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起兵讨伐董卓的18路诸侯,谁的官职最大?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4收藏

《三国演义》中起兵讨伐董卓的18路诸侯,谁的官职最大?,第1张

在十八路诸侯里,袁术其实是官职最大的,但他并不是实际的领导者。袁术在讨伐董卓时并没有亮眼的表现,职位再高也没有任何的作用,袁绍的实力在中原地区是最强大的,所以天下诸侯都以袁绍为主。在讨伐董卓时,诸侯们只顾自己的利益,并没有把董卓作为统一的目标,其实这次联盟只是一个幌子,诸侯们真正的想法是从中分一杯羹而已。这支诸侯军队中有太守、州牧、骁骑校尉和后将军。在这里后将军的职位仅次于太尉,所以袁术担任太守和后将军是诸侯联盟中享有最大的官职。

在东汉末年,群雄皆起,大汉的朝政被外戚和宦官所把持,为了铲除政敌,何进把董卓带进了长安,可是宦官提前知道何进的行为,于是就暗杀了何进,之后何进的同党和宦官进行了厮杀,他们的势力都有所锐减。等董卓到达后,他掌握了长安城,大汉的朝政被董卓送把持,天下的诸侯看到后,以此理由前往长安讨伐。由于董卓的强大,诸侯们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联盟。于是诸侯们开始和董卓开始了厮杀,他们实际的想法只是想要一份利益而已。

在诸侯联盟中 ,有许多世家大族,比如袁氏家族,就有袁术和袁绍,他们仗着先祖的留下的基业在诸侯联盟中声势颇高。其余有太守和刺史,这些官职也不小,曹操在诸侯联盟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尉,但是他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袁绍在中原地区威望很高,因此被诸侯尊为盟主,而袁术虽然他拥有最大的官职,但是他并没有什么作为,所以他的威望不是很高,最终袁术的结局也十分的凄惨,在奸臣的蛊惑下,竟然盲目的称帝。

三国演义中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是哪十八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东汉末期,董卓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废立皇帝对他来说都易如反掌,这样的举动当然会招来其他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大家就联合起来想要灭掉董卓,这件事情在《三国演义》当中也有描述,书中写“十八路诸侯”联合对抗董卓,但是说了这么多年,你知道这十八路诸侯都是哪十八路吗当年讨伐董卓的都有哪些人

《三国演义》中董卓篡权,每夜入宫,奸*宫女,夜宿龙床。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可谓人神共愤。后招致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字公路,家族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被举荐为孝廉,经多次调任做到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字文节,颍川郡人,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绪兖州陈留郡人,因清谈高论被誉为名士,任命为豫州刺史。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字公山,东莱牟平人。兖州刺史,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汉末群雄之一。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兖州泰山郡人。 官至河内郡太守。起初,在大将军何进底下,担任大将军府掾。何进去世后,受拜为河内郡太守。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陈留太守。在汴水之战后归附曹操。此前因为与袁绍有隙,又曾与吕布交往,袁绍几次叫曹操杀张邈,但曹操都未听从,跟张邈更为亲近。后曹操带兵讨伐陶谦时,张邈与陈宫叛曹迎吕布为兖州牧。后吕布被曹操击败,张邈跟随吕布投奔刘备,全家及弟弟张超都被曹操杀于雍丘。张邈在向袁术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杀。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乔瑁,字元伟,兖州刺史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和袁术的堂兄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鲍信,字允诚,泰山平阳人,拜济北相。鲍信受何进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阳时适逢董卓进京,鲍信劝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同意。后袁绍、曹操等人起兵对抗董卓,鲍信也起兵响应。后联盟破裂,鲍信劝戒曹操静观其变。青州黄巾军进攻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所劝贸然出战,兵败战死。鲍信把曹操迎为兖州牧。在与黄巾军交战期间,鲍信为救曹操不幸战死,曹操后来追记功绩,赐封其子。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表字不详,东平寿张人,广陵太守,张邈之弟。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字恭祖。丹阳郡丹阳县人。

陶谦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剌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尔后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大败,徐州大半几乎遭兵祸所害,以致过度忧劳而逝,享年六十三岁。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字寿成。扶风茂陵人,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超、马休、马铁之父。

马腾身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性格贤良忠厚,受众人尊敬。汉灵帝末年,被州郡署为军从事,掌领部众。累迁至偏将军。凉州刺史耿鄙为叛军所杀后,马腾与边章、韩遂等在凉州共同起事。

初平三年,与韩遂共同率众前往长安,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兴平元年,马腾企图连结种邵等诛杀权臣李傕、郭汜,但为其所败,只得回到凉州。不久被赦免,拜安狄将军。其后与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建安七年,转为征南将军,开府。后与韩遂不和,互相攻击。建安十三年,被徵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屯槐里。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辽西令支。

