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的俗话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为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
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 节日一大早,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树,象征昂姑咪的化身树上挂满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礼祭过“化身”后,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化身”点燃参加活动者,各从“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将其点燃尔后,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环“化身”跳起锅庄舞,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礼赞过“化身”后,各人相约成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间放声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五谷丰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富庶据传,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并在6月24日晚点火夜战,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每到这一天,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是时,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环田地歌舞助兴,青年人在田间播种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另有一番风味 古往今来,每年的火把节之夜各民族都在同一地域庆祝,从山寨到城镇,从高山到平坝,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足跟足围成圈子载歌载舞老人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吹弹着挂在胸前的口弦,祈望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歌唱美好的生活在月光下一把把火把,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像一颗颗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间,到处是火的世界,到处是歌舞的海洋人们尽兴地唱,尽兴地跳,火把节之夜的热闹场面历代文人多有描述 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个晚上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把的漫延响彻山谷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 在改革开放、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今天,火把节赋予了更新的群众性、娱乐性、多样性的内容人们不仅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而且溶进了时代的气息,构成新的景象例如节日期间,国外游客,省内外游客大量涌来,做买卖的人大量涌来,外来者远远超过本地人,火把节成为 火把节
吸引各方人土前来观光旅游和贸易洽淡的手段和机会各种群众性的文艺体育表演节目也一年比一年更丰富多彩,民间节日也自然成了地区性的节日,从乡村节日走向了城乡节日,从单一民族节日成为了多民族共同的节日真正知道和了解彝族的人不多,但一说“火把节”和’阿西跳月”,人们便不会感到陌生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要了解原汁原味的火把节还是在乡村中,特别是远离城区的偏僻的村寨才具备民间地道的习俗风情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的第一天晚上,小孩子们除了唱歌、跳舞、捉迷藏外还做一种叫“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由一人扮做“老鹰”,其余的人排成一条长龙,依次揪住前一人的后衣摆,长龙的第一人扮做“母鸡”护后面的“小鸡”“老鹰”拚命抓后面的“小鸡”,后面的“小鸡”看到“老鹰”来抓时,前面的“母鸡”也拼命去抓“老鹰”,如果“老鹰”被“母鸡”抓着,就要来充当母鸡保卫小鸡后面的小鸡一方面要摆动以躲避老鹰,一方面还要“吱哟”地叫唤“老鹰抓小鸡”游戏前,母鸡要张开翅膀护小鸡(扮母鸡者伸开双手)并学母鸡叫“咕来!咕来!”老鹰才能开始抓小鸡 除了“老鹰抓小鸡”外,还有一种规模较小的“狐狸护石子”的游戏即一人扮做母狐狸,手和脚着地,身下摆上三个石子扮做狐仔,一人扮做老虎去抓“母狐狸”身下的石子,母狐狸用脚踢着老虎,老虎就要来替换母狐狸护卫狐仔 人们在大敞坝上烧起一堆篝火,做各种游戏时,上下辈之间的拘谨在这节日的气氛中荡然无存俗话说,火把节是玩的节日,过节三天没玩错的说法就连那些刚接来婆家过第一个火把节的新媳妇(凉山彝人新婚夫妇成家一般都从火把节开始坐锅)也用披毡半掩着脸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背后看热闹来了 人们狂欢到一弯弦月升上东山时才回家歇息姑娘们激动得索性不睡,你帮我我帮你地帮着收拾打扮准备第二天的穿着打扮,并准备干粮、肉食、水果等东西,以便更好地前往相聚过节之地 火把节不仅是每个家庭传统的节日,也是各家各户亲戚朋友交往欢聚的节日
