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有没有后代?
张家被抄之后,张家后人流落全国各地,也再也没有出现显赫的人物,后代子孙们甚至无力为张居正整修墓地。
张家后人以先祖为荣
在荆州市张家台子,我们采访了张居正16代孙张厚勤老人。这位老人家对先祖的业绩已不甚了了,但辈辈相传牢记自己是这位人杰之后,并以有这样的祖先感到十分自豪。
张厚勤老人告诉我们,现在张家台子只有6户人家是居正公的后代(老人在采访中一直以“居正公”来称呼自己的祖先张居正),他们这一支是居正公第4子的后裔。居正公共有6子,其后裔分散在全国各地,海外也有,而目前在湖北境内居住着最多居正公后裔的地方是荆州马家寨。2004年底,居正公墓园重修之时,有50多位居正公后裔的代表来到这里祭祖。而在这之前,2001年清明节时就有散居在各地的居正公后裔前来祭祖,大多来自湖北境内的潜江、监利、汉川等地。
当记者问到现在他能联系上多少居正公的后代时,张老拿出了一个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名字和电话号码。他介绍说,他们现正准备修家谱,已联系上大约600多名居正公的后裔,目前家谱第一卷的初稿已经完成。
居正公曾经如此显赫,他有没有遗留下来什么东西?张老有些遗憾地说,当年家中曾有家谱和居正公的遗像,但家谱在解放前被大火烧了,而遗像也在文革中失去,目前居正公后裔之间凭着祖上传下的谱系表来排辈定序。在张家台子,现在辈分最高的是一位言字辈的老人,已82岁,年高体弱卧病在床。
采访结束后,记者告诉他,在网上还查到在江苏、广西都还有张居正的后裔,张老十分高兴,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和这些族人联系上。
刘开七在客家刘氏族人中的知名度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都亲切地称他“开七公”,尊他为客家刘氏开七派之近代肇基始祖,客属刘氏由闽入粤的开基始祖。刘开七之后因其子刘广传传下十四子八十六孙,人丁繁盛,故明清以后刘开七的裔孙,纷纷向内地及海外迁移扩张,到今天,这个支系的成员已广泛分布在中国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港澳等地和南洋、欧美等世界各国,创建业绩,成为世界刘氏最重要、最宠大,最具开拓精神的宗族。
据兴宁《刘氏族谱》载,唐僖宗乾符年间,刘永裔孙翰林学士、观察使刘天锡弃官奉父刘祥避乱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之石壁洞,此后发展成为汀闽望族,号为东派。刘祥兄刘翱,官知建州,因居家,谱称西派。刘祥为刘氏入汀州始祖。
宋嘉定(1208年)之后,刘氏东派后裔又自宁化经上杭徙广东兴宁、平远,子孙传衍分支。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为由闽入粤始祖,子孙遂居于兴宁,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裔衍播赣、闽、粤、湘、桂、滇、贵、川、台等各省州县。清代起,刘氏后裔播迁深圳、香港及海外。刘姓既是全国大姓,也是客家大姓。
刘开七的儿子刘广传,名弁,字清淑,生於南宋嘉定年间,端平二年27岁登进士第,官授江西瑞金知县(一说赣州太守),因筑城建学、平洞寇有功,擢迁为秩(即朝官)奉议郎(即元代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的议郎官,正四品)。在任期间,勤政爱民,筑城建学,平洞寇,政绩卓著,被加任终奉郎的官衔。
广传公出生在福建宁化县,卒于京职。墓葬于江西瑞金县金鸡沥三角塘背龙形眼睛穴。刘龙(刘广传的祖父)因儿子刘开七葬于兴宁,遂令部分子孙到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下及程乡开基立业。
