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县是陶渊明故居吗
嗯,,是的是陶渊明故居简介 馆址原是陶靖节(渊明)祠。该祠原坐落在县南25公里面阳山靖节墓左前麓,明嘉靖十二至十七年(1533 ~1538)重修,江南民居风格,面积约250平方米,1982年按原貌迁建于今址,祠内原有塑 像、匾额、楹联、石刻得到了全面修复。 2005年,在陶渊明诞生1640年之际,九江县投资30多万元对纪念馆按照原貌进行了再次修复。修复后的陶渊明纪念馆分为陶公墓、陶靖节祠、归来亭等景点。 [编辑本段]馆藏情况 该馆占地1600 平方米,建筑外观与陶祠风韵相仿。馆内辟有《陶渊明生平事略陈列》,收藏和展出有关陶渊明行踪的图表、照片、家谱和历代陶学专著、名人书画 300多件。线装《陶渊明集》30多部,最早为清康熙十一年 (1672) 蒋薰本。该馆附有《九江县历史文物陈列》,展出陶渊明生活年代及其居地柴桑、寻阳城址出土的文物。 馆内的“陶渊明生平事略陈列室”收藏和展出有关陶渊明的图表、照片、家谱和历代陶学专著、名人书画300多件,线装《陶渊明集》30多部,其中,最早的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蒋薰本。 景点简介归来亭 这里的“归来亭”与石钟山的“归去亭”遥相呼应,是为纪念陶渊明,他41岁辞去彭泽令是从湖口(古彭 陶渊明泽)那边离开,后又回到故里(古柴桑)。赵孟兆页这幅对联“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白云无意中滑出山峦,鸟飞累了也知道回还。意思是说,从29岁出任江州祭酒,到41岁辞去彭泽令前后共十三年。在这期间,他“一心处两端”游移于进退仕隐之中,心情常常是矛盾苦恼的。当他一离开官场,就象出笼的鸟那样,感到轻松自由。 陶靖节祠 陶靖节祠:又名陶渊明祠,位于江西九江县沙河街东北隅蔡家洼(即陶渊明纪念馆区内)。原祠座落面阳山靖节先生墓左前麓。始建于北宋宣和初年。元末兵燹军民侵废为田,明正德八年(1513年)断复产业。嘉靖十二年(1533年),九江知府马纪受巡按御史李循义檄令,拿出官银,命同知黄敏才督工重建,约于十七年竣工。清乾隆元年(1736年)和民国十年(1921年)均有较大的修葺,1959年11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因故经国家和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按原貌迁建于今址。今祠坐东北向西南,正脊高66米、面宽1075、通深229米,面积约250平方米。明清江南民居风格,砖木结构,抬梁式列架,骆驼式山墙;内分前后两进,中有天井,侧配耳室、厢房;中部各开耳门通菊葡、柳巷。 陶渊明墓 陶渊明墓,座落在江西九江县马回岭镇面阳山南坡。元末兵乱墓坍,墓山他姓窃葬;明正德八年(1513年)断复产业,重整坟茔;清乾隆元年(1736年)、道光九年(1829年)、民国十年(1921年)和建国后均有较大的修葺,现保存完好。因故暂且未开放。墓地四周苍松环抱,层林迭翠,环境清幽。1995年值陶渊明诞辰1630周年之际,为便于海内外学者游人观瞻、凭吊,我县按其原貌复修了陶渊明墓系列工程,包括牌坊、神道、碑亭等纪念设施,有山有水,环境也好
寻找《左氏十二修族谱》中的石泷左家(之二)——补记
一、衡东县石山村左家湾就是石泷左家
二○一五年八月十九日10时37分,我乘高铁第四次到达衡阳东站,然后换乘出租车,于13时40分到达100公里之外的衡东县杨桥左家湾左国光家里,这位热心的本家,听说我要再次来左家湾,补拍《左氏十二修族谱》卷八册中所欠缺的几页(49至60页)内容,就一直在家等我。
这次到衡东左家湾,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按《左氏十二修族谱》卷十一册中的第1页“石泷祖祠图”、以及98页、99页、101页、104页、105页、106页、108页的阴阳图,让石山村左家湾和石门村四组左家两地族人对照图分析,以确立“石泷左家”(衡山石门有石泷村,为左氏开族处,与凤凰山接壤,毓秀钟灵……)的准确地点。
后来左国光带我到他兄长左立根先生家里,当地的左氏族人们,听说我的来到,都热情的围了上来招呼我入座喝茶,这些人中有:69岁的左根耀和他的妻子刘开英;左国光夫妻二人;左立根夫妻二人;5公里外的石门村四组左家的左洁元也赶了过来;还有一位我不知名字的左姓本家,自我介绍说是左家湾左观生先生的弟弟。
