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鼓浪屿之行游记?
拿去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给予采纳,谢谢!
旅游日志:
夏日的午后,我踏上了寻访故居的旅程。目的地是老厦门和鼓浪屿,那里曾经是京华烟云下的林语堂故居所在地。心中充满了对这位伟大文化名人的向往。
首先,我来到了老厦门,一座承载着厦门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漫步在老城区的街道上,我仿佛穿越回了过去。街道两旁是老式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闽南特色。我忍不住驻足观赏这些老厦门的精美建筑,它们仿佛是时光的见证者,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沧桑和韵味。
接着,我乘船前往了鼓浪屿,这片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小岛。一踏上鼓浪屿的土地,我便被它迷人的景色深深吸引。岛上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保存完好,其中不乏一些历史名人的故居。来到林语堂先生的故居,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文化宝库。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展示了他对于文化交融的追求和独特眼光。在故居中,我可以感受到这位思想家的智慧与豪情,被他的文字和书籍所感染。
夜晚降临,我再次回到老厦门的街头,与同伴一同品尝当地美食,感受厦门的夜色。街灯下,老房子投下斑驳的光影,沿街的小吃摊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尝试了当地的海鲜、土笋冻和沙茶面,每一口都令人陶醉。还有鼓浪屿的夜晚,岛上的音乐喷泉灿烂绚丽,营造出了浪漫的氛围。
回忆起这次故居之旅,心中充满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老厦门和鼓浪屿是如此独特而美丽的地方,它们不仅是林语堂先生的故乡,更是见证了厦门的历史和文明。在故居游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还感悟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力量。
这次旅行让我更加了解了老厦门和鼓浪屿的魅力,也更加崇敬林语堂先生的智慧。我将这次旅程深深珍藏在心底,并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次踏足这片烟云之地。
厦门鼓浪屿素来又被称为“海上花园”,这里人民好客,这里历史深远,这里风景优美,在鼓浪屿文化里有着许多好玩好看的地方如钢琴博物馆、名人蜡像馆,郑成功纪念馆等等。这里还有许多名人的故居,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都有那些吧。
秋瑾故居:
泉州路73号,这是一座三层红砖西式公寓,拱券宽廊,三楼使用花岗岩压条,琉璃瓶件装饰,整座楼气宇轩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建筑里,堪称是相当豪华的洋楼了。这里就是“鉴湖女侠”秋瑾和她的家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记录了她幸福的童年岁月。
清光绪三年(1877年)11月8日凌晨,秋瑾诞生于祖父秋嘉禾的厦门海防厅同知官邸。因祖母病重,秋瑾的父母与祖父一同居住。第二年8月,秋嘉禾调任云霄县同知,两岁的秋瑾随祖父赴任,一年后回到厦门,住在鼓浪屿泉州路73号。她10岁时的1887年4月,秋嘉禾赴任南平知县,秋瑾随往。
光绪十五年(1889年),秋嘉禾回调云霄县同知,13岁的秋瑾再次随祖父赴任。第二年8月,秋嘉禾卸任,秋瑾随全家又返回厦门。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次年,秋嘉禾复任厦门同知,秩满后全家返浙。这时,台湾巡抚邵友濂聘请秋瑾之父秋寿南赴台任巡抚文案,秋寿南即带15岁的女儿前往。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调秋寿任湖南桂阳任知府,秋瑾随父赴湘,从此,离开了生活了18年的闽南和台湾。算起来,秋瑾居住在厦门和鼓浪屿的时间共有10年之久,厦门也可以说是她的第二故乡了。文学家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书中对此有所记述。