刘广传娶妻马氏、杨氏,生十四大房:长房巨源、二房巨湶、三房巨汌、四房巨渊、五房巨海、六房巨浪、七房巨波、八房巨涟、九房巨江、十房巨淮、十一房巨河、十二房巨汉、十三房巨浩、十四房巨深(人称"一脉宏开十四房",也叫"二七男儿")。
祖妣原合葬于江西瑞金三角塘,龙形眼睛穴。
后经兴宁、五华、梅县、龙川等县子孙商议将马氏金骸移葬於龙川潭文约乾头村田垅里虾蟆落井形。壬山兼亥分金。2003年 12月重修马夫人墓举行隆重的竣工庆典仪式,议定每年二月十二日合族祭拜。
裔孙为纪念广传公,在兴宁岗背榕树村刘氏总祠背后,建一座广传公纪念墓,正月十九、廿日一并祭拜。广传公生十四子(马氏生九子,杨氏生五子),即十四大房。此代人丁兴旺,支派益繁。
三县令、五道府、二大夫、一提学、一都运、一按察、一九门大都督:
广传长子刘巨源,官授江西南康知府,山东济南中宪大夫,追赠参三郎,生子八。
广传次子刘巨湶,官授湖南宝庆府府尹,享寿八十二岁。生子八 。
广传三子刘巨汌,官授四川成都府内江县令,生子二。
广传四子刘巨渊,官授宁波府副总府,生子八。
广传五子刘巨海,官授云南都转运使、刺史。生子九。
广传六子刘巨浪,登进士第,官授云南云阳县。生子七。
广传七子刘巨波,官授浙江衢州府判官,左堂,四川学政,享年八十四岁。生子四。
广传八子刘巨涟,官授山东泰安、安徽安庆府尹。享年九十五岁。生子八。
广传九子刘巨江,官授广西太平府知府、浙江宁波府尹,后封为三海关大将军。享年九十八岁,生子七。
广传十子刘巨淮,官授湖南安庆府知府、浙江宁波府尹,后调任河南府。享年七十岁,生子五。
广传十一子刘巨河,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学士,官授湖南安庆府尹、山西提学使,后调任河南归德府尹、山西代州府道,享年九十三岁。生子六。
广传十二子刘巨汉,官授司马,赠中宪大夫,享年八十四岁。生子四。
广传十三子刘巨浩,官授贵州省提督刑按察使。生子五。
广传十四子刘巨深,军功起家,累官至提领锦衣亲军指挥使司、京师九门提督,即京都指挥使、京府大提督,享年八十岁。生子二。
由上可知,开七公的十四个孙个个显贵,无一白生。[1]
八十三曾孙编辑
长房巨源长子大万,官授福建长汀州府尹。生子四。
长房巨源二子福二郎,官授千总。生子三。
长房巨源三子俊三郎,生子五。
长房巨源四子宗远,生子三。
长房巨源五子明远,生子四。
长房巨源六子仲六郎,生子未详,迁惠东、惠州西门外、博罗、紫金及黄河流域。
长房巨源七子暂九郎,生子二。
长房巨源八子三十三郎,迁居河源、潮安及湖南等地,生子未详。 二房巨湶长子元浩,生子六。
二房巨湶次子乾正,生子六。
二房巨湶三子法缘,生子六。
二房巨湶四子千四郎,生子五。
二房巨湶五子万五郎,生子四。
二房巨湶六子满江,生子五。
二房巨湶七子法宣,明代处士。生子五。
二房巨湶八子念九郎,生四子。
三房巨汌长子致中,生子四。
三房巨汌次子致和,官授循州知县。生子三。
四房巨渊长子滤,官授宁波府副总府。生子六。
四房巨渊次子致明,生子五。
四房巨渊三子清,生子七。
四房巨渊四子致高,官授琼州府儒学正堂。生子一。
四房巨渊五子澄,生子二。
四房巨渊六子致祥,生子三。
四房巨渊七子沧,官授翰林院调任于陕西提督学院。子未详。
四房巨渊八子深,后裔分居南雄、始兴、普宁、海丰等地。
五房巨海长子贵初,官授山西太原府尹,生子四。
五房巨海次子贵宁,官授云南省元江州新平县令。后裔分居长乐七都、曲江黄渡湖、增城石车白石、乐昌宝昌、仁化、海丰、云浮、潮安等地。
五房巨海三子贵宗,生子二。后裔分居南江头东堡、新会、长乐、河源、南海、清远岗头、中山、大埔等地。
五房巨海四子贵祖,官授云南镇源州知府。后裔分居长乐、龙川、从化、番禺、东莞、增城等地。四品
五房巨海五子贵科,后裔分居清远、连山、阳山、长乐、雷州、博罗、阳江、陆丰、番禺、肇庆、海丰等地。
五房巨海六子贵魁,官授广西桂林府总镇。后裔分居东莞常平、顺德等地。