对照《左氏十二修族谱》中的“石泷祖祠图”及阴阳图,请在场的左氏族人确认哪里是“石泷左家”?在场的几位左氏本家,很快就异口同声的回答:石泷祖祠遗址,就在门前株樟江小水库(对岸)的山脚下,阴阳图中的山名,地名,如“石泷冲”、“高公岭”、“石泷祖祠”都在我们石山村左家湾的地盘上……。
至此,可能肯定:衡东县石山村左家湾就是我要寻找的“石泷左家”——“衡山石门有石泷村,为左氏开族处”无疑。
二、石泷左氏源流
据《左氏十二修族谱》卷二部分“衡山石泷衍派源流序”载,左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公子(左公子),后裔迁江苏丹阳珥陵,先辈中有左思、左恢、左思贤等人。南唐时期,左思贤之孙左邺官居衡州司马,秩满,寓居江西永新逢桥,是为本支左氏基祖。
元朝至元(1264—1294)年间,邺公后裔左公圭之子左淼龙由逢桥初徙衡山,复迁居攸邑,卜其地曰石桥铺,生子一,名道益,道益生子三:善铭、善鉴、善铨。
善铨徙寓云南曲靖府马龙州,公裔殷盛未述。
善铭公之裔世居攸邑之左家冲、鸾山,之派孙支殷繁,难以尽述。
善鉴生子三:允禄、允寿、允年。允年之裔有徙本邑(指衡山县)之松角塘、亦从松角塘徙居安仁牛冲界牌。而吾派之允禄公生子六,第六子曰左立鼎,左立鼎生二子,长子左德荣,自大明成化(1465—1487)年间由攸邑石桥铺复迁衡山,择其地曰石泷冲,为石泷之开祖。
而据上述可知:道益公为以下几支左氏的祖先:
1、攸县石桥铺左家;
2、攸县鸾山左家;
3、衡东县石山村左家湾;
4、衡东县石门村四组左家。
三、寻访攸县石桥铺左家(之一)
——新市镇新联村后背岭组的左家冲
《左氏十二修族谱》中反复提及的攸县石桥铺左家,在哪里呢?
据《同治版攸县志》卷二图考、县境全图所载,县城北部略偏东处,同一个地点标有石桥铺和新市两个地名。而卷十一注“新市、石桥铺去县五十里”。也就是说,石桥铺、新市同处一地,距离县城50里。
二○一五年八月十九日16时,离开衡东县杨桥镇石山村左家湾,绕近道,经石门村左家,向攸县新市镇出发,去寻找石桥铺左家的准确地点。
石山村左家湾到攸县新市镇,汽车导航显示约有40公里的路程。进入攸县新市镇境内后,边走边打听新市左家,都回答不知道新市有左氏村庄。到达新市镇区后,才有人说,在镇区南边的新联村,有左氏人家。
从新市镇区向南行驶约2公里,离开大道,向西(右)进入村道,然后再向北,行约2公里,即为新市镇新联村左家。这里是《左氏十二修族谱》中所提及的石桥铺左家吗?
这里四周都是起伏不大的小丘陵,给人的感觉,山青水秀,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看来我们左氏先祖,有陶渊明先生的风范,迁徙之地都是“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水宝地,很适合隐居生活。
在一个小路口,向西,上小坡,行20至30米,就是左姓人家。听说我来寻找左家,有一位面部黝黑的中老年村民,马上停下手中忙碌的事情,十分热情的接待我。后来我得知他叫左三定,生于1955年9月13日(应为农历)。他介绍说本地左家名为“新市镇新联村后背岭组的左家冲”。他还说,攸县、衡东两县的《左氏十三修族谱》、《左氏十四修族谱》两次合修谱,他都参与了。看来我是找到“明白人”了。
我拿出修于民国38年的《左氏十二修族谱》复制本请他翻阅,并向他询问,这里是不是石桥铺左家?这位老实的农民、我心中的“明白人”,十分热情、真诚而又严肃的回答我一些问题:本地不是石桥铺左家;我手中的《左氏十二修族谱》与他们无关;本地左氏是“道益”公的后裔……
在左三定与我交流时,围上了一些左氏村民。其中有一位骑着电动车载着纯净水空桶的精瘦、肤黑、身材偏矮的中年男子,坐在电动车上与左三定交谈着他们这支的左氏源流。给我的感觉,这位“精瘦肤黑”左姓男子特别的倔强(jiang)且自以为是,他比左三定更加肯定的说《左氏十二修族谱》与他们没有丝毫关系,他们是“道益公”的后裔。
还有一位瘦而干净、中等身材的60多岁的抱着小孩的老年男子,基本上不发表言论,但他的表情,是十分赞同左三定和“精瘦肤黑男子”意见的。
看来此地左氏“明白人”不少,貌似对本支源流“了如指掌”。
请看,《左氏十二修族谱》卷二所载:至元(1264—1294)年间,永新县逢桥邺公后裔,左公圭之子左淼龙由逢桥初徙衡山,复迁居攸邑,卜其地曰石桥铺,生子一名道益,道益公生子三:善铭、善鉴、善铨……。善铭公之裔世居攸邑之左家冲、鸾山,之派孙支殷繁……。
《左氏十二修族谱》卷三,整卷所载的内容,均为攸邑新市(石桥铺)左家冲这支的世系录:道益公位下善铭、允祥、成达、成连、左杰、左俨、左伋、左伟、左值……
当时我想:“数典忘祖”这个成语,用在这种场合,是否合适?
