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大航海家郑和的后代是谁?郑和生平简介
明中叶以来,文字资料中出现了郑和是元代名臣赛典赤赡思丁后裔的记载。20世纪,这一观点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得到大量家谱、金石学资料乃至分子人类学研究的支持,成为共识。然而,从詹斯丁到郑和,几代人之间有许多矛盾和城市。成为名门“咸阳世家”中的公案。
“咸阳世家,名臣后代”
三宝太监郑和,生活在历史的早年。据吴晗《明史大家》记载,郑合迎被进攻云南的明军俘虏为奴,并被“阉割”。我们所能确定的郑和最近的祖先,只精确到元初。从数量上看,关于郑和家史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指向一个非常统一的年,都指向元朝的咸阳王和云南平章的政治官员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赡思丁是元初著名的政治家,出生于中亚布哈拉王室。元太祖西征以“千军骑豹白鹳迎之”,毛“命入宿卫,自征讨,被赛典无名唤之”。他的名字现在被翻译成al-al-SayyidShamsal-Din'Umar。斯丁盛是一位称职的部长。元朝十一年,元世祖在云南设省,任命他为公使。在云南平章的六年间,他“扬云南之心,作云南之子”,复兴云南民生,弘扬孔孟之道。它对云南回归中国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十六年卒于仁上,享年六十九岁。从庶民到天子,无不改容:
百姓在巷子里哭,葬在北门。十二使者为趾王所遣,齐剑为文贡。他的话是“生我,养我,爱我的爸爸妈妈”,使者哭得震天动地。考虑到帝国竞赛的优点,我命令云南省的官员遵守竞赛规则,不得更改。大德元年,我献守仁左云安远集美英雄,都尉,开福义通三司,上诸国,咸阳王,我效忠于你。
因为赛典赤赡思丁被封为咸阳王,所以他的后代称自己为“咸阳世家”或“咸阳王氏”。比如《咸阳族谱》,是赛典赤家族各分支中现存最古老的家谱,属于济南赛氏家族,原名《忠惠咸阳王塞氏家传》。此谱已知最早的部分写于元成宗大德三年,封面有“大德三年六月日”字样,并盖有八思巴文赋堡)印章,最后一部分写于清代,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郑和的家谱也是以“咸阳世家”命名的。明朝万历年间,石在小说《致身录》中提到郑和家谱命名为《咸阳王家乘》。可见郑和是赛殿池的后裔,这在明朝是常识:
“《咸阳王家乘》年:他是咸阳王的后代,他国人,永乐中学奉圣旨西送。”
20世纪60年代,北京民族文化宫向南京郑氏后裔征集其家谱——《咸阳世家宗谱》一份。不幸的是,这份郑和家谱丢失了,再也没有找到。目前只有这块木板的封面还留在南京的郑手里,是郑是赛典赤家族成员的直接证据。2005年,郑和家族的后人以《咸阳世家宗谱: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为名出版了相关家谱资料汇编。
2014年,在南京南郊发现了郑和后裔妻子的墓碑。作者是他的孙子,碑文不见了。“咸阳人家”这个词
“安讳大姑,公之长女,外祖习宣郑公之袁同室人也。据林说:本姓马,祖上詹司丁公佐,封元德为咸阳王,墓在云南大理州南郊国家来的时候,有一些寺庙建筑的例子,既没有培育,也没有丢失丁,上元郡之孙,第一次不拜而著书。在九月的吉日,光绪沈嘉拜吉仁台孙厚涛。
赛赤詹斯丁自称“圣人”,即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所以郑和的子孙,他们的后代,常常自称“圣人”。1931年,在云南昆阳月山《光绪十年郑陈太君墓碑铭》碑附近出土了死于雍正年间的郑和十二世之孙刘铮太君的墓碑。方国宇《故马公墓志铭》记录:
“1931年,在昆阳月山挖的时候,我给郑和拿了1《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卷9明时期文物》的奖金。1964年,李德和参观了这座纪念碑,他说这座颜瑜纪念碑高4英尺2英寸,宽1英尺6英寸。其中,受清帝委托参加郎昆扬州缉捕署的刘铮太君之墓,右侧刻有,雍正陈佳三月十七日始,至乾隆义海九月四日止,左侧为。碑上写着“圣上生”二字,下面两行写着“元咸阳王十八孙,明太监三宝十二孙”。
有许多人见过这座纪念碑。彭家麟在《郑姓墓碑》年说:“郑和是咸阳六世之孙,可见其十二孙媳妇的墓碑,其金石学为左证,可以信赖。”彭家麟看到的墓碑应该也是郑刘太君的墓碑。
除了文字和金石学材料。郑和与赛典赤赡思丁的血缘关系也已被现代遗传学研究所证实。2014年,王传超在其论文《马哈只郑和族姓里居考》中发表了《云南昆明男性家族成员与云南大同那氏家族Y单倍型的比较研究》。两者都在单体型L1a-M76以下,有非常接近的共同祖先。这种单倍型主要分布在伊朗东部、巴基斯坦南部和印度,在中国几乎不存在。
根据大量的各种证据,我们已经能够证实郑和是赛典赤西斯廷后裔的说法是可信的。然而,赛典赤-马哈之家的族谱资料种类繁多,从单思丁到郑和,世代差异很大。
从詹斯丁到郑和家,还是迷雾重重。现有的咸阳家族谱系资料,在马哈志、马、郑和父子究竟出自单思鼎长子那苏拉丁第一线,还是单思鼎四子吴穆雷第一线的问题上,爆发得比较密集。
据《现代人类学通讯》,云南平章赛典赤善四丁有五子。詹斯丁的长子纳拉丁继承了“赛典赤”的名号,也是五兄弟中最显赫的。曾任云南各路都督,推动滇陕两省和平政事,卒于元二十九年。以推丞解得英雄,太师,开福义同三师,商,中书左丞相,兼延安王。赛赤詹斯丁的孙辈中,比较成功的是那苏拉丁的儿子:伯颜、乌马尔、沙氏;伯颜察尔等。
三子,仅次于那须,元初以“守朝在家”成为“恐薛”一员。离开官职后,他先后担任了兵部大夫、南京总经理、御史沙
次子哈桑到广东路宣布慰劳总司令。四速丁吴穆雷,云南建昌道官。马官至云南,一路为中书省平章政事。
目前唯一可信的赛典赤赡思丁与郑和的世系部分来自1911年在云南昆阳月山发现的郑和父亲墓志铭《元史卷一百二十五》。此碑文是年云南大学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经济特科状元袁家谷亲自寻找发现的。郑和发迹后,请礼部尚书李志刚补充。它的文本是:
贡嘎才,姓马史,是云南省昆阳地区人。祖炎,史。只有父亲,母亲文的。他生来名声很大,但他怕风,不肯浪费自己。人都有过,也没什么好隐瞒的。特别好脾气,穷的寡的总会被保护,永远不会觉得累。不会因为家乡党而被称为长辈。嫁到文家,你就贤惠了。两个人,常、纪贺;四个女人。他从小就是个人才,今天是个儿子。他名叫郑,是个掌管内政的太监。勤政,谦恭敏感,谦恭保密,不避有功,士绅有口皆碑。喔呼!见儿子公之于众,是平日积累的,所以从正义党的培养就能看出来。12月9日生于沈嘉,7月3日卒于任旭洪武,年仅39岁。长子温明在宝山乡和戴村受到表彰,也受到表彰。明:是边塞守礼义的习惯,且以馀庆深长为佳,以当时所显之光为佳。永乐三年端阳日,礼部进士、左春芳大学士李志刚所作。
根据郑和父亲的墓志铭,郑和的父亲和祖父都被称为“哈吉”,但“哈吉”并不是一个名字,而是对曾到麦加朝觐的穆斯林的称呼,意为“庇护”。换句话说,《故马公墓志铭》并没有提供郑和父亲和祖先的伊斯兰名字或蒙古名字。郑和的曾祖父名叫“伯颜”,疑似蒙古人,但他用蒙古名字的曾祖父“白燕”一定也有伊斯兰名字。例如,据《墓志铭》,一个失去了美德的波斯历史学家,赛典赤的孙子伯颜有一个“阿布比尔克尔”的名字,这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是从来没有的。
没有提供任何足以判断赛典赤郑和出自哪个儿子的信息。1983年,李和郑的后人郑在北京工人文化宫“大海捞针”找到了一本南京郑《史集》。这样描述郑和的家史:
“马哈木长子赛典詹斯丁,皇帝特令,定咸阳,镇之,邀大元帅,授朱果、左丞相,封咸阳王,仍管平章政事赛典占斯丁圣纳南盛伯颜,封楚怀王。生查娜,封侯,生马。
此序是太平天国起义平息后,销毁郑旧谱的老人所作。序言说:
“丑与丑之变后,家族没了,宗族也闲了
令人惊讶的是,这份后人补充的族谱内容与云南的《墓志铭》、《家谱首序》《抄郑氏家谱首序》有很大不同。这些家谱是詹斯丁第六代孙赛言的两个后代,即明朝咸宁侯的赛哈知和他的弟弟赛英。云纳苏达丁第一系的血统是:
三十二世祖苏娜拉丁三十三位世界祖先伯颜三十四世祖米娜,封杨典为侯。三十五世祖米里金,授云南省参政权,云南阳侯以昆阳为家。
这是李判断郑和应该来自“那素-伯颜系列”的依据。老人瘦了
然而,老李曼侯氏对郑和世系的推断极为草率。《赛典赤家谱》号论文给出的郑和与前六代的世系推断如下:詹斯丁-那须罗丁-伯颜-米地那-米利金-郑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马氏家乘》年米迪纳之子米里金与郑和有血缘关系,但李老判断米里金就是郑和的父亲“摩诃智”。此外,年的“查米尔娜”是否是《塞氏总族牒》年的伯颜的长子也不得而知,因为“查米尔娜”实际上是“小蜜娜”的意思,而查米尔娜很可能实际上是米娜的弟弟!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伯颜和他的弟弟伯颜查尔身上。
郑和墓在南京牛首山,这里的郑和以佛教为主要信仰,但他的养子和后代都是穆斯林,所以重修时就按照穆斯林风格修建。
