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崇明县博物馆内现有“崇明岛史与古船”、“崇明民俗”两个基本陈列,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内容翔实,展品丰富。 陈列布置在学宫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内,由序厅和六个单元的内容组成。陈列运用了文物、模型、雕塑、沙盘、布景箱、和先进的视听手段、通俗简明的文字说明,真实地反映了崇明岛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交通、水利、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建设成就。其中,展出的两艘唐、宋古船,是目前上海地区独一无二的珍贵文物,堪称镇馆之宝;我国四大船系之一的崇明沙船,更以其独特的功能蜚声海内外。
“崇明民俗”陈列布置在尊经阁和崇圣祠内,主要通过集镇、民间家庭居室、农耕、纺织等生动逼真的场景,再现了崇明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淳朴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其中,既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崇明老街商业景致的生动展示,又有崇明典型的传统民宅“四厅头宅沟”及其室内家居布置的逼真再现。耕织部分则重点向人们展出了30余件功能各异的常用生产工具。
此外,崇明县博物馆内还有“黄丕谟艺术馆”等固定展览,展出了著名版画家黄丕谟先生(崇明籍)创作的60幅精美的版画作品。 “崇明岛史与古船”陈列主要布置在崇明学宫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内,由序厅(前言)和六个单元的内容组成。第一单元即为千年崇明的坎坷形成。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由西向东奔泻而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在江海交接处逐渐沉积。经年累月的结果是,江海泥沙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汇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崇明岛正是在此涨彼坍中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祖国的第三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唐初武德年间,也就是公元618—626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域,长江口开始涨涌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50余里,东临大海,西涉江至太仓,南涉江至吴淞港,东南到佘山,西南涉江到嘉定县,西北涉江为狼山。时名东沙、西沙,这就是崇明岛的前身。
1025年,东沙西北续涨姚刘沙(因姚、刘两姓先居而得名),并与东沙接壤。1101年,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处涨出三沙。元末明初,东沙坍没,西沙坍存无几,三沙北涨,姚刘沙南坍北涨,渐与三沙连壤。其后一直到清初,长江口出没水面的大小沙洲曾有六十处。明末清初,也就是1644年左右,分散的沙洲在涨坍过程中又缓慢地涨接成片,连成东起高头沙、西至平洋沙,最长200里、最宽40里的一个大岛。如今,崇明已是一个拥有1200平方公里面积、近60万人口的泱泱大岛,雄踞于万里长江的入海口,东濒大海,南与上海嘉定、宝山隔江相望,北于江苏海门、启东一衣带水,犹如蕴含于长江巨龙口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生机焕发。
清代光绪《崇明县志》中,记载了崇明东、两二沙出露长江口以及在西沙设置崇明镇的有关地理、历史的情况:“唐武德间,吴郡城东三百余里海中,忽涌二洲,谓之东西二沙,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神龙初,置崇明镇于两沙。崇明之名始此。”
清代光绪《崇明县志》中,还介绍了姚刘沙与三沙岛等几个主要沙洲的涨、坍情况和名称的由来:“宋大圣三年,续涨一沙于西北,东西二沙相距五十余里。姚刘二姓先居之,因名姚刘沙。建中、靖国初,东西二沙坍没,又涨一沙于东北,以三次叠涨,因名三沙。或有句容朱、陈、张三姓居之,因名三沙。”
相传,崇明“三沙”是由江苏句容的朱、陈、张三姓最早迁居过来而得名的,句容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与崇明有关的遗迹,如“崇明寺”、“崇明塔”等。另据清代光绪《句容县志》记载,清代句容县城曾一度以东西大街为界,街南为华阳镇,街北为崇明镇。而流传在崇明民间的《蔡氏家谱》,也相当详细地记录了蔡氏家族在南宋时期迁到崇明的这段历史。
崇明岛在历史上因沙洲涨坍频繁,州署、县治及行政区划屡经变更。据县志记载,崇明约在五代初设镇,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在三沙设天赐盐场,隶通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场为州,并筑州城于姚刘沙,隶扬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县,此后建置基本未变,先隶扬州,后改隶苏州府,兼隶太仓州。民国期间,先后隶属江苏南通、松江(沦陷期间曾隶上海特别市)。解放后,先隶江苏南通专区,1958年12月1日改隶上海市。 崇明岛四面环水,与岛外往返历来都要依靠舟船,因此古代崇明的造船业和水上交通十分发达,元代的时候,崇明就已同北方有海运贸易。而适宜在浅滩暗沙中航行的崇明沙船,源自崇明而名闻全国,是我国木帆船四大船系之一。
据清乾隆《崇明县志》记载:“沙船出自崇明沙而得名。”崇明沙船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早在元至元十三年(1276),崇明人朱清与嘉定人张瑄开辟崇明至直沽(今天津)海运航线时,就已用沙船载货。沙船船身扁浅、宽大、底平,首尾俱方,全船重心低,船面建筑少,受风面积小,航行平稳,恃沙不畏浅滩。船用多桅多帆,风帆高大,利于提高航速,可补因方首航行阻力较大之不足。两舷置有披水扳(俗称挠头),可克服因底平吃水浅而致逆风航行时横漂之弊。沙船适应性强,用途广,可作渔捞船,也可用于货运,长期以来一直是崇明岛上重要的水上货运工具,并且也是江、浙、鲁沿海一带常用的一种帆船。据统计,清乾隆年间,上海地区拥有沙船3500—3600艘,1826年更增至5000艘,占全国总数量的一半。当时,崇明的沙船制造和航运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地区沙船业中有三分之一为崇明籍人士所经营。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垄断漕运,承揽商货以后,崇明沙船业终因货运量不足,缺乏竞争力而开始衰落。
明清时期,崇明岛与南北两岸之间的通航主要依靠渡口。崇明岛的津渡始于十五世纪初或更早些时候,当时已经有船与太仓、浏河等地对渡。据民国《崇明县志》记载:“官渡始于明万历三十一年,知县张世臣设船二艘,自施翘河至太仓南关,名曰长渡,一自南洪至刘家河,名曰短渡。”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崇沪之间开始辟有客运航线,同时在南门港建起了崇明岛上最早的港口轮埠。民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崇明先后设有渡口29处,其中,南岸沿江设有12处,现已全部废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港口码头;北岸沿江设有渡口17处,现尚存5处。如今,崇明岛上已拥有五大客运码头和十大货运港口的密集型水上交通网络,昔日的小舢板逐渐过渡到机帆船、双体客轮乃至汽垫船、快速船。 “海运三杰”享誉海内外