五房巨海七子贵林,后裔分居东莞、肇庆、阳江、龙川等地。
五房巨海八子贵诚,生子二。
五房巨海九子贵祥,生一子。
六房巨浪长子高千,生子二。
六房巨浪次子成宗,生子一。
六房巨浪三子铁三郎,后裔分居五华、龙川、曲江、河源、四川保宁等地。
六房巨浪四子六十六郎,生子二。
六房巨浪五子仕七郎,官授江西定南县正堂。生子三。
六房巨浪六子仕八郎,生子一。
六房巨浪七子仕九郎,生子二。
七房巨波长子登科,官授湖南常德府武陵县令。生子二。
七房巨波次子登榜,官授江西会昌龙泉(今遂州)知县。生子七。
七房巨波三子登国,进士,官授四川重庆知府,荣禄大夫。生子二。
七房巨波四子登堂,生子一。
八房巨涟长子君琳,后裔分居兴宁、海丰、陆丰、丰顺、五华、曲江、四川、江西等地。
八房巨涟次子君玹,生子二。
八房巨涟三子君智,封帅队将军驰马游庄,官授镇国大将军。生子一。
八房巨涟四子君达,生子五。
八房巨涟五子十三郎,生子一。
八房巨涟六子君淑,生子一。
八房巨涟七子八十四郎,生子一。
八房巨涟八子九十九郎,官授兴宁县儒学正堂。生五子。
九房巨江长子城清,后裔分支七,分居和平、长乐、进贤、兴国、长宁(今寻乌)、赣州、大余、万载等地。
九房巨江次子城河,生子二。
九房巨江三子城海,生子一。
九房巨江四子城沆,官授廉州儒学正堂。立基于廉江。
九房巨江五子城汉,生子四。
九房巨江六子城涌,生子五。
九房巨江七子城池,官授河南怀庆府副总。生子四。
十房巨淮长子万渊,生子四。
十房巨淮次子万习,官授山西提督学政。生子一。
十房巨淮三子万忠,官授高州府茂名县儒学。后裔分居新义、广宁、江西遂川、兴国等地。
十房巨淮四子万宗,后裔分居电白、化州、江西石城等地。
十房巨淮五子万江,官授琼州府文昌县城守营。生子三。
十一房巨河长子时泰,官授朝内大司马。生子二。
十一房巨河次子时际,官授南京承宣使,布政司。生子三。
十一房巨河三子时通,进士及第,官授朝阳县令。生二子。后裔分居广东信宜等地[6] 。
十一房巨河四子时贵,进士及第,官授永昌府尹。后升兵部员外郎。生子二。
十一房巨河五子时吉,官授潮阳指挥使。生子三。
十一房巨河六子时祥,官授江西广信副总、知府事陆兵部员外,后裔分居龙南、定南、宜春、丰宜、平远等地。
十二房巨汉长子念一郎,官授肇庆、武昌府尹,生子三。
十二房巨汉次子刘念二郎,生子二。
十二房巨汉三子念三郎,官授肇庆府阳春县令。生子三。
十二房巨汉四子念四郎,官授肇庆府阳春知县,生子二。
十三房巨浩长子清,后裔分居吉安、兴国、安福 、梧城、蕉岭、梅县等地。
十三房巨浩次子昌,钦点翰林院大学士。生子二。
十三房巨浩三子利,官授云南都司转运使。生子一。
十三房巨浩四子衍,官授广西平乐知府。生子未详。
十三房五子潜,官授郁林(今贵县)知府。后裔分居兴国等地。
十四房长子汤,官授天津卫总兵、陲三边总制。生子二。
十四房次子浪,官授朝内一品荣封三代。生子一。
83个曾孙中37个显贵,最高者一品官衔。
(曾孙辈中,惟二房无贵)。[1]
裔孙名人编辑
刘开七公的历代嗣孙遵照祖训,四海为家,后裔遍布祖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精英名人辈出,因此刘氏开七公派有“历朝科甲,累世公卿”的赞誉,历代嗣孙发奋图强,勇挑重担。在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的时候,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是开七公的优秀子孙,他们无愧于列祖列宗!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星光灿烂。现略举开七公部分嫡系裔孙名人如下:
刘统勋
刘统勋(1699一1773年)开七公第十五世孙,清朝山东诸城人,字延清,号尔纯。雍正二年进士,授官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多次奉命察看黄河。运河河工。为《四库全书》正总裁,四任会试正考官。卒谥文正。有《刘文正公集))《碑传集))卷二七。