更何况这个世系的推断是云南《赛典赤家谱》,《故马公墓志铭》《史集》等书上解释郑和世系的祖先。史载,郑和收养其弟马之子马懿为养子,继承家业。由于郑功勋卓著,朝廷封马为锦衣卫,统率千家万户,郑从此住在南京的“马府”。
“三宝太监郑和的墓在牛首山西麓。永乐中年下西洋,硕果累累玄德中年下西洋,死于古里,得葬服。吾弟之子义,世袭锦缎数千,然后尴尬。”
或许是因为郑和的宦官身份,这几卷都省略了郑和的名字,而是集中记录了马哈志——马温明——郑毅作为锦衣卫在南直隶的情况。并记载“摩诃之”出自赛典赤第四子詹斯丁,云南建昌道经理,拉夫丁吾莫理:
“若盖天下族谱,姓相同,姓不同。余的姓不同,但他们的姓是一样的。同姓不同宗族的不能入谱;那些姓氏不同但宗族不同的,忍不住要进。从世祖到上面,第一本是真本,其余都是横本,模仿欧阳的。然后把下面竖书里的环节都列为苏最好的,而且总是同谱,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如果不同姓,同属一个家族,就不要乱读,会导致你的死亡。如果在七以下,会列在另一本书里,专门讲赛时。若那、若哈、若虎、若正、若米、若苏、若沙、若山、若沙的后代缺书。不只是外面,很烦很难查,很混乱。人有不同的姓,姓氏也不一样”
“有住南直隶,有御衣者,惟摩诃之后。”
"我的大儿子马,是南直隶的一个锦衣卫"
“夫人丁吾莫兴,生八子,长子摩诃之,授南直隶锦衣卫。”
将这些资料与《赛典赤家谱》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整理出郑和祖先的世系如下:詹斯丁-chenradingwumili-马哈志-马哈志-郑和。
除了家谱资料,另一位研究郑和问题的专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郑宜君教授,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从郑和父亲的祖先使用“马”作为中国姓氏来看,郑和不是出自詹思鼎的长子,也不是出自第四子,而是出自第五子马。并给出了自己推定的世系:单思丁——马苏呼——白燕——查米尔蒂娜——摩诃之——郑和。元代回民取汉姓时,往往以祖先的声母为姓。今天回族有很多马姓,与此有关,可以作为参考。
郑和,明朝宦官,云南人,号三宝,又名三宝。云南昆阳人。明朝的中国航海家和外交家。
郑和只是云南人,没有其他世代流传的人生故事。据公元《马氏家乘》年云南昆阳人说,郑和是摩诃知的次子,长子马和四个姐妹。但这种说法是孤立的证明,在学术界是存疑的。据此,吴汉推测郑和或于洪武在1381年进攻云南时被明军俘虏,遭受“宫刑”。被选入宫服局受训两年;14岁时,他被任命为皇宫服务于朱棣的燕宫。永乐元年,姚道炎和尚收了一匹马,成了菩萨戒律弟子。他的法名是福吉祥。他一生信佛,广编佛经。
永乐二年,郑和被提升为掌管内政的宦官,排名第四,仅次于司礼监一职。郑和是聪明的,知道士兵和学习战斗,明成祖非常信任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宣德八年四月,郑和死于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其骨灰葬于南京鸿觉寺地宫,即现在南京牛首山的郑和墓,或其衣冠冢。
张伟: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
2006年08月29日
--------------------------------------------------------------------------------
世博网编者按:2006年8月27日,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应邀做了一场题为“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的讲座,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这也是“2010年世博讲坛——世博掠影篇”的最后一场讲座,以下是这次演讲的录音整理。
非常感谢大家来到上海图书馆听这个讲座。这表明了大家对世博会的关注。我记得3年前上海图书馆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世博会的小组,当时不要说普通的市民,就是研究所的成员也对世博会这个概念十分模糊。短短几年间,现在媒体上有关世博会的消息已经很多,而且很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世博会知道的很多,这也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我想根据大家的需求,再根据近些年来对于世博会新的发现,加上我一点微薄的认识,就下面的几个话题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一下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
我想第一个要讲的是徐荣村。要讲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我们是不能绕开这个名字的。他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是有许多回味的东西。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官场对待外国对待贸易的一些普遍理念。徐荣村是最早到上海来闯荡的人物之一。徐荣村是徐家的老四,他当时在宝顺洋行做买办。除了为外国人做生意外,他自己还做了一点生意,徐荣村做的就是当时最时兴的丝绸生意。但是从我们可以找到的资料上发现,徐荣村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他有自己的理念。他说自己做生意不是和大家一样做一般的生意,比如他的理念就是货上品,价格上品。价格跟着货物的质量走。他先进行分类,进行不同的包装,再卖给不同的人。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知道徐荣村这个丝绸到伦敦世博会去,是他自己的想法还是宝顺洋行老板的想法。比如1851年伦敦世博会,非常希望中国参加世博会,他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希望中国参加。但是中国置之不理,英国当时想,中国不参加,中国商家参加也可以代表中国。于是他请了许多人来企图说服中国商家参加。但是当时中国相对闭塞,所以他们脑袋中并没有现在我们所说出国考察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对于这些邀请波澜不惊,几乎没有人响应,在当时的情况下,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展出的商品大多都是外国商人所带去的。而且由于货色品种很少,他们还动用了很多英国收藏家拿出他们的藏品。所以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报道中看到,某某藏品是由某某收藏家提供的。所以我们现在很难知道,徐荣村的商品是他自己拿去的还是宝顺洋行老板拿去的。当然现在这个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还是赞叹徐荣村当时对待这个事情所体现出的敏感,因为当年他的丝绸得奖了以后,在英国人出版的正规出版物中也可以看到,来自上海的荣记丝绸得奖的消息,他在这件事情上所表现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首先他感觉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他把这个奖状制作成了一个商标,进行重新包装打向市场。当时徐荣村的确靠这招打败了其他商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且他在家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郑重其事地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所以当时他把这件事情看得非常重,他的理念超过了当时的一般商家。他为徐家做了一件好事,他无意中为我们保留了当时参加世博会的一个纪录。