古往今来,崇明发达的航海业曾为我国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名垂青史的杰出人才,其中尤以元代朱清、明代沈廷扬、现代陈干青三人对我国航海事业所作的贡献最为显著,他们因此被后人称誉为“崇明海运三杰”。
朱清(1236—1303)因贩卖私盐经常出入海上,加之时有打劫富家和船只的举动,因而对南北海道的情况非常熟悉。他最多时曾纠集海盗近千人,船只五百艘,不断对沿海一带的富户进行骚扰,南至通海,北至胶莱(胶东半岛和莱州湾),都是他活动的范围。他往来飘忽,朝廷十分无奈。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大将蒙兀领兵南征镇江,在焦山下大败宋军。不久,元丞相伯颜分兵三路进攻临安(今杭州),命招讨使王世强招谕海盗,朱清因此率众归降元朝,并被任命为代理管军千户(武职)。第二年,朱清奉伯颜之命驾船将南宋库藏图书典籍从杭州取海道运往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试航成功后,朱清又向朝廷建议从海道运粮到北方,获准后终于开辟了由南方太仓刘家港出发,经东海、黄海直抵北方直沽的南北海上漕运航道,并使之成为元代南粮北运的重要通道,为我国古代海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朱清又疏浚娄江直达东海的航道,开辟了中国同日本、高丽和琉球等国的海上贸易之路。朱清创办海运后,富贵显赫,全家移居太仓,开刘家港海道,通往直沽,太仓刘家港一时商船云集,穷乡顿成巨市,琉球、日本、高丽等国商船均进港贸易,刘家港因此享有“六国码头”之称。朱清本人也权倾一时,广拥财富,可称江南之冠。由于朱清为元朝统一全国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以及创办和掌管海运有功,元大德四年(1300年),他被擢升为江南行省左丞,执掌元朝的漕运大权。1303年,朱清遭诬自杀。
沈廷扬(1594—1647),为人慷慨有节气,崇尚侠义。明朝末年,各地战乱蜂起,江淮水运经常受阻,沈廷扬上疏朝廷,建议恢复当年朱清所开创的海上漕运,从太仓浏河出海直抵天津,这样较运河转漕便捷,且省费用;并进呈《海运书》五卷和《海运图》,自备船只,亲试海运,获得成功。从此,“南粮北运”便开始沿这一海道航行。1642年,清太宗皇太极率军南侵,驻守松山(辽宁锦县)的明军被困告急。明朝急派兵部郎中沈廷扬筹划粮草,增援前线。沈廷扬亲率粮船,从太仓浏河出发,日夜兼程,不出半月顺利完成任务。1643年,漕运总督史可法保荐沈廷扬为光禄寺少卿,崇祯帝对沈也十分器重,曾说:“居官尽如沈廷扬,天下何难治!”1644年,明朝覆亡。沈廷扬应南明政权诏令,毁家聚船,转战长江下游,阻止清军南进。1647年,沈廷扬会同张名振、张煌言等抗清名将,自舟山基地出发,率领舟师沿长江西上,夺取江南失地。在鹿苑、福山等地,与清兵大战四昼夜,给清军沉重打击。4月14日夜,狂风大作,沈廷扬战船颠覆,士兵伤亡惨重。残留战船漂泊搁浅在徐六泾,被清军包围。清兵叫喊:“剃发投降的免死!”有人劝沈廷扬混在降兵中逃走。沈义正辞严地回答:“我是明朝御史,不能没有骨气地死!”最后与部下700人被清军俘获,解往苏州。清朝巡抚土国宝,降丞洪承畴、周亮工等多次劝降,沈廷扬大义凛然,坚决不降:“为国而死,死而无憾!”至死不屈,从容就义。
陈干青(1891—1953),又名陈恒,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个著名的海运人物。陈干青在长期的航海生涯中,练就了精湛的航行技术。1914年毕业于同立商船专门学校。当时,中国航海主权受英国控制,中国人只能在远洋轮上当水手等苦力,船长、大副、二副、轮机长等要职都由外国人担任。陈干青对这种现状极为不满,他下定决心要为中国人在航海业中争得地位,于是刻苦学习,通过实践不断熟悉航道,终于在航海界初露头角。1921年他以高超的航行技术和业务知识,冲破把持中国海运大权的洋人的阻拦,担任“升利轮”船长,成为中国第一个外洋轮的中国籍船长,从而结束了我国长期由外国人把持和垄断外洋轮航行大权的局面。1924年,陈又升任肇兴轮船公司总船长,掌船30余艘,成为出任总船长的第一位中国人。陈干青深知中国人争得这种待遇来之不易,因此在职期间,特别注意人才培养,积极引荐中国船员。1926年,陈干青为维护中国海员的利益,争取航海自主权,筹建中国商船驾驶员联合会,并被推举为该会会长。1929年由中国总商会推荐,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专门讨论国际海事问题的第十三届国际劳工大会。他在大会上提出了“欲改善海员之待遇,会员国必须要互相尊重彼此领海、内河的航海主权”的提案,起到了揭露、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领海权的作用,充分体现了陈干青一贯的爱国之心。抗战期间,上海沦陷,陈干青为保持民族气节,愤然辞去职务。汪伪交通部以优厚的报酬请他出任航政司长,他回答道:“人的一生寿命最多不过百年,与其富贵而遗臭万年,不如清贫而流芳百世。”直到抗战胜利后,他才再度致力于航海事业。陈干青一生热心于发展家乡航运事业,曾亲自设计、监造了“天赐轮”等船,1946年,还创办了“惠崇”轮船公司。
海岛元素的民间住宅
崇明在历史上曾先后隶属于江北的通州、扬州,江南的苏州、太仓,最初的居民多来自淮浙和句容一带,风俗习惯受各地的影响较大,且兼容并蓄,因而杂有江南与江北的民风民俗。加上受到三面环江、一面临海的环境制约,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促成了岛上的民俗风情随着岁月的累积,逐渐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海岛特色。布置在崇明学宫尊经阁、崇圣祠内的“崇明民俗”陈列,以大量实物和真实场景,艺术地展示了旧时崇明岛上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画卷,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崇明岛的历史风情,其中,崇明的民间住宅最具特色。
历史上,崇明岛长期孤悬江海外之中,居民为防御盗贼,习惯同族聚居,自成一宅。旧时,贫困人家多以芦笆搭建的环洞舍栖身,家境稍好的住草房,再好些的住芦壁瓦辫和砖壁瓦辫的半瓦房(椽上铺芦笆,上铺瓦片),纯砖房不多。房屋结构有三路头(用三根横梁,以下类推)、五路头、七路头、九路头之分。住宅以南向居多,东向次之。房屋布局有一字形、转角式、三厢房、三进两场心等形式。一般是正埭五间,也有七间的,中间是堂屋,俗称“前头屋”,为同宅亲属所共有;正埭前面两旁相对而立的为厢房,接两厢房,建有与正埭平行的前埭,由此形成四厢房;前埭中间为厅,或称外门道,两旁是书房;如再向前发展,又建厢房及外厅,便成为“三进两场心”,有里外两道墙门;厕所一般建在住宅东北角或西南角。农家住宅多环宅开沟,栽以荆棘,称为“宅沟”,沟中养鱼,沟上架桥,沟沿旁植果树、榆树、柳树,宅后种竹,最外层围以株杨。一所普通的农家住宅经这样一处理,犹如置身于青山绿水的环抱之中,别有情趣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据史料记载,过去崇明地区的农村,“其业耕者,中田有庐,庐旁有沟环之,间植竹木,家自成村”。“崇明民俗”陈列中所展出的住宅模型,便是旧时崇明农村典型的四进三院式民居,也即俗称的“四厅头宅沟”。
过去崇明住宅的厅堂,一般布置有各种旧式家具,主要包括匾、联、翘头案、八仙桌、太师椅、茶几等。“崇明民俗”陈列中的“厅堂”场景,展出有一块名为“怡庆堂”的匾,由清末状元张謇为崇明著名的爱国人士蔡申甫先生所题。