解放后,此楼曾供区政府和派出所使用,后改为海关宿舍,现为民居。如今,秋瑾故居的宽廊已经封堵成居室,拱券也装上了玻璃窗,因年久失修,外表虽然显得老旧,但它作为鉴湖女侠在厦仅存遗踪,历史气韵犹存,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许斐平故居
笔山路19号许斐平故居,这是鼓浪屿海拔最高的别墅。
小楼没有什么特别的,只因这里曾住过一位“钢琴神童”——许斐平
5岁,可以不看乐谱,弹出全部圣诗;
6岁,在三一会堂举行公开演奏;
8岁,进入上海音乐附小,师从钢琴系主任范维生
11岁,可以和上海乐团合作演出,并为比利时皇后表演,受到赞赏,随后受邀参加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以“伊丽沙白皇太后”为名的国际钢琴大赛,同时到欧洲学习,但因文化大爆发未能成行。70年代,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首席独奏。
文革后,27岁的赴美留学。
1982年获朱莉亚音乐学院珍娜·巴候雅图钢琴比赛首奖;
1983年获以色列举行的第四届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金牌奖;
1984年获西班牙波露玛奥茜亚国际钢琴比赛奖;
旅美期间,还获得了其它众多国际性钢琴比赛的大奖,同时,开始了他巡回演奏的生涯,并获得了各届的赞誉。
林巧稚故居
位于鼓浪屿晃岩路47号。晃岩就是著名的日光岩,它是鼓浪屿乃至厦门的地标,从日光岩下山的路上沿着一条林荫小路穿行很快就看到了一幢独具特色的建筑,便是林巧稚故居。故居是一座砖木结构、四面通廊的法式两层小楼,外表呈浅白色,柱廊设计颇具艺术韵致,整体呈八角形,当地人称之为“小八卦楼”。小楼的二层通过一条石栈道与晃岩路相连。
1901年林巧稚就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1年离家前往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如今,楼房的外观已经褪色,墙皮也脱落,内部结构似乎也已老化了。林语堂的故居坐落在鼓浪屿漳州路44--48号,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
所谓漳州路,不过是一条与其它巷子交叉的、窄窄的巷子,宽不到一米。在一张鼓浪屿手绘地图的“引导”下,我们费了好大周折才找到。沿巷子往里走十几米,便看到一个没有围墙的院子,院内有两座东西相对的老宅,据说是别墅的前部。看上去已是一幅破败不堪的样子。
尽管那时太阳已经老高,但那老宅阴冷凄凉,没有半点生气。正屋有一间挂着窗帘,据说里面住着廖氏后人,因对祖厝(闽南房屋俗称“厝”)感情深厚,不愿搬离去住现代新居。
结束语厦门鼓浪屿,面积仅171平方公里。岛四周海水蔚蓝,海岸蜿蜒,金**的沙滩迎送着扑岸而来,又悠然而去的雪花细浪。岛上奇岩峻立、涧谷生幽,绿树苍翠、繁花似锦。岛上具有各式西欧建筑风格的房舍依山而建,青石板小道盘垣山间,岛上车马绝迹,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只有运货的电瓶车,偶尔与游人擦肩而过。这里宁静而富有诗意,小巷里琴声悠扬,故又被称为“钢琴之岛”。
著名的科学家苏颂、卢嘉锡,政治家洪朝选、蔡献臣、施琅,军事家陈化成、彭德清,教育家周殿熏、林文庆、王亚南,文学家林鹤年、卢戆章、林语堂,医学家吴瑞甫、林巧稚,爱国华侨实业家叶清池、黄奕住、陈嘉庚、陈六使,体育家马约翰,文化名人林尔嘉、邱菽园、王人骥、李禧等等,也有清初海盗蔡牵、鸦片大王叶清和、地方军阀叶定国等历史人物
市政府