接下来我想说一下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因为这届世博会是中国参加世博会后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巴拿马世博会的全称是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为什么会有这个名称呢?因为前一年1914年8月15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正式开通了。此举使美国东西海岸的航线整整缩短了8千海里,这对美国经济、交通等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1915年的巴拿巴世博会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举行的。我想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对美国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是一个开端。这届世博会对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美国政府在1913年5月2日承认了袁世凯的民国政府。这是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世界列强国家。同时美国表达了希望中国政府参加巴拿马世博会的愿望。正式发出邀请是在1914年。这对袁世凯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走向世界的机会。也是重塑中国政府形象的一个机会。因此消息传来,各界都非常振奋。所以各界宣传巴拿马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袁世凯政府也把这个作为一个很好的契机。他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到美国参加世博会。他带去的中国展品有2000多吨,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准,陈列在工业馆、农业馆、教育馆等9个馆。而且当时中国政府还出了很大资金将中国故宫太和殿这样一座有明显中国风味建筑重新建在那里。很多展品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巴拿马世博会的组织方为了感谢中国政府对世博会的热情支持特地把1915年9月23日这天列为中国日,这是一个对中国政府很友好的迹象。中国在这届世博会上得的奖有1211项,最大的奖有7枚,在所有的参展国家中获奖数第一。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最优秀的一届。还有一个证据说明民国政府对这届世博会的重视。我想举当时的一个出版物。在参加之前,专门出版了一个期刊,一共出了4期,介绍巴拿马世博会的一些规章、制度、法律等。在参加当中,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监督处,常驻美国,也出版了一个叫《中华民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监督处报告》,这是在美国出版的,把巴拿马世博会的情况进行全面报道,传递到国内。这个当中民间也出版了很多巴拿马世博会的游记、巴拿马世博会的指南、巴拿马世博会的要览等等,为吸引大家参加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世博会结束以后还出版了很多类似于各行各业,比如丝绸、瓷器等的调查报告,各个省市的调查报告,民间还出版了很多游记。据我现在看到的有关巴拿马世博会的游记有四五本。这种情况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我认为这是中华民国政府效率最高的一次,而且的确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当时1915年民国政府刚刚成立,的确想给世界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那我接下来想讲的是和世界有关的人和事物。因为和世博会有关的人和事物有很多很多,所以我可能会发散出来讲。我第一个想说从我们现在已经发现的材料来看,李鸿章可以说晚清重臣中和世博会关系最多的一个人。不但从已经发现的材料来说,就算从我们掌握的线索但还没有发现材料的事情来说,他都和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挖出来研究整理,我们一定能够发现很多中国和世博会的历史渊源。所以就我现在认识到的一些进行扫描,大家如果有兴趣进行更深的研究的话,我想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专题。当时徐荣村在1851年去世博会得奖的时候,李鸿章专门为徐荣村做过诗,大致意思是徐荣村把中国最好的丝绸带到英国去,一下子就赢得到了很高的奖,然后英国女王发了很高的荣誉。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李鸿章关于世博会的记载。那么我们还知道1872年时,中国政府第一批官派留学生120名到美国去,这件事情对中国影响很大。为促进这件事情,李鸿章起了很大的作用。几年之后,正好是这批幼童,参观了1876年费城世博会,这件事情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我也不细说了。参观的过程中,当时美国的18任总统格兰特还特地接见了他们。中国当时官派第一个参加世博会的人名叫李圭,写了一本书叫《环游世界新路》。回来之后立即发表了,影响巨大,他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这批幼童参观世博会的全过程,这本书也是到目前为止有官方色彩的第一本书。李鸿章为这本书作了序。在1881年,清朝政府听信了一些小人的闲言碎语,决定把这批120名幼童提前撤回来。当时有人为这件事非常着急,特地去找格兰特,希望他以卸任总统的身份挽回这件事情。当时格兰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李鸿章写信。虽然最终这件事情没有做成。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李鸿章和格兰特的私人交情。在1885年、1889年几次访问美国时,李鸿章都特地去瞻仰格兰特总统的墓碑,种植纪念树。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与世博会有许多关联。我们还可以知道李鸿章的下属和学生也和世博会有很多的联系。随着更多的关于李鸿章的书籍出版,我们可以知道更多的关于他与世博会的联系。
下一个我想讲的是张元济。张元济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中国的教育、中国出版业影响都非常大。他1901年入驻商务印书馆,从此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商务印书馆。他还做过刑部主事,做过许多高官。他毕生对西学、对革新图强等都做过非常大的贡献。他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世界,在1910年的时候,有过一次考察西方的环球旅行,到过英美德法等十几个国家。1910年初出发,到7月时,他到达了比利时布鲁塞尔。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这是张元济经过精心筹划才能在这时候到达的。因为在1910年6月27日,正好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了世博会。张元济对于世博会真的是有很深的兴趣。我们现在知道他对世博会很多东西都研究过,看过很多研究材料,像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等,他都对此做过充分研究。所以他正好抓住这个机会在7月到达了布鲁塞尔,根据他儿子、孙子日后的回忆,他一共去了那届世博会7次,发回了大量的信,就是向家人谈了自己的体会看法,但是这些信很遗憾,在文革中毁了。不过,张元济还是留下了一点东西。他到了那里以后,亲眼看了之后感慨良多,中国也参加了布鲁塞尔世博会,但是放在了展会一角,和老挝、越南以及一些非洲国家为邻,展厅规模不要说和日本、巴西、美国等国家相比,就是和袖珍小国摩纳哥比都比不上。所以张元济看了之后,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思考了中国应该怎样去参加世博会,然后他把信寄回了中国,发表在当时影响最大的申报和东方杂志上,阐释了一系列中国应该如何参加世博会的理念。比如当时的格局中,对于世博会这样一种形式,中国政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他认为中国政府投入是绝对不够的。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政府投入了70万银元。到1905年意大利世博会巨减到13万银元。1910年布鲁塞尔更只有区区2万了。