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是不是秦始王的后代
不是,赵国是从春秋晋国分裂出来的,君主姓赵,不是秦国的,秦国姓赢。
赵国(前403年至前222年),是战国时期华夏族(汉族古称)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之后,原为赵侯。于公元前325年称赵王(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但楚、吴、越三国的君主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称王,到了战国各大强国的国君相继称王)。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董氏姓董的名人董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董氏
分布地区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西汉时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魏移治襄武(今甘肃省陇西南)。北魏时相当今陇西县附近地。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相当今山东省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历史来源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董」源出
姓氏源流董(Dǒ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董父。
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省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迁徙分布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三省,占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为董姓第一大省。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堂号
直笔堂、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此外,董氏的主要堂号还有“豢龙堂”、“陇西堂”、“正谊堂”、“三策堂”等。
家族名人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必武:(1885—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
拓展:
王氏
分布地区
山西太原郡,山东琅邪郡,山东北海郡,河南陈留郡,山东东海郡,山东高平郡,陕西京兆郡,甘肃天水郡,山东东平郡,河南新蔡郡,河南新野郡,江苏山阳郡,河北中山郡,河北章武郡,山东东莱郡,山西河东郡,甘肃金城郡,四川广汉郡,江苏堂邑郡,河南河南郡,河北河间郡,河南汲郡,陕西冯翊郡,辽宁营州。
历史来源
「王」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3、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有一小部分易姓为王。
5、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
6、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得姓始祖
太子晋,周灵王的太子,本姓姬,王姓重要的得姓始祖。后人又称王子晋、王乔。
堂号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以郡望为堂号。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
迁徙分布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家族名人
王亥:(公元前20世纪末期)又名振,河南商丘人。是阏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殷人先公之一。
王诩,即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军事教育家。著有《鬼谷子兵法》,弟子苏秦、张仪。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蜀资中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
