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自修和集体共修,在家居士如何选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个人自修和集体共修,在家居士如何选择?,第1张

佛教中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我们在家居士不论是在家自修,还是选择去寺庙集体共修,都要学习菩萨精神,要有自利利他的愿行。

眼下,疫情肆虐,出门是否遵守规定,戴口罩,回家是否注意卫生,勤洗手,这些都是自利利他的方方面面,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在这场战役中,没有“你们”,没有“他们”,只有“我们”,万众一心,管好自己,守护整体。修行就在生活中。

生活中,你如何取舍?选择自修,会有哪些问题呢?

1、层层递进,按部就班

自修需要有正确的修行方法,首先明白修行的道理。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生活的吉祥,为了难得的佛缘,为了能够度人度已,为了明理开智慧明心见性。

我们在家修行人,有时会选择通过网络,网络上的各种渠道、信息层出不穷,非常之多,可是有时候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多多益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选择、判断,就不能明确修行的意义,我们一定要选择对我们有益的善知识,循序渐进的学习,把基础打好,遇到困难不后退,遇到磨难不妥协,遇到艰险不放弃。

选择自修容易有懈怠,我们应时常自我提醒,自我监督,自我反观,自我批评。吾日三省,时常精进。

《成唯识论》中亦说:“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对于对的事情我们要有勇猛心,精进心,要时常自己鼓励自己,自己为自己加油,今日事,今日毕,不拖沓,不延迟,不给自己找借口。

要安住于每一个当下,善加利用时间,珍惜时间,把握时间。此时正是修行时,无时无刻不修行。吃饭是修行,睡觉是修行,洗衣是修行,做饭是修行,倒垃圾是修行,待人接物是修行,起心动念是修行。处处是修行,时时是修行。

在修行时,我们要克服自己的弱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事时要对自己严于律已,认真、勤奋、踏实,一步一脚印,不好高骛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自备功过本

在家自修人可以准备一本功过记录本。每天记录当天的过失和功德,今天我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如理如法,犯了哪些错误,一一记录下来,今天我有哪些善行善语善念,帮助了哪些人,也一一记录下来,并坚持每天统计,每日标注。

做对的地方,自己告诉自己要坚持,并要每日增加,做错的地方,自己告诉自己要改正。 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一年365天,坚持一年,到年底的时候,你可以看一下,这一年你是如何精进的,又是如何修行的?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自修时我们也可以常常生起利他的心: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

3、《扫地歌》的警示

有时候,我们会以为扫地、擦桌子、写字都是很简单的事,对于这些事,我们是不可能做不好的,而其实不然。要做好一件简单的事,有时并不容易。

有时,我们在写字时,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或比较赶时间,就会比较急躁,请自己问自己:我在写字的时候,有没有认真的写?有没有一笔一划的写?有没有想其他的事?够不够专心?写字之前有没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写完字后,有没有检查自己的错误?有没有改正?下次写字时有没有犯同样的错误?是否还存在其他问题?发现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就是修行。

扫地也同样如此,分享一下故事:

一个佛弟子想要出家去找师父,师父安排弟子先去扫地。这位佛弟子扫完后去找师父:师父,我扫完了。师父问:你真的扫好了?扫干净了?弟子答:真的扫好了,扫干净了。师父脸一沉,说:那好,你可以回家了。

弟子想不明白,为什么师父不收他,让他回家?原来,师父在房间的犄角旮旯处放置了几枚硬币,以此来考验弟子的扫地是否用心。如果弟子没有发现硬币,那么扫地一定不用心,只是表面扫一扫,如果弟子发现了硬币没有上交,那就更不可取了。

如果你选择共修呢?

1、广结善缘

我们不一定要遇到名师,但一定要跟随明师。寺庙是弘扬佛法的道场地方,是讲经说法的丛林所在,我们在寺庙集体共修,有很好的氛围,要珍惜彼此的因缘,包容别人的缺点,学习中互相取长补短,一起精进,遇到难点一同探讨,虚心听取有学问的人的意见,广结善缘。

我们可以采用抱团取暖,建立打卡社团的方式。每人每天将自己的修行情况上传,互相监督,一同精进。

在一个大集体中,大家用相同的方式,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心态,相同的作息时间来共修,在这样的修行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提携,有人掉队了,帮忙提醒一下,有人昏沉了,赶紧警示一下,10个人有10个人的力量,100个人就有100个人的力量,我们要踏蹐实实的,认认真真的,珍惜每一份缘,善待每一份缘。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清净身口意。

