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塘坝镇氏宗亲字辈是什么有知道请求告诉下非常感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1收藏

重庆市潼南区塘坝镇氏宗亲字辈是什么有知道请求告诉下非常感谢,第1张

姓氏宗亲字辈就是你们同一个祖宗,同一宗族祠堂传承下来的同宗字辈排序,以便于分辨长幼秩序辈分的字,并形成取名的规则周而复始,在王室、寺庙、道士、百姓,都是遵从这个规则,比如唐僧收的三个徒弟的法名分别是:悟空、悟净、悟能,“悟"就是字辈,在同一座寺庙或者同一个师门,只要是悟字辈的就是同辈。

当一个祠堂发展兴旺庞大后就会迁徙走一支而形成新的宗族祠堂,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更改更新姓氏宗亲字辈,重新制定字辈规则。所以就会出现同宗不同祠堂,迁徙走的一支的字辈排名有一部分与同宗相同,而大部分不相同的情况。当寻宗问祖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族谱找到宗族发祥地而重新续结宗亲。

以王姓为例:

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为: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湖南省浏阳王氏凿石支派字为: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

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从上面王姓字辈排字就可以看出:湖南省浏阳王氏凿石支派与南华案山支派是同宗的,以前是同一个祠堂的,迁徙分支发生在宗亲为远、继、廷、芳字辈时期。取名规则就是王远X、王继X、王廷X、王芳X,从字辈上看,远字辈的比继字辈高一辈,比廷字辈的高两辈,那么哪怕远字辈的是个小孩,而廷字辈的是个老头,依据尊卑辈份,廷字辈的老头就得称呼远字辈的小孩为叔公或者幺公(重庆这边的称呼),这个远字辈的就可以直呼廷字辈的老头的名字或者称呼侄孙,不按年龄来称呼,按辈分来称呼。

根据字辈排字可以看出这两个祠堂与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至少不是近宗,至于是否是同宗,还需要通过族谱查询宗族的最早发祥地,或者通过DNA也可以找寻到。

夏氏家谱及字辈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古代夏、商、周时期官吏大司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大夏,大禹时期音乐名称,代表了国祚,传说是大禹的儿子启从九天上偷来的天庭之乐。大夏后来演变为官职称谓,即大司乐。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就记载:“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锺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著名的隋朝学者杜子春解释:“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宾客至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骜夏。齐音斋,裓音陔,骜音遨。”

在大司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大夏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为了表彰大禹的丰功伟绩,舜帝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

夏禹逝世后,其子启抢位而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夏王朝立国四百多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终被商汤推翻,建立了商王朝。

失去王权地位的夏王族便有以国号为姓氏者,称为夏氏,是为河南夏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后裔杞简公之弟姒佗的封号,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

杞国传至至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妫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其后裔便以其爵位为姓氏,称夏侯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者。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谱》等记载:“鲁悼公封夏禹后裔佗为侯,赐采邑,佗为纪念先祖,以夏为氏,后迁居沛地之谯郡(今安徽亳州)”,是为安徽夏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法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地,他建立了陈国,建都于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

春秋时期,陈国传至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一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沿袭夏氏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官,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六卿之一,即后来的司马,是主掌军政、军赋、并兼掌天文历法的官员,历朝历代、各诸侯大国皆沿袭,一直到唐朝时期才改称为兵部,将夏官单独保留改在司天监中,专职负责天文历法。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仿照周礼设春夏秋冬四官,称之为“四辅”,其中的夏官就是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官员。

在夏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官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采,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采,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祭祀之官,专职负责君王的丧采,掌管大丧之事务,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夏,就是为死者招魂复魄。

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夏采,掌大丧。以冕服复于大祖,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

夏采位在下大夫序列。在夏采属下,有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官秩为正四命,相当于后来的正五品。

在夏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采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采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刑法执行官夏楚,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楚,亦称榎楚,原来是一种刑法工具,为商、周时期所置,周王朝王室称之。

夏楚,实际上就是鞭笞刑法。用木制细棍执行抽打刑法者,就称作“夏”,多用来教育学子,即戒夏,后来演变成戒尺;用有刺荆条鞭执行抽打刑法者,就称作“楚”,用竹枝执行抽打刑法者,就称作“笞”,后来发展成藤刑,至今新加坡还在使用;而皮鞭执行抽打刑法者,就称作“鞭”,成为后来历朝历代主刑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实施抽打刑法者,官称就是称作“夏楚”,俗称另外有许许多多。

在典籍《礼·学记》中记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榎也。楚,荆也。”在典籍《诗·大雅》中也记载:“不长夏以革。”而在典籍《王博士云》中则更清楚地指出:“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扑之刑。”

在夏楚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夏楚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楚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官吏夏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卿,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所设置的官位,实际上是“三卿”的统称。“三卿”,就是太府卿、少府卿、太仆卿。

太府卿负责掌管金帛财帑,也就是政府财政,南朝陈国、北魏王朝依南朝制度设置。从北齐经隋、唐至宋朝,均以太府卿为太府寺主官,辽、金、元时期改寺为监,主官亦因而改称太府监。