刘 墉
刘 墉(1720一1805年)开七公第十六世孙,清朝山东诸域人,字崇如,号石庵。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进士。授官陕西按察使,湖南巡抚,内阁文华殿大学士,三迁史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书法专用重墨自成一家,名满天下。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公元1783年)开七公第十六世孙文华殿大学士刘墉撰修《刘氏集注重修族谱))该谱载一九九七年兴宁刘氏族谱(总谱内)。曾总理山东青州府诸城县建刘氏大宗祠一座。[7]
刘永福
刘永福(1837一1917年)号建业,字渊亭,又名义。开七公二十世孙。广传公第六子巨浪公之后裔。广西搏白县东平镇富新村人。黑旗军统领,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一八七四年越王授八品百户衔晋升保胜防御使。一八七三年法帝侵南越后,妄图并吞北越侵我中华,局势危急。刘将军应越王之请,率部援越抗法,保卫边疆,首战河内告捷,斩杀法酋安邺,覆其全军。越王授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统辖山西、兴化、宣光三省。一八八四年清廷对法宣战,刘部受清廷改编,一八八五年刘将军亲率黑旗军继续抵御法军进攻,连续取得左旭、临洮、南关大捷,屡建战功。清廷授刘永福升建威将军(正一品武阶)记名简放提督,三代一品封典。一八八六年后,清特授刘永福为闽粤南澳镇总兵,镇守南疆。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侵占澎湖,围攻台北,台湾形势危急,钦授刘永福帮办台湾防务,钦赐“帮办台湾防务闽粤南澳镇总兵关防”,御赐“福”字匾。一九一一年春,刘将军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出任广东民团总长统辖十余万军民,为维护社会秩序巩固革命政权献力。告老还乡后,一九一五年袁世凯与日本签定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约》,刘将军义愤填膺,通电反对,请缨征战,暮年仍满腔热忱。刘永福清末任广州镇抚和碣石总兵。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任广东民团总长。对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刘永福将军一生为国为民,清正廉明,赤胆忠心,英勇善战。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和维护民族尊严建立了不朽功勋,威扬中外,是伟大的爱国爱民反帝将领,卓越的军事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堪称世人典范。
刘国轩
刘国轩字观光,天津总兵, 授顺清侯。追赠太子少保,收复台湾中的重要人物。明崇祯二年(1629年),生于长汀四都西口菜坑。1661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刘国轩身先士卒,与都督马信等亲率弓箭手击退荷兰军队的反扑,为收复台湾立下汗马功劳。1683年闰六月,郑克塽请降。1684年三月初六日,刘国轩被清政府任命为天津总兵。四月初二日,刘国轩辞京赴任,康熙予以特别嘉赏。十二月十三日,刘国轩授伯衔。1685年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再命赐刘国轩京城宅第。刘国轩在天津任上,为官清正,不爱钱,大力兴修水利,推广水稻种植方法。1694年,刘国轩逝世于任上,终年六十五岁。十一月初二日(辛丑),清政府追赠刘国轩为太子少保,赐葬顺天府苏家口。