陈列中还布置有寻常百姓家庭中的厨房、卧房、书房等,生活用具丰富多样,琳琅满目,既可让久居都市中的人们大饱眼福,增长见识,又能让那些在农村中长大的年长者勾起对往日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更可以让现在的青少年一代了解他们的父辈、祖辈过去的生活环境。其中,厨房内陈列着传统的二眼七星灶、灶壁画、烟囱,灶具包括锅、盖、汤罐、镌、勺、铲、井圈、提水桶等井具,以及小方桌、裙凳、榨凳、糕模、茶盖、桶、油灯等。卧房内装饰有棂格木门,陈列着崇明传统的拔步暖床,旧时新娘陪嫁的必备物品三腰花大橱,以及立柜、镜台、官箱、衣架、梳妆匣、钱箱、方凳、灯、手炉、脚炉、高脚脚盆、脸盆、木架、洗手桶、马桶、草纸桶、铜痰盂等。书房内陈列着画案、椅子、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线装书及匣、笔架、考箱、砚台木盘、水盂、笔搁、镇纸、博古架等。
镌刻水乡风韵的版画
“黄丕谟版画陈列室”布置在崇明学宫仪门内。1996年,黄丕谟先生从自己50多年来所创作的几百幅版画中,精选出60幅作品,捐赠给崇明县博物馆,并于当年9月16日在博物馆举办了“黄丕谟版画捐赠仪式暨25回展”开幕式,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情系桑梓,支持家乡文化建设事业的赤子之心。2002年,“黄丕谟版画陈列室”正式对外开放。
黄丕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而且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版画家,他是国内第一个举办水印木刻个人展、大陆第一个在台湾举办个人展,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在日本举办水印木刻个人展的画家。黄丕谟于1925年出生在崇明,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版画家协会副会长、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世纪40至50年代,主要从事黑白木刻和油印套色木刻创作,60年代起专攻水印木刻。
作为一位优秀的、多产的版画家,黄丕谟先生的艺术之花深深地扎根于生活土壤中。大海、渔村、水乡,是他最初的生活摇篮,他的作品大都表现这类题材。20世纪60年代,他跑遍了大江南北,黄海之滨;70、80年代,他经常到工厂、农村深入生活,先后去福建、浙江、广西、四川等地参观访问、写生作画,拓宽眼界,激发灵感,创作出一幅幅具有强烈时代感和浓郁生活气息的佳作。例如,创作于60年代的《黄海渔归》、70年代的《源远流长》、80年代的《春风春水江南》等作品,无不代表着他的水印木刻的创新和发展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达到融合新机、别开生面的地步。
黄丕谟的版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论是陡峭挺拔的崇山峻岭,还是气势恢宏的万里海疆;不论是秀丽的江南水乡,还是沸腾的建设工地,无不倾注了画家的深情厚爱与拳拳之心。黄丕谟先生从艺几十年来,始终以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大抒人民、祖国、时代之情。他的作品感情丰富,突破时空制约,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欣赏画家笔下一幅幅典雅秀丽的江南图画,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些版画作品不仅仅是在讴歌自然界的山川万物、人民的生息和祖国建设,也是黄丕谟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毕生追求真善美的真实写照。
黄丕谟先生善于以国画之神,入版画之体,在严谨把握版画结构的同时,大胆设色,舍弃线条,注重色块组合和色相之间的衔接,创造性地发挥了版画中的色彩语言,因而作品浓妆淡抹,艳丽清新,让人读后心旷神怡。同时,画家还巧妙地借鉴以表现光、色、质见长的西画技法,充分汲取其丰厚的养分,经过不断探索尝试,充分运用干湿、浓淡、虚实等对比手法,使作品既有清新滋润、水墨淋漓的大写意气度,又有明快、刚劲、苍厚的版画刀力之美;既能刻划人物的特写镜头,又能驾驭生活场景复杂的构图,以崭新的版画艺术语言,表现生活、创造意境。因此,他的作品气势大、容量宽、章法新、重结构、精刻印、有韵味,耐人品读。
黄丕谟最具有代表性的力作——《春风春水江南》与《太湖水滟渔村处》,均以江南水乡的现实生活场景为母体,画面充满了丰富的生活容量,但又不拘泥于某一场景的照抄照搬。画家利用时空转换的手法,使自己对江南渔村生活的整体印象艺术地再现出来。作品构图的开合处理新颖独特,白墙黑瓦相衬,浓淡虚实相生,宁静而富有节奏,变化统一,生机盎然,以极具生活气息张力来扣动读者的心弦,使人心扉洞开,轻松愉悦。此外,他对点、景、人、物的刻画也十分讲究。在《太湖水滟渔村处》这幅作品中,画面上姿态各异的人物就有一百多个,刻画精微,耐人寻味,并且通过大场面、全景式的构图,稳重的色调,现代化的景物特征,使作品充溢着鲜明的时代感,显示出他驾驭大场面的高超技能。
老天津卫的全套婚俗内容太多,这里细说迎娶之礼。
迎娶,是婚姻礼俗中最热闹的仪式,相当于古代“六礼”中之“亲迎”。迎娶的准备工作相当繁琐。除前面已专门叙述过的晾轿、布置洞房等事宜外,还要将请茶房、吹鼓手、订酒席、赁桌椅等一系列事情落实到位。
一、聘请吹鼓手
吹鼓手分3种,一是用唢呐吹奏满乐;一是以管弦吹奏汉乐;一是以铙、钹、大鼓演奏“南吵子”的打击乐。鼓手均为以此为副业的剃头匠,他们一律身着红色外套,天马补子,头戴红缨帽,一副清制服饰装扮,而其他吹鼓手则皆着明制服饰。
送亲花轿
二、送“摄丝盒子”
迎娶当天,男家的茶房张罗招待亲朋好友;厨房的大师傅预备面条和酒席饭菜;主家打发家中一女仆到女家为新娘送去一个长方形的小提盒,名曰“摄丝盒子”,一盖两底,盒内放有胭脂、香粉、丝线和一对被称作“丁香”的小耳环等物品。这些大都是为新娘上花轿前梳妆打扮时准备的,只是其中的丝线是待新娘坐帐时绞脸用的;新郎要由伴郎陪同沐浴更衣。因结婚有小登科之说,故新郎可穿官服。一般人家多穿长袍马褂,颜色以棕、绛紫、蓝等色为主(民国以后多蓝袍青马褂),脚穿绸布黑靴。头上插一对小金花,曰“装新”。新郎在发轿、响房前不得走出新房。
三、发轿
发轿,就是要派杠房的人员搬抬花轿等仪仗执事去接新娘子。发轿的时间是上午七八点钟,若距离较远,则还要早起程。这时杠房的人员以取扶手板为暗号通知忙活喜事的各行人工。然后,由茶房喊一声“齐啦家伙!”吹鼓手便吹号筒传示,先向新房方向吹打一通,称之“响房”。接着,鸣锣开道,依次序出发,仍是由茶房引导,其后是执金花和条盒的2对人员。条盒内装有“到门帖”,由新郎以“侍馆甥”的名义送到新娘家(最初,到门帖是新郎自己在迎娶时坐八抬大轿亲自送到新娘家,俗称“大娶”)。其后,便是旗、锣、伞、扇等各式仪仗执事。除此,还必须有4个夹着红毡的人,因花轿和新娘都不得直接挨地,须用红毡垫地,故这4人就是负责倒红毡的。另有穿戴整齐的坐在花轿中的“压轿童子”和被称作“公鸡凉席”的2个童子。
此时,女家亦是一派繁忙。除准备招呼款待亲友的食物外,要打发一女仆给男家送100个煮好的水饺(说是100个,实则96个,女家留下4个),以备新人坐帐时食用,谓之“子孙饽饽”,俗称“子孙扁食(轻音shi)”。这些水饺交与男家,由全可人将其连同4个小菜碟一起放到新房的炕桌上。(在天津卫全可人儿指的是夫妻子女都俱全的、子女数目是吉祥数的人。如子女有五男二女的, 吉祥数,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不行。)
当男家的花轿等一行到来后,女家聘请的茶房要陪同主家出来迎接,待新娘的表兄弟、舅父等近亲2人把花轿的里层即轿心子抬到堂屋门口,方退出等待,随行的一切响器均要热闹地吹打一番。
四、上头