太仆卿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帝王的舆马和全国马政。

少府卿为九卿之一,负责掌管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西汉时期诸侯王也设有少府,郡守亦设有少府。东汉时期仍为九卿之一,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纺织、印染等。宋、明两朝改归工部,清朝时期称内务府,多由宦官主理。

在夏卿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夏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夏那日氏,源出党项民族唐兀惕部的一支,在大蒙古汗国灭西夏王朝后融入蒙古族,后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夏氏、唐氏、白氏等。其夏氏在蒙古语中亦称“阿日格”。

⑵明朝时期,原元朝人齐噜台因功被大明朝廷赐汉姓名为夏贵,其后裔子孙遂世代称夏氏至今。

⑶蒙古族夏日高勒氏,清朝后期冠汉姓为夏氏、黄氏、何氏等。

⑷蒙古族唐古特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夏氏、项氏、唐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扎雅扎喇氏,满语为Jayajal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请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夏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台湾省土著民族哈也湾氏,在明朝时期改汉姓为夏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夏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夏启。

迁徙分布

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六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五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

夏氏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早期繁衍于中原一带,并向西、向北扩展。

春秋时期,夏征舒的后裔夏齿、夏区夫均仕陈国(今河南)大夫,夏御寇仕齐国(今山东淄博)大夫。

秦、汉时期,江西、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有夏氏族人迁入。如西汉有夏侯婴为江苏人,夏黄公为浙江人,东汉有夏方为江西人。

夏氏族人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浙江夏氏族人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氏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氏族人发展史上最大望族。这一时期,北方夏氏族人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

唐朝时期,政清民和,夏氏族人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氏族人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则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

宋朝以后,荣载史册的夏氏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人(今江西德安);夏诚,龙阳人(今湖南汉寿);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人(今浙江杭州)。

元朝时期,有著名的画家夏迪等。

明朝时期,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朝初期有山西大槐树夏氏族人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清朝时期,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朝末期有闽、粤等地夏氏族人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

总之,宋元明清时期,夏氏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

今夏氏族人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氏人口约占全国夏氏人口的40%左右。

郡望堂号

1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2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源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尚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明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奎堂:资料有待补充。

遗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鹤来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廉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凰堂:资料有待补充。

登茅堂:资料有待补充。

集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尊道堂:资料有待补充。

志隆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奎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遵道堂:资料有待补充。

草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报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彝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怡寿堂:资料有待补充。

龙耳环堂:资料有待补充。

夏氏宗祠通用对联

1四言通用联:

会稽世泽;大臣家风:上联典指夏氏的郡望“会稽”,借郡望表述对夏禹的崇拜。下联典指并歌颂了夏氏的远祖夏原吉,历事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主管财政七年,“为政能得大礼,有古大臣风”。

名列四皓;望并三宗: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隐士夏黄,字少通,鄞人。为避秦朝暴政而匿藏商山中,为“四皓”之一。因隐居夏里,故号夏黄公。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夏馥,字子治,圉人。桓帝时初举直言,不就。名为中官所惮。

名联四皓;望并三宗:上联典指秦末汉初鄞县人夏黄,避秦末战乱,与东园、绮里季、甪里先生一起隐居在商山,称“商山四皓”。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圉人夏馥,字子治,桓帝初年举直言,他不去。虽然不与当时的官员打交道,但名声却为专权的宦官所惧怕,与范滂、张俭等人同被诬告,不得已逃奔他乡,改变姓名,为人佣工。

真宰相器;有大臣风: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大臣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律历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历官光禄寺丞、礼部郎中、邓州知州、知制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仁宗时任宰相,封英国公。善于结交。著有《文庄集》等。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湖广湘阴人夏原吉,字维喆,洪武年间入太学,太祖用为户部主事,成祖时官尚书。永乐年间,赴苏、松治水,疏浚吴淞江等,卓有成效。后因上谏而下狱,仁宗即位后复官,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七年,从没出过差错。著有《夏忠靖集》。

涂山启瑞;梁国授徒:上联典指相传禹娶涂山氏,嗣受舜禅,国号夏,后裔遂以夏为氏。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夏恭习韩诗,以《易》学教授生徒千余人。

赋传流水;源溯涂山:此联为夏氏宗祠“平水堂”联。全联典出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典故。

一人有庆;万寿无疆:此联为宋朝时期的节度使夏执中书献孝宗联。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

2五言通用联:

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全联典指明朝画家夏景(公元1388~1470年),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崇文陈五事;正夫贵三惜:上联典指明朝成化年间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学者夏寅,字正夫,松江华亭人。正统进士,累官浙江参政。尝言:“君子有三可惜;此身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败坏人格),三可惜。”当时以为名言。

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元中进士。

3七言通用联:

五经开国文臣首;七世同居孝友家: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湖南零陵)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泉流东海千层浪;日照南山万树荣: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氏寿庆联。

野叟曝言留名远;江山佳胜惠世长: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节义清廉羡中执;文章台阁爱英风: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其姐为宋孝宗的皇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4八言通用联:

盘簇五辛,家迎万福;觞称九酝,户纳千祥: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公元1900~1986年)撰写的春联。

字辈排行

1夏氏字辈:

夏氏新编通用字辈:“铸鼎开华纪治水利万民源自越绍起嗣向宇寰荣敬业崇先祖修文振国声谦恭求进取理智尚维新贤哲如云聚英才应运生联宗逢盛世永庆太平春”。

山东淄博夏氏字辈:“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山东曲阜夏氏字辈:“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守世纪震连成”。

山东苍山夏氏字辈:“缙守连呈尧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继立宗广希清殿云诗修典章秉书国运昌晓恩伟圣祥荣成信义庄夫庆浩安堂存礼泽贤良加相万年长”。

湖北监利夏氏字辈:“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

湖北随州夏氏字辈:“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

湖北南漳夏氏字辈:“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年”。

湖南汉寿枫田夏氏字辈:

原派:“世成林楚善继佑安善嗣宗祖荫太安思子强友必从文正孝义尚贤良”;

新派:“允锡昭先训钟英毓瑞祥克谐宏景运树业振名邦典重徵猷著才奇乐道彰彦修贻教化绍述焕荣章”。

枫田支派:“一二三四五六七大光逢世泽德远肇基隆南国家声永熙朝道学崇”。

湖南安化、益阳夏氏字辈:“允锡昭先训钟英毓瑞祥克谐宏景运树业振名邦典重征猷著才奇乐道彰”。

浙江上虞夏氏字辈:“安邑垂谟远涂山锡祚长衣冠怀旧泽杯桊溯前光敦本彜伦叙乘时匡济良诗书衍道脉忠孝立纲常”。

浙江温州夏氏字辈:“国家成正夏锡德竹明炎”。

贵州金沙夏氏字辈:“绪左邦国登永正乾坤新诗书开文运裕后启经纶齐家先治礼世代佐朝庭续宗长茂盛义方显名声”。

贵州盘县夏氏字辈:“文字登明朝有公庆白辽贤才良虎座祖德大廷操”。

河南开封夏氏字辈:“开化正西象酬天舜应奇永国宗子登玉敬万从思令有来祖积增培乐依希庆源传多世存宪照瑞维高邦占仁贤善孝焕文然承先延昌盛武德春秋瀚”。

云南昭通夏氏字辈:“启登由科国中华朝富荣昌诚进士玉”。

四川乐山夏氏字辈:“尚思世明磒天月秀大国维光”。

安徽怀宁夏氏字辈:“觉有妙朝永景文广子振应家道世代延大昌先进登显效元良荣华绳祖盛光前克裕昆崇德昭余庆”。

辽宁沈阳夏氏字辈:“智(志)尚成仁守名(明)全先振邦宽洪君德广国泰永吉昌”。

广东新会夏氏字辈:“溪道东子景汝能盏太华日明德远扬永振熏犹隆世泽创开基业启贤良”。

江西都昌夏氏字辈:“学贤宗孔孟诗书继汉唐祖德忠厚远浙绍永传芳。”。

夏氏一支字辈:“士良世相国家学纯常正道心明德克绍先绪传经光继儒林志大安邦应广行端保朝恒存为善必成祖佑作福自有天兴”。

夏氏一支字辈:“尚思世磒月秀大国维光”。

夏氏一支字辈:“永星茂成士连祥传”。

夏氏一支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

夏氏一支字辈:“家大发源清敬祖承先德”。

土家语属于藏缅语系,其传统名字仅仅有名而无姓。

例如:

雍尼、布所、日客额、地额额、匠帅拔佩、

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嬷嬷、墨贴巴、傩贴巴、依窝嬷嬷、头嘎、西朗等等

土家人和大自然有天然的亲和力,于是他们在取名时往往和自然有关。比如龙山坡脚的土家人现在给小孩起的乳名大部分还是为土家语名。

例如:热木(美竹)、亥木(盛竹)、阿聚什用(岩下大将)、岜必(小山)、麦铁送(天官) 一是统治阶级的官方语言记录: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但这几个姓在当今土家族中是小姓,巴姓、瞫姓、相姓几乎完全没有。

土家族姓氏与汉族大同小异,除了较为特殊的田、向、覃、彭、冉外,其他的李、杨、王、张、刘、陈、赵、黄、周等等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列顺序与汉族百家姓人口数量排列顺序大同小异。

二是在不断归顺中央王朝途中依附的汉名汉姓。

这种情况十分复杂,简单来说有土司被赐予汉姓,其所辖人员皆依附其姓。

古代汉族规定蛮夷不可入仕,也有为了入仕而购买汉族家谱伪托于下。明朝时达到一个小高峰,以至于很多西南苗族和土家族的家谱都来自江西。

还有一种是依归大户姓氏。无地农民依归大户后自然攀附大姓,这些自耕农子弟如若考取功名,大户更加乐于承认其为宗族。 1、桃源大田覃氏 清乾隆十二年(1747)建宗祠于县东罗家店。族谱创修于1931年。