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初平四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他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字稚叔,云中人。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他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并州募兵,此后一直留在上党攻打山贼。董卓封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汉献帝因为李傕、郭汜叛乱而流落到河东,张杨带兵来到安邑,被封为安国将军、晋阳侯。建安元年,献帝返回洛阳,张杨因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决定不留在洛阳,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为大司马。 兴平二年,曹操进围吕布。张杨素与吕布相交,想要出兵相救却因实力不足而办不到,于是出兵东市,遥为呼应。不久,其部将杨丑杀张杨以应曹操、致使曹操尽收其部众。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第十八镇,曹操

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后镇诸侯皆起兵相应。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铀。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马,共计十八路诸侯。

东汉末年,戎马丹心,汉家的天地慢慢迈向了坍塌的边沿。

尽管朝中也有为天地尽职尽责的贤臣,但图谋不轨的外戚、太监和朝臣也不在少数。

应对慢慢迈向错乱的形势,全国各地用心的人陆续有一定的姿势。而这在其中的先驱者,就是董卓。

东汉末年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都是有谁?在其中谁的官职最大?

自打中平六年(189)八月底在北芒山救驾以后,董卓便从一个大有作为的诸臣,慢慢变成了掌权朝廷的权臣。

十一月,仗着自身的势力,董卓又密封为国相。"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权利,便变成这名董国相的"日常"。

而为了更好地保证自身的影响力,董卓在朝中也落实着自身的暴政。他不但制定苛刻的刑诉法,还迫害例如卢植等与自身观点相反的诸臣,大张旗鼓破格提拔自身的朋党,乃至窃取汉灵帝之墓。

在他的残暴执政下,勇夫也顺理成章地发生在了中国各省。

为了更好地清除董卓这一凶国害民而又手握着雄师之逆贼,各路人马互相配合,构成了总共十八路的征讨精兵。

这十八路军,分别是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市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市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区太守李胜、第十二镇徐州市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市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子党太守张扬、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市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湾太守公孙瓒、第十八镇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三国曹操。

要在那一个形势下有工作能力举兵反董,各界诸侯国也是都有其资产的。这十八路诸侯,关键全是些太守、刺史,也是有国相和都尉。那时候的太守,是月俸两千石的高官。汉宣帝就曾感慨:"与朕共治天地者,其唯良二千石乎!"这二千石,就是指太守。

太守作为一郡的最大首长,执掌着本地的日常政务服务、监督及其高官任职。且太守也是有指引本地部队的权利。但作为一郡之长,她们的所管范畴也就是本郡,按照规定是没法跨郡做事的。

而刺史,尽管仅有六百石的月俸,但在东汉末年,则是事实上凌驾于太守以上的官员。刺史不但有权利参与郡务,还能激发部队。在兵权上,刺史比太守更有权力。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为了更好地进一步加强刺史的权利,保证管理方法的合理,一部分杰出刺史还被中间破格提拔为州牧。这不但推动了地区州郡管理体系的产生,也让刺史完全从当时的监督"小官"变成地区高官。

而国相,例如鲍信,即为一国之相,封国以内的百官之首。

汉朝初,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尽管之后全国各地的封国慢慢被依法取缔,但仍有一些诸侯王存留了出来。济北疆是刘汉列侯的封国。

汉朝永元二年(90),汉章帝五子刘寿获封为济北王。一直到建工十一年(206),济北王刘政无子嗣,济北疆青黄不接,此国才被依法取缔另设成郡。

尽管关起门来鲍信是一国百官之长,但官吏终归比不上朝廷命官。且郡与封国在地区上的级别是相仿的。因此与掌管各郡的太守,甚至高过太守的刺史对比,鲍信作为国相,在官职上是比不上别人的。

十八路诸侯当中的都尉三国曹操,是西园八校尉的一员。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为了更好地与那时候把握实权的外戚何进相匹敌,在京畿一带建立的一个国防机构。

那时候除开三国曹操,任西园八校尉的也有公孙瓒、淳于琼等。而在征伐董卓时,公孙瓒被袁术等举荐为讨伐董卓的一同尊主,三国曹操在其手底下任代理商奋武大将。在一众太守、刺史里,三国曹操的确算作官轻人微。

但是如同每一株树木都曾是一颗小小种子,发展并不可以决策未来的造就,三国曹操实际上便是非常好的事例。

尽管在十八路诸侯当中官职不高,在征讨战事中也是付出应有的代价较大的一路,但三国曹操则是十八路诸侯当中造就最大的。

当时十八路诸侯征讨篡权的董卓,而三国曹操却在以后又变成媲美董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角色。这事实际上才算是最超出十八路好汉的意料的事吧?

