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姓根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2收藏

易姓根源,第1张

 易姓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有易氏,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经在有易部落中活动,因为他行*享乐被杀。其子上甲微杀死了有易之君绵臣。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区域,后改名鲜虞。春秋时被称为白狄,易水仍为其本部,部分已迁雍州,同赤狄、长狄一样与诸夏各国进行过对抗。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国均被晋国灭国,最后只有本部鲜虞得以延续。中国饮食业鼻祖易牙属于来自雍地的白狄部落,作为间谍到卫国为臣,白狄部落里应外合灭了卫国;易牙然后打通关节到当时齐国,成为春秋霸主齐桓公的宠臣,影响齐桓公对狄政策;齐桓公死后,易牙扶持齐桓公长子无诡为齐君以建立亲狄政权,但宋襄公率军“伐丧”,狄族闻讯赶来救齐;无诡死后,狄族再次扶持齐四公子惠,失败。公元前774年以前白狄鲜虞国已经有相当规模。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粟山),立中山城为都。战国初,晋国曾灭中山,灭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复兴,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内)。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公元前369建长城以御赵国。公元前342年中山国君到魏国为相,结合易氏家谱分析,该中山君为湘、鄂谱易氏先祖恺公。此后,其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成为仅次于七雄的第八强国。前299年,赵军攻中山国,中山王逃往友邦齐国,死于齐国。赵王扶植王尚为中山国王。中山王尚错用二臣,导致前296年赵王遣军一举攻灭中山国。从鲜虞国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历时478年。前296年赵国迁末代中山王尚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后年绝祀,据《战国策》隐约记载,中山王尚先是逃到齐国为臣,然后被秦国扶持。因此,末代中山王尚与赣谱关于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记载相符,逃往齐国后再被秦国迁放太原。秦汉时易氏从太原南迁,222年万年公从江苏丹阳迁湖南浏阳,隋朝大业年间浏阳易雄公后代举族从浏阳迁江西。数代后再分迁湘、赣、鄂各地。现在易姓是中山国王族直系后代。狄,皆出于黄帝,故本为“姬”姓,中山国王也是此姓。

得姓始祖  中山王尚公

  姓氏分布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历史上易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一姓氏来源

第一段 形成有易氏族群

在商族先世的王亥和上甲微时代,在黄河流域已形成一个稳定的有易氏族群,但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姓氏,后来它成为形成易姓的基础

第二阶段,建立中山国

古代易与狄通,有易氏即有狄氏即狄人狄人为北方一些部落的统称其中有一支为白狄,姬姓,原来主要分布于现在陕西北部及山西中北部,春秋时,白狄被晋国赶迁到后来的河北古易水流域, 于公元前506年,白狄人建立中山国

第三阶段,赐姓易氏

战国初期,晋国灭中山国,后又复中山国公元前406年,魏国再灭中山国,后又再于公元前380年复中山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国以中山国的魏恺为上大夫,因食采于易水,赐姓易氏,称为易恺,此易恺即<万姓统谱>中易氏人物的第一人,这就是易姓的起源易恺的后裔于战国后南迁至古扬州之域,易仁福于东汉章帝元和年间居吴郡太仓州(在今江苏省),其后裔易万年于公元222年迁湖南浏阳,三传而于公元257年生易雄,从易雄开始,易氏有世系可循,易雄墓遗迹尚在浏阳,易雄祠堂忠愍祠原址在今湖南长沙市八角亭药王街,这个易雄就是现代易氏的确实可考的始祖

二、 迁徙分布

易氏自发源于易水后,先迁于太原,再南迁至金陵,转迁湖南和江西繁衍至唐宋时期,易氏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山东等省,并进入湖北\广东宋朝全国易氏约有六万人,湖南是全国易姓第一大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明朝全国易氏约有十七万人,主要集中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其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其中江西为全国易姓第一大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三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十六从清朝开始,四川人口锐减,湖广易氏奉旨大量"填川",原四川逐渐成为全国易姓第一大省,至当代其易姓人口已占全国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现在全国易姓总人口约有二百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按全国各姓氏人口多少排序,易姓排在第九十二位现在易姓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其人口共占全国易氏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九;其次分布于南方的广东\广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海南\香港\贵州\云南,北方的河南\甘肃两省易氏也较多,山东\陕西\东北也有少量易氏分布在境外,易氏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在新加坡有易氏宗亲组织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易氏从易水发源后,战国时首先聚居于太原郡;晋惠帝后,又有聚居于济阳郡者,故易氏先后有太原郡和济阳郡两个主要郡望,形成了易氏最早的两个堂号,即太原堂和济阳堂,其中太原郡及相应的太原堂影响较大,,当代易氏绝大部分都说属太原堂

1 太原郡:

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济阳郡:

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晋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至山东东明南境

堂号:

易氏的堂号,除最早的太原堂和济阳堂外,后来有忠裔堂,忠思堂,重桂堂,纯孝堂,植栗堂,庆源堂,瑞芝堂,玉芝堂等,其中以忠裔堂,重桂堂,纯孝堂,庆源堂等最有名

1忠裔堂 \忠思堂

南方易氏始祖,湖南浏阳晋代湘州别驾易雄,曾被封为忠愍侯,浏阳易氏后裔的堂号为"忠裔堂"\"忠思堂"