张元济当时说以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身份,怎能够以区区小钱参加世博会。世博会不仅是展示的平台,与教育、军事、经济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一方面可以在世博会中展示自己,同时也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样的。所以他自己觉得要身体力行,在他回国后,亲自领导商务印书馆尽可能的参加世博会。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及1920年费城世博会等等很多世博会商务印书馆都以自己出版的书籍、打字机等参展,大大小小得了很多奖项。在现在留下来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张元济是中国文人中第一个认识到世博会重要性的,商务印书馆也是近代企业中最热心参加世博会的一家。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大量世博会的书籍。所以我们可以说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的影响巨大。他对世博会的许多观点、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去仔细思考、认真研究的。
下面我还要讲一下这本书,名叫《瀛寰小记》,是周志俊写的。他是安徽人。说起安徽周家,熟悉历史的人都会会心一笑。因为他们对中国历史影响太大了,他们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他本身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实业家,他经营了许多有名的企业,还有房地产,他最有名的是纺织业,他也是一个有眼光的实业家,所以他在1933年的时候有过一次列国考察,1933年6月他从上海出发,1934年2月份回国,也考察了英美德法等10几个国家,所见所闻就写成了这本书,他最注重考察的还是纺织业,他考察了100多家纺织厂。我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这个讲座来说呢?因为1933年是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举办的时候,他到美国也参观了世博会。他天天一清早起来一直看一直走,整整7天,等到闭馆才回来,连吃午饭都是在世博会里。整整7天,他看了自己感兴趣的管所,然后写了一篇《芝博琐言》,这篇文章有12000多字。这届世博会官方并没有参加,因此也没有记载。但是民间还有人参加。周志俊这篇东西非常详细,重点讲述了科学馆,其中展出了飞机、汽车等先进工业产物。他有一个东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有一个先进理念。因为他把中国和西方国家作了一个比较。中国拿出去的都是一些传统的东西,虽然也很好,但是先进的理念太少,先进的东西太少,而日本专门有一个叫观光局设在那里,介绍日本风光,有照片、、模型等。他说日本这样一个小国,能够对旅游那么重视,日本观光局特地设立一个展位,对外国游人非常热情。但是像中国一个那么大的国家,漂亮的风景多的是,但是中国就没有这样一个理念,这个很可惜,他预言旅游将来会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他把中国和日本作了一个对比,就是希望中国能够重视旅游业。能够提出这样一个建议,说明周先生是非常有眼光的。
还有徐慕云的《梨园影事》,也是我向大家郑重推荐的一本书。这是民国期间出版的有关中国戏剧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这本书的特点就是:第一品种齐全,第二丰富,第三印刷精美,从今天来看,它都丝毫不逊色,这本书是1928年出版的。当时一下子就非常轰动,因为它主要是写京剧、昆剧的,所以当时对戏曲有兴趣的人几乎人手一册,人们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徐先生本身是一个票友,他家也非常有钱,他对京剧非常热爱,出版了以后他并没有因此满意,还是在继续修订,在1933年他出版了修订版,为了1933年世博会还做了1个特别版本,他以中国特有的锦缎面作为封面,中国传统的方法装订,然后拿到了芝加哥世博会进行展出,据我所知,这个版本非常稀少,如果这里有收藏家的,这个版本是值得大家收藏的。这幅油画是慈禧的肖像,因为大家知道慈禧太后包括当时的清政府发生了一个事件,对中国是一个重创,慈禧也对当时的外国政府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当时的美国公使就建议慈禧参加,同时画一幅漂亮一点的油画像展示,改善一下大家的印象。据我知道,1904年的世博会,政府派了正规的官员参加,同时油画的建议也被采纳。卡尔当年的这幅画把慈禧画得非常漂亮,慈禧给了他10000两银两和勋章。卡尔在宫中呆了几个月,也写了一本书描写慈禧,1915年中华书籍出版了这本书,这本书也是我们研究清廷秘史很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出版以后很受欢迎,影响也很大。由于这本书对于慈禧的溢美之词很多,建国后就很难找到这本书了。当然近几年,又有很多出版社想要把它重新出版。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别的故事,比如张萌桓。张萌桓先生也是清代的一个重官,他当过总理衙门事务大臣。他自己也出过诗书画集。他当年在1885年初次到国外处理事务,1889年才回来,他写了很多日记。其中详细写到了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事情。我想这是中国主持外交事务的官员对于世博会的亲自体验。
还有一个就是庞元济。他家是巨富,他自小喜欢书画,在1915年时候,参加巴拿马世博会时,专门写了一本书《中国历代名画集》,非常精致,拿到了巴拿马世博会去展出,这本书在欧美影响非常大,可以说近代以后欧美对中国传统书画的印象有很多都来源于这本书。这也是中国和世博会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本书。
下面我讲一下大家非常关注的中国在历届世博会上的得奖名单。中国政府可以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世博会,也得了很多奖,但是我们到底得了多少奖,到底有多少家企业参加了,可以说没人说得清,我们上海图书馆2002年出版的《中国与世博》当中,附录了一个得奖名单,费城世博会的得奖名单,很多人看了都十分兴奋。很多人跑到上海图书馆来查,到底有多少人得了奖,但大多数人失望而归。到目前为止,也只有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的那届完整的可以拿出名单。而这一切呢,我们是拜托恽震先生1927年出版的《费城赛会观感录》。而且他是这次世博会的评审委员。所以他后来就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出版了《费城赛会观感录》。所以这本书的后面,他很有心地把中国在这届世博会上得的奖记录下来。但可惜我们这样的有心人太少了,因此呢,我们到目前为止能够全名找到的可能就这些人。比如说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奖的东西,我刚说过了,我们获奖多达1211名,但是这个1211名到底是哪些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在知道的是什么呢?最高级别的两种奖项,高等奖58名,优等奖79名,加起来一共是100多名。还有像1891年的意大利世博会上,我们又获得了256多个奖。但这个奖也没有全名单。我记得是在1912年4月份出版的杂志有一篇文章作为一个副本,把我们得奖的名单,只是其中大概一半登上去,而金银铜奖都没有登上去,所以我们现在只有零零碎碎的,完整的呢,就只有1926年的这份。所以我想说这个也是很好的课题,虽然我们现在世博会投入很大,但是我想还是有很多课题可以做的,这也是个很好的课题,如果有谁肯做有心人,能把这份工作有一点积一点,勤勤恳恳把目录归类起来,我想是功劳很大的,这个可以看看我们老祖宗到底哪些东西是很了不起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掘的。这个里面可能很多是老的企业,有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有的家族可能已经是没有人再记得了,但起码应该让我们记住他们。