当迎娶的花轿到后,新娘由全可人负责搀扶到炕上的一把按指定方向摆放的圈椅上坐好,换上大红的新内衣裤,然后开始梳头,俗称“上头”。其发式是将每一绺头发横盘在头上,用红绒绳系好,称之“抓髻”,取“结发夫妻”之意。盘头上配戴簪子1个,冠子1个。冠子是用厚纸夹做的,呈小圆碗形,别在头上,名为“老冠子”,在坐帐后便要取下来。新娘上头时,脚下踩着2条船模,谓之“喜船”,并各有寓意,一条名曰“麒麟送子”,一条名曰“葫芦万代”。喜船与头上戴的冠子合意,取“官代流传”之意,表达了祈盼新郎及后代仕途顺畅的心愿。新娘口中要含一糖块,意喻今后的日子越来越甜美。这时,男家派来的“公鸡凉席”2个童子皆站在新娘上头的屋外窗下,抱公鸡的男童要打公鸡,令其叫几声,名为“打鸡上头”,而抱凉席的男童则围其左右、来回走动。
五、亮轿、熨轿
在等待新娘上头的这段时间里,女家要设宴款待前来接新娘子的一行人,其饭菜质量很高,须有燕窝鱼翅等美味,因而,亦称之“燕翅席”。更有讲究的人家还要将花轿摆在院中,将轿顶灯及随行的所有串灯、提灯等全部点燃,称之“亮轿”,以示阔绰。一根蜡烛的点燃时间为1堂,通常以亮1堂为多,有的要燃2堂,这时须给轿夫、吹鼓手和众执事另加喜钱。特别是对轿夫的招待格外重视,喜钱亦比其他人多,目的是让他们把轿子抬稳,使新娘少受罪。还要请亲朋邻里的一老年妇女用灯或镜子向轿里面照一照,曰“照轿”,意在驱除邪祟不祥。同时,手持熨斗(内燃香料)绕花轿走2圈,称之“熨轿”,取温暖如春之意。
六、梳妆上轿
新娘上头后,把婆家换帖时送来的首饰全部佩戴好,下地穿上袍裙嫁衣。嫁衣的颜色极为鲜艳,装饰物富丽堂皇,里面一层是大红或梅红的绸缎衣裤一套,外罩响铃裙,花衫子。响铃裙是清代褶裙样式,褶裙为大红绸缎面料制成,从裙腰部下垂缀有上窄下宽的由红、黄、粉、绿、蓝等多种颜色组成的带子,带子上绣有石榴、葫芦、牡丹及其它花草图案,带子下摆处为三角状,缀有一小铃铛,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十分悦耳,故名曰“响铃裙”。花衫子底色为大红绸缎料制成,上绣有团花图案。其衫上有霞帔。脚穿绿袜(此袜在拜堂时不得让新郎看见,故在下轿前都要脱掉藏在袖里)及软底红绣鞋(俗称“踩堂脚”)。
打扮完毕,新娘上轿。早先,新娘是由其兄长抱到轿上。后来,随着新娘结婚年龄增长到二十几岁,不宜再由其兄长托抱,故新娘脚上要套着一双其兄长的大鞋倒退着由2位全可人扶到轿心子前,把套着的鞋脱下迈进小轿心子,新娘的舅父、表兄弟等要出来2个人将轿心子抬到堂屋门口,套进大轿内。此两种方式都谓之不沾娘家的土,免得带走娘家的财气和福运。新娘不可在轿中转脸扭身。其左手要拿一枚小银锭子,右手拿一串红头绳穿的制钱,俗称“一手银子一手钱”,表示不空手到婆家去。同时,将一小铜镜揣进胸口处,据说可以免受灾祸,去邪避祟。迎娶途中若两家娶亲花轿相遇,则被视为不吉。
七、进门闭性
花轿抬至男家,名为“进门”。进门之时不得过午,先要在大门口停留片刻,新郎家人鸣放鞭炮迎接,并以此崩走邪气。此时,新郎家大门紧闭,新娘须连唤几声“妈妈开门!”后,男家才将大门打开,迎接新娘,此谓“闭性”,目的是让新娘在婆家没有脾气。之后,吹鼓手和各仪仗执事入院,轿夫将轿心子抽出,新娘的舅父、表兄弟等还要出来2个人将轿心子抬到堂屋门口。新娘下轿时,新郎要将置于喜堂八仙桌子上斗中的弓箭拿出,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3次,新娘从婆家事先准备的火盆上面迈过去,这些都意在驱邪避灾。“妈妈例儿”多的人家还要让全可人将供桌上的宝瓶和柳条送到轿心子口让新娘抱一下,以祈求平安,生活富足。新娘不揭盖头,并用伞扇遮严不露天光,脚踏红毡步入洞房,以示新人头不见天日,脚不沾泥污。新郎家专门安排人负责倒红毡的工作。倒红毡与旧时传麻袋的风俗意义相同,取“传宗接代”之意。
新娘步入洞房时,须由新郎用红、绿巾牵引,红绿巾是两块绸布方巾系在一起,男红女绿,象征“红花要用绿叶配”,显示男子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新郎的家人向新娘新郎身上撒高粱、谷子、豆子及金钱、果子等,预祝其多子多福,丰衣足食。此俗现已改撒五颜六色的电光纸屑或喷射胶质彩带。
对于迎娶的时间,古今有所不同。旧时,讲究上午娶媳妇,下午则是娶寡妇。自20世纪20年代文明结婚出现后,改为下午娶媳妇,而寡妇改嫁才是上午。今郊县等地区的婚俗,仍依照老规矩,上午娶媳妇。
八、拜堂
拜堂,也叫“拜天地”。一般在堂屋举行。喜堂的布置要求吉庆红火,迎面墙上挂有“和合二仙”中堂画轴,两边有吉庆联语,常见的如“彩凤双栖文鸾对舞,珠花并蒂玉树交枝”等。八仙桌上供天地神祃儿,上印一个彩色的乘车老人,并有“天地龙车”字样。桌上还供有用红棉纸糊过的木制方板斗内装高粱,中间有一片带孔的横板,上插3支箭,横缚一张弓,弓上用红绸系上一面铜镜,另插秤杆1根,戥子1个,戥窠分开另插,此曰“弓箭板斗”,以此比喻公平正直。在弓箭板斗两旁各放一个用红纸糊过的柳条升,其中一个贴有双喜字的升被称作“宝瓶”。桌上还有以“福”、“禄”、“寿”、“喜”字样的炉食供果和苹果,称作“喜字果子”。另有一个大香炉置于中间,两旁设有一对蜡扦儿,并燃烧红龙凤描金蜡烛。喜堂四周挂满亲朋好友赠送的帐子,通常是由茶房按送帐人辈分、亲疏次序排列摆放。帐子上多缀有“天作之合”、“天成佳偶”等吉祥语。喜堂上的所有摆设都贴有红双喜字剪纸。
拜堂的时间要由星相士选定良辰进行。拜堂时,由主婚人唱喜词引导,2位全可人搀扶新娘新郎并肩而立在供桌前,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
拜喜词的词语吉祥喜庆,且合辙押韵,如“一块檀香木,雕成一马鞍,新人下轿贵人搀,铺红毡,倒红毡,一倒倒到喜堂前。一拜玉皇张大帝,二拜高堂享平安。夫妻对拜多吉庆,搀入洞房结良缘”。
叩头时,喜堂外燃放鞭炮庆祝。全可人将天地神祃儿取下,连同黄钱纸锞拿到院中并转递给家长,由家长放入火盆内焚化,叩头送神。
九、坐帐
送神后,全可人从板斗上取下秤杆,让新郎用它将新娘头上的盖头挑下,称“挑盖头幅子”。之后,将秤杆仍插在板斗内,此时,秤杆上的金星子要朝外。全可人要口念喜歌:“一撩门帘把箱抬,新郎新娘跟进来……”引两位新人入洞房。新人并排坐在椅子上,坐时谁都十分小心地怕自己的衣裙被对方压住(这是事先由各家的全可人嘱咐好的),以免将来受气。之后,要共饮交杯酒。酒杯是用红绒绳拴好的用椰瓢制作而成的。以后也有用此饮红糖水,都是以示百年和好之意,即古书所言“同牢而食,同器而饮”的遗念。这时,还要同食子孙饭。新娘要在胸前挂上一个红绸饭单(因当时婚礼服外罩多是租用的,富有之家亦是高价定制,故倍加爱护)。新郎要脱去外套、礼帽,换便帽。新郎的家人(一般是婆婆)用一双红漆描金纹饰或刻有龙凤图案的“子孙筷子”,夹起“子孙碗”中的小饺子送到新娘口中,饺子多为半生不熟,俗称“子孙扁食”,此时周围众人则问:“生不生”新娘则要马上回答:“生!”以此口彩预祝新婚夫妇早生儿女,反映了人们多子多福的观念。这一套礼仪统称作“合卺礼”,俗称“坐帐”。
十、开脸
开脸是识别女人已嫁或未嫁的标志。全可人用丝线将新娘脸上的汗毛绞去,故也叫“绞脸”。之后用一个剥了皮的鸡蛋在新娘脸上滚几下,再重新敷脂粉。摘去上轿前戴在耳朵上的“丁香”,换镶珠宝的长耳环。开脸后,要将上头时梳的小抓髻破开重梳,并插戴各种首饰,除别顶的金簪子外,还要插一个点翠镶珠宝的小圆花钿,亦名为“冠子”。其直径不过四五公分,关系到妇女的身份。当年大户人家有纳妾之风,全仗冠子识别嫡庶,非明媒正娶的再受宠也不得戴冠子和穿大红裙子及氅衣。倘若丈夫有官爵,正太太按照丈夫的品级,在冠子上缀有微小的顶子和翎子。遇有喜寿应酬时,均戴上以示身份。
十一、忌人
新娘在迎娶进门后,要盘坐在炕头子孙灯旁,3天不下炕。这段时间亲友可进洞房“看新人”,但洞房外须有专人把守,逐个问明生肖,不许有星相士算定的某几种生肖的人(即所谓忌三相,是按新娘的属相推算。如新娘属牛,牛为丑,下为寅,便忌寅虎、午马、戌狗三相)、孕妇、结婚不满1个月的女子或正在服丧的人进入洞房,谓之“忌人”。
十二、大师傅上汤
晚间,新郎家要大摆宴席,来宾皆许开怀痛饮,猜拳行令,一醉方休,俗称“喝喜酒”。特别要着意招待好新娘的娘家人。宴席的第一桌饭菜就要请女方的家人、亲朋先用。新娘的哥哥、弟弟为上客,新郎家要格外尊重,不敢怠慢。这桌酒席的最后一道汤还必须由主灶大师傅亲自端上,此时,新娘家的主事人要代表新娘娘家感谢大师傅,要道辛苦,同时将装有礼钱的红封子送给大师傅。
十三、闹洞房
闹洞房,是迎娶之日继拜堂之后的第二个高潮。宴席散后,须先让2对七八岁的童男童女进洞房。之后,人们便可涌入洞房,称为“怄新媳妇”、“逗媳妇”或“虏得(轻音de)媳妇”,以此表示对新郎新娘的新婚祝贺。此时,无论辈份大小,尽情戏闹,皆无禁忌,有“三天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