2重桂堂

江西宜春唐代状元易重,因他在唐会昌五年,先考中榜眼,复试升为状元,易重"一春攀摘两重枝",门第重光,其后裔的堂号为"重桂堂"

3纯孝堂\植栗堂

江西上高县宋朝进士大名府兵曹参军易延庆,因父丧,辞官庐墓,墓侧生出紫芝玉芝;后又因母丧,复辞官庐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栗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其后裔的堂号为"纯孝堂",或"植栗堂"

4庆源堂

湖南宁乡南宋状元礼部尚书易祓,曾于南宋开禧年间纂修易氏通谱<庆源集>,其后裔的堂号为"庆源堂"

四、 家乘谱牒

本部分内容更需充实更新,在湖南和江西两个易姓大省,民间保存珍藏有大量易氏老谱;在国家的图书馆中,以上海图书馆和湖南图书馆收藏的易氏族谱较多稍后我即将本部分内容全面更新,暂保持原版如下2005年2月13日)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卷

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

湖南:长沙易氏重修族谱九卷、长沙易氏家谱十七卷、宁乡易氏族谱卷、宁乡沩源易氏支谱卷、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宁乡易堂铺易氏四世支谱十卷首一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八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六卷、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湘乡易氏族谱不分卷、新化易氏四修宗谱卷\瓦锡田 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不分卷、鹤山易氏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钟山易氏置谱牒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易氏人物部分应全面更新暂保持原状未更新易文鹏20050622)

1 易元吉:北宋画家,长沙人,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善画獐猴,曾游荆、湖间,深入山区,观察景物,并在长沙五后开凿池沼,种植花木竹石,养水禽,窥其动静游息之态,故其作品富有生气。治平元年招入宫中,不久死去。存世的作品有《聚猿》、《猴猫》等。

2 易佩绅:清代江苏布政使,龙阳人。

3 易翼之:明代学者,腾越人,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4 易之贞:户部郎中,蕲水人。

5 易英:浙江布政司参政,澧人。

6 易元贞:桂林人,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

7 易延庆:大理事,上高人。

8 易贞言:字内美,清代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

9 易宗捃: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另请访问:易氏寻根、联谊、族谱通谱网站: 天下易家人 www1yiorg

上面几个族人回复都有错字,应该是 京绍兴元受,文良国泰民,安玉开光显,朝宗本德新,家传存忠厚,先志重贤仁,昌邦昭永祚,必世庆长春。族谱上面翻的 (^_^) 好像还有些别的小祠堂定的一些,有大、金这些字辈的,在这边都有对应的字辈,如果你也是易氏族人,可以去翻一翻族谱。目前来说合川易氏族人大多处于“朝宗本德新”这句对应的字辈,希望能帮到你!

是“朝宗”不是“朝中”,还有就是“存忠厚”不是“承忠厚”,可能是重庆方言把“存”读作“承”的发音,前几位老兄搞错哒

1.周文王十五子毕高之后。1993年湖南、四川、江西、湖北等省近百万易姓子民在国内外易姓友人的资助下再次在湖南省隆回县举行易姓宗谱修缮,老族谱中明确记载易姓系周文王十五子毕高之后,由太原南迁而来,并规定后人不可外泄。

2.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3.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4.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5.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6.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

7.出自周武王后裔。衡阳易姓谱言易姓本姓姬,姬昌兄弟后代。居易水而姓,衡阳易姓系长沙易雄之后,并言及易牙本名狄牙,传易牙为易姓始祖当纠正。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堂号

主要有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衡阳易姓为太原堂。 甲公列传(转自湘潭易氏家谱)

甲公楚人,黄帝之后。其先有食采於易水者,因以易为氏。公赋性劲爽,乡里有义士之目。白公胜闻而慕之,愿纳交焉。及胜将弑惠王(春秋时,前488---战国,前432年)及子西,欲得公助,陈士勒兵以示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公笑曰:”子常言吾义矣,今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取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吾从子,非吾前义也。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遂遇害。(考:此传采自西汉刘向《新序》史籍和鄂谱误作申公)

远孙仁福,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自太原迁居会稽郡吴县,有名於时。其后有万年者,蜀汉章武二年壬寅(222)自吴县迁长沙之浏阳,三传而生雄公,自有传。

赞曰:猗与鼻祖,轩胄遥遥。国称义士,遂志危朝。利不为谄,威不能桡。世滋芳烈,奕叶用昭。

易道三:(生卒年待考),字明甫,一字象生。著名明朝末期大臣。

易贞言:(生卒年待考),字内美;湘乡人(今湖南湘乡)。著名清朝学者。

清康熙年间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易宗氵君清朝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鸿博而名震京师,著作甚丰,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生卒年待考),字公申。著名清朝学者。

清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著有《性理精微》等。

易尚升:(生卒年待考),字与同;湖南澧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康熙四十四年举人,官直隶新城县知县。