那么我最后还是想讲一下中国受历届世博会的影响。说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其实方方面面很多,我刚刚讲的很多,也是可以说是影响。但是我想中国最大的影响是当时以政府的名义去举办了两次类似于世博会的这样一个大型展览会。1910年南洋劝业会和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当时发起人是官方,因为当时正好有五大洲考察西方见证的团队活动,所以他当时去参观了那个业余的世博会,所以回来后血气风发,洋洋洒洒写了很多的建议,包括中国办博物馆,中国办大学等等。其中一个具体建议就是中国举办世博会。当然在当时中国没那么大财力和人力去办,但实际上,官方的建议到最后还是部分实现了。南洋劝业会虽然不能说是世博会,但是它是具有一个世博会,一个规模,一个章程,这样一个形式的东西,这个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参加的,而且专门有一个馆是给外国人展出,而中国除了西藏和新疆,其他地区大概都参加了。当时花了很多钱,然后出版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都得了奖,关于南洋劝业会,很多人做了观察报告,我们上海图书馆出版的《中国与世博》中也有很详细的描述。这个我就不详细讲了。
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
非常感谢大家来到上海图书馆听这个讲座。这表明了大家对世博会的关注。我记得3年前上海图书馆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世博会的小组,当时不要说普通的市民,就是研究所的成员也对世博会这个概念十分模糊。短短几年间,现在媒体上有关世博会的消息已经很多,而且很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世博会知道的很多,这也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我想根据大家的需求,再根据近些年来对于世博会新的发现,加上我一点微薄的认识,就下面的几个话题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一下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
我想第一个要讲的是徐荣村。要讲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我们是不能绕开这个名字的。他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是有许多回味的东西。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官场对待外国对待贸易的一些普遍理念。徐荣村是最早到上海来闯荡的人物之一。徐荣村是徐家的老四,他当时在宝顺洋行做买办。除了为外国人做生意外,他自己还做了一点生意,徐荣村做的就是当时最时兴的丝绸生意。但是从我们可以找到的资料上发现,徐荣村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他有自己的理念。他说自己做生意不是和大家一样做一般的生意,比如他的理念就是货上品,价格上品。价格跟着货物的质量走。他先进行分类,进行不同的包装,再卖给不同的人。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知道徐荣村这个丝绸到伦敦世博会去,是他自己的想法还是宝顺洋行老板的想法。比如1851年伦敦世博会,非常希望中国参加世博会,他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希望中国参加。但是中国置之不理,英国当时想,中国不参加,中国商家参加也可以代表中国。于是他请了许多人来企图说服中国商家参加。但是当时中国相对闭塞,所以他们脑袋中并没有现在我们所说出国考察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对于这些邀请波澜不惊,几乎没有人响应,在当时的情况下,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展出的商品大多都是外国商人所带去的。而且由于货色品种很少,他们还动用了很多英国收藏家拿出他们的藏品。所以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报道中看到,某某藏品是由某某收藏家提供的。所以我们现在很难知道,徐荣村的商品是他自己拿去的还是宝顺洋行老板拿去的。当然现在这个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还是赞叹徐荣村当时对待这个事情所体现出的敏感,因为当年他的丝绸得奖了以后,在英国人出版的正规出版物中也可以看到,来自上海的荣记丝绸得奖的消息,他在这件事情上所表现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首先他感觉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他把这个奖状制作成了一个商标,进行重新包装打向市场。当时徐荣村的确靠这招打败了其他商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且他在家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郑重其事地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所以当时他把这件事情看得非常重,他的理念超过了当时的一般商家。他为徐家做了一件好事,他无意中为我们保留了当时参加世博会的一个纪录。
接下来我想说一下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因为这届世博会是中国参加世博会后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巴拿马世博会的全称是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为什么会有这个名称呢?因为前一年1914年8月15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正式开通了。此举使美国东西海岸的航线整整缩短了8千海里,这对美国经济、交通等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1915年的巴拿巴世博会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举行的。我想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对美国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是一个开端。这届世博会对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美国政府在1913年5月2日承认了袁世凯的民国政府。这是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世界列强国家。同时美国表达了希望中国政府参加巴拿马世博会的愿望。正式发出邀请是在1914年。这对袁世凯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走向世界的机会。也是重塑中国政府形象的一个机会。因此消息传来,各界都非常振奋。所以各界宣传巴拿马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袁世凯政府也把这个作为一个很好的契机。他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到美国参加世博会。他带去的中国展品有2000多吨,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准,陈列在工业馆、农业馆、教育馆等9个馆。而且当时中国政府还出了很大资金将中国故宫太和殿这样一座有明显中国风味建筑重新建在那里。很多展品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巴拿马世博会的组织方为了感谢中国政府对世博会的热情支持特地把1915年9月23日这天列为中国日,这是一个对中国政府很友好的迹象。中国在这届世博会上得的奖有1211项,最大的奖有7枚,在所有的参展国家中获奖数第一。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最优秀的一届。还有一个证据说明民国政府对这届世博会的重视。我想举当时的一个出版物。在参加之前,专门出版了一个期刊,一共出了4期,介绍巴拿马世博会的一些规章、制度、法律等。在参加当中,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监督处,常驻美国,也出版了一个叫《中华民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监督处报告》,这是在美国出版的,把巴拿马世博会的情况进行全面报道,传递到国内。