编辑本段庆祝方式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 火把节
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编辑本段活动概述
节日那天,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歌舞结束,各家各户的人们举着火把向自己的田土走去,分散举行火把游行,一直要游遍各自的田边地角,以此表达消灭害虫,祝祈风调雨顺,确保五谷丰收,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心愿织金彝族的火把节,以三塘镇松树坪的节日活动场面为大,每年均有上千人参加活动场所还立有序碑,记述这里火把节的形成与延续近年来,随着彝族同胞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火把节的气氛也一年比一年隆重,县民族文工队以火把节丰收舞为素材编练的彝族舞蹈《铜铃声声庆丰收》参加省、地汇演获得好评
编辑本段活动内容
火把节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彝族的重要节日,庆祝的节目主要有: 斗牛:在人们围起的大圆圈中,两头凶悍结实的牯牛角抵着角,在主人的吆喝中、观众的呐喊声中拼命搏斗获得最后胜利的牛只将披红挂彩,得到奖品,大家也会上前称赞这头牛的主人是牧农好手,方能养到这样的好牛 摔跤: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分绊脚和不绊脚两种,以摔倒为输;不同村寨推选最强壮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进行比赛,获胜者除了获颁奖品外,他们自己的村寨还另以酒、羊、牛等美食来庆祝和鼓励 此外,还有精彩的射箭比赛,而会场无时无处不聚集着许多骑马的少年和穿鲜艳服装的彝族姑娘,他们对歌跳舞,围观者高歌伴唱,到处充满欢乐的歌声和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人家,连远道而来的游人也感染了节日喜庆的气氛 热情奔放的篝火晚会 夜幕低垂,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然后以松枝点燃火焰,手举火把围绕跑一圈,祈祷消除虫灾病害,祈求丰收连年 热情沸腾的群众,将火把围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千上万的彝族儿女跳起“大三弦”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尽情欢歌狂舞,直到天边吐鱼肚白,雄鸡唱晓 火把节也是少男少女点燃爱苗、传达情意的好时机,姑娘们穿着自己缝制的衣裳展示灵巧的手艺,小伙子在种种比赛和表演中博得姑娘们的芳心及微笑 到了此时此刻,他们都找到意属的心上人,根据习俗男方可以抢夺女方身上的信物,作为订情之物;他们也借着通宵欢歌狂舞,互相表达爱意,绵绵情意与熊熊烈火,照红了夜空,也照亮有情人的心
编辑本段发展走向
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 2010年8月4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数千名民众身着节日盛装,跳起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拉开了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序幕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是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和四川十大名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0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项目”
编辑本段民俗文化
由于长期的历时性发展(时间维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变(空间维度上的),火把节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内涵不可能还是早期那种单一形态,而是复合形态,含括了传统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包容着宗教、信仰、伦理、歌舞、技艺、民间审美等丰富的内涵民间广泛流传的“火把节传说”,就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编辑本段西昌普格:彝族火把节里的鲜肉味
想看原味火把节,去普格吧!普格是火把节的发祥地彝族地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发展较慢,每处的火把节大多一天就结束了,晚上大家各自回家吃住,第二天再到其他乡凑热闹整片彝族地区的火把节会持续大半个月,火把节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斗牛、赛马、斗羊、斗鸡、选美等 赛事固然精彩,场外的农家菜也十分有趣!