2、桃源木塘覃氏 宗祠在县城东门桥。族谱创修于1929年。

3、石门覃氏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光裕堂一修族谱,清道光六年(1826)二修,光绪元年(1875)三修,1922年四修。嘉庆十八年(1813)九如堂一修族谱,光绪八年(1882)二修,1931年三修。2004年光裕堂、九如堂及拳甫裔合修族谱。字派:世继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道,事业佐明堂,定国忠谟显,安人厚泽扬,熙廷常懋绩,奕代普联芳,志学希贤圣,徵庸步寿康,百华祥豫兆,繁衍序弥昌。

4、石门覃氏 清嘉庆十九年(1814)一修族谱,光绪八年(1882)二修,1931年三修。旧派:明大国正自以勋,宇宙调和遇圣君,念昔开基多用武,从今继绪在修文,世传韬略光先德,兰桂腾芳永绍芬。

5、石门长梯隘覃氏 清光绪元年(1875)、1921年、2004年与添顺公裔合修族谱,现今2200余人。派语:拳秀显洪宝世正日双嘉云翔,永远绍先绪,盛朝多明士,兴业佐明堂。

6、澧县、津市覃氏 支谱始修于明,清道光元年(1821)二修,光绪十七年(1891)三修,1947年四修。2004年与石门光裕堂、九如堂合谱。派语同石门光裕堂覃氏。

7、慈利覃氏 清光绪三十年(1904)纂有族谱。

8、麻阳八里桥、兰村覃氏 麻阳景公房旧议字派:庆廷时如应,天子万代启(兴)隆,祖(宗)德光方远,仁文绍国华,进程开世册,昌大起家声(老字“光”对新派“立”)。五大公房1990年三届合修族谱新字:洪都京兆堂,诗书中科甲,立志辅朝纲,根培枝叶茂,积玉振家邦,健康享寿久,荣华富贵长,喜庆千秋景,祖传万代芳。

9、张家界三潭坪覃氏 族谱创修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1994年续修。三潭坪派派行:良尚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大。石门派派行:世继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道。茅岗御派派行:廷胤洪声纯祖忠熙朝嘉世德永代著。中湖派派行:国尚大学仕明登正朝长文章遵孔孟。旋家峪派派行:囗囗囗德正红大其士宗文章遵孔孟。青竹界派派行:万正印新仕家启寿远长文章遵正大。榔溪派派行:万正印新仕家启寿远长祖泽延恒永。大庄派派行:宗仲印文德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大。五溪派派行:汝效星茂世启希士开成大运光德永。公定统一派行:良尚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大,基业肇荣昌,定邦勋名在,承先盛绩扬,万传敦本序,佑启自联芳,忠厚前谟显,诗书宜训详,攀桂才高举,培兰庭满香,崇儒昭谦让,造育多熹康,逢原创京史,锡位振三纲,为孝垂能守,居临循五常,支源流泽久,百代若同堂。

10、桃源夺甲桥田氏 宗祠在夺甲桥。族谱创修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1946年续修。

11、桃源浯溪田氏 光绪十六年(1890)建宗祠于让家坝。族谱创修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

12、石门白洋湖田氏 明崇祯间始修族谱,清乾隆十六年(1751)二修,咸丰九年(1859)三修,1928年四修。字派:万遇受仲单永单大万春(胜)国(春)登(正)虞(起)单(之)种(世)光(应)士淳民良,长裕启祥,家有余庆,祖德荣昌。2005年湘西北田氏联修宗谱,拟定通派:岱惠容高雅,复祠振伟积,凯岸舒皓欣,知严育健骐。白洋湖田氏自“余”字后采用通派。

13、石门黄溪坪、马鞍铺田氏 派语:锦永相光至,钟冰极美时。一本传宗泽,经书启象贤。“宗”字后采用通派。马鞍铺祠清同治二年(1863)首修族谱,至今人口1000余人,派语:祚永崇孔孟,秀启应万钟,相世承文德,家声自恢洪,圣朝登义士,上国为荣宗。"朝"字后采用通派。

14、石门磨市田氏 字派:永廷兴时应,朝国启文明,万士登金榜,洪基绍先生。“生”字后采用通派。

15、凤凰田氏 字派:其一“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其二“荣太谷有仕忠时”。

16、芷江罗平彭氏 始迁祖瑊公,字紫梁,原籍江西吉安,唐懿宗时因官辰州刺史迁湘,开基于芷江罗平乡。族人分布在马公坪以及永顺、保靖等地。

17、麻阳锦和彭氏 派语:友从胜际,光明正大,廷应世喜,国容在先。

18、麻阳土桥溪彭氏 派语:志敬亭大仲,师天忠万相,必定光祖德,宏开先泽茂,启祥昌我宗。

19、麻阳彭氏 派语:从显士定永,志兴万全方,日秀文武政,世代庆隆昌。

20、桑植彭氏 宗祠在县城。

21、桃源青云向氏 宗祠在向家坪。族谱创修于1941年。

22、桃源大里坪向氏 清雍正十三年(1735)创修墨谱,光绪八年(1882)、光绪三十二年(1906)、宣统元年(1909)、1936年续修。

23、桃源太平庵向氏 清咸丰十二年(1862)建宗祠于太平庵。族谱创修于道光十二年(1832),1914年续修。

24、桑植竹叶坪向氏 民国年间与旧土司裔合谱。

25、益阳向氏 清道光十六年(1836)二支始合修宗谱,称三修,光绪四年(1878)四修,1917年五修。贤暹公房派语:述延以序德,志士克承先,建基舒国步,大启本家传。洪德公房派语:名贤以序德,志士克承先,建基舒国步,大启本家传。