刘光弟
刘光弟(1859~1898-9-28)戊戌六君子之一。字裴村,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行走。四川省富顺县赵化镇人。家贫力学,1880年中秀才,赴成都锦江书院深造,次年补廪膳生。在锦江书院时务实求有用之学。1882年,四川乡试中式举人,次年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出身,授刑部候补主事。1894年作《甲子条陈》,提出4条政见,因堂官不肯代奏而愤懑。1898年2月与杨锐等创办蜀学会,讲求时务之学,4月并列名“保国会”。4月23日,光绪宣布变法,光第参预新政,9月24日慈禧发动政变,光第被捕,于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三日)壮烈殉难。
刘福姚
刘福姚清代状元。原名福尧,字伯棠,一字伯崇,号忍庵,一号守勤。广西桂林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十五年(1889)任内阁中书,十八年(1892)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广西最后一名状元。由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讲、贵州乡试正考官、广东乡试副考官、浙江乡试副考官、河南乡试副主考官、翰林院秘书郎兼学部图书局总务总校。
刘绎
刘绎(公元一七九七年至一八七八年)字瞻岩,江西永丰人。生于清仁宗嘉庆二年,卒于德宗光绪四年,年八十二岁。道光十五年(公元一八三五年)一甲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直南书房。十七年,提督山东学政。事竣,温旨询问家世,命侍父母居直庐。寻以亲老乞归里。性至孝,主讲鹭洲书院,去家百余里,每月必一归省。咸丰初,廷臣交荐,诏入京,父巳殁,召对,仍以母老陈情归。太平军陷郡邑,奉母避山中。朝命加三品衔,督办江西团练,不辞劳瘁,多所保全。旋丁母忧归。终制,召入京,年七十,以老疾辞。后终于家。绎与祁寯藻(1793~1866)相契,工诗文,著有《存吾春斋文钞》十二卷,诗钞十三卷,《崇正黜邪论》一卷,均《清史列传》传于世。
刘名载
刘名载(1769~1839年),系广传公长子巨源公的后裔,紫金县城北门内花园刘人。明、清《永安县志》、《广东通志》和《惠州府志》均有传。刘名载自幼聪颍,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中式举人,次年嘉庆元年联捷进士,殿试三甲第九名。钦点吏部稽勋司主政,吏部主事,历任山东曹州、武定、济南等府知府,河南道监察御史、署督粮道、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兼署两淮盐运使司盐运使、河道总督,官至正二品。刘名载在任寿终,运丧回籍,葬于义容华星村,诰封一品光禄大夫。刘名载清正廉明,总督黄淮河道事务时,民称“刘青天”。
刘大力
刘大力字梁载,号裕斋,谥开邑公,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科中式第五名武进士,钦赐都间府衔.身长八尺,勇力过人,性刚正仁孝,好学不仕,乐善好施,时直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歉米腾贵,裕斋出私积与妻亲操斗斛计口济民,乡中老病孤弱赖以全活者不下数百人,并不自为德,子孙三代进痒生者十三人,国学生十九人,书香不断.所遗举重石凳约三百斤,铁大刀四支,长可丈许,重者两百多斤,轻者九十余,乃平日练武所用也.刘大力是石井老大楼(庆阳楼)的开基祖,后裔分布天下.