这个当中民间也出版了很多巴拿马世博会的游记、巴拿马世博会的指南、巴拿马世博会的要览等等,为吸引大家参加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世博会结束以后还出版了很多类似于各行各业,比如丝绸、瓷器等的调查报告,各个省市的调查报告,民间还出版了很多游记。据我现在看到的有关巴拿马世博会的游记有四五本。这种情况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我认为这是中华民国政府效率最高的一次,而且的确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当时1915年民国政府刚刚成立,的确想给世界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那我接下来想讲的是和世界有关的人和事物。因为和世博会有关的人和事物有很多很多,所以我可能会发散出来讲。我第一个想说从我们现在已经发现的材料来看,李鸿章可以说晚清重臣中和世博会关系最多的一个人。不但从已经发现的材料来说,就算从我们掌握的线索但还没有发现材料的事情来说,他都和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挖出来研究整理,我们一定能够发现很多中国和世博会的历史渊源。所以就我现在认识到的一些进行扫描,大家如果有兴趣进行更深的研究的话,我想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专题。当时徐荣村在1851年去世博会得奖的时候,李鸿章专门为徐荣村做过诗,大致意思是徐荣村把中国最好的丝绸带到英国去,一下子就赢得到了很高的奖,然后英国女王发了很高的荣誉。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李鸿章关于世博会的记载。那么我们还知道1872年时,中国政府第一批官派留学生120名到美国去,这件事情对中国影响很大。为促进这件事情,李鸿章起了很大的作用。几年之后,正好是这批幼童,参观了1876年费城世博会,这件事情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我也不细说了。参观的过程中,当时美国的18任总统格兰特还特地接见了他们。中国当时官派第一个参加世博会的人名叫李圭,写了一本书叫《环游世界新路》。回来之后立即发表了,影响巨大,他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这批幼童参观世博会的全过程,这本书也是到目前为止有官方色彩的第一本书。李鸿章为这本书作了序。在1881年,清朝政府听信了一些小人的闲言碎语,决定把这批120名幼童提前撤回来。当时有人为这件事非常着急,特地去找格兰特,希望他以卸任总统的身份挽回这件事情。当时格兰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李鸿章写信。虽然最终这件事情没有做成。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李鸿章和格兰特的私人交情。在1885年、1889年几次访问美国时,李鸿章都特地去瞻仰格兰特总统的墓碑,种植纪念树。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与世博会有许多关联。我们还可以知道李鸿章的下属和学生也和世博会有很多的联系。随着更多的关于李鸿章的书籍出版,我们可以知道更多的关于他与世博会的联系。
下一个我想讲的是张元济。张元济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中国的教育、中国出版业影响都非常大。他1901年入驻商务印书馆,从此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商务印书馆。他还做过刑部主事,做过许多高官。他毕生对西学、对革新图强等都做过非常大的贡献。他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世界,在1910年的时候,有过一次考察西方的环球旅行,到过英美德法等十几个国家。1910年初出发,到7月时,他到达了比利时布鲁塞尔。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这是张元济经过精心筹划才能在这时候到达的。因为在1910年6月27日,正好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了世博会。张元济对于世博会真的是有很深的兴趣。我们现在知道他对世博会很多东西都研究过,看过很多研究材料,像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等,他都对此做过充分研究。所以他正好抓住这个机会在7月到达了布鲁塞尔,根据他儿子、孙子日后的回忆,他一共去了那届世博会7次,发回了大量的信,就是向家人谈了自己的体会看法,但是这些信很遗憾,在文革中毁了。不过,张元济还是留下了一点东西。他到了那里以后,亲眼看了之后感慨良多,中国也参加了布鲁塞尔世博会,但是放在了展会一角,和老挝、越南以及一些非洲国家为邻,展厅规模不要说和日本、巴西、美国等国家相比,就是和袖珍小国摩纳哥比都比不上。所以张元济看了之后,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思考了中国应该怎样去参加世博会,然后他把信寄回了中国,发表在当时影响最大的申报和东方杂志上,阐释了一系列中国应该如何参加世博会的理念。比如当时的格局中,对于世博会这样一种形式,中国政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他认为中国政府投入是绝对不够的。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政府投入了70万银元。到1905年意大利世博会巨减到13万银元。1910年布鲁塞尔更只有区区2万了。张元济当时说以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身份,怎能够以区区小钱参加世博会。世博会不仅是展示的平台,与教育、军事、经济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一方面可以在世博会中展示自己,同时也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样的。所以他自己觉得要身体力行,在他回国后,亲自领导商务印书馆尽可能的参加世博会。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及1920年费城世博会等等很多世博会商务印书馆都以自己出版的书籍、打字机等参展,大大小小得了很多奖项。在现在留下来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张元济是中国文人中第一个认识到世博会重要性的,商务印书馆也是近代企业中最热心参加世博会的一家。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大量世博会的书籍。所以我们可以说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的影响巨大。他对世博会的许多观点、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去仔细思考、认真研究的。
下面我还要讲一下这本书,名叫《瀛寰小记》,是周志俊写的。他是安徽人。说起安徽周家,熟悉历史的人都会会心一笑。因为他们对中国历史影响太大了,他们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他本身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实业家,他经营了许多有名的企业,还有房地产,他最有名的是纺织业,他也是一个有眼光的实业家,所以他在1933年的时候有过一次列国考察,1933年6月他从上海出发,1934年2月份回国,也考察了英美德法等10几个国家,所见所闻就写成了这本书,他最注重考察的还是纺织业,他考察了100多家纺织厂。我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这个讲座来说呢?因为1933年是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举办的时候,他到美国也参观了世博会。他天天一清早起来一直看一直走,整整7天,等到闭馆才回来,连吃午饭都是在世博会里。整整7天,他看了自己感兴趣的管所,然后写了一篇《芝博琐言》,这篇文章有12000多字。这届世博会官方并没有参加,因此也没有记载。但是民间还有人参加。周志俊这篇东西非常详细,重点讲述了科学馆,其中展出了飞机、汽车等先进工业产物。他有一个东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有一个先进理念。因为他把中国和西方国家作了一个比较。中国拿出去的都是一些传统的东西,虽然也很好,但是先进的理念太少,先进的东西太少,而日本专门有一个叫观光局设在那里,介绍日本风光,有照片、、模型等。他说日本这样一个小国,能够对旅游那么重视,日本观光局特地设立一个展位,对外国游人非常热情。但是像中国一个那么大的国家,漂亮的风景多的是,但是中国就没有这样一个理念,这个很可惜,他预言旅游将来会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他把中国和日本作了一个对比,就是希望中国能够重视旅游业。能够提出这样一个建议,说明周先生是非常有眼光的。