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后2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新朝开国皇帝,也是亡国之君。中国历史新朝的创建者。
王羲之,字逸少(321~379年或303~361年)。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书圣。人称“王右军”。一生书法作品颇多,代表作品《兰亭序》。
王献之,字子敬(344~386年)。浙江会稽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王融,字元长(467~493),南朝齐文学家。原籍琅邪临沂。王僧达之孙。王俭从侄。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竟陵八友”之一。
王勃,字子安(649~676年),绛州龙门人,唐朝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品《滕王阁序》。
王之涣,字季凌(688~742年),祖籍太原晋阳,盛唐著名诗人,《登鹳雀楼》。
王维,字摩诘(701~761年) 。祖籍太原祁。盛唐诗人、有”诗佛“之称。是状元也是画派南宗之祖。
王昌龄,字少伯(698~756年),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年) ,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重阳:(1112年—1170年),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中国封建时代正规的宰相制度由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相卿制度”演变过来。战国末期,韩、赵、魏、燕、齐等国称宰相为“相”或“相国”,楚国称宰相为“令尹”,称呼的不同与各国的历史传统有关。秦国以左、右庶长为丞相,例如《史记·商鞅列传》:商鞅为秦左庶长“相秦十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这时的丞相除拥有行政权力外,还包括军事权。例如秦昭襄王时,穰侯魏冉数次为相,领兵出征在外,权倾一时。丞相并不必须出征打仗,应侯范睢、文信侯吕不韦先后为相,他们都是文人,不曾出征打仗,但是权倾朝野,比穰侯的权势更大。秦王为了推崇某一丞相,另授“相国”称号,昭襄王二十四年以魏冉为相国,庄襄王以吕不韦为相国,秦王政初年,仍以吕不韦为相国。相国与丞相职责一样,一旦设立相国,便不再设左、右丞相。按秦国初设左、右丞相,丞相一般设置两位,设一位只称丞相,是为独相。相国的设置体现出丞相获得国君的尊崇。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天下庶务,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掌监察并且作为丞相的当然继承者。终有秦一代,鲜见皇帝将太尉一职授予臣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尉缭为“秦国尉”,尉缭主管秦国军政,疑“秦国尉”乃“秦国太尉”的删略。赵国有“以许历为国尉”,国尉位次将军,尉缭似乎不可能只以国尉主管军政,但是秦国职官设置多有不同于六国的地方。秦代每有战事,往往临时派遣丞相、将军、内史、少府等官统兵作战,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居原官。秦自庄襄王以后,任丞相者大都非武将出身,丞相作为协助秦王、始皇帝处理政务的百官首长不便出征在外,太尉一职的设立起到分解相权的作用,在法律上明确丞相的权力,即丞相不是最高军政长官。秦始皇以何人为御史大夫无明确的记载,汉承秦制,汉代以御史大夫为储相,则秦代应有此先例。秦代丞相的出身,大多是皇帝的亲信重臣,秦始皇二十六年王绾为丞相,三十四年李斯为丞相,史书无左、右丞相的区分,按李斯本为廷尉,他协助始皇统一六国,无疑是参与最高决策的重臣。秦代甚至以宦官为丞相,称“中丞相”。丞相的地域来源无严格的限制,王绾可能为秦国王氏一族,与王翦同族;李斯乃秦国客卿,楚国上蔡人。