刘 湘
刘 湘字仲甫,原籍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人,系广传公长子巨源公的后裔。初入四川武备学堂,旋任团长、师长,北伐后任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军军长,陆军一级上将、抗战期间任四川省省长和川军总司令,抗日第七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病逝于汉口前线,在成都举行公祭时,当时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毛泽东、朱德等人发去唁电,沉痛悼念这位名震川中的抗日名将。
刘文辉
刘文辉字子乾,原籍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人,系广传公长巨源公后裔。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历任团长、旅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陆军中将、抗日战争期间任川、康边防督办、西康省主席。1949年12月9日发起起义通电。他的起义对解放大西南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一个光明磊落的起义将领。刘文辉起义后,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林业部部长,为国为民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光夏
刘光夏(1904一1930)别名质文。培基,国君。系广传公第八子巨涟公后裔。广东兴宁水口镇人,刘光夏是土地革命时期兴宁农民武装的主要组织者和***,又是东江革命根据地有影响的军事领导成员之一,曾任广东工农革命军十二团、红五十团团、中共兴宁县委书记、东江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五兴梅丰埔”五县暴动委员会委员。刘光夏亲自创建的广东工农革命第十二团、东江红军五十团,转战五、兴、龙、梅、丰、埔、平、寻广阔山地。他的英名使人民欢欣鼓舞,敌人闻风丧胆。
刘子超
刘子超家名琼飘,又名起亚、苏华,是梅州兴宁新圩镇人,系广传公第八子巨涟公后裔。1906年生,1926年参加革命。读书时积极参加兴宁一中学生运动,主持成立鲤湖农会。曾与肖尚荣等同志活动于兴宁水口、新圩等地。后改名苏华辗转上海等地活动,曾任山东陵川游击司令员,八路军山东纵队宣传部长及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1941年12月11日牺牲于战斗中,时年36岁。葬在山东蒙阴县垛庄孟良崮烈士陵园。是解放军著名抗日将领,抗战五周年纪念时朱德总司令在文章中提到了刘子超(苏华)。
望采纳
1
一个偶然机会,得知前楼镇径里村在清代出了贡生孙渊光以及他的进士儿子孙庭楷。此前我对此一无所知,问了几位文史人士,他们也都不知道。民国《东山县志》记载了全县的科举名录,在卷四人物志“科举文科贡生”栏目中载有“孙渊光,康熙十五年”,表明他是康熙十五年的贡生,但是没有孙庭楷的相关文字。县志记载父亲选为贡生,却不记载儿子考中进士,这令人相当困惑。以至于文史界一般观点认为,东山在清代只有唐朝彝一位进士。
径里村史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广东顶寨口村梅岗三兄弟因墓葬与人发生争端,逃难出走。长兄梅岗来到现在径里村南边,选择吉地开基东埕村,以后,分支开创车里、下溪自然村,这就是径里村的“三孙”。其后裔又繁衍至长山尾、洋上、下西坑等自然村。清朝初年,“三孙”十世祖孙渊光考取贡生,其子十一世祖孙庭楷考中进士。父子显贵,震撼诏安五都,而且,孙庭楷是漳州府明清两个朝代500多年来孙氏宗亲唯一的文科进士。
明朝嘉靖九年(1530),诏安设县,东山岛除了铜山城及其周边地区外全部隶属诏安县。径里村位于东山岛西部,远离铜山城,到诏安县城也不方便。村史记载:“径里自然村因四面环山,中间盆地,有条小径道经北端大门山口通入山谷,故名径里村。(1)”即使到现在,仍有人称径里村是东山县的“内山”。在古代,这里缺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交通便利的条件,不像是产生优秀人物的地方。然而,恰恰是这样的环境,清代初年出了一位贡生和一位进士,这是山川灵气孕育的结果。
