

卜 商(公元前507-?年) 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温县)人,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天命论的创始人,在治学上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观点。为孔子著作的传世人,他的《诗序》被后人视为不朽之作。

山 涛(205-283年)字巨源,河内怀(今武陟西小虹村)人,西晋大臣,学者,“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吏部尚书,其推荐人才的“山公启事”被后人赞许。著有文集,已佚,今有辑本。

向 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武陟西尚村)人,魏晋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擅长诗赋,“竹林七贤”之一。曾注释《庄子》。《思旧赋》颇有名,作品多散佚。

王弼(226-249)字畏嗣,魏山阳(焦作)人,“正始名士”之一,对《老子》、《易经》很有研究。提出了以“贵无”为主的玄学体系。其所注的《易经》、《老子》现所盛行。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氏家庭从司马懿(河南省温县人)始,祖孙三代,是我国三国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司马懿,出身士族。初为曹操主簿,多谋略,善权变。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重将。曹芸即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遗诏辅政,嘉平元年,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师、昭相继专权。后追为宣帝。

司马师,懿的长子。继其父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嘉平元年废魏帝曹芸,立曹髦。次年病死,其北司马昭继为大将军。后追为晕帝。

司马昭,懿的次子,继其兄司马师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并日谋代魏,魏帝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杀曹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发兵灭蜀汉,自称晋公,后为晋王。死后数月,其子炎代魏称帝,追昭为文帝。

司马炎,即晋武帝,晋朝的建立者,司马昭之子。咸熙二年继昭为相国、晋王,不久代魏称帝。咸宁六年灭吴,统一全国。在位时,规定按官品高低占田,并准许依官品荫庇亲属和占有佃客、衣食客,不纳赋税,加强了门阀制度。又大封宗室,种下其后皇室内讧的根源。生活荒*。死后不久,全国就重新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布衣王子"朱载堉(1536-1611),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数学家和天文历算家。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城王宫,是明代郑藩的一位世子,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

朱载堉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八岁就能吟诗。据清代康熙三十二年《河内县志》记载:"朱载堉儿时即悟先天法,稍长,学无师授、辄能累黍辨黄钟。"他年轻时就立志要"述家学,承父志",在他父亲和外舅祖何瑭的影响教育下,精心研究学问。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他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作《瑟谱》;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律历融通》一书问世;时隔三年,也就是公元1584年,他又完成了科学名著《律学新说》,第一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及计算方法,这是我国,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的创造,比西方人发明此律要早一百多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朱载堉不仅是十二平均率理论的提出者,也是这一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他根据十二平均率的理论反复研制、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发音准确的乐器--"弦准",这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现在他的十二平均率的理论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围绕十二平均率的计算问题,他还首创了用珠算开平方,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换算方法。在天文历法方面,他还精确地计算出了回归年的长度值,测定出了当时北京的地理纬度和地磁偏角,其精确程度和现在用科学仪器测算的基本相同。在舞蹈艺术方面,他不仅确定了较为完备的"舞学"的理论,而且还规定了有关舞蹈的内容,描绘出了较为详尽的舞图和舞谱。他一生著述很多,除上述和已收入他的名著《乐律全书》里的著作之外,主要的还有:《韵学新说》、《先天图正误》、《律吕正论》、《嘉量算经》、《圆方勾股图解》、《律吕质疑辨惑》等。国外科学家认为,朱载堉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式的伟大科学家。

四、河南有多少历史人物

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开天鼻祖”。

河南淮阳城的太昊陵,是中华子孙祭祀朝拜伏羲的圣地。 治水神工大禹 为治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了千古佳话。

他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 部落联盟首领,奴隶制社会第一个元朝--夏朝的开国君主。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

商朝创始人汤 一位政治上有远见,事业上有作为的国王, 能知人善任,人唯贤,他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 建立了商朝。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商丘虞城一带。

政治改革家子产 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 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哲学大师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叫李聃,春秋晚期楚国(今河南鹿 邑)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志行高洁的庄子 原名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今河南商 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我国道家学派的一个主要人物,后人称“老 庄哲学”。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早期代表。

军事家吴起 (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前期卫国左氏(今河南 濮阳)人,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著有《吴子兵法》。 功成身退的范蠡 字少伯,春秋时期宛(今河南南阳)人,任越国大夫,在 吴越争霸中为越国打败吴国立下了大功。

变法图强的商鞅 姓公孙,名鞅(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中期卫国(今 河南汲县)人,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在战国七雄 中独霸天下,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又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主要区域在河南省)人,著名 法学家,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 基础。

他的文学功底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人,领导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辅佑秦王统一中国的李斯 (公元前280年——前208年),楚国上蔡县(今 河南上蔡县)人,著名的政治家,辅佐秦王统一了中国。 历算学家张苍 (公元前256年——前152年),西汉阳武 (今河南原阳)人,是西汉初年历算学方面的突出代表, 为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字平子(公元78年——139年),东汉南阳西鄂 (今河南召县石桥镇)人。杰出的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测验风向的候风仪等,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医圣张仲景 名和,字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南阳郡涅阳(今 河南南阳)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英年早逝的才子贾谊 (约公元前200年——前168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汉字字典创造者许慎 字叔重(约公元58年——147年),东汉汝南召陵 万岁里(今河南郾城县东15公里许庄)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 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著有《说文解字》等。 古代才女蔡琰 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尉氏县西南蔡庄)人,是汉朝著名 学者蔡邕的独生女儿,所著五言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有名。

军事谋略家司马懿 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 的著名军事统帅,以谋略著称,是晋王朝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邓艾 字士载(公元197年——264年),义阳郡棘阳(今河南 新野东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协助司马氏东征西讨,屡建奇功。 汉史专家范晔 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 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后汉书》等。