秦始皇着眼的丞相,除了分担一部分行政权责外,遇到重要政事仍由丞相面奏皇帝裁决,使丞相完全处于助手的地位,所以始皇在位期间,天下庶务悉决于己,而丞相只起理清庶务,便于皇帝裁决的作用。封建中央集权表现为皇帝集权,皇权与相权一开始就处于矛盾对立的地位,以秦始皇干练、专权,绝不允许丞相有过大的作用。秦代丞相唯唯诺诺反而不容易引起皇帝与丞相的对抗,故以李斯之尊不求谏阻,也不能怪司马迁对李斯深有感慨,试想始皇统一六国即采取皇帝尊号、废谥法,容不得臣下怨言。秦代中央官僚制度中已有外朝官与内朝官的分野,所谓外朝官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内朝官则是处理皇帝家务的宫官,如少府、郎官。这一分野为后世皇帝削夺相权提供依据,皇帝就是通过内朝官牵制乃至转移、削减相权,从而实现集权。
秦二世而亡,汉朝继承秦代的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在权力机制上实行丞相负责制。丞相辅佐皇帝,总揽庶政,在文武百官中权力最大,地位最尊。汉初的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各项大权于一身,总领百僚,有权任免官吏、考课吏治,甚至诛杀犯官;直接参与朝廷决策、制定法律政令,对皇帝做出的决定,甚至可以拒不执行。《史记·张丞相列传》:“苍为相十馀年,鲁人公孙臣上书言汉土德时,其符有黄龙当见。诏下其议张苍,张苍以为非是,罢之。”丞相申屠嘉看不惯邓通恃宠目无丞相,不顾汉文帝的劝说,将邓通痛打一顿。皇帝对丞相的决定一般不作反对。丞相权力之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后代难以比拟的。汉初丞相权力的加强是由当时特殊的环境决定的。汉高祖时期,丞相萧何只求明哲保身,不可能集权。汉惠帝时期,曹参身为丞相,政治上“萧规曹随”,实行无为政治,君相矛盾不深。吕后立诸吕为王时,丞相王陵极力抗议,吕后十分棘手,只好迁他为“帝太傅”,继承王陵的右丞相陈平迫于吕后压力,凡事唯唯。可是到周勃诛诸吕安刘氏后,形势大变。周勃、陈平作为元勋尊崇莫比,汉文帝只是以庶子入居大统,凡事谦让,使得丞相权倾一时。汉文帝、景帝都是谦让的皇帝,对于丞相的决定不轻易否决,丞相的权力到此达到一个高峰。西汉初年,太尉一职虽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无实权,以致周勃冒险夺取北军军权,汉初以卫尉掌南军军权,以中尉掌北军军权,太尉实为崇衔。御史大夫在职责上接近皇帝,成为皇帝的心腹,晁错任御史大夫帮助汉景帝出谋削藩,而丞相陶青、太尉窦婴反而不参与,御史大夫成为皇帝限制相权的工具。汉初,御史大夫作为储相在文、景二帝时逐渐成为定例。汉武帝以前的丞相,真正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汉初丞相的出身大都为列侯。丞相的权力恰恰达到无以复加的时候,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了。
汉武帝继位以后,加速景帝以来的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推恩令削藩,在中央通过打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加紧集权,丞相首当其冲。汉武帝通过抬升侍中等侍从郎官的地位,转移丞相实权,又频繁黜杀丞相,任命地位低微的人为丞相,例如公孙弘;缩短丞相的任期,使丞相不可能坐大结党,丞相的权力骤减。用暴力方式杀丞相令后继者凡事只求唯唯。《史记·张丞相列
传》:“及今上时,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功名有著于后世者。”汉武帝又使内朝官代行某些外朝的职责,皇帝的尚书台承担了部分相权。武帝末年,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他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说明中央决策已经离不开尚书台的支持。霍光与张安世定议废昌邑王,《资治通鉴·汉纪·孝昭皇帝下》:“光、安世既定议,乃使田延年报丞相杨敞。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堂堂汉朝丞相竟汗出洽背,说明这时丞相已经“备位而矣”。西汉后期,武帝时出现的大司马、大将军取代丞相通过尚书台承担起行政职责,汉元帝时丞相改称“司徒”,汉初以来的丞相负责制名存实亡。