26、凤凰瓮来杨氏 宗祠在凤凰县新场乡瓮来,清道光三年始修宗谱。清道光十六年与廪卡杨氏、芷盈杨氏合谱,建宗祠与县城。  27、凤凰廪卡杨氏 清道光十六年始修宗谱,宗祠在县城。

28、凤凰芷盈杨氏 清道光十六年始修宗谱,宗祠在县城。

29、怀化杨氏 始祖明则公。三世祖首选迁贵州铜仁府;首达迁靖州莳竹县九宕梆洞,首达生七子:正金居托口,正玉居洪江岩头湾,正满居岩里,正堂居新路河,正福居辰溪木州,正禄居泸溪,正寿居常德太平门。正堂生四子:才稳居铜安(铜湾)龙家湾(后改杨家堤);才广居卧龙杨氏屋场;才进居白岩青山下(黄溪);才祯居淇滩。

30、怀化卧龙杨氏 清乾隆四十年(1775)建宗祠于卧龙老屋院。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有主张彝语支。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关于土家语的系属问题,罗常培、傅懋绩二位合写的《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概况》一文中提到:“……土家语言中有些特点跟彝语近似,也应暂时列入彝语支”,此外尚无定论。

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也有毕兹卡精英人士结合汉字、日语和藏元音创制的“毕兹文字方案”)。

土家语是毕兹卡语和孟兹语两种语言的统称。但由于孟兹语一直以来就是小众语言,使用人数极少,故一般提及土家语指的是武陵山区一千多年的通用语言毕基语。土家语言属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一说属彝语支(语音相对接近),一说属羌语支(黏着程度高),但毕基语和绝大多数藏缅语的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当然与完全没有词形变化的汉语、苗瑶语、壮侗语差别更大,因此现一般单独成立土家语支。毕基语为黏着语,孟兹语为分析语。毕基语又分龙山土语和保靖土语两个方言区(注:以往将保靖土语分为沙沙语和虾语,但两者相对龙山土语十分接近,故2006年以后藏缅语学界倾向于两者合并为同一土语)。龙山土语还存在有无颚化和舌尖元音的差异。

土家语的另一支系语言——胡玛语,仅存于永顺县郎溪乡王木村打洞溪。打洞溪因为与世隔绝,山外土家族人受汉文化影响而不断汉化,这里却保存了原生态的土家文化,胡玛语得以保存完好。

毕基语与孟兹语差异过大,无法交流。毕基语两土语间通话基本无碍。即使毕基语更为传统,语音上从改土归流开始也受到了汉语西南官话影响,浊辅音b、d、g、dz、dʑ有所清化,但此转变并不彻底,只有自然停顿后的第一个音节为浊音时清化成了不送气清音,而其余时间仍为浊音。而原清音节,停顿之后的第一个音节为清音时送气较强,其余时间送气较弱偶尔不送气。因此,应加强注意这一点,去掉改土归流以来西南官话对毕基语语音的影响,维持清浊二元对立模式,以消除同一个词两种拼写的不便。而孟兹语受周边语言(主要是湘语和苗语)的影响十分深刻,语音与毕基语相去较远不提,语法上也与毕基语的高度黏着背道而驰,完全放弃了黏着手段,变成了分析语。

1983年春,为发展土家聚居区的文化、教育,开展土家、汉双语教学和承传民族优秀文化,吉首大学民族研究室土家族学者彭秀模、叶德书,接受人代会期间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及州直一些代表的意见,按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创制少数民族文字的原则和土家语北部方言的语音系统,以龙山县苗儿滩镇为标准音点,创制《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邮寄国内130多位语言学专家、教授,并征求意见。这年秋,彭秀模、叶德书综合各专家教授的意见,对《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进行修订,1984年1月在《吉首大学学报》公开发表,得到国内语言学家的肯定。

赵鼎(1085年—1147年), 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赵鼎早孤,由母樊氏抚养成人。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累官河南洛阳令。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1130年),签书枢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绍兴年间几度为相,后因反对和议,为秦桧所构陷,罢相,出知泉州。寻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吉阳军。

赵鼎在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宋孝宗时,赠太傅、丰国公,谥忠简。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鼎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赵鼎善文、诗、词。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在三国历史上关羽张飞赵云三人的妻子是谁?为什么史书没有提及?