也有真正的明白人。正在我感到十分无奈和万般无趣准备离开此地时,有一位50多岁偏胖的男子,骑着摩托车(或是电动车)载着夫人路过此处,非常热情的跟我交谈起来,并问我:“你是不是前几个月去过鸾山左家?你在寻找石桥铺?鸾山左家有人向我提起过你,说你在寻根问祖、宣传左氏源流文化……”。
后来我知道他叫左美田,我答应回北京后复制一套《左氏十二修族谱》邮寄给他,以便他更加清楚的了解这支左氏的源流,顺便教育那些所谓的“明白人”,不要再犯“数典忘祖”的原则性错误。
此地左氏族人还向我介绍:本组(地)有左姓50户约220人;在不远处的新市左家坪(又名樟树下)还有100多名左氏族人……。
四、寻访攸县石桥铺左家(之二)
——新市镇大桥头村樟树下左家
二○一五年八月十九日17时,沿路返回,进入新市镇区,向北行驶了十几公里,沿途打听樟树下左家,都说不清楚樟树下左家在哪。
后来得知,新市一带,有两个“樟树下”的地名,而大桥头村的樟树下,才有左氏人家。找到这个地方时,已是下午6点钟了。左氏人家在这里不多,只有十几户约80人。这些情况是名为左冬青的先生给我介绍的。左冬青生于1940年11月,个子不高,面部清瘦白净,衣着整洁,对人真诚和蔼。给人的感觉是知书达理、彬彬有礼。
左冬青说家里收藏有《左氏十二修族谱》,并马上搬出来给我看。这套《左氏十二修族谱》,领谱字号为钟字号,因保管不善和年代久远,已十分破旧。我答应赠送一套翻印的《左氏十二修族谱》给他收藏。
左冬青先生对石桥铺左家的迁徙历程比较了解,他说,先祖迁石桥铺时,最早是在左家坪(又名左公坪)立基,后来才搬到不远处的新联村后背岭组左家(左家冲)。现在左家坪(或左公坪)已无左姓居住。
故石桥铺左家,主要是指新联村左家冲的左家,也包括樟树下左家。
五、《左氏十二修族谱》中的“丝图齿录”(世系图)
据民国38年版的《左氏十二修族谱》卷一目录,左氏“丝图齿录”(世系图):
1、道益公开派善铭公房;
2、攸邑(攸县)左杰公房;
3、道益公开派善鉴公房;
4、石泷德荣公位下长房一亢公、二房斗一公下通公、相辅公房;
5、斗一公派分通公位下相弼、相昭公房;
6、通公位下相穆公房丝图齿录;
7、相穆公位下长房应瑞、二房应珂、四房应海公丝图齿录;
8、相卿、相宰公房丝图齿录;
9、远公位下相会、相鲁、相鱼公房;
10、斗一公位下左近、左逊、左巡公房;
11、三房参一公位下丝图齿录;
12、四房星一公位下丝图齿录;
13、五房翼公位下丝图齿录;
14、六房轸六公位下丝图齿录;
15、或一公位下丝图齿录;
16、德达公位下丝图齿录;
17、戬康公源流图、位下胜公丝图齿录;
18、戬康公位下忠公房玉珍、玉现丝图齿录;
19、白衣港忠公位下玉琦公房;
20、大门楼尚期位下丝图齿录;
21、戬信公源流图;
22、温辉公房丝图齿录;
23、良辉公位下本秀、本气两房丝图齿录。
潜江城南门外左家台左代华
二○一五年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于北京万寿路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落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 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二)、居家涉园之痛。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总之,一句话,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沉醉不醒。我们品读文章,也会感同身受,灵犀相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一些刺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词句,逼人沉思,耐人寻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写蓝天白云,高蹈尘外,任意东西,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心”喻指白云飘浮不定,了无心机,自自然然,顺顺当当。写山林飞鸟,朝出暮归,远近觅食,行于当行,止于所止。“厌倦”暗示飞鸟奔波劳碌,归林投巢,安于静谧,自得其乐。无论是白云还是归鸟,它们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逍遥闲适,生意盎然,这实际上反衬出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不自由不自在,这份扭曲心灵,压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觉察罢了。诗人在另一首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景蘙蘙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写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写苍松兀立,孤独无靠,更隐喻诗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怆。一个人孤独到象李白看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内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谓“知音世所稀,抚松独徘徊”啊!“引壶觞以自酌”流露出诗人自酌自斟,无以为伴的孤独和苦闷。“倚南窗以寄傲”颇有几分出尘傲世,孤愤不平之意。“门虽设而常关”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这些文句,貌似逍遥闲谈,实则忧愤满怀,我们读到了陶渊明隐隐作痛的心。
(三)、交往出游之忧。文章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纵读诗文,我们不难体会诗人身体力行、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不过,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文字全是“欢乐其表,忧痛其里”的曲折暗示。先说诗人的交往对象。亲戚农人,诗人可以和他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有远离官场的淡泊,有共享亲情的温馨,可是,诗人心性高洁,与世相违,风流雅致、高标独步,这远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市井小民所能理解、所能认同的,和乐欢悦的交谈之中饱含世无知音的隐忧。文中“乐琴书以消忧”无疑又暗示了一点,只有诗书琴韵才可以寓情传志,消悉解忧,而一般的“亲戚”、“农人”则只可形交,不可神往。再说诗人的出游方式。“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径丘。”孤舟独往,自娱自乐,有时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有时翻越崎岖不平的山丘,瑰怪之观,人迹罕至,诗人情有独钟,乐而忘返,这又何尝不是景示诗人隐而不发、深藏不露的遗世情怀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诗人就是一位遗弃世人也被世人遗弃的山林隐士。特立独行,遗世独立,诗人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最后看看诗人的所见所感。“木欣欣以向荣,泉消消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性大发,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份敏感与哀伤决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偶尔一泻,绝对是诗人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一个年迈体衰、生命苦短的诗人,面对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除了喟叹,还能有什么呢?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诗人貌似平和欢乐的田园生活之下,其实充满更多的世无知音的苦痛、遗世独立的绝望和生命流逝的无奈,我们读陶文,切不可乐而忘忧啊。