狂狷而秀慧的阮籍 字嗣宗,东汉陈留郡(今河南尉氏) 人,著名诗人,被称为“竹林七贤”。 山水诗人谢灵运 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陈郡阳夏(今河 南太康)人,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志怪小说创始人干宝 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东晋时期 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志怪小说的创始人。 东晋帅星谢玄 字幼度(公元343年——388年),陈郡阳夏(今河 南太康)人,东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 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典范——淝水之战。

反佛斗士范缜 字子真(约公元450年——515年),南朝舞阳(今 河南泌阳县西北)人,著名的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等。 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 字仲伟(约公元480年——552年),南朝梁代颍川 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诗品》等。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翟让 东郡韦城(河南滑县东南)人,隋末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的创始人。 “开漳圣王”陈元光 河南固始县人,字廷炬,号龙湖。

他治 理漳洲42年,勤于吏冶,政绩显著,受到了 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爱戴,被尊为“开漳圣王”。 百代文宗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和散 文具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 千古佳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豪刘禹锡 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 祖籍洛阳,是唐代中期的优秀诗人,散文家和思 想家,留下了《陋室铭》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代名相姚崇 一代名相姚崇:原名元崇(公元649年——721。

大部分是,但不一定全是啊;总有些本地人,或者后来迁徙来的;

比如,我们家谱记载,我们始祖是从山西洪洞迁到河南的;

当时洪武永乐年间,明朝举行了五十次大迁徙,从山西迁民到河南山东;因为经过元末明初的大战,这些地方赤地千里无人烟;

但是我们老家村里也有异姓是清朝迁徙过来的;

沁阳市美食有怀府闹汤驴肉、咸驴肉、靳贤书烧饼、沁阳白丸、小车牛肉、甜麻糖等。

1、怀府闹汤驴肉:怀府闹汤驴肉是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的特产。怀府闹汤驴肉其汤鲜肉嫩、香味四溢,食后沁人心脾,回味悠长,实乃老少皆宜之佳品。闹汤驴肉为河南特色小吃,起源于河南沁阳城,相传至今有100多年历史。

2、咸驴肉:先把要煮的驴肉放在冷水里浸泡,每小时换一次水,直至水清肉白方放入煮锅,浸煮十分钟左右,再换水兑佐料再煮熟。煮熟后,肉汤呈乳白色,香而烂和,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老幼咸宜,堪称佳品。

3、靳贤书烧饼:焦作市区最有名的烧饼,靳贤书烧饼是以制作人的名字命名的。其烧饼具有制作精细、配料严格、合理、黄焦酥脆不变形、不发硬的特点。

4、沁阳白丸: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风味小吃。沁阳白丸也称漂白丸,最有名的白丸当属李家白丸。

5、小车牛肉:小车牛肉就是这里一道起源于明朝的特色小吃。据说因为当时的人们售卖时,会将加工好的牛肉捆绑在独轮小车上沿街叫卖,所以得名叫做“小车牛肉”,又因其形状是椭圆的一团,偶尔也称“坨子肉”。小车牛肉晶莹剔透,酥香诱人,为当地的特色小吃。

6、甜麻糖:甜口,早餐合适配牛奶豆浆。甜麻糖是食品,也是一种供飨用品,近似于糖果点心。

一、咸驴肉:营养丰富,老幼皆宜

  

“咸驴肉”是沁阳城内久负盛名的风味小吃之一,相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系城内西大街一名叫胡占鳌的屠户发明的,他所居住的那条胡同,因为居民多以杀驴为业,加工咸驴肉,后来更被人们称为“杀驴胡同”。 

二、甜麻糖:逢年过节、定亲结婚必不可少

甜麻糖,又名喜麻糖、糖稀麻糖,是在古怀庆府地区流传上千年的传统节日食品。据《沁阳市志》记载:相传三国时,魏武帝曹操率兵北征高干,途径河内郡野王县(今沁阳市)西万镇时曾食用过甜麻糖,并对此倍加赞赏。

三、绿豆凉粉:晶莹剔透,清热败火

  怀府道口绿豆凉粉,清朝时即盛行于怀庆府,因产地为太行山南麓怀府道口村而得名。道口绿豆凉粉系用绿豆磨熬后制成,外观粉绿金黄,据说全国各地的凉粉中,唯有道口绿豆凉粉呈粉绿色。道口绿豆凉粉营养价值较高,具有清热、调理脾胃、提精养神的功效,古时,皇家贵族出游怀庆府,都要点吃道口绿豆凉粉。

沁阳市特色文化有怀梆、沁阳唢呐、高抬火轿、郑王词曲、扫尘等。1、怀梆:无论是在音乐还是在表演艺术上,怀梆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属于板腔体,演唱时须用枣木梆击打节奏。2、沁阳唢呐: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

沁阳市特色文化有怀梆、沁阳唢呐、高抬火轿、郑王词曲、扫尘等。

1、怀梆:无论是在音乐还是在表演艺术上,怀梆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属于板腔体,演唱时须用枣木梆击打节奏,唱词多为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上下对应,合辙押韵,结构基本规整。

2、沁阳唢呐: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

3、高抬火轿:“高抬火轿”是一项不多见的大型民间集体表演项目,观赏性极强。历史记载该节目形成于明清,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百里怀川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4、郑王词曲:郑王词曲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研究我国文学史、音乐史与明代社会风俗民情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5、扫尘: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沁阳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沁阳市的旅游景点

沁阳市属于我国河南省焦作市,是河南省的县级市,目前由焦作市代管。沁阳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因故城处于沁水北部而得名。其区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