此时,新娘娘家留下的陪房妈妈(多为女佣)要向闹洞房人百般招待、求饶。初时,通常是新娘坐在炕头上不动不语,一切由陪房妈妈代为应酬,以后则慢慢演化成新娘新郎共同应酬来宾。
洞房花烛时新郎用秤杆挑起新娘盖头
十四、焐被
焐被,实际是天津地方化了的撒帐礼,由婆婆请全可人负责为新人铺床温被,俗称“焐被”,并将枣、栗子、花生3种食物撒在床边被下,一边撒一边念着喜歌:“一把栗子一把枣,闺女小子到处跑”、“花生花生花着生,枣栗子(早立子)来花着生”,以此来祝愿新人早育多生,儿女双全。铺完被后,全可人要把锡灯拿过来,添满香油,掺些蜂蜜,然后续上灯草点亮,曰“蜜里调油”,寓夫妻和美之意。之后,在灯前放一个凳子,上放一个铜盆,把锡灯放在盆里,叫念着“铜盆罗锡灯,养活孩子叫连生……”喜词念到某内容时,有关人等还要配以举动。如全可人说“姑拿盆儿,先抱侄儿”的喜歌时,新郎的妹妹或姐姐便将新婚夫妇晚上用的小便盆送到洞房中;若是小姑子给端进来,新嫂子须付给喜钱。
当焐被的一切仪式做完后,全可人便把看热闹的人都轰出去,让新人安歇。由于盆中的油灯不能灭,得不时拨弄或添油,因此,新娘大多依喜桶而坐,新郎也只有合衣而卧。
十五、食娘家饭
新娘在进入洞房后3日内不能下炕。而且不许吃婆家的饭菜食物,须由其娘家每天送一桌酒席饭菜。娘家的每一桌酒饭都是按规定安排的,如第一天是父母送的,叫“随身饭”或“头桌饭”,是随新娘上轿时带来的;第二天是姑姑送的;第三天则是兄弟等同辈人送的。随饭菜附有可折四折的红礼帖,上写“全福”字样,里页上款写“谨具喜筵成桌,奉申饪敬”,下款写“适某郡某氏裣衽”。这一风俗表现出娘家人对出嫁姑娘的眷恋和爱护。并且,所送的饭菜都十分丰盛,包括16碟、4大碗、6小碗,俗称“上席”。16碟又分为4干、4鲜、4荤、4点共16种食品。主食大多以捞面为主,取“长寿”之意。由于新娘3天不下地,所以大都不敢多吃东西和多喝水,以免不方便。为了充饥,只吃些栗子、香蕉、苹果等干鲜果品,或象征性吃几根面条。婆婆在此期间也要为新娘准备4个苹果,取谐音“四平八稳”之意,并在收到“上席”礼品后,以女主人名义写一个四折红谢帖,表示对娘家人的谢意。
山东 《滕阳倪氏族谱》——怡丰堂,山东滕州倪氏,滕州为倪氏发源地 《倪氏家谱》——锄经堂,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倪家村倪氏,宽公老家 《倪氏家谱》——山东济宁任城倪家 《倪氏家谱》——山东高密市阚家镇倪氏,辈分排行:连、敦、仲;自江苏赣榆迁入 《倪氏家谱》——山东高密倪氏,辈分排行:宗、鸿、仁、世、培、承、显、绪、 、同、修、智、德、傅、衍、永、富;一世祖守经、守约 《倪氏家谱》——民国17年修;山东郯城县重坊镇倪村,约3000余人;原籍安徽合肥洪乡;明弘治年(1488--1505)迁郯。一世祖讳臣,字经远,二世祖讳守信,字福可,三世祖讳应聘,字景汤。以下辈分为:士、德、宾、国(圣、兆)、永、祝、在(子、浩)、文(汉、克、朝)、绍、宝、训、敬、维、怀、贞、敏、毓、秀、作、善、逢、祥、百、世、其、昌;宽公后裔 《倪氏家谱》——山东兖州高庙村倪氏,辈分排行:文、丙、之、庆、冠。 《倪氏家谱》——山东临沂苍山倪氏,其中五房有宗谱 《倪氏家谱》——山东临沂汤头薛家店子村倪氏 《倪氏家谱》——锄经堂,山东夏津雷集镇倪庄1500人。夏津新盛店镇季庄200人,其他约100人;祖籍莱州府即墨县倪家道沟;家族分四支,二支长:士、文、万、毓、从、道、方、明。自“明”后二十二世全村统一;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经锄堂,山东成武县倪楼村倪氏,分布于秦刘庄、大赵庄、二泉庄、冯集、田庄、满白寺、孔楼、田塔,金乡县牌坊林,济宁城区,荷泽城区,枣庄城区,河南新乡、范县、焦作,安徽,东北等地。全族人口1800多人,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派字(18世起):钦、华、延、世、修、庆、宪、显、荣、昌、尚、德、兴、万、代、宝、善、增、景、祥;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经锄堂 山东曹县桃园镇倪寨村、倪集倪氏,永乐2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布于倪集、砖庙北倪庄,河南民权县吕花园,柘城县,全族2000多人,派字(19世起):荣、光、先、世、克、振、家、声、继、述、古、训、咸、恒、庆、隆;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经锄堂 山东荷泽牡丹区安兴镇大倪庄倪氏 明初由山东青州迁来,另分布于都司乡宝什口、沙土,定陶倪庄,巨野倪塘,郓城吕氏冈屯,全族1700多人;八世祖国治公,派字(9世起):文、普、广、守、成、宪、自、丙、良、兆、银、星、庆、殿、祥、靖、忠、运、维、祚、繁、绪、佑、宗、若;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山东郯城倪五湖倪氏,辈分排行:清、殿、步、瑞、维、槐 倪氏家史——山东郓城倪氏,辈分排行:天、山、永、镇、宗、景、华、重、效、广、超、发、传、万、青 倪氏家史——山东邹城看庄镇倪看村倪氏,始祖倪贵公,辈分排行:克、万、敬、延、士、登、学、印、锡、洪、善、为、振、作、宝、德、厚、玉、光、荣 倪氏家史——山东淄博淄川区倪氏,辈分排行::廷、、维、继、怀、远、守、德、宝、石 倪氏家史——山东莱阳城南倪氏,称砣倪;先祖原居莱邑望石乡瓦马村 倪氏家史——山东莱阳龙旺庄街道倪家店村倪氏;辈分排行:万 倪氏家史——山东莱芜牛泉镇倪氏,辈分辈分排列:九、桂、灿、培、西、庆、传、家、书 倪氏家谱——山东潍坊临朐倪氏,辈分排行:落、化、光 倪氏家史——山东潍坊倪氏;辈分排行:继、学、洪 倪氏家族——山东平度倪家庄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青岛莱西韶存庄乡斜岚村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文登倪氏,辈分:培、玉、永、远、在 倪氏家族——山东德州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枣庄台儿庄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济宁张黄镇倪庄村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济宁曲阜市倪氏,辈分排行:念、成、洪 倪氏家史——山东泰安范镇倪家庄,有2000余人;辈分分两支一为:灿、培、西、庆、传、嘉、盛;二为:中、正、和、平、继、世、昌;最老的辈分还有广、九、桂;宽公后裔 倪氏家族——山东威海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海阳市西哲阳村倪氏,辈分排行:乐、金、廷、庆、祝 倪氏家史——山东聊城冠县柳林镇倪屯村倪氏,辈分排行为:云、小、西、贤、汝、延、培、思、起 倪氏家史——山东梁山倪氏,明朝洪武2年迁入,始祖倪仲宽有四子:临、顺、钦、海。第二世是顺、三世是枕、四世是聪、明;五世是敬、祥;六世后依次是:彬、孟、天、三、允、子、丕、兴、成、永、振、宗、景、化、崇、效、远;宽公后裔 倪氏家族——山东莱西倪家坡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诸城县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苍山鲁城镇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临沂河东区汤头镇倪氏,祖籍山西洪洞;宽公后裔 倪氏家族——山东宁阳华丰镇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肥城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荷泽倪氏 倪氏族史——山东枣庄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日照莒县店子镇倪氏,辈分排行:修、佰、田、守、善、明 倪氏家族——山东荣成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登州倪家庄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临朐县冶源镇平安峪村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微山倪氏,约2000余人