2、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在共修时,我们要有切实的信、愿、行。

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念佛是为了改变我们的知见,用正确的代替错误的,念佛时不论你是出声念、默念、还是金刚念,都要专心、用心,要善用其心,一心一意,要口念心念,心心念念,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吐字清晰,声音平稳。

我们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每天清晨我们要发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随缘、放下、自在、念佛。

我们要有深切的愿心,他苦即自苦,他乐即自乐,把别人当做自己,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好好的修行,好好的帮助自己,好好的帮助别人。夜晚我们要将一天的功德会向给所有众生,祈愿一切吉祥如意。愿力越是大,得到的加持也就越大。

我们要有真切的行持。在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否能正确应对。比如我们在马路上遇到一个乞丐,我们可能会有想要帮助对方的意愿,但是我们是否是恭恭敬敬的来提供帮助的?我们是否会有骄慢的心理?我们可曾有过居高临下的举动和想法?

听闻过一位年长的师父说:对你尊重的人,不能有一点不恭敬,对普通的人,要有十分的恭敬。这些,我们真的都能做到吗?好好的问一问自己,也好好的想一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论我们是自修还是共修,学佛的路上都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修行重在修心, 有经云: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当我们做错的时候,我们要用第二念去纠正第一念,我们要常常自观、反观,才能在修行的路上看见自己。

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要想是否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一样: 我不敢轻汝,汝等皆作佛 。在对待家人的时候,我们要常想:我们是否有色难?是否做到:仁、义、礼、智、信。没有做到的时候,我们要提起自己的感恩心,惭愧心,并好好忏悔。

我们在家居士一定要守好五戒,戒律不是用来约束我们的,而是为了提醒我们要相信因果,不要造作恶业。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 不杀生可以种长寿的因,不偷盗是富有有因,不邪*是家庭和睦的因,不妄语是诚信的因,不饮酒是智慧的因。

如果在家居士要受菩萨戒,需受六重二十八轻戒。 在此提及一下六重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大妄语,不说四众过,不买卖酒。二十八轻戒中有一条是六斋日须受八关斋戒。

自修和共修,自利和利他,是相辅相成的,共修由自修组成,自修离不开共修,为利有情愿成佛,让我们发起这样的愿力来好好修行。

最后,回向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愿一切有情所求,世间又出世间,殊胜大愿,一切吉祥如意!

感谢阅读

仅供参考:

萧县陈八集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秉 怀 从 高 尚 力 为 思 念 功[现已到26世] 

各分支现用辈字繁多,大致有: 

十七世: 广 大 朝 钟 志 兆 

十八世: 秉 兴 献 建 照 凤 开 玉 

十九世: 怀 昭 名 鸿 万 玉 

二十世: 从 淮 忠 景 福 广 乐 

二十一世: 高 宗 升 

萧县甚少沟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履 文 明 世 修 善 恒 昌 尊 经 崇 儒 

萧县陈沟陈氏 

十四世起字辈: 仲 昌 益 尚 有 玉 胜 洪 广 升 

萧县演武陈氏 

十五世起字辈: 大 怀 素 有 凌 云 志 圣 德 绵 延 百 世 同

陈彦和。海南陈氏祖谱记载,海南陈氏最早过琼始祖是陈彦和。

陈彦和属江州义门世系,过琼前在福建泉州当参军,1078年从福建泉州过琼任琼州府参军;彦和落户文昌县沙港朝庇村(陈策将军祖籍沙港,是彦和后代),死葬在海口市长流镇附近。陈彦和过琼后子孙分布遍及文昌、琼山、海口、澄迈等几十村。 

陈甫。系实公四十五世孙。大约在宋朝建炎至绍兴年间(公元1127--1131年),甫公偕其子仲良从福建南渡琼州,担任珠崖军民府(今琼山东南部)通判。

甫公渡琼后,最初居住在珠崖的罗颜村。后来,他们由珠崖到乐会,喜爱这里山明水秀,民安物阜,便定居在龙泉村(今名龙塘村)。过了几年,二世祖仲良公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荣登癸丑科进士,是乐会县历史上第二位进士,也是海南岛历史上第三位进士。甫公曾被朝廷敕授为奉直大夫后又封为朝议大夫,于1156年逝世。

甫公子孙蕃衍兴旺,如今在世者,男男女女,不少于4500人,主要分布在琼海、万宁、三亚、屯昌和琼中34个村庄。此外,甫公还有不少子孙移居国外,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陈拱宸,又名三老,举人,系实公四十九世孙。