我用有趣来形容,皆因彝族向来对饮食不很考究,甚至有被外界形容是“粗野”的吃法如坨坨肉,就是把猪、牛、羊连皮带骨切成拳头大小的块状,用白水煮熟后,蘸着盐巴、木姜子(当地一种植物的根,有调味作用)、辣椒,撕扯着吃 除了坨坨肉,普格的烧烤也是出了名的,不少西昌人专门驱车两小时来捧场,直至黄家烧烤总店在西昌开业,西昌人才不用那么奔波 正宗的黄家烧烤,招牌是绿色的,上面有老板头像的那家才是 火把节会场外,有一露天小摊,卖的正是普格烤肉我问小伙子多少钱一块,他笑着举起三个手指头:“大的小的都一样,随便挑别贪大的,肥肉多,吃不了撑着”我不禁失笑,这小子老实耿直得可爱,难怪三元一块的“高价”能在一片速食摊档包围下生意依然红火挑了一小块近肋骨的,一边琢磨着是否可以和广东的烤乳猪媲美,一边咬下去,皮硬硬的、不脆,肉汁很丰富,清香不腻,但严格来说只能算是坨坨肉的另一种演绎,基本就是肉的原味 小肉块不顶肚,速食产品又不对胃口,我们决定暂离会场,到山脚下的螺髻山县城寻访即点即做的酸菜鸡汤 彝区乃至整个四川地区都喜欢吃公鸡,其肉质更鲜嫩而彝族的酸菜有别于我们常见的用大白菜、大芥菜、雪里蕻等腌制而成的酸菜他们的酸菜是用青菜或萝卜梗叶煮熟,风干10来天即可备用,是十足的绿色食品酸菜鸡汤还加了当地的小米椒一起煮,所以比较辣,适合泡饭吃 鸡肉的确很嫩,酸菜一点不酸,还能吃出淡淡的菜香,如果吃过广东的菜干粥或者菜干汤,大概能猜出个味道来 翌日,我们赶回西昌参加凉山州的火把节西昌的选美活动很盛大,各乡的“精华”美女都浓缩到这里来,美女如美食一样吸引人 看罢美女,我们决定到邛海边的农家乐喘口气,也尝尝那里上座率最高的辣椒醉虾这里醉虾的制作原理与潮汕、江浙地区的醉虾、醉蟹相似,不过材料却特别,除了少量的酒、糖、醋外,主料是红红的辣椒碎和辣椒籽把新鲜的小虾放在碗底,立即覆上厚厚的碎辣椒,再加入其他调味料,即用碟子盖住碗口,慎防生猛的小虾窜出,20分钟后即可食用我觉得这道菜改名“呛虾”更为贴切,因为小虾未必是被醉倒的,肯定是被辣椒海给呛倒的,有点“残忍”的吃法 西昌市区的410菜市场,是只有真正在西昌泡过的人才知道的美食集中地,藏在黄家巷里这里大多数小摊都没有名号,但如果打听人人都知道白天不可错过玉米粑粑和佐酒的卤牛肉,晚上不可错过“炒烧式”的烧烤[1]
编辑本段民族概况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编辑本段有关传说
1、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 火把节
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2、撒梅王与异族抗争,头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 3、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彝族撒梅支系的《撒梅人的火把节》 4、善神阿番偷开天门,撒下五谷,使人间的幸福生活超过天上天神见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来出气阿潘恨大力士霸道,与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压出一个坑来,后来天雨把那个坑变成湛蓝的长湖(路南淡水湖)人们为纪念这位人间英雄,于农历六月二十四进行斗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动,以示悼念之情——彝族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节》 5、奴隶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穷弟兄关在牢狱中,穷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绑上火把,冲向那迢迢的府第,烧死奴隶主,同时也烧掉了穷人手上的绳索为纪念这次胜利,人们举火把游行,相沿成俗——彝族阿细支系的《阿细人的火把节》 6、罗婺彝家有个漂亮能干的姑娘,与彝家小伙阿龙早就相爱了但附近十二个部落的男子都纷纷前来提亲,其中有个土官老爷凶狠残暴地说,如果不答应,就要血洗山寨,让全寨遭殃姑娘无奈,答应在六月二十四相亲相亲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块花围裙,烧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头人也赶来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龙一眼后,纵身跳入火堆中阿龙和几个小伙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们赶来,可她已经以死殉情为了纪念她,十二个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对方,以推倒为胜之后,杀牛饮酒、唱歌跳舞后来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被阿龙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妇女的围腰带,那焚烧姑娘的青烟,化为山寨的晨雾据说清晨喜鹊鸣叫的时分,彝山的远处就隐隐绰绰地显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们称她为喜鹊姑娘——彝族罗婺支系的《喜鹊姑娘》 7、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纳西族《火把节的传说》 8、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拉祜族《火把节的传说》 9、在白族、彝族的火把节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柏节夫人的传说和慈善夫人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10、大理一带,则有阿南公主的传说:“汉元封间,叶榆(今大理)妇阿南者,为酋长曼阿娜之妻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欲妻南,南曰,能从三事当许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国人皆知我以礼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国人,张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出,俟炽,焚夫衣,即引刀自断其颈,仆火中时六月二十五日也,国人哀之,每岁以是日燃炬吊之,名为星回节 11、唐初的云南境内本有六个部落,称为“六诏”最南端的部落蒙舍诏也称为南诏南诏日益强大,一日,南诏王皮逻阁邀约其他五诏首领聚会邓赕诏首领的妻子慈善夫人认为皮逻阁居心不良,极力劝丈夫不要前往但丈夫不听,临走时慈善夫人含泪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个铁环,以求护身 