天津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天津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天津不可错过的六大旅游景点。
天津六大著名旅游景点
一,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
在天津,想大致领略一番津味、古味、文化味的朋友,最佳去处莫过于古文化街了。古文化街由宫南宫北大街和宫前广场三部分组成,全长580米,街宽7米,天后宫位于全街中心。全部建筑为砖木结构,是目前天津市最大的一处仿古建筑群。建筑格调为仿清、民间、小式的风格。在天津,想大致领略一番津味、古味、文化味的朋友,最佳去处莫过于古文化街了。全街80处单体建筑多为一、二层,都配有以我国古典文学、神话传说等为题材的油漆彩画、砖雕、木雕。街的南北两口各新建仿清式牌楼一座,并镶有楼匾四块,南口牌楼的楼匾为“津门故里”和“晴雪”,北口牌楼的楼匾为“沽上艺苑”和“金鳌。”
二,天津蓟县盘山
盘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犹如十里锦屏,巍然屹立于京东,津北,距蓟县城西北十二公里处。是当今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历史上被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之一,以“京东第一山”驰名中外。盘山景色以“五峰八石”、“三盘之胜”而奇特称绝,东联九华峰,西傍舞剑峰。五峰攒簇,怪石嶙峋,天然形成了“三盘之胜”。上盘松胜,蟋曲翳天;中盘石胜,怪异神奇;下盘水胜,溅玉喷珠。历史上曾建有72座寺庙和13座玲珑宝塔,一座皇家园林“静寄山庄”,以“东五台山著称佛界”。
盘山在十几年的开发和建设中,先后恢复了四大景区,三十多处景点并建起登顶盘山公路和980米的客运索道,使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盘山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游人。
三,天津五大道小洋楼
“五大道”地区是天津名居名宅最为集中的地区,游览“五大道”,看看天津的“小洋楼”,实际上是漫步在建筑艺术长廊上的一次趣味旅行。这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因小洋楼多、保存完整、建筑风格多样以及体现出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交融而著名,总建筑面积超过99万平方米,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这些风貌建筑从建筑形式上丰富多彩,有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构成了一种凝固的艺术。
马场道是五大道地区修筑最早、最宽、最长的马路。马场道121号小洋楼,原为英侨学者达文士居住,称“达文士楼”,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园别墅,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筑。坐落在马场道上的还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学院。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早期博物馆之一,创建于1922年,建筑为平面“工”字形,具有罗马的建筑风格。工商学院建于1925年,主楼三层带地下室,外檐大块蘑菇石墙面,曼塞尔式瓦顶,圆形大钟,为法国罗曼式建筑风格。 道路两旁绿树掩映着风格各异的小洋楼,漫步其间,使人感到路、房、树的空间尺度恰到好处。睦南道20号为孙殿英旧宅。建于1930年,为三层带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馆,颇为豪华气派。24号为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庆旧居,建筑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28号的罗马柱廊意式公馆为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后代李叔福旧居。50号为张学良二弟张学酩旧居,红砖清水墙,坡瓦顶,具有英国庭院别墅风格。
四,天津鼓楼
鼓楼是旧时天津"三宗宝"之一,位于天津老城中心,紧邻闻名遐迩的广东会馆,周围与国内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后宫、吕祖堂等景点相辉映,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已完成主体修复工程的鼓楼时常举办各种展览,如本市危改展览,天津住宅发展史展览。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几个历史时期本市住宅的发展变迁史,除此还开辟了天津风貌和名人名居展览。集中展示了70多处典型建筑和名人名居等。
五,天津霍元甲故居
精武元祖霍元甲,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天津西青区小南河村的一座农舍便是霍元甲当年的生活用具及当时情况的简介,依据史料重新翻修成青砖,坐南朝北,明三案五的小四合院式建筑。堂屋内霍元甲的遗像是1909年在津拍摄的,两侧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是他的次子霍东阁所写。
六,天津石家大院
现辟为杨柳青民俗博物馆。位于西青区场柳青镇。是清代津门八大家之一石万程第四子石元士旧宅,称尊美堂。始建于1875年,占地6千多平方米,由大、小四进院落组成,规模宏大,建造精巧。有“华北第一宅”之称。堂院坐北朝南,南北长96米,东西宽62米,占地面积60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包含十二个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
天津哪里景点好玩
1:黄崖关长城
黄崖关长城在蓟县北3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始建于公元556年,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这一段长城建筑特点是,台墙有砖有石,敌楼有方有圆,砌垒砖有空心有实心。关城塞堡、敌台水关,应有尽有,接山跨河,布局巧妙,集雄险奇秀于一身。这里有第一座长城博物馆和一座当代长城碑林。
现在黄崖关长城游览区的主要景点有:黄崖正关、太平寨与点将台、寡妇楼、王帽顶山与八卦城、长城碑林、黄崖关、黄崖关长城、黄崖关城、黄崖水关、黄崖关八仙洞、太平寨。
2:盘山
盘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天津市北部蓟县境内,距天津120公里,西临北京仅90公里,素称“京东第一山”。 盘山主峰挂月峰,海拔8644米,如春笋破天而立,雄浑巍峨,峭拔壮丽。因秋夜山高月低,玉盘高悬峰颠,故名挂月峰。游人登峰远眺,晨可观东海日出 ,夜可望京城灯火。