对于当时讨伐董卓的这些弯弯绕绕和艰苦投入,不管元帅们是何出生,实际上她们都拥有相近的征伐历经。这一点,与她们的官职没有多少关联。故言则历史时间的精彩纷呈水平,以后的三国争霸,也许更有话题。

十八路是虚指,泛指,不是实指

在我国,人们之所以把”九”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天数”和最富有神奇色 彩的数字,是因为”九”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在我国可 以说历史最久,涉及面也最广。 ”九”作为数不同于一般数字,在中国古代被 认为是一种神秘的数字,它起初是龙形(或蛇形)图腾化之文字,继而演化出 ”神 圣”之意,于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力为天赐神赋,便竭 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如天分九层,极言其高,天证/诞日为正月初 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 中国人以”九”为大数,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

所以中国以9为尊,以9为始, 18,27,64, 108 等倍数也沾光了。所以中国古代很多数量问题筹都要筹成天数。比如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其实从真实的历史来说,很多人是可封可不封的,有些人是可封但不一定封王的,但是为了这个天数问题。就加封上去了。

另外的什么十八路反王之类的,其实完全不只什么十八路,有几十路,到处都在反,说的是十八个大的,但真实情况却是有些在十八路内的反王实力很小,小得可怜, 但是为了筹天数,也加进去了,

现在的数字问题也存在这些问题,比如什么十大元帅,为什么不说十一大呢? 什么十大城市, 什么十大名校等 ,也和以前的9一样,有一个人类学和心理学上的右适应数字。而这个数字,对大多人来说,都比较容易接受。从而形成了习贯。

第一镇,交游豪俊,结纳英雄,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字公路。

第二镇,贯通诸子,博览九经,冀州刺史韩馥字文节。

第三镇,清谈高论,嘘枯吹生,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绪。

第四镇,孝悌仁慈,屈己待士,兖州刺史刘岱字公山。

第五镇,仗义疏财,挥金似土,河内郡太守王匡字公节。

第六镇,赈穷救急,志大心高,陈留太守张邈字孟卓。

第七镇,恩惠及人,聪敏有学,东郡太守乔瑁字元伟。

第八镇,忠直元亮,秀气文华,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

第九镇,有谋多智,善武能文,济北相鲍信字允诚。

第十镇,圣人宗派,好客礼贤,北海太守孔融字文举。

第十一镇,武艺超群,威仪出众,广陵太守张超字孟高。

第十二镇,仁人君子,德厚温良,徐州刺史陶谦字恭祖。

第十三镇,名镇羌、胡,声闻夷夏,西凉太守马腾字寿成。

第十四镇,声如巨钟,丰姿英伟,北平太守公孙瓒字伯珪。

第十五镇,随机应变,临事勇为,上党太守张杨字稚生。

第十六镇,英雄冠世,刚勇绝伦,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文台。

第十七镇,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字本初。

第十八镇,治世能臣,乱世奸雄,骁骑校尉曹操字孟德。

1、盟主是袁绍

原因:

①袁家四世三公,可以说是刘家以外最显赫的家族

②袁绍本人好结交,有才华(当然通过后面的事情我们知道袁绍做事都是浮于表面的)

③袁绍年少时期就在勋贵子弟中一直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当这些勋贵长大成人,一方大员的时候,当然都会支持他)

2、整体来讲结果是成功了,分部来看是这样的:

①各诸侯原地娱乐,夜夜笙歌

②曹操孤军奋战,最终败走

③孙坚依仗袁术资源直捣黄龙,最终迫使董卓迁都

然后董卓迁都,人心涣散,吕布反水,董卓被杀。

原因:

①大汉国运还未断绝,人人依旧思汉

②董卓残暴,中央和诸侯都不满

③诸侯实力强于董卓实力

④孙坚牛逼,不愧江东猛虎

⑤董卓自大,没有听从女婿和其他谋臣的建议,如迁都

⑥进都的时机很好,但是残暴的时机太差,已然成为天下公敌

原因如下: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还留有西周的分封制,郡县和诸侯国并立的存在。汉景帝时将掌管郡县的最高级官员,(本来叫郡守)汉景帝将它改名太守。

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又称部),相当于将全国分为十三个行政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各州分配刺史一名,用以监督管理这个州的各级官员,称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以六条诏书监察本州郡县官。

后来一点点演变为该州的最高长官,到了汉成帝时,改刺史名为州牧。汉哀帝初,改归旧制,不久复称为州牧。东汉初又复称刺史。

汉灵帝时,又改刺史为州牧,如此反复,最终有的叫刺史有的叫州牧。

18路诸侯: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路:冀州牧韩馥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路: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路:北平太守公孙瓒

第十三路: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四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五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第十六路:骁骑校尉曹操

第十七路: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八路:徐州刺史陶谦。

《三国演义》中起兵讨伐董卓的18路诸侯,谁的官职最大?

在十八路诸侯里,袁术其实是官职最大的,但他并不是实际的领导者。袁术在讨伐董卓时并没有亮眼的表现,职位再高也没有任何的作用,袁绍的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