径里村孙书记向我提供了径里村收藏的孙渊光父子资料,我从光绪《漳州府志》卷三十三人物志中摘录孙渊光父子传记,也从民国三十一年《诏安县志》摘录孙庭楷传记。诏安政协文史委郑毅主任发给我新版民国《诏安县志》的孙庭楷传记,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
光绪《漳州府志》资料,断句标点整理文字如下:孙渊光,字陆陶,年十六补子弟员,为人貌宽和而有智略。外舅乏嗣,有螟蛉子。不之爱,令别居,家计托渊光。外舅殁,渊光召其子,悉还之。康熙甲辰间,迁民内地避寇,岁凶无所得食。有健卒掠买难民妇女数十,驱以北。渊光闻哭声怜之,度武人不可劝以义,乃募诸悍少年,告之故且激之曰:“若素所豪皆暴横,能解此厄者真丈夫耳。”诸少年皆曰诺。鸡初鸣,伏外郊,伺健卒过,争挺击之,健卒鼠窜亡命。乃谓诸妇女曰:“若勿怖,吾非贼也,承孙君意救尔。汝急逸去。”世少有知者。渊光之老也,为寿宁训导,能其职。后丁艰抵家,养益邃,乡人慕焉。子庭楷,字幼裴,年十六亦补弟子员。己丑成进士,任云和令,民戴其德,三分校乡闱,所拔知名士,金状元甡其一也。初下车时,云和民不知向学,公余亲为指授,文风遂振,以母老告归侍养,闭户守恬不轻投一刺。所得禄糈,分给族戚无吝容,其轻财嗜义有父风。(2)
从上述资料得知,孙渊光字陆陶,16岁中秀才,为人慈祥宽和,很有谋略。其母舅没有子嗣,领养了一个儿子。母舅不喜欢养子,让他在别处居住,而把家业托付给渊光。母舅去世后,渊光没有继承母舅家产,而是把母舅的养子请回来,把母舅的全部家产还给他。
康熙甲辰(1664)年,沿海大迁界,百姓被迫迁徙内地,颠沛流离。有一伙强人掳掠几十名妇女,准备卖到北方。孙渊光看到那些妇女哭哭啼啼,非常同情。心想对这些强人说道理没有用,私下召集了一群精壮小伙子,告诉事情缘由,还用激将法说,强人都很凶横,如果解救了这些妇女,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小伙子们欣然答应。凌晨时分,他们埋伏在郊外,强人押着妇女经过,小伙子们突然跃身出击,打得那伙强人亡命逃窜。小伙子们对那些妇女说,我们不是强盗,是孙先生请我们救你们的,你们赶快离开。这件事知道的人不是很多。
资料没有显示孙渊光生卒年份,不知道他在甲辰年(1664)的年龄,从上述描述看,应该也有三四十岁的模样,那么,康熙十五年(1676)孙渊光选拔为贡生,已经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径里村的史料说他“老膺岁荐”,证明他年老了才被推荐为岁贡。
贡生一般在国子监学习二至三年,成绩优秀者才授予官职。“渊光之老也,为寿宁训导,能其职。”孙渊光担任寿宁县训导时,应该有五十多岁了。训导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副局长。他恪尽职守,直到退休。告老回家后,学养更加精深,乡亲们都很羡慕他。
3
民国《诏安县志》没有孙渊光的传记,孙庭楷的传记略详于府志,资料如下:孙庭楷,字幼裴,学博渊光子,十六补诸生,工制义,丙午举于乡,己丑成进士,墨裁既出,传诵天下,与修康熙甲午郡志,壬寅任云和令,邑小地瘦,茹檗饮冰,抚绥生息,四境宁谧,上官宠而重之,兼摄景宁、泰顺二县事,分校乡闱者三,所拔知名士,金殿撰甡其一也。初下车时,和民不知向学,公余亲为指授,文风遂振。以弟亡母老告归侍养,闭户守恬,不轻易投一刺。所得禄糈,分给族戚无吝容,其轻财嗜义有父风。(3)
文中“丙午(1666)举于乡”有误,他不可能于1666年中举,过了四十三年的康熙己丑(1709)才中进士。为此,诏安政协编撰的《诏安乡谭》的历代科举名录作了订正,即丙午为丙子之误。
孙庭楷和他父亲一样,也是16岁中秀才。他“工制义”,特别擅长科举应试,是学霸型人才。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中举,过了十三年,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中进士。孙庭楷生卒年不详,这让后代研究者多一些猜测。一般来说,古人中举的平均年龄在25至28岁左右,若按此计算,孙庭楷中进士已经四十来岁了。