此后,皮逻阁果然火烧了首领们聚集的松明楼,五诏首领均未幸免于难面对松明楼灰烬,慈善夫人痛哭欲绝她扑在灰烬中,扒出了丈夫佩带的铁环,这才认出了丈夫的尸体并将其运送回家后来,皮逻阁听说了这个聪慧贤德的慈善夫人,想娶她为妻但慈善夫人怎肯再嫁,礼葬其夫后,她就闭城自尽,追随亡夫而去,只留下这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感人故事 从此以后,云南的白族人民便过起火把节,以纪念“火烧松明楼”的历史故事和勇敢聪慧的慈善夫人 ——南诏王火烧松明楼,慈善夫人忠义殉国 12、汉朝的副将郭世忠杀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长,并发觉酋长的妻子阿南夫人长得很漂亮,便要娶她为妻阿南夫人假意答应,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个条件然而,在祭夫时,阿南却点火烧着了灵堂,跃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而亡阿南的忠贞勇敢,博得了人们的赞叹和钦佩从此每年在阿南自尽的日子,白族同胞便点燃火把,串乡游寨,以示纪念-------郭将军杀夫欲霸妻,贞烈夫人火海自焚 13、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在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人们发现后,纷纷上前质问十大力蛮横地要人与他摔跤,还示威地把一头头壮牛翻倒(从此,火把节时首先要斗牛)他的挑衅行为惹怒了一位叫包聪的彝族英雄他走出人群,与十大力扭扯着摔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于是人们弹着三弦,吹着短笛,拍手跺脚为包聪助威,终于击败了十大力恶魔发怒,放出蝗虫等各种害虫来糟蹋人们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于是,人们又集合起来,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害虫,最后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害虫,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廿四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到这一天,都要杀牛宰羊,举行火把节的各种活动,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勇士摔跤斗恶魔,众点火把烧天虫 14、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一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便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没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杀税使惹怒天神,燃火把群战害虫 15、弥勒县彝族认为,火把节起源于一次奴隶暴动,这些奴隶在羊角上捆火把,攻进了奴隶主家,烧死奴隶主,得到了自由
编辑本段传说意义
1、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 火把节
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2、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虽来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其文本结构都按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神进行报复→人再次战胜神→庆贺胜利和夺得丰收的叙述程式来结构故事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胜利、神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与神话中以神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的转移(从自然转向社会)及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的加剧,火把节的传说与各民族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交织为一体,进而成为表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一种口头叙事途径这类传说是次生性的火把节习俗传说,主题是歌颂祖先和英雄 2、后来传统道德观念对火把节习俗传说的渗透,反映为女性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的相互交叉不论是早期的喜鹊姑娘,还是后来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种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运结局,这类传说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阴谋,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刚烈女性的传说,意在表节烈之德从喜鹊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一个个殉情、殉夫、殉国的忠贞形象,人们将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运与火把节传说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进贤烈而诋*恶”的感情和愿望这类传说应属后起