西汉后期的外戚政治萌芽于汉武帝末年,形成于昭、宣时期。外戚政治是皇权的畸形发展,汉武帝时期皇权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皇权是通过削夺外朝官进而此消彼长达到的,皇帝的干练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问题在于不是每一位皇帝都像武帝、宣帝那样干练,不少后继皇帝本身很懦弱,可是皇帝又不会再将权力发还给外朝官,只有借助内朝官维系形势,最方便的手段是借助亲信外戚或者宦官维持。《资治通鉴·汉纪·孝元皇帝上》记载,汉元帝初年,“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大小,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宦官掌握尚书台能够令百僚“敬事显”,足见尚书台在中枢政治中的重要。幸好元帝以后宦官的权势得以控制,可是西汉统治者没有亡羊补牢,取代宦官政治的是外戚政治。汉宣帝以后,大司马这一崇衔逐渐成为实职,权高于丞相,职掌全国政务。汉成帝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将“大司马”正式列入三公行列。《汉书·王莽传》: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一家“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这样的局势发展到王莽最终取代汉室。汉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革除外戚政治,并改革了宰相制度。
汉光武帝以“寓刚于柔”的策略,解决了怎样排除功绩显赫、虎视眈眈的重臣对皇权构成威胁这一难题,善待功臣,但绝不允许功臣干政,同时又限制外戚坐大。光武帝稳定形势后,在行政制度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削夺“无所不统”的三公职权,以尚书台处理原属三公的日常政务,对三公外示尊崇,内夺其实权。三公本有“调理阴阳”的职责,现在则拿这一职责使三公因天时不利主动引咎逊退,东汉的胡广就这样反反复复做遍三公,却毫无建树,三公当职不当事,权力逐渐转移到尚书台。尚书左、右仆射、司隶校尉三独坐,成了实际上的行政负责人。汉光武帝恐怕始料不及的是:他善待功臣使豪强坐大最终导致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削夺相权所未及的是他的后代除明、章二帝外,都为短寿、庸碌之辈,章帝死后,外戚窦氏即登台执政,而年幼的皇帝又看不惯外戚的张扬跋扈,便联合宦官诛杀外戚,如此便轮到宦官专权,到了王朝后期,外朝与内朝矛盾激化,宦官控制政权,发动“党锢之祸”,结果使王朝中央政治不可收拾。
东汉末年,《三国志·魏武帝纪》:曹操“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以自己为丞相。曹操罢三公出于集权需要,以自己为丞相表面上看似相权提高,然而曹操以丞相行皇帝之实,相权反而无形中归于尚书台,荀彧以侍中尚书令行宰相之实。曹丕代汉后,曹魏政权废除丞相,复三公。曹丕置“中书监”,协助皇帝处理文书事务,皇帝已经感到尚书台权力太大不利于自己,故以设立中书监牵制尚书台。蜀汉诸葛亮为丞相,《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显然是非常时期的变体,不符合三公权力日减的趋势。诸葛亮以后,蒋琬、费袆等不再任丞相,但无一不领尚书台或录尚书事。
西晋时,东汉以来的豪强势力发展为世族大家,两汉察举制度即已废弃,九品中正制又变相地为世族利用,影响到官僚队伍的组成,影响到丞相的地位出身。西晋一改秦、汉丞相多途径、不分寒贵的出身,宰相的任免逐渐由世族把持,出任宰相者不可能是寒族。这时,尚书台的录尚书事成为实际上的宰相,中书令、监因为靠近权力中枢,也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加上皇帝已经对尚书台的权力有所戒备,中书令、监反而成为中枢政治中的明星。《资治通鉴·晋纪·世祖武皇帝
下》:荀勖“久典中书,专管机务。及迁尚书,甚罔怅。人有贺之者,勖曰:‘夺我凤凰池,诸君何贺邪?'”。西晋时期,尚书、中书省逐渐成型,门下省也发展起来。到了东晋,宰相职务由王、庾、桓、谢等世族把持,而这些世族一般通过掌握地方军政使建康朝廷就范,委任本族要人担任宰相。王导以拥立元帝之功担任丞相;王敦则以军队强迫朝廷委任自己为丞相;康帝外戚庾氏也以军队逼迫朝廷就范;桓温父子再以荆州为根据地反抗朝廷。东晋十六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地方官普遍带将军号,以刺史领某州诸军事或都督某州诸军事,主管全国最高军事权的称“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一职务通常由宰相兼,例如前秦的王猛,反映了非常时期军政合一的需要。