生于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正月初八,配余氏,黄氏;男仲达。 陈拱宸公在南宋1242年因避乱而带子仲达自福建福州府莆田县祷坑村渡琼。来时落脚在文昌县溪尾村,后任文林郎文昌县知县,再次以官为家,住在青蓝子,是溪尾(溪梅)支始祖,1256年九月初五逝世。

子孙分布:81支和600个村庄。

陈十五,名陈实,系太丘实公四十六世孙。俊卿之长子,福建莆田县坎头人,生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十一日,累官福建、广东安抚司参议积阶奉直大夫,封莆田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生三子。

南宋绍熙四年(1193)避乱携带第三子陈塾渡琼,始居琼山府城白玉庵,后移居大林道玉村,(此村今不存在,已移居桥头村)。历经若干年后,公婆重返福建莆田县。寿终后公婆合葬在莆田保丰龙汲山,明朝年间,在琼众支子孙为了纪念先祖,在琼山大林兴坡置地一块,建墓场一座,以两石刻日、月为公婆替身合葬此风水宝地。

后来在琼山府城东周巷(现府城第一小学)置地建造书舍3间,横廊一眼,便于祭祀十五祖和子弟读书之用。后经道光、光绪、同治年,先后扩建续修,并买洪家宅场土,更造旁廊28个铺面,已成为一座完整的“陈氏宗祠”,一直保留到1992年才被人为拆除。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在大陆、在台湾、在海外华人心目中,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是祖的标志,根的象征。

六百年岁月沧桑,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在大槐树前祭拜,共话骨肉情,它是炎黄子孙心中不老的精神树,团结树,洪洞大槐树是心目中的家,灵魂深处的根。

我张氏家族,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县城南十三里许。 明洪武初,始祖霖公,奉旨南迁江苏丰县城北四十里,地名河泽村即今欢口镇西张庄,后因户繁地狭,得建业于北三里许,地名邓鄂庄即今水坑洼村。

追溯往昔,元末朝政腐败,战乱频繁,灾疫连绵,茫茫中原大地,荒芜人烟。而当时三晋大地,特别是晋南洪、赵一带经济富庶,人口稠密。明初统治当局为复兴中原,巩固边疆,遂于洪武至永乐年间,开始大规模向中原和边关地区移民。据历史记载,当时在洪洞大槐树处,进行一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迁民活动。虽说当时不是专迁洪洞人,但因其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把洪洞作为迁民重点却是很自然的事。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可谁也不想迁到那里去。明朝统治者只好制定移民条件,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并规定凡移居者都必须到洪洞广济寺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那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自洪武之初至永乐15年,50年内共18次迁民。迁民对于调整当时人口布局,发展生产,巩固边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血缘关系是家庭的天然纽带,要维持宗族的传承和延续,必须有族谱、祠堂和族田的支撑。

一般的家谱都记载着一个家庭自始祖以来的繁衍生息分支迁徙,不断拓展的艰苦而光荣的历程,也记录着历代先辈治理家政的经验和子孙处世为人的教训。因此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发展的历史,它为我们描绘的是血肉之躯相传的生命链条。基于这种原因、所以家谱才世代相传,生命不息,并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

修谱是一个家庭的大事,睦族无谱分辨不出一族亲疏,睦族莫重于序谱,谱不修谓之不孝。

霖祖系下共修七次,格式按欧、苏两者兼取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苏式创自苏轼,主要左右横向联系。张氏家谱多数两者兼取,先取欧式总系,以明家族发展源流,后遵苏式分各支各房,世系载入历代子孙,构成了张氏家族生命之链。霖祖系按五世一台头,既明了又容易看懂。

霖祖系下南迁至今历经七次续修,其顺序为:

一、大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十代孙猷训公创修族谱

二、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十四代孙兆文

三、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十五代孙自让、大振

四、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十六代孙太乙

五、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九代孙 谦

六、公元一九三一年 十九代孙 谦

七、公元一九九七年 十九代孙 德山

按照历代修谱之惯例,修谱必修祠。

祠堂是宗族组织的祭祀场所,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张氏祠堂是十世祖猷训公创建於大清顺治十年。历经几代人修缮颇具规模,后因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到一九九零年六月召集各支会议,按人丁一元筹款,整修大殿,重建山门及耳房,翻建东廊房。1997年城关大彪一支捐款三千元,华山张集思宏一支捐款三千元,张黄庄张成美、沙庄张孝玲各捐700元,叶庄宏喜捐款500元,建西廊三间,大殿中红木神龛和神主楼是张黄庄先法公独资从越南置办。竣工后,主殿铁叉云燕高耸,兽脊彩瓦流光,门窗雕漆楹柱,飞彩大门焕然一新。

