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这个姓是怎么来的?详细解释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罗这个姓是怎么来的?详细解释下,第1张

罗 火神之后

���

罗姓起源于河南罗山一带,最初是织网捕鸟的部落,并将网和鸟作为其图腾标记。据记载,罗姓的祖先祝融是黄帝的四世孙,祝融专门掌管火种,后人尊其为“火神”。今天湖南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就是为了纪念他。武王伐纣时,罗人功勋卓著,罗部落被封为罗子国。春秋时期,罗子国为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湖南汨罗和湖北枝江。为纪念故国,罗人便以国名“罗”为姓氏。

一、显赫家族

现代罗姓人数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排第二十名,主要分布在南方,仅湖南、江西等六省的罗姓就占全国罗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相对比较集中。历史上罗姓在某些地方成为世家大族,如“豫章五姓,罗第一”。后魏外都大官罗结子罗斤官拜长安镇都大将军,孙罗敦、罗拔和曾孙罗伊利、族人罗提、罗弥,世代均为大官,家族显赫达一百二三十年。宁乡(今属湖南)望族是罗弘信家族,他的儿子罗绍威、孙子罗周翰三代都是唐朝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的三个儿子都娶了公主而成为驸马,其家谱称“父子名列廊庙”。庐陵戡村(今江西吉安)罗氏人才辈出,北宋时罗政和为三舍入邑之师,儿子上行和孙子曾等七人均为进士出身。清朝太学正助教罗用俊,儿子罗钦顺、罗钦德、罗钦忠先后中进士,人称“罗氏三凤”;扬州画家罗聘,其夫人、儿女均擅长画梅,称“罗家梅派”,裔孙罗庸是当代知名教授。湖南湘乡罗泽南家族,曾祖、祖父和父亲均为通奉大夫。罗战死后,父赏六品顶戴,子兆作、兆升赏举人。清末浙江上虞望族是国学大师罗振玉家族,曾祖罗敦贤任扬州盐司、河督幕僚,祖父任泰兴、赣榆、高淳、江宁知县和高邮知州,父罗树勋任江宁县丞、海州州判、徐州经历、清河县丞。罗振玉的胞弟罗振常、长子罗福成、三子罗福苌、四子罗福葆、五子罗福颐都是成就巨大的古文字家和金石学家。此外,历史上的罗姓名人还有西汉巨商罗裒、东汉罗衍、晋代的广益刺史罗友、隋末的幽州总督罗艺。唐有文学家罗隐,诗人罗邺、罗虬。宋有端明殿学士罗点、刺史罗。元有医学家罗天益、小说家罗贯中。明有学者罗汝芳、名将罗通。清有农民起义领袖罗汝才、哲学家罗钦顺。现当代有革命先烈罗亦农、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和舍己救人的罗盛教等。

二、罗姓名人

湖海散人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太原(江西吉安)或钱塘人,约为公元1300~1400年间人,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士诚的活动有过关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他与张士诚的关系而终不得志,便埋头从事“稗史”(即小说)的创作,写有17种通俗演义,如《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杂剧剧本《风云会》等,最著名的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据说一天,罗贯中的家里人都出去了,他一人留在家里写《三国》。一个乞丐来行乞:“秀才行行好,小人断粮几天了。”他这时正写到“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领蒋干察看后营粮草,听说“断粮”,头也没抬就连连念道:“营内粮草堆积如山,即可以取之!”说完,仍只顾埋头写书,乞丐便毫无顾虑地拿了些米走了。一个小偷趁火打劫,进屋把米粮全部盗走了。妻子回家发现后,着急地问:“家里没吃的了,你到底管不管啊?”恰巧他刚写完“出陇上诸葛装神”,听妻子说“没吃的”,不禁搁笔哈哈大笑起来:“陇上麦熟,何不食之?”其实麦子还未吐穗,妻子只好借粮米来度日。其后,他还用“水淹七军”、“火烧连营”的办法来对付麦田里的野猪,弄得人们啼笑皆非,都说他写《三国》着迷,简直快疯了。

==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他一生相传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

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

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 聘:清代著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

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

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 存: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

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 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

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 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

罗"之一。

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寻根溯源    

1、据《说文通训定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女云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以国为氏。

2、赐罗姓而得,隋、唐、明时赐姓。

3、据《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自西周以后有罗国后人以国名为姓。

4、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据《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赖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在南北朝时,北魏汉化,鲜卑族复姓破多罗氏、叱罗氏皆改罗姓,西突厥人在唐代时,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姓。清代爱新觉罗氏改姓罗,赖氏族人在春秋战国时改罗姓。