南朝袭晋制,刘宋统治者抬升尚书、中书及门下三省的地位,提高三省长官品秩,三省长官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南朝开国皇帝都为寒族出身(兰陵萧氏虽为望族,然而魏晋以来入台阁者了了无几),为了抬高身价,皇族把持三公职衔以期抬高身价,这成了惯例。皇帝又忌讳皇族坐大,不可能给予三公以实权,如此,三公成了崇衔,刘宋皇室婴儿也为三公,连当职也不可能了。皇帝对尚书令、仆射开始进行限制,为了控制尚书令、仆射,《宋书·刘义恭传》:皇帝以“录尚书事”为“录尚书六条事”,通过削减录尚书事的职权范围进行限制;另一政策为抬升中书省的地位,南朝皇帝为了限制世族,以寒门充中书舍人,掌握中枢机密。北朝北魏、北齐采纳南朝的制度,三省在中枢决策中的地位非常突出。北周先是实行周官制度,这其实是关陇集团权力分配的体现,经过宇文护、北周武帝的集权,到北周宣帝时,北周的中央集权已经十分充分。隋文帝代北周后,果断地废除周官制度,以三省长官为宰相,正式废除三公相制。
隋文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完成了三省宰相制取代三公制的历史任务。秦、汉以来三公个人开府治事已经作古,三省长官聚集门下省“政事堂”议论国家大政方针,宰相领导集体化。宰相领导集体化的一大特点是宰相间相互牵制,达到分宰相之权,集皇帝之权的目的。隋代因为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尚书令权势太大,尚书令常缺不授。三省中,中书省决策,门下省驳议,尚书省执行,这一运行机制适应了隋及唐初政治的需要,有利于国家机器的良性运转。三省长官原先都是为皇帝服务的宫官,现在几经发展取代三公成为当然宰相,但是三省长官作为政事堂会议的参与者仍可能坐大,皇帝对尚书省左、右仆射特别不放心,故三省相制又经隋炀帝、唐太宗的改革,尚书省左、右仆射被排除宰相群体外。尚书省长官作为政事堂内的宰相参与大政方针的确定,又统管尚书省六部,权力与秦汉丞相非常接近,皇帝只得采取空缺尚书令、仆射的办法,使尚书省长官不存在,从而使决策与行政脱离开来。尚书省长官到唐高宗时期最终被排除宰相群外。隋、唐初实行府兵制度,中央设十六卫大将军管理府兵,大将军职责上掌管府兵的军政,府兵的武器、粮草等受兵部、户部控制、调度,宰相有权过问军政。隋代高颎为尚书左仆射领左卫大将军,右仆射杨素带兵抗突厥、平南陈,说明关陇统治集团的宰相普遍掌握军政,甚至直接带兵出征。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度破坏殆尽,中央实行募兵制度,在边疆地区则设节度使,这样一来,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式微。宰相们原先控制南衙卫府军队,现在府兵名存实亡,北军又为宦官掌控,南北衙的权力天平倾向北衙,宰相行政遂为宦官控制。
隋、唐以他官参与中枢决策,对三省相制的改革产生重大影响。隋、唐以他官参议朝政者除为皇帝亲信外,大多为低品秩官。他官参与中枢决策逐渐集中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等中书、门下省副官。唐太宗时期中书、门下省长官品秩为正三品,太宗为了抬高他官宰相地位,《旧唐书·李勣传》所记:以太子詹事李勣“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如《旧唐书·李靖传》:令李靖“三日一至门下中书平章事”,这些都成了惯例,以至于《大唐新语·厘革二十二》:“神龙初,豆卢钦望为仆射,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敢参议政事,后加知军国事。”尚书省长官退出宰相群以后,中书、门下省的运行逐渐合一,皇帝又常缺中书令、侍中不授,通常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宰相。如此,政事堂的决策便不再是三省长官的议事,反而变为“中书门下”(武则天时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内他官宰相的议事。裴炎将政事堂从门下省迁到中书省,虽然只为一己之便,却反映出中书省在政事堂中地位的抬升。唐初宰相大多为关陇集团成员,集团内部的核心人物出将入相,为相者本无文人、武士的限制,房玄龄是文人为相,李靖是将领。武则天打压关陇集团后,科举取士成为官僚队伍的主要来源,而宰相职务也逐渐为科举进士把持。
唐玄宗时期,宰相群体一般为两至三人,多不过四人,唐玄宗为了使宰相有效地处理政务,常以其中一人为某省长官,其余人则为某省副官,如此有一在“中书门下”负总责,为北宋正副宰相开了先例。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皇帝私人秘书、替皇帝起草制令的翰林学士在中枢机制中作用日益突出,翰林学士多由科举出身,有“内相”之称。到了北宋,宰相多由翰林学士提拔上任。中唐以来,中书令、侍中常授功臣或者藩镇,德宗初年中书令、侍中提升为正二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便不再使用,宰相一般为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唐后期,宦官势力恶性膨胀,宦官控制北军,掌控皇帝的废立,任意选用宰相,唐宪宗时期设立的枢密使,逐渐被赋予参决军政的实权,宰相参决军政的传统权力被转移。五代各政权中央设枢密院掌军政,到了北宋,宰相兼管军政的权力通过知枢密院事这一名称的明确,正式被剥夺。