始祖霖公,自大明洪武之初迁民南来迄今六百年,据载同来者十八位或二十四位祖爷,他们或为胞兄弟,或为堂兄弟,分布大江南北,想来时或以后数代人,理应互有联系,往来庆吊之礼,自然不断,逢年过节,请亲探祖之举,当亦不绝。然至大清顺治十年十代祖猷训公创修族谱之日,已距始迁之时三百余年,各族子孙繁衍之盛,分布之广,当可想而知,以故各族之后人其间联系多有中断。

经考:江苏丰县欢口镇水坑涯始祖霖公与山东鱼台清河涯、堰口始祖清公和永乐二年后来鱼台县石集张庄、张曹庙佩公实为胞兄弟。沛县张集鲁公与济宁张家桥始祖岱公为胞兄弟。五位始祖为堂兄弟,至于张家庙一支与我水坑涯居趾相连,行辈不差,六祖本属一脉。

吾张氏家族堂号“百忍堂”,五修族谱时主修人谦公为霖公系下另立堂号“两铭堂”以示新疏,两铭已包百忍之意。

家谱数字化、网络化解决方案

传统纸质家谱保存、查阅、管理等存在很大局限性,现在年轻一辈能接触到家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家谱数字化、网络化的管理和编修将是未来家谱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即可在网络上直接查阅、保存和管理家谱(如:信息修改、添丁等),又可随时生成纸质家谱,大量减少传统修谱方式的各种繁琐工作(费钱、费时、更费精力)。

华夏宗谱网是集网络传谱(家谱数据上传、管理及查阅权限设置等,已完善)、宗谱编修(以网络数据为基础,配套纸质家谱编排软件,内测中)、共修联谱(网络数据自动信息合成,开发中)、纪念馆(先人祭祀等,开发中)、宗祠&研究会等姓氏机构会员管理系统(主页建设、会员管理、短信群发及会费收缴等,测试中)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网络交流平台。拥有国内最强大、最齐全的宗谱录入和管理等免费功能。另外还为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宗祠等姓氏机构提供线下人员管理及宗谱编修系统(单机管理编修系统,内测中)。

共修的时候,大家的力量都汇集在一起,一起修、一起念,这样更有力量!一个人的力量就象点点的火星,它也能烧东西,但是烧不了多少;大家的力量就象熊熊的火焰,烧东西特别快、特别容易。大家在一起共修,消业也特别快、积福也特别快、证悟也特别快,相互都有帮助。每一个参加的人都能得到这种共同力量的加持,共同的力量成为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等同共同的力量,成为一体了,这是最好的方法。

皇家的族谱叫玉牒。

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修玉牒的制度。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纂修玉牒当做国家的重要大事。从唐朝开始发展到宋、元、明、清。而今,清代玉牒是目前我国历史上唯一完整系统保存下来的皇室家谱。

清代玉牒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在内容上有宗室、觉罗之分,一是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清朝初年,局势动荡不安,清廷对于汉官不敢轻信,前期重要文书一般都用满文书写,但是清代玉牒的纂修并未依照此例据。

迎送玉牒的礼仪中,由侍卫前引后护,另有黄盖、龙旗、御仗并奏导迎乐,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礼仪结束,一套玉牒送皇史_尊藏,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库暂存,备送盛京。

清代玉牒相关说明

按格式可把玉牒划分为竖格玉牒(也称直格玉牒)和横格玉牒两种。竖格玉牒每页15行竖格,按辈分顺序分别详细记载宗室、觉罗子女的情况。横格玉牒则每册格数不等,有11至18个。通常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分递降。

玉牒所记内容主要包括封爵、授职、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岳父姓名、职衔等。皇帝则另加被立为皇太子的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生母姓氏及徽号、后妃晋封等。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而载入按辈分编修之直格玉牒。

玉牒以满、汉两种文字抄写,现存者用朱墨书写,已死者用黑墨书写。编完后,上呈皇帝审阅钦定。顺治时,准将玉牒抄3份,分别藏入皇史_、宗人府、礼部。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为抄两份,分别存于皇史_和盛京敬典阁,其底本则仍装订成帙,存于宗人府。终清一代,共修玉牒27次。后于1921年,溥仪又组织人力做最后一次补修,共纂修过28次。

-玉牒

个人自修和集体共修,在家居士如何选择?

佛教中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我们在家居士不论是在家自修,还是选择去寺庙集体共修,都要学习菩萨精神,要有自利利他的愿行。 眼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