彝族的图腾是什么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他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了,用什么补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
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即意为虎族。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结束。虎节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
许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的俗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过去就通行火葬,他们认为遗体火化之后便可返祖为虎了。
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著虎形辟邪,墙壁上挂著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彝族的图腾是什么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古老文化的伟大民族之一,彝族有虎图腾崇拜的遗迹。虎是彝族的原生图腾,随着原始氏族人口分支繁衍而产生许多衍生图腾或其它多种崇拜。虎图腾崇拜在彝族的历史传说和生活习俗中,有如下表现:彝语称虎为“罗”,约占彝族人口半数的一个支糸自称“罗罗濮”,其义为“虎族”或“虎人”。就是说,约占半数的彝族人民,自认是“虎的民族”。 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彝族村寨,有一年一度的“虎节”,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虎节”期间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灾,合族同乐。在当今的彝族人民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崇虎的习俗,彝族的建筑、服饰、民间工艺品中虎的图案随处可见,虎图腾崇拜的遗迹所在皆是。图腾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某物的真实再现,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非生物类,它们总是在经过原始人的想象、夸张、加工后,被赋予了神秘和神圣的色彩。原始人曾经对图腾产生过三种认识:自己的血缘亲属、氏族群体的祖先、氏族群体的保护神。 学者们之所以能领悟到图腾艺术中的这些隐喻意义,借助的正是图腾意象所饱含的象征意义
彝族的图腾崇拜是什么?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古老文化的伟大民族之一,彝族有虎图腾崇拜的遗迹。虎是彝族的原生图腾,随着原始氏族人口分支繁衍而产生许多衍生图腾或其它多种崇拜。虎图腾崇拜在彝族的历史传说和生活习俗中,有如下表现:
彝语称虎为“罗”,约占彝族人口半数的一个支糸自称“罗罗濮”,其义为“虎族”或“虎人”。就是说,约占半数的彝族人民,自认是“虎的民族”。 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彝族村寨,有一年一度的“虎节”,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虎节”期间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灾,合族同乐。
在当今的彝族人民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崇虎的习俗,彝族的建筑、服饰、民间工艺品中虎的图案随处可见,虎图腾崇拜的遗迹所在皆是。
参考资料:
彝族图腾
我也不知道,我猜猜吧,中间的圆形的大概指“太阳历法”这是一种古老的历法,可与玛雅文明媲美,底下的房子大概指建筑文化,上面的应该是“三皇五帝”象征著古老的历史文化激两边的大概是指传统节日火把节吧!(纯属个人观点,蒙的!(^__^) 嘻嘻……)
彝族人的信仰是什么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神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物质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等,都可附上精灵“吉尔”(含有“福气”之意),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另外还把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崇拜著各种自然神灵。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有日神,举凡山川、雷电,都有神灵主宰著,如《勒俄特依》中塑造出恩体谷药,使惹迭里等众神,开天辟地,创造万物,支配着宇宙中的一切。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的发展和深化。从彝族的家支家谱看,往往把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姓氏。如凉山彝族有姓“拉(虎)马”、“吉妈(竹)”“切的(雕)”;云南武定彝族至20世纪40年代尚保留图腾制的残余,有猴、虎、龙、獐、鼠、黄牛、水牛、鸟、凤、蛇、蜂、梨、黑、砂、光明、地、山、歧路、酒壶等图腾。