北宋中央实行军政、民政、财政三权分立,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又受到严重削弱。宰相的财权在唐代已经出现分离,唐玄宗以来由于国家开支的增加,主管财政的盐铁、度支、转运使逐渐负担起全国的财政重责,《资治通鉴·唐纪·德宗一》:“杨炎罢度支、转运使,命金部、仓部代之。既而省职久废,耳目不相接,莫能振举,天下钱谷无所总领。”此时,度支、转运使的权责已经不受尚书省户部的管辖,杨炎为行政方便逐渐形成一套管理体制,户部既然对度支、转运使难以管辖,宰相要管理财政就需要兼度支、转运使,宰相的财权无形中转移了。北宋建立初,后周范质、王溥等宰相迫于形势勉强拥立宋太祖登基,他们虽然留任宰相,但是变得谨小慎微,宋太祖利用这种情况罢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剥夺军政大权归枢密院,宰相一般不兼枢密使;又将财权从宰相所管的户部析出,划归三司使掌握,宰相只管民政了。宋朝皇帝在礼节上又取消了宰相“坐而论道”的制度,《涑水纪闻》上记录宋太祖趁范质、王溥不注意撤去宰相的座椅,这一小细节使宰相失去了百官所不可企及的待遇,宰相与百官都要站着与皇帝议事。宋太祖为了防范赵普居功自傲,设“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手,后来参知政事同宰相“分日知印押班”,于是宰相的民政权也分割了。宋朝皇帝独揽大权,大臣只是拱手而矣,官员当职不任事,皇帝集权到了空前的境界。北宋相权受到限制,在行政上又受到内部平章政事与参知政事相互间的牵制,难以坐大威胁皇权。北宋中期,中央官制进行了改革,但是没有改变宋初以来的格局。
南宋另有一种局面。宋高宗从任命秦桧为右相兼知枢密院事,宰相再次掌握军政权,权臣擅权在所难免。南宋一代,秦桧、韩侘胄、史弥远、贾似道等,都以丞相兼知枢密院事,以宰相兼枢密使只能表明相权削弱到何等地步,相权竟要假枢密使的威风。
元朝建立以后,以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元中书省实际上继承金朝尚书省的制度,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不负责具体政务,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元朝地域辽阔,非前代能及,负责起管理如此辽阔土地的中书省,政令所达,亦非前代能比。元朝中书省相当于隋唐两代的尚书省,代表中书令总理政务的中书省左、右丞相的权势较隋、唐初尚书省左、右仆射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实际上是两宋以来的变局。元朝中书省左、右丞相往往由蒙古勋贵担任。元朝中书省宰相职掌全国最高行政,既无隋唐三省制的牵制、分权,又无宋代宰相严格的划分事权,这种隋唐两宋宰相制的反动不可能持续长久,无怪乎朱元璋非要对中书省进行限制。元朝中书省外,枢密院掌军政,这一分野继承了两宋以来的传统。元代十一个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称呼上表明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但是每个行省都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行省节制一方,起到与中书省制衡的作用。
明朝初年袭元制,中央设中书省。明初改行省为布政使司后,地方的权力都集中到中书省,中书省权力抬升,相权与皇权发生矛盾。明太祖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丞相,下令后世不得再设丞相,析相权归中书省六部尚书,抬高尚书品秩,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政务完全由皇帝自己裁决,皇帝承担起宰相的职责。可是,皇帝毕竟是人,而不是机器,万事自裁表面上可以办到,但是皇帝马上不厌其烦,皇帝必须有人襄助。六部尚书原本拱手奉命,现在过分倚重又会使六部尚书成为六位宰相,明太祖自然不会使六部尚书坐大,只得采取折中的“四辅官”,协助自己处理奏章,选择殿阁大学使以备顾问。明成祖以大学士参预机务,大学士在内廷办事,常侍天子殿阁之下,人们避丞相之名,称为“内阁”。到明朝中叶,内阁已经拥有宰相实权,内阁首相赫然为真宰相。从以上可以看出,唐宋以来宰相都由翰林学士充任,元代因特殊的背景由蒙古勋贵出任,到明代,内阁充当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殿阁大学士又隶属翰林学士院,宰相的秘书色彩日益显著。明朝取消丞相后,重要官员的任命由吏部“廷推”,皇帝直接任免,取消了隋唐以来宰相参与六品以上官员任免的权责。明代内阁通过“票拟”对“廷推”加以掌握,但是这种方式从制度上讲属于皇帝的权力范围。内阁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并非正式的官僚机构,内阁掌握宰相实权,主要体现在它参与中枢决策。内阁没有名分地参与决策说明相权已经削弱到只备参谋顾问的地步。