得姓始祖    

颛顼。颛顼号称高阳氏,是炎黄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的孙子祝融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因他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他为祝融,被后人尊为火神。祝融的后裔分为己、董、彭、秃、女云、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他的孙子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建立罗国。公元前六九零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祝融子孙逐渐向南迁移,为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姓,尊颛顼为罗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罗姓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罗国为楚所灭,罗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渐向南迁移,周末时迁至湖南长沙,产生湖南罗姓。秦汉时期,罗姓发展缓慢,但出现了罗姓当时最著名的人物罗珠,历任高官,甚至被称为罗姓人鼻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罗姓居住地战事频繁,争战不断,加之两晋时期“永嘉之乱”,罗姓族人又大举南迁,由原聚居地湖南,迁至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从此罗姓遍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成为南方一大姓氏,并且形成了八个著名的罗姓郡望。唐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姓族人得以繁衍壮大、播迁,罗姓名人相继涌现,郡望大量形成,在各个地区的人口比例也不断上升,从而罗姓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元朝后期,明清时代,外族入侵中原,为避战乱罗姓族人又一次迁徙,并与外族进行融合,促使罗姓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不但后来成为汉族大姓,而且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成为名列前茅的姓氏。如罗姓在元明时期融入土家族,在清朝时融入彝族成为大姓,后又融入苗、布依、瑶、侗等族,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中的大姓。如今在我国分布广泛,但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和湖北等省,上述六省罗姓人口约占全国罗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

郡望堂号    

罗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三个:

1、豫章郡,治所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

2、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

3、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

堂号:

罗姓族人以“嘉德”、“贻谷”、“柏林”、“明德”、“锦厚”、“崇文”、“永祭”、“归厚”、“光裕”、“豫章”、“火龙”、“敦睦”、“丕振”、“渝德”、“尊敬”、“尊尧”、“崇彝”等作为其堂号。

宗族特征  

1、历代罗姓均具有鲜明开放的性格,善于探索求知。

2、罗姓在历史上多与少数民族融合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也为少数民族中的大姓。

3、罗姓族人热衷于研修家谱,从而使罗姓家谱严谨、完整。

4、各支罗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中华姓氏通书》和罗文华、聂鑫森所著《罗姓》中记载,湖南桑植城关镇罗姓字行为:“季遒伏存暹,人宏大士万,瑞嗣胤延世,益昌启俊贤,自承祖宗德,文国福朝先,荣显旌加远,希绍永兴蕃。”又安化《罗氏族谱》老辈份派语为:“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新续派语为:“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辅佐昭梁栋,仪型重玉金,辉煌余藻采,培植积兰芬,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名人精粹  

罗珠:汉朝人,罗君用之子,仕汉后,曾官至相国、大司农,为罗姓当时很有影响的人物。罗友:两晋时期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晋室南迁后深受器重,任襄阳太守。罗艺:襄州襄阳(今湖北)人,隋朝幽州总管,隋末任虎贲郎将,后归唐被赐姓李,封燕郡王。罗隐:余杭(今浙江杭州)人,唐代文学家,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罗存:今河南开封人,画家,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高度评价其作品。罗拯:宋代祥符(今河南开封县)人,历任通判、转运使等职,处处以国事为重,并因刚正不阿而著称于世。罗仲通:宋代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为当时著名画家,他工画墨竹,其作品被世人加倍珍惜,但传世作品不多。罗靖:宋代著名学者之一,长于二程理学,被后人称为“四先生”之一。罗处约:北宋词人,太宗时进士,其作品在苏杭间多传诵。著有《东观集》传世。罗愿: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学者,博学好古,工词章,高雅精炼。著有《尔翼》及《鄂州小集》。罗从彦:宋南剑(今福建南平县)人,人称“豫章先生”,为“二程”的再传弟子,谨守程氏之学,著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豫章集》等。罗贯中:今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他一生相传作过“十七史”演义,其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罗聘:祖籍安徽歙县,清代著名画家,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罗泽南:湖南湘乡人,清朝著名将领,屡建战功,得曾国藩赏识,后积功升至布政史。罗士琳:江苏甘泉人,清代著名数学家,早年精通天文数算,遂以天文生入钦天监推算天历,著有《勾股容三事拾遗》、《四元玉鉴细草》、《增广新术》等一大批著作。罗荣桓:湖南衡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和卓越的***,军事指挥家,多次领导著名战役,历任我军重要职位,在建国后被授予“元帅”军衔。罗瑞卿:四川南充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著名***之一,多次参加并领导著名战役,战功卓著,历任我军重要职位,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他一生相传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 聘:清代著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 存: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 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 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罗瑞卿(1906-1978) 四川省南充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一九二八年由团转入中国***。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罗荣桓(1902-1963)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之一。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从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协均中学和青岛大学读书,曾参加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活动。1926年秋在青岛大学预科毕业后赴广州,旋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中国***。同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参与组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任党代表。这支武装在江西修水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他任特务连党代表,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到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4军的连、营、纵队党代表。1929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0年8月任第4军政治委员。1932年3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第四次反“围剿”后,改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曾兼任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获红星奖章。同年9月任第8军团政治部主任。长征中8军团撤销,他先后任总政治部巡视员、第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战役。1936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培训高级干部的第一科政治委员。1937年1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7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9月,率师政治部和少数部队,在晋冀边界的阜平、曲阳、灵寿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到吕梁山地区,与代师长陈光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同年秋参加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随后任115师政治委员。1939年3月初与陈光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参与指挥樊坝、梁山等战斗,重创日伪军。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1945年指挥部队在山东进行大反攻,控制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陇海铁路,收复除济南、青岛少数城市之外的山东大部地区。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1947年在部队中推广第3纵队诉苦教育经验。在辽沈战役中,他曾主持组建二线兵团,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1949年6月以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11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1952年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从1959年12月起,他在中共中央军委还分管民兵工作,曾任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3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他一生相传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 聘:清代著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 存: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 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 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罗瑞卿(1906-1978) 四川省南充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一九二八年由团转入中国***。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罗荣桓(1902-1963)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之一。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从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协均中学和青岛大学读书,曾参加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活动。1926年秋在青岛大学预科毕业后赴广州,旋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中国***。同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参与组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任党代表。这支武装在江西修水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他任特务连党代表,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到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4军的连、营、纵队党代表。1929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0年8月任第4军政治委员。1932年3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第四次反“围剿”后,改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曾兼任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获红星奖章。同年9月任第8军团政治部主任。长征中8军团撤销,他先后任总政治部巡视员、第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战役。1936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培训高级干部的第一科政治委员。1937年1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7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9月,率师政治部和少数部队,在晋冀边界的阜平、曲阳、灵寿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到吕梁山地区,与代师长陈光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同年秋参加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随后任115师政治委员。1939年3月初与陈光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参与指挥樊坝、梁山等战斗,重创日伪军。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1945年指挥部队在山东进行大反攻,控制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陇海铁路,收复除济南、青岛少数城市之外的山东大部地区。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1947年在部队中推广第3纵队诉苦教育经验。在辽沈战役中,他曾主持组建二线兵团,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1949年6月以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11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1952年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从1959年12月起,他在中共中央军委还分管民兵工作,曾任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3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