曹操妻妾成群,知其姓氏者就有十五人,据《武文世王公传》载,其中十三人生子二十五人:

卞皇后--丕、彰、植、熊

刘夫人--昂、铄

环夫人--冲、据、宇

杜夫人--林、衮

秦夫人--玹、峻

尹夫人--矩

王昭仪--干

孙姬---上、彪、勤

李姬---乘、整、京

周姬---均

刘姬---棘

宋姬---徽

赵姬---茂。

关羽妻子胡金定

关羽其人,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于他身世的详细记载。既没有关于他长辈和妻室的记载,对他的几个儿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语焉不详。只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说了一句:“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就没有交代了。而有关他那个在《三国演义》中被频频提到的儿子、蜀汉大将关平,也只在说关羽死的时候这么记了一笔:“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裴注《蜀记》又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便再没有说什么,连关平的表字是什么都不知道。关羽其他的后代和家 [被遮蔽广告]

[被遮蔽广告]属,在《三国志》他的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裴注《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看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人,有子关平、关兴。关平和关羽一起在荆州被杀。关羽次子关兴早卒,而关兴的嫡子关统无后,所以在关统死后便由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而关氏家族在成都的人口被魏将庞德的儿子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数杀死。大约我们可以知道的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关羽的身世,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有了个比较明确的答案。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租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下了儿子关平。后钱塘人冯景山又据此作了《汉寿亭侯祖系记》。

按照这些资料看,民间习俗以五月十三为关羽的生辰去关庙祭祀关羽以及在家供奉,实在是个误传,五月十三日当是关羽子关平的生辰。墓砖的发现还让我们证实了关平的确是关羽的亲生子,而并非是象《三国演义》和一直以来民间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只是他的养子。同时,从墓砖上的记载还可以知道,《三国志》裴注中所引的:“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关羽祖父关审就用《易》和《春秋》来教子,所以关羽对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应该是承秉家学所致。

至于那个关索,我们可以从前面的史料上知道并无这个人的记载。南通曾经在七十年代出土了明成化(1465—1487)年间刊刻的《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四种》,其中的《花关索出身传》一开篇就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见如故,“在青口桃源洞”“姜子牙庙王”之前“对天设誓”,以后打算干一番大事业。刘备对关、张二人说,“我独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关公道:“我坏了老小,共哥哥同去。”张飞道:“你怎下得手杀自家小?哥哥杀了我家老小,我杀了哥哥底老小。”刘备道:“也说得是。”于是关、张二人约定互相杀光对方的家属。张飞跑到关羽老家蒲州解县,杀死了关家大小十口,只是因为不忍心才带走了已经长大了的关羽长子关平、放走了已经有身孕的关羽的妻子胡金定,后来生下小英雄关索。关羽杀了张飞的全家。办完这些事后:将身回到桃源镇,弟兄三个便登呈(程)。前往兴刘山一座,替天行道作将军。再后来的情节是说关索长大后到荆州找到关羽要认父归宗,关羽不认,关索大怒便翻了脸威胁父亲说如果不依他,他就要投奔曹操,起刀兵来捉拿关羽等五虎上将等等……。而在水浒中有叫病关索的诨号,云南还有地名叫关索岭的,并有祭祀他的祠庙,可见这个关索在民间传说中是颇有影响的,但是许多学者认为,民间流传所谓“花关索”的故事,并没有历史根据,也有人认为“索”和“平”字的古篆写法差不多,关索可能就是关平,可关平一生从未到过云南,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可信,因此一般史学界公认的结论是,这个纯粹是个传说,历史上并无关索其人。看以上资料,应该说目前我们只能承认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不过有一点是对的,就是关羽的夫人是胡氏。

另外,现在在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五种关姓家谱,地方分别是浙江杭州和广东南海、番禺、新会,其中有四部谱,关氏族人都自称为“汉寿亭侯”后裔,山东省兖州县档案馆也收藏有一部(山东)《武圣府分支关氏宗谱》,编修人叫关金标,是民国三十年(1941)的刻本。不过,一直到目前来看,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关氏家谱》。因为现有的家谱都是从宋以后开始记载的,在图表中并没有关羽的名讳。所以严格讲起来,它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公家谱,对我们了解关羽其人没有太大的帮助。到是对研究谱牒学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1995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也曾经影印出版了一部《关帝文献汇编》丛书,共分10册,第8册(405页至462页)中有影印《关氏家谱》。这是目前唯一一部正式发现的由朝廷正式编修的关羽家谱,可惜注意到的人很少,丛书由鲁愚等人编辑的。只是这本也只是清代的写本,在清康熙到嘉庆年间递经增修,嘉庆时的编修人为关文榜,是关氏五十八代孙。

樊氏(张飞妻,素有倾国倾城美誉)夏侯氏(张飞妻,夏侯霸的堂妹)

刘备原先的夫人有甘夫人、穆夫人、糜夫人但都先后在兵荒马乱中死去。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历来就告诫刘备,蜀国的主要敌人是曹操,蜀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应是"联吴抗曹。"所以当孙权派使者鲁肃到蜀国表达了愿结秦晋之好、并共同抗曹的意见后,自然是一拍即好。就是这位孙权之妹孙尚香孙夫人了

周瑜的妻子小乔 小乔,(乔字古做“桥”)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乔公次女,周瑜之妻,大乔之妹。与大乔并称为“江东二乔”。据传为绝世美女

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妻子是谁?