鼓浪屿开拓于宋末元初,原名“圆沙洲”、“圆洲仔”。明朝改称“鼓浪屿”。 郑成功曾以此为军事据点屯兵操练,对抗清兵。目前日光岩上尚存有当时建造的水操台、石寨门故址。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曾占领鼓浪屿,直到1845年撤军。1843年后,厦门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占领台湾,为避免日本进一步觊觎厦门,清朝政府决定请列强“兼护厦门”。1902年1月10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驻厦门领事与清朝福建省兴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屿日本领事馆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次年1月,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后,陆续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
这段时期,有很多传教士来到鼓浪屿,他们建立的学校对中国现代教育有重大影响,例如: 1898年,英国牧师韦玉振与夫人韦爱莉到鼓浪屿传教时创办的“怀德幼稚园”,是中国第一所幼儿园(现已更名为日光幼儿园)
1949年10月,解放军占领鼓浪屿。
私人住宅少部分为营业酒店 并不接受游客参观
林氏府(八角楼):位于鹿礁路11-19号。原主人板桥林家林尔嘉。林氏府副楼已于2006年5月倒塌。
英国领事馆,位于鹿礁路14号。
日本领事馆:位于鹿礁路26号。
天主堂:位于鹿礁路34号,建于1916年。为哥特式建筑。
美国领事馆:位于三明路26号。现为酒店。
番婆楼:位于安海路36号,建于1927年。原主人旅菲华侨许经权。
杨家园:跨安海路4号至鼓新路27-29号。建于1913年。
八卦楼:位于鼓新路43号。建于1907年。是鼓浪屿标志建筑。原主人为林尔嘉的堂弟林鹤寿。现在是厦门市博物馆、管风琴博物馆。
船楼:位于鼓新路48号。原主人医生黄大辟。
汇丰银行经理公馆:位于鼓新路57号。建于1876年。
林屋:位于泉州路82号。原主人林振勋。
金瓜楼:位于泉州路99号。原主人菲律宾华侨黄赐敏。
观海别墅:位于田尾路17号。建于1918年。原为丹麦大北电报局公司经理公寓。
三一堂:位于笔山洞口。建于1934年。
怡园:位于福建路24号。原主人为诗人林鹤年。
黄荣远堂:位于福建路32号。原主人菲律宾华侨施光、黄仲训。建于1920年。现为厦门演艺职业学院。
海天堂构:位于福建路42号。建于上世纪20年代。原主人菲律宾华侨黄秀烺和他的同乡黄念忆。
白家别墅:位于复兴路,原主人白登弼。
廖家别墅:位于漳州路44号,原主人廖翠凤。1919年8月,林语堂和该楼主人家的**廖翠凤在此结婚。
瞰青别墅:位于永春路71号。建于1918年。原主人黄仲训。1949年,瞰青别墅作为蒋介石的“行辕”装修一新。后因局势变化太快,蒋介石只于7月23日在此逗留一晚。1962年,郭沫若曾在此写《郑成功》剧本。此楼现为郑成功纪念馆的藏书资料室。
西林别墅:位于永春路73号,建于1926年。现为郑成功纪念馆。
圃庵:位于鸡山路16号,原主人钢琴家殷承宗。
容(榕)谷:位于旗山路7号,原主人李清泉。
黄家花园:位于晃岩路25号,建于1918年至1923年间,原主人华侨巨商、“印尼糖王”黄亦住。五十年代,这里为厦门政府的“国宾馆”,接待过邓小平、尼克松、李光耀等国家政要。
公审会堂:位于笔山路1-3号,
林文庆别墅:笔山路5号。原主人新加坡华侨林文庆。
观彩楼:位于笔山路6号,
亦足山庄:位于笔山路9号,原主人越南华侨许涧,建于20世纪20年代。
春草堂:位于笔山路17号,原主人厦门建筑公会会长许春草。
相关名人
卢戆章:18岁科举落第后由同安迁居鼓浪屿后,终生居住在鼓浪屿上。1928年12月28日,因病逝世,葬于鼓浪屿鸡山。现鼓浪屿有卢戆章雕像,从铜像到其墓地有一段长约500米的刻有标点符号和汉语拼音的石板小路以纪念他对汉语的贡献。
马约翰:1882年出生于鼓浪屿。现鼓浪屿上建有马约翰广场。
林巧稚:1901年出生于鼓浪屿,从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报考北京协和医院。现鼓浪屿建有毓园纪念她。
蔡其矫:1928年,年仅11岁由侨居的印尼回国就读于鼓浪屿福民小学(即现在的笔山小学)。1954年在鼓浪屿三一堂内开文学讲座。后发现并推荐舒婷在文坛成名。写有诗作《鼓浪屿》(1956年)流传较广,特别是其中写道一句“水上的鼓浪屿,一只彩色的楼船。”
舒婷:在鼓浪屿上有祖宅,其大半生都生活在鼓浪屿,曾经有一位读者写信给舒婷说:“正是鼓浪屿花朝月夕,才熏陶出一颗玲珑剔透的心。”
陈佐湟:指挥家。幼时随父母由上海搬迁至鼓浪屿居住,从此走上音乐道路。
连岳:辞去公职后,迁至鼓浪屿居住。
林语堂鼓浪屿之行游记?
本文2023-10-29 10:59: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4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