解放前,凉山彝族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图腾崇拜为一体。围绕这些信仰经常开展杀牲祭鬼,祈福禳灾,招魂送魂以及占卜问卦、禁忌等活动。彝族信仰鬼魂,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人的灵魂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认为生时灵魂附体,死后灵魂浪荡在人间,彝语为“依拉”。“灵魂不灭”为彝族祖先崇拜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彝族的整个宗教意识中,祖先崇拜占有重要地位。彝族祖先崇拜的特点是为父母辈“马都果”(“安灵”)和“撮毕”(“送灵”)。以此仪式求得死者的灵魂变成“吉尔”,庇护后世,而不致变成“尼此”作崇后世,就要对死者进行安灵仪式,请毕摩制作灵牌(马都),供奉起来,以免死者的灵魂到处游荡。等上辈人(直系)都去世后,请来毕摩进行“撮毕”(超度送灵仪式)。把灵魂(马都)送走,让其到祖先最初居住之地去过悠闲自得的生活。另外凡是过年过节都要首先供奉祖先,接祖先回来一起过节。
“毕摩”和“苏业”是彝族宗教活动的主持者,特别是毕摩,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而且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毕摩属世袭,传男不传女。他们一般都通彝文经典,熟知关于天文历法、谱系、伦理、史诗、神话传说等及彝文文献,他们是彝族在人神之间的沟通者,举凡生死、年节、 、病灾等都请毕摩到场念经作法。毕摩经书繁多。分为祭祀经、占卜经、驱鬼经、送鬼经、指路经、招魂经等几大类数百种。除经书外,毕摩还有神扇、法帽、法铃、签筒等法具。毕摩除主持宗教活动外,还凭他的威望,协助家支头人对因财产,盗窃、口角等纠纷进行神明的裁判。苏业则专事跳神驱鬼,无经书,不世袭,男女皆可。
彝族社会除存在本民族宗教外,历史上道教、佛教等都曾传入彝区,为有些地区的彝族所接受,昆明附近郊区彝族与汉族一样出入于佛寺、观音庵、关圣庙、老君庙等。有的地区彝族传统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道教、佛教已结合在一起,如巍山等地彝族家中除供奉自己祖先外,还供奉“天地”的牌位,敬本主外信佛祖、信老君、信观音、信灶君等。19世纪末,天主教传教士曾在凉山、云南、贵州进行传教,建教堂,办教会学校。法国神甫保罗·维亚尔在云南路南彝区传教30余年。因此,有部分彝族信仰天主教。
彝族的图腾是什么求解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即意为虎族。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结束。虎节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
许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的俗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过去就通行火葬,他们认为遗体火化之后便可返祖为虎了。
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著虎形辟邪,墙壁上挂著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
有没有关于云南楚雄彝族图腾的及资料?谢谢
云南彝族图腾介绍 云南彝族历来有虎图腾崇拜的习俗,还有许多衍生图腾。彝族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象征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木雕面具粗犷豪放,具有神秘色彩;大姚县桂花彝民婚嫁冲喜用的一种木雕图腾崇拜物"虎勒",其中有颇似悬挂面具的类型。我曾在双柏县考察过哀牢山彝区(倮倮支系)至今流传的大锣笙、老虎笙、豹子笙(小豹子舞)等三种尚虎习俗。倮倮支系尚黑崇虎,以黑虎为图腾,自认是"虎的民族&qu胆t;。
尚虎习俗至今在彝族的许多支系中都有遗存,但由于地域不同,表现出千姿百态。图中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镇宅泥虎2002年1月4日摄于邱北县仙人洞村,造型古拙,简洁夸张,憨态可掬;黄泥作坯风乾,无须烧制。
中国各民族图腾的含义
我国各民族的图腾各自有自己民族的含义:
1、龙
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
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其含义为中华人为“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
2、蒙古族
是由当时一个以苍狼为图腾的部落和一个以白鹿为图腾的部落结合而产生的,所以他们便把狼与鹿作为丹先来崇 拜。相比较而言,狼比鹿更强悍,所以蒙古族便把狼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含义当然是要表达强悍勇敢了。
3、纳西族 把牛视为远古创世神兽的有纳西族。在纳西族《东巴经·创世纪》中记述了这头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顶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摇地动,由纳西族人始祖开天七兄弟和开地七姊妹将它杀死,用牛头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头,肋祭山岳,血祭江河,肺祭太阳,肝祭月亮,肠祭道路,尾祭树木,毛祭花草。于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万物生长的清静世界。从此,牛才作为神圣物用来做祭圣物,用来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牺牲供品。纳西族十分崇敬牛神,其含义牛给给予民族万物生长的清静世界。
还有彝族的虎图腾、葫芦图腾;苗族的枫树图腾、水牛图腾;白族的虎图腾、鸡图腾、鱼图腾;僳僳族的虎图腾、熊图腾;纳西族的虎图腾、豹图腾和猴图腾等等。
彝族为什么会把黑虎作为图腾崇拜
你去他们那里问一下就知道了
满族的图腾是什么?