关羽妻子 胡金定 张飞妻子 樊氏夏侯氏 赵云妻子 马腾之女,马超之妹(马云禄)

胡定金,关羽妻,野史记载 张飞的妻子夏侯(涓?)。夏侯渊的侄女 赵云没有老婆

三国历史上关羽的评价

位列五虎之首,文韬武略兼而有之。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足见其胆量过人,但其人待人过于孤高,傲慢有时让他失去理智,最终败走麦城,死于小人之手。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县)遇上东汉 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曹操攻击刘备,备败逃依附袁绍,关羽及刘备妻室被围于下邳,羽降曹,诏为偏将军,待以厚礼。七月,羽探知刘备在袁绍部下,遂挂印封金,拜书告辞,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随之与刘备奔往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联络刘辟击曹。建安十二年(207),刘、关、张兄弟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草庐,始请得孔明(诸葛亮字)出山相助。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击败曹操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列“五虎上将”之首。八月,羽乘孙权与曹操交兵之机,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阳,放水淹杀曹军,斩杀曹将庞德,收降于禁,威镇华夏。就在关羽志得意满之时,同年十月,孙权遣吕蒙抄其后路,袭取荆州。羽腹背受敌,军心涣散,处境危艰。十一月,羽从樊城撤军,企图夺回荆州,途中连遭吴军截击,部卒走失,战斗力大减。羽见夺回荆州无望,且战且退,先抵麦城(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欲逃往西川与刘备会合。十二月,羽从麦城败退临沮章乡(今湖北省安远县北),被孙权伏兵所擒,与子平同时遇害,时年59岁。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诞辰100周年),后主刘禅追諡为壮穆侯。然而,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但关羽身上也有一个瑕疵,那就是大意失荆州 关羽没有杀华雄,那是罗贯中编的。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所以,华雄是孙坚杀的。

历史上赵云的妻子是谁

赵云有两个老婆。第一个老婆叫李鸿雁。因黄巾军屠村致死。另一个是马超的妹妹马文璐。

---------

请采纳!

三国历史上关羽有多厉害

转一篇文章,供参考

世人皆知关羽,从“温酒斩华雄”的英迈到“千里走单骑”的忠义,从遍布世界的关帝庙到香港影视剧里警察局供奉的香案,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关羽当成神去看待。关羽的尊号一封再封,从关公、关二爷到关帝,直至清朝取代岳飞成为与孔子并列的“武圣”,他终于走上神坛,名垂千古。

一介武夫

因《三国志》作者陈寿“尊曹抑刘”的倾向,关羽的传记不足千字,可以确定的是,关羽是一员勇猛非凡的虎将,但也不过一介有勇无谋的武夫。关羽的身世一直不详,到清代康熙年间才出土了他家族的墓碑,他其实出自一个经学世家,至少在他父辈时还以学问为业。(《关侯祖墓碑记》:“(羽祖关审)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但没有更多证据显示关羽本人饱读诗书,后世广为流传关羽“夜读《春秋》”的形象,恐怕还是受罗贯中的影响。

关羽确实武艺高强,颜良就是被他“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三国志·关羽传》: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不过接下来的“诛文丑”则又属《三国演义》的发挥。“诛文丑”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关云长挂印封金”,为制造气氛铺垫关羽出场,作者先交代了曹操帐下名将张辽、徐晃等都拿文丑莫奈何,等关羽出马,三两下就把文丑搞定。文丑是袁绍手下名将,本事也着实了得,他就这般“冤死”了。按史载,文丑命丧于著名的官渡之战,而且很可能死在乱军之中(《三国志·袁绍传》: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和关羽搭不上干系。

鲜为人知的是,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另有山西祁县、清源人说),他在小说中把老乡山西解县人关羽当作儒家学说“仁义礼智信”的典型代表,大书特书关羽的丰功伟绩。和诛文丑一样,华雄本为孙坚所杀,蔡阳实为刘备所斩,罗贯中把别人的战绩,硬塞到关羽的“功劳薄”上。历史上确有其事而夸大其词的更是多见,如为护刘备家眷

关羽实际上是被演义美化之后了,他实际上并不是很完美,他确实很勇猛,用兵打仗谋略也很有一套,但是关羽缺点很明显,脾气秉性很急躁而且有些傲娇,关羽成名之战就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时候的关羽达到了人生巅峰,同时也是衰败之源。威震华夏这一成语就出自关羽的水淹七军,你可以想象威震华夏的男人打仗能力有多强,关羽的指挥战斗能力确实很强,缺点也很明显,轻视敌人藐视对手,最终在威震华夏的短暂华丽成就之后他也就败走了麦城,葬送了自己和儿子关平的性命。

历史上有关羽,张飞,赵云吗?

被刘备册封为五虎上将的分别是: 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和赵云,所以总把这么几个人搞一起。 期中,关羽,张飞和刘备是结拜兄弟, 赵云是刘备专用保镖。 马超原来是西凉的,打不过曹操所以投奔了刘备。

三国历史书上关羽人头是谁所砍,急,谢谢

侩子手

《关羽传》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蜀记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

历史上关羽张飞谁的武艺高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杀手,曾经干掉众多一流高手,还包括超一流高手颜良、文丑;

关羽的武器是青龙堰月刀,属于力量型武将,爆发力强,所以关羽在很多时候都是速战速决,一旦对方防守较好,关羽马上就不行了。很多时候,他都是仗着马快、手快,几招之内解决战斗。