易贞言:(生卒年待考),字内美;湖南湘乡人。著名清朝文学家。

康熙间诸生,性孝友,著有《五经精义》、《爱日堂集》、《松堂诗集》等。

易宗瀛:(生卒年待考),字公仙,号岛民,易贞言长子;湖南湘乡人。著名清朝大臣。

乾隆间举博学鸿词科,选浙江曹娥江盐场大使,工诗文。

易宗涒:(生卒年待考),字公申,号实庵,易贞言次子;湖南湘乡人。著名清朝文学家。

乾隆间举博学鸿词科,名噪京师,与兄易宗瀛被时人称誉为陆机、陆云兄弟,著有《五经辨疑》、《四书绎注》、《岸亭偶谈》、《丰霞楼诗文集》等。

易祖栻:(生卒年待考),字淑南,号啸溪,易宗瀛之子;湖南湘乡人。著名清朝官吏、书画家。

官江苏青浦主簿,工书法,善画墨竹,间作山水鱼虫,著有《啸溪诗稿》。

易良俶:(生卒年待考),号屏山;湖南黔阳人。著名清朝官吏、文学家。

嘉庆十六年进士,任河南卢氏县知县,劝民种植桑、茶,道光间调孟县知县,升邓州知州,著有《春秋撮要》、《中州风俗说》、《海防臆说》等。

易 棠:(生卒年待考),字念园;湖南善化人。著名清朝大臣、诗人。

道光九年进士,咸丰间官至陕甘总督,著有《贻芬书屋诗文集》。

易佩坤:(生卒年待考),字子笏,一字笏山;湖南龙阳人。著名清朝大臣、文学家。

咸丰五年以优贡出仕,官至江苏布政使,著有《函楼文集》。

易本娘:(生卒年待考),字眉孙;湖北京山人。著名清朝经史学家。

道光间举人,潜心经史,著述甚富,有《申顾》、《姓觽刊误》、《春秋楚地答问》、《字体蒙求》、《一蠡诗存》、《一粟斋试帖》等。

易 山:(生卒年待考),字国顺;湖南沅陵人。著名清朝医学家。

早年得异人传授,精于外科,手术多有奇效,人称易神仙。

易润坛:(生卒年待考),字昀荄,号荷生;湖南长沙人。著名清朝大臣、诗人。

累官道员,加按察使,著有《听竹草堂诗文集》。

易 宏:(生卒年待考),字渭远,号秋河,又号云华子;广东番禺人。著名清朝诗人

工诗词,著有《云华阁诗略》等。

易之瀚:(生卒年待考),字浩川,号蓉湖;江苏甘泉人。著名清朝数学家。

笃嗜算学,时罗士琳有《四元玉鉴补草》,因从问难,为撰《四元释例》。

易佩绅:(公元1828~?年待考),龙阳人(今湖南汉寿)。著名清朝官吏。

易佩绅生于汉寿,是清末儒将,官至四川、江苏布政使。写下诗词八百余首,有《函楼诗钞》、《函楼文钞》二十余卷。

易子需:(生卒年待考),广东鹤山人。著名近代画家。

工于诗、词、书、画,尤精篆刻,曾与萧友梅合作新体乐歌。

易顺鼎:(公元1858~1920年),字实甫,又字中硕,号哭盦;龙阳人(今湖南汉寿)。著名近代诗人。

清光绪举人。清末官至广东钦廉道。中日战争时属主战派,曾两度到台湾为抗战奔走。

易秀湘:(公元1905~1954年),江西赣县人。著名现代政治家、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大革命年代,曾参加赣南农民武装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四军、红一军团任战士和初级指挥员,参加巩固发展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任连政治指导员。1934年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三团总支书记。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易汉文:(公元1907~1936年),湖北礼山人(今湖北大悟)。著名中国工农红军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历任班、排、连长,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九军教导师政治委员,第二十七师政治委员等职。

1936年11月在甘肃古浪战斗中牺牲,终年二十九岁。

易耀彩:(公元1916~1990年),江西泰和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独立团排长,独立第五师第十五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八军团第二十三师连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二科科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易 言:(公元1935~今),原名刘锡诚;山东昌乐人。著名当代作家。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

易炳文:(公元1932~今),河北人。著名现代书画家。

现为河北省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保定老年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其书法特色不拘一格,善写楷书、行书、行楷、隶书、篆书等多种书体。

曾出版《易炳文书法作品集》,易炳文先生书法创作有着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该书法气势磅礴、刚劲有力,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艺术大赛,并多次获得大奖。作品曾在《河北日报》、《中国书法研究》《保定日报》《保定晚报》等多家刊物上发表。

易中天:(公元1947~今),湖南长沙人。著名现代文学家。

易中天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

易 英:(公元1953~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人。著名现代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杂志编审。

另外还有:

易安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

易凤翔:(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一九六师第五八八团团长。

易 毅:(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职务待考。

易姓根源

 易姓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有易氏,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经在有易部落中活动,因为他行*享乐被杀。其子上甲微杀死了有易之君绵臣。有易北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