还有徐慕云的《梨园影事》,也是我向大家郑重推荐的一本书。这是民国期间出版的有关中国戏剧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这本书的特点就是:第一品种齐全,第二丰富,第三印刷精美,从今天来看,它都丝毫不逊色,这本书是1928年出版的。当时一下子就非常轰动,因为它主要是写京剧、昆剧的,所以当时对戏曲有兴趣的人几乎人手一册,人们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徐先生本身是一个票友,他家也非常有钱,他对京剧非常热爱,出版了以后他并没有因此满意,还是在继续修订,在1933年他出版了修订版,为了1933年世博会还做了1个特别版本,他以中国特有的锦缎面作为封面,中国传统的方法装订,然后拿到了芝加哥世博会进行展出,据我所知,这个版本非常稀少,如果这里有收藏家的,这个版本是值得大家收藏的。这幅油画是慈禧的肖像,因为大家知道慈禧太后包括当时的清政府发生了一个事件,对中国是一个重创,慈禧也对当时的外国政府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当时的美国公使就建议慈禧参加,同时画一幅漂亮一点的油画像展示,改善一下大家的印象。据我知道,1904年的世博会,政府派了正规的官员参加,同时油画的建议也被采纳。卡尔当年的这幅画把慈禧画得非常漂亮,慈禧给了他10000两银两和勋章。卡尔在宫中呆了几个月,也写了一本书描写慈禧,1915年中华书籍出版了这本书,这本书也是我们研究清廷秘史很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出版以后很受欢迎,影响也很大。由于这本书对于慈禧的溢美之词很多,建国后就很难找到这本书了。当然近几年,又有很多出版社想要把它重新出版。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别的故事,比如张萌桓。张萌桓先生也是清代的一个重官,他当过总理衙门事务大臣。他自己也出过诗书画集。他当年在1885年初次到国外处理事务,1889年才回来,他写了很多日记。其中详细写到了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事情。我想这是中国主持外交事务的官员对于世博会的亲自体验。
还有一个就是庞元济。他家是巨富,他自小喜欢书画,在1915年时候,参加巴拿马世博会时,专门写了一本书《中国历代名画集》,非常精致,拿到了巴拿马世博会去展出,这本书在欧美影响非常大,可以说近代以后欧美对中国传统书画的印象有很多都来源于这本书。这也是中国和世博会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本书。
下面我讲一下大家非常关注的中国在历届世博会上的得奖名单。中国政府可以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世博会,也得了很多奖,但是我们到底得了多少奖,到底有多少家企业参加了,可以说没人说得清,我们上海图书馆2002年出版的《中国与世博》当中,附录了一个得奖名单,费城世博会的得奖名单,很多人看了都十分兴奋。很多人跑到上海图书馆来查,到底有多少人得了奖,但大多数人失望而归。到目前为止,也只有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的那届完整的可以拿出名单。而这一切呢,我们是拜托恽震先生1927年出版的《费城赛会观感录》。而且他是这次世博会的评审委员。所以他后来就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出版了《费城赛会观感录》。所以这本书的后面,他很有心地把中国在这届世博会上得的奖记录下来。但可惜我们这样的有心人太少了,因此呢,我们到目前为止能够全名找到的可能就这些人。比如说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奖的东西,我刚说过了,我们获奖多达1211名,但是这个1211名到底是哪些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在知道的是什么呢?最高级别的两种奖项,高等奖58名,优等奖79名,加起来一共是100多名。还有像1891年的意大利世博会上,我们又获得了256多个奖。但这个奖也没有全名单。我记得是在1912年4月份出版的杂志有一篇文章作为一个副本,把我们得奖的名单,只是其中大概一半登上去,而金银铜奖都没有登上去,所以我们现在只有零零碎碎的,完整的呢,就只有1926年的这份。所以我想说这个也是很好的课题,虽然我们现在世博会投入很大,但是我想还是有很多课题可以做的,这也是个很好的课题,如果有谁肯做有心人,能把这份工作有一点积一点,勤勤恳恳把目录归类起来,我想是功劳很大的,这个可以看看我们老祖宗到底哪些东西是很了不起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掘的。这个里面可能很多是老的企业,有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有的家族可能已经是没有人再记得了,但起码应该让我们记住他们。
那么我最后还是想讲一下中国受历届世博会的影响。说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其实方方面面很多,我刚刚讲的很多,也是可以说是影响。但是我想中国最大的影响是当时以政府的名义去举办了两次类似于世博会的这样一个大型展览会。1910年南洋劝业会和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当时发起人是官方,因为当时正好有五大洲考察西方见证的团队活动,所以他当时去参观了那个业余的世博会,所以回来后血气风发,洋洋洒洒写了很多的建议,包括中国办博物馆,中国办大学等等。其中一个具体建议就是中国举办世博会。当然在当时中国没那么大财力和人力去办,但实际上,官方的建议到最后还是部分实现了。南洋劝业会虽然不能说是世博会,但是它是具有一个世博会,一个规模,一个章程,这样一个形式的东西,这个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参加的,而且专门有一个馆是给外国人展出,而中国除了西藏和新疆,其他地区大概都参加了。当时花了很多钱,然后出版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都得了奖,关于南洋劝业会,很多人做了观察报告,我们上海图书馆出版的《中国与世博》中也有很详细的描述。这个我就不详细讲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
时 间: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 点: 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
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 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 标: 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
的参观者
具体看看上海世博会官网http://wwwexpo2010chinacom/expo/sh_expo/zlzx/shsbhgk/indexhtml
古代家书怎么写
古人写家书,一般都是用“八行书”的宣纸信纸,十六开(B4),红色的格子,毛笔书写。
古代的人们写信,有一定的格式,还有“尺牍”用来参考。从称呼、问候、用词、礼节,都有可供参考的细节。
一般百姓人家写信、来信,那可是一件大事情。得求人写、求人读。那时没有邮局,都是托人捎带。另外可看一下曾国藩家书,应该会有帮助
古代家书的翻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著?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可办粗饭几日 何必图好吃好著
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著?