将“图腾”一词引进我国的是清代学者严复,他于1903年译英国学者甄克思的《社会通诠》一书时,首次把“totem”一词译成“图腾”,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
严复在按语中指出,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并认为中国古代也有与澳大利亚人和印第安人相似的图腾现象。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那么,什么叫图腾?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居住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至今仍保留了丰富而又历史渊远的天文学知识,他们以十二兽纪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赶虎街(集市),猪日赶猪街。有些地方建十二兽神庙,每年举行祭礼活动,在肃穆庄严的气氛中跳十二兽神舞蹈。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保俗语表明人们普遍对老鼠的憎恶。然而,远古时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却认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并为自己是老鼠的后代而自豪,他们描绘、雕刻老鼠的形象,在仪式或节目期间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护。
白族虎氏族认为其始祖为雄性白虎,虎也不会伤害他们。当要出远门时,一定要选在属虎的那天(寅日),认为只有这样,做事才会吉祥如意。有的人从远方回来,也一定要算准日期,只有虎日才进门坎。
白族鸡氏族则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金花鸡的蛋里孵化出来的,认为公鸡知吉凶,会保佑他们。在迁徙时,将东西装在背箩里,上面放一只公鸡。到达新迁地区后,公鸡在什么地方叫,就在什么地方安家。在俯们看来,公鸡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
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在《说文解字》中解:“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故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直至今日,我们还常说“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这些都是图腾祖先观念的残余。至于龙图腾神观念,更为普遍,大多数民族都曾把龙视为保护神。
野猪神是北方狩猎民的崇拜对象,在满族中列为大神,说它身比山高,鬓毛如林,山里的沟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护神。
把牛视为远古创世神兽的有纳西族。在纳西族《东巴经·创世纪》中记述了这头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顶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摇地动,由纳西族人始祖开天七兄弟和开地七姊妹将它杀死,用牛头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头,肋祭山岳,血祭江河,肺祭太阳,肝祭月亮,肠祭道路,尾祭树木,毛祭花草。于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万物生长的清静世界。从此,牛才作为神圣物用来做祭圣物,用来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牺牲供品。纳西族十分崇敬牛神。
对马的崇拜多流传于北方游牧民与游猎民中。保安族中流传有雪白神马的神话。满族有供奉马神习俗,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仪和修建马神庙的记述。达斡尔族人称神马为“温古”,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可随处吃、走,不准人驱赶,甚至可以在田中随意吃秧苗。神马多为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为标志。
羊图腾在许多民族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古代典籍《山海经》中记述了远古的一种无口不食却长生不老的神羊。哈萨克族崇拜山羊神,称做“谢克谢克阿塔”,认为天下山羊都归它掌管,祭它是为了山羊的繁衍。崇拜的绵羊神称做“绍潘阿塔”,统管天下绵羊,祭祀中求此神保佑绵羊多产。柯尔克孜族崇拜山羊,称山羊神为“七力潘阿塔”,此神是最早驯养野羊成为家畜之神。
汉族是古代训养家犬较早的民族之一,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狗可以御凶的记>>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肚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
1、绕三灵
绕三灵在每年的夏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二十三日过节时,人们聚集到苍山五台峰下的圣源寺,祈祷赛歌;二十四日,人流经过喜洲镇,向南洱海边村庄进发,当晚便在当地村庄的本主庙欢庆赛歌;二十五日,人群沿洱海至大理崇圣寺东面的马久邑本主庙,在此祈祷欢庆之后归家。
2、三月街