清代在中央集权方面的显著事件是雍正设立“军机房”(后改称“军机处”),这一机构原先作为清朝对西北用兵的办事机构,因为方便皇帝集权,遂常设不废。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完全听命皇帝旨意,又因军机大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议传达,遂夺内阁实权。清代内阁首辅与首席军机大臣都无决策权,只有议事顾问的权力。清代做到将宰相的权力彻底剥夺,皇权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宰相制度走到尽头。
纵观历史,皇帝削夺相权的主要手段概括如下:
(1)削减宰相任期,频繁地更换宰相,使任何一位宰相的威望不高,不容易擅权。
(2)将部分相权划归另一部门,这一部门与皇帝的关系较宰相密切,这样便于皇帝控制。例如汉武帝将部分相权划归尚书台,或则以外戚挂大司马、大将军领导外朝,宰相只能唯唯。
(3)用其他机构逐渐取代相权,这一机构由于地位低微,不容易擅权。例如汉光武帝以尚书台代行三公日常政务,宰相反而成为德高望重大臣的荣誉待遇,却无实权。
(4)增加宰相人数,使之相互牵制,达到任何一个宰相都不能够对抗皇帝的目的。例如隋唐三省相制,实际上多名宰相为争夺决策权往往相互倾扎,严重影响军国大事的议决。
(5)设立新机构,使之与宰相并重,削夺宰相事权,使二者相互牵制,达到事权牵制的目的。例如北宋中央三权分立。
(6)取消宰相,由皇帝独揽大权。例如明太祖废丞相以及雍正帝设军机处等办法。
除正规的方式外,皇帝怕宰相权势危及自己,常用外戚、宦官牵制宰相,相权被削弱,宦官却成为宰相。皇帝又要对付外戚、宦官,结果政局动荡不稳定。皇权取代相权有着必然趋势,一方面是皇权和相权存在相互制约乃至此消彼长的状况,皇权对相权的剥夺是总的趋势,而相权权力增长的情况往往以非常态的趋势存在;另一方面,相权缩减跟社会经济向上发展的趋势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家行政职能部门增加,新增加的职能部门往往脱离宰相的控制独立行使权力,如此宰相的事权没有增加也就相对被削弱,西汉内廷官员权力的抬升,实质上代行了一部分新增行政职能部门的权力,唐代盐铁使的设置,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只是这些权力没有归于宰相的职能范围内,而以独立于宰相管辖以外的形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君主通过设立新的职能部门从而轻而易举地将新的行政管理权力划归自己,从而让相权从实质上受到无情的削弱,如此每一次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标志着宰相权力的缩减。
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到头来是一次又一次的动乱,皇帝达到前所未有的集权,而宰相制度成为权力斗争的殉葬品。
王贲简介 :王贲,秦代著名的将领 王贲简介 ,父亲为名将王翦,出生年月不详,是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主要成就为与其父一起指挥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在攻打魏国国都时引黄河水倒灌大梁毁城,使得魏王投降。率兵攻燕国辽东地,俘虏燕王喜,灭燕。又回师攻代国,俘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又率军从燕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齐灭亡,统一六国而后被封为通武侯,曾经随秦始皇东巡琅邪。接下来介绍一下王贲的生平