罗姓起源于河南罗山一带,最初是织网捕鸟的部落,并将网和鸟作为其图腾标记。据记载,罗姓的祖先祝融是黄帝的四世孙,祝融专门掌管火种,后人尊其为“火神”。今天湖南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就是为了纪念他。武王伐纣时,罗人功勋卓著,罗部落被封为罗子国。春秋时期,罗子国为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湖南汨罗和湖北枝江。为纪念故国,罗人便以国名“罗”为姓氏。

一、显赫家族

现代罗姓人数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排第二十名,主要分布在南方,仅湖南、江西等六省的罗姓就占全国罗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相对比较集中。历史上罗姓在某些地方成为世家大族,如“豫章五姓,罗第一”。后魏外都大官罗结子罗斤官拜长安镇都大将军,孙罗敦、罗拔和曾孙罗伊利、族人罗提、罗弥,世代均为大官,家族显赫达一百二三十年。宁乡(今属湖南)望族是罗弘信家族,他的儿子罗绍威、孙子罗周翰三代都是唐朝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的三个儿子都娶了公主而成为驸马,其家谱称“父子名列廊庙”。庐陵戡村(今江西吉安)罗氏人才辈出,北宋时罗政和为三舍入邑之师,儿子上行和孙子曾等七人均为进士出身。清朝太学正助教罗用俊,儿子罗钦顺、罗钦德、罗钦忠先后中进士,人称“罗氏三凤”;扬州画家罗聘,其夫人、儿女均擅长画梅,称“罗家梅派”,裔孙罗庸是当代知名教授。湖南湘乡罗泽南家族,曾祖、祖父和父亲均为通奉大夫。罗战死后,父赏六品顶戴,子兆作、兆升赏举人。清末浙江上虞望族是国学大师罗振玉家族,曾祖罗敦贤任扬州盐司、河督幕僚,祖父任泰兴、赣榆、高淳、江宁知县和高邮知州,父罗树勋任江宁县丞、海州州判、徐州经历、清河县丞。罗振玉的胞弟罗振常、长子罗福成、三子罗福苌、四子罗福葆、五子罗福颐都是成就巨大的古文字家和金石学家。此外,历史上的罗姓名人还有西汉巨商罗裒、东汉罗衍、晋代的广益刺史罗友、隋末的幽州总督罗艺。唐有文学家罗隐,诗人罗邺、罗虬。宋有端明殿学士罗点、刺史罗。元有医学家罗天益、小说家罗贯中。明有学者罗汝芳、名将罗通。清有农民起义领袖罗汝才、哲学家罗钦顺。现当代有革命先烈罗亦农、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和舍己救人的罗盛教等。

罗这个姓是怎么来的?详细解释下

罗 火神之后 ��� 罗姓起源于河南罗山一带,最初是织网捕鸟的部落,并将网和鸟作为其图腾标记。据记载,罗姓的祖先祝融是黄帝的四世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