月街,即大理三月街,又名观音市,也叫大理三月会,今天又叫三月街民族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到了当代,大理白族自治州每年都会庆祝这个节日,全州放假五天,此时各方宾客接踵而至,人山人海,更有各国物品在此交易,也有藏药一条街,跑马会等特色。
3、花朝节
大理山下的白族人民于农历二月十四举行春会,届时家家户户门前以盆栽花卉搭成花山,形成花山栉比的一条条花街,蔚为壮观。古城及城郊的居民和农民身着盛装走出家门,到大理古城各条街道逛花街,赏花景。
4、石宝山对歌会
对歌会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白族老人认为当天在石宝山上舒展歌喉能够得到吉祥与安康,因此,节日当天,周边白族群众多会由四面八方汇聚于大理剑川的石宝山,唱调对歌,观光游览。
5、耍海会
耍海会又叫“捞尸会”,是由两个民间传说故事而来:邓川、喜洲一带始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相传耍海会是为了纪念在大理南诏时代投入漫盏殉节的柏洁夫人;大理、下关一带始于农历八月初八,相传耍海会是为了打捞南诏时期陈蟒救民葬身海底的民族蔓雏殷赤诚。
扩展资料
大理白族民居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墙基、门头、窗头、横梁皆用石头砌成,屋顶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民居内部庭院多有讲究,往往依据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显现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装饰性的建筑,象征了吉祥、福禄与安康。
扎染为白族的传统工艺,历史相当悠久。用蜡刀将蜡涂于土布之上,旋即用棉布在土布的不同部分捆扎,随后入染料浸染。晾干之后,去掉捆扎的棉布,土布之上就会留有图案各异的扎痕。
由于棉布捆扎部位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图案,因此扎染手法多样,变幻无穷。由扎染土布制作的产品非常丰富,如: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等等。
-大理
人民网-大理三月街“导航”来了!赛事、特产、民俗、艺术在这里
彝族火把节的历史十分悠久,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在漫长的岁月中,彝族火把节之所以能够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千百年而生生不息地流传到今天,其独特的民俗特质是重要的传承动力。那么就来了解,彝族传统火把节的民俗特质有哪些。
一、敬天祭祖彝族是祖灵崇拜最厚重的民族,彝谚有云:“人作斋则荣,人祭祖则盛”。彝族认为,祭祀祖先神灵,可以得到祖灵神秘力量的庇佑。祭祖是火把节的一个重要民俗特质,而且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火把节的搭棚敬天,是对神秘自然力崇拜的象征。敬天仪式习俗,是为了协调天人之际的关系,是向人自身强调,人要与天地和谐相处,不应过多奢求自然,不应过度索求自然,才达到一种天人合一、融洽和美的关系。
而祭祀祖先,与其说是请祖先回来享祭新收的荞麦、牛羊猪鸡等畜养牺牲,不如说是为了敬请祖先对待收农作物丰收的保佑,以及对后人幸福安康福祉的护佑。彝族认为,一切农作丰收、畜产繁衍肥美的功劳,都是出自于自然神力给予的恩惠和祖灵庇护的福泽。
二、占田祈丰清《弥勒州志》:“六月朔日至六日礼南斗裨年。星回节俗谓之火把会,在六月二十四五两日,斫松为燎,高丈余,入夜争先燃之,村落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占岁之丰歉,街市童儿捣松脂末,互相烧洒为戏,比户剁牲饮酒。汉夷同之。”
彝族火把节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节日的最终诉求,也是欢度节日的民族心理愿望。所以,火把节的第一文化要义,应是农业祈丰,它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仪式。
三、烧虫逐疫驱禳逐疫是火把节又一个重要民俗特质,各种记载无一不漏地记述这个内容。元李京《云南志略》:“谓之驱禳。”《云南通志》说:“一曰焚虫,一曰逐疫。”举火把到田间低头,将火把插在田埂上的意象正是清除疫鬼,并连同火把一起“处死”的象征。
烧虫逐疫,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火崇拜内涵最突出的民俗特质。要烧虫,必点火;要逐疫,须燃火。如果火把节没有了火,彝民无以烧虫逐疫,也就不能称之为“火”把节了。这一行动体现出的祈求丰收,“照岁祈年”的愿望,成为火把节历久流传的生命力。
四、叫魂赎魂川滇黔桂各地彝族普遍认为,人有三个灵魂,灵魂永不死。人死是三个灵魂离开身体的表现及结果。他们认为身体只不过是灵魂存在的一个载体,没有灵魂的存在,体内的血、气就不会产生,身体因此也就不复存在。
所以,彝族是一个特别强调灵魂观念的民族,为了不使灵魂离开自己的身体,彝族便产生和传承了各种各样的叫魂习俗。火把节的另一个重要民俗特质,即各种叫魂、赎魂仪式,这是彝族天地人际关系沟通协调的重要仪式,火把节如不为家人叫魂赎魂,笃信灵魂不灭的彝人将全年都惴惴不安。
此外永仁彝族在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期间,还有为即将收割的荞麦叫魂的习俗,为即将收成的荞麦叫魂归家,本身也是祈丰的另一个手段,目的指向依然是农业的丰产丰收。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彝族火把节的俗话
本文2023-10-29 05:16: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