人物生平介绍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贲进攻楚国。秦王政增调更多的士兵到王翦部队,于是王贲击破燕国太子丹的军队,占领燕国蓟城,取得了太子丹的首级。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贲攻打魏国,引黄河水淹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城毁坏,魏国国君魏王假请求投降,秦国取得了魏国的全部土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政大举兴兵,派王贲率领军队,攻打燕国辽东,活捉燕国国君燕王喜。又回军攻打代地,俘虏赵国末代国君赵王迁之兄代王赵嘉。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齐国国君齐王建和他的相国后胜发兵守卫西方的边界,不和秦国通使往来,秦王政派将军王贲从燕国的南面攻打齐国,俘获齐王建。自从,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被封为通武侯,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政兼并天下后,建立皇帝名号,称为始皇帝 王贲简介 ,史称秦始皇。秦始皇为安抚东方百姓,于是东巡至琅邪(今山东胶南),王贲也在随行之中,与丞相王绾、卿士李斯等在海上参与评议皇帝功德。
家庭介绍
秦朝王氏家族,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是谓名将世家。是秦朝的著名将领,为秦朝统一六国和巩固统治立下汗马功劳。大秦帝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揭开了历史新的篇章。秦推行军功爵制,军功爵制是秦王朝鼓励士气,提高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功爵制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军功爵制的实行,对于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秦国的国势日上,远远地走在其他六国的前面,为秦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秦朝后期军功爵制损害了原秦国军功地主以外的地主贵族的利益,王氏的兴衰与秦朝的兴衰史紧密相连的,王氏的兴起是因为秦的发展,王氏的衰败是因为秦朝的暴政和势衰所致。王氏家族对秦王朝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翦,王贲的父亲,战国时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祖籍山西太原。少而好兵,为秦王政(即秦始皇)所重用,先后率军攻破赵国、燕国,以其地为秦郡。三晋被灭后,秦王发兵取楚,初用李信为将,被楚军所破。公元前224年,秦王政命他率六十万大军击楚,岁余大破楚军,虏楚王负刍,灭楚以为郡县,并南征百越,广收其地。
王离,王贲的儿子,王翦的孙子。出身将门,继其父为秦将,率兵戍边备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他奉命率军南下与章邯等共围张耳反秦军于钜鹿。后为项羽率援军击破,被虏。
王莽(西汉),
王振,中国常见名。最著名的是明朝宦官王振,自阉进宫,英宗为太子时,侍于东宫。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锤杀。
王洪文
秦桧的老婆秦王氏
北宋的王庆
王钦若
秦始皇的全名是“赵政”,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明确而且全面记述了原因,在汉代史书《淮南子》《汉书》中都明确称秦始皇为“赵政”,并以“赵氏”代指秦国(朝)。
两周时代贵族既有姓又有氏,姓是上古流传下来的血缘族群徽号,到了周代其实只就是一个血缘符号,并没有太大作用,所以在西周末期就开始了走向消亡的历程。氏则是姓族里各个贵族家族给自己命取的徽号,一般作法就是以家主的官职、封邑或居住地名等为氏,例如赵氏就是因为造父(嬴姓)被封于赵城,遂以封邑为氏称为赵氏。而秦始皇的祖先非子(秦国立国之君)就是造父的堂孙,并跟随家主造父以赵为氏,所以秦国君主与赵国君主一样都是赵氏,同时也都是嬴姓,为了方便,我们一般称其为“嬴姓赵氏”,这就是中国汉族赵姓的正源。所以秦始皇的名字就是“赵政”。
嬴作为古姓,是不能被直接冠于名前的,所以“嬴政”这样的名字在先秦乃至西汉时期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是因为时过境迁,200年后的人们已经淡忘了历史,对周秦时期姓氏规则知之甚少,将姓与氏混为一谈导致了直接将姓当成氏来用的现象。
赵国是不是秦始王的后代
本文2023-10-29 03:54: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4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