中进士后就会有任职,要么在中央要么在地方。奇怪的是,孙庭楷中进士后履历空白,有五年时间不知道做什么?接着记载“与修康熙甲午(1714)郡志,壬寅(1722)任云和令。”
孙庭楷从中举到中进士隔了十三年,从中进士到担任云和县令又隔了十三年,两者加起来达二十六年,假设他二十五岁中举,那么他担任云和县令时已经五十来岁了。
在诏安城隍庙碑记中找到了“赐进士出身吏部观政沈一葵撰文,赐进士出身吏部观政孙庭楷同撰”的信息。观政是进士在中央各部实习的制度。观政时间不长,一般三个月左右,进士观政结束,往往不能马上转官,要回家候选很长一段时间。孙庭楷以“吏部观政”的身份出现,说明他在家乡等待任职。
清代官制有定额,就像现在的干部编制。除了科举正途当官,还可以捐纳当官,即朝廷允许花钱买官。一些人在经济上取得成功就想在政治上获得荣耀,因而花钱当官的人非常多,这样,有资格当官的人数多于官位职数,就必须排队等待机会。孙庭楷等待多年,在这期间,他参与编撰1714年的漳州府志。直到1722年,才得到一个贫困小县县令的实缺。
4
浙江云和县“邑小地瘦”,偏僻荒凉。孙庭楷上任后,“茹檗饮冰,抚绥生息,四境宁谧,上官宠而重之。”他含辛茹苦,与民休养生息,逐步改善了当地经济。另一方面,云和县文化落后,孙庭楷在工作之余亲自讲学,“公余亲为指授,文风遂振。”在他的治理下,云和县的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改观,四境安宁,得到上司的宠信和重视。
后来,他“兼摄景宁、泰顺二县事。”代理了景宁县和泰顺县的县令。在此期间,三次担任浙江乡试的分考官,他所选拔的士子,最著名的是云和县人金甡,“分校乡闱者三,所拔知名士,金殿撰甡其一也。”金甡后来殿试第一名,成为乾隆七年的状元。明清时代,考官即座师,孙庭楷的门生成为状元,确实值得骄傲。
孙庭楷能够担任三届乡试分考官,或许可以推论他在浙江任职估计达八九年。这样,孙庭楷差不多六十来岁了,此时,他的弟弟已经过世了,母亲垂垂老矣。他以此为理由,向朝廷申请退休,获得批准,结束了宦海生涯。回家以后,他恪守孝道,伺养母亲,日子恬静淡泊。他不轻易结交官员,所获得的俸禄分给亲戚,从不吝啬,和父亲一样轻财好义。
据径里村志记载,孙庭楷没有回到径里村,而是定居诏安县城,兴建家庙“宝田堂”。家庙位于现在的南诏镇北关社区,至今犹在。据《闽南乐安孙氏六大支系》记载,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孙庭楷迁回诏安县城北门建宝田堂。两年后,孙庭楷高中进士。是否因为他居住诏安县城,民国《东山县志》才没有记载他的事迹呢?
孙庭楷有四个儿子,长子次子在诏安开基,三子断嗣。四子启太公携家眷返回祖地径里村掌管产业,定居于车里自然村,衍传三子。启太公派下的祠堂称“积善堂”。现在,径里村“三孙”,包括洋上、长山尾自然村,共有250户,人口1000人左右。
孙庭楷的子孙还衍传到海外,2018年8月,马来西亚雪兰莪孙再源等21名孙氏子孙来到诏安宝田堂寻根谒祖。据介绍,在上世纪40年代,孙再源的太祖父是宝田堂裔孙,从诏安前往马来西亚发展,至今已经繁衍有子孙五六十人。说明孙庭楷的子孙不但在诏安开枝散叶,还播迁到马来西亚。
孙书记带我们参观村庄,整洁的街巷全部为水泥或石板街面,村里多数是三四层的漂亮楼房,还有一座很有文艺范儿的民宿,让人以为置身于城市的某个角落。苍老的枫树、古旧的老房子经过整理和保护,显示出年代感。他们还利用村里的七棵大榕树,修建成天然绿荫公园。一路走过,到处是富美模样。我们登上村后高坡,放眼眺望,村庄静好,田园如画,感叹有幸生活在祥和时代。
径里村背靠龙峰,往北是连绵翠绿的西山岩山脉。发源于西山岩的东英溪从村前流过,明朝时叫做龙江,可惜现在因干旱枯竭了。这里是风水宝地,明朝末年,陈士奇的父亲陈学箕的墓地就选在径里村龙峰径的香埔小坡上。黄景昉赞美这里“龙峰崒葎,龙江绕焉。(4)”清朝初年,铜山都督张进的墓地就选在隔壁的东凌村。有这样的地理条件,出类拔萃的人才应运而生,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注释:
(1)《东山岛村落要览》第744页
(2)光绪《漳州府志》第710-711页
(3)民国《诏安县志》第776页
(4)陈立群《历代石刻》第53页
张居正有没有后代?
本文2023-10-29 02:58: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63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