峰下有云罩寺,唐代道宗大师建,因地临绝顶,云掩雾罩,敕赐今名。主峰前有紫盖峰,形如伞盖;后有自来峰,与挂月峰相连,峰顶建有八角重檐钟亭,内悬巨钟;东有九华峰,状如莲花;西有舞剑峰,峰顶一平如砥。盘山五峰攒簇,佛界誉为“东五台山”,群峦竞秀,景色如画。 盘山雄伟险峻,峰峦叠嶂,云海松涛,水石清奇,幽深迷人,以“五峰”、“八石”、“三盘之胜”而奇特称绝。历代曾建有72座寺庙,13座宝塔和皇家园林--静寄山庄。
3:周邓纪念馆
周恩来、邓颖超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他们在天津相识、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相知、相爱并共同走上革命道路。两位伟人始终把天津作为第二故乡,临终前他们分别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在祖国的山河大地,撒在天津海河。为世世代代缅怀铭记周恩来邓颖超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0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0经报请0中央批准在天津建立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1998年2月28日,正值周恩来百年华诞之际隆重开馆。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位于天津风景秀丽的水上公园北侧,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是一座园林式的伟人纪念馆。建筑高213米主体为三层,布局呈“工”字型,屋顶采取传统重檐形式并结合现代工艺,石材屋面,外檐镶嵌花岗石,色彩朴素淡雅。馆外纪念广场、巨型花岗岩雕像《高山仰止》、不染亭、纪念林、草坪花卉与主建筑相互衬托,环境幽雅,气氛庄重。馆内藏品丰富、文物价值弥足珍贵。
4:古文化大街
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楼上高悬“津门故里”大匾,标志着这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居民聚落点。金代在这里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拓展的。当人漫步这条古老街道时,总要情不自禁地寻觅历史的踪迹,体会一下古味、中国味、天津味和文化味,而且非寻不能出情趣。“故里寻踪”一名由此而来。
5:精武门·中华武林园
精武门·中华武林园是世界精武之源,也是世界精武之根。精武门·中华武林园已被列入天津市十二五规划,是天津市2010年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精武门·中华武林园是集国内外武术文化交流、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视基地于一体的世界精武文化中心和以武术为主体,集馆藏、民俗、文化、武术演练、餐饮、住宿、康疗、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文化旅游区 。
精武门·中华武林园的进园大门——精武大门精武门·中华武林园的进园大门——精武大门-岁月沧桑,历史巨变,转瞬间辛亥革命已是百年。人们不会忘记一百年前,在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的不朽篇章。每当人们重温起那段历史,都会为那些为民主革命胜利不惜浴血奋斗、英勇献身的先辈们肃然起敬!
6:天津海河意式风情区
坐落在河北区南端,曾是天津近代史上意大利租借地的中心区,已有近百年历史。原有街区及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是至今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意大利文化集中地,几乎包含了意大利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
7:天津宁园
宁园位于天津北站以北,中山北路北侧,育红路南侧,占地4565公顷,水面117公顷。宁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景观。公园前身系清末官立种植园。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为推行新政,委派周学熙以工艺总局名义在天津北站附近筹办种植园,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正式开湖建园。出于在园内为慈禧太后建造行宫的想法,园内建筑在策划设计上颇具匠心。“初建园时,挖湖堆山,开渠理水,设闸引水,湖水与园外金钟河相通,宣泄得宜。园内建屋三楹,曰鉴水轩。”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种植园日渐荒废。1930年(民国十九年),北宁铁路局购得此园并规划拓建为公园,取用诸葛亮《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命名为“宁园”,并立碑于亭廊之中。
8:天津希乐少儿休闲旅游区
天津希乐城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少儿职业探索乐园。项目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场馆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希乐城拥有61个体验馆,110种职业体验。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环保科技、国防教育、商业服务、社会服务、娱乐传媒、休闲饮食等职业,为3-15岁的孩子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乐趣。
9:天津之眼(永乐桥摩天轮)
公元1400年,明燕王朱棣自海河三岔河口渡河,一路南下,攻陷南京,夺取帝位,改元永乐。公元1404年,明王朝在直沽设卫,明成祖朱棣赐名“天津卫”。天津,即为天子渡口之意。 公元2008年,天津的新地标建筑——“天津之眼”摩天轮落成。即坐落于当年朱棣率千军万马渡河之处——永乐桥之上,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跨河建设、桥轮合一的摩天轮,兼具观光和交通功用。上仰天子之渡灵气,下拥九河下梢风光,其奇思妙想、巧夺天工的设计是世界摩天轮建设方面的一大突破。 摩天轮高度为120米,轮0装48个透明座舱,每舱可乘8个人,舱内舒适宽敞,有空调调节温度,可同时供384人观光,依据季节不同安排运营时间。摩天轮依靠电力驱动,匀速旋转,约30分钟左右旋转一周。座舱到达最高处时,乘客能看到方圆数十公里的景致,海河风貌尽收眼底。
10: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区
五大道是一个区域的泛指,位于天津中心市区的南部,这里东、西向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成都、重庆、常德、大理、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共有22条马路。天津人把这里统称为“五大道”。五大道地区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英、法、意、德、西班牙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2000多所,其中风貌建筑和名人名居有300余处,被公认为天津市独具特色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春节来了,津城的天气怎么样?在天津,如何出行?如何充水电费?如何就医?小编给你带来2019年春节天津生活指南!