(四)委心乘化之愤。文章第四段卒章显志,抒发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我们固然强化了对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守节养性的人生理念的理解,不过,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又使我们分明意识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委心任运,顺其自然,其实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难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自己乐天安命,坚信不疑,正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聊”是姑且、暂时之意,是不是也暗示出诗人这种选择也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呢?事实上,归隐田园之后的陶渊明并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归隐,因为他总有不忘尘世,感时伤怀的时候。“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写自己醉情山水,逍遥自在,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谴责和抗议,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这些文句,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觉到诗人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绝决。
综上所述,我认为《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之歌,有诗人返朴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一句话,诚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说的“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品读陶文,沉浸在山水田园之中,切不可忽略了诗人的隐痛衷曲。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肖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肖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其蹲砗蟆肥�溃nbsp;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到: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五适俗韵》,曾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桃花源记》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伟大的陶渊明,他的诗文,将与日月同辉,照耀着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陶渊明的有关诗词:
1 咏贫士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 饮酒 十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 拟挽歌辞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 归鸟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 饮酒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 杂诗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 命子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 饮酒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0 劝农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1 停云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2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3 和郭主簿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4 读《山海经》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5 饮酒 其十(作者:陶渊明 朝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陶渊明当然首先是为了当官的理想,读书人那时候都以当官为毕生的理想,这样可以光宗耀祖,也可以养活一家老小。
后来看到官场黑暗,理想破灭了,但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还是要当官,因为他并没有谋生的本事,只会读诗书。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出自清代张澍的《姓氏寻源·序》。
翻译:参天大树,一定有其深根;绕山的河水,一定有其源头。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姓氏寻源·序》表达的内容: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姓氏寻源》
九江县是陶渊明故居吗
本文2023-10-29 03:52: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