张飞力量大,而且技巧也很好,所以张飞的武器是蛇矛,能够用好丈八蛇矛,既需要力量,也需要技巧。张飞能把纪灵在10合中刺死,也能跟吕布大战200回合,跟马超挑灯夜战220回合。爆发力强,防守也不错。

论综合实力,张飞要强于关羽,就算关羽骑着赤兔马也打不过张飞,除非关羽搞暗算 引用的别人的意见 个人认为是关羽但没什么资料证明

我投关羽一票

正史: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

演义:关公望见张飞到来,喜不自胜,付刀与周仓接了,拍马来迎。只见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向关公便搠。关公大惊,连忙闪过-----换成弱智炎凉又一方欲问时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v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郑清之,生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卒于理宗淳v十一年,年七十六岁。少能文,从楼P学,为楼钥称赏。嘉泰二年(1202)入太学。嘉定十年(1217),登进士第,调峡州(今湖北宜昌)教授。累迁国子学录。参与丞相史弥远定策,废太子f,拥立理宗,后授王宫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签事枢密院事。绍定三年(1230)授参政政事。绍定六年(1233)史弥远卒后,累官右丞相兼枢密使,疏请召还直臣真德秀等人,为帝采纳,时号小元v。端平二年(1235)特进左丞相。嘉熙二年(1238)封申国公。后历封卫国公、越国公。屡辞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齐国公。淳v七年(1247)获准辞官,放浪湖山,寓身僧刹。两年后复相位。致仕卒,谥忠定,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清之的代言奏对,多不存稿。工笔札,书法遒秀逸致,书迹见《凤墅续法帖》。著有《安晚集》六十卷,《宋史本传》行于世。

郑清之的墓地

郑清之墓在饶平县海山镇坂上村三百门大湾山北麓,墓区保护地1500平方米,为夯贝灰沙结构。墓座东南向西北,碑文楷书阴刻宋祖敕封考踢进士第右丞相太傅卫国公净庵清之郑公墓,敕封妣一品夫人闺淑樊氏。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郑清之的家谱如何记载的

郑清之,铭公长子,字浩源,号(号)碧泉 若洁(洁) 文叔 夷甫 源德 安晚 谥忠定公 净庵公 行六O 宋左承相敕封齐国公 公原籍浙江省宁波府鄞县 宁宗嘉泰四年举进士 官拜右丞相复拜左丞相进位太师 后为臣所陷以太子 太师左丞相奉朝请致仕谪居福建 理宗朝凡四登相位端平开召用正人多公之力 初居福建布政司衙前 后迁(迁)汀州府永定县(县)洋 为入闽永定一世祖 派衍宋理宗淳v辛亥十一年十一月尬迨九 葬永定县离城十五里龙安寨跃现水口坤山艮向门丑未分金 似弥勒献肚形面朝大江 明万历九年合族重修 清顺治丁丑十四年四月初十日辰时三修 辛酉年八月合族四修 公妣有九曰 樊 杨 萧 曾 赵 蓝 苏 曾 郭氏 萧氏六娘 诰封

一品夫人 生于宋宁宗庆元元戊午四年 殁于宋理宗淳祜乙卯三年 葬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小靖乡长教 棋子隔白鹤行书形 癸山丁向兼子午分金 坤申方来水 乙辰方出口 坟右侧点穴地师墓合族春秋同祭焉 明万历三十七年裔孙重修考坟载永定邑志有名墓

记妣墓载大埔县志有名墓记 樊氏葬莆田大白沙泥涯佛山 杨氏葬广东三河坝 曾氏葬平远 赵失记 苏氏葬广东潮州 曾氏葬潮州 郭氏葬永定贵湖 蓝氏葬永定失其墓

子十八 樊生子四 长太常寺少卿 次太仆寺少卿 三光禄寺少卿 四鸿胪寺少卿俱失名 萧生子五 长子钱 官历中书 次子w 官历中书 三子铸 官历中书 四子铿 五子链 赵生子二 长子恒 次子怡 尚有七子 月德 月徽 月任 余失记未明

树姓为稀少姓氏,至今没有收录于《百家姓》中。

树姓来源

据史书记载:殷时代遗民有七大家族,分别是陶氏,施氏,繁氏,树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他们的姓氏来源于他们所擅长的手艺。

隋朝时,树氏原属张姓。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时,曾驾龙舟遨游扬州城。途中遇一杨树,枝繁叶茂,状如华盖,龙颜大悦,随即恩赐跟随身边的爱臣张洛于,立改姓为“树”,此君即为我族之始祖树洛于。此祖上传说而已,无史料可证。

按我记忆和理解宜是:承国开家,崇忠尚厚……………… 共四句十六个字(辈)。据幼时印象(家父告知),此辈分当初由白果树湾(现被水库淹没)施姓与桥湾(现王家桥村)施姓先祖共同拟定的。可惜记不全,但愿能够抢救!

重庆市潼南区塘坝镇氏宗亲字辈是什么有知道请求告诉下非常感谢

姓氏宗亲字辈就是你们同一个祖宗,同一宗族祠堂传承下来的同宗字辈排序,以便于分辨长幼秩序辈分的字,并形成取名的规则周而复始,在王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