天气
春节将至,天津人最关心的就是天气情况了。预计2019年春节假日期间(除夕至初六),津城可能出现今冬首场降雪。除初三夜间至初四早晨有小雪(2毫米以下)外,其他时段以晴为主。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初四夜间至初五陆地有西北风5-6级阵风7级,气温明显下降。春节期间大部分时段空气质量良好,仅初一上午有轻度霾。天气条件总体有利于假日出行。
春节不仅有团聚,还有远方。
趁着七天假期,到天津过大年,
体验不一样的津味年俗。
天津以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特色著称,每逢春节,这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独特“津味”年俗气息,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欧式风情与传统民俗融汇交织,伴着天津人独有的风趣幽默的气质,不管是情侣/闺蜜二人游,还是全家三日游,都将给您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
攻略一:省亲半日游
中国人的春节大约总少不了“回家团圆”,而团圆的姿势不只是“回家”一种,走亲访友也是必不可少的。省亲既是沿用传统习俗,还能把平时因为忙碌而疏远的亲情重新织补起来。更重要的,趁这个机会顺便来一趟旅行,领略不同的年味,也是极好的!
可选景区
由于是半日游,更要合理安排行程,选几个天津最经典的景区,品味最正宗地道天津味。
01
古文化街
作为天津市区唯一的5A级景区,古文化街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自驾/公交/打车/地铁都很方便)、全年无休、无门票。这条不长不短的街上,遍布着各色代表天津特色的店铺:泥人张世家、杨柳青年画、崩豆张、乐器张……
02
天山海世界·米立方
天山海世界·米立方坐落在天津市津南区,为完全室内戏水区,全年水温恒温28°C,并设有儿童戏水区、造浪区、漂流河、各种水滑道,新年带上全家到此,不仅能体验反季节的戏水快感,更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03
五大道风情旅游区
如果说天津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城市,那么五大道就是最好的体现之一。这里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小洋楼上千座,更有上百座名人故居与不计其数的天津市历史风貌保护建筑。除可乘坐马车、骑行单车游览外,五大道还有不少名人故居、博物馆以及展览馆可供游客参观,如庆王府、五大道博物馆、拜石博物馆等。
04
滨海航母主题公园
天津滨海航母主题公园不仅展示有基辅号航母,如今还有驱逐舰、潜艇以及两艘护卫舰,与航母共同编制,组成了强大的“航母编队”,让园区的军事风更加硬朗。除此之外,航母公园还原汁原味地“复制”了浪漫的俄罗斯风情。俄式建筑、商业街、美食、歌舞……让游客足不出国,便能体验到纯正的俄罗斯风情。
05
起士林西餐厅
始于1901年,天津乃至全国西餐的鼻祖,至今依然在经营着法、俄、德式西餐,每层的装潢都很优雅很有异域风情。这里的西餐是几代天津人的回忆,不少人的爷爷奶奶就在这里约会,年纪大了也依然会来。西餐味道很正宗,头一次来吃的人也会爱上这个味道。推荐奶油杂拌、红菜汤、鹅肝酱、奶油蘑菇汤、炸猪排、自酿黑啤。
攻略二:孝亲一日游
当你出门在外,世上最挂念你的人是他们;当你春节回家,最忙碌的人也是他们。今年春节,是时候该停下每日匆忙的脚步,为父母做点什么了。不如陪他们来一次新春远行,让亲情以一种别致的方式印在彼此的记忆中。驾一辆汽车,载上父母,到天津过大年,去赏天津百年民俗,缔结属于你与父母的孝亲旅行记忆。
线路选择
游览路线:运河文化杨柳青古镇——“华北第一宅”石家大院——仿古餐厅万和居——津门非遗杨柳青年画馆——缤纷绚丽元宵灯展
适合人群:喜欢传统老味儿民俗、津味儿年俗,喜欢听戏赏花灯的老辈儿们;想要给父母一次地道民俗旅行的孝心儿女们
重点景区推荐
01
石家大院
如果你喜欢明清建筑。如果你喜欢古韵流芳。如果你喜欢五进四合院。那你一定要来石家大院去探索天津的历史记忆~石家曾为富商大贾,宅院设计极为讲究,随处可见精雕细琢的砖雕作品,栩栩如生,寓意深远。每道院门的三级台阶寓意步步高升。石府戏楼可称北方戏楼建筑精品,春节期间就有堂会上演。
02
杨柳青年画馆
过年买年画,杨柳青是首选。杨柳青年画馆便是欣赏、挑选年画的绝佳去处。一幅幅喜庆祥和的年画整齐陈列着。最经典的"连年有余"年画就是极具代表性作品。买上几幅经典年画作品,悬挂于家中显眼之处,每每看见,都能被厚重的年画文化感染。
03
元宵节灯展
3月1日-3日(农历正月十四到十六),杨柳青古镇将举办以“幸福西青”为主题的元宵节灯展活动,将绚丽彩灯融入特色民俗文化,四大彩灯展区六十三盏大型彩灯,照亮古韵杨柳青。
攻略三:全家三日游
春节和家人及亲戚团聚,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特有的文化情缘。不过春节不仅有团聚,还有远方。趁着七天假期,带着家人到天津过大年,也是一种不错的团聚方式。
线路选择
Day1:逛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耳朵眼会馆-小梨园听相声-鼓楼-利顺德
Day2:利顺德西式早餐-海信广场购物-起士林品尝天津骨灰级经典西餐-五大道(坐马车)-庆王府游览-静园-名流茶馆听相声-利顺德
Day3:乘坐轻轨转乘城际到达武清站,体验佛罗伦萨小镇(吃、游、购一站式服务)-温泉堂屋-回程
重点景区推荐
01
南市食品街
如果你是如果你是个合格的“吃货”,那么这里一定能满足你对美食的渴求。这里堪称集中华美食于一身,也是天津最负盛名的吃货圣地,而且著名的“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都在这里哦!最重要的是,吃完还能兜着走。
02
利顺德大饭店
这里是孙中山曾下榻的酒店,有美国前总统胡佛住过的房间,张学良与赵四**相知之所一座利顺德,半部民国史,新旧交织,中西合璧,古今并蓄,是历史留给利顺德的气度。在利顺德遥想当年的“津风津韵”,欣赏窗边海河当下的璀璨繁华,静静体会,即是享受。
03
庆王府
末代亲王府邸,今日百姓休闲。论中西合璧的年味,只服
崇明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本文2023-10-29 11:47: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