。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著?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古代家书。妻子向丈夫说的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的《白头吟》
传说《白头吟》是卓文君所作。司马相如发迹后,渐渐耽于逸乐、日日周旋在脂粉堆里,直至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在锦衣玉食之时,弃糟糠而慕少艾。卓文君作了一首《白头吟》,并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使得司马相如大为不忍,想到了当年的患难相随,将卓文君接到自己身边。 苏惠《璇玑图》 苏惠,字若兰,武功人,生于公元357年。若兰容貌秀丽,举止娴雅。她丈夫窦滔因厌战不从军令,被革职发配到流沙,遇到了歌妓赵阳台,娶作了偏房。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苏蕙为赵妾之事赌气不从,窦滔只带着赵阳台赴任。苏蕙独守长安空闺中,日子稍长,便感寂寞难耐。她便用吟诗作文来排遣孤寂的时光。她将所写诗词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织在八寸锦缎上。她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苏蕙派人把璇玑图送交窦滔。窦滔捧著“璇玑图”,细细体味,完全读懂了其意思。窦滔派遣了人马,到长安接来了苏蕙。 璇玑图太复杂了,很多版本。
古代家庭添丁喜报怎么写结婚喜报写法大解析
一、
正规的喜报遵循一套固定的用辞格式。婚礼办得越体面正式,结婚请柬就更应遵循正规的请柬套用模式:
1姓名用全称:不能用任何小名暱称或姓名的缩写。
2家庭成员的顺序写清。
3"和"字要出现。
4日期、星期、时间写清。
5年份不必出现在请帖上。
6在请帖一角附上婚宴的地点、时间顺序等或在卡里另附一页加以说明。
二、结婚喜报格式
从形式上又分为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两种。竖式写法从右边向左边写。但从内容上看结婚喜报,作为书信的一种,又有其特殊的格式要求。
请柬一般有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构成。
(一)标题
在封面上写的“请柬”(请帖)二字就是标准,一般要做一些艺术加工,可用美术体的文字,文字的色彩可以烫金,可以有图案装饰等。需说明的是,通常结婚请柬已按照书信格式印制好,发文者只需填写正文而已。封面也已直接印上了名称“请柬”或“请帖”字样。
(二)称呼
要顶格写出被邀请者(单位或个人)的姓名名称。如“某某先生”、“某某单位”等。称呼后加上冒号。
(三)正文
要写清活动内容,(囍结婚请柬地写法)如开座谈会、联欢晚会、生日派对、国庆宴会、婚礼、寿诞等。写明时间、地点、方式。如果是请人看戏或其它表演还应将入场券附上。若有其它要求也需注明,如“请准备发言”、“请准备节目”等。
(四)结尾
要写上礼节性问候语或恭候语,如“致以——敬礼”、“顺致——崇高的敬意”、“敬请光临”等,在古代这叫做“具礼”。
在古代家中怎么讲寒舍、弊宅、府第、舍下
家书怎么写
写信的格式就行了吧
。。。
现代家谱与古代家谱古代家谱要复杂很多,因为古代人多,没有计划生育,而且允许男人三妻四妾,对能不能写上家谱有严格的规定,有很多的限制,所以还专门有人来负责修订家谱。现在的家谱要简单很多,人口相当简单,而且限制也少了很多,比如说女子不上家谱的规定就已经取消了,在记载配偶上也不会记“XX氏”之类的文字了
古代的书怎么写好象就是把宫女许给一个公公,这个宫女一生命运就被束缚了,不能出宫,也不能许给别人,更不能生小孩(对方是公公),也不是结婚吧,但是意思差不多,应该是这样吧。
不说谎的眼睛
用刀子刻在竹简上,用墨水写在布帛上,最后是用墨水写在纸张上。
古代家俱怎么称呼1、案的种类 食案、书案、奏案、毡案、欹案。
2、几的种类 宴几、凭几、炕几、香几、蝶几、花几、茶几、案头几。
3、椅凳 我国古代椅子出现在汉代,它的前身是汉代北方传入的胡床,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为常见之物。唐以后,椅子才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直呼为椅子。凳,最早并不是我们今天坐的凳子,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它成为坐具,也是汉代以后的事。凳的形式有方圆两种,凳面的板心,也有许多花样,有影木心者,有各种硬木心者,有木框漆心者,还有藤心,大理石心者。宋代以后,用材及工艺都很讲究。
4、墩
5、榻是床的一种,除了比一般的卧具矮小外,别无大的差别,所以习惯上总是床榻并称。
6、 屏联 屏风的使用在西周早期就已开始,称之为“邸”。最初是为了挡风和遮蔽之用,后来不断发展,品种趋于多样化,不仅有高大的屏风,也有较小的屏风,也有较小的床屏、枕屏,有专用的,也有纯装饰性的陈设品。
7、柜架 a、闷户橱。形体与桌案相仿,面下安抽屉,两屉称连二橱,三屉称连三橱,大体还是桌案的形式,只是使用功能上较桌案发展了一步;
b、柜橱。是一种柜和橱两种功能兼而有之的家俱,形体不大,高度近乎桌案,柜面可做桌子用;
c、顶竖柜。是一种组合式家俱,在一个立柜的顶上另放一节小柜,小柜长宽与下面立柜相同;
d、亮格柜。是书房
汉光武帝刘秀大航海家郑和的后代是谁?郑和生平简介
本